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09:52: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少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摘要: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有很多具有鲜明东北特色的文化形态,但是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品牌形象还没有建立起来,进而影响到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推广和交流。本文总结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探讨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如何走出去,形成良好的文化产业,为带动东北经济发展,带动东北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跨文化视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推广;研究

一、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悠久,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和文化资源。这些文化都有着鲜明的东北特色,也是形成东北人直爽性格的基础。1.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化特色。我国东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多个国家接壤,自古以来邻近国家的人们就不断向我国东北地区移民,自然就会带来各自本民族的文化。以朝鲜族为例,公元1697年至1699年朝鲜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瘟疫,部分朝鲜人潜居中国东北的长白山区,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重大灾难,使大量朝鲜难民越过鸭绿江、图们江来到这里谋生。19世纪中叶,随着清政府对封禁令的废除,实行“招民开垦”政策,更便于朝鲜农民大批移入东北地区定居,逐渐形成了现在中国境内的朝鲜族1。外来居民带来丰富多样的外来文化,而这些文化,逐渐演变成为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并且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业态。2.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原创特色。在我国东北地区,人类活动的遗址也比较的多,并且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已经在辽河流域以及松花江流域活动,东北的遗址文化类型和山顶洞人以及北京猿人基本特征高度的一致。到了周代的时候,经过迁徙和融合,东北地区的原始人慢慢的形成了比较多的分支。由于东北地区人类活动历史悠久,积淀了很深的文化底蕴。如满族及清代历史文化、近代史迹、历史名人、奇特景观等。“满汉全席”、“老边饺子”、“东北大秧歌”、“二人转表演”等极具东北特色的饮食文化、关东风情和民族文化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再比如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可以说是最后的狩猎民族。在社会实践以及狩猎生产的过程中,鄂伦春人创造出的精神文化也比较丰富,比如音乐、口头创作、造型艺术以及舞蹈等等。3.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特色。东北本身便是将中原文化作为基础并融合了其他文化形成的,并且很好的传承了下来。特别是到了明清,中原文化完全变成了东北地域文化主体。东北地区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周边分别与内蒙古、俄罗斯、朝鲜等国接壤,因此东北少数民族人口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和这些国家同一民族的人口。东北的移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文化层面,形成了多元的关东文化,东北土著民族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积淀,移民人口的流入,带来了胶东文化、豫东文化、晋商文化、江浙文化、两湖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互相交融,奠定了多元的新型关东文化基础,形成了今天东北人独特的人格特质----勇敢与鲁莽共生,开放与保守共存。由多民族的融和、多元文化的共生,使东北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

二、跨文化交际概述

跨文化交际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交际和文化密不可分。跨文化交际是现代生活的重要一面。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尤其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一起交流时,文化背景差异会成为交流的障碍。跨文化交际学科理论的发展也为提高人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1.立足本民族文化。跨文化交际就是要让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推广,文化本身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因此,跨文化交际不是文化的同化,而是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相互之间的互动。世界文化本来就是多样的,即便是中国国内的不同地区也会存在一些文化差异。所以,跨文化交流的前提是立足本民族文化,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在交际之前首要的任务是形成自身文化系统,明确自身文化内涵。2.积极走出去。跨文化交际不是文化的侵略,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可能仅是在肤浅层面的相互了解,也可能是一种积极的文化影响,但是只有走出去,文化交际才能实现。文化“走出去”实际是是建立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上的文化共鸣3。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数千年文化的积累,和人文地理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跨文化交际的重点在于走出去,只有走出去,世界文化才能更加繁荣。这种走出去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一定要从国家和政府层面出发,这种走出去才能更顺畅、更有效果。3.夯实理论基础。跨文化交际本身便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其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以及国际交流背景下产生额学科。在我国,其是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出现的,对汉语的国际推广非常重要。跨文化交际本身又是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其包含了社会学学科相关的研究。为了更好的实现跨文化交际,相关学者和工作者要积极探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使之丰满、严谨,这样才能尽快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水平,也更好地将本国文化进行宣传,产生经济及社会价值。

