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07:19: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陕南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陕南汉中端公戏

一、通过神灵文化展示人伦关怀

陕南汉中端公戏是中国傩文化的缩毕业文影,傩是中国古代驱逐疫疠、祈祷平安的宗教仪式,是人们在特定季节、特殊环境驱疫逐鬼的祭仪。端公戏体现出的傩文化同中国其它各地的傩文化一样,信奉的是系列傩神,这些傩神同人之间渗透着复杂的人伦关系,表现出鲜明的通过神灵文化展示人伦关怀的伦理特征。

首先,陕南汉中端公戏完全保留了远古人的时尚,是较为原始的傩文化的形式。傩文化起源于农耕社会小农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农耕时代笨拙的手工工具以及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使得人们认识、改造和征服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的低下脆弱,经常面临种种天灾人祸而无能为力、一筹莫展。长期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农耕者,不断地涌现出团团疑难与困惑。也不断地萌生出把给人带来幸福快乐和灾难痛苦的种种事、物、现象虚幻化和神秘化的观念。如奉五谷为神,奉风、雨、雷、电、瘟、痘为神,奉犬、虎、蛇、鸟为神等等。认为人世间的灾难祸福是这些神支配的。于是滋生出对这些神的种种敬畏和祈愿,企望风调雨顺、远离瘟疫、无病无灾、人畜安宁。秦巴山区,山高林密汉水源头,沟壑纵横。亿万年来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大自然育化了人类。人类在远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千方百计地寻求与大自然的沟通,在大巴山的深山老林。山民们跳傩成风,企盼神灵降福于他们,赶走可恶的鬼疫,寻求精神的慰籍。如陕南汉中的端公戏就有为人辟邪攘灾、遣瘟设送、遇旱则祈雨、遇丰则庆坛等内容。

其次,农耕社会形成的以家庭和宗族为细胞的宗法关系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使人们感到个人力量、家庭力量的弱小,于是幻生出对在生时的好人、能人、杰出人物和坏人、奸人等的神化。于是就有三清、三元、玉皇大帝等等。祈求这些神能奉请必到,到则显灵。保佑自己。陕南汉中历代端公们的神榜上供奉儒释道三届教主、观音菩萨、三清、玉皇、武帝官圣等神灵。这实际上就是把人世间的伦理道德转化为神的伦理道德,借助神伦,维护人伦。借助正义之神及其神伦、神力,驱逐邪恶及妖魔鬼怪,迫使坏人恶报,好人好报,以便维护人伦。老端公作为人神的沟通者,借助神力、神伦而彰显神善,显示和弘扬人伦。在陕南汉中,大多数端公较山民有文化,稍知天文地理、物候节气、医药病理,并能歌善舞,在当地略有威望,邻里有难,慷慨相助,家庭纠纷也请为调和。跳端公与病者神药两解;与常人。精神安慰与村政大事,有族长之威。如陕南端公戏《庚关躲煞》,唱到十月怀胎、生育、养育、抚养的过程,母亲由青春少女到耄耋龙钟,教育人们尊敬老人《十望郎》、《十盼姐》则唱到了爱情的美好和企盼。

二、古朴、豪放的表现形式

陕南汉中的端公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完全保留了远古人的时尚,其表现形式呈现出粗旷性与豪放性的特点。首先,是坛戏布置较朴实粗旷。事主按老端公的要求与安排。就地取材,用竹子、木头、纸张扎就傩堂和傩坛。取材简陋,不要求做太多的加工制作,剪纸制作的各种图像线条粗犷明快,傩堂布置的粗犷中也显示朴实大方的豪放之气。其次,法器、道具的朴实、粗犷和豪放。跳端公的法器是维系端公传承的重要凭证,其代代相传而产生的结果是较好地保留了原生态的傩文化。陕南端公在艺成出师时。要摆坛谢师,师傅要传法器、授师牌。所传法器有:神榜、师牌、令、法印、法铃、脚卦、号角、师刀、令旗、令箭、法衣、法裙、五佛冠、面具、坛神等等。老端公的法器道具众多,不用花太多的钱去置办,法衣是由一般红布裁剪制作而成,没有复杂的图案,法帽为五佛冠,冠面上的图像线条粗犷简洁。其它法器大都也比较简单。毋需精致。如果太精致昂贵,作为普通农民的老端公就购置不起了。此外,端公戏中使用的面具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具有古朴、豪放的典型特征。端公戏的面具有善有恶,有凶有猛,有美有丑,形态各异,用途各异。其制作大都选用杨、柳木制作,柔韧、易刻、轻巧。造型是根据传说故事进行绘制雕刻的,七窍镂空彩绘,线条粗犷豪放。

