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诚信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15:42: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诚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诚信

诚信社会交流

诚信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充满了责任感和信赖感的社会,是一个信用经济十分发达的社会。社会的诚信包括公民的诚信、企业的诚信和政府的诚信,其中首先是政府的诚信。这是由政府的特殊角色和地位所决定的。

一、从政府存在的法理基础上讲,政府是人民意志的产物,其权力来自于人民。因此,政府的诚信与否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信用和伦理信用问题,更主要的还是一个政治信用问题。政治信用关系到社会的信任、信仰乃至社会稳定。

二、从政府的职能上讲,政府不仅是游戏规则的供给者,同时也是游戏的监督者。因此,政府诚信与否就不是一个“运动员”的信用问题,而是一个“裁判员”的信用问题。“裁判员”的诚信关系到竞争的公平和公正乃至市场的整体秩序。

三、从政府的性质上讲,政府是权力的垄断组织。这就可能造成政府用行政规则代替市场规则,破坏市场内在的声誉机制,扰乱人的预期。同时,由于权力集中易于出现权钱交易,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俘获政府”,从而背离“公共利益”。

总之,政府诚信会成为社会诚信的重要力量和楷模,能够增强社会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政府失信又会导致社会公众信心不足、信仰迷茫、信任丧失,从而成为社会普遍失信的重要诱因。所以,社会的诚信首先是政府的诚信,诚信政府是诚信社会的定心盘。

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社会普遍存在失信行为,其中因素很多,但一个诱因就是政府的诚信缺乏。

查看全文

社会诚信规范结构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社会诚信体系框架政府诚信个人诚信企业诚信

[论文摘要]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对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艰巨的工程,在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石,个人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根本,企业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主体。只有切实抓好这三个方面的建设,才能为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搭建好稳固的框架。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中央提出“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着眼点就是“协调”。其中,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因此,研究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对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诚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形式上讲,包括诚信道德和交易信用;从层次上讲,包括基础保障层、他律控制层及自律屏障层;从内容上讲,包括个人诚信和组织诚信。笔者试图从其内容的角度探讨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

一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石

政府的诚信就是政府的公信力,政府诚信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的作用,直接决定着市场环境的信用状况。在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政府德性的好坏,政府是否诚信,对企业、个人乃至整个社会信用的影响巨大。政府是否诚信事关公众的福社,而只有公众幸福,才有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人们当然不可想像,一个连诚信都做不到的政府能够具有勇敢、节制、正义和明智的美德。一个政府内部和谐团结、精简效率、精诚合作,对社会和公众言而有信,诚实无欺,那么这个政府必是一个充满荣誉、自信和责任的政府,在它管理下的公众也必是安详、无需戒备、能享受到无限幸福的公众。在这样的情形下,即使一个社会的经济并不发达,公众并不十分富裕,但在一个心灵安详幸福的国度里,诚信原则也必将为人民和社会自觉地广为推崇和奉行。没有政府的诚信就没有社会的诚信,一个政府要在全社会建立起良好的信用氛围,它首先必须自己是一个信用的政府。

查看全文

剖析社会诚信与信息失真防范对策

【关键词】社会诚信信息作用因素分析

【摘要】文章从信息时代的特征、信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信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等方面探讨了信息的运行规律及信息失真、失落的成因,希望以此能够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共同解决社会失信问题,重构诚信社会,这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条件。

信息时代,是指信息产业得到极大发展,信息产品日益丰富,人们被淹没在各种信息的海洋里,信息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越来越巨大的作用,以至于在信息缺失的情况下,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信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丰富和方便着人们的生活,然而信息的失真和混乱也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害,尤其是它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对社会诚信和道德体系的瓦解作用非常大,如不高度重视认真解决,一旦造成不良后果,修复危害可能要花费数十倍的时间和精力。