查看全文

广西少数民族歌曲录音艺术分析

摘要: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给出的答案是“创新”。本文旨在从两个方面阐述我们的研究与创新成果。第一,录音艺术与编曲。在这章中,我们对创作研究的几首歌曲做了阐述。第二,演唱实践。笔者旨在通过对唱腔的研究,探究民歌新唱的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录音艺术;演唱实践

一、课题研究意义

论文从曲目改编与演唱两个主要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同时创作了歌曲,素材以广西壮族最主要且具有壮族民歌为对象,创作了歌曲《美在锦绣壮乡》。以广西隆林县素苗山歌为素材,创作了摇滚味十足的《素描山歌》。在录音上,运用多种制式录音技术,对歌曲进行拾音。针对不同的歌手及其乐手运用不同的拾音方式,将话筒摆放在不同位置进行录制,在后期用不同混缩手法进行混缩。编曲上,选择现有的“壮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京族、苗族、瑶族”的创作歌曲进行改编,力求用现代音乐元素与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结合。在演唱方面运用西洋唱法与少数民族原声态唱腔进行融合,对歌曲进行全新演绎。结合少数民族丰富的歌唱形式,如:歌舞、歌曲等,对歌曲演唱形式进行探索。跨界演唱在此次课题实践用也有所运用,在《素苗山歌》中,演唱者运用了通俗唱法。

二、录音艺术与编曲

在整个课题研究中,我们一共对5首歌做了改编以及创作了2首歌。创作歌曲是《美在锦绣壮乡》与《素描山歌》、《再唱蝴蝶歌》。其余歌曲在原生态民歌中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原生态民歌在传唱的过程当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歌曲内容表达的也是现代的生活。以下就创编及改编的几首歌作一个阐述。《美在锦绣壮乡》整首曲子为二段曲式,主歌为e小调,副歌转到A大调。伴奏乐器有弦乐、电钢琴、大鼓及民族小打,弦乐以断奏为主,电钢琴用分解和弦进行填充加花。在录音中主歌为独唱,选用心形指向式拾音器进行拾音,在合唱部分则用全指向式。混音时,给人声发送少量的混响,达到人声集中靠前的效果。《素描山歌》选用素描原生态歌曲的一些唱段进行创编,编曲中,用了古筝、笙、萧、失真电吉他及金属鼓进行编配,尝试用民乐与电声乐器相融合。后期缩混中,整首曲子,为了让全曲符合曲境,给各个音轨发送少量的混响,达到曲子靠前而清晰的效果。而在间奏电吉他的SOLO上,用了delay效果器,以2:1的发送量进行电吉他的来回延迟。《小河淌水浪翻翻》这首歌曲选用仫佬族传统民歌,全曲定调为A大调,在伴奏编配上选用浓重的电子鼓,底鼓与开镲交替着,选用电子合成器的自动分解铺垫和弦,吉他扫弦作为节奏填充,在第二段之后创新了八个小节的旋律唱段,提高音区,拉长音型,色彩和弦在长音地方用旋律环绕形式衬托着,且加了一个降七级音,使得曲子犹如离到D大调上。最后,曲子强调尾奏连续四个小节的半音升调达到全曲的最高处。《蝉动思情》是一首描写侗族少女在仲夏之际听见蝉鸣而思念自己情哥哥的歌曲。整首歌曲是二段曲式,旋律引用侗族里的打油茶歌曲选段进行改编创作,主歌音型密集,而副歌音型稀疏,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编曲上,主要乐器由弦乐组演奏,中国民间水鼓、沙锤等作为打击乐进行填充,而钢琴贯穿整首曲子。后期缩混中,减少压缩比,减少整首曲子的生硬感。

