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16:25: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福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兴办社会福利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现我省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决定》(赣府发[2001]07号)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县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现就加快实现我县社会福利社会化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精神为指导,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供养方式,探索出一条国家倡导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年,在我县基本建成以公办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以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以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各类社会福利机构的数量和集中收养人员的数量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尤其是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的数量要有较大的增长。县城至少应有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南安镇应有一所容纳30名以上老人的养老机构,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养老服务机构,力争全县每千名老人要达到10张以上床位数。居委会要有一定的老年人活动场所,普遍建立老年互助服务中心、社区网络呼叫系统等社区福利服务设施,开展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半托、日托、上门护理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农村的每个乡镇至少要建设一所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的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提供系列福利服务。
三、基本要求
社会福利资金审计研究论文
一、社会福利资金概述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险一样,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社会福利是泛指国家、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或主要成员以及社会上某些特殊成员而举办的社会福利事业。社会福利事业一般包括公共福利事业、专门性福利事业、选择性福利事业。其中,公共福利事业是指国家或社会团体兴办的以全体人民为对象的公益性事业,如教育、科学、环保、文化、体育、卫生等设施。专门性福利事业主要指民政部门为残疾者、孤儿、生活无着的老人等具有特殊需要而又无力自理的人举办的疗养院等。选择性福利事业是指国家为照顾一定地区或一定范围的居民对部分必要生活资料的需要而采取的优惠措施,如对住公房的居民给予房租补贴等。不论何种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其基本点都是免费或减费提供某种生活用品、服务或现金补贴,给人以优惠,给人以方便。社会福利不仅保障个人和整个社会生存的需要,还要保证个人和社会有所发展的需要。因此,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
另外,社会福利按资金的来源与管理不同,又可分为:国家性的社会福利、地方性的社会福利、单位性的社会福利、社区性的社会福利和民间性的社会福利等。
社会福利资金是指社会筹集、国家提取和依法征收的为全体社会成员或主要成员以及社会上某些特殊成员而举办的社会福利事业的资金,其主要来源包括:社会募集资金、社会捐赠资金、职工福利资金和住房资金等。
二、社会福利资金的审计
社会福利资金审计是指审计组织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社会团体受政府部门委托管理的社会福利资金收入、运用和管理情况的真实、合法、效益性进行的经济监督活动。其审计目的:有利于保证社会福利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充分发挥社会福利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社会福利资金审计主要包括募集资金的审计、捐赠资金的审计、职工福利资金的审计和住房资金的审计等。
社会福利中心科技管理探索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与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科技管理工作也得到进步。要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就要加强科技管理,确保科技水平的提升,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保障。为了有效推进民政局社会福利中心的工作,确保计算机作用的发挥,需要进行创新,并提出有效途径,并加大计算机应用力度。
1计算机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其应用的技术水平也在提升[1]。为了凸显出计算机应用价值,应创新技术,以达到整体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互联网逐渐推进,给现代社会发展也带来很大影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给人们发展带来强大保障,促使现代经济水平的提升[2]。当前,在计算机逐渐推广和发展状况下,计算机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存在紧密联系。在民政局社会福利中心,其主体是服务人员,通过计算机的应用,能推进民政局社会福利中心服务,尤其是在数字统计方面,达到了智能化管理,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确保工作质量的提升。同时,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内的应用,科技管理工作也得到推广[3]。
2计算机在民政局社会福利中心科技管理中的应用
在民政局社会福利中心,应用计算机能为工作提供较大保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也提升了科技管理水平,确保科技管理工作的网络一体化发展,保证工作综合效率的提升[4]。在民政局社会福利中心应用计算机,能对数据进行系统化管理,也能为工作的稳定开展提供平台,为人们的工作提供方便。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现状下,可以在民政局社会福利中心中应用虚拟技术,为活动开展提供帮助,确保信息更准确,获得动态信息,实现行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因为应用计算机技术,能有效获取行业的动态信息,分析具体发展情况,从而促进民政局社会福利中心工作的稳定开展[5]。统计和管理数据,也有利于系统化管理,能确保信息数据更准确,也能降低管理工作成本,为民政局社会福利中心的整体进步提供强大保障[6]。将计算机应用到民政局社会福利中心,还需要在整体上进行创新。比如,在民政局社会福利中心,针对低保、特困人员孤儿、临时救助等方面的数据,构建数据信息库,并在整体上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对比和管理,保证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促使其意义的实现。应用计算机对民政局社会福利中心中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结合低保、特困人员孤儿、临时救助等方面的信息和材料,对其进行严格分类,尤其是在输入信息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计算机的多功能特点,对其进行有效整理,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能获得更精确的信息,也能避免信息混淆。民政局社会福利中心为主要的服务部门,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建议应用计算机系统,有效输入相关内容,促进工作的完成。一般情况下,是利用文字进行输入的,所以,在计算机技术发展下,加强整体的创新,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政局社会福利中心的工作较为复杂、技术含量高,所以,在处理一些工作时,为了保证各个环节数据更准确,需要结合实际,为科技人员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加强科技创新,有效储备人员,充分挖掘人员的潜力,确保基于计算机应用,民政局社会福利中心实现整体的进步和发展[7]。
