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16:21: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分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分层定性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分层;社会分工;社会异化
[论文摘要]社会分层是当今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社会分层的定性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分层理论研究的方向性,而且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对社会分层现象的制度选择。从文化哲学的观点来看,社会分层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常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分层作为由各个个体的生产力发展而形成的社会集合之间的一种整体性社会事实,也必然会体现出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由此也决定了社会分层与社会分工、社会异化的区别,从而也体现出其终极的目标价值——人的全面发展。
“今天的人们都深信,要寻求这个世界中的事物出现的原因,只能立足于这个世界本身,所以,所有关于人的事情的原因同样也只能在这个世界中寻找,而且,归根结底要在人身上寻找。”[1]对于社会分层的正确认识同样也只有从人身上去探求。“人是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因为其他各种疑问(关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和未来,甚至社会分层)只有在指向人自己的存在时才具有意义。社会分层是社会学里的一个基本概念。从文化哲学的观点来看,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既有自然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性的一面。社会分层作为由各个个体的生产力发展而形成地社会集合之间的一种整体性社会事实,也必然会体现出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由此也决定了社会分层与社会分工、社会异化的区别,从而也体现出其终极的目标价值——人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分层与社会分工
人类源于自然,却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存在。在人出生之时,自然只给予人最基本的生存前提,而将塑造人的任务交给了人自己。不同于其他完全由自然所引起和决定的生物,人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创造者,人正是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实现自身存在价值,通过改造自然和社会、促使自然和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来满足自己需要。这样,“人类在与自然母体分离之后,凭借着自己所获得的能力,创建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文化的、日益文明的‘人的世界’,从此之后,人便开始成为一种追求理想、创造价值的属人世界的理性存在。”[2]也就是说,社会分层是人在塑造自己、塑造社会、塑造世界的过程中的自身能力的发挥和表达的客观结果。
从社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分层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社会分层的活动或形成显然最终有赖于人类共同体的成员所具有的能力。在人类共同体里,每一个人都具有某种使其成员适应其职责的独特的能力,而且这个共同体实质上存在于能力相互关联的活动之中,这种联系既是他们能力发挥的基础,也是他们形成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客观必然。因此,社会分层表面上看起来确实好像是人们的资源占有量的描述。我们不应在此停止不前,而应继续探究这种概念的内涵。这样我们就会立刻看出其含义,即社会分层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特性,以适应——实际上是促进——形成这个共同体的各种关系与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分层都是一面镜子,或者说是从各自特有的角度对整个社会的反映。一个健全的国家组织会通过某种必要的联系使个人的能力特性得到健全的平衡与调节。
社会分层定性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分层;社会分工;社会异化
[论文摘要]社会分层是当今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社会分层的定性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分层理论研究的方向性,而且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对社会分层现象的制度选择。从文化哲学的观点来看,社会分层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常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分层作为由各个个体的生产力发展而形成的社会集合之间的一种整体性社会事实,也必然会体现出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由此也决定了社会分层与社会分工、社会异化的区别,从而也体现出其终极的目标价值——人的全面发展。
“今天的人们都深信,要寻求这个世界中的事物出现的原因,只能立足于这个世界本身,所以,所有关于人的事情的原因同样也只能在这个世界中寻找,而且,归根结底要在人身上寻找。”[1]对于社会分层的正确认识同样也只有从人身上去探求。“人是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因为其他各种疑问(关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和未来,甚至社会分层)只有在指向人自己的存在时才具有意义。社会分层是社会学里的一个基本概念。从文化哲学的观点来看,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既有自然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性的一面。社会分层作为由各个个体的生产力发展而形成地社会集合之间的一种整体性社会事实,也必然会体现出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由此也决定了社会分层与社会分工、社会异化的区别,从而也体现出其终极的目标价值——人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分层与社会分工