查看全文

少数民族舞蹈分析论文

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期间举办的少数民族舞蹈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发言时提及次数多的是四川省代表团的《阿莫惹妞》(阿莫惹妞,彝语,意为"妈妈的儿子")。专家对它的评价是:将彝族自然的舞蹈语汇提升到表现人物性格的高度。虽然表现母子情深的题材不算新,但编导马琳能打破传统的写实技法,在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的意识,在参演舞蹈剧节目当中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自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和长足发展,突出表现就是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各民族舞蹈创作和表演人才,产生出不少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和舞剧作品。从这次参加会演的舞蹈作品来看,绝大部分都以传统的、民族的舞蹈为基础,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前提下,既体现出编导的创新意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舞蹈理论家张苛谈到对几台节目的观后感时说,编导们的手法多种多样,传统型、元素型、状态型、抽象型、意念型等兼具,表现出创新的精神面貌。有的节目抓住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生活内涵;有的用肢体语言打开精神世界的大门;有的突出展示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强化和发展。一些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徐尔充认为,目前各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民族舞蹈家群体对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所产生的舞蹈语汇的驾驭和创造能力不同。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这个群体不断努力,一方面提高对传统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其他民族舞蹈的借鉴能力。

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认为,民族舞蹈艺术要在挖掘、继承和积累的基础上创新,要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现代的观念对民族舞蹈加以关照。但是,即使是在发展过程中,创新也应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根本是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马盛德提出,民族舞蹈早已从简单的展示发展为体现人文关怀和各民族的多样风格。不足之处在于表现风格有余,而人文关怀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编导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他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拿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查看全文

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及策略

摘要:少数民族典籍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正确翻译民族典籍则是世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将其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最有效途径。翻译涉及的词语及少数民族文化,应把握其文化价值,避免翻译陷阱,按翻译基本理论和方法综合考量,强化语言的文化性与历史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典籍

经久不衰,蕴含着民族的文化精髓,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少数民族文化典籍作为传承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成果的记录,其中蕴含着少数民族人民的经验与智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交流日益频繁,将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向国际传播,已成为翻译领域研究者的重点研究课题。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对我国译者而言,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因此,有效翻译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对其向世界传播与传承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的价值

我国少数民族典籍古老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成为我国的奇珍异宝。可以说,若想全面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那么,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典籍是其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而民族文化典籍的内容主要包括:神话、预言、歌谣、谚语等。传统的民族典籍形态多样,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其涵盖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民族学等知识。如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即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和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都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第一个精神文化高峰,其价值也是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替代的[1]。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少数民族典籍翻译是我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因此,借助翻译少数民族典籍更好地向世界展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使世界真正感受到我国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殊意义,是我国译者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两点:首先,对提升民族认同感和国际文化地位起着关键作用。目前,世界的通用语为英语,那么,若想有效地对民族文化实现广泛传播,就一定需要英语作为语言工具实现中译外这项工作。因此,将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成英语并使其传播中国文化,可以使我国的软实力得到更高的国际文化地位[2]。其次,有利于向国际展示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底蕴。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多种文化间的相互碰撞可使我国文化多姿多彩。

二、我国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现状

查看全文

少数干部八问题措施

同志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讲话时强调:“当前,党的执政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手段和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一些地方的党组织、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以笔者观察,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八大突出问题:

一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少数党员干部经不起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逐渐由人民公仆蜕变为人民主人,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有的官气十足,喜欢摆谱,作威作福,每到一地,前簇后拥,封锁交通,警车开道;有的驱赶拾荒者、讨饭者,净化所谓的环境;有的地方政府办公场所气势恢宏,动辄占地几百亩,富丽堂皇,戒备森严,让普通老百姓望而却步。

二是“滥用权力,个人专断”。少数干部刚愎自用,讳疾忌医,闻过则怒,飞扬跋扈,唯我独尊,忘乎所以,把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变成个人专制,把“群言堂”变成“一言堂”。他们对群众正当利益诉求置若罔闻,把上访群众视为洪水猛兽,动辄限制自由,围追堵截,让老百姓有话无处说,蓄意关闭社会稳定的“安全阀”,给“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埋下隐患。