3结语
兴办社会福利机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自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11部委《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国办发〔2**0〕19号)以来,社会力量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以下简称社会办福利机构)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积极性,维护社会办福利机构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有关规定,现就支持社会办福利机构提出以下意见:
一、支持社会办福利机构的重要意义
社会福利社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必经之路,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参与福利事业、兴办福利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化服务。目前,我国由社会力量兴办的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和弃婴提供养护、康复、托管等服务项目的福利机构已经发展到1403家,床位总数达10万余张。社会办福利机构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福利事业投资主体和机构种类单一的局面,推动了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并极大地促进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福利机构为骨干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4亿,占人口总数的10.9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为13**多万。今后一个时期,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老年人数量和社会化的养老需求将持续增长。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养老机构的床位数量严重不足,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因此,鼓励和支持社会办福利机构的发展有利于较快地增加福利服务设施数量,扩大福利事业的覆盖面,对于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所带来的日益突出的社会福利服务供需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和弃婴等社会福利服务对象历来是慈善事业帮助的主要对象。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需要大力弘扬全社会的慈善意识,为包括慈善资金在内的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投资环境;同时,社会福利事业也是慈善事业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之一,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既是慈善事业的有效实现形式,又可以充分体现慈善事业由政府倡导、社会监督、民间组织运作的特点,因此,鼓励和支持社会办福利机构的发展是推进慈善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社会福利外事接待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
今年初,国外某些别有用心的记者采取隐瞒身份的手法,到国内一些地区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进行非法采访,并将秘密拍摄的个别、孤立的镜头剪辑、拼凑成录像片,大肆攻击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最近,一些国家的电视台相继播放了此片,造成了极坏影响。为了加强对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外事接待工作的管理,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特通知如下:
一、各级民政部门和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外国记者管理问题的通知》和外交部《关于外国记者短期采访事宜的通知》的规定,加强对外国记者来华采访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活动的管理。今后,凡外国记者或外国来华访问的代表团、慈善组织和收养组织要求采访、参观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必须经当地地(市)级以上民政部门批准。未经批准,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一律不准接待。在世界妇女大会闭幕以前,各地民政部门要严格控制、严格审批此类活动。
二、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经批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或外国代表团、慈善组织和收养组织参观时,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有关宣传口径和接待方案,应事先经当地政府外事部门和民政部门审核。同时,对于外国记者冒充慈善组织成员,以捐赠为名,以考察为由。借机进行秘密采访的卑劣做法,要高度警惕并严加防范。
三、各地民政部门近期内要对所属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督促各单位加强内部管理,检查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要加强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全心全意为收养人员服务的意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针对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出整改措施,堵塞漏洞。
我国社会福利发展
一、中国社会福利面临的发展形势
现代社会福利的演变轨迹表明,在相当程度上,福利制度的发展是对社会形态变迁和社会结构改变积极回应的结果,与一个社会的价值认同、传统习惯、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有着紧密的关系,是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渐进式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是,诸多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制度需求经由政治程序实现有效的制度供给,从而使原有制度实现新的结构调整或转向新的发展范式。近10多年,随着国际化、城镇化、市场化以及老龄化的深入,中国社会的生产生活领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无不映射到社会福利领域,成为对再造社会福利持续产生和激活新的制度需求的内在发展动力。
