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上市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06:08: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商业银行上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商业银行上市

刍议城市商业银行上市

一、城商行上市的必要性

(一)对自身的意义。我国城商行资本金补充率普遍较低,资本金补充机制也很不完善。城商行大部分通过留存收益、股东以部分红利注资等渠道补充资本,其增资扩股不仅受到自身经营状况的限制,而且受到监管当局严格的审查。应对这些问题虽然有很多办法,比如政府注资、引进民营资本、业务联合重组和跨区域经营等,但是就当前形势来看浅论城市商业银行上市□郑碧娴摘要:伴随着中国金融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城商行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在不断提升,已经成为金融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城商行发展存在诸多障碍,如资本约束、地域限制、不良资产等。因此,被称为银行业第三梯队的中国城商行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从城商行发展的瓶颈因素分析入手,提出城商行上市的必要性及上市行为建议。最有效的应对措施就是上市。通过发行上市,城商行可以动态考虑资本金与资产规模扩张之间的平衡制约关系,在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新设机构、并购等方式,突破目前城商行经营的区域限制,实现跨区域经营。

(二)对金融业及地方政府的影响。城商行一直是银行业中不被看好的小字辈,规模小、受地域限制、资产质量较差、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而且大多数城商行业没有国外注资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为其不良资产埋单。因此不少城商行的增资扩股工作很难开展,长期备受资本充足率不达标问题的困扰。随着商业银行上市后的价值得到充分发现,国内的企业家和外资企业会开始意识到城商行的价值,可以为他们自己带来更多的产业投资机会。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的上市不仅在城商行群体中掀起巨浪,而且还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带来不小的冲击。

二、对城商行上市行为的建议

(一)博采众长,积极开拓中间业务,发展优势领域。鉴于城商行起步晚,发展滞后的现状,城商行应该加强自己的学习,向其他发展良好的中小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学习其在国内发展的成功之道,同时,要积极学习和印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硬件方面,积极开发引进先进的系统、设备,为日常经营活动做最好的准备;在软件方面,要积极引进人才,培养发展内部员工,学习新的技术和理念,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在最短时间内使员工素质得到最大提升。在提升软硬件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中间业务,努力开辟自己的特色领域。目前中间业务对银行业来说都是个具有很大潜力的领域,没有哪家银行一家独大,而这对于城商行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因此,城商行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改进对客户的服务,推进银团贷款,改进盈利结构,不断提高规避风险和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金融业为社会经济服务、为消费者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二)加强公司管理,优化资产结构,降低不良贷款率。城商行完善自身最重要的就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公司管理。在公司结构完善的前提下,完善资产配置状况,优化资产结构,减少不良贷款。同时,必须防止在降低不良资产时弄虚作假,要严格按照银监会的贷款五级分类法对既存贷款进行操作和认定程序,严格做好贷前尽职调查和资产评估的内审工作,根据客户资产变化状况,及时调整贷款质量形态。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上市与业绩关系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完成了较为集中的股份制改革并开始上市交易。当经济增长放缓时,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及上市,将会促进内部体制改革,并可为其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商业银行的上市要考虑融资规模的实际需求及其自身发展的规划,保证融资效果的最大化。

近10年来,银行业的改革及开放进入了加速阶段。但是,商业银行在进行扩张的过程中,只有注重资本结构与规模的协调,才能保证商业银行的良好持续发展。

陈信健认为,在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呈现出明显的粗放性经营特征。①尹利平则指出,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片面理解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内容、缺乏有效的信用风险监管手段和方法的问题。②有基于此,本文总结出了商业银行在资产结构上存在的两个问题:1、商业银行自身业务比较单一,影响到了银行发展的多元性,也造成了银行资产结构的单一;2、监督机制不到位,不仅使监管问题无法解决,同时也无法引起银行对资产管理的重视。这些问题基本上都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革以及上市来解决。