人类源于自然,却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存在。在人出生之时,自然只给予人最基本的生存前提,而将塑造人的任务交给了人自己。不同于其他完全由自然所引起和决定的生物,人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创造者,人正是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实现自身存在价值,通过改造自然和社会、促使自然和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来满足自己需要。这样,“人类在与自然母体分离之后,凭借着自己所获得的能力,创建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文化的、日益文明的‘人的世界’,从此之后,人便开始成为一种追求理想、创造价值的属人世界的理性存在。”[2]也就是说,社会分层是人在塑造自己、塑造社会、塑造世界的过程中的自身能力的发挥和表达的客观结果。
从社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分层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社会分层的活动或形成显然最终有赖于人类共同体的成员所具有的能力。在人类共同体里,每一个人都具有某种使其成员适应其职责的独特的能力,而且这个共同体实质上存在于能力相互关联的活动之中,这种联系既是他们能力发挥的基础,也是他们形成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客观必然。因此,社会分层表面上看起来确实好像是人们的资源占有量的描述。我们不应在此停止不前,而应继续探究这种概念的内涵。这样我们就会立刻看出其含义,即社会分层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特性,以适应——实际上是促进——形成这个共同体的各种关系与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分层都是一面镜子,或者说是从各自特有的角度对整个社会的反映。一个健全的国家组织会通过某种必要的联系使个人的能力特性得到健全的平衡与调节。
社会分层对科技精英影响论文
摘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一个国家社会设置应当引导智力精英从事科技事业,这会提升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大发展。陆学艺先生的作品《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反映出我国社会分层的导向性不足。
关键词:社会分层;科技精英;社会流动
在当今世界进入的“知识经济”中,科技的发展已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科技的发展不可否认地带给人类社会极大的挑战与困境,如核战争、克隆技术等。但核技术也应用于发电和工业发展等,克隆技术有望帮助人类攻克某些疾病。所以,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增强自身国力和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决定性的助推器。科学技术不可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但离开科学技术的社会将面临无数的问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技精英则是科学技术的耕耘者和生产者。他们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中坚和关键性因素。而科技精英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必然受到社会因素的种种制约和影响。
一社会因素对科技精英的影响
科学社会学史表明,无论从纵向的时间看还是从横向的地域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默顿指出:“人们的职业兴趣转移的情况是随时代而异的。在一个社会里成为智力精英的兴趣中枢点的种种事业,在另一个社会里则很少受到注意。既然这些变化着的兴趣聚焦点全都是同一社会和文化复合体的组成部分……”[2]不仅“智力精英”是否走上科学技术创新道路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科学技术的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精英的个体和群体也受到社会因素的种种或促进或阻碍的影响。第一,他们受各个社会的科技投入,科技制度和政策的影响。如学者指出的:“除了''''将一切工作在自己头脑中进行‘的数学家外,如今的科学普遍需要''''管理支出,其规模堪与工业企业相比’。[3]所以现在的科技精英们基本在科层制的组织中进行创造与发明。一个社会的科技制度背景对他们影响极大。第二,一个社会的科技精英分层位置,社会职业声望以及社会流动对科技精英产生重要影响。社会存在着社会分层。在一个若将科技创造视为“奇技淫巧”的社会,他们的社会地位会很低下,会有极少的人们从事这一职业。而在一个科学技术精英受到尊敬而仰慕的社会中,会极大地有利于科学和科技精英的成长的。一个开放型的社会分层比一个封闭型的社会分层会给科技精英们的大量出现创造条件。本文主要就我国当前的社会分层对我国的科技精英的影响作一分析。
二当前我国的社会分层情况分析
小议当前我国社会分层对科技精英的影响
摘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一个国家社会设置应当引导智力精英从事科技事业,这会提升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大发展。陆学艺先生的作品《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反映出我国社会分层的导向性不足。
关键词:社会分层;科技精英;社会流动
在当今世界进入的“知识经济”中,科技的发展已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科技的发展不可否认地带给人类社会极大的挑战与困境,如核战争、克隆技术等。但核技术也应用于发电和工业发展等,克隆技术有望帮助人类攻克某些疾病。所以,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增强自身国力和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决定性的助推器。科学技术不可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但离开科学技术的社会将面临无数的问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技精英则是科学技术的耕耘者和生产者。他们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中坚和关键性因素。而科技精英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必然受到社会因素的种种制约和影响。
一社会因素对科技精英的影响
科学社会学史表明,无论从纵向的时间看还是从横向的地域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默顿指出:“人们的职业兴趣转移的情况是随时代而异的。在一个社会里成为智力精英的兴趣中枢点的种种事业,在另一个社会里则很少受到注意。既然这些变化着的兴趣聚焦点全都是同一社会和文化复合体的组成部分……”[2]不仅“智力精英”是否走上科学技术创新道路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科学技术的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精英的个体和群体也受到社会因素的种种或促进或阻碍的影响。第一,他们受各个社会的科技投入,科技制度和政策的影响。如学者指出的:“除了''''将一切工作在自己头脑中进行‘的数学家外,如今的科学普遍需要''''管理支出,其规模堪与工业企业相比’。[3]所以现在的科技精英们基本在科层制的组织中进行创造与发明。一个社会的科技制度背景对他们影响极大。第二,一个社会的科技精英分层位置,社会职业声望以及社会流动对科技精英产生重要影响。社会存在着社会分层。在一个若将科技创造视为“奇技淫巧”的社会,他们的社会地位会很低下,会有极少的人们从事这一职业。而在一个科学技术精英受到尊敬而仰慕的社会中,会极大地有利于科学和科技精英的成长的。一个开放型的社会分层比一个封闭型的社会分层会给科技精英们的大量出现创造条件。本文主要就我国当前的社会分层对我国的科技精英的影响作一分析。
