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11:14: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保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保法

社保主题活动办法

为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提高企业劳资双方法律意识,构建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企为源、和谐共生”的工作理念,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强企业员工人文关怀,化解劳资矛盾,构建和谐企业,促进企业与职工和谐发展、共享发展成果为指导,通过开展“关怀企业员工,服务企业发展”活动,深入企业一线,加强与企业、员工的协调沟通,及时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活动内容

(一)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力度,指导企业规范用工行为。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指导帮助企业和劳动者知法守法,在面向全社会普遍开展宣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社会保险、劳动合同、劳动工时、劳动工资及技能培训等法律、政策咨询服务,帮助用人单位建立健全用工管理、工资分配等规章制度,指导和帮助企业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减少和避免企业因不了解法律而增加违法用工成本。

(二)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指导,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一是强化服务基层意识,建立对困难企业、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实现双向联络、实时互动,方便企业在管理中遇到问题时能及时获得帮助。二是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内部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的调解机制,化解群体性劳资纠纷,切实把劳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员工关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坚持依法推进、因企制宜、共同协商、互利共赢的原则,动员广大员工为企业发展献计出力。

查看全文

基于社保法的农民工社保策略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介于农民与工人之间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是我国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1]。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全国的农民工总量已达2.4亿人[2]。农民工为城市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工人阶级的新成员。然而,农民工所享受的社会保障程度比较低,尤其是其社会保险长期游离于城镇职工之外。尽快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城里人”,是共建和谐、共享和谐的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破解的课题。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农民工是“70后”和“80后”的,他们外出打工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进入城市寻求发展的机会,表现出融入城市的强烈欲望[3]。2011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对于切实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更好地维护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逐步融入城市,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从社会和谐与平等的角度,深入剖析《社会保险法》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险的主要突破,进而提出切实保障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更好地维护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提供参考。

1《社会保险法》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险的主要突破

1.1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范畴《社会保险法》确立了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其中,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社会保险法》将我国境内所有用人单位和个人都纳入了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规定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应当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4]。并在第九十五条特别强调,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依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这就为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提供法律依据,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范畴,促使农民工享有与城镇职工一样平等的社会保险权益。《社会保险法》颁布后,上海市随即制定了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具体措施,《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外来从业人员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明确规定与本市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外来从业人员,应当参加本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为了保障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权益,同时又不大幅增加企业负担,上海市对于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是采取5年的过渡性办法。即对于外省市非城镇户籍的农民工,先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3个险种;在缴费基数上,先设定为上海市社会平均工资的40%,每年增加5个百分点;在缴费比例上,目前用人单位为28.5%(其中,基本养老保险为22%,基本医疗保险为6%,工伤保险为0.5%),个人为9%(其中,基本养老保险为8%,基本医疗保险为1%)[5-7]。通过这样的过渡性办法,上海市已取消原来专门针对农民工的综合保险制度,将农民工纳入到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范畴,从而为有效保障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权益奠定了基础。

1.2建立社会保险跨地区转移的操作制度对于流动就业群体而言,在不同地区参保缴费,或者间断性就业在多个时段参保缴费,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转移接续不畅,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缴费年限不能累计计算,降低了劳动者参保缴费的积极性。据深圳市社保部门统计,2009年深圳共有580多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退保人数100万人次[8]。一些农民工的退保现象,实际上是放弃或终止了原已缴费获得的社会保险权益。而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困难是造成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参保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为保证参保人员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动并在城镇就业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顺畅转移接续,颁布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对基金转移、待遇领取地、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9]。《社会保险法》第19条、第32条、第52条进一步明确规定,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失业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4]。这就以国家立法形式,将社会保险的转移接续政策上升为法律,破除了以往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不能随被保险人移转而难以发挥作用的尴尬现象,也必将大量减少农民工因难以接续而退保的现象,从而真正实现了参保人员“不论你在哪里干,社会保险接着算”,解决了参保人员因就业地的变换和间断性就业而丧失社会保险权益的问题,从根本上维护了参保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1.3确立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实现的保障措施在过去20多年的社会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社会保险费征缴困难。有一些企业是因为经营困难、濒临破产等客观原因,确实没有能力缴纳,但也有一些是因为社会保险意识淡漠,有意规避或者逃避缴纳社会保险费。如果在社会保险费缴纳上没有强制手段,社会保险这一强制实施的制度就难以持续发展下去,劳动者的权益就难以得到真正的保障。《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了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逾期仍未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且未提供担保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申请县级以上有关行政部门作出划拨社会保险费的决定、申请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卖其价值相当于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财产等强制措施[4]。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流动性比较大,用人单位拒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现象更为普遍。新法强化了用人单位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的义务,并规定了对用人单位不缴纳社会保险费可以采取的强制措施,从而确保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的真正实现。另外,实践中常常出现用人单位未给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用人单位以种种理由不给职工出钱看病,致使职工贻误治疗的情况。《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规定了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做法。即当职工发生工伤事故而企业未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并由用人单位偿还。当职工发生工伤费用,应当由第三人支付的,第三人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并有权向第三人追偿[4]。由于农民工主要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工伤事故发生率比较高,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规定也很好地保障了农民工的权益。

