社会服务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16:35: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服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服务

“十项”社会服务承诺

“十项”社会服务承诺

1、办公场所整洁,向车户提供茶水、座位,工作人员着装规范、仪表端正、服务热情、态度和蔼。

2、使用文明用语,持证上岗,挂牌服务,按章办事。

3、实行“五公开一监督”。即法律依据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收费标准公开,工作人员身份公开,举报电话公开,实行广泛的群众监督。

4、坚持原则、秉公办事、遵纪守法、礼貌待人、文明收费、准确及时。

5、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车户服务思想,想车户所想,急车户所急,办车户所需。

查看全文

残联社会服务发展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处在新时期、新阶段,残疾人事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我们将以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为契机,紧紧抓住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这个中心,围绕“整体上水平,全面树形象”的目标,在抓好市委、市政府交办中心工作及上级残联部署各项常规工作的同时,抓好“四项工作”,强化“四项措施”。

四项工作:

(一)着力搭建残疾人保障平台,做好“三个纳入”,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障覆盖面

一是以实施贫困残疾人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政策为重点,把符合条件的低保重度残疾人纳入常补对象。对全市1730名低保重度残疾人定期发放生活补贴;二是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为目标,落实补助政策,把760名城镇残疾人(其中重度残疾人232人)和11550余名农村残疾人分别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此基础上,持证残疾人在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四0五医院等二级医院住院就医时,对普通检查费、一般治疗处置费、三项常规检验费等部分项目给予减免优惠,切实减轻残疾人医疗负担。三是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住房保障为目标,在212户残疾人已经享受危房改造或新建住房的基础上,把符合条件、迫切需要改造的危房户纳入危房改造计划,明年将对15户残疾人危房户进行改造。

(二)着力搭建残疾人社会服务平台,做好“四个加大”,扩大残疾人社会服务覆盖面

一是加大康复服务力度。进一步提升中医院、骨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等3处市级康复指导站建设水平,巩固加强12处镇街康复指导站,新建30个村级康复服务站,使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全部得到及时有效康复。实施康复进家庭活动,年内对100户有需求的残疾人家庭提供必要的康复器具,使其得到有效康复。

查看全文

社会服务反哺教育教学分析

1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反哺教育教学的概念及关系

1.1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反哺教育教学的概念。反哺,是一个仿生概念。本文借用“反哺”这一概念,用于表明在长期接受教育教学的“哺育”之后,地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得到了“成长”,需要考虑如何回馈教育教学。社会服务反哺教育教学是指地方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利用所取得的社会服务成果,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实现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的过程。社会服务反哺教育教学,是当前地方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背景下产生的一个课题,是对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二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概括。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作为重要的育人途径之一,不仅有助于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还能促进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1.2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与教育教学两者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实,教师的职业素质、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方法、技能都能在实践中得到积极促进和有效提升,从而有利于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材资源的建设。同时,师生共同参与社会服务,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操作技能、职业素养、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由此可见,社会服务与教育教学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对于地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和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反哺教育教学的功能与意义

2.1能为高职教育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发展其核心竞争力。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不能独立于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之外,必然需要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和社区等多元主体建立和优化多种合作关系与服务平台,依靠院校自身的理念创新、内涵提升及资源整合,主动寻求外界支持。以开放的精神,处理好“走出去”与“请进来”之间的结合与平衡,一方面,要主动走出校园,走向企业和社会,去了解当下及未来地方社会发展中的真正需求和潜在需求;另一方面,要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向社会开放,向精英开放,把社会各界精英和大师请进校园,吸引和留住大师,向精英和大师“借力”。在正和博弈中共同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创新、合作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以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反哺教育教学及专业发展,形成良好互动与良性循环,不断为高职教育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2.2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高职院校以直接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产业部门培养各类劳动力为办学宗旨,与地方普通高校相比,其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更为突出。地方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全方位社会服务体系,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如为区域、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引领、传播和辐射,使地方高职院校成为区域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3能为高职院校拓宽发展空间,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社会的需求是放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风向标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参考。地方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社会、行业、企业的外部支持。通过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社会服务体系,为师生营造一个指向明确、相对宽松的专业发展环境,构筑一种对外有助于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对内有利于推动教学、育人、科研协同发展的互动关系,使师生通过社会服务实现课堂教学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转换,并将在社会服务中所取得的实践经验、技术成果、职业精神引入课堂教学和育人过程,为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推进专业发展、为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提供了条件,两者之间的密切互动与良性循环又能形成合力,有效助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地方高职院校拓宽发展空间,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反哺教育教学对策分析