二当前我国的社会分层情况分析
社会分层与养老险制度整合
一、中国社会分层福利状况
(一)中国社会分层概况
社会分层是依据身份、职业、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划分的社会等级[1]。社会成员被自然地或人为地归到某一个等级,在享受这一分层所拥有的福利的同时,也被该分层的规则所约束。社会分层的长期延续和积累会形成阶级,阶级的产生是对社会分层的固化。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社会阶级划分,这种阶级的划分依据生产关系建立,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必然结果[2]。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社会地位相同,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者和建设者。这个时期,职业差异对社会分层的影响被淡化,总理和清洁工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由于采用计划资源配置的方式,国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是工资收入,工资由国家统一制定,收入差距几乎不存在。因此,在计划经济时期,不存在产生社会分层的土壤,普通国民的身份平等、职业平等、收入平等,尽管社会地位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不会影响到社会分层。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必然不能回避效率,而效率是与竞争分不开的,竞争就要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游戏规则。于是,就出现了国民在身份、职业、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进而演化为社会分层。依据身份划分,可以分为农民阶层和市民阶层;依据职业划分,可以分为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企业职工和农业劳动者。在农民内部也出现了分化,出现了失地农民、农民工和传统的务农农民;按照收入划分,可以分为高收入阶层、中产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社会地位的差异通常与职业差异、收入差异和官职高低相联系,社会地位差异是形成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社会分层福利差异
1.市民与农民的福利差异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为了发展城市工业,实现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的方式提高工业生产的增加值,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剪刀差的价格双轨制严重伤害了农民的既得利益,造成了经济收入和福利保障的城乡差距。直至今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仍然没有彻底改变。农民和市民在福利方面的差距依然很大。市民享有国家提供的退休制度和医疗制度,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还是公费医疗、福利分房。而农民的生老病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国家的物质帮助,虽然最近几年开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但起步晚、标准低,与城市社会保障的差距依然存在。此外,尽管国家开始考虑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但是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与城乡统一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乡统筹只是实现城乡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
2.农民内部的福利差异农民的概念是不断发展演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体中逐步分化出了失地农民和农民工,这两者既具有农民的某些特征,也带有城市的某些现代特征,他们属于介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之间的中间群体。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都在城市,从经济活动分工看,他们已经是市民,但是从户籍来看,农民工仍然是农民,是在城市工作的农民。虽然失地农民通过农转非已经变成了市民,但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还是农民,他们掌握农业生产技术,但是在城市却无用武之地,沦为了城市失业者。目前,传统的务农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最低;国家为失地农民建立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比务农农民的待遇高;而农民工的社会福利状况比较特殊,有的纳入了城市社保,有的没有社保,有的还是农村社保。农民的社会福利情况十分复杂,被不同的制度所覆盖,自然会因各福利制度标准不一导致福利待遇差异。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现代社会分层分析
摘要:社会分层现象并不是某一时代的产物,人类存在之初它就诞生了,并且它还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化。刚开始的社会分层十分简单的,有着明显的特质。而如今,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让社会分层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研究现代社会分层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将帮助人们理解分层的原因以及分层标准。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现代社会分层;研究意义;变化
社会分层现象并不是在特定的时期形成的,哪里有人类哪里就会有社会分层,哪怕是世界上最偏僻、最落后、人数最少的部落内部也存在分层现象。“分层”这个词最早存在于地质学中,但社会学家发现这个词语很适合用来形容人类社会的差异现象:因社会资源的分配以及占有程度,社会成员以及社会群体之间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差异。比如美国和中国。中美两国的社会体制以及法律制度有着千差万别,资源占有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两国的层次结构、社会等级秩序等简直没有相同点。如今,美国是发达国家,而中国则是发展中国家,这些都体现着社会的不平等,这就是典型的社会分层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把公共管理学和社会现状结合在一起了,寄希望于用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把社会建设的更加美好。
1、社会分层的形成过程