2切实保障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的对策建议

查看全文

社保扩面征缴办法

为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强我市社会保险基金支撑能力,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省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办法》(省政府第230号令)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市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专项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政办发[]2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年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范围和对象

全市各类企业、新办理工商和税务登记企业、商贸服务企业、私营企业等单位及个人。

二、工作重点

重点是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五项社会保险。

三、组织领导

查看全文

社保权的司法保护探索

本文作者:王建学工作单位:厦门大学

一作为人权的社会保障权

社会保障权,是指一切公民得向国家要求物质帮助从而得以免于匮乏并尊严地生活的权利。任何人,不仅应当作为自然意义与生物意义上的人而存在,更应当作为道德意义上尊严受保护的人而存在。社会保障权的意义在于确认符合人的尊严的文明生活的最低条件以及国家在提供此种基本生存条件方面所应当尽到的义务。社会保障权作为宪法上的概念是历史发展的产物。18与19世纪的古典宪法只承认公民在人身、思想等方面免于国家干涉的消极自由,而不承认公民有要求国家保障其获得尊严生活的权利。直到现代,社会保障权才得到各国宪法的承认,此时的宪法理念是:/最好政府,为最能服务之政府。0[1]最早正式确认社会保障权的是法国1793年宪法。该宪法在5人权宣言6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三条分别规定:/社会对于不幸的公民负有维持其生活之责,或者对他们供给工作,或者对不能劳动的人供给生活资料。0/社会保障就是全体人民保证各人享受并保存其权利的行动;此种保障是以人民的主权为基础的。0德国1919年魏玛宪法第一百六十一条也规定:/为保持健康及工作能力,保护产妇及预防因老病衰弱而经济生活不受影响起见,联邦应制定保障制度,且使被保险者预闻其事。0此后,为维持人民之基本存在与道德尊严,以宪法确认社会保障权蔚然成风,日本国宪法第二十五条,意大利宪法第三十八条,荷兰宪法第二十及二十二条,瑞士宪法第十二条,等等,几乎所有现代宪法都对社会保障权进行了明文确认。除了以宪法文本明文规定,各国还以宪法解释的方式确认社会保障权。前者为现代宪法所采用,因为制宪时社会保障权之观念已被广泛承认;后者一般为近代宪法所采用。美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成文宪法典,其宪法文本中的人权观念仍停留在18世纪,不可能出现社会保障权的概念。美国也一直不肯批准5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6。但联邦国会及各州议会以法律和法令创立了大量社会保障利益,就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备性而言,美国毫无疑问是一个福利国家。从法律技术上看,美国法承认社会保障权的方式是宪法解释,即联邦最高法院通过扩大解释宪法中/财产0一词的含义,将社会保障权纳入宪法所保护的/财产0的范围内。在著名的1970年戈德堡诉凯利案中,联邦最高法院指出,/(本案中的)这些福利对于适格得到它们的人来说是一项制定法授予的权利0。/在今天更为现实的作法是把社会保障权作为一项-财产.,而不是作为-赏金.0¹。根据此判决,政府通过立法授予公民的伤残保障金、社会救济金,都被认为是宪法所保护的/财产0。在学理上,学者们称这些财产利益为/新财产(NewProperty)0。[2]通过联邦最高法院对宪法中的/财产0一词的扩大解释,政府在普通法以外授予的利益被纳入到宪法正当法律程序的保护范围以内,社会保障权的宪法确认得以实现。由于多数国家就/社会保障权是一种基本人权0达成共识,一系列国际人权公约开始确认社会保障权。1948年5世界人权宣言6第二十二条宣布:/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并有权享受他的个人尊严和人格的自由发展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各种权利的实现,这种实现是通过国家努力和国际合作并依照各国的组织和资源情况。01966年5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6第九条也规定:/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0可见,承认并保护社会保障权已是所有承认人类基本尊严的现代文明国家的共识。