查看全文

陕南端公戏美学特征

一、通过神灵文化展示人伦关怀

陕南汉中端公戏是中国傩文化的缩毕业文影,傩是中国古代驱逐疫疠、祈祷平安的宗教仪式,是人们在特定季节、特殊环境驱疫逐鬼的祭仪。端公戏体现出的傩文化同中国其它各地的傩文化一样,信奉的是系列傩神,这些傩神同人之间渗透着复杂的人伦关系,表现出鲜明的通过神灵文化展示人伦关怀的伦理特征。

首先,陕南汉中端公戏完全保留了远古人的时尚,是较为原始的傩文化的形式。傩文化起源于农耕社会小农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农耕时代笨拙的手工工具以及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使得人们认识、改造和征服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的低下脆弱,经常面临种种天灾人祸而无能为力、一筹莫展。长期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农耕者,不断地涌现出团团疑难与困惑。也不断地萌生出把给人带来幸福快乐和灾难痛苦的种种事、物、现象虚幻化和神秘化的观念。如奉五谷为神,奉风、雨、雷、电、瘟、痘为神,奉犬、虎、蛇、鸟为神等等。认为人世间的灾难祸福是这些神支配的。于是滋生出对这些神的种种敬畏和祈愿,企望风调雨顺、远离瘟疫、无病无灾、人畜安宁。秦巴山区,山高林密汉水源头,沟壑纵横。亿万年来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大自然育化了人类。人类在远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千方百计地寻求与大自然的沟通,在大巴山的深山老林。山民们跳傩成风,企盼神灵降福于他们,赶走可恶的鬼疫,寻求精神的慰籍。如陕南汉中的端公戏就有为人辟邪攘灾、遣瘟设送、遇旱则祈雨、遇丰则庆坛等内容。

其次,农耕社会形成的以家庭和宗族为细胞的宗法关系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使人们感到个人力量、家庭力量的弱小,于是幻生出对在生时的好人、能人、杰出人物和坏人、奸人等的神化。于是就有三清、三元、玉皇大帝等等。祈求这些神能奉请必到,到则显灵。保佑自己。陕南汉中历代端公们的神榜上供奉儒释道三届教主、观音菩萨、三清、玉皇、武帝官圣等神灵。这实际上就是把人世间的伦理道德转化为神的伦理道德,借助神伦,维护人伦。借助正义之神及其神伦、神力,驱逐邪恶及妖魔鬼怪,迫使坏人恶报,好人好报,以便维护人伦。老端公作为人神的沟通者,借助神力、神伦而彰显神善,显示和弘扬人伦。在陕南汉中,大多数端公较山民有文化,稍知天文地理、物候节气、医药病理,并能歌善舞,在当地略有威望,邻里有难,慷慨相助,家庭纠纷也请为调和。跳端公与病者神药两解;与常人。精神安慰与村政大事,有族长之威。如陕南端公戏《庚关躲煞》,唱到十月怀胎、生育、养育、抚养的过程,母亲由青春少女到耄耋龙钟,教育人们尊敬老人《十望郎》、《十盼姐》则唱到了爱情的美好和企盼。

二、古朴、豪放的表现形式

陕南汉中的端公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完全保留了远古人的时尚,其表现形式呈现出粗旷性与豪放性的特点。首先,是坛戏布置较朴实粗旷。事主按老端公的要求与安排。就地取材,用竹子、木头、纸张扎就傩堂和傩坛。取材简陋,不要求做太多的加工制作,剪纸制作的各种图像线条粗犷明快,傩堂布置的粗犷中也显示朴实大方的豪放之气。转

查看全文

陕南农村医疗服务调查研究

一、文献综述

在中国农业大国的现实国情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大背景下,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做了大量研究。

1.对农民健康现状情况的研究

胡勇、张宜民、李云伟(2007)认为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率低、可及性差,农民疾病经济负担重,医疗保障水平低。并认为农村公共卫生环境的恶化、农民卫生观念的滞后、城乡二元社会经济体制的制约,政府职能“缺位”与“越位”是影响农民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陈在余、王洪亮(2010)发现收入与健康存在内生性,因此认为提高收入水平是提高农民健康的重要手段。对建设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研究。彭翔、徐爱军(2012)重视政府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指出推动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不足导致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变迁的滞后。因此应重视制度变迁主体的力量,同时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林树兴(2006)认为应重点建设农村中心医院,限制城市大医院的规模,建立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体系。