一、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

人们曾经以生产工具为标志来划分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场手工业时代、机器大工业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如果说信息首先是一种基于技术的生产工具的话,显然信息时代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手段发展到目前的最高形态,它不仅是生产工具,而且是软化了的生产工具,会渗透在各种生产工具中发挥作用,渗透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作用,其作用和功能远远超出了人类社会截至目前创造出的所有的“生产工具”。论文百事通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人类社会才从农业经济时展到工业化经济时代(前期、中期、后期),进而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

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罗斯托在他的《经济增长阶段》(1960年)一书中,吸收了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法、熊彼特的“创新”学说、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哈罗德—多马模型等理论和方法,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大规模高消费阶段,1971年又补充了第六个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第三和第六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两次突变,是最有意义的阶段。从主导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演进规律角度,人们将其分成七个阶段,其中第七个阶段就是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查看全文

探究机制设计与社会诚信

论文关健词:社会诚信信息机制设计

论文摘要:社会诚信已成为重要的问题。在此,利用机制设计原理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通过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所构建的和谐社会能让诚实宁信的传统美德得以恢复和发扬,各种欺作行为逐渐得以消除,社会生活得到净化。

《圣经》上所罗门王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女人抱着一个男婴来到所罗门王跟前,要求他评判到底谁是真的母亲。所罗门王见她们争执不下,便喝令侍卫拿一把剑来要把孩子劈成两半一个母亲一半。这时其中一个女人说“大王不要杀死孩子。把孩子给她吧我不和她争了。所罗门王听了却说“这个女人才是真的母亲,把孩子给她。”这个故事所反映的事实便可用机制设计理论给予回答。

20世纪六七+年代美国数理经济学家利奥、赫维兹引入了激励相容概念从而创立了机制设计理论。如果我们假设人们是按照博弈论所刻画的方式行为的并且我们设定按照社会选择理论我们对各种情形都有一个社会目标存在,那么机制设计就是考虑构造什么样的博弈形式使得这个博弈的解就是那个社会目标或者说落在社会目标集合里,或者无限接近于它。在机制设计理论中机制设计者没有也不可能了解所有信息那么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有效的制度便是机制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机制设计需要解决信息成本和机制的激励问题。所谓信息成本问题,就是指所设计的机制需要较少的关于消费者,生产者以及其他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信息和信息(运行)成本。任何一个经济机制的设计和执行都需要信息传递而信息传递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因此,对于制度设计者来说,便是信息空间的维数越小越好。所谓机制的激励问题或积极性问题,是指在所设计的机制下,使得各个参与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够达到设计者所设定的目标。在不同的博弈行为假设下,机制设计理论会有不同的结果。而诚信即讲真话不满足激励相容约束在别人都讲真话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个人,他可以通过说谎而得到好处。那么什么时候或者说在什么样的机制下人们愿意讲真话呢,只有当社会选择的规则只照顾一个人的利益的时候这个人才有动力讲真话,因为这时其他人讲假话没有什么好处,讲真话也没有什么坏处讲讲真话也无所谓。这就是吉巴德—萨特斯维特的操纵定理。通过虚假显示自己的偏好可以操纵最后结果以使自己得利。赫维兹的“真实显示偏好“不可能性定理是一个类似结论。在个人经济环境中在参与性约束条件下《即导致的配置应是个人理性的》不存在一个有效的分散化的经济机制(包括市场竞争机制),能够导致帕累托最优配置并使人们有动力去显示自己的真实信息也就是说,真实显示偏好和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因为如果一个人愿意讲真话那就意味着讲真话是他的占优策略。因此在机制设计中要想得到能够产生帕累托最优配置的机制很多时候必须放弃占优均衡假设即放弃每个人都讲真话办真事的假定。任何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都不得不考虑激励问题。我们要实现某一个目标,首先要使这个目标是在技术可行性《feasible》范围内的;其次我们要使它满足个人理性即参与性,如果一个人不参与你提供的博弈因为他有更好的选择那么你的机制设计就是虚设的第三它要满足激励相容约束,要使个人的自利行为是他自愿实现制度的目标。