二社会保障权的法律性质

宪法中的基本人权总是从两个方面体现出其根本性质:该权利与国家相对应义务的关系以及此项权利对人的重要性,社会保障权尤其如此。首先,社会保障权名为/社会保障权0,实为/国家保障义务0,它对国家构成积极但非强制性的义务。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保障权属积极人权,其实现须依赖于国家的积极行为。就公民的角度而言,作为社会保障权利主体的公民,有权向国家要求得到某种利益,以获取个人尊严自由发展所必需的经济与社会条件,这与消极人权所要求的公民在私人行为上免于国家干涉是截然相反的。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所谓社会权利,即通过国家对经济社会的积极介入而保障的所有人的社会或经济生活的权利。0[3]因此,承认社会保障权之后,国家对其人民所负有的义务就不能仅限于/防止暴力、偷窃、欺骗和强制履行契约0[4]等有限的职能,而是应当积极地介入社会经济生活,以国家权力限制传统上绝对的经济自由,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保证所有人都能过有尊严的生活。第二,社会保障权的实效受制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国家的社会保障义务是非强制性的。根据5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6第二条第1款的规定,缔约国应采取步骤以便用一切适当方法/逐渐0达到公约权利的充分实现。因此,各国在实现社会保障权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可得资源以及法律和行政制度的特殊性。易言之,/受益权的实效要看政府的经济实力。0[5]这是理论界与实在法规定就社会保障权之实现所达成的共识。龚祥瑞教授更直接地把经济社会权称为/关于物质保证的权利0。[6]将社会保障权依从于无法通过法律技术来认定的/经济实力0,实则社会保障权本身就是需要/保障0的,这等于国家对此不负有强制性的义务。正如哥伦比亚大学路易斯#亨金教授指出的,/社会保障权是立法上的,而不是宪法上的,它们要屈从于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和预算上的限制。0[7]其次,就维持人的基本存在与道德尊严而言,社会保障权是根本的、不可缺少的人权。传统人权理论坚持两代人权的严格区分,并认为第一代人权是必不可少的,而第二代人权只是国家为促进个人人格之完善发展而实施的不具有强制力的政策。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抛弃上述传统人权理论。如果两代人权之间存在差别的话,那么其差别仅在于:/与第一代人权相比,经济社会权缺少一个法律传统0,/它们还没有成为人们研究和讨论的平等主题。0[8](69)其差别绝不在于两代人权在维持人类基本尊严方面的作用多寡。联合国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委员会(以下称/委员会0)认为:/严格地区分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并以此为依据通过定义将其排除在法院管辖范围以外的做法是武断的,并且与两类权利的不可分割和相互依存原则背道而弛。0¹在承认两代人权对人的存在与尊严同样不可缺少,且二者之间不可分割和相互依存的前提下,才能正确评价社会保障权在整个人权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社会保障权是经济社会权利的一种,在经济社会权体系中处于最为基础的地位,甚至在整个人权体系中也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它保障一切人最基本的物质存在基础与道德尊严,而这常常构成人们实现其它人权的前提与基础。对于无法维持基本的物质存在与道德尊严的人,其它权利是没有丝毫意义的。

三社会保障权的可诉性

查看全文

宣传贯彻社保法实施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会保险法》)于年10月28日由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12年月1日起施行。为了抓好《社会保险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促进社会保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工作开展学习贯彻《社会保险法》活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做好《社会保险法》的阐释工作,通过多层次、广覆盖、深入持久的系列宣传报道,在全社会掀起宣传贯彻《社会保险法》的热潮,使《社会保险法》的立法精神和理念深入人心,增强全社会学法、懂法、用法的自觉性,为实施《社会保险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活动内容

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

(一)组织动员阶段(2012年2月10日-28日):成立学习宣传贯彻《社会保险法》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搞好内外沟通协调,购买《社会保险法》单行本和《社会保险法政策释义》,印制社会保险宣传手册、宣传单。

查看全文

社保法律执法监管工作方案

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据《县人民政府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力度的通知》(府发〔〕68号)精神,为做好年度贯彻执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专项监督检查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立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力度,建立完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贯彻执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专项监督检查(以下简称专项监督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专项监督检查工作取得实效,决定调整县贯彻执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专项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专项监督检查领导小组)。调整后的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专项监督检查的组织协调工作,办公室设在县人力社保局,谭洪彬兼任办公室主任,从县就业局、社保局、医保局和县劳动社会保障行政执法大队等单位抽调人员为办公室工作人员。