三是“吃拿卡要,雁过拔毛”。少数干部“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脸难看、事难办、门难进,敲诈勒索、索贿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美其名曰:“权有多大,利就有多大。”有的甚至买官卖官,任人唯“钱”,以“职”论价,“不请不送,降低使用;只请不送,原地不动;会请会送,提拔重用”,“要想富,动干部;光研究,不宣布”。

四是“好大喜功,虚报浮夸”。少数官员急功近利,沽名钓誉,虚报浮夸,欺上瞒下,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路边工程,对庆典、表彰、剪彩等应景活动乐此不疲,只重轰动效应,不重实际效果。“数字出官,官出数字”,以至出现“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下文件,一级一级往下念,念完文件下饭店,文件根本不兑现”那样一种情况。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杨志福曾向温总理转述了这一顺口溜。

查看全文

中美少数民族政策分别

2006年4月14日至15日,“多元文化国际视野下的中美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美国迪金森学院(Dickinson

College,Carlisle,P.A.U.S.A)召开。会议主办方为美国迪金森学院,与会代表主要包括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的学者和专家共20余人,其中中国内地与会学者来自汉、藏、蒙古、回、朝鲜、彝、裕固族等不同民族身份代表。会议代表围绕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国际视野下的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及其个案研究;中美少数民族优惠(肯定性)政策比较研究;经济发展、资源分配和少数民族教育;中国的双语、三语教育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内容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笔者认为关于中美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二者既存在相似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美少数民族教育肯定性政策存在的差异表现在:

实施的背景不同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起点比较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许多少数民族还未建立起现代教育制度,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较大的比重,有的少数民族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或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教育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这种状况,国家规定少数民族考生在高校招生录取时享受降低分数的优惠政策;预科教育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升入高、中等专业学校学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主要为少数民族学生举办的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

查看全文

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与变迁

摘要: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但是近几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文明的演进中也逐渐开始出现了文化流失和文化退化的现象。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文化变迁中最需要重视的一项内容,只有将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下去才能保证我国多民族国家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才能让华夏五千多年灿烂的民族文化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与变迁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将重点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与变迁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特征;文化变迁

自古以来,我国的少数民族便一直都保存着各自独特的风格特色,不同的服装、装饰,以及不同的符号都代表着各自民族文化的象征意义,且这些多样性都是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地域特色长时间逐渐形成的地域文化,这也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所特有的文化风格。这些或大或小的改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整体文化特色,所以对于各民族文化在各阶段的不同文化特色及风格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接下来本文将就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与变迁做一些分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

(一)形态上具有多样性

自古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在形态上都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且影响力巨大,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如宗教,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宗教都为我国少数民族所信仰,且宗教文化一直具有着显著的多样性。如佛教,在少数民族区域,云南白族等很多少数民族会信仰佛教中的汉地佛教,且汉地佛教的寺院亦遍布在其城乡村社,自古便有“佛国”之称;而藏族、蒙古族等一些少数民族则普遍信仰的是佛教中的藏传佛教,也就是喇嘛教,并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藏文、蒙古文方面的相关记载,为我国的考古文献也做出了一些贡献,也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傣族等少数民族信仰的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便是小乘佛教,且留下了一些丰富的巴利文佛教典籍。而除此之外,白族还曾信仰阿叱力教,且留下了一些相关的文献。所以佛教也便几乎成为了这些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征,且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且极富多样性。每个民族的服装设计都相差甚远,甚至每个民族不同支系的服装设计都是不一样且差距挺大的。每个民族的服装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服装颜色的选择、搭配以及款式的选择都具有一个民族的独特风格,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标志性之一。