第一,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社会福利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济条件,经济发展同样需要社会福利的制度性支持。近5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GDP年均递增8%左右,其中,2007年GDP达2466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国民经济有了显著积累。宏观经济总体上的平稳发展,支撑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39000多亿元,2007年突破5万亿元,连续四年平均增长21%。[1]从经济增长角度来看,我国“十五”以来整体工业化水平持续提高,2005年工业化综合指数达到50,预计到2018年将达到100,基本实现工业化[2]。中国经济的成长无疑是近30年的改革开放激活整个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表明,当前阶段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经济起飞所必需的主导产业、市场容量及体制环境,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迈入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所说的经济起飞阶段[3],总体上正处于向转变增长方式寻求发展动力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保持经济发展对以社会福利为核心和主体的社会政策将产生较高的依赖程度。之所以这样说,从增长方式看,内生增长将是经济起飞阶段乃至更高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这势必引发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潜在需求,从而对面向全民的教育福利提出了更高程度的需求;其次,从资源结构看,工业化深入发展是一个资本与劳动相比占据优势的竞争过程,因此,资本和知识的拥有者取得强势地位,从而使得资本缺乏和低技能劳动者相对失去竞争力,与此同时,伴随着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流动将在更大规模上突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的限制,短期性和结构性失业将会取代体制变迁性失业,这势必产生对劳动力尤其是同质化和低技能劳动者就业扶助的需求。同时由于非正式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非正式就业、弹性就业人员的福利保障问题同样需要国家采取一定的政策性行动;再次从政府职能看,毫无疑问,中国近10多年经济发展得益于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改革而产生的能量释放,进入经济起飞阶段之后,随着市场结构和体制环境的逐步定势以及“政府——市场”边界的日渐清晰,政府行使经济职能的途径与方式势必发生深刻变化,主导解决工业化社会产生的诸如工伤、疾病、失业、老龄等原因导致的收入损失或生活无着等社会问题将是政府的首要职能。从上述变化看,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客观上需要一种与其相匹配的社会福利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是“工业化逻辑”产生的新的功能需求对社会福利产生了新的“推力”[4]。事实上,一些福利理论研究者的经验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越高,福利服务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就越高”,[5]此种结论无疑正在中国得到不同程度的印证。概括而言,宏观经济发展视角上的社会福利发展需求,要求目前社会福利改革至少确立的议题应包含:适当扩大福利内涵、适度提高福利水平、重建政府主导责任等若干重要方面。
第二,转型期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在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作为“四位一体”[6]国家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被独立提出来是改革开放发展的历史必然,是我们在经济增长中统筹社会发展,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和普惠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化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解决了很多社会问题,但是,发展上的偏向使得我国社会建设没有同步于经济建设,因而积累了很多历史欠账。随着社会步入转型期,社会不协调因素趋于活跃,社会矛盾容易激化社会风险。由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动,而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既是伴随社会转型本身的一种客观趋势,也反映出中国远没有实现发展成果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共享。这些问题的存在一般关系到公众的基本利益,尤其是关系到基层群众的民生利益,进而关系到社会和谐的基础。对这些问题的回应,出路在于社会建设,要遵循社会建设的自身规律,注重对社会机制的系统化构造,结合当前的客观实际,首要任务是需要完善和形成一种共享保障机制与合作参与机制。共享保障机制,能够确保全体社会成员获得基本生活权益上的“兜底”保证,能够使社会公众以合理方式平等参与成果分享;合作参与机制,能够在非同质性社会结构之下实现群体、阶层、组织等基于合法环境之下的社会多元治理和社会秩序整合。从理论上来说,有了这两种机制,将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与普惠民生的统筹协调,有助于融合处于分层或断裂中的社会结构,从而为社会建设开辟出重要的推进路径。从功能视角看,社会福利作为解决社会问题、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的基本制度安排,作为让公众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基本途径,其实质就在于促进社会机制构造,其发展的动因在于“社会形态的改变和社会结构的变迁”[7]。当前,中国社会福利在整体促进社会机制构造上功能尚不健全,其中较大因素在于社会福利理念落后、政府主导责任弱化、福利社会化程度不高、社会福利体系不健全、政府投入力度不够等问题,导致社会福利所能解决的社会问题十分有限,有大量社会问题的解决没有纳入社会福利制度安排,使市场化经济的成果缺少一种普惠社会成员的有效工具。在经济增长自然带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终结之后,如何进行社会建设已经成为一个显命题,其破题的关键应该是从重构社会福利切入,这是转型时期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三,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速的需要。根据有关测算,中国早在1999年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现有
