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08:27: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赡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拿什么赡养父母
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开始结婚生子,他们的父母也进入了老年。如何“二养四”(即两个独生子女赡养四个老人)?一份调查显示,74。1%的人表示生活工作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
农村人流行一句话——养儿防老,不仅流行这句话,而且对这句话深信不疑,正因为这句话才使得农村的计划生育实施的非常之困难。最严重的时候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吧,那时候基本上每个家庭都必须有一个男孩,不然在村里就有可能抬不起头了。我对这些深有感触,因为我自己就属于超生,我上面有几个姐姐,那时候父母非要男孩不可,带着我们到处乱跑,那时候被称为超生游击队,终于第四个孩子有了我。
现在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的80后无法赡养父母,我觉得应该有超过半数的80后在啃老,剩下半数不是品德高尚,而是父母没得啃而已。城市人大部分都有养老保险,就算没有也有最低生活保障。那么农村呢?农村的老年父母什么都没有,他们就只能靠孩子,靠孩子养老本来就是生男孩的初衷,那么农村的80后有能力赡养自己的父母吗?
据我了解,这一代农村人基本上没有在农村生活的,他们努力在城市安家,村里只剩下留守老人。而运气好的能在城市奋斗出首付做个房奴,大部分运气不好的根本就连房奴都做不了,在为做房奴努力着。农村出来的年轻人全靠自己努力打拼,因为他们没有背景,在城市只有孤零零的背影。但是大部分人根本就不愿意回农村,表面上愤青谴责这些那些,实则羡慕或者是嫉妒。
就拿我做比喻吧,我工作三年了,没有任何积蓄,等于白给别人打了三年工,给父母的钱也是寥寥无几,自己各方面的事情也很多,总觉得钱不够,不知道这算不算贪婪。现在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两千多,自己交房租水电大约要300,一个月的生活吃饭抽烟等杂事大约800,兄弟朋友总得聚聚吧几百块又没了,总得找女朋友吧,我这样的人家愿意跟已经不错了,总不能一毛不拔吧。还剩下多少钱?有时候月底还不够呢。
自己跟父母都没有什么保险,生个病什么的全靠自己,哪里有什么报销的!小病小灾的还能承受的了,这要是万一生个大病,一个家庭就基本完了。年初的时候家里的一个叔叔出了车祸,责任全部在他,另一方没有责任,在医院治疗了两个月,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加上借遍了所有亲戚朋友的钱,最后就回家躺着了,不到一个月便去世了。叔叔的儿子跟我差不多也是农民工,工资还没有我高,他能做什么?无奈,甚至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父亲就这么走了。公务员之家:
赡养继承协议书
赡养继承协议书
协议人:(基本情况)
关系人:(基本情况)
上列当事人为赡养老人和财产继承一事,依照国家法律和政策,本着互谅互让、团结友爱精神,从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经共同协商一致,并征得关系人同意,达成以下协议:
以上协议,各协议人均属自愿,保证遵照执行。
协议人:
赡养父母法评介及启示
本文作者:徐振华胡苷用工作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赡养父母的条件根据《赡养父母法》,年老的父母申请赡养令的条件是,必须居住在新加坡,并且是新加坡的居民,年龄在60岁以上,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该法规定,只有符合“如果他的所有的收入和其它财产,都不足以满足其基本的需求时”,父母才属于“生活不能自理”。《赡养父母法》还规定,救济不是依据经济需要给予的,甚至即使子女有这种能力。考虑到“请求人已经花费了其经济资源”,《赡养父母法》规定的赡养条件只是基于“公平正义”的情况下才能适用。因此,对于那些挥霍浪费的人是不能依法要求其子女承担其赡养之责,法律规定可以抗辩的因素,集中在年迈的父母没有完全履行照顾子女义务的过错上。《赡养父母法》规定:“如果法庭查明有证据证明,原告遗弃、虐待被告,法庭可以驳回其起诉,或者可以减少赡养的费用,以达到公平正义之目的。”没有尽到父母之责的人,是没有权利要求其子女赡养的。但根据民事诉讼法的“可能性平衡”标准,子女应承担证明父母有遗弃、虐待等行为的举证责任。