现在我们考虑保证制度得以执行的制度问题即应该提供足够的激励使制度执行者在追求自我利益的过程中也实现我们(作为制度设计者)希望的社会整体利益。从机制设计的角度可以把问题具体化为这样一个激励问题,即人类社会如何选出制度执行者以及如果他们是自利的,容易利用自己的执行权力损害社会利益时,如何设计一套制度监督约束他们。用委托(principle-agent)理论的框架来表述那就是:我们不具有某种特殊的知识只好委托一些人某些事情。我们凭什么知识筛选识别出宣称自己拥有这种知识的人,我们又凭什么使这些人不会利用自己的知识作出损害我们的事情。机制设计理论的着眼点不仅是要指出种种不可能性的困境,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具体环境下走出困境的途径。人类创造了很多能够诱导人们显示并测度他们的效用的技术如拍卖和招标投标制度克拉克一格罗夫斯—莱德亚德机制以及很多局部的效用测度和比较也是可行的。

查看全文

用社会信用制度支撑诚信

诚信,即诚实守信。这个道德规范之所以被纳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20字规范中加以提倡,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特别适合有效率特长的市场经济社会的需要。 在社会交往中,诚信的人相互之间打交道,交易成本最低。其道理是双方都讲实话,没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双方都信守承诺,于是交易很容易成功,又都不必在了解对方和预防不测上花什么投入,正所谓“好邻居不扎篱笆墙”。相反,则不仅交易成本高,且交易也难成。即使交易偶尔成功,也往往是一方吃大亏,一方占大便宜的不公平结局。 由于在现实社会中,诚信或不诚信的人都没标志,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一个诚信的人和一个不诚信的人打交道又会如何?这时,就要看外部的制度环境了。如果社会的有关制度安排是有利于诚信者的,那吃亏的就会是不诚信者,否则,吃亏的就会是诚信者。从我国目前坑蒙欺诈、假冒伪劣、赖账违约等恶行屡禁不止的现实看,虽不能说我们现有的制度安排本意是要鼓励不诚信者,但至少说明它对不诚信行为的抑制是很不理想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是已有防范制度在设计和操作上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毛病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尚缺少一个专门能对诚信给予有力支持的制度。目前我国最缺的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 社会信用制度,既是一种以维护金融秩序、市场秩序为目标的经济制度,同时也是一种以维护信用、诚信等重要道德价值为目标的道德制度。因而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具有双重意义,不但对市场经济秩序有利,更重要的是还能如《纲要》所说,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社会信用制度,是有关个人信用、法人信用、乃至政府信用、国家信用的制度,它是指社会监督、管理和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信用活动的一整套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运作机制。当代社会信用制度以微机和互联网等高科技为手段,以信用机构、金融机构、工商管理机构、税务机构、司法等机构的协作构成信用管理体系,其基本内涵包括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登记、信用评估、信用风险预警、信用风险管理及信用风险转嫁等制度。它主要包括五层含义: 一是每个准备谋职、开立银行账户、参加社会保险、注册公司、经营企业和其它各种交易活动的人,事先都要用实名进行信用登记,获取社会编排的终生惟一信用代码号,然后才能进行这些活动并由此形成各自的信用史; 二是资信评估机构根据金融、税务、工商、司法等机构及用人单位、业务往来人提供的信息,掌握每个企业和个人的资信情况和信用史并予以评估; 三是任何人或企业都可以向资信评估机构咨询任何一个他准备与之进行交易的企业或个人的资信情况,以决定是否与之交易或以何种方式交易; 四是对某项交易没有把握的交易者,可向信用担保机构为其寻求担保; 五是对有不当交易行为或违规行为的企业或个人,资信评估机构给予不良信用记录,管理机构视情况做出赔偿、加倍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吊销银行账号乃至永远不得重新注册公司、永远不能重新申请设立银行账户等惩罚决定。 有了这样的信用制度,社会上各种无信行为就不能再横行无忌,以往诚信者常常博弈不过不诚信者的情况就会发生改观。其一,诚信者可以轻易地从资信评估机构了解到对方的资信情况,一旦发现对方信用度不好,就可终止与对方的交易,即使不小心上当吃亏,也有保证通过银行或信用担保机构较便捷地获得对方的赔偿;其二,不诚信者的损人利己伎俩风险巨大:不诚信的记录,肯定会让当事者在今后的就业或经营中困难重重;其三,越是信用好的个人或企业,越容易取得其他市场主体的信任并达成交易,不仅获利会多,而且其信用度也越高,由此形成信用与经济利益的良性循环。人们也就有了愿讲诚信的内驱力。 社会信用制度之所以能使不诚信者吃不开,一是由信用登记、评估、咨询制度构成的信息反馈机制,为防范违信损人建起了一个有效的预警系统;二是信用制度内含的约束惩罚机制严厉,这种灵验的恶有恶报的机制,使那些想干违信损人坏事的不良之徒,不得不为之却步;三是违信损人,除了会受到社会权力机构的惩罚,还会受到普通大众的惩罚,增大其道德风险。这种状况按经济学的解释,是不讲诚信者基于自己的成本———收益比较:发现违信损人,不仅失败的风险大,而且即使侥幸得逞,长期成本也远大于短期收益。社会信用制度正是根据成本———收益原则,构造了一个信用违约成本大大高于信用违约收益的社会环境。 社会信用制度不仅能有效防范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无信行为,也能有效防范其它领域的无信行为。因为权力领域中的权力寻租、徇私枉法行为和社会生活中的偷盗拐抢、黑黄赌毒行为等等,同样能作为个人信用史进入个人的信用记录。