现阶段,中国社会的现代社会分层结构已慢慢显现出来。我国当代的社会分层结构正在向着与现代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方向靠拢,而且这种结构也已经度过了最容易起伏的阶段,逐渐地稳定下来。分析这种机制的形成过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社会资源的价值是由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来定义的,同一样的事物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会被赋予不一样的含义,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同一事物所包含的价值也不相同,比如中西方的不同价值观;第二,社会资源的分配。社会资源的分配规则是决定社会群体地位的关键因素,比如教育资源的分配。在我国,高考分数线的划分以及录取工作一直备受关注,很多人口大省如河南、山东考生和北京上海考生做同样的试题,录取分数能相差几十分。有一个笑话曾嘲讽过这个现象:高考成绩出来后,北京考生:“老爸,我考了530,比一本分数线高53分!”“儿子真有出息,走去上海旅游去!”河南考生:“爸,我530,跟一本线差了42分”“真没出息,别上了,滚去上海打工吧!”上海考生:“爸,我530送我出国吧”“行,去学个工商管理回来帮我吧,今年又从河南招了不少农民工。”虽是笑话,但却犀利的反映出了资源分配不均所造成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第三,社会流动。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会受到社会流动的影响,进而主动或被动的到达社会分配的、高低不同的层级位置上去,这就是所谓的“地位准入”机制。社会结构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只有消除了“地位差异”才有可能实现公平,才有可能消灭社会分层,但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2、研究现代社会分层的意义所在
社会分层现象对高等教育的启发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将社会依据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社会———声望来划分社会标准,韦伯在他的分层理论中指出,财富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就是个人依据其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与劳务的能力,也就是把个人的经济收入作为划分其所在的社会阶级、结构层次的经济标准。社会声望标准是指个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受到的尊敬与声誉。在韦伯看来,政治权力就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遇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3](P.21)。政治权力不仅仅是指个人或者群体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也指个体在社会阶层中所处的位置。韦伯对上述3条标准的划分既是相互联系又是独立存在的,但在理论层次上,这3条标准是严格分开的。韦伯的这条经典的社会分层理论打开了利用多元标准划分社会层次的先河,为后来的社会分层研究提供了经典的、系统的、明确的社会分层模型。
社会转型关键期我国社会分层现象剖析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层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李强教授依据机制和资源将我国现行的社会层级分为10层结构。第一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第二层是经理人员阶层,第三层是私营企业主阶层,接下去依次为专业技术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他还阐述了导致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的4种主要机制:第一是劳动分工,第二是权威等级,第三是生产资料,第四是制度分割和3种阶层划分资源,即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技术)资源。20世纪最后几十年,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之后进入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此时,社会阶层结构也随着社会转型发生了变革,先后涌现出了不同的社会阶层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米洛万•吉拉斯的“新阶级”理论,其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虽然苏俄的革命是以取消阶级为号召开始,但是最后,国家垄断权力官僚特权集团自己竟然成为了一个握有空前绝对的权威的新剥削阶级。[1](P.248)这个观点无论是对西方还是在苏东阵营内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市场经济的转型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转型的核心,对我国社会层级结构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我国著名学者李路路认为,社会分层模式所涉及变化的关键问题就是占据市场内部转型主导地位的社会阶层处在哪一层,以及是否拥有控制地位去推进市场内部转型这一个过程。但是随着市场经济转型的进一步加深,我国社会人员向社会负向流动人数增加,失业人数也增加了。为了减少这种负面的流动效应,笔者认为,增加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法。
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差异对我国高等学校入学机会的影响。经济因素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是间接产生的,远远不止其直接性和显著性特征,它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的教育资源、学习条件、时间造成差异进而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两极分化显著的情况下,考虑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互动性问题是必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着社会结构是趋于分层的凝固化还是层级的流动化,关系着社会的良性秩序与长期稳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大规模的扩招,大批高校开始施行收费政策,这不仅仅挑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关键的是对家庭经济的收入也提出了挑战。父母收入的高低和孩子究竟能够上到什么程度和上什么样的大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些地方高职院校为了吸引一些家庭贫困生,院校采取了减免学费的政策,吸引了一批高分但是家庭贫困的学生来学校学习。经济差异不仅仅是区分不同社会阶层最明显的标志,也是影响处于不同阶层的子女接受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始终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而存在,公众能否进入教育系统必然受各阶层收入的制约。教育经济学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消费,能否进入这种消费,接受什么质量、等级类型的消费和阶层收入呈正相关。教育作为长期投入的活动,项目活动具有滞后性,家庭收入的差距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辅助学习资料、学习资源的利用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家庭收入高的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理想的教育资源、优越的教育环境,而贫困家庭只能让孩子接受一般的高等教育,这类学生在上学期间还要勤工俭学,借助奖学金和助学金完成学业,贫困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失去部分参与学习的机会。