父母提起赡养之诉的人的范围一般而言,老年父母都是自己申请要求赡养,但《赡养父母法》规定允许在以下二种情形下由他人代为提起诉讼。第一,由于生理、心理或其他原因,父母不能自己提起诉讼时,赡养诉讼可以由以下组织或个人提起:任何家庭成员之一;和他居住的照顾他的人;或者是任何已经获得批准代为提起诉讼的其他人。第二,根据《赡养父母法》成立的赡养父母委员会,在原告年满60周岁以上时,可以代为提起赡养之诉。允许他人代为提起诉讼,这保证了那些没有诉讼能力的老年人仍然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赡养令的期限在决定赡养的程度时,《赡养父母法》规定法庭应考虑的情形:应当考虑原告的经济需求,包括住房和医疗等合理开支;原告的收入、赚钱能力、财产以及其他的财产资源,原告花费其存款或消费其他财产的方式;原告在生理或心理上是否正常;被告的收入、赚钱能力、财产和其他金钱上的财产;被告扶养其妻子或子女的开支;被告在经济或其他方面为原告所作出的贡献。并且,《赡养父母法》明确规定,对于子女及配偶的扶养应当优先于父母的赡养。赡养令的颁发只是给予父母经济上的一种补充,如果不是一个人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法庭就会根据公平原则在各义务人间进行分配。为老年人签发的赡养令,可以是一次性支付,也可以是按月支付或是以其他固定的期限支付。款项的数额可以是全部也可以是部分支付,将财产信托的,赡养费可以从财产的收入中支付。法庭也可以指令原告,到银行存一定数量的存款或者向保险公司投保。除非赡养令期限非常短或是已经被撤销,赡养令的期限取决于是否得到履行。如果赡养令已经执行,则至老年父母死亡时到期。如果没有被履行,赡养令在子女或老年父母任何一方死亡时到期。如果赡养令适用于多个子女,其中一个子女的死亡并不影响其他子女继续履行赡养义务。但是,法庭可以在现有子女间进行责任的重新分配。(五)赡养之诉的类型及其审理模式根据《赡养父母法》的规定,两种类型的诉讼是可能的。第一,父母直接提起诉讼,要求其子女赡养。在父母无法或不愿意以个人的名义提起诉讼时,该法规定可以由他人代为提起诉讼。第二种类型的诉讼是由第三方提起间接诉讼,例如由照护机构或医院,诉请老年人的子女补偿因其承担扶养照顾老年人的责任所产生的费用。当然,对于此类案件,只有经过批准的个人或组织才可以提起诉讼,法庭根据《赡养父母法》所判定的扶养费,必须支付到以其父母名义开设的银行账户里,或法庭指定的账户。但个人或组织要取得此诉讼身份,必须向社区发展与运动部门申请,并由部长签字批准。此外,新加坡还注重舆论导向增强子女的家庭观念,使其自觉承担起对老人的赡养义务。同时,政府还以利益为导向,把赡养老人同购买或租赁组屋挂钩,规定年轻的单身男女不得购买或租赁组屋,如与父母或四、五十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同住,条件可适当放宽,如三代同堂可优先解决住房问题。建屋局还特意设计了三间一套和一间一套的新组屋,便于新婚夫妇照顾老人。
赡养父母的责任范围《赡养父母法》规定,“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收养的子女、继子女”对于其年迈的父母承担扶养责任。值得指出的是,该法规定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男女平等,因为该法规定的子女包括儿子、女儿(出嫁和未出嫁的)。在新加坡有学者认为,法律要求继子女承担赡养继父母的义务,这似乎超出了正常人的期待范围。因为一个人决定与一个小孩的父或母结婚,并不一定意味接受这个小孩。在继父母子女关系的案件中,非血亲父母缺少抚养继子女的自愿义务。新加坡的继承法明确拒绝事实收养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因为承认事实收养的效力将会破坏法定收养的整个制度。还有,新加坡《赡养父母法》中的“子女”,没有明确包括女婿或儿媳。但事实上,如果一个人的女儿嫁入豪门,则其女婿也可能会承担赡养他们的责任,同样的问题在中国也是可能存在的。在某种意义上,《赡养父母法》是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之上,子女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是因为父母曾经抚养了他们。因此,女婿或儿媳就不用承担赡养岳父母或公婆的义务。
赡养义务的相互性承担《赡养父母法》强调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承担赡养年老父母的义务是一码事,扶养妻子或子女的义务又是另一码事,都要同等考虑父母是否对要求赡养的子女给予了足够的抚养。在新加坡的一案例中,法庭认为“根据具体案件的具体情形,法庭相信存在该行为或其可能存在时”,就已经可以被证明了。虽然《赡养父母法》规定,父母如果有遗弃、虐待等行为,子女可以作为拒绝赡养的抗辩事由,但法庭仍然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标准。在法庭起草这样一份较详细的标准之前,子女受到虐待的事实必须要有确定的事实,至少应当达到能够有效抗辩的程度。
