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15:06: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保障模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保障模式

社会保障税是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必然选择

【摘要】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存在着筹资渠道单一、刚性不足、缺乏立法保护、社会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保险费改为社会保障税进程。基于此,文章全面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筹资模式改革及社保费改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税;筹资模式;费改税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支撑,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在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之上。因此,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保障要求的稳定、可靠、有效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机制,不但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现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的弊端

(一)筹资渠道单一、资金缺口大

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应实现多样化,而目前我国的筹资渠道相对较为单一,当前只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实行较低比例的收缴制度,医疗保险只在个别城市实行试点个人收缴制度,生育保险尚在酝酿之中。各项保障费用基本来源于职工就职的单位,而个人对于基金的支出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受阻,资金缺口日益增大。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已经出现支付危机,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范围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帐规模累计已达7400亿元,而且每年还会以1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

查看全文

诠释农村社会保障模式

摘要:本文从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入手,对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现状、困境-9弊端、问题产生的原因、社会保障模武的改革与发展、社会保障模式构建中政府责任与角色进行了总结和综述,并且指出了笔者认为的现有研究中的某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模式;文献综述

随着现代化的逐步推进,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的深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特征、家庭功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效率优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价值观的导向之下,在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社会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国民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整体落后的情况下,城乡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农村社会保障不管是在覆盖范围还是在保障水平方面都与城市社会保障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不仅体现在政策实践之中,在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上也表现突出。

一、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现状

大多学者认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是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以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为主体的制度模式,政府在此承担着很有限的责任;保障模式以社会救助、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江瑞平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它在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稳定农村并促进其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吴美满(2003)认为受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基本模式是以农民家庭自筹保障为主、国家保障和集体保障为辅,首先把重点放在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的层面上,主要是救灾救济、养老保险和优抚安置、社会福利服务。刘振杰(2005)认为在城乡二元体制之下,农村通过和集体化,实行家庭与集体相结合并以家庭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体系。夏明会、宋光辉(2010)认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是在分类分层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城乡二元结构来设计的。吴云勇、马会(2007)认为1978年以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主要是家庭保障和集体保障,1978年以后,集体保障丧失而蜕变为单一的家庭保障模式张术环(2009)认为自1953年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953-1978年,建立起了“集体土地产权+集体”计划经济特征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1978年以后,建立起“集体所有权家庭承包权+家庭”准市场化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李斌宁(2009)认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救助,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

二、困境与弊端

查看全文

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社会保障专业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十几年来,其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促进社会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人才市场需求为视角,分析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社会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人才市场;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模式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出专业的社会保障人才,我国于1998年开始设立社会保障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开设社会保障专业的院校由最初的8所发展到170多所,办学规模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社会保障专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即社会保障专业做大后如何做强、做精、做出特色。而能否做强、做精、做出专业特色,人才市场是试金石。毕业学生能够适应人才市场需要,得到人才市场的认可和接纳,那么专业的办学无疑是成功的,否则专业发展将面临严峻困境。因此,以人才市场为视角,对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人才市场视角下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机遇

中国社会服务事业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与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影响着社会的长治久安。21世纪初,国家意识到社会服务业的重要性,加大了对其支持力度,使社会服务事业有了长足进步。社会保障专业的建立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产生的,对我国社会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社会保障专业相对其他专业更具时代性,也更具有生命力。

(一)国家支持社会保障发展,重视社会保障专业办学

查看全文

我国社会保障模式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根据社会保障模式选择的一般规律,结合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实际,笔者认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模式应当是多元协调模式,其框架主要由农村社会保障和城市社会保障两大块组成。

【关键词】社会保障/模式/框架设计

【正文】

社会保障模式是从战略高度上对一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基本规定性和主要运行原则的理论概括,它反映了一国在某一历史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战略方向。从当前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状况来看,已经形成了澳美模式、瑞典模式、德日模式三大体系,这三大体系的社会保障模式都是以生产力的高水平和高度市场化为基础,难以照搬照用到我国。从我国理论界的研究情况来看,理论界也提出了阶段型重点保障模式、经济效益优先模式和社区模式等。这些模式虽然都有其合理性,但却都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难以作为一种战略模式而存在,而且这些模式的框架内容设计也不太符合中国实际。根据社会保障模式选择的一般规律,结合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实际,笔者认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模式应当是多元协调模式,这种模式的关键是根据我国国情,建立一种在农村与城市项目有别、组织方式各异、近期发展方向不同的目标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国家政府在分散组织实施的基础上,进行集中管理与统一协调。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模式的特点,对其框架设计作以具体分析。

1多元协调模式框架设计的原则

多元协调模式的框架设计,主要针对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及长远发展目标,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项目内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合乎规律的方案设计。因此,设计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查看全文

我国社会保障模式探究论文

【内容提要】根据社会保障模式选择的一般规律,结合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实际,笔者认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模式应当是多元协调模式,其框架主要由农村社会保障和城市社会保障两大块组成。

