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权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13:37: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设定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地上权设定契约书
立契约书人林某某(以下简称甲方)李某某(以下简称乙方)兹为签订地上权设定契约书,经当事人协议,订立条款如下:
第一条乙方将后记土地,为甲方设定地上权。
第二条地上权设定目的是为了甲方所有的钢筋水泥建筑物。
第三条地上权有效期限,自立约日起x年为限。
第四条租金以每平方米人民币x元,在每年的x月x日付给。
第五条乙方必须办理前记地上权设定的登记手续。
地役权设定契约书
立契约书人xxx(以下简称甲方)xxx(以下简称乙方),兹为签订地役权设定契约书,经当事人协议,订立条款如下:
第一条供役地所有人甲方,对于地役权人乙方所有的xx市xx号的土地,为便于通行,将其所有下记土地设定地役权给乙方。
宅地面积x平方米。
第二条前顷土地拥有地役权部分如下:
土地东部xx地号的边界线起,往西xx平方米,从乙方所有的土地边界线起向南方公路30米,面积20平方米,附图表于后。
第三条甲方对于前项土地的部分,以其费用,每年修复一次,以便通行。
抵押权设定契约书
立抵押契约人张三(以下简称甲方)李四(以下简称乙方),因抵押借款事,双方议定条款如下:
一、乙方将坐落xx面积xx平方米工地及其地上建筑物即xxx号平房一栋,设定抵押权与甲方,向甲方借款人民币xx万元。
二、利息按月利率x分计算,于每月一日支付。
三、本借款期限二年,即自xxxx年7月1日起,至xxxx年6月30日止,期满应一次还清。但如果乙方不按第二款规定按时付息累积达两期的,甲方于期限届满前,可请求返还借款。
四、本契约签订之日,乙方应将抵押物有关的所有权书及其他有关文件交付甲方收执,并协同办理抵押权登记。
五、抵押期限内抵押物应付的一切税捐,应由乙方依法按期缴纳。
债权质押设定权利分析论文
1债权质押概述
质权,指“债权人于债务人不清偿其债务时,得就债务人或第三人移转占有之财产折价或就变卖、拍卖的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质权包括动产质、不动产质、权利质。
权利质权是指“以所有权以外的可让与财产权为标的之质权”。权利质权的标的包括知识产权、股票、债权等,债权质权又包括有价证券质权和一般债权质权。所以,一般债权质权,就是以非证券化的债权为标的的质权。本文所界定的一般债权,体现于《担保法》第75条规定的“存款单”以及“其他权利”,一般债权的法律性质,结合权利质权的性质,存在“让与说”和“权利标的说”。让与说认为,质权之标的,限于有体物,权利之上不得再生权利,所以,一般债权质权,实质上来源:公务员之家()是以担保为目的而进行的特殊债权让与;权利标的说认为,一般债权质权,入质债权的债权人仍为出质人,质权人取得的只是质权,二者并不等同,所以,一般债权质权,是一种以一般债权为标的的质权。我认为,担保重要的是担保物的价值,而不是其物质形态,有价值且有让与性的权利设质,不仅能满足债权人直接支配其价值的目的,还能充分发挥权利本身的价值,增加社会上的“虚拟资本”,增强交易的可信度,维护交易安全,对此,实无禁止的理由。一般债权设质,虽一些方面类似于债权让与,但二者有着实质的不同,所以从性质上讲,一般债权质权是一种独立的以一般债权为标的的质权形式。
2一般债权质押的设立应当具备的条件
首先,设定质押的债权必须具有可转让性。这是由质权最终实现的方式决定的。质权人同时作为债权人,当其债权届时得不到清偿时,就获得了设质债权的请求权,即取代了出质人的债权人地位。因此,并非任何性质的债权都能作为质押标的。笔者认为,带有人身性质的债权同样不能作为质押标的。诸如继承权、亲属的抚养费请求权、退休金领取权、抚恤金受领权以及基于人身伤害产生的赔偿金等。
其次,以一般债权设定质押,必须通知原债务人。关于债权设定质押与债权转让的条件是否完全一致,债权的转让是否要经过当事人同意,大多数的学者认为:约定的债权转移只要对债务人没有任何损害,也不妨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的利益,可以不必征得债务人的同意。但是应该由债权人将债权转移来源:公务员之家()的情况及时通知给债务人。根据这一观点,许多学者认为,债权的质押也无需经过债务人的同意。但债权人有义务及时通知债务人关于债权已设质的情况。对于通知债务人系质权的成立要件抑或对抗要件,各国立法向有分歧。反观我国担保法及司法解释,都没有关于债权设定质押方法的规定。但结合我国民法对债权转让的有关规定,并对一般债权设质的目的加以推敲,笔者认为,可将通知债务人作为对抗第三债务人(即出质人之债务人)及其他第三人的要件。这一作法兼顾了债权人处分其债权的自由(无需经债务人同意,但应通知债务人)和债务人的利益,既有利于鼓励担保,也避免因债务人对债权质押不知情而遭受损害。
行政处罚设定权思考论文
关于行政处罚设定权的几点思考――从行政法治及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角度
