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07:40: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山区农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山区农业

山区农业营销创新

循环经济的涵义及主要特征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布尔丁(Ken-neth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循环经济”一词。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线性增加来发展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通过循环利用生产物资,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垃圾等污染物的产生,其宗旨是在健康的环境下发展经济。“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生态经济,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它倡导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样一种废弃物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

20世纪90年代,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逐步成为发达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流,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步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产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国务院2005年7月提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我国在多个层次上开展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循环经济正以一种崭新的态势,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种新技术作为支持和需要相关法律规章作为保障,还需要营销创新这个动力源。

(二)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首先是科学的发展观,它强调任何经济活动只有建立在资源的承受能力之内,才有可能实现持续性发展。打破了过去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其次是超前的科技观,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它强调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修复能力,所倡导的技术载体就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再次是务实的生产观,即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节约资源,采用循环使用资源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它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使有限的资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最后是系统的整体观,要求人类以整体的观念研究人、自然资源、科技这个大系统内在的经济规律,包括价值、消费等,它把环境、资源、产品、价值、消费、科技、发展等有机地系统地联结起来,形成整体、协调、循环、可再生的生态链。

查看全文

贫困山区农业上市经验交流

农业走向市场,是坚持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转机制的需求,是农业步入高产优质高效轨道的需求。贫穷山区的农业如何完成由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变?这是当前我们自治州扶贫攻坚亟待研讨宽和决的严重课题。

(一)处理温饱问题是贫穷山区农业走向市场的前提前提。省委17号文件要求我州施行“八七”扶贫攻坚方案,要把扶贫开发、发展经济作为中间任务,力争在1997年基本处理温饱问题,本世纪末不变脱贫。我州因为天然和历史的缘由,当前还有60万人口没有处理温饱问题。毫无疑问,我们地域只要首先处理群众的温饱问题,才有能够完成由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变,加快乡村经济发展的历程。

(二)提高劳动者本质,是贫穷山区的农业走向市场的基本办法。我州之所以贫穷掉队,农民文明本质较低、科技教育掉队是主要的要素。当前,我州不只不足科技人员,还有22%的农民是文盲或半文盲,且文盲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向,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必需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把这项工作看成贫穷地域农业走向市场的基本办法来抓。

治穷要先治“愚”。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快慢与一个地域的科技教育程度凹凸和人口本质凹凸有直接联络。我们同发达地域和周边地域摆开的间隔曾经清晰地阐明了这一点。假如我们还只看到“仁慈憨厚,勤奋英勇”的一面,而对人们科技程度掉队、文明本质较低这一现实视若无睹,必将招致决定计划的再三掉误。我们有的同志关于这个“愚”讳莫如深,担忧一提治“愚”就会损伤民族自我尊重心,这种顾忌是完全不用要的。我州土家族、苗族及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历程中发明了光芒绚烂的文明,但近些年来与外地比较,的确是掉队了。正视实际,奋勇赶上,这才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真正表现。

(三)提高乡镇党委的科学决定计划程度是贫穷山区农业走向市场的关键环节。上级部分的有关经济政策能否在乡镇发明性地贯实,要看乡镇党委能否科学决定计划。而要提高乡镇党委科学决定计划程度,首先要提高班子成员的实践程度。然则,乡镇党委班子往往由于公事忙碌,学习方案成为一纸空文。这就要求乡镇班子要依据工作实践来安排学习,要挤时间自学。其次,要坚持“上情”和“下情”的严密结合。乡镇虽然是基层单位,与群众贴得近,但只要认真查询研讨,才干真正透辟调查下情,真正做到“上情”和“下情”有机地结合,这样,才干对乡镇的经济建立作出准确的决定计划。

(四)经过大力兴办农产物加工业来带动农业构造调整,是贫穷山区农业走向市场的工作重点。农产物加工业具有开辟市场、指导生产、深化加工、供应服务的综合功用,是调整农业构造的火车头。近几年来,我州的农产物加工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各地迅速兴起。我们采用了外地提出的“三高战略”:经过合理装备资源,加上科技含量,完成第一产业的高产出率;经过大力发展农副产物加工、贮藏、保鲜业,发展乡村工业,完成农副产物的高增值率;经过打破性地发展第三产业,搞活农产物流通,完成农副产物的高商品率。“三高战略”,带动了农业构造的调整,促进了贫穷山区农业与市场经济的接轨。