2.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效果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西部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组”(2007)对中国西部农村医疗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认为西部地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农民医药负担得到了减轻,但同时其中存在诸多问题———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资金筹集困难;部分地区农民积极性不高,持观望和怀疑态度;服务和支撑体系不健全。作者进一步研究认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体制性因素、现有合作医疗发展基础薄弱、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差、人才缺乏,以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本身的一些不确定因素,是制约西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及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工作面临的制约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课题组(2005)认为,必须构筑“能力密集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动运行”机制,建设“广义”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认为广义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构筑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确保各利益相关方相互制衡,从而保证制度的持续、自动、低成本运行。此外,齐良书(2011)指出新农合的减贫效果明显,并能显著降低村庄内部的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封进、刘芳、陈沁(2010)认为当医疗供给方具有垄断定价能力,且以盈利为目标时,医疗保险的引入会导致医疗价格上涨,从而冲销医疗保险的效果,进而指出加强医疗供给方的竞争性是有效发挥新农合制度作用的必要条件。为了对这一问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笔者对亲身调研所得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以期获得更直观确切的认识。

查看全文

陕南循环经济发展研讨

陕南,即位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地,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陕南是我国重要的“天然药库”、“中药材之乡”,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是全省水力资源最为富集和最优良的水电梯级开发地区,是南水北调的水源涵养地。陕南秦巴山区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是省内已探明资源中最重要的多金属矿产资源富集区。陕南历史文化悠久,特别是两汉、三国古迹较多,是文化旅游的胜地。同时,陕南也是我国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最丰富、特色最突出的地区。陕南经济发展所依托的丰富矿产和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相矛盾,为了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

1陕南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转变陕南经济增长一直延续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低利用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致使资源、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强,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规模偏小,缺少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链延伸不足,专业化程度较低。

1.2矿产资源承载压力大陕南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储量较大,品位较高。现已发现的矿产资源83种,目前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50多种,以有色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为主,其中铁、钛、银、锑、镁、铼、重晶石等20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全省最多,金红石、钾长石储量亚洲第一。然而,长期的不合理开发,使得矿产资源的承载能力明显下降,粗放型、高耗费的经济开发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如果继续沿袭拼资源、拼消耗、拼能源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必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经济效益低下。唯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3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程度低工业固体废弃物由于回收、加工处理的技术落后,对废弃物综合加工、再利用的能力较低,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尚未健全。大件垃圾、有害垃圾及厨余垃圾尚未形成单独处理系统,垃圾分类收运未能推广实施。垃圾处理大多数采取填埋方式,资源化和减量化程度低。

1.4循环经济技术应用存在障碍陕南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自身技术开发水平比较薄弱;缺乏专门研究开发清洁生产的科研机构,一些新技术由于宣传推广不够,未能转化为生产力;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性强的项目不多,由于投资成本大,获得清洁生产技术的渠道、途径不畅通,企业投入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查看全文

陕南汉中端公戏评析论文

一、通过神灵文化展示人伦关怀

陕南汉中端公戏是中国傩文化的缩毕业文影,傩是中国古代驱逐疫疠、祈祷平安的宗教仪式,是人们在特定季节、特殊环境驱疫逐鬼的祭仪。端公戏体现出的傩文化同中国其它各地的傩文化一样,信奉的是系列傩神,这些傩神同人之间渗透着复杂的人伦关系,表现出鲜明的通过神灵文化展示人伦关怀的伦理特征。

首先,陕南汉中端公戏完全保留了远古人的时尚,是较为原始的傩文化的形式。傩文化起源于农耕社会小农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农耕时代笨拙的手工工具以及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使得人们认识、改造和征服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的低下脆弱,经常面临种种天灾人祸而无能为力、一筹莫展。长期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农耕者,不断地涌现出团团疑难与困惑。也不断地萌生出把给人带来幸福快乐和灾难痛苦的种种事、物、现象虚幻化和神秘化的观念。如奉五谷为神,奉风、雨、雷、电、瘟、痘为神,奉犬、虎、蛇、鸟为神等等。认为人世间的灾难祸福是这些神支配的。于是滋生出对这些神的种种敬畏和祈愿,企望风调雨顺、远离瘟疫、无病无灾、人畜安宁。秦巴山区,山高林密汉水源头,沟壑纵横。亿万年来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大自然育化了人类。人类在远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千方百计地寻求与大自然的沟通,在大巴山的深山老林。山民们跳傩成风,企盼神灵降福于他们,赶走可恶的鬼疫,寻求精神的慰籍。如陕南汉中的端公戏就有为人辟邪攘灾、遣瘟设送、遇旱则祈雨、遇丰则庆坛等内容。