3.1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服务动力。(1)创新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反哺教育教学的机制体制,制定社会服务与教育教学互相促进的配套政策,建立一套能有效激发教师主动开展社会服务的动力机制,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从事社会服务的主观能动性,自觉自愿自发地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实践。积极探索建立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及社区五位一体各方协同创新社会服务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建立社会服务平台建设的经费投入机制,制定社会服务的方针、政策、规划和管理和保障制度,促进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与效益最大化。(2)探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促进机制。利用职称评价制度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基本制度的作用,发挥其对教师工作取向和教学责任的重要影响,科学、合理设置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成果等各项要素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探索通过建立通过常态化的促进机制,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开展将社会服务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实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培育社会服务和教育教学双创新团队,建设一支社会服务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特色优质服务品牌,以教研科研经验涵养专业发展。鼓励跨学科组建项目研究与社会服务团队,通过集训、研讨、年度检查、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联合攻关锻炼队伍,助推团队建设与成长。凝练团队研究主方向,以特色科研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行业企业中争取有为有位;以教研科研成绩反哺教学涵养专业发展。切实把地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的需要,将社会服务成果和社会服务活动引入教育教学实践中。3.2构建服务体系,提供服务平台。(1)充分利用地方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和技术资源,对接地方产业行业,建立产业学院、专业性公司、应用技术研究所、校企合作基地及创业孵化基地等服务平台,成立专门的地方合作与社会服务部门,安排专职工作人员,做好服务社会服务的各项工作。(2)以开放的精神,处理好服务校内与走向校外之间的平衡。一方面要以“眼睛向内、学校第一”的原则,把社会精英和各界大师请进校园,向精英和大师“借力”,服务好学校内部发展;另一方面,要主动走出校园,走向企业和社会,去了解当下及未来地方社会发展中的真正需求和潜在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服务潜能。(3)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相关职业技能的鉴定,搭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培训平台和其他服务平台等。地方高职院校应根据所处区域社会经济特点、行业特点和产业特点,认准地方社会的现实需求,结合学校自身已有资源,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与区域社会经济特点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多方协同,共建共享,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服务模式,切实提升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水平和社会服务反哺教科研水平。3.3优化教育资源,增强服务活力。(1)主动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增强社会服务活力。通过专业结构的优化、课程内容的更新、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引导并促进教师关注产业发展,紧跟专业前沿,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活力,在实打实主动服务和硬碰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吸纳创新因子和养分,通过助力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创新发展,激发自身办学活力,实现升级转型。(2)推进校本研究,提高科研成果运用转化成功率。建立“问题导向-课题攻关-质量评估-绩效互换”的校本工作研究长效机制,以校本研究推进“立地式”研究与地方服务工作;借助学术研讨以及网站、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体,推介教师的科研成果,促进成果转化。积极开展社会服务载体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创办各类实践班和实验班、“双元制”班,如“农场主创新”班、“农业领军人才”班等,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行社会服务营销模式创新,建立在技术创新、思维创意和现代网络营销模式之上,探索稀贵农业的产业模式;进行创业模式创新,通过校内跨专业联合,开展“企业、人才复制创业研究”,复制出一批企业“团队群落”和创业学生。(3)加强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成果的教育教学转化。地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联合开展社会服务成果的教育教学转化督促与服务工作。组织力量,定期整理社会服务专门档案,对社会服务成果进行整理和归类,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提取相关内容为教研教学服务,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查看全文