国内商业银行要上市融资首先必须解决不良资产的问题。孙兵指出,改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进行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商业银行体制,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提供制度基础;2、逐步开展实施混业经营,为银行资本负债比例管理提供更为广阔的运作空间;3、完善监管手段,保证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③从根本上讲,这三点均可通过股份制改革以及上市来实现。

到目前为止,一些学者已对商业银行上市对业绩或绩效的影响做过一些实证分析,但这些研究仅限于规范性分析以及统计性描述,比较缺乏数据间关系的支撑。

上市前后运营状况分析

查看全文

浅析商业银行上市基础

一、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必须解决的两大基础性难题

目前,在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讨论中,讨论的比较多的是上市的操作方案,比如是国内上市还是海外上市,是整体上市还是分拆上市,怎样进行分拆。而对于开始上市操作之前需要做哪些基础性的工性,却涉及得比较少。

笔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基础性条件与上市要求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勉强上市,对资本市场和银行本身的发展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因此,在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上市的操作性工作之前,必须解决两大基础性问题,即对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调整,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并将其所背负的大量不良资产降低到按国际标准衡量可接受的水平。这两大基础性问题的解决是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必要前提。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

虽然《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但国有商业银行与作为唯一所有者的政府之间,仍未建立起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所必需的基础。

中央政府仍然将国有商业银行看成是自身的一个特殊的部门,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是在不断加强而不是放松(比如中央金融工委的成立加强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统一领导),并且这种管理更多的是以行政方式而不是市场手段,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仍然沿袭了政府部门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在中央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国有商业银行地位重要,仍然或隐或显地承担着大量的政策性任务。上述两个方面综合起来,造成了政府政策与市场法则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决策机制中并存,并且经常相互冲突。国有商业银行与政府之间更多地仍然是一种行政关系而非经济关系。

查看全文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计划论文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计划在2005到2006年间整体上市。国有行业银行上市有其深刻的国内外经济背景:中国股市低迷导致广大投资者的利益遭受损失、长期通货紧缩导致的内需不振、wto规定的对中国金融业的保护期限即将到期以及随之而来的必须执行《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充足率的刚性规定等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时间表与操作程序各不相同,但其实质就是意味着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彻底脱离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和保护,完全交由市场规律掌握和接受跨国资本的打击。

国有金融业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根据许多国外经验来讲,如不做好准备就开放就可能造成危机。金融稳定实际上是稳定整个经济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稳定整个社会的关键,而银行系统的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因此中国政府明智稳妥的办法就是按照国内经济改革的进度、金融业完善的程度尤其是本国经济力量与国外资本力量对比的情况来开放本国的金融体系。国家的经济安全在决策权重中要高于经济效益。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与政治环境都极为复杂的发展中的大国来说更是如此。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和对外资开放这类政策的推行必须慎之又慎,必须符合国家的长期经济与产业战略,必须最大限度地有利于本国的经济主权与经济安全。

国有商业银行坏帐数额巨大和利润低下是执行了国家宏观经济与金融政策的结果,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是多年积聚起来的,是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银行,承担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大量成本。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虽然增多了,但换来的是中国社会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是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没有银行承担这些成本,中国不可能在二十三年的时间里gdp从占世界的第11位上升到第六位。历史问题要有较长的时间来解决,而不是试图以赌博投机的手段在极短的时间内消除。

虽然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达25%(实际上有可能高达40%),之所以没有象真正的商业银行那样倒闭或者引发重大信用和金融危机,完全是因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事实上是在享受类似国家主权的信用。其社会信用程度相当高,只要不在现金流通上出现问题、发生支付困难,就能维持正常运转。这是目前中国国有银行系统的一大优势,再没有获得更好的保障以前,这样的优势不应该自我放弃。正因为这个原因,中国国有银行系统虽然有很高的银行坏账,但是却没有与之相应的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仍在政府可控制范围之内。如果在政府丧失资本管制手段的前提下,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和外资控股导致国内储蓄者丧失对政府对其银行存款提供的担保的信心,将造成居民挤兑的局面。部分大银行的支付问题演变为全局性的流动性危机。中央银行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加大货币供应量,造成高通货膨胀。最终居民将减少以银行存款形式保有的储蓄,导致支付体系崩溃和信贷萎缩,并最终形成全面的经济危机。