一
创设行政处罚的设定权以及规定相关的一整套法律制度,是《行政处罚法》引人瞩目的亮点之一,是该部法律的重大创新。此前通说认为行政机关如无法律上的具体依据,不得规定针对相对人的行政处罚,否则,即属行政违法。《行政处罚法》颁布实施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依照《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除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须由法律作出原创性的规定(即“设定”)以外,其他各种类型的行政处罚可由一定范围内的行政机关,依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的权限分工,通过行政法规或规章的形式予以设定,而无须法律的具体授权。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评说这一制度呢?在《行政处罚法》实施之初,为了维护新法的威信,以及出于其他一些可以理解的原因,学者对《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设定制度多持正面肯定的态度,偏重于论证其必要性与合理性,认为这一制度有利于弥补法律立法滞后的不足以及维护行政管理行为的效能和效力。现在,《行政处罚法》贯彻实施已近五年,其施行的初期阶段已经过去,我们完全有可能换一个视角来重新审视和反思《行政处罚法》所规定的行政处罚设定权制度,这个视角就是:《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设定权及其相关制度是否有利于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是否有利于实现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平衡。
二
“设定”,是在《行政处罚法》研究起草过程中首次出现,并由《行政处罚法》正式采用的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在此之前,我国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中均没有“设定”的提法。
1994年初,在全国人大法工委行政立法研究组草拟的《行政处罚法》专家试拟稿中,第一次出现“设定”的提法。该稿第二章的标题为“行政处罚的设定”,第10条规定:“任何形式的行政处罚都必须依法设定”。1995年6月印发的《行政处罚法》征求意见稿继续采用了“设定”的提法。在立法的推动下,行政处罚的设定权问题在1994和1995年成为我国行政法学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撰文发表自己对行政处罚设定权的研究成果和立法建议,从而扩大了“设定”一词的学术影响。1995年底的《行政处罚法》草案同时使用了“创设”和“设定”两种提法,但是很快在《行政处罚法》草案修改稿中又删除“创设”一词,而统一使用“设定”,此种立法安排最终在1996年3月正式通过的《行政处罚法》中得到确认,“设定”遂成为正式法律用语。
立法与行政许可设定权论文
在立法理论上,设定也可以称为创制、创设,讲的是一种制度从无到有的创制活动。它与一般所称的规定不同,规定较多是从有到有,由粗到细,把已有的原则具体化。
从法治的意义上讲,行政许可是法律、法规对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规定了某种限制条件。这些权利和自由许多是宪法规定的权利。对宪法规定的权利作限制,必须符合宪法精神和立法法的规定,通过立法解决,不是任何机关和组织都可以随意限制的,也不是随意采取任何形式都可以限制的。由于我国立法体制是一个统一的、分层级的体制,因而,必须从国情为出发点,对各立法主体的行政许可设定权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方可从源头上对许可加以规范。下面按照立法权限的划分,介绍行政许可设定权的配置。
一、中央立法的行政许可设定权
(1)法律的许可设定权
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代表人民行使最高国家权力的机关,也是代表人民意志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人民自己的代表机关出于维护公共利益和安全,在某些领域设定许可,决定对某些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作必要的限制,符合法治精神。因此,在本法确定的许可范围内,法律可以设定各种形式的行政许可。
(2)行政法规的许可设定权