社会服务型职教校园文化构建探析

摘要:本文立足福建省涉农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特点,从新时代职教校园文化构建目标、茶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构建的意义、社会服务型职教校园文化构建需求分析及校园茶文化构建路径、保障条件等进行阐述,以实现在社会服务型职教校园茶文化构建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职教特色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服务“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等作出贡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园;茶文化;构建;社会服务

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强调要增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色。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要让学生习得技能,其校园文化要哺育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服务型职教校园文化,将更新职教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强化文化育人意识,拓宽职教社会服务渠道。福建作为茶叶大省,茶业经济、茶文化都有长足发展,福建涉农类职业院校构建校园茶文化品牌,有着深厚的地方文化资源支撑,培养的人才将更能满足区域与地方发展需求。

1新时代职教校园文化构建目标

1.1助力职教“大思政”工作格局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职教校园文化构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育人为中心,以先进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为载体[1],充分彰显主流精神,以多元化、多样态的方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

查看全文

残疾人社会服务调研汇报

2012年4月,市残联组成多个调研组对全市残疾人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由我带领的调研组到市北区和胶南市就残疾人服务社会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过程中,我们察看了相关服务机构,召开了由残疾人代表、残工委成员单位代表、特殊教育机构代表、福利企业代表和基层残疾人工作者代表等多个层面的座谈会,倾听了大家对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走访慰问了残疾人贫困家庭,实地了解了残疾人生活和工作情况。

调研中,大家发现,在改革开放30年成果滋养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经过各级残联的不懈努力,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已初具雏形,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维权、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服务全面拓展,残疾人得到了社会服务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广大残疾人能够较充分的享受改革和发展成果,对当前的生活比较满意。但是,调研中也发现了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中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对建立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清

建立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事关残联和残疾人工作大局。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各级残联仍未做好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思想准备,思想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不够,未把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摆上残联和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重心仍放在日常工作上,没有对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深入调研和思考,更缺乏科学合理的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指导意见。二是认识不清,尤其是对服务体系的概念、内容、体系、方式方法等存在模糊认识,对服务体系的认识普遍停留在当前残疾人工作上和给予残疾人物质帮助上。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不仅仅包括物质性服务,还包括精神性服务和环境性服务;不仅包括基本的生存服务,还包括发展性服务和享受性服务;不仅包括公益性服务,还包括义务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在这方面的认识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三是对构建服务体系的方式方法探讨不够。构建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不仅是残联要办的事,而且是全社会都要共同做好的事。目前各级残联虽然认识到这是一项社会化工作,但是如何走社会化道路,明显思路不清,方法不足。

2.农村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明显落后

查看全文

日本农业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思索

众所周知,日本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其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刻也没有放松农业,并从加强对农业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扶持农业发展,取得很好效果。笔者随中共中央组织部、农业部“中国中青年领导干部赴日本农业现代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专题培训班”进行实地学习考察,粗略了解了日本农业的概况和特点,初步感受了日本农业农村发展的成果,尽管日本与中国国体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其通过加强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做法值得中国学习、研究和借鉴。