2.文化资本差异对我国高等学校入学机会的影响。我国的社会学家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来划分社会阶层,在这3个资本当中,文化资本是很难在一段时间内改变的。法国学者布尔迪厄最早提出文化资本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资本是社会各阶级和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技术、气质及文化背景的总和,是一种有别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基于对文化资源的占有的资本。韦伯在他的分层理论中将社会声望标准定义为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受到的尊敬与声誉。笔者认为文化资本的差异是对家庭背景中父母所处的社会声誉环境下的一种直接反应,父母受教育的程度越高,相对应是他们所受到的社会尊敬和所享有的社会声誉就越高,这是一种正相关。而这种阶层背景的直接差异就是“文化再生产模式”的产生。这种模式是指拥有较高文化教育背景的父母,其子女在教育机会上享有优势。父辈的文化教育水平能在子代得以继承和延续,从而完成家庭的文化再生产过程。文化资本是实现文化再生产的主要机制之一,也是制约不同阶层子女入学差异的隐性因素。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的父母越发重视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所显示出的重要作用,俗语说的“龙生龙,凤生凤”也不是全无道理可言的。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对家庭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影响,决定着子女未来受教育的程度。有调查显示,在重点大学就读的学生父母是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要高于高中和中专学历,在普通本科学校则相反,这说明父母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则子女受教育的程度就可以越高。家长受教育的程度不仅仅对学生学校的选择有影响,对于专业的选择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西方关于家庭文化背景与教育关系的国际比较研究表明,造成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原因,80%在校外,而家庭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4](P.87)与西方社会相比,我国的家庭文化资本差距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的影响更大更明显。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受过高等教育的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数目差距明显。而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受教育程度高于中国国内。要想提高中国人口的受教育人数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我国农民社会分层结构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民的社会阶层分化进一步深入,不同职业农民之间的收入存在较大差异。在陆学艺、张厚义对农民社会阶层划分标准的基础上,以职业为基础,以不同职业农民的收入为主要依据,结合农民对不同职业的美誉度,农民的社会阶层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上层、中上层、中下层和下层四个大类。从总体看,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类金字塔”型结构,而且,农村的社会阶层分化正在进行当中。
「关键词」农民/收入差距/社会分层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农村经济改革,逐步赋予农民自由配置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权力。在比较利益差异的吸引下,部分农民逐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原先收入相近、在社会结构中地位类似的农民,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变革、区位差异、个体差异等各方面的因素,经过社会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逐渐形成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声誉等方面有较明显差异而且相对稳定的不同的群体,即农民分化成为不同的社会阶层。
我国学术界对农民分化问题的研究与农民分化问题在现实中的出现和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其中,对农民社会阶层的划分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周批改(2002)曾经详细梳理、归纳了九种划分农民社会阶层的方法,其中除唐忠新(1998)的划分属等级阶层划分外,大多数是依据农民中出现的收入差距以及其从事职业、行业、所有制的变化,主要是职业的变化而划分阶层[1]153—156.将职业结构作为分层依据主要受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理论的影响。帕森斯认为,在任何社会中总有某些工作被视为比其他工作更重要,因此,社会上由富至贫的分层体系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对于不同阶层、群体之社会地位重要性的规定。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最重要的价值往往是经济价值,因此,不平等的主要维度也对应于这种价值结构的子系统,即职业结构。陆学艺、张厚义(1989)依照这一传统,依据职业、使用生产资料的方式和对所使用生产资料的权力,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分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农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者等八个阶层,这一划分由于比较切合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得到了学术界多数的认可[2]33—39,[3]1—14,[4]16—21.