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居高不下,归根结底也是因为国有企业的困境无法得到解决。由于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均以盈利行为主要目标,因此对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进行“断血”,引发了连锁反应——国有企业难以偿还贷款,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的呆坏帐增加。这些呆坏帐缺乏消化的渠道,因此国有银行的上市计划可以说是最后的救命稻草。值得注意的是上市要求呆坏帐率必须在10%以下,实际上很难达到这样高的标准,最终手段还是要将国有商业银行的损失转嫁给普通投资者。《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也就是银行资本(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同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必须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4%。1995年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发行股票筹集资金补充银行资本甚至引进外资,就成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个合理的甚至是必然的选择。同样计划上市的交通银行就打算把15%的股权出售给美国花旗银行。根据亚洲金融危机何阿根廷金融危机的教训,如果经济增长甚至是经济结构调整严重依赖外国资本,并且流入的大量资本是由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决定的,良性循环可能迅速变成恶性循环。

现代金融体系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个是银行体系,另一个是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混乱是很危险的,但如果证券市场跟银行的关系不是很密切,即证券市场发生的风险不波及到银行的话,那么后果不会很严重。但是如果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那么不可避免地将要受到股市风险的影响。国有银行系统原来与股市存在着的互相制约功能将不复存在,其间的弱点将完全被国外巨额金融游资所利用,极易引起98年亚洲金融危机那样的大灾难。众多普通储户和小投资者的资金安全更加得不到保障。因此,从社会稳定和经济稳定的角度出发,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计划弊大于利。同时由于国有银行资本金数额较大(我国四家国有银行的资本金有四千多亿元,仅工商银行一家就达两千亿元),而股市总容量相对有限(目前将近五万亿元),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将引发大规模的投机与通货膨胀。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结果正是某些利益集团所预期的,与其一贯主张的拯救股市与消除通货紧缩的主张高度一致。

查看全文

浅析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计划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计划在2005到2006年间整体上市。国有行业银行上市有其深刻的国内外经济背景:中国股市低迷导致广大投资者的利益遭受损失、长期通货紧缩导致的内需不振、wto规定的对中国金融业的保护期限即将到期以及随之而来的必须执行《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充足率的刚性规定等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时间表与操作程序各不相同,但其实质就是意味着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彻底脱离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和保护,完全交由市场规律掌握和接受跨国资本的打击。

国有金融业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根据许多国外经验来讲,如不做好准备就开放就可能造成危机。金融稳定实际上是稳定整个经济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稳定整个社会的关键,而银行系统的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因此中国政府明智稳妥的办法就是按照国内经济改革的进度、金融业完善的程度尤其是本国经济力量与国外资本力量对比的情况来开放本国的金融体系。国家的经济安全在决策权重中要高于经济效益。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与政治环境都极为复杂的发展中的大国来说更是如此。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和对外资开放这类政策的推行必须慎之又慎,必须符合国家的长期经济与产业战略,必须最大限度地有利于本国的经济主权与经济安全。

国有商业银行坏帐数额巨大和利润低下是执行了国家宏观经济与金融政策的结果,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是多年积聚起来的,是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银行,承担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大量成本。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虽然增多了,但换来的是中国社会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是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没有银行承担这些成本,中国不可能在二十三年的时间里gdp从占世界的第11位上升到第六位。历史问题要有较长的时间来解决,而不是试图以赌博投机的手段在极短的时间内消除。