60岁以上老年人口1.49亿,约占总人口的11%,为整个亚洲总人口的1/2、世界老龄人口的1/5。[8]有关研究表明,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到2020年将是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老龄人口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3.28%,大大超过年均0.66%的总人口增长速度,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从2021年到2050年将是加速老龄化阶段,老龄化水平将达到30%以上,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老年人口的21.78%。从2051年到2100年将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化水平将维持在31%的水平,社会进入高度高龄化的平台期。与老龄化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老龄化属于已成共识的“未富先老”,仅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就面临巨大压力。与此同时,由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变以及农村劳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所带来的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问题越来越突出。满足老年人福利服务需求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福利发展的重要价值所在。近些年来民政部门在发展城乡“三无”老人福利基础上,启动了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实施了一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计划,着力于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福利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相比巨大的需求,目前的福利服务水平十分低下,仅传统意义上的供养问题尚未完全满足,更不要说满足社会老人的福利需求。就服务设施来看[9],目前的1.49亿老年人口其中约有3200万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照料护理,但全国各类养老机构仅有3.9万个、床位数170.2万张,平均每千名老年人11.4张;就社区养老服务看,发达国家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占就业总人口的20%-30%,发展中国家为12%-18%,而目前我国只有3.9%;全国约有1/3以上的城市街道办和1/2左右的社区居委会没有建立老年服务机构和设施,农村乡镇则更少。就此而言,目前老龄应对与老龄化的提速发展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加快发展面向老龄人口的福利服务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提出的重大挑战。
社会福利院工作详细打算
年度,我院将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统一部署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紧紧围绕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切实履行民政社会福利职责,加强设施设备完善,提升医疗服务品质,继续克服一切困难和阻力,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加快发展。特确定如下新的工作思路。
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强化管理,提升品质,增强后劲,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深入持久地抓好医疗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使民政社会福利事业再上一个台阶。
工作目标:抓住机遇,继续开发市场潜力,完成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医院上等级工作,推进“两个效益”的增长,力争完成局党委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完成经济目标7000万元。进一步扩大对外影响,从而实现业务水平提高,服务品牌提升,职工收入增加的奋斗目标,全力打造文明、和谐、发展、稳定的现代民政社会福利医院。
工作思路:抓住五个契机,图谋发展宏图,迎接医院发展的新时期、新局面。
1、以我院新门诊住院综合大楼建设为契机,更新、完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加大力度推进门诊住院楼的建设;维修改造旧病房,拟新增一个老年科病房以适应老年呵护业务的不断壮大;做好长岭分院的规范化建设和设施设备及后勤服务设施等功能完善,从而达到拓展业务增加收入的目的;添置ct、色谱仪、x光机及康复器材等设备,提高医疗业务能力,提升服务档次,从而提高医院整体服务水平。
2、以抓住新医改政策出台、国家对精神病医院投入加大、政策上倾斜这个利好为契机,正确理解新医改政策,准确把握其实质和要求,认真分析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高精神病医院职业化管理水平,打造民政福利脑科医院品牌。围绕如何加强我市精神卫生服务职能,完善我市精神病人救助体系,为精神卫生纳入公共卫生服务做好工作,做出贡献。
民政社会福利工作总结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突出城乡互动,立足“三院”建设统筹一盘棋;精心设计布局,抓好“三院”建设规划一张图;强化投入保障,做活“三院”建设资金一本帐;落实工作举措,鼓起“三院”建设工作一股劲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加快城乡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在“三院”建设进程中,我市始终突了规划的先导作用,把好每一张规划设计图的评审关,力求在规划布局上凸显特色、我市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的同时,多渠道、全方位筹措建设资金、思路确定后,关键是抓落实,一鼓作气地抓出成效来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2009年,xx市作为一个有128万多人口的县级市,现有老年人13.66万人、残疾人55310人、五保对象5837人,社会福利事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我市民政局把“三院”(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工程来抓,不断完善城乡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社会福利事业稳步推进。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突出城乡互动,立足“三院”建设统筹一盘棋
加快城乡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2005年,我市制定了社会福利事业三年发展规划,把“三院”建设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作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重头戏,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作为新农村建设“六大工程”之一的“阳光工程”,作为当前和“十一五”时期建设“和谐××”的重大战略来重点实施,计划在近两年内共投资1.3亿元,统筹建设城乡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以市福利中心为龙头,以农村敬老院为支架,以公办福利机构为主体,以民办福利服务网点为补充,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其中,投资5000万元,按照国家一级福利机构的建设标准,建设城区福利中心;投资8000万元,全面完成农村敬老院的新建、扩建工程。到2006年底,全市31个乡镇(街道)各建成一所省级示范敬老院,新增供养人员5000人。市里专门成立了“三院”建设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挂帅,主管民政的副市长文秘杂烩网具体负责,搞好协调;市四套班子领导每人蹲点一个乡镇,负责一个项目。目前,市福利中心和第一批16个农村敬老院全面通过质量验收,有2个上报为省级优良工程,10个上报为宜春市优良工程。新落成的市福利中心,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可入住老人和婴儿300人。