本文仍基本以陆—张的农民阶层划分为标准考察我国农村的社会分层状况,并将会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有益的工作:首先,陆—张的阶层划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十几年过去之后陆—张进行阶层划分的某些依据已经不合时宜,因此,本文对其分类标准在细节上做了修正。其次,虽然以职业为标准划分社会阶层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职业者收入、声望、社会地位的差别,但将职业阶层等同于社会阶层,如果职业分得过细,阶层就会增多。如果除了职业不同,不同的职业者在各方面的综合评价相似,那么,显然把他们划入一个大类更为合理。本文在陆—张对农民职业分层化分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获得的数据资料,主要根据不同职业者的收入,结合农民对不同职业的美誉度,对农民的社会分层进一步归类,目的是更加简洁、生动地描述农村的社会阶层构成。最后,也是本文的重点,给出阶层划分标准的最终目的是使用它来描述农村的社会分层状况。本文依据对江、浙、冀、赣、川五省的1185分农户调查数据,试图简单描述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分层状况。
作为“农民收入多元化与农民阶层分化的互动研究”课题计划的一部分,2004年夏季我们在江、浙、冀、赣、川五省进行农民收入多元化和阶层分化专题调查,共取得有效问卷1185分,内容主要涉及农民的职业、收入、对其职业和收入的看法,本文是基于以上问卷的报告。
小议户籍制度与社会分层和流动
摘要:户籍制度是中国社会一项基本的制度安排,它把户口作为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重要凭据,对社会分层和流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后,中国的户口还起不起作用,以及起着怎样的作用?通过对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社会分层具有城乡户口差别和城市户口等级差别并存的特点,户口转变和迁移的开放性程度与个人社会流动机会获得有正相关关系。市场转型虽带来了较多流动机会,但户口等级差别以及户口对体制内流动所起的结构性影响依然存在。鉴于户籍制度的强粘附性生成了社会差别,改革这一制度的基本方向是推行户口一元化和迁移自主化。
关键词:户口;户籍制度;社会分层;流动
以户口登记和管理为中心的户籍制度,不仅是中国的一项基本社会管理体制,也是一项与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密切相连的制度。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入学就业、福利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都采用了户口标准。户籍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将公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身份制;同时根据户口辖地管理原则,对异地间户口迁移实行严格的行政控制,这一制度安排通过对身份转换和自主迁徙的控制,对中国社会城乡二分结构的形成,以及城市等级差别现象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今,户籍制度已经历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如1980年代中期的小城镇自理口粮户口及当地有效城镇户口改革、居民身份证制度试行、1990年代交钱办"农转非"的变相卖户口,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户口一元化改革试点等。尤其在市场转型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及城镇人口开始流向大中城市,他们在那里以临时工、合同工及农民工身份务工或从事着个体经营活动,其不正式迁移户口也可在城市照常生活的事实,让人们似乎感觉户口在今天已经无关紧要了。但是另一方面,户口有时又显得格外重要,小到孩子入学,大到个人仕途发展,本地户口是获得这些体制内资源的必要条件。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有了本地户口并不觉得享有优势,但反之则会遇到重重障碍。所以,目前户口或户籍制度改革问题作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重新被提起,说明户口在我们的社会还没有淡出,户口可能还在起作用。那么户口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又是怎样起作用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些作用是否还能归属正义?诸如此类的问题,从立法者到管理者、从学术界到普通民众,已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观点及建议,可谓众说纷纭。因此有必要通过更为精确的实证研究,对这些问题做一阶段性总结和前瞻性展望。
就户籍制度的理论研究而言,以往研究基本在二元结构论的框架下,讨论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或是探讨户口管理体制改革的技术性问题,这些研究主要建立在常识性认知和一般性推理之上,在分析户籍制度的整体社会影响以及呼吁改革方面,已取得一些积极效应。
但是,户口与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机制有何联系?如何从户籍制度变迁角度去认识中国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结构究竟哪些已经变化了,哪些还没有,以及变迁是如何发生的,变迁的效应又怎样?对这些重要的社会学理论问题的回答,以往的户籍制度研究则较少涉及。而且在已有的研究中,经验研究尤其是以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深入细化的实证研究更为少见。因此,从社会分层与流动以及社会转型的理论视角、立足于经验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将会有助于人们更深入、更精确地认识户籍制度造成了怎样的社会差别,以及差别是怎样造成的。基于经验研究的发现和理论认识,将会增加人们改造这一制度的决心和信心,并提供改造这一制度的策略、路径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层理论是我们进行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社会阶层问题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是社会阶层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们通过对阶级产生、发展和消亡规律的研究创立了崭新的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列宁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阶级理论最精华的部分,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基础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发展。