查看全文

山区农业机械论文

1宁国市山区农业机械发展现状

1.1农业机械装备总量大,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特点鲜明

截至2014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农业机械72800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8.47万千瓦。山区特色农业机械装备数量惊人,尤其是适合山区使用的高效植保机械更是达到13029台,修剪机械达13021台,茶叶机械达8093台,饲草料加工机械达524台,畜牧饲养机械达756台,高压水泵达18340台,山核桃脱脯机达9295台,竹加工机械达520台,竹笋加工机械达110台,农产品冷藏保鲜库突破49000立方米。

1.2农业机械化作业整体处于中等水平,部分特色农业产业机械化水平高

截止2014年底,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69%,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为92.07%、17.72%、83.26%。山核桃、板栗等经果林植保、割灌(除草)、滴水灌溉基本实现机械化,山核桃脱脯、茶叶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山核桃、竹笋、食用菌保鲜储藏基本实现机械化。山核桃(除采摘环节外)机械化水平达98%以上,茶业加工机械化水平达90%,毛竹初加工机械化水平达30%。标准化畜禽养殖配套机械设备、大棚蔬菜种植环控机械设备、中药材收获、烘干机械设备等正在应用发展。

2制约宁国市山区农业机械发展的因素

查看全文

山区农业营销创新分析论文

循环经济的涵义及主要特征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布尔丁(Ken-neth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循环经济”一词。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线性增加来发展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通过循环利用生产物资,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垃圾等污染物的产生,其宗旨是在健康的环境下发展经济。“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生态经济,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它倡导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样一种废弃物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

20世纪90年代,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逐步成为发达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流,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步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产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国务院2005年7月提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我国在多个层次上开展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循环经济正以一种崭新的态势,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种新技术作为支持和需要相关法律规章作为保障,还需要营销创新这个动力源。

(二)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首先是科学的发展观,它强调任何经济活动只有建立在资源的承受能力之内,才有可能实现持续性发展。打破了过去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其次是超前的科技观,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它强调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修复能力,所倡导的技术载体就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再次是务实的生产观,即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节约资源,采用循环使用资源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它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使有限的资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最后是系统的整体观,要求人类以整体的观念研究人、自然资源、科技这个大系统内在的经济规律,包括价值、消费等,它把环境、资源、产品、价值、消费、科技、发展等有机地系统地联结起来,形成整体、协调、循环、可再生的生态链。

查看全文

山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文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正处于变革的重要时期,面对我国农业内部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如何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推进农业科技化和现代化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总结了发达国家在农业整体战略布局、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研机构的职能布局及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等方面的优化措施,结合我国多山特点,提出山地农业科技化发展的重点方向:以生产、生态、服务及产业化带动能力方面为方向,促进山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结合地方特点,构建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体系。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山地特色农业

1引言

农业科技化主要指农业科技研究的多元化、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农业科技的信息化等,是突破环境资源短缺等带来的农业发展瓶颈的有力手段,同时也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行的有利保障。从依靠手工劳动为主的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到工业革命爆发后的近代农业,再到21世纪后以信息化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为主的现代化农业,各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差异显著,除了政治因素的影响外,农业科技水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科技化的核心在于提高科技、人力资源和生态比重的同时,减少传统农业发展中土地、人工等成本费用的投入。我国目前正处于农业变革的关键时期,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现代化农业的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化比重,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农业科技化的发展受地理、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的影响,除此之外,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状况、劳动力水平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等同样对农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1]。正因如此,才会造成不同国家间农业科技化发展速度、体系、模式、结构与道路等有所差异。我国农业的发展既有其优势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发展不足的地方。因此,全面发展推进我国农业发展既要总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也要自主创新。在科技发展全球化的今天,想要快速提高的农业科技水平,我们首先要了解全球农业科技创新的态势,借此发现我国农业科技的不足以及可行的改革方向,然后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具体情况提出精准的改革方案。按照这一思路,本文针对山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具体问题,由大到小、层层深入展开研究。在梳理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发展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农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最终通过为西南山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来为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建言献策。