其次,农耕社会形成的以家庭和宗族为细胞的宗法关系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使人们感到个人力量、家庭力量的弱小,于是幻生出对在生时的好人、能人、杰出人物和坏人、奸人等的神化。于是就有三清、三元、玉皇大帝等等。祈求这些神能奉请必到,到则显灵。保佑自己。陕南汉中历代端公们的神榜上供奉儒释道三届教主、观音菩萨、三清、玉皇、武帝官圣等神灵。这实际上就是把人世间的伦理道德转化为神的伦理道德,借助神伦,维护人伦。借助正义之神及其神伦、神力,驱逐邪恶及妖魔鬼怪,迫使坏人恶报,好人好报,以便维护人伦。老端公作为人神的沟通者,借助神力、神伦而彰显神善,显示和弘扬人伦。在陕南汉中,大多数端公较山民有文化,稍知天文地理、物候节气、医药病理,并能歌善舞,在当地略有威望,邻里有难,慷慨相助,家庭纠纷也请为调和。跳端公与病者神药两解;与常人。精神安慰与村政大事,有族长之威。如陕南端公戏《庚关躲煞》,唱到十月怀胎、生育、养育、抚养的过程,母亲由青春少女到耄耋龙钟,教育人们尊敬老人《十望郎》、《十盼姐》则唱到了爱情的美好和企盼。

二、古朴、豪放的表现形式

陕南汉中的端公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完全保留了远古人的时尚,其表现形式呈现出粗旷性与豪放性的特点。首先,是坛戏布置较朴实粗旷。事主按老端公的要求与安排。就地取材,用竹子、木头、纸张扎就傩堂和傩坛。取材简陋,不要求做太多的加工制作,剪纸制作的各种图像线条粗犷明快,傩堂布置的粗犷中也显示朴实大方的豪放之气。

查看全文

乡村生态建筑技术优化策略

摘要:陕南地区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该地区发展建设将紧紧围绕“生态”二字展开。生态建筑技术是一种秉持绿色生态健康发展理念、实现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技术。将生态建筑技术引入乡村振兴中的陕南乡村发展建设过程中,以生态建筑技术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提升。通过分析陕南代表性区域———商洛市的生态资源、发展现状及生态建筑技术在商洛乡村发展中的应用现状,结合生态建筑技术的应用特征,分析生态建筑技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陕南乡村发展建设中的相关应用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建筑技术;室外环境;室内环境;建筑构造

陕南地区是指陕西南部区域,属于秦岭南麓,南邻大巴山,商洛、安康、汉中三市自东向西依次排列,气候宜人、生态资源丰富,区域以山地丘陵为主,受限于陕南乡村经济发展、人口流出、社会建设等多方面影响,近年来,陕南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资源浪费、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室内外环境舒适度低、建筑能耗高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生态建筑技术是坚持贯彻“绿色、生态、健康”理念、实现自然资源在建筑营造运营过程中“有效、可持续”利用的技术。鉴于此,将生态建筑技术引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陕南乡村发展建设过程中,将助力乡村的振兴和发展。

1研究对象现状

本文选取陕南代表性区域———商洛市为具体研究对象。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是陕南三市之一,其主要生态资源和乡村发展现状如下。

1.1生态资源特征

查看全文

循环经济体系产业生态化路径

摘要: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循环发展”理念成为区域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的重要指引。结合生态意义突出的陕南地区发展实际,通过对该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建构进程中以升级现代农业、强化循环工业、凝练生态旅游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化产业路径及其成效进行分析,有助进一步推动对陕南循环经济发展。

关键词:陕南;循环经济;现代农业;循环工业;生态旅游业

在党的报告中,“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1]40“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1]40被列为我国“推进绿色发展”[1]40的重要途径,成为了我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42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党的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由此可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代表的生态文明理念始终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相关实践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入,引导着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在质量和水平上持续优化和提升。陕南地区北依秦岭,南倚巴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基于突出的生态意义,实现该区域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成为推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兼顾陕南发展过程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均衡,以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倡导,并被专家学者关注。张田英[3]、马靖[4]、李天芳[5]等宏观描述了陕南采取循环经济发展策略的必要性,分析了陕南实施循环经济产业模式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些研究成果一致强调了做好陕南地区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对陕南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也提供了诸多有益建议,但在如何从地方主要产业的生态发展着手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框架及相关实施路径等问题上仍留下了有待继续探讨的空间。因此,本文结合陕南地区发展实际,分析了该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建构进程中以升级现代农业、强化循环工业、凝练生态旅游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生态化路径及其成效。