虽然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达25%(实际上有可能高达40%),之所以没有象真正的商业银行那样倒闭或者引发重大信用和金融危机,完全是因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事实上是在享受类似国家主权的信用。其社会信用程度相当高,只要不在现金流通上出现问题、发生支付困难,就能维持正常运转。这是目前中国国有银行系统的一大优势,再没有获得更好的保障以前,这样的优势不应该自我放弃。正因为这个原因,中国国有银行系统虽然有很高的银行坏账,但是却没有与之相应的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仍在政府可控制范围之内。如果在政府丧失资本管制手段的前提下,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和外资控股导致国内储蓄者丧失对政府对其银行存款提供的担保的信心,将造成居民挤兑的局面。部分大银行的支付问题演变为全局性的流动性危机。中央银行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加大货币供应量,造成高通货膨胀。最终居民将减少以银行存款形式保有的储蓄,导致支付体系崩溃和信贷萎缩,并最终形成全面的经济危机。

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居高不下,归根结底也是因为国有企业的困境无法得到解决。由于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均以盈利行为主要目标,因此对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进行“断血”,引发了连锁反应——国有企业难以偿还贷款,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的呆坏帐增加。这些呆坏帐缺乏消化的渠道,因此国有银行的上市计划可以说是最后的救命稻草。值得注意的是上市要求呆坏帐率必须在10%以下,实际上很难达到这样高的标准,最终手段还是要将国有商业银行的损失转嫁给普通投资者。《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也就是银行资本(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同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必须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4%。1995年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发行股票筹集资金补充银行资本甚至引进外资,就成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个合理的甚至是必然的选择。同样计划上市的交通银行就打算把15%的股权出售给美国花旗银行。根据亚洲金融危机何阿根廷金融危机的教训,如果经济增长甚至是经济结构调整严重依赖外国资本,并且流入的大量资本是由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决定的,良性循环可能迅速变成恶性循环。

现代金融体系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个是银行体系,另一个是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混乱是很危险的,但如果证券市场跟银行的关系不是很密切,即证券市场发生的风险不波及到银行的话,那么后果不会很严重。但是如果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那么不可避免地将要受到股市风险的影响。国有银行系统原来与股市存在着的互相制约功能将不复存在,其间的弱点将完全被国外巨额金融游资所利用,极易引起98年亚洲金融危机那样的大灾难。众多普通储户和小投资者的资金安全更加得不到保障。因此,从社会稳定和经济稳定的角度出发,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计划弊大于利。同时由于国有银行资本金数额较大(我国四家国有银行的资本金有四千多亿元,仅工商银行一家就达两千亿元),而股市总容量相对有限(目前将近五万亿元),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将引发大规模的投机与通货膨胀。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结果正是某些利益集团所预期的,与其一贯主张的拯救股市与消除通货紧缩的主张高度一致。

查看全文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公司治理论文

1公司治理是国有商业银行公司化的核心

存续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国有商业银行习惯了没有竞争的生存环境,国有商业银行是脆弱和低效的。而从我国进入金融改革以后,中央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非国有银行构成的“制度三角”还形成了一种互锁型的制度稳态,中国的银行市场表现出典型的寡头垄断型结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管制低效和失灵。有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商业银行最终收敛于现代公司制度。只有现代公司制度才能利于商业银行明晰产权主体,形成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利于商业银行募集资本金,扩大经营规模,并且为真正的职业银行家的产生创造条件。我们试图通过股份制改造来明晰产权,实现产权的多元化,解决曾经的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单一、缺乏效率等诸多问题。同时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各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从体制之内入手进行国有经济的改革,使国有商业银行最终成为产权多元化的公司型现代商业银行,这才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最终目标。为使中国金融市场能够成功开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对防不胜防的金融危机,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商业银行能够在市场经济中真正地商业化经营,形成健康完善的银行体系。

2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1)所遵循治理理论基础的特殊性。主流的公司治理观点认为,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公司控制权自然属于股东所有。实践中大量遵循的也是为股东服务的原则。正是由于商业银行在资本结构、产品以及行业方面的特殊性,银行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存款人远比非银行企业重要得多,因为如果出现破产风险,股东只以出资的份额承担有限责任,其余损失大部分由存款人承担。对银行而言,股东似乎是提供了资金,但如果没有存款人作为主要的资金提供者,银行将失去存在的基础。因而我们在研究银行的公司治理时,要重点关注存款人的利益问题。

