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16:10: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法

社会法发展论文

和谐社会与社会法的理论创新

社会法是我国近年来在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新兴法律门类和法律学科。

1.社会法的作用和主旨。学者普遍认为,社会法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最为契合的法。社会法在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和谐社会的建立尤其离不开社会法的发展。随着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被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社会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传统的法律部门中,民商法和经济法主要调整国家的经济生活,侧重于保护公民的民事权利;宪法和行政法主要规范国家的政治生活,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传统的法律部门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关注远远不够。

大部分学者认为,社会法的主旨在于保护公民的社会权利,尤其是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在社会关系中,有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分,而且市场经济会自发的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此时如果没有公权力的介入来保护弱者的利益,将使社会关系的失衡状态加剧并最终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制定和完善社会法是改变这种失衡局面的必然选择,尤其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而社会法理论与实践又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完善社会法,保障公民的社会权,使人们实现真正的解放——社会解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社会法的定位和内涵。关于社会法的定位,有观点主张:从现代法学的划分角度,应当将法律区分为公法、私法与社会法。按照这种“三分法”,社会法是公法、私法之外的第三法域。三分法的划分推广后,作为新兴的法域,社会法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法不是一个法律部门,应该把社会法看作一个法域,一个介于公法与私法之间的领域。也有观点认为,社会法不是第三法域的代名词,而是一项体系完整的基本法律制度,是中国七个法律部门中的一个独立部门。关于社会法的内涵,有学者认同立法机关的解释,主张社会法是指“规范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社会法是在国家干预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法律门类,所调整的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社会不同部分之间的法律关系”。有学者在考察国外社会法的概念和学说的基础之上认为,社会法是解决一国的社会问题、体现国家的社会政策,保护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等社会权利,需要国家、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的法律部门。

3.社会法的核心范畴和体系。有学者提出,社会权(社会权利)是社会法的核心范畴。社会权泛指弱势群体享有的体现社会正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社会正义是社会权的核心价值。社会权的保护不仅有利于增强弱势群体在生存与发展的竞争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而且有助于确保政治安定和市场机制的顺利运转,还有利于弘扬和谐、平等、公正的价值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确认和维护社会权。

查看全文

城市化升级转型社会保障和社会法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演进。当今我国的城市化面临着一些问题,城市化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即以市场为主导的城市化向以市场与社会保障并重的城市化过渡。当然,在城市化升级转型的过程中需要社会保障和社会法,同时城市化转型升级也为社会保障和社会法的运行提供支持。鉴于此,本文对城市化升级转型中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法进行分析,希望能为解决我国的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升级转型;社会保障;社会法

一、城市化需要社会保障和社会法的原因

城市化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正在发生的事情,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中,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向城市涌入,城市也将一些工业搬迁到城郊地区甚至是农村地区进行发展。但是这种转变趋势主要是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城市化的进程极大地改变了民众的生活质量,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这一进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说户籍问题等,这都是现代社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很多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进城之后,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导致无法从事高端领域的行业,主要是以低端劳动力为主,收入也有限,大多数都是体力劳动者。在城市化进程中无法取得市民的身份,而是一直以一种外来务工者的身份为主。尽管存在大量的问题,但是城市化带来的益处也是不可估量的。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实际上是具备一定的不科学性的。这是因为城市化追赶不上工业化的进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加快城市化建设,这也是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农村、城市需要保持和谐相处的局面,相互促进。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比较突出的空气污染问题、交通拥堵问题等,这都造成了对现代生活质量的影响。城镇化已经是我国无法阻挡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比如征地问题,或者是拆迁问题,需要有针对性进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是以市场为主导,忽视了社会和政府的作用。虽然以市场为主导的城市化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许多巨大贡献,但是成就与问题并存。因此,为解决这些问题,城市化必须升级转型,我们需要有社会保障和社会法的城市化,要走市场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二、城市化对社会保障和社会法的支持