1升级现代农业:筑牢陕南循环经济压舱石

陕南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区,兼具南方亚热带稻作农业和北方暖温带旱作农业(小麦、玉米种植等)特征,是我国传统农业区之一。汉中盆地盛产水稻、油菜、柑橘等亚热带农作物,是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安康、商洛虽地处秦巴山区,但桐油、蚕桑、冬桃、核桃、板栗等特色农产品同样蜚声国内,兼具种植历史久远和生产规模较大双重优势,具有较高的农业经济价值。在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古代社会,陕南农业和特色种植业一直是地方经济的基础。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因区位交通的局限,陕南农业科技升级缓慢,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直至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通畅了农业信息交流,才使陕南升级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技术条件日益成熟。其中,循环发展理念就是这一时期引入的促使陕南启动现代农业升级的重要思想资源。升级现代农业的主要技术路线基于现代农业循环发展理念———“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对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6]类似现代农业升级技术路线与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高度统一,着重强调绿色环保的属性,全面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鉴于陕南生态系统、生态作用以及地形地貌的特殊性,陕南现代农业的升级重点不在于农作物种植规模的扩大,而在于原始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加工全链条的开发和优秀品牌的打造。陕南农业基础最为雄厚的汉中市,在近十年的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大力扶持有机稻米、绿色稻米基地、“双低”油菜基地建设,用先进加工技术规模化生产“胚芽米”和“低芥酸菜籽油”,形成“汉谷源”“芳祥”“定军春”“建兴”等多个较有影响的绿色粮油品牌。以“汉白猪”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不仅积极致力于国家级标准化示范猪场建设,更与以上海东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内著名企业合作,共同打造集种植、饲料、养殖、屠宰、肉食品加工为一体的“现代环保健康”的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力求建立生猪养殖循环产业样本。汉中在推广种植紫色玉米及紫玉米花青素萃取和相关生物食疗、理疗产品方面取得突破,成为了传统农业依托现代科技产出绿色高附加值大健康产品的代表。正因为有诸如上述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的良好成绩,如今汉中市不仅巩固了国内优质粮油产区的地位,也成为陕西循环经济产业领域向稳向好的发展。汉中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打造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7]是实现农业生态化升级过程中一体两面、内外呼应的重要途径。鉴于农业生态化在陕南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以汉中为代表的陕南现代农业更注重有效发挥循环经济的压舱石作用。对陕南循环经济未来发展而言,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和扩展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工作仍须持续深入,以确保陕南循环经济体系的基础更加坚固稳定。

2强化循环工业:建好陕南循环经济主阵地

查看全文

清代生态环境变迁史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是在系统搜集陕南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的相关成果,考察清代陕南生态环境变迁的具体体现。本文除了考察动植物资源的变迁外,还以水灾为统计指标,该时期陕南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与发生。

[关键词]生态环境;陕西南部;清代

陕南,位于川、鄂、豫、陕、甘五省交界地带,是长江、黄河两大河流的重要水源补给区,北跨秦岭,南依巴山,汉水自西向东横穿而过,西部有嘉陵江由北而南流入四川,东部有丹江等支流汇入汉水,在江河谷地依次分布着汉中、安康与商洛盆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清代隶属汉中、兴安与商州,并以其、的典型性而为学界所注目,特别是乾嘉以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明显逆转,森林植被大量被毁,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社会经济受到深刻。因此,探讨这一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必须充分认识生态环境这一重要因素的变化。学界对此已有相关成果问世,但是相关研究多拘于文献的资料性描述,往往把生态环境作为长期不变的因素,作为经济开发的背景条件加以简单罗列,对自然科学的相关成果及更是缺乏借鉴和吸收。[1]鉴于此,本文将在系统搜集陕南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科学量化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动植物资源的变迁和自然灾害的统计分析两方面着手,以期深入考察清代陕南的生态环境变迁。