明示方式设定所有权保留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所有权保留的基本价值与界定;关于所有权保留的类型化说明;对于所有权保留的法律性质评介;所有权保留的设定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所有权保留制度(RetentionofTitle)可以溯及至古罗马法时代、出卖人债权实现之价值形态与买受人实现使用价值形态的非同步性、分期付款买卖并不必然附有所有权保留、简单的所有权保留、扩张的所有权保留、延长的所有权保留、所有权构成理论、“附停止条件所有权转移说”、部分所有权转移说、担保权构成论、关于担保性所有权的中间理论、所有权保留的设定方式、设立所有权保留的客体范围、所有权保留的设定时间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内容提要:学者对于所有权保留法律性质的见解颇多,笔者认同所有权保留系担保性所有权的观点,并指出所有权保留应以明示方式设定,其适用范围不限于动产。所有权保留约款应与买卖合同同时达成或至迟于标的物交付前完成。所有权保留制度系解决分期付款买卖双方当事人之间权益分配的最佳模式,但《合同法》第134条对所有权保留的规定值得检讨。
论文关键词:所有权保留;分期付款买卖;所有权保留的设定
据学者考证,所有权保留制度(RetentionofTitle)可以溯及至古罗马法时代。《十二铜表法》第6表第8条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的,其所有权并不转移。”[1]但是对于所有权保留制度的广泛承认与运用,则始自19世纪后,根植于分期付款买卖及其衍生的各种交易形式的普遍流行而对于交易安全与便捷的期待。
一、所有权保留的基本价值与界定
在分期付款买卖方式下,出卖人债权实现之价值形态与买受人实现使用价值形态的非同步性,使出卖人在交付标的物后面临的价金难以收回之风险成为阻碍该类交易方式发展之羁绊。而所有权保留制度以价金之清偿作为标的物所有权转移的前提条件,此种利益平衡机制成为解决分期付款买卖双方当事人之间权益分配的最佳模式,同时,该项制度亦暗合了现代法上的权利分化之现象。[2]
采矿权出让底价设定工作会议纪要
3月29日,党组书记、局长主持召开我县采矿权出让底价设定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纪检组长、矿业权交易中心主任、开发股股长、资源股股长、地质环境股股长、监察室参加会议。会议就我县镇口采石场、镇河采石场采矿权出让底价进行集体设定。现就此次会议纪要如下:
一、关于两个采石场的有关情况
开发股同志分别介绍了经市局批复拟协议出让的县镇口、镇河采石场两采矿权的相关基本情况,其中镇口采石场经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评估采矿权评价值为18.36万元;镇河采石场采矿权评估值为23.87万元。
二、集体设定采矿权出让底价工作流程
会上局党组成员、矿业产权交易中心主任介绍了此次集体设定采矿权出让底价流程,并向参会人员发放了拟协议出让的两个采矿权《集体设定采矿权出让底价资料卡》,按照《县矿产资源管理局采矿权出让底价设定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参会人员填写两个采石场《集体设定采矿权出让底价资料卡》后,由采矿权出让底价设定小组组长负责收集,并指定一人汇总审检,以有效建议价的算术平均数为最终设定的采矿权出让底价,并将最终设定的采矿权出让底价记录在《集体设定采矿权出让底价资料卡》。由于此次两个采石场均属于协议出让,最终出让价格应予以公示,接受监督。
三、采矿权出让注意相关事项
浅谈地方性法规的行政处罚设定权
摘要: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性法规都对行政处罚作了规定,但一些规定超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越权设置行政处罚。还有一些规定甚至在没有法律依据的前提下自设行政处罚,从而导致违背了上级立法的目的。这些现象违背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原则,侵犯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我国应科学、合理地划分中央和地方对行政处罚的立法权限,规范并监督地方性法规的行政处罚规定权,建立司法审查制度和行政刑罚制度等,使地方立法中的行政处罚规定权由不安全的权力转化为安全、规范的权力。
关键词:地方立法;行政处罚;设定权
一、地方性法规的行政处罚设定权