【关键词】社会保障/模式/框架设计

【正文】

社会保障模式是从战略高度上对一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基本规定性和主要运行原则的理论概括,它反映了一国在某一历史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战略方向。从当前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状况来看,已经形成了澳美模式、瑞典模式、德日模式三大体系,这三大体系的社会保障模式都是以生产力的高水平和高度市场化为基础,难以照搬照用到我国。从我国理论界的研究情况来看,理论界也提出了阶段型重点保障模式、经济效益优先模式和社区模式等。这些模式虽然都有其合理性,但却都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难以作为一种战略模式而存在,而且这些模式的框架内容设计也不太符合中国实际。根据社会保障模式选择的一般规律,结合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实际,笔者认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模式应当是多元协调模式,这种模式的关键是根据我国国情,建立一种在农村与城市项目有别、组织方式各异、近期发展方向不同的目标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国家政府在分散组织实施的基础上,进行集中管理与统一协调。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模式的特点,对其框架设计作以具体分析。

1多元协调模式框架设计的原则

多元协调模式的框架设计,主要针对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及长远发展目标,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项目内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合乎规律的方案设计。因此,设计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查看全文

探究中国模式下社会保障的制度性思考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走过的道路被人们概括为中国模式,也称之为渐进式的改革模式,与西方的“华盛顿模式”相对应。本文从中国模式在社会保障制度性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入手,指出现阶段中国模式下存在的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提出加快立法进程,保障公民权益,制度设计要有利于消除各阶层的利益冲突,要注重公共社会开支和税收制度调节社会矛盾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中国模式;社会保障;制度性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已经历了主要缺乏资金、人力资本的时代,现在进入了一个更为需要制度的时代。正是如此,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才如此具有市场和生命力。一个社会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是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的,在变革时期尤其如此。

一、“中国模式”的阐述

“中国模式”就是先发展经济,以及与此相配套的社会文化等基础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逐步讲求分配和发展民主政治,这种分阶段发展的方式是一个有序的渐进过程。就目前来看,“中国模式”还在发展,并没有完全成型。“中国模式”对西方也并非只有竞争,西方感觉到中国的“威胁”,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模式”的崛起,更重要的是西方模式的失灵。自二战后,西方尤其是美国,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向第三世界国家推行民主制度模式。但几十年来,效果并不好,失败远多于成功。其实,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民主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早期被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影响的很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跟不上,在照搬西方模式多年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此时,中国的经验取得了成功,很多发展中国家转向重视中国经验,而这也正是令西方深感担忧的。中国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学,一方面不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另一方面又无形中对国际体系做了一个整合,这是“中国模式”的最大特色。

西方的模式与中国模式的分歧,现在常被称为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针对拉美国家爆发的债务危机,美国学者威廉姆森1989年提出了“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的核心思想就是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加上财政稳定化。通过启动市场机制,国家经济就会获得稳定的增长。曾任《时代》周刊外国报导编辑的拉莫先生不久前发表了《北京共识》的论文,对“北京共识”的定义是:坚决进行革新和试验(如中国经济特区);积极维护国家边境和利益(如台湾问题);以及不断精心积累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其目标是: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实现增长。在拉莫看来,建立在“北京共识”基础上的中国经验具有普世价值,成为全球既不认同计划经济,又不接受“华盛顿共识”,而是试图探索“第三条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一面思想旗帜。

查看全文

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社会保障人才就业并未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表现出同步的发展趋势,相反,还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形式。在这种形势下,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高校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论文围绕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讨。

【关键词】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综合素质

伴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增加。理论上讲,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需求和广阔的就业前景,能够实现高质量就业。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却面临诸多尴尬,就业情况并不理想,甚至还有很多学生转做财务、金融、销售等其他行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社会保障人才?高校社会保障专业教育如何改革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鉴于此,论文从需求导向为研究视角,探讨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需求导向型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一)社会对社会保障人才需求空前增加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并且呈不断扩大化的趋势。高等教育承担地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必须适应这一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思想。

查看全文

社会保障模式研究管理论文

社会保障模式是对不同社会保障的内在基本规定性及主要运行原则的理论概括,它反映了一国在某一历史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方向。从当前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状况来看,虽然有一些理论工作者和实际部门的同志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模式设计方案,但都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因此,本文试图提出并论证一个全新的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多元协调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来论证其构建措施。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应是多元协调模式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被中国经济改革的浪潮又一次推向了改革的前沿。根据社会保障模式选择的一般影响因素,结合中国的现实经济实际,笔者认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只能是多元协调模式。其关键是根据我国国情,建立一种在农村和城市保障项目有别、组织方式各异、近期发展方向不同的目标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作为社会保障主体的国家要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协调。选择这一模式的主要依据是:

1、这是我国农村与城市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性所决定的。我国城乡间生产力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特征:一个是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的城市生产方式,一个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乡村生产方式。不同的生产力决定了我国城乡经济体制的不同,从而在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和体系结构的差异。相对而言,城市应采取就业型保障模式,而农村应采取家庭保障模式。所以,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模式不可能是一元的,而是二元的。

2、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决定了社会保障内容的多元化。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性和多层次性,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鼓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经济的大力发展。与此相适应,社会保障模式的着眼点也不能只停留在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全民所有制的职工身上,而应惠及全民、集体、私营、中外合资等各类所有制企业的职工和个体户。因此,所有制结构的多样化决定了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多元的,它应涉及不同的所有制主体。

3、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决定了社会保障内容与水平的差异。

查看全文

社会保障模式研究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根据社会保障模式选择的一般规律,结合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实际,笔者认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模式应当是多元协调模式,其框架主要由农村社会保障和城市社会保障两大块组成。

【关键词】社会保障/模式/框架设计

【正文】

社会保障模式是从战略高度上对一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基本规定性和主要运行原则的理论概括,它反映了一国在某一历史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战略方向。从当前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状况来看,已经形成了澳美模式、瑞典模式、德日模式三大体系,这三大体系的社会保障模式都是以生产力的高水平和高度市场化为基础,难以照搬照用到我国。从我国理论界的研究情况来看,理论界也提出了阶段型重点保障模式、经济效益优先模式和社区模式等。这些模式虽然都有其合理性,但却都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难以作为一种战略模式而存在,而且这些模式的框架内容设计也不太符合中国实际。根据社会保障模式选择的一般规律,结合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实际,笔者认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模式应当是多元协调模式,这种模式的关键是根据我国国情,建立一种在农村与城市项目有别、组织方式各异、近期发展方向不同的目标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国家政府在分散组织实施的基础上,进行集中管理与统一协调。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模式的特点,对其框架设计作以具体分析。

1多元协调模式框架设计的原则

多元协调模式的框架设计,主要针对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及长远发展目标,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项目内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合乎规律的方案设计。因此,设计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查看全文

义庄社会保障模式的变迁及意义

一、早期义庄社会保障模式:宗族福利

早期义庄的典型代表是北宋范仲淹创立的范氏义庄,其首创的义田-义学-义宅社会保障模式和《义庄规矩》对同时代及后来继起的其他宗族义庄保障都具有示范意义。因此,北宋时期范氏义庄的保障模式可作为早期义庄社会保障模式的典范。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时为尚书、资政殿学士、礼部侍郎、杭州知州的范仲淹以其俸禄于苏州置良田十余顷,将田租捐于范氏宗族,旨在为族人生活提供福利,这即是义田。钱公辅的《范文正公集•义田记》称范仲淹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在发达之后更是买了千亩良田作为义田,为其族人提供帮助,在族人吃、穿、嫁娶方面都有补助,从而保证了族人能够有饭食、有衣穿、有钱使。为了使义庄能够继续健康运行,范仲淹制定了《义庄规矩》作为范氏义庄的管理制度。其内容大体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向族人发放义米、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第二、族人如有嫁娶丧葬之事,皆给予相应资助。第三,丰年留三年粮作为储备,以御凶年。第四,乡里、外姻、亲戚中有贫困、急难不能度日者,诸房商议核实,酌量济助。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就指出范家没有穷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范家子孙一直都遵守义庄的规矩。从以上行动与规范之中可以发现,早期义庄的保障模式大体是对全体族人进行普遍施惠,而仅在有限的程度上对贫困族人酌情加以救助。同时,嫁娶丧葬之事用钱多在于操办礼节仪式,与族人基本生活保障并无太多联系。因此,早期义庄社会保障模式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持部分贫困宗族族人的基本生活,而着眼于为全体族人提供额外的收入。因此,与其将早期义庄的社会保障模式视为一种社会救济,不如将之定性为一种以义田田租收入为基础的宗族福利制度。

二、义庄的社会保障模式的发展

(一)义庄社会保障模式的转向

义庄的存在为宗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然而随着明清社会的发展,宗族人口逐渐增加,均摊到每个人身上的宗族福利也就日益减少,早期义庄以宗族福利为原则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难以为继。同时,由于同等价值的财物对于贫户和富户的效用存在差异,宗族内部也逐渐认识到平均主义的社会保障规则往往并不意味着公平。因此,明清时期义庄的社会保障模式就从宗族福利的原则逐渐转向了救贫济穷。以范氏义庄为例,在范氏义庄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所定的《续申义庄规矩》中就说:“体贫劝学以示教养。祖泽本以周急不以济富,嗣后子孙寡妇贫无子老至六十,贫有子老至七十者,俱计年递加优给;其家殷者,虽老无子,例不加给。”在随后的《增定广义庄规矩》中又进一步细化与补充。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明清义庄越来越注重对贫困者的救助,而非对全体成员的福利发放。

(二)义庄社会保障模式的完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