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发展了社会阶层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阶层变化的客观实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层理论。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奠基人,他们一生都在对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阶级现象进行研究,揭示了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1.阶级的产生和存在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关。人类在原始社会生产能力非常低下,生产的不足使得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依赖才能维持生存。起初,人与人只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天然分工,后来才逐渐根据体力、需要和偶然性等因素形成了自然的分工。只有当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分离的时候,真正的社会分工才出现。伴随着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一部分人可以支配另一部分人的劳动力和产品,私有制便产生和发展起来。“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1](P84)分工和私有制产生之后,必然也同时出现阶级和奴役。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中详细论述过最初的奴役,也就是最初的阶级产生的两条路径。一方面,在有着共同利益的原始氏族或者公社中,极度贫困使得氏族成员之间维持着普遍的平等,但是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依然存在着简单的分工。为了对外维护氏族利益,对内调节成员争端和对有限资源的分配,以及为了执行某种宗教职能,少部分人不得不独立出来执行这些权力。氏族之间的联合和兼并以及氏族生产能力的提高带来的人口增长都使得氏族不断扩大,原来小范围内执行监督和管理的权力也随之扩大,形成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集团,直到后来这些集团和机构越来越独立并最终演变为统治阶级。另一方面,随着生产的发展,农业的生产能力已经能够生产出多于维持现有劳动力所需要的数量,大量的剩余劳动资料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战争恰好能够提供劳动力,大量的战俘因而变成奴隶。[2]
2.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失去的关系是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在人类历史上,除原始状态以外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2](P365)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掌握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绝对权力,而且直接占有奴隶本身。奴隶主成为管理奴隶、经营商业、掌握国家事务以及从事艺术和科学的阶级,而奴隶成为单纯的劳动阶级,为整个社会提供劳动产品。封建社会,贵族享有贵族特权,享有长子继承权、出卖领地的权利,封建领主通过订立契约实际上掌握着对封地内附庸者的控制权力。同样,封建的行会师傅在帮工和学徒之上建立起特权。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通过占有资本,攫取利润而建立起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资产阶级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无产阶级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维持基本生存。每个时代由于经济结构不同,阶级的划分也有很大区别。“正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阶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在古代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但是,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阶级的消灭也是由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的。阶级的产生、存在和消亡都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阶级产生于社会生产力开始发展但是又严重发展不足的生产状况,它也最终随着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而走向消亡。当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时候,阶级的存在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阶级的消亡在大的趋势上是由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因素决定的,但是与阶级产生的自发性不同,阶级的消亡必须通过人们自觉地进行斗争。资本主义使社会阶级结构简单化,与资产阶级相比,被压迫的无产阶级不代表任何特殊阶级的利益,它代表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它的目的不仅是消灭它的对立阶级,而且是为了消灭包括它自身的所有阶级。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无产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走向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特征就是要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废除阶级和阶级对立。到那个时候整个社会将是一个全新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