查看全文

少数民族旅游营销特点

1引言

少数民族多居住在我国边疆和西部地区,总体而言,民族地区呈现出经济欠发达、区位边缘化、文化多元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较好,文化遗产丰富。在经济上谋发展与文化上保护多样化这对矛盾的作用下,文化遗产旅游作为一种中立或尚且称得上双赢的方式应运而生。然在实际操作层面却不尽如人意,如因旅游运作不当而致使民族文化遗产遭毁坏或变异,当地居民在旅游发展中受益有限等现象。民族地区居民未蒙其利,反深受其害,旅游发展并没有为民族地区带来实质利益,反而造成民族文化的变质,甚至有人将文化的变质视为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此背景下,如何营销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成为民族旅游发展的关键。一提起营销,总让人联想到销售的最大化,那么,市场营销和文化遗产管理能够和谐共存吗?将市场营销视角运用于文化遗产管理,总会令遗产的忠实保护者嗤之以鼻。认为营销等同于销售最大化,意味着无限制的扩展消费基础从而导致遗产的核心价值进行错误的表呈。同样,很多人还将营销与广告和促销相混淆,认为有损文化遗产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的形象。实际上,销售和促销所代表的是市场营销过程的最后环节,它们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是实现更广泛的管理目标的途径。当我们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市场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发现,都是没有采用市场营销管理视角的直接后果,而不是因为采用了这种方式而产生的结果。由于没有清晰地界定核心产品、目标市场、经济的和非经济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行动计划,所以混淆的信息就有可能被传达给公众,其结果就是,可能把“错的”人群带着对“错的”体验的期望吸引到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地,进而迫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管理者以一种不恰当的方式来展现他们的产品,以满足这些人群的消费需求。这当中采用营销手段对目标市场进行过滤就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2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营销特征分析

因文化旅游的一些特别特征,也给作为管理工具的市场营销提出了挑战,同时也说明了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规划程序中充分考虑市场营销问题的重要性。其独有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凸显民族文化内在价值

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的整体目标中,内在的文化价值往往与使用价值有着同等或更强的作用。如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觉意识、培养对本民族历史的自豪感,甚至进行宗教沉思等,可能成为比增加游客人数或经济收益更为重要的目标。而通过营销手段无限制地吸引游客人数往往能阻碍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营销要着重针对目标明确型文化旅游者,使其获得深刻的文化体验,凸显民族文化内在价值。

查看全文

改进少数民族新农合状况

一、引言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落后已经是政界、学界、民众基本的共识。新农合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明显落后于东中部地区。课题组成员多年来研究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借鉴学界同仁的学术观点,通过多种途径关注民族地区新农合的建立,亲眼目睹、亲耳聆听农牧民、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对新农合建设的所思所想。几年的时间新农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推广、到实现“广覆盖、低保障”的过程。但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导致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落后,尽管中央也采取了特殊的扶持政策,但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新农合由“广覆盖低保障到广覆盖基本保障”的转变是“十二五”期间新农合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市和农村选择的突破口不同,城市从养老保险改起、农村选择从医疗保险改起,这种选择是科学正确的。课题组多年多次调查农民最需要哪一种社会保障时,一致的回答是医疗保障。缺医少药无条件医病,对生命和健康抱着无奈心理的农牧民,第一次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健康的关注关爱。他们期盼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基本的健康保障能通过政府和农牧民的共同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范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理解,狭义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就是指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包括五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自治州,127个民族自治县。广义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不仅包括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还包括五个多民族的省即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和四川。本课题从广义角度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新农和制度建设。