一、一体化管理的政府架构实施科学有效的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的重要目的是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农业公共管理是提供农业公共产品的重要手段。尽管很多社会组织(包括公共企业)参与公共管理,提供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但无疑,政府机构是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公共产品最重要最核心的组织。日本政府对此有深刻理解和成功经验,突出表现在政府架构设计充分体现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为实施科学有效的公共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日本是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政府机构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包括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两个层次,他们都是自治体,尽管存在很多业务联系,但没有上下级关系。中央政府设农林水产省(内阁12省之一),是主管日本全国农林水产业的振兴、食品的稳定供给、国土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农村、山村、渔村社区的发展等诸多事务的一个综合性政府机构。农林水产省设置1个大臣官房(办公厅)、6个“内局”(内设机构)和2个“外局”(直属机构,包括林野厅、水产厅),定员约5000人左右。此外,农林水产省在各地有各种派出机构(定员约20000多人),如地方(地区)农政局,是农林水产省按农业地域划分设置了东北、关东、北陆、东海、近畿、中国四国、九州7个地区农政局,地区农政局下设农政事务所(北海道农政事务所由农林水产省直接派出),日本全国有38个农政事务所。在地方层面,日本各都道府县均设有主管农业的政府机构———农政部,农政部下也有若干个派出的独立行政法人性质的科研、教育、推广和技术执法机构。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农业政府机构是一个比较庞大的体系,但各层面、各机构间分工协作配合良好,保证了公共管理的有效实施和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为日本现代农业发展和新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专业化服务的社会组织提供健全完善的社会服务

日本农户每户耕地面积不足1.2hm2,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提高农户经营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是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为适应这一要求,日本于1947年出台了《农业协同组合法》(简称《农协法》),随后还陆续制定了12项附属法令,这些法规制度保障了日本农协组织的健康发展。根据日本法令,农业协同组合(农协)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为了共同进行产品的销售、农需物资的采购、机械或设施的使用、存款的接收及贷款等,通过个人出资参股而设立,并作为会员进行运营的组织。日本农协组织由全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JA全中)、都道府县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JA中央会)和市町村基层农业协同组合(综合JA)三级网络组成,日本各级政府对不同层次农协都有扶持补贴政策。日本农协的业务主要有6项:务农指导、金融信用、产品销售、农资采购、共同利用(设施)和互助共济(保险)。经过战后几十年发展,日本农协组织体系非常健全,几乎100%的农户都是农协会员(组合员)。值得一提的是,农协设有“营农指导机构”,聘用营农指导员(全日本约16000人),走村串户,提供信息,帮助农民制定增收计划,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手把手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农协营农指导员还配合政府农政事务所或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的普及指导员(全日本约8000多人)共同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工作。日本农协是受农林水产省监督的社会组织,依据法令独立开展业务,其理事会和监事由农户会员选举产生,日本农协的运行充分体现“自愿、平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两类社会组织提供高水平、广覆盖的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为农户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为开展健全完善的社会服务奠定了体系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三、对中国改善农业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启示

查看全文

论宗教社会服务理念

【编者按】我国各宗教自古就有扶危济困、利益人群、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如佛教主张“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主张“齐同慈爱、济世利人”,伊斯兰教主张“两世并重、两世吉庆”,天主教、基督教主张“作光作盐、荣主(神)益人”,等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宗教发扬优良传统,积极开展慈善公益事业,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宗教自养能力的日益增强,宗教在服务社会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进一步弘扬宗教社会服务的理念,准确把握宗教社会服务的特点和优势,广泛借鉴海内外的成功模式与经验,不断创新社会服务的形式与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宗教的社会服务功能,从而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的领域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常务副会长慧然

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令世界瞩目。然而仍然存在着因自然条件、灾害、疾病、失业等原因形成的困难群体,虽然他们已经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怀,但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需要社会各团体或个人的帮助。佛教在这方面一直以来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政府分忧,为民众解难,坚持走服务社会,利益人群之路,把佛教“慈悲济世,利乐众生”的理念植入人心,融入生活,积极倡导“好事大家做,善行众人修”。佛教团体对贫困、残障、孤寡、灾民等群体的关怀和救助,是其“爱国爱教”精神的充分体现和生动展示。

佛教修行的目的,在于成佛;成佛的目的,又在于利益众生。如《华严经》说:“一切众生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因此,大乘佛教中,大力提倡“饶益有情”、“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萨行愿,主张“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在服务社会、利益众生的同时,圆满成就佛果。换言之,利益众生,既是佛教修行实践的旨趣,又是开展社会服务事业的根本理念。