社会信用制度起源于金融信贷业务,最古老的形式是高利贷。作为成型制度,在西方至少已有不下150年的历史,马克思当年就曾在《资本论》中专门用几个章节论述信用和信用制度的问题。 信用制度在中国本来也有发展,只是新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中断了这一进程。计划经济体制,一切事情听政府安排,一切行动听政府指令,一切资源靠政府调拨,一切责任由政府承担,没有自主权的个人和工厂,根本就不需要什么信贷、信用。 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个人和企业逐渐成为拥有自主权的市场主体,但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使金融信用迟迟提不上议程;长期的短缺经济,使消费信用显得没有必要。更主要的是,我国的政策制定部门和理论界也没认识到社会信用制度的重大社会作用尤其是道德意义,这从当初各种有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文件和理论读物都没有提到社会信用制度就可略见一斑。 事实上,很久以来,信用制度一直被我们看作是一个纯经济类的不甚紧要的小制度,它只在金融学中被论及,而“信用”也被解释为“经济主体之间有条件让渡货币资金或商品的一种经济关系”。2000年我国虽然终于提出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并在上海率先试行,但也主要是针对市场由卖方转为买方,连续几年出现消费不振、内需不足的情况,而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来考虑的。其实,社会信用制度不仅有刺激生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的经济意义,还有提高人们的道德自律性的道德意义。因而,它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且急需的大制度。 惩恶亦是扬善。信用制度对不守信用行为的惩罚,就是对守信用行为的奖赏。当社会信用制度的安排让信用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社会通行证,让声誉成为人们弥足珍惜的无形资本之时,也就是我们的市场经济成为道德经济之日,它必将大大促进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再好的制度,不精心设计供给,也会变得形同虚设。就社会信用制度而言,对它的精心设计和供给有三个要点: 一是要做通盘考虑。既要看到它的经济意义,也要看到它的道德意义;既要考虑它的整体结构、运作体制,也要考虑它的各个细节、操作程序;既要预测它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也要预测它可能遇到的对策对抗;既要顾及它的效率性,也要顾及它的公正性。“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是要建立参照系。就是将国外各种类型的社会信用制度,搜集来做深入全面的比较和成败利弊分析,以供借鉴。 三是要进行制度创新,即结合我国的实际,从他人成功的经验中,选出最好用、最适合我国情况的部分为我所用,并对那些不尽如意的地方加以改善,最后整合出我们自己的新的社会信用制度。