二、精心设计布局,抓好“三院”建设规划一张图
规划是工程建设的龙头。在“三院”建设进程中,我市始终突了规划的先导作用,把好每一张规划设计图的评审关,力求在规划布局上凸显特色。在发展理念上坚持适度超前,提出“一看齐,二超前”目标(“一看齐”(),就是向国有一级福利机构、示范敬老院看齐;“二超前”,就是建设规模、设计布局超前)。我们对21个参与设计单位进行认真筛选,从中选择了4家有经验、有实力的单位负责设计;并组织设计人员赴上海、武汉、九江等地参观,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选址生态化、布局人性化、格调民俗化”的设计理念。在建设标准上坚持高起点定位,在落实省民政厅“八个一”农村敬老院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增建一个沼气池、一所医疗所,达到“十个一”的标准。市政府先后召开了三次设计方案评审会,除聘请民政、建筑、设计、土管、规划等部门的专家参加外,市委书记、市长直接把关,几易其稿,最终才确定首批16个敬老院和市福利中心的设计方案,为我市社会福利事业的高起点建设画好了一张高起点的蓝图。
社会福利政策模式研究论文
一、社会福利及其价值基础──有关社会福利理论与社会政策讨论的核心议题
社会福利与其价值基础的关系是欧美福利理论与社会政策争论的核心议题。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关注福利制度的资源基础、政策设计、组织结构与政策影响,但关于福利制度、政策模式及其文化价值基础的探讨却不多。
这种状况在“福利国家”日趋成熟和社会政策争论日趋“政治化”的背景下发生了根本转变。随着1970年代“福利国家财政危机”的出现和新右派上台执政,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和社会认知议题受到各界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这些议题也成为福利理论、政策争论的中心,成为政治学、社会学理论和知识社会学探讨的主题。
1971年英国著名学者平克的《社会理论与社会政策》一书首次从历史角度分析了意识形态和规范理论对社会政策的影响[1].1972年,英国的权威性社会政策杂志设置了“社会政策中的价值”专栏,揭开了社会价值与社会福利关系的大辩论之序幕。英国的社会政策大师马歇尔率先发表了“福利─资本主义的价值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已发生根本性转变,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变成了“民主─福利─资本主义”,民主、福利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体制的价值基础[2].同年,两位英国著名学者发表了“社会价值、社会阶级与社会政策”一文,从社会价值、阶级冲突与社会秩序的角度,明确地提出了阶级利益冲突和统治阶级价值观念在福利政策形成中所扮演的举足轻重角色的观点[3].
这些文章和讨论标志着对欧美国家影响深远的“福利的意识形态大战突然爆发”。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价值基础及其工具性角色,意识形态、价值冲突与社会福利研究的关系等热点议题,成了社会政策、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知识社会学探讨的理论主题。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成了最时髦的概念。
社会价值与社会福利的相互关系这一议题的核心地位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因为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政策意义与理论意义。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研究涉及诸多本质上充满争议的基本概念,如需要、权利、社区、民主、自由、平等和公正等[4].这些概念既构成福利政策的价值基础,又决定政策目标、资源分配原则、服务对象和组织体系等关键性制度安排和政策模式。所以,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研究已成为理解福利制度特征的思想基础,也是分析福利政策模式的最佳视角。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福利制度、理论与政策演变的脉络,也就是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变迁的过程。
社会福利事业与社会改革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上,形成了领导控制模式。从武汉市的案例发现,这种模式既有显著的优点,促进了社会福利事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又具有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经验及教训,中国社会福利事业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改革应以合作互制模式作为目标。
关键词:社会福利事业;国家;社会;关系
改革开放时期,城市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间社会的崛起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民间社会几乎是从无到有,从零开始发展的,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国家的培育、引导与扶持,当然同时也伴随着国家的监督、管理与控制。“同西方的国家-社会对立的两分法模式明显不同的是,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是建立在国家权力对民众生活的渗透这一前提下,政府通过基层权力的有效组织将社区建设同政府治理目标结合在一起,它使得第三部门同政府之间相互依靠,但基层的民众参与却必须通过政府权力机构组织才能完成,它并非是完全自发的、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1]社会福利事业作为民间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具有这些属性和特征。社会福利事业中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这种模式可以称之为领导控制模式。本文将以武汉市的社会福利事业为案例,具体考察和分析领导控制模式的主要特征和缺陷弊端,并在理论分析和考察国外社会福利事业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社会福利事业中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改革的目标模式。
一、领导控制模式的主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改革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基本方针是,既培育、扶持社会办福利事业的发展,又广泛利用社会的资源发展国家办的福利事业。在这些活动中,国家总是以一个大家长的面目出现,它与社会之间是上级与下属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因而从未出现也不可能出现过平等合作的关系。如武汉市现任民政局局长就认为,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就是为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资、完全由国家包办包管的状态,逐渐实现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发展格局。[2]“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这正是领导控制模式的基本内涵。
领导控制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