从上述理念出发,广大的佛教信徒,在海内外许多地方开设了如孤儿院、安老院、福利院、义诊医院等社会福利慈善机构,积极地投入到社会服务工作中,广泛开展了救灾济困、抚孤助残、帮老助学等社会慈善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佛教利益众生的社会服务理念。如福建厦门南普陀寺专门成立了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把灾难救助、希望工程、义诊施药和扶贫济困、帮助弱势群体以及印经弘法,倡导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作为日常生活的本份事,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社会服务事业中。他们开展的慈善活动,如同“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哪里有困苦,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他们服务的身影。南普陀寺慈善会创办十年来,在福建、安徽、湖南、湖北、广西、河南、江西、江苏、四川、黑龙江、贵州、云南、西藏、内蒙古等地开展了多方面的救助活动,真实地体现了“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乘菩萨精神。

查看全文

农村社会服务发展报告

按照大学的安排,20年月。作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名成员,跟随服务队在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段社会实践期间,无处不感到乡亲们热情朴实和村里孩子们天真好学。而最让我感动和钦佩的还是村领导班子兢兢业业的实干精神。

首先是了解我们志愿村的大概情况.我们先是与村支书的一次聊天,了解到这满村上下房前屋后,见缝插针栽的可不是一般的树,那可是咱老百姓的一片不大不小的摇钱树埃原来早在前几年村委一班人就商量着要为老百姓栽一些经济效益高的果树,于是他们买来了几千株柿子树苗。现在,村里共有5000多棵现在挂果的柿子树,平均一棵柿子树一年就可创利200多元呢!

这些果树有村里统一采摘,统一销售,售后的收入根据各家住房周围的树木比例分配到各家各户,仅此一项就给老百姓增收不少。说到这些周支书的眼睛里漾出了阵阵喜悦,说到这田间的农作物,他更是激动不已,喜的合不拢嘴了。前年,村委一班人出马,给村民们联系了为南韩一家公司育种的活计。现在全村的育种田已经达到100多亩,而农民的收入更是因此而上了一个新台阶。

村领导管理有方,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上,其他的方面也是从来都没有放松过。先说这个村里的治安,村委一班人早就制定了一套村规民约,凡是有违反者,都要照章处罚。村民们都觉得邻里乡亲吵吵闹闹,丢人不说还要受处罚,还得耽误精力,实在不合算。所以,这个村现在可以说是安宁无事,听村里一位老大爷说,村里这几年没有发生过一件刑事案件,民事纠纷也很少,就连乡亲们之间小吵小闹也很少听说。村里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毫不含糊,就说村里这十几条平坦的大街吧,周支书说,以前村里是一片片的坑洼地,一到下雨天啊,这街上就成了大水塘。19年开始,村里决定在全村修十几条主要街道,以方便村民。以后无论多大的雨都能保证排水畅通了。村里还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投资三十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幼儿园和小学。小学校长介绍说,全村学龄期孩子没有一个辍学或退学的。

还记得刚来村里的时候,就跟一个同学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农村要发展,依靠什么?其实说到发展,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首先科学文化不能少。可是要让一个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农村发展起来,没有一个过硬的领导班子是如何也办不到的,说到底还是得靠村里领导的管理才行。试想一下,没有村委班子的跑前跑后,怎么会有蔬菜育种田的出现,假如没有村委的狠抓治安,村里秩序乱作一团,稳定尚且办不到,经济发展有何从谈起?周家村能有今天这种秩序井然,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村民安居乐业的喜气景象,与村委的管理是直接相关的。

当然,勤劳能干的农家人,并未因为目前生活好了,就安于现状。他们在积极寻找更好的致富路子。从支书自信的表情中,我们看到了希望,而且我国农村也都会象志愿村一样,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导下,在全村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奔向幸福的明天的。

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社会服务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国内外商务往来日益频繁,政治、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模式已然形成,在现今社会,国家和企业都亟需一批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人才进行商贸沟通和社会服务。作为教育阵地之一的高职院校承载了人才培养重任。对于商贸交流而言,商务英语是基本的交流语言之一,对此,本文以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为例,探讨了其社会服务能力的创新培养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社会服务;创新