城市化与社会保障、社会法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他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城市化的进程中离不开社会保障和社会法,同时城市化又为社会保障和社会法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支持。(一)城市化对社会的作用。城市具有天然的社会属性,城市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受到地域等条件的影响,构成了城市的基本属性。区分一个城市的标准大多体现在他的经济基础层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仅仅是经济基础是无法体现一个城市的本质的,对一个城市的本质认识要从更深的层次去发掘。众所周知,社会分工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如果没有社会分工,社会就难以正常运转。社会分工已经超出了经济范畴,构成了社会和社会规范本身。综上所述,城市化推动了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因为城市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社会规范。城市化是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不断推进的,而城市中人们的社会分工又让人们在规范的社会秩序中正常生活,所以说,城市化对社会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二)城市化对社会保障的作用。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都需要强调社会的主体,一般是政府组织。在对社会上一些无法创造足够收入的群体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城市化对社会保障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在城市化初期,人们的集体意识淡薄,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如西方国家提出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样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分工开始形成,社会义务观念也逐步孕育,它们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催生了社会保障的产生。社会义务观念是社会保障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化对社会保障的作用也是很突出的。

查看全文

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社会法作为寓于法律社会化过程中的公法与私法相融合的第三法域,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作为经济领域法律社会化现象的经济法。因而,一方面,经济法具有广义社会法的基本属性;另一方面,经济法与狭义社会法之间,各自所对应的国家干预在范围、宗旨和手段上都不尽相同,但在经济与社会趋于一体化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需要完善其功能的配合。

「摘要题」理论探讨

「关键词」经济法/广义社会法/狭义社会法/相互关系

近年来,我国法学界时兴从社会法的视角讨论经济法,(注:可见诸下述文献:郑少华。社会法的勃兴与中国社会法之使命[J].政治高教研究,1997(3)。谢晖。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283-288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85-87.程信和。经济法与政府经济管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35-340.史探径。中国社会法发展研究[J].依法治国与法律体系建构[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董保华等。社会法原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郑少华。社会经济法散论[J].法商研究,2001(4)。单飞跃,阳永恒。社会法:一种经济法研究的进路[J].湘潭大学学报,2001(5)。)然而,对诸如何为社会法、何为社会法的理论依据之类的问题缺乏研究;不仅如此,对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关系在一般法理上更少涉及。(注:日本学界亦然,参见张世明。经济法学理论演变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16.不过,我国学界仅对经济法与劳动法、环境法的关系曾有所探讨,而对经济法与社会法的一般关系则未曾论及。参见许明月。经济法学论点要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81-288页。)在此背景下,探讨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关系甚为必要。

一、社会法的演变和界定

(一)社会法的演变

查看全文

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研究论文

摘要: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的研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当下学界对二者的关系也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有的社会法学者对已有的经济法理论成果存在着重大的误读,本文对此作出了必要的回应,并指出经济法与社会法是有殊别的,二者在发展中不会达到归并与融合,社会法不是经济法发展的终极进路。

关键词:经济法、社会法、干预

经济法与社会法的界域划分问题是近几年来经济法学界与社会法学界探讨较甚的一个问题。在经济法学界,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经济法是社会法法域下的一个法部门现象;[①]而在社会法学界,有学者从社会法视角对经济法之本质与存在进行了检视,此以董保华先生为代表,他在其著作《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和论文《论经济法的国家观-从社会法的视角探索经济法的理论问题》(《法律科学》2003年第2期)中以其社会法的视野阐述了他所理解的经济法观点。在这种阐述过程中,我们惊讶地发现董先生对李昌麒教授的经济法观点“需要国家干预论”产生了许多重大的误解,与此相适应,他所提出的有关社会法的立论也是建立在对经济法理论的误读的基础上的。我们是赞成学术批评乃至批判的,因为真理总是愈辩愈明的,但是我们又认为,学术批评应当建立在对被批评者的观点的真正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如果离开了被批评者的观点的原意,这种批评往往达不到有的放矢的目的,反而还会引起一些学术混乱。因此我们在讨论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关系的时候,也有必要对董保华先生的批评作出相应的回应,无非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讨论。

一、社会法学者对经济法的误读

董保华先生的研究成果中,对经济法的误读倾向极为浓烈,其基本分析立场是国家干预不具有任何合法性基础。对于这种误读,我们觉得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廓清。董保华先生的误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将经济法的控权观误读为滥权观