查看全文

基层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探索

本文作者:李华工作单位: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2011年2月11日至2月14日,《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5个大中城市展开了民意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1]。日常生活中各类失信现象充分说明了民众为何对社会诚信现状不满意:三聚氰胺毒奶粉、苏丹红鸡蛋、频繁使用催熟剂或保鲜剂的各类蔬果、及至最近的某知名品牌牛奶被检测出含强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M1,诸如此类的食品安全不合格事件层出不穷;中小学高昂的课外补习费、蔚然成风的各类考试作弊现象以及高校中不时传出的教授剽窃他人论文、在国家级课题中造假等新闻,使得教育界也不再是诚信为本的净土;在“数字出官”的政绩考核方式下,部分官员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甚至人为编造数字,炮制数字,导致民众轻易不相信官方言论。社会诚信现状如此糟糕,应归因于信仰、道德观念、法律制度等众多方面。自晚清以来,中国正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一变动中,传统的信仰、价值观、道德准则遭遇了重大冲击,在我们尚未来得及对传统观念进行系统的优劣甄别反思工作时,中国社会就迅速进入了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的改革开放时期。迄今为止,旧的信仰、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被破坏或弃置,而新的尚未建成,使当下的我们处于一个信仰缺失、传统道德观念被破坏的时代。中国传统的诚信意识是建立在道德自律基础上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诚信缺失也就不足为奇了。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现代社会中,诚信更需要在法治的土壤中培养累积,而诚信的这一他律保障在目前尚有许多不足。在对诚信造成重大影响的这些因素中,一方面道德信仰的重建非短期可以完成,需经历长时段的努力方见成效;另一方面,如果说在两千多年的小农社会中,信任和承诺更多地取决于私交的话,那么在今天,诚信更多地是建立在契约、法律或其他法律性文件的基础上。正如弗里曼所言:“现代社会是多元的,权威趋于减弱并越来越分散,当习惯的力量减弱,当权威受到质疑的时候,对法律的需要就应运而生了。”[2]所以剖析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否对社会诚信造成的影响显得更为迫切,已有研究成果都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但往往将法律因素与经济发展、道德破坏等置于一文中,这就对法律问题的分析未能全面深入。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在法律制度层面思考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从立法、普法、执法、司法等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完善的法律体系是营造和保护社会诚信环境的重要前提

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我国现有的部门法种类较为齐全,法律规范从数量上来说也非常可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成。但是法律自身具有滞后性,总是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新事物的出现,相关法规不能及时出台,或者旧法规没有得到相应的修订,导致一些人为获取高额利润而采取各种不诚信行为,而相关部门在进行管理处分时却发现“无法可依”。如虚假电视购物广告屡禁不止,根源就在于国家相关法规缺失。媒体购物属于新生产业,当务之急是国家相关部门在培育发展核心企业的同时,应支持出台媒体购物行业标准,并应尽快出台媒体购物法规。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拓展,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假文物充斥市场、虚假鉴定、高估藏品等。《北京商报》报道指出,目前国内文物造假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拥有超过30万从业人口,每年收入超百亿元。至于目前文物收藏市场造假泛滥的原因,可归结为“造假无罪”。目前我们虽然有文物保护法,但是与现实相比是滞后的。该法没有把制造、买卖假文物认为是违法行为,这就使得在打击文物造假、售假行为层面,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造成“买卖真文物违法,买卖假文物不违法”的怪象。有鉴于此,各级立法工作者要及时制订新领域需要的法律,也要着手对已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旧法进行修订,以杜绝投机者钻法律空子,堂而皇之地实施各类不诚信行为。目前,保障信用机制的相关立法较为薄弱。失信现象如此普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体对其失信行为所要承担的代价太小,即失信成本过低。从管理学上来讲,当失信成本小于失信收益,失信行为有利可图时,市场行为主体有可能选择甚至主动选择失信行为,失信现象就会大量发生;而当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失信行为无利可图,并可能给行为者带来损失和制裁时,市场行为主体就会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尽量避免失信行为,从而促进信用环境的好转。因此,加强诚信建设其中重要一环就是要大大提高市场行为主体的失信成本。提高失信成本的主要措施是要建立完善的信用机制,包括信用征信机制、信用评估、信用交易及信用管理机制。在这个机制中,个人、企业及政府的信用信息都会长久保存,并且所有人可以共享信息。针对失信者,形成社会联防,让所有的企业、商店、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和私人业主不与有严重失信记录的企业、自然人进行信用交易,让重要行业的雇主不聘用有失信记录的人,造成失信的企事业单位事业上难以发展,失信个人在生活上会遭遇一系列不便的严重后果。当那些失信者因其失信行为付出难以承受的道德成本、经济成本和法律成本时,市场行为主体才会自动地约束其行为,达到有效地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目的。由此可见,诚信记录在现实生活中非常重要。但是,一份科学合理的诚信记录需要先解决这些问题:征信机构该如何设立,征信业务应遵守哪些规则、怎样做信用评级、如何保护信息主体的权益、对于征信机构如何进行监督管理等等,这些都需要有法律作出明确规定。虽然国务院于2009年10月和2011年7月两次了《征信管理条例》意见稿,征求社会意见,但迄今为止该法规没有正式颁布施行。此外需要尽快出台的法律法规还包括《信用信息公开法》、《信用中介机构管理条例》及《个人信用管理条例》等,只有健全诚信法律法规体系,实行依法治信,才可能建立起包括信用登记、查询、评估以及风险预警、管理及转嫁制度在内的完备的信用制度,才能抵制失信行为,增强社会诚信观念。