2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态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1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态势与主要特征。农业科技的发展取决于国家拥有的土地面积、劳动力数量和工业水平。美国作为资源禀赋的国家之一,其农资丰富,地多人少,从二战前后到20世纪70年代已完成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美国农业从机械化时期,到化学化时期,再到良种化时期),在完成现代化农业转变后,如今又以生物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向精准农业和基因农业上发展。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转基因农业大国在农业转基因技术上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2]。从1982年美国研发了第一个转基因番茄至今,其农业转基因作物历经了三代的研发过程,其产品从1996年开始商业化推广至今,加上研发机构的大力投入,其转基因农作物的批种种类已达几千余种,目前美国以玉米、大豆、棉花等转基因作物的种2植面积已经占全美国作物种植面积的一半[3]。而资源相对匮乏的发达国家,其农业科技发展通常以资源节约、资本与技术集约型为主。如韩国、日本等,其农业发展受限于地少人多,资源匮乏等条件,因此在农业科技发展道路中主要依靠技术的创新,不断提高其农业装备、采用全盘合作化土地节约型和劳动力集约型经营模式,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因此,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根据其自身特点不同,其所走的农业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但从整体来看,其农业发展虽无固定模式,但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发展具有相似的特征。首先,发达国家拥有完善的创新体系。从整体来看,当前世界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过渡阶段,而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因素[4]。有效的农业创新体系构建对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资料显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创新体系主要由科技研发和推广中介组成,前者是以从事基础性研究工作为主的科研机构、院校及企业等,而后者则是负责将研究技术通过下设的各级推广机构和地方院校进行层层推广的中介机构[5,6]。其农业创新体系构建合理,研发与推广过程分工明确。其次,发达国家为农业创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支撑环境。如,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各项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持续且方向明确的资金投入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良好的项目管理体制与协调机制在项目的科学开展和后续的技术推广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发达国家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同样是其农业科技创新进步的关键所在。2.2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1)不断调整战略重点并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日新月异,各个国家对自身的农业发展均有一个明确的中长期研究规划和发展方向。因此,发达国家制定的农业科技研究计划和任务通常与时代要求相符合,其科技创新研究内容更是随着世界科技发展热点不断更新与变化。因此,适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形成互相协作的科研团队,针对相关问题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是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经验。21世纪以来,农业总需求的持续增长、劳动力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是各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发达国家就可持续发展问题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活动。近20年来,以转基因为代表的农业生物技术类科技成果和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例如,美国在生物育种等现代化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资金投入达380亿美元,生物技术企业有1400多家[7]。此外,开展国际合作同样也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利于缩小国家间农业科技之间的差距,增强本国农业竞争实力,促进全球的经济发展。而我国科技人才素质、机构与分布都存在不合理情况。农业科技人员整体综合素质偏低且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数据显示[7],我国农业科研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仅占总人数的1.77%,而美国则为25%~30%;此外,全国乡县基层从事农技推广人员中半数以上不具备农业专业学历,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不足30%,而美国的农技推广人员中半数以上拥有博士学位,其余均具有硕士和学士学位。因此,引进高端人才、组建国际化科研创新团队、谋划申请国际合作项目、引进优质种植资源和关键技术,以及加强对农业技能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等措施,对于推广农业科技创新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强调农业科研机构合理布局并明确各部门职能通常情况下,发达国家会依据其地区资源条件、生态环境以及农业区域特点来设置相应的农业科研机构。例如,美国农业局会根据其地区的生态区划,设置不同的区域性农业研究中心,并在各州设置了相匹配的农业综合实验站来承担相应的研究、试验和示范推广工作;法国农业科学院同样也是按照农业生态区域划分来设置不同的区域研究中心和试验站。由此可见,发达国家通常会结合国情来设置相应的农业科研机构,同时结合区域环境特点及生产实际来划分机构的具体职能和研究方向,以便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减少重复性研究工作。而我国的农业科研机构的设置主要根据行政区域来划分,以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来设置农业科研机构,不同区域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工作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中科研、应用和推广之间分工相对明确,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例如在美国,负责科技研发的是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州立大学以及私人企业;负责推广中介的是农业部和各州农业推广服务局。科研和推广体系内部也同样有明确的分工,比如农业部农业局以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州农业推广局重点开展州内的农业应用与开发研究,而私人企业则偏向农业开发性研究。因此,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分工明确,同时各主体之间协调和配合默契。而我国在农业科研、教育及推广体系中分工仍存在交互交叉及责权不明的现象。3)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发展趋势究竟是依赖于政府的非市场机制调节、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还是市场机制下农业企业的应用型和基础型科技创新,这在早前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研究中一直存在争议[7]。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型创新成果有70%以上是来自于农业企业[9]。其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作为农业创新技术的投资主体,企业会依据市场需求以及市场的竞争格局调节自身发展方向和创新目标,主动进行资金筹措并承担相应的风险;第二,企业在市场竞争机制下要保持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则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技术,使其产品在同等类别产品中保持价格和性能优势;第三,科技创新技术带来的税后利润有助于推动后续科技创新[8]。在企业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杜邦、孟山都等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企业的成功同样与美国注重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并加以扶持和倚重有关[10]。据资料显示[11,12],1995年美国在研发经费来源和执行主体上,企业分别占59.4%和71.1%,而政府占35.5%和10.0%;德国1995年在研发经费来源和执行主体上,企业分别占60.8%和66.1%,政府则为37.1%和15.0%。因此,具有明确市场导向、成果易转化性以及高效运作性等特点农业企业是科技创新发展的中最负有生命活力的组织,也是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依赖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创新虽总体前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如何看待发达国家在倚重和扶持农业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查看全文