儿媳列为赡养案件被告之思考
在审理农村赡养案件过程中,笔者发现赡养案件主要基于下列三种情况,一是认为父母偏心,二是认为分家不公,三是婆媳之间矛盾。对前两种引起的赡养纠纷,只要法官能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和法律教育工作,基本上能调解解决,即使是判决,儿子与媳妇也能接受。但对第三种引起的赡养案件,往往很难处理,下判也容易引起矛盾激化,主要原因是媳妇与公婆有矛盾,坚决不同意赡养,如果赡养,就以死威胁,要么就是回娘家或者与丈夫闹离婚。由于媳妇不是案件当事人,对其行为,法院很难采取措施,影响案件正常处理,因而只能在其丈夫身上下功夫、做工作,但效果不是很好。故提出设想,将媳妇列为赡养案件的被告,这样有利于赡养案件的处理。笔者认为,媳妇成为赡养案件的被告是能够成立的,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其理由,以期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从现实情况来看,将儿媳列为被告有利于案件的解决。
从赡养案件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不少家庭是妻子当家作主,丈夫在家无地位,唯老婆是从,老婆讲一,丈夫不敢讲二,而不是男女平等。老婆与父母有矛盾,丈夫不是从中做工作,化解矛盾,而是附随妻子,帮助妻子与父母吵骂,甚至和妻子共同殴打父母。妻子不赡养公婆,丈夫就一粒米也不给。所谓“妻管严”现象在赡养案件中特别突出,如果丈夫在家说话有份量,一般都不存在赡养纠纷的问题,除确无赡养能力和极个别的“不孝子”外。笔者也作了一些调查,结果表明,就是在“妻管严”的家庭中,只要媳妇能宽厚待人,不斤斤计较,家庭都比较能和睦相处,赡养也不会存在问题。但一旦儿媳与父母的关系恶化,就很容易产生赡养纠纷,并且易激化矛盾。
但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出现赡养纠纷,父母只能将儿子告上法庭,要求儿子尽赡养义务。由于媳妇不同意赡养,儿子不是不肯就是不敢赡养,任凭法官做工作都无济于事。媳妇不但思想不通,不表态,还在幕后操纵指挥,致使工作难以进行。当法官试图能从媳妇处做通工作时,她就东扯西拉、胡搅蛮缠,致工作无法进行。
现在很多赡养案件的被告在外面打工,平时很少回来。从诉讼角度来看,送达副本、应诉通知书、开庭传票、往往送不到当事人手上,只能让其妻代收转交或留置送达,而其妻一是会推诿,不肯签收,二是签收了,也不及时告知当事人,致使开庭时当事人不到庭,不利于查清案件的真实情况。尽管《民诉法》规定可以缺席判决,但容易造成判决说理部分有事实不符的地方,当事人对法院有意见。如果夫妻都列为被告,这样夫妻俩只要有一人能到庭发表意见足可以了,妻子就再无法以丈夫未参加开庭为由来胡搅蛮缠。从执行看,也存在这个问题。当事人外出打工回来,申请人申请执行,法院采取方法送达有关执行文书后,被执行人仍未履行,法院就很难处理。因为被执行人家属不是案件当事人,不好对其采取强制措施,而赡养人要生活,过日子,执行不到,老年人生活则受到影响。如果夫妻俩都列为被告,执行也就方便了。
综上所述,事实表明,只有把媳妇列为被告,才有利于法官开展工作,才能正面直接做工作,才能对妨碍诉讼行为采取措施,有利于案件的审理和判决。
农村父母赡养管理论文
摘要: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较城市老年人的劣势地位,决定了我国农村赡养问题的重要性、复杂性;农村目前存在的赡养父母的问题暴露了我国立法的缺陷,也说明我国法律与乡规民约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因而,一方面应完善赡养立法;另一方面,应正确处理好国家法律与乡规民约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农村父母;家庭;赡养
一、农村父母赡养中现存的主要法律问题
1.农村中女儿一般不尽赡养父母的义务
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一种习俗,至今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也有学者将此情形归结为“乡规民约”所造成的局面。尽管有现代化的法律作为强制性的后盾,但依然不能加以改变。当然,对于农村中只生育女儿的父母的赡养问题,女儿还是承担了父母赡养的义务,可以说这是传统习俗的一种重大突破。目前,上述问题主要体现在有子有女的农村家庭当中。而这种情形与我国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是相冲突的。那么,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呢?