二、行政执法是否公正规范直接影响社会诚信

我们看到,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许多问题,使得执法主体不仅没有为民众树立诚信的榜样,而且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诚信的危机。行政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行使行政管理权,贯彻实施国家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的活动。既然享有如此强大的权力,执法者的诚信对社会诚信环境的营造起着直接的示范引导效应,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所以政府多次强调执法者应该文明执法、依法执法,做诚信的表率。但是现实并非如此。由于传统的官本位意识仍有广泛影响,再加上执法经济利益的驱动以及行政程序法的缺失,执法者诚信缺失的行为频频见诸报端,政府公信力一再遭遇挑战。我们从影响度非常广的两个例子来进一步分析这一问题。第一个例子是钓鱼式执法,即当事人原本没有违法意图,在执法人员的引诱下,从事了违法活动。这种执法方式实际上由来已久,而且在某些行业已是公开的秘密。2009年,上海张晖驾驶中捎载了一位自称胃痛的“路人”,结果被上海市闵行区城市交通行政执法大队认定为“无运营证擅自从事出租汽车经营”,并被处以罚款1万元的行政处罚。张晖不服,认为该执法大队故意设计陷阱,雇佣不良社会人员,利用原告同情心,采取非法手段对其进行处罚,因此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法院撤销该处罚。自此,钓鱼式执法被推向风口浪尖,受到社会的普遍质疑、谴责和义愤。钓鱼式执法是在罚款经济刺激下催生的,执法者为获得高额罚金,不顾行政执法程序的相关规定,公然采取引诱、胁迫、欺诈、倒钩、栽赃等违法方式以获取证据。这些行为沉重打击了社会的公序良俗。网上“最牛车贴”———“本车拒绝一切搭载求助,临盆产妇、车祸、中风、触电、溺水都不关我事,尤其是胃疼的”———是对这一后果最形象的说明。人们已经在叹息如今世风日下,世态炎凉。如果再遭遇执法者以如此卑劣、龌龊的手段设置“执法”陷阱的话,受到重创的是人们的同情心、恻隐之心、善心爱心。如果不积极地制止这类行为,其后果就是社会信任危机加剧,互助友爱土壤板结,人们良知泯灭,社会道德沉沦,使本来十分脆弱的社会道德生态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第二个例子是2011年中国红十字会面临严重信用危机。中国红十字会创建之初是非政府组织,但建国后基本行政化了:其总会是国务院直属的副部级单位,从中央到县乡一级,层层与政府体系接驳,各级名誉会长是当地政府一把手,各级红会负责人由政府任免,按政府机关行政序列定级,其正式聘任的工作人员属于“参照公务员”编制。作为中国最大的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工作内容之一是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向突发群众和受难者提供急需的人道主义援助。善款的使用情况就成为红十字会能否赢得民众信任的关键。近几年来,从万元帐篷、高额餐费到郭美美炫富事件,再到审计署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红十字总会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使得民众一再质问善款的去向,直接后果是2011年各地红十字会收到的个人捐款锐减,各地义务献血的人数也减少了,更深远的影响是整个中国慈善公益组织的公信力遭到质疑。各国慈善组织在活动中出现一些问题都是在所难免的,上述几件事情之所以引起民众如此强烈的质疑和不满,深层次原因是长期以来,中国公益慈善组织的善款流向及慈善机构本身行政支出不透明,捐赠人的知情权、监督权被剥夺,大部分捐赠人无从知晓善款的使用情况。这种情况使得红十字会的公信力本身就比较脆弱,一有突发事件,其信誉更是雪上加霜。透明公开是现代慈善的灵魂,或者说要想激发蕴藏于社会的慈善力量,形成更具活力的慈善市场,慈善组织必须首先让民众看到他们诚实守信的态度与决心。所以,中国的慈善组织必须改变现有的工作方式,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的规章制度,加强对行政事业性经费和社会捐赠资金的规范管理和使用,要严格遵守财务纪律,尤其是要和捐赠者维持良好关系,积极向捐赠者介绍机构的近期动向,使捐赠者知道捐款用到了何处,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投身慈善事业,不让捐款减少,不让血库告急,不让需要帮助的人在等待中失去希望。不仅仅是在行政执法领域,在政府的诸多活动中都有不诚信现象存在。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和民众的诚信度密切相关。所以改善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各级政府要恪守透明、尽责及诚信原则,公开政务,满足民众知情权,接受民众监督、媒体监督和司法监督。同时要依法行政,文明行政,做到言而有信,有诺必践。这样,才能为社会大众树立好的形象,起到榜样的作用。