山区农业状况及发展策略

山区特色农业是在山区的特定农业区域利用其特有的气候、水土、生物等农业自然资源(以下简称资源),嫁接以高新技术,并与现代工业和社会市场紧密相结合,进行特种优质产品生产的高效农业产业化经济群,是当地农业“三增”的主要来源[1-2]。在资源连年开采利用、资源储备逐年递减、社会需求逐年递增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培植保护资源,开发优势高效产业,保持资源和经济协调增长,是山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3-4]。

1山区地理概况及特色农业基本现状

1.1山区地理及气候概况

山区生态环境优越,区域特征明显,国土资源以耕地、林地、草场、水域等构成,地理地貌自山脉腹地、江河源头至山麓边段、江河下游一般分为高寒山区、中岳林区、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川4级梯形结构。耕地多集中于河谷、丘陵地带,林草地多集中于高原、中岳地带。地理、气候复杂,自然灾害频繁;耕地少,林草地资源丰富,土地保护改良与社会分配压力大[5]。

1.2山区特色农业现状

山区雨量充沛,水资源一般由地表水和地下水构成,地域分布比较均衡,蓄水多集中于河流,但农业利用率偏低,开发潜力较大。山区物种较多,用途广泛,生物资源以经济植物和经济动物构成,经济植物分乔灌草藤菌类,包括中药材、果仁、果品、山野菜、食用菌等;经济动物分鸟兽虫蛇蛙鱼类,包括雉鹿貂狐熊貉蛇蜂鱼虾蟹鳖等。主要用途为医药、食品、工业原料、建材、化工、绿化观赏和动物天敌。利用特有的水土生物资源,依托中医药、绿色食品、有机饲料、林特产品等主导产业,山区广大农民在广阔的地域栽参种药,种植山菜野果及绿优谷物,饲养雉鹿貂狐蛙鱼等经济动物,采集加工山野资源,增加收入,推进了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但仍存在着农业资源浪费流失严重,后备资源不足;基础条件落后,抗灾能力弱;投资偏少,社会化服务机制不完善等实际问题,需要加以科学调整和优化,实现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和效益最大化。

查看全文

山区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党中心、国务院高度注重“三农”工作,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正面对着如何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加速推进农业财产化运营,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再创山区农业发展的历史时机。

一、发展近况

(一)农业基地扩张较快。近几年来,我县茶叶、中药材、畜牧水产、林业等支柱财产基地逐渐扩展。全县茶叶总面积达3.8万亩,特殊是年出台了《关于茶叶财产开拓的施行意见》后,开端施行“五年开拓茶叶5万亩”的发展规划,茶叶基地扩张迅猛,仅年就开拓茶叶8334.25亩(个中,新开拓茶叶3952.95亩,低改4381.3亩),年正在施行开拓1万亩(新造7000亩,低改3000亩)。全县中药材基地开拓累计达5万多亩。网箱养鱼已发展到3.3万口,个中美国斑驳叉尾鮰网箱7000口,发展库汊围栏养鱼1万亩,水产物年产量8300多吨。全县规范化生猪养殖小区9个,年出栏商品猪5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78户;肉牛养殖小区10个,养殖肉牛1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71户。全县累计完成工业原料林建立14万多亩,特殊是大户造林敏捷崛起,官庄镇村民刘辉小我造林达3700余亩,开拓茶叶500余亩,万亩林茶基地正在建立之中。