二、研究设计与数字处理

为了从多个角度了解新农合在少数民聚居地区运行的实际状况,客观评价和判断新农合运行几年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寻找进一步巩固发展的可行性思路,使惠及世界人口最庞大的中国新农合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并能结合不同地区实际,充分考虑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建立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农合,课题组选择了内蒙古与云南两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省份的部分旗县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以及包括的内容。问卷调查借鉴北京大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课题组设计的问卷调查内容,借鉴了2007年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评估入户调查设计的题,并结合多年来对新农合研究积累的第一手资料、理论分析以及到少数民族聚居旗县召开座谈会的实际感受,最后形成问卷调查题。基本情况10方面的内容,身体状况包括10个方面内容。过去1月的身体情况、与上一年相比身体情况、去过一年是否做过体检、是否患有慢性病、患有哪种慢性病、过去两周家人是否有小毛病、患小病时应对办法、患大病时是否住院,患大病没有治疗的原因,去过一年家庭医疗费支出状况。参加新农合情况,包括40个方面内容,如是否知道新农合、是否参加新农合、为什么参加、缴费水平如何、参加后医疗费用是否降低、参加后医疗机构的缴费水平是否增加、对就诊报销政策是否了解、定点医院药品收费和诊疗服务项目收费价格是否公示,对医疗服务的评价、对合作医疗的评价等。

(二)问卷发放与调查地区分布。申请课题时、充分考虑到实际调研的可行性,把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省级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个案研究的典型、重点调研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鄂温克自治旗,实际调研时,扩大到云南省。主要考虑到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成份最多的省,在五个多民族的西部省份中,少数民族数量也最多,能代表南方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课题组派12位调查员,分赴内蒙古六个旗区县,云南省三个县,共发放问卷1615份,其中在内蒙古发放1000份,收回915份,有效问卷842份,涉及六个民族,其中蒙古族占比30.5%,还有满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等各少数民族共计占被调查人数的35%,汉族占被调查人数的65%。在云南省三个县发放问卷615份,收回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75份,涉及11个民族,少数民族占被调查人数51.5%,其中彝族占比20.7%.两个地区实际调研的少数民族人数都大于第六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

查看全文

帮扶少数民族村交流材料

一年来,XX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市民协委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展少数民族村经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一、加强挂钩少数民族村的组织领导

**年,XX县治平畲族乡光亮畲族村的挂钩帮扶工作,成立了以办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主任为副组长,各科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指定一名科长为挂扶工作队队长。人防办主任**同志到任后,下基层调研第一站就是冒着严寒到达光亮村了解挂扶工作,办领导一年里先后到村三次,工作队一年五次深入光亮村,调研摸清该村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少数民族村地处偏僻,经济发展滞后的薄弱环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年初工作计划,加强帮扶工作力度,已赠款3万多元支持其经济发展,为改善该村基础设施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抗雨雪冰冻救灾害,围绕发展抓经济

1.抗冰救灾工作。**年11月份,光亮村遭受到雨雪冰冻天气灾害,全村受灾严重,交通中断,通村公路塌方5处近1000立方米,路基冲坏3处近30米,全村7000多亩林竹折断、翻兜、破裂经济损失90多万元,农作物受冻面积300余亩,冬种油菜、马铃薯、反季节竹屑香菇筒等遭受严重损失。灾后,办党组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指派工作队及时配合乡村组织,开展灾后自救,捐赠救灾款1万元,迅速组织生产自救,并及时把救灾物资发放到受灾村民手中。

2.经济建设工作。主要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好竹业生产。围绕竹山资源优势,调整竹业为村主导产业,抓好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重点开通竹山公路3.5公里,做好毛竹丰产示范,建立丰产竹林1000亩,举办技术培训2次,在抓好基地建设的同时,不断做好笋竹制品加工,提高附加值,做强做大村竹产业。二是抓好食用菌生产。充分利用好资源和特有的地理气候优势发展反季节竹屑香菇10万袋,**XX市场价格好,增收20万元。三是抓好粮食生产。稳定播种面积210亩,通过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推广新技术措施确保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四是抓好养殖业生产。抓好了家禽家畜的养殖和防疫,重点扶持发展养猪大户2户,养鸡大户1户。五是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利用好冬闲田和“三边地"多的优势,发展种植油菜80亩,马铃薯60亩,辣椒50亩,红心地瓜80亩,蕉芋淀粉70亩及反季节蔬菜等,XX市场,组建营销协会,搞活商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渠道。六是搞好劳务经济。通过多渠道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年内转移劳动力200多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