一、动植物资源的变迁

清初,陕南仍分布着相当规模的远古森林,被称为“南山老林”和“巴山老林”,有“陆海”之美誉。乾隆二十五年卓秉恬奏报朝廷说:“由陕西之略阳、凤县迤俪而东经宝鸡、眉县、盩厔、洋县、宁陕、孝义、镇安、山阳、洵阳至湖北之郧西,中间高山深谷,千枝万派,统谓之南山老林;由陕西之宁羌、褒城迤俪而东经四川之南江……陕西之紫阳、安康、平利至湖北之竹山……中间高山深谷,千峦万壑,统谓之巴山老林。”[2]清中叶大规模的流民涌入垦殖。兴安州的平利、洵阳、白河、紫阳、石泉、汉阴六县,“从前俱系荒山僻壤,土著无多”,自乾隆三十七八年以后,“因川、楚间有歉收处所,穷民就食前来,旋即栖谷依岩,开垦度日,而河南、江西、安徽等处贫民,亦多携带家室,来此认地开荒,络绎不绝”,所以“户口骤增,至数十余万”。[3]据萧正洪研究,河谷盆地区的褒城、南郑、沔县、城固、西乡、石泉、汉阴、商州及安康等10县,人口由康熙中的41.6万增加到道光初的211.7万,而同时期其它山地各县(除宁陕、孝义、留坝、定远外)人口由原来的8.1万增加为146.1万,人口增长率分别为408.9%和1703.7%,迁移增长率分别为141.3%和1436.1%。[4]可见,山区的人口增长迅速。至道光初年,外来移民人数可以说已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三省边防备览》载:“川陕边徼土著之民十无一二,湖广客籍约有五分,广东、安徽、江西各省约有三、四分。”[5]具体到各个山区州、县、厅更是如此,所占的比重更大。定远厅,“近来烟户渐多,川人过半,楚人次之,土著甚少。”[6]凤县,“新民甚多,土著稀少,多系川湖无业游民,佃地开垦,杂处五方。”[7]留坝厅,“土著民人甚少,大半川楚、安徽客民。”[8]白河县,“境内四面皆山,外来佃种者,十居六七。”[9]镇安县,“土著不过十之一二,客民十之八九。”[10]平利县,“民多系楚蜀迁居之户。”[11]

更有甚者的是,这些移民的开发、谋生方式又极为原始。“山中开荒之法,大树巅缚长絙,下缒千钧巨石,就根斧锯并施。树既放倒,本干听其霉坏,砍旁干作薪,叶枝晒干,纵火焚之成灰,故其地肥美,不需加粪,往往种一收百。间有就树干中挖一大孔,置火其中,树油内注,火燃不息,久之烟出树顶,而大树成灰矣。”[12]移民在山区四处迁移,“流民之入山者……扶老携幼,千百为群,到处络绎不绝。不由大路,不下客寓,夜在沿途之祠庙、岩屋或者密林之中住宿,取石支锅,拾柴作饭,遇有乡贯便寄住,写地开垦,伐木支橼,上覆茅草,仅蔽风雨。借杂粮数石作种,数年有收,典当山地,方渐次筑土屋数板,否则仍徙他处”。[13]一处垦种几年,地力下降后,便又迁一地,“山民伐林开荒,阴翳肥沃,一二年内杂粮必倍。至四五年后,土既挖松,山又陡峻,夏秋骤雨冲洗,水痕条条,只寸石骨,又须寻地垦种。”[14]因此,“今年在此,明岁在彼,甚至一岁之中迁移数处”[15]的现象甚为普遍,许多地区植被由于这种盲目无定的开发消失殆尽。上世纪30年代何庆云在考察秦巴山地的森林后说:“南郑秦巴山中各森林,向称最富,只以佃户居住不定,无久远经营心,只知砍伐,不愿培植,故林木茂密之庄。多系自耕农,反之,童山濯濯者,一望而知其为佃农区减。现在南郑森林,荒弃之地,殆过半矣。”[16]

查看全文

农村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消耗总量也在逐渐上升,其中建筑物的能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非常大,降低建筑能耗的任务迫在眉睫。作者在对陕南农村居住建筑的调研中发现,由于陕南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在农宅的建设过程中普遍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建筑的围护结构基本没有保温隔热措施,在陕南地区夏季湿热、冬季阴冷的气候条件下,农村居住建筑普遍存在着室内热环境差、能耗高的问题。本文以安康市石泉县一栋典型的砖混建筑为例,通过分析该建筑的围护结构构造及热工性能,提出适宜陕南地区的围护结构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分析。