查看全文

社会法责任与裁判分析论文

一、社会法责任的特殊性——非对等的损害赔偿责任“赔偿损失是最常见的最基本的民事责任形式,适用于各种违反民事义务的情形。不仅违反合同须赔偿损失;侵害他人权利的,无论是造成财产损害,还是非财产损害,也都应当赔偿损失。”①并且,赔偿损失的原则是完全赔偿,即侵害人应当赔偿由其造成的全部损失。但在社会法领域,或者从社会法角度来看,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及完全赔偿原则就有了折扣。这可以从雇员在劳动中给雇主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与雇员在工作场所财产损失的雇主赔偿责任的非对等性上看出。

雇员在劳动中给雇主造成损失主要体现为工作中损坏机器设备、因过失生产出残次品、因过错行为导致停工停产、因疏忽丢失或损坏生产工具,如电脑、汽车等;此类损害还可以包括雇员不履行劳动合同义务的行为。雇员由此产生的损害赔偿义务,在劳动法学中被称之为劳动合同的附随义务。“附随义务其最主要者,为损害赔偿义务。即受雇人怠于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或因可归责于自己之事由不能履行时,应赔偿因此所产生损害之义务。又受雇人因故意过失毁损雇佣人之原料、机器、器具时,亦有赔偿之责。……可注意者,为契约罚之特约,即受雇人违反契约上之义务时,应支付一定违约金之特约。契约罚以当事人之合意为必要。然实际上多以团体协约或服务规则或以契约协定之。与契约罚不可不区别者,为秩序罚。盖前者为保护雇用人之经济特别利益。后者为保护企业者之客观利益。”②可见,这里的损害赔偿不仅在前提上有特别要求,即以事先特别约定为前提,赔偿金的数额受到劳动者工资金额的严格限制,进而在赔偿金的用途上也归结为劳动者的福利而非雇主的财产权益。

我国立法的相关规定也是如此。劳动部1994年12月6日颁布实施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16条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这是因为劳动合同的标的是劳动者的劳动行为。用人单位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管理者,在要求劳动者完成生产工作任务的同时,必须为劳动者完成双方约定的劳动行为提供劳动条件,这些劳动条件既包括了生产场所、机器设施和劳动工具,也包括了劳动保护装置和安全卫生防护用品。并且,由于劳动合同的目的在于劳动过程的实现,而不是劳动成果的给付,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是归属于用人单位的,即使是由于劳动者自身的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也不能按照民事关系中赔偿实际损失的原则要求劳动者赔偿,而在赔偿金的给付上,不宜按照民事赔偿中可以强制劳动者以个人及家庭财产来履行支付义务,可以采取从劳动者的工资中加以扣除的方式。为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扣除额还应当严格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相反,法律对于劳动者在劳动中遭受的损害则加之于雇主严格的法律责任,即便劳动者的损失与雇主并无因果关系或者过错联系。这可以从劳动者丢失汽车后的不同责任形式上反映出来。曾有劳动者就自己在上班时,停放在单位停车场的汽车丢失向单位主张赔偿。虽然法院根据民法的赔偿损失原则和相关的法律规范最后判决其败诉,但其主张在社会法层面是成立的。因为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时的安全应当由雇主或者说用人单位负责是社会法的基本原理。这里的安全首先是指劳动者的人身安全,但也同时包括了劳动者的财产安全。“劳动者之财产,进入雇主影响范围内,雇主应予保护,……对此类财产雇主虽无担保责任,但应注意保护,例如衣服存放场所,停车场之使用,不另成立契约,均附属于雇主之保护照顾义务,如有违反,即为不履行义务。”③其实,这样的规定对于雇主是有利的和必要的。试想雇员在上班时常须担忧自己的财产会不冀而飞,如何能专心于自己的工作?