《行政处罚法》明确了法律和地方性法规的行政处罚设定权的权限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行政处罚设定权一度混乱的问题,完善了我国的行政立法体制,保障了法制的统一。但对于行政处罚设定权的规定,《行政处罚法》存在着“过粗”的弊病,其对行政处罚设定权的行使缺乏必要的限制,易导致地方立法机关滥用权力,这与国际上通行的行政法治标准之间存在差距,因此我国应不断完善对行政处罚设定权的规制。首先,地方立法主体要在法定的行政处罚设定权限内合法合理地设定行政处罚。在不超越立法权限的同时兼顾本地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其次,地方立法机关要考虑行政处罚的设置与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政策的吻合性。在设置行政处罚时,一方面要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立法精神和具体规定,另一方面由于某些成熟的政策可以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因此地方性法规在设置行政处罚时还要注意与国家政策相符合。地方立法主体在制定实施性地方性法规设定行政处罚时,不得与上位法相冲突。然而在立法实践中,地方立法有时会超越立法权限设置行政处罚。例如:地方立法中规定了中央有权设定而地方无权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上位法对某种行为没有设定行政处罚,而地方性法规却对该行为规定了相应的行政处罚;实施性地方性法规越权设定某种禁止性或义务性的规定,并且对违反该规定的行为规定了行政处罚。设定行政处罚要遵循立法法和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地方性法规不得超越法定的立法权限。因此,实施性地方性法规不得对只有法律、行政法规有权设置的行政处罚作出具体规定。同时,实施性地方性法规也不得照抄上位法的规定,否则不仅降低了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等级,而且也失去了地方立法的意义。
二、地方性法规行政处罚设定权的不足
我国是行政处罚的大国,但在行政处罚设定权方面,我国的情况还有些混乱。尤其在地方立法设定行政处罚时,重复立法现象较为突出。在设定行政处罚时,一些地方性法规只是照抄照搬上位法有关行规定,使得行政处罚的规定失脱离了实际需要与现实情况,缺乏实用性和可适用性,违背了地方立法的目的,未能体现出地方立法的价值和作用。《行政处罚法》规定了地方性法规可以在法定权限内设定行政处罚,但是没有对处罚的幅度作出任何限制。以罚款为例,《行政处罚法》授权了地方性法规设定罚款的权力,但未对罚款数额作任何限制,这便导致一些地方立法机关利用法律空白随心所欲设定罚款的幅度,对同一种违法行为罚款数额却不相同,罚款数额轻则几百元,重则数万元,使得违法行为与所受到的行政处罚不相当、不统一,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而且地方性法规虽然不能设定人身自由罚,但其完全可以通过设定巨额财产罚,使其设定的财产罚的严厉程度超过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实际上超越了立法权限,降低了法律的效力等级。
行政紧急强制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行政紧急强制的设定是行政紧急强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创设行政紧急强制法律规范的活动,是在原属法律空白的领域中,以制定法律规范或法律文件的形式,使行政紧急强制从无到有的一种活动。行政紧急强制的设定与行政紧急强制的启动,行政紧急强制的实施,行政紧急强制的规定等概念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并不相同。规范行政紧急强制的设定对于行政紧急强制法治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紧急状态,行政紧急强制,设定
行政紧急强制的设定制度是行政紧急强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行政紧急强制的设定制度应该进行认真地研究。但是,目前对行政紧急强制设定问题的研究处于关注较少,甚至不予关注的状态。这种状况不仅妨碍了行政紧急强制问题研究的深入,而且也不能为行政紧急强制的法律控制提供必要的、全面的理论支持。因此,行政紧急强制的设定问题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拟从行政紧急强制设定的涵义、规范行政紧急强制设定的意义、紧急状态期间行政紧急强制设定的特征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行政紧急强制设定的涵义
(一)行政紧急强制设定的概念与特征
行政紧急强制的设定,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创设行政紧急强制法律规范的活动,是在原属法律空白的领域中,以制定法律规范或法律文件的形式,使行政紧急强制从无到有的一种活动。进而言之,就是以法律规范或法律文件的形式,赋予相关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紧急强制的权力,同时,也对相关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紧急强制的条件、程序、及其监督问题作出规定。[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