1陕南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现状

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中,陕南三市对农村居住建筑的住房结构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陕南农村居住建筑主要以砖混结构建筑为主,占到建筑总量的半数以上[2]。作者选取了安康市石泉县五爱村二组的一栋当地典型砖混结构房屋,对该建筑进行冬季室内热环境进行了测试。该砖混结构建筑的构造及传热系数见表1。由表1我们可以得出,该建筑的围护结构不能达到《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对该气候区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的标准值。冬季测试时间为2019年1月21日12时至2019年1月25日12时。测试期间天气为晴天,无降雨大风天气。室外平均温度3.18℃,室外空气最高温度为10.7℃(出现在下午16时),室外空气最低温度为-3℃(出现在早8时),温度波动幅度约为13.7℃。测试结果表明:该地区冬季寒冷,全天温差大。从全天温度变化趋势上来看,室内外温度变化趋势一致,室内温度随着室外温度的变化而升高或降低。测试期间,室内最高温度7.2℃,最低温度3.4℃,客厅和卧室全天的室内温度均低于8℃。客厅平均温度5.65℃,卧室平均温度5.18℃,客厅与卧室的温差较小。按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对室内空气温度的规定,在冬季供暖时,标准值为16~22℃,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冬季室内温度低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最低值,且与最低值的温差达到了10℃左右,农户冬季室内空气温度质量低,需要进行供暖,提高室内空气温度。在现有建筑围护结构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大量增加衣物或者使用电暖器、煤炉等方式获得热量。这样一来,建筑的能耗也将越来越高。因此对围护结构进行设计,提高建筑的热工性能,不仅可以改善室内热环境,还可以有效节约能源。

2围护结构设计方案

从表1可以看出,该砖混结构建筑的围护结构构造简单,各围护结构均未设置保温措施,这就使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较大,导致室内热环境不理想。因此,作者将从外墙、屋顶、外窗三个方面进行设计。2.1外墙设计。一般情况下,外墙的保温做法有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单一墙材保温三大类。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内保温的做法,需要在砌体材料上附加一层保温层,保温层的厚度因材料的热工性能而定。这样一来,外墙内保温就减少了室内使用面积[2];而一般情况下,保温材料耐久度要低于砌体部位,这就需要每隔10年左右就要更换一次保温材料,而无论是采用外墙外保温还是内保温,在修建和后期维护都要高于单一节能墙材保温的做法。所以结合陕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在陕南农村居住建筑的外墙保温构造做法上,优先选择单一墙材保温的做法为主。在确定了以单一墙材保温的墙体构造做法后,作者发现,陕南地区农村居住建筑的墙体材料主要以黏土实心砖为主,厚度为240mm,内外抹灰。受黏土砖热工性能的影响,墙体结构热工性能较差,达不到节能设计的标准。如果以节能热阻为基准展开墙厚的计算,同时将冬季室内温度设置为8℃,要想使得砖墙热阻达到相关标准,砖墙厚度就会超过240mm,这又会使室内使用面积减小,并且会影响围护结构的抗震性能。在陕南地区,新型节能墙材主要以烧结页岩砖和蒸汽加压混凝土砌块两类为主。由于农村居住建筑一般为砖混结构,外墙需要起到一定的承重作用,一般情况下,蒸汽加压混凝土砌块的承重能力差,所以建议在陕南农村节能墙体材料选择上优先考虑页岩砖。根据以上的分析,在陕南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外墙的节能设计中,作者建议选择以烧结页岩砖为外墙墙体材料、轻质砂浆内外组合保温的构造形式作为外墙的构造做法。墙身构造做法如图1所示。从外到内结构依次为:(1)5mm厚抗裂砂浆;(2)20mm厚水轻质砂浆,导热系入2=0.084[W/(m2K)],蓄热系数S2=1.72[W/(m2•K)];(3)240mm厚烧结页岩多孔砖,导热系数入3=0.54[W/(m2K)],蓄热系数S3=5.78[W/(m2•K)];(4)20mm厚石膏轻质砂浆,导热系数入3=0.102[W/(m•K)],蓄热系数S3=2.23[W/(m2•K)];(5)石膏饰面砂浆。当水泥轻质砂浆厚度为20mm时,该外墙构造的传热系数K=0.99W/(m2•K),即可满足标准限值K<1.8W/(m2•K)。2.2屋顶设计。陕南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大多采用在木屋架上直接挂瓦的坡屋顶,未设置保温层,因此屋顶的传热系数大,需要设置保温屋顶[3],以提高屋顶的保温性能。对屋顶的保温材料的选择上,由于陕南地区气候多雨、潮湿,因此需要注重保温材料的挑选,诸如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则是较为可行的材料。对于坡屋顶的保温做法,考虑到陕南地区的屋顶的实际特点,可采取保温吊顶对屋顶空间进行处理。保温吊顶的做法如图2所示:在木檩条下按屋顶的坡度做吊顶,在吊顶和屋顶间留有不同厚度的空气层。为了进一步扩大屋顶的可用空间,在进行吊顶坡度设计时,需要严格参考屋顶的情况,二者需保持一致;如果屋顶空间偏大,此时所设置的吊顶允许与楼地面处于平行的关系,同时对于屋顶和吊顶之间的区域,需要在东、西墙开设一个通风口,保持屋顶的夏季通风。保温吊顶可选择的保温材料种类多,根据保温材料和空气层的厚度不同,保温材料的厚度也不同。以保温材料为20mm厚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空气间层厚度500mm为例,计算保温吊顶屋顶的热工性能,这种保温吊顶屋面的屋顶传热系数K=0.75W/(m2•K),即可满足标准限值K≤1.0W/(m2•K)。2.3外窗设计。在冬季,通过外窗的传热损失和冷风渗透都较大,这将使大量热量从外窗流失到室外,是保温能力较低的构建[4]。由表1可见,该建筑采用的单层玻璃木窗的传热系数大,会导致大量的热量损失,因此需要采用节能外窗,降低外窗部位的热量损耗。目前,节能外窗常见的玻璃材料有普通中空玻璃、热反射玻璃和中空镀膜玻璃等,而窗框材料则有木框、塑钢框、铝合金框等。结合各材料的热工性能和陕南农村居民的经济水平,作者采用塑料框普通中空玻璃外窗。设计后建筑围护结构的构造和传热系数见表2。对比表1和表2中各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我们可以看出,外墙、屋顶、外窗的传热系数均有了明显的减小,达到了《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对该地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标准值。这表示在相同的室内外温差的条件下,通过外围护结构传递的热量减小,即建筑的耗热量变小。