所谓社会服务,就是指高职院校学生为社会服务的一个过程,加强商务英语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同时社会服务能力又能够有效地促进商务英语能力的提升[1]。为了发挥两者最大化的价值,本文首先概述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社会服务的现状,并针对性地研究了其创新途径,力求有效地实现社会服务职能,发挥其最大优势和作用。

1社会服务概述

社会服务过程,主要是指社会角色得以实现,社会功能得以发挥的一种过程。目前常提到的社会服务主要是指三方面内容,分别为提供给社会经济发展以创新的服务和技术、为行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先进的文化,并辐射周边区域[2]。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广义上是为了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服务性、具体化的活动,包括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活动、人才培养过程以及科学研究成果等。根据多年的发展经验总结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特点,主要有双向性、差异性、计划性以及针对性。双向性是指校企之间的合作为双向互动,计划性是指培养过程要依照一定教学、教育计划进行,针对性和差异性是指对学生的培养会因为存在差异性所以需要进行差异性培养和针对性培养。作为一种双向性的活动,社会服务依赖于高职院校的培训,同样,高职院校若想发展也需要进行社会服务。要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就必须创建优质的教学团队,调整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做好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对高职院校的规模、影响力的外延意义重大。

2目前高职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社会服务发展不足

查看全文

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摘要: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既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工作中存在社会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对继续教育的定位存在偏差、管理机制缺乏活力、社会服务的方法途径有限是制约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要提升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定位,明确社会服务的方向;通过完善机制建设,保障社会服务的功效;通过优化课程教学,拓展社会服务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全球人力和智力资源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势不可当。社会现代化呼唤教育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2月出台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的目标,把建成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作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明确提出要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2019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强调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国办发〔2019〕24号)提出的目标任务是“2019—2021年持续开展职业能力提升行动,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强调对职工等重点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支持职业院校开展补贴性培训,扩大面向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和贫困劳动力的培训规模。相关政策文件都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社会服务工作,不仅从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将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纳入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还为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指出了服务社会的实施路径。因此,研究分析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工作的现状,探寻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路径,对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乃至教育的现代化都很有意义。

1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不仅符合终身学习理念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求,也是适应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当前,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就业产生重大影响,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发生明显变化,第一、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上升。根据麦肯锡的预测,中国到2030年预计约有1亿人需重新就业,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掌握新的就业技能。[1]目前,继续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工作起步晚、发展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1)社会服务供给不足。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目前主要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类,学历教育相对于本科院校缺乏竞争优势,但在非学历教育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如技能培训、考证培训、大学生创业培训、政府培训、企业员工培训、失业人员培训、大学生再就业培训和师资培训等。现实中,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对继续教育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主要体现在继续教育学院的建制和人员资金安排上。从事继续教育的专职教师很少,专职管理人员一般也只有几个。管理人员多是学院的教师,而培训项目的设计开发需要了解社会需求,符合市场运行规律,这对长期在校园里工作的教师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与全日制学校教育不同,继续教育具有学员身份社会化、学习时间业余化、学员来源分散化的特点。在管理头绪繁多的项目时,管理人员需要协调校内外不同的资源以满足不同领域学员的不同需求,常常也会有些力不从心。从事继续教育的培训老师多从学校二级学院和社会聘请,一般都需要在完成自身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才能参与培训工作,很难全身心投入继续教育工作。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能提供的社会服务还比较有限。2)社会服务质量不高。随着技术、工艺的不断推陈出新,企业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传统的师带徒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为避免被社会淘汰,企业员工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目前,虽然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开展,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但不能否认的是高职院校对企业的新技术、新设备的了解相对滞后,对企业、社会的培训需求把握不当等情况仍然存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标准不明确、质量控制不严格、质量评估不规范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因素导致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质量不高,降低了社会、企业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认可度。

2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