(二)农产物加工稳步推进。岁尾,全县农产物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06家,个中,规划以上农产物加工企业18家,省级农业财产化龙头企业1家(碣滩有机茶开拓有限公司),市级农业财产化龙头企业9家,农产物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达3.09亿元。当前,农产物加工初步构成了茶叶、木材、粮食(大米、苦荞)、畜牧水产物(腊肉、晒兰肉、麻辣鱼、麻辣牛肉干)、中药材等五大财产格式。特殊是碣滩有机茶开拓有限公司建成了2000吨精制出口茶叶加工场,年加工茶叶近10万亩基地原料,加工规划之大、加工工艺之精密在全市、全省都占有了抢先位置。

(三)农业品牌初步确立。随着我县农业财产化的发展,局部财产品牌建立获得了增强,开端发扬名牌效应。茶叶加工领域,构成了“碣滩”、“官庄”两大茶叶品牌,均当选为中国名茶,取得了省有名商标。个中,碣滩有机茶开拓有限公司还取得了欧盟“IMO”和美国“NOP”有机认证,其基地经过了日本JONA和欧盟IMO有机茶认证,产物已出口到了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外市场,具有了必然的国际品牌名誉。生猪养殖方面,湘西牧业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国家畜禽遗传资本维护猪种“湘西黑猪”品牌,坚持了全国首个湘西黑猪资本场,并在国家工商总局申报注册了“湘西老哥”黑猪商标,使我县获得了首个生猪品牌商标。年6月8日《中国畜牧兽医报》报道了我县的湘西黑猪;年5月13日,中心电视台CCTV-7《每日农经》栏目也专门推介、宣传了我县的湘西黑猪,使我县的农产物初次登榜中心电视台。水产物加工方面,由打工返村夫员佘飞兴办的“五溪湖”绿茶烤鱼,首创了“茶”与“鱼”结合的共同工艺,产物投市仅一年多时间,就在年西部农博会上取得最受欢迎产物奖,在第十届(国际)农博会上取得金奖,产物热销全国21个省市。雨露商贸有限公司打造的“朝慕思”牌喷鼻辣鱼品牌,已获卫视上榜品牌,都具有强壮的发展势头。

二、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山区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工作探讨

夷陵区现有微耕机、修剪机、采茶机、手扶拖拉机等小型机具3万余台,其中86%集中于西北山区及二高山区。中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普及给山区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加上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刺激,农业机械在山区的入户率呈逐年增长态势,但是,山区农机的上牌率和年检率却没有同步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农机安全生产隐患也在不断累积。由于地处偏远,山区道路的安全监管历来都是薄弱环节,加之农民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一定的监管盲点。由于个别机手存在侥幸心理,无牌无证、无保险行驶、违章载客现象仍有发生。在当今社会,机手一旦出现严重安全事故,将会给自身和他人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加上购买保险意识淡薄,一旦出现事故,因赔付能力有限而引起纠纷,形成新的社会矛盾。因此,山区小型农业机械的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农机管理的重要方面。

1山区农业机械安全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安全监管工作未能跟上山区农机发展的步伐

随着丘陵山区农机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不同种类机具的大量涌现,农民使用机具不再局限于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接受安全监管的大型农机具上。自2011年以来,农用三轮车、手扶拖拉机、微耕机、玉米脱粒机、茶叶修剪机、采摘机械、油锯等在丘陵山区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且增长迅猛,同时,安全隐患也在增加。根据以往的教训,农机事故主要是山区农机手铤而走险,对机具操作不当或转移途中失误所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扩大农机安全监管范围,对未纳入牌证管理的机具也要从源头上加强监管,农机监理及推广人员应主动上门开展安全监理知识的普及,从而防患于未然,以适应新时期对农机管理的要求。

1.2农机安全监管队伍弱化

至2015年底,夷陵区现拥有手扶拖拉机2822台,小型耕整机15000台(套),修剪机3000台,采茶机2000台,小型脱粒机5200台,小型机具总量达3万余台(套)。进一步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已迫在眉睫,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而与强化农机管理工作不相称的是农机安全监管人员数量不增反降,人员配备不全,工作经费难以保障到位,影响了基层尤其是丘陵山区乡镇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势必制约农机安全监理事业的发展。2005年,夷陵区积极响应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农机监理机构在乡镇没有延伸的基础,乡镇和村级农机监理员和安全员原本配备不到位,原配备的农机人员被改制成社会自然人,同时这些人员又要服从于乡镇中心工作,分散了工作精力。由于机构改革,原来的农机管理权限被削弱,基本上是无人管理和无执法资格,管理和执法只能依靠区级农机监理部门“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做法,无法做到有效全覆盖,造成基层特别是山区乡镇的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出现一定困难。