查看全文

铸诚信创文明构建和谐社会

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诚信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诚信政府、诚信市场、诚信公民是诚信建设的重要支撑点,是一个地区经济繁荣、生活富庶、社会文明和政治稳定的重要标志。为此,记者采访了弓长岭区委书记王海浩。

王海浩说,诚信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弓长岭区在诚信建设方面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实力辽阳、平安辽阳、诚信辽阳,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积极营造全社会诚信氛围、建立诚信机制,逐步建设和形成诚信政府、诚信市场、诚信公民的格局,不断提高全区人民的整体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

王海浩说,今年年内全区要在诚信建设方面做好4项工作:一是举行诚信建设系列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舆论宣传引导是人们认识诚信、维护诚信形象的先导。要保证宣传形式多样、宣传时效长久、宣传主题明确,确保诚信入耳入眼、入脑入心。要集中开展“共铸诚信创文明”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包括悬挂标语、条幅、建立固定标语牌、播放电视公益广告和增加社区大学的教育培训等内容。要组织各乡(镇)街、行业分别举办一次“共铸诚信创文明”的社区演出、演讲比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全区要举办一次机关、行业代表和工商业户参加的大型“共铸诚信创文明”活动签字仪式。同时,要开展不文明行为特别是不诚信行为集中曝光活动。

二是建立诚信规范。制度规范、行业要求是诚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在全社会形成诚信社会氛围的保证。要组织对全区重点行业特别是行政执法机关、窗口服务单位、旅游、餐饮、商业流通等重点部位进行诚信规范检查,建立诚信建设制度保证。要进一步完善规范各行业诚信建设的制度和标准,把诚信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融入科学有效的日常管理之中。

三是开展诚信单位评选活动。调动各社会群体特别是企业和法人追求诚信的积极性,要通过诚信单位评选活动,在全民中形成遵守规范、诚信经营的荣誉感,同时解决诚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带动全社会风气的转变。要加强行政审批中心建设,塑造诚信政府形象;要组织工商、技术监督部门,评选一批诚信经营业户、诚信市场,深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购物放心一条街”等活动,力争年内把繁荣步行街纳入全市诚信商业街建设范围。要在服务业中结合发展旅游业,重点开展争创诚信旅游经营者活动,推动规范服务,诚信服务。