当劳动者丢失用人单位车辆时,也应当依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承担责任,而不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因为劳动者使用该车的前提是其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的劳动关系,车辆的提供和使用既是以劳动关系的存在为前提,又同时构成了双方劳动关系的内容。该车的性质是劳动者使用的劳动工具,是用人单位为其提供的。劳动者使用该车的行为是劳动行为,是为了履行劳动合同而实施的行为,使用该车的目的是为了用人单位的利益,正如任何单位的生产活动都是为用人单位服务的一样,任何劳动者劳动行为的目的也都是为了完成用人单位的生产任务,实现用人单位在生产中所追求的利益。在这一目的前提下,对于劳动者为了用人单位利益对生产工具所造成的损失,就应当按照劳动法律关系来处理,而不应当按照民事法律关系来审理。④社会法的这一特性在违约责任的承担上也区别明显。“合同当事人一方根本不履行合同或者不完全履行合同时,应当承担实际履行的责任。合同当事人另一方有权请求违约方履行或者请求人民法院强制违约当事人实际履行。”⑤这种责任承担方式对于雇主或者用人单位是适宜的,即当雇主或者用人单位不当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雇员或者劳动者可以主张继续履行合同。但对于雇员或者劳动者,既使是应当承担全部的违约责任,也不能强制其履行劳动合同。因为劳动行为具有特定的人身属性,人的自由或者人身自由是高于其他权利的基本权利,废除强制劳动是各国奉行的宪法原则。也正因如此,《劳动法》规定了诸多对于雇主或者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限制和不当解除的法律责任,而对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却只以31条规定为“提前一个月”通知用人单位即可。由劳动者单方解除合同也称之为“辞职”。各国法律对于雇员的这一单方法律行为,通常只规定在遵循预告期的前提下,不需要得到对方的接受即产生效力。雇员可以在任何时候结束他与企业之间的从属性的劳动关系。这种行为无须过多的理由,要求解除劳动合同本身就是一个充分的理由。韩国劳动法还明确规定禁止雇主要求劳动者在不履行劳动合同时支付违约金或损害赔偿金。“违约金或损害赔偿预定制度在民法上是允许的,但在非对等关系的劳动合同关系中则被禁止。如果允许违约预定,那么劳动者为了获得工作不得不签订不利于自己的劳动合同,并且违约金和赔偿金的存在成为劳动者离开使用者的负担。”⑥二、社会法裁判的特殊性——非职业的专业法官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最早来源于法国大革命,当时在里昂成立了“裁判所”,雇主和雇员之间产生的纠纷由雇主作为法官来裁决。法国的劳动法院是通过调解和判决的手段为解决雇主和雇员之间劳动合同方面的争议设立的。劳动法官分别来自雇主和雇员方面,正副职每年更换。德国1949年通过的《基本法》构成了自主的劳工司法权的基础。《基本法》第96条规定,在普通民事,管理、财政、劳工和社会的司法领域可建立较高一级的联邦法院,特别强调了联邦劳动法院同联邦社会法院的并列位置。劳动法院是从普通法院体系中发展而来,并最终脱离了普通法院而形成的一类重要的专业法院。它负责审理劳动关系中私法性质的纠纷,劳资谈判双方之间的纠纷以及雇主与雇员(企业委员会)关于《企业章程法》的纠纷。德国的社会法院作为特殊的公法法院,负责对社会法方面的公法争议做出裁判。在司法实践中,这些争议既有社会保险机构与被保险人之间的争议,也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间的争议。英国独立的劳动司法在1967年以工业法庭的形式建立。劳动法院的每个法庭均由一个主席和两个分别由雇主和雇员方面委派的陪审员。庭审时法官不穿制服,也不戴假发,气氛较为宽松,所审理的案件没有判例效力,也没有强制执行权。每个案件的审理均由3名人员组成审判庭。一名为工业法庭法官,另两名为雇员方和雇主方的代表。

查看全文

社会法制建设论文

一、我国法制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依旧不健全

目前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在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转型中各种运行法律机制不完善。各种因为法律不完善造成的损失得不到补偿,罪犯因为法律漏洞而逍遥法外得不到制裁,这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起了不良的影响。首先,法律体系不完善。其次,一些以前的法律法规由于时代的发展跟不上社会的节奏,不能满足人民对公平的要求。再次,有一些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太差,致使一些有关部门利益化。此外,有了法律但我国目前还没有执行法律的保障机构,一个行政部门和几个管理部门就组成执法队伍,造成机构不明确、目地不明确,给人民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一些执法部门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造成执法的失误,粗制滥造的执法队伍不能给人民带来便利,反而会分散执法的力量。目前一些单位都在努力成立执法队伍,对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行罚款或制裁。通过罚款来解决工作人员的奖金、福利等的问题,以部门利益为目的去执法。并且,执法的程序、执法的责任制不完备。这就使法律的公平性、严肃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二)法律监督主体的缺失