查看全文

贫困山区农业保险调研报告

近年来,为调动广大农民生产发展积极性,降低农民在生产发展中的风险,增加农民的收入,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结合中国农业大国特点,相继出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相关政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从2008年起,县立足县情,对具有地方经济发展潜力的经济作物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同时,对继续拓展工作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立足县情开展农业保险的基本情况

(一)县情

1.县位于盆地南缘。2012年完成因向家坝大型水电建设形成的一城五镇整体搬迁。幅员面积105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6882公顷(田6150公顷),有森林62498公顷,森林覆盖率60%。

县辖8镇7个乡(含2个彝族县),261个村,13个居民委员,人口30993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946人。1997年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2年列为国家级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

2.农业保险开展情况。

查看全文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的应用

1提升小型农业机械应用效率的意义

1.1小型农业机械适合山区地形。我国幅员辽阔且各地地形地貌差异较大,山地丘陵地区在我国广泛存在,且在我国西南山地种植着很多对人们生活极其重要的粮油作物,山区农业发展对于山区人民和全国人民都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地势陡峭,并且农业劳作多采用小农承包的形式进行,大型农业机械难以施展效用,只有相对灵活的小型农业机械才能稳定运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1]。1.2劳动力不足,需要农业机械。由于当前交通发达,且外地可以提供相对多的经济收入,很多山区壮年都走出大山去外地打工,这就给山区农业发展带来了劳动力不足的阻碍。而山区农业劳作的主力是妇女和老人,他们无法进行强度较高的农业劳作,并且他们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给生活提供衣食保障。因此在山区推广小型农机可以帮助他们降低劳动强度,使农业劳作更加简单易行[2-3]。

2小型农业机械在山区推广中的主要阻碍

虽然在山区应用小型农业机械具有天然的优势,但是由于我国山区相对闭塞、山区人民的经济情况不好等因素影响,山区农业生产应用农业机械的程度并不高,而最主要的阻碍则在于小型农业机械本身的种类缺陷。首先小型农业机械缺乏经济作物所需的种类,主要的研发方向针对水稻种植机械,而很多在山区种植范围广泛的经济作物生产过程劳动强度更大,却没有相应的小型机械可用;其次针对收获环节的农业机械缺乏,当前应用较广的都是针对作物种植环节的农业机械,而收获环节则距离机械化较远,比如棉花、玉米等农作物的收获机械在研发方面就存在滞后性,这对降低山区农民收获季节的劳动强度非常不利[4-5]。

3提升小型农业机械的应用状态

3.1针对山区需要的农业机械进行技术更新。我国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普遍将市场定位在全国范围,少有针对山区需要进行农业机械技术科研的,这就使得很多在全国推广效果很好的小型农业机械在山区进行应用推广时明显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也就是不能适应山区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针对山区农业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并根据山区需要进行农业机械技术更新,以山区农作物种植收获等环节的生产需要为技术突破的根本方向,结合山区地形要求对小型农业机械进行改进,使之更能适应山区农业发展,为山区农民生活生产质量的提升探索路径。3.2鼓励小型农业机械生产企业降低价格。由于小型农业机械化普及程度并不高,很多机械的制造成本仍然比较高。因此,很多山区农民无力负担,只得依靠手工劳作的方式进行耕种,生产效率非常低。为了让更多的山区农民买得起小型农业机械,研发部门应在研究新产品的同时,重点研究如何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小型机械的市场价格,让每个农民都能买得起。只有这样,才能够扩大山区农业机械化普及范围,提高山区农业生产水平。3.3强化机械化宣传力度。小型农业机械在使用上虽然比大型机械简易很多,但由于山区农民的平均年龄比较高,且之前没有接触过类似的机械,在使用上会产生很多问题,影响机械使用性能的发挥。因此,在推广普及小型农业机械过程中,要设置专门的农机站对农民进行机械化操作教育和讲解注意事项,尤其是对年龄大的农民进行一对一的教学。首先,建立农技站,并提高站内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对农业机械的熟悉程度,帮助农民了解农业机械;其次,技术人员要深入村中,以“一个帮助多个”的连环模式,让农民都学会使用不同类型的小型机械,实现小面积机械化生产目标,从而提高种植效率,节约劳动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