2.农村父母的精神赡养几被忽视
浅析赡养案件上升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已逐渐进入老年社会,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然而近几年赡养案件有增长趋势,根据某法院有关情况的统计,二000年共收赡养案件45件,二00一年共收赡养案件63件,二00二年共收赡养案件68件,二00三年头两个月就收赡养案件24件。
一、赡养案件上升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赡养案中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城市不少夫妻双双下岗或者一方下岗,收入较低,经济来源受到限制,只有靠打工来维持生活,子女上学,生活处于困难期。而农民经济不发达,再加上农村及相关组织对他们政治思想工作做的少,道德观、价值观宣传教育少了。久而久之,子女打骂父母的现象出现了,不赡养父母的现象也多起来了。加之,一些老人社会保险意识又很淡薄,不能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养老金、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障等物质帮助。
(二)公民素质原因
1、有的父母年轻时只知道自己辛苦操劳,而不知道和自己的子女沟通、交流,从生活上、学习上去关心、爱护,对子女缺乏了解,从而导致父母和子女之间无感情、无亲情之言。等父母到了一定的年龄,无劳动能力了,生灾害病了,子女同样对父母也是漠不关心,有的甚至还虐待父母。
领导在赡养协议现场会讲话
同志们: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的重要意义
老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加强老龄工作,贯彻落实好老年人优待政策是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老龄工作。为了切实加强老龄工作,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回良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对老龄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市委、市政府也非常重视老龄工作。早在1991年,我市就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优待老年人规定。市政府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又分别于1998年、2011年和2012年先后三次对老年人优待规定进行了充实调整完善。全市社会各界通过深入贯彻落实这些老年人优待政策,发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光荣传统,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全市老年人能够享受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各项成果。应该说,全市的老龄工作经过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市委、市政府是满意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市老龄工作在有些方面仍存在着薄弱环节,如有的地方和单位贯彻落实省、市老年人优待规定的工作力度还不够,发展也不平衡;有的单位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措施不强,要求不高;特别是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原有的对农村老年人的优待政策相比之下不够明显等等。对此,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抓好老年人优待政策在农村和基层的贯彻落实,促进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障,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抓好老年人优待政策的贯彻落实
一是要全面落实好省、市老年人优待规定。省政府和市政府分别于2011年调整充实出台了鲁政发〔2011〕73号文件和淄政发〔2011〕94号文件,2012年市政府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调整我市有关老年人优待规定的通知》。各区县和有关单位都要不折不扣的贯彻好、落实好这三个文件的精神。同时,要进一步制定完善贯彻落实省、市老年人优待规定实施细则,在工作中要做到认识、政策、措施“三到位”,借鉴学习高青等区县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确保优待老年人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有优待老年人责任和义务的单位,要进一步增强为老年人服务的意识,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质量,自觉落实政策,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工作上有差距的地区和单位,要加大工作力度和措施,力争上游,切实把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提高阶段的重要内容来抓,确保省、市现有的老年人优待政策全面落实到位。
赡养抗辩权透析法律论文
【摘要】现如今,许多父母在追求自己第二次人生幸福的同时忽略了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和教育的义务。文章从赡养抗辩权透析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关键词】赡养抗辩权;抚养义务;赡养权;赡养义务;法律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思想观念日新月异,但是不可否认的在思想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某些糟粕,造成一些道德的沦丧。比如说,离婚率的不断攀升体现了婚姻自由程度的提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大多数父母在追求自己第二春幸福的时候,却忽略了未成年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以及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的父母甚至恶意地不抚养、放任孩子,使他们失去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从而使他们对生活和社会失去了信心,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即使有些孩子没有犯罪,但是在他们的心理永远都会留下一片阴影,这成为人格不健全和心理不健康的潜藏因素。
对于这类事情,我国的法律并没有进行完整调整和规范,只是有零星的法律条文或者是法律原则涉及这个方面的问题。例如:在婚姻法中第二十一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在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以及第二十三条规定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而且,即使是在刑法中也只是规定了遗弃小孩只有到达情节恶劣的时候才构成犯罪,才能剥夺父母老年的赡养权。其他的情形比如说,父母只给钱抚养但不教育,或者既不给钱抚养也不教育,或者遗弃小孩但是没有达到情节恶劣的,法律都不能调整或规范,而这个时候靠的仅仅是道德的调整。我们只能说这个父母不好,那个父母狠心,但却不能为这些孩子做什么。法律只规定了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也规定了他们不履行抚养义务时子女可以要求他们给付抚养费用,但却没有明确具体的救济措施,唯一的救济方法也只不过是社会舆论谴责一下,并不能切实的给以未成年人保护。
因此,笔者认为正确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将道德谴责上升为法律责任的承担,使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从而使这个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
一、什么是赡养抗辩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年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美德,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
第三条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第四条国家保护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
老年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发展老年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美德,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
第三条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第四条国家保护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
老年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