法律监督主体缺位也是法律监督不到位的主要原因,经调查表明,我国例行公事的监督不较多,但在解决问题、处理问题上监督就不是很到位了。这就使我国频繁出现一些腐败、贪污的案例,不仅伤害了人民的利益,更伤害了国家的利益,法律监督不到位对我国发展有很大影响。一些领导干部、问题处理机构经常会出现一些滥用职权的行为,忽略了法律的严肃性,以言代法,把自己当作法律的执行机构。例如我国征地用地的事情上,对土地乱占滥用,严重忽略了法律的公平性、严肃性。目前我国一些司法机关经常出现人情办案等违反办案程序、危害公民权益的问题。根据关系的好坏提供不同效率的办案手段,甚至出现了在执行案件时无法执行的荒唐现象,以至于出现了官了民不了的问题。

二、完善我国社会法制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查看全文

乡镇社会法庭工作汇报

**乡社会法庭在乡党委、人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依靠法律、法规、风俗习惯、传统道德等柔性力量,以自主、自治协商的解决方式调处民间相关事务和不同类别的矛盾纠纷。先后成功解决了矛盾纠纷12起,维护了全乡社会大局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得到了全乡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其主要做法是:

一、组织落实,人员到位

**乡党委、人大、政府对社会法庭的选聘工作高度重视,乡党委严格按照个人申请、单位把关、组织考核等相关程序,把6名社会威望高、爱岗敬业、工作协调能力强和具有一定法律基础知识的县乡人大代表、乡村两级退职干部选聘为第一批社会法官。为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乡人大主席团专门召开会议,进行了认真研究,经乡人民代表大会讨论一致通过确定为**乡“社会法官”,并颁发了聘书。社会法庭有办公室2间,调解室1间,有牌子,有制度,办公设施齐全。同时,乡党委明确一名班子成员担任社会法庭庭长,组织协调开展工作。

二、宣传落实,动员到位

为进一步加大对社会法庭和社会法官的宣传力度,我们主要采取了六种宣传形式。一是利用宣传车在全乡范围内进行巡回宣传;二是各村利用广播向广大群众进行反复宣传;三是各村张贴标语口号广泛宣传;四是利用政务公开栏进行深入宣传;五是设立政策法规咨询台进行直接宣传;六是印制了5000余份“便民服务宣传卡”进行全面宣传。主要宣传社会法庭的功能、服务方式和社会法庭的组成人员、联系方式等等,扩大社会法庭的知晓率。在群众中叫响“有纠纷就到社会法庭,有事请找社会法官”的口号,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社会法庭,促进社会法庭职能的发挥,为社会法庭和社会法官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制度落实,规范到位

查看全文

加强农村社会法治化进程的思考

稳定的社会环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

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农村社会法治化建设,营造稳定的

生产和生活环境,对于保持农村的稳定与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加强农村法治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

加强农村法治化进程,是农村基层组织政权管理农村事务的重要方针。党的十

查看全文

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法制环境调研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心、关怀和关爱青少年,为青少年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紧迫的任务。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区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就“全区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法制环境”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与相关单位和职能部门进行了多次座谈。现就如何净化、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如何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提出我们的意见和建议,供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参考。

一、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法制环境现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区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区各学校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学生法律素质普遍提高;全区33所中小学校均落实了“一校一警”制度,成立了警校共建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了法制副校长27名,有15所学校还配备了城管副校长,并定时定期开展教育活动,学校法制教育工作制度得到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共同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初步形成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三位一体”的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区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法制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缺乏合力。表现为,学校讲一套,家长讲一套,在社会上看到的又是一套,教育口径相互矛盾,让青少年无所适从;教育责任不清,价值导向扭曲,部门配合难,共同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法制环境的有效机制还未形成。在校青少年的品行可谓问题多多,上网、抽烟、喝酒、打架、偷盗、擂肥、早恋、结帮等劣迹恶行屡见不鲜甚至有逐渐蔓延之势,成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发生的前兆,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影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深刻的反思。

查看全文

社会法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根据《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关于开展依法治市“十大行动”的通知》和《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关于开展依法治县“十大行动”的通知》要求,现就开展“社会法治攻坚行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开展攻坚整治行动,积极动员和组织镇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整合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改进工作方式,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全面提高预防、发现、控制、打击犯罪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巩固平安创建成果。

二、工作内容

(一)开展整治全镇安全行动

工作内容:突出安全宣传重点对象,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抓好公职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创新安全宣传方式,扩大安全宣传教育覆盖面。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作用,为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强化安全应急预案,有效预防和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