查看全文

区劳动和社保普法自检

任重而道远,普法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长抓不懈。针对以上不足,今后我将认真总结落实“五五”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存在不足和取得的经验,不断开创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一是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逐步建立普法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二是抓好普法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依法行政能力;三是加强对普法工作的督导,实现社会保障服务和法制宣传教育互相促进;四是创新普法形式,发挥网络技术在社会保障与依法治理中的独特优势,提高宣传质量和宣传效果。

局结合各单位“五五”普法工作开展情况,根据县委办《县“五五”普法依法治理总结验收工作实施方案》德办发23号)文件要求。认真进行了自检自查,现将科技局“五五”普法工作开展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普法基本工作情况

指导有力,

一)领导重视。保证了五五”普法工作得到顺利开展

局领导就认真学习中央、省、州、县有关“五五”普法工作的文件,五五”普法工作自开展以来。认真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五五”普法工作思路,充分认识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作为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为切实加强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推动法制建设,局围绕县“五五”普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细化了工作步骤,提出了具体要求,及时成立了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五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确保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查看全文

社保法制工作计划

2012年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强化依法行政、建设法治部门的要求,紧紧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中心和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力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强化执法监督,规范行政行为,不断提高人社系统干部职工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努力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一、学习贯彻《社会保险法》

(一)抓好《社会保险法》学习培训。成立学习贯彻《社会保险法》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学习贯彻《社会保险法》工作方案,完成全县人社系统、县直部门、乡镇、重点企业以及其他用人单位的学习培训工作。

(二)开展《社会保险法》普法宣传。制定普法宣传工作方案,充分发挥报刊、门户网站、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主渠道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抓住重点内容,广泛进行宣传,为《社会保险法》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清理《社会保险法》配套制度。对照上位法的规定,清理社会保险方面现行的规范性文件,对与《社会保险法》不一致或者相抵触的内容,在法律生效实施前进行完善、修订或者废止,做好新旧制度衔接,实现平稳过渡。

二、有效规范行政行为

查看全文

社保基金监管的法律问题综述

摘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中,社保基金作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理应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针对社保基金监管体制的完善问题,应在继续更新观念的基础上,树立依法监管、独立监管和审慎监管的监管原则,从加大监管投入、创新监管制度、拓宽监管渠道等方面予以努力。

关键词:社保基金监管完善

我国社保基金监管体系是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行政监管为主,加以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银行监督、内部控制和社会监督的有机配合而建立起来的。表面上,社保基金监管体系看似完备,但是由于政出多门(强调部门利益)、彼此权限或存在真空或存在交集(可能导致消极监管)等方面的原因,所以只要熟悉并掌握这一体系的“薄弱环节”,就完全有可能加以利用、谋取私利,这也是为什么社保大案频发的原因所在。当然,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应当看到并承认,这一监管体系是我国国情的客观体现,是目前“不最坏”的选择。在既有的客观情况下,如何完善社保基金监管,真正保障人权,值得深思。

一、树立社保基金监管相关原则

社保基金监管原则既是对以往基金监管经验的总结,又是建立和完善社保基金监管制度的基础。依笔者看来,下面三大原则尤其重要:

1.依法监管原则

查看全文

社保基金监管的法律完善透析

摘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中,社保基金作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理应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针对社保基金监管体制的完善问题,应在继续更新观念的基础上,树立依法监管、独立监管和审慎监管的监管原则,从加大监管投入、创新监管制度、拓宽监管渠道等方面予以努力。

关键词:社保基金监管完善

我国社保基金监管体系是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行政监管为主,加以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银行监督、内部控制和社会监督的有机配合而建立起来的。表面上,社保基金监管体系看似完备,但是由于政出多门(强调部门利益)、彼此权限或存在真空或存在交集(可能导致消极监管)等方面的原因,所以只要熟悉并掌握这一体系的“薄弱环节”,就完全有可能加以利用、谋取私利,这也是为什么社保大案频发的原因所在。当然,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应当看到并承认,这一监管体系是我国国情的客观体现,是目前“不最坏”的选择。在既有的客观情况下,如何完善社保基金监管,真正保障人权,值得深思。

一、树立社保基金监管相关原则

社保基金监管原则既是对以往基金监管经验的总结,又是建立和完善社保基金监管制度的基础。依笔者看来,下面三大原则尤其重要:

1.依法监管原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