3设计方案的效果验证

查看全文

公戏美学特征管理论文

摘要:陕南汉中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陕南端公戏独有的美学特征通过神灵文化展示人伦关怀,古朴豪放的表现形式以及鲜明的地域、民俗特征。

关键词:陕南汉中端公戏美学特征人伦关怀民俗粗旷豪放

陕南汉中端公戏是由上古人类跳傩衍进为巫师(现称端公)在“庆坛”中唱歌跳舞娱神娱人的一个地方剧种。端公戏的产生与陕南地区的风土民情密切相关。陕南重镇汉中位于中国腹心地区。它北通秦川,南接巴蜀,西连陇东,东达荆楚。古达的汉水、嘉陵江水系的水运交通和金牛道、褒斜道等发达的陆路交通,使得汉中成为古代军事、商贸、文化往来的交汇地带。此外,汉中历史悠久。是人类早期活动的古代文化分布区,也是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南北交融的结合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地域性文化积淀形成了陕南端公戏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一、通过神灵文化展示人伦关怀

陕南汉中端公戏是中国傩文化的缩影,傩是中国古代驱逐疫疠、祈祷平安的宗教仪式,是人们在特定季节、特殊环境驱疫逐鬼的祭仪。端公戏体现出的傩文化同中国其它各地的傩文化一样,信奉的是系列傩神,这些傩神同人之间渗透着复杂的人伦关系,表现出鲜明的通过神灵文化展示人伦关怀的伦理特征。

首先,陕南汉中端公戏完全保留了远古人的时尚,是较为原始的傩文化的形式。傩文化起源于农耕社会小农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农耕时代笨拙的手工工具以及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使得人们认识、改造和征服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的低下脆弱,经常面临种种天灾人祸而无能为力、一筹莫展。长期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农耕者,不断地涌现出团团疑难与困惑。也不断地萌生出把给人带来幸福快乐和灾难痛苦的种种事、物、现象虚幻化和神秘化的观念。如奉五谷为神,奉风、雨、雷、电、瘟、痘为神,奉犬、虎、蛇、鸟为神等等。认为人世间的灾难祸福是这些神支配的。于是滋生出对这些神的种种敬畏和祈愿,企望风调雨顺、远离瘟疫、无病无灾、人畜安宁。秦巴山区,山高林密汉水源头,沟壑纵横。亿万年来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大自然育化了人类。人类在远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千方百计地寻求与大自然的沟通,在大巴山的深山老林。山民们跳傩成风,企盼神灵降福于他们,赶走可恶的鬼疫,寻求精神的慰籍。如陕南汉中的端公戏就有为人辟邪攘灾、遣瘟设送、遇旱则祈雨、遇丰则庆坛等内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