四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信用记录和评价标准,信用记录和评价体系是检验和衡量地区诚信水平的标志,也是营造诚信社会氛围、强化信用和诚信意识的制度约束机制。要在税务、工商、银行、劳动等部门逐步探索建立重点企业的信用档案,对企业借贷记录、纳税记录、按时纳费记录、合同信用水平以及劳动用工等各项指标量化分解,统筹评价,建设信用等级和诚信档案,搭建平台、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查看全文

政府在社会诚信建设的作用诠释

摘要:社会诚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下程。仅依靠社会个体的力m:是远远小够的应史好地发挥政府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作用。以制)x创新打造诚信政府。促进行政方式由“政府主体模式”向“政府支持模式”转变。加强服务于诚信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诚信缺失社会诚信建设政府作用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的诚信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推崇,各企事业单位纷纷将诚信建设列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个人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诚信记录,把“诚实守信”奉为追求的“价值目标”。但诚信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互动的、全而的系统工程,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中,个人是基础,企业是重点,政府才是关键,政府应在诚信建设的过程中发挥旗帜、导向作用。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为推动诚信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从系统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积极正视这些问题,科学界定政府作为的方式、范围和程度。

一、我国政府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作用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的作用也是关乎全局,不可或缺的。但在社会诚信建设中,必须明确规定政府职贡义务,以防缺位,严格限制政府发生作用的范围,以防越位。根据诚信建设的自身规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政府在诚信建设中应发挥好以下几方而的作用:

(一)示范引导作用。在日常经济社会管理事务中,政府讲诚信,则会给企业和个人树立榜样,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使社会公众“见贤思齐焉”。反之,政府失信,社会主体也极有可能加以效仿,对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产生恶劣的“传递效应”,误导社会的“价值取向”。

查看全文

政府在社会诚信建设的作用综述论文

摘要:社会诚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下程。仅依靠社会个体的力m:是远远小够的应史好地发挥政府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作用。以制)x创新打造诚信政府。促进行政方式由“政府主体模式”向“政府支持模式”转变。加强服务于诚信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诚信缺失社会诚信建设政府作用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的诚信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推崇,各企事业单位纷纷将诚信建设列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个人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诚信记录,把“诚实守信”奉为追求的“价值目标”。但诚信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互动的、全而的系统工程,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中,个人是基础,企业是重点,政府才是关键,政府应在诚信建设的过程中发挥旗帜、导向作用。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为推动诚信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从系统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积极正视这些问题,科学界定政府作为的方式、范围和程度。

一、我国政府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作用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的作用也是关乎全局,不可或缺的。但在社会诚信建设中,必须明确规定政府职贡义务,以防缺位,严格限制政府发生作用的范围,以防越位。根据诚信建设的自身规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政府在诚信建设中应发挥好以下几方而的作用:

(一)示范引导作用。在日常经济社会管理事务中,政府讲诚信,则会给企业和个人树立榜样,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使社会公众“见贤思齐焉”。反之,政府失信,社会主体也极有可能加以效仿,对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产生恶劣的“传递效应”,误导社会的“价值取向”。

查看全文

监督管理局社会诚信调研报告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深入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和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依据《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议》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时期回顾

“**”时期,**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总体要求,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谐社会、增强城市“软实力”出发,积极探索实践,持续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为“**”时期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总体框架和推进机制基本形成

90年代末,**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国务院和国家相关部门指导下,率先开展个人和企业信用联合征信试点。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市委、市政府进一步作出全面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按照道德、价值和法律三个取向,明确了以信用制度建设为核心、以信用服务体系建设为关键、以诚信创建活动为基础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推进提供了组织和机制保障;市征信管理办公室承担了全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协调推进和信用服务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同时,各区县也逐步建立了相应的推进机构和机制,形成社会各方协调互动的局面。

(二)社会信用制度逐步建立和拓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