(2)委托——关系的特殊性。对商业银行而言,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一般企业更复杂。就存款人与银行而言,由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特殊性,存款人缺乏动力及能力监督银行的经营管理,对于股东来说,存款人只能索取固定的收益,这样股东就有和管理者串谋投资于大风险项目而侵害存款者利益的可能性。对银行股东和银行管理者来说,由于上述的银行产品的特殊性和银行交易的不透明性,分散的银行的股东想通过签订和执行激励合同或者通过使用投票权来约束银行管理者、影响银行的经营决策比一般公司股东的成本来得更大。

(3)外部治理的特殊性。对于银行来说,外部治理机制发挥作用有限。对产品市场来说,银行通常与客户形成长期固定的关系以缓解贷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弱化了产品市场的公司治理功能。对资本市场来说,债权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纯依赖股权监督而导致的治理问题,但这以存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为前提,而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都不具备这个条件。3国有银行股改上市进程中公司治理的若干问题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上市与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分析论文

摘要:公司治理问题是困扰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商业银行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虽有所改善,但治理效率仍然低下。资本市场的开放,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迈入上市公司的行列,为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和治理效率提高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关键词:公司治理;三会四权;股权结构;信息披露;股权激励

本文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分析,来探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带来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效应。

一、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1、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股权结构的过度集中。据统计,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平均持股为32%,最高的达到60%,中小股东由于持股比例较低,根本没有话语权。二是大股东主体虚拟。由于大股东为地方政府,缺乏一个真正明确的、以利润为目标的股东主体,因此,很容易形成对经营者监督不力、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成本高企等公司治理问题。

查看全文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公司治理研究论文

1

查看全文

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论文

摘要:商业银行上市是银行业改革的一条捷径,但是我们更应该从长远思考,探求中国银行业健康持续地发展之道,保证我国金融业能安全快速地向国际化水平迈进。

关键词:银行上市;银行改革;金融安全

1海外上市是银行改革的捷径

多年沉寂之后,中国银行业改革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注资、股改、引资以及上市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为中国银行业注入资金,更注入生机和希望。上市融资可以大规模地融集资金,同时还可以扩大影响,有利于国有银行向早日成为国际性银行的目标迈进。事实也是振奋人心的,银行股上市后一路飙升,说明中国的此次银行改革为众多投资者认同。但是,也有人认为,银行作为国家的政策性机构,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应该上市,这样贱卖国产。

2商业银行选择香港上市

有人说,大银行为什么不在A股上市,让国人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原因是,低迷的A股暂时丧失了资本市场的集资能力,而迫在眉睫的银行业开放压力使得中国的银行改革不能等。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对外资全面开放,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中国银行必须加快上市的步伐,融集资金,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况且,A股市场目前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制约,监管能力远弱过香港的H股市场。现在,四大国有银行只有农行还在上市的筹建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已经上市,且反映良好。工商银行2006年10月27日上市,其股权认购(A+H)非常火爆。国内外投资者都看好中国的银行股发展。

查看全文

关于如何破解银行上市之问题建议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可以考虑上市的银行主要是三部分:一是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二是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三是九十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已经有两家(深圳发展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上市,剩下的也大都经过了股份制改造,规模不大、历史负担轻、经营状况也不错,上市的基础和条件要好一些,因而上市也相对容易一些。至于九十家城市商业银行,由于改制后运作的时间不长、规模较小,加上历史遗留的问题较多,所以,要上市恐怕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如果从全局出发,那么应该优先考虑上市的应该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理由并不复杂,一方面是因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的核心和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其资产总量占到我国银行体系全部资产的80%以上,业务占存贷款市场份额的60%以上。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确需要通过发行股票并上市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具体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资本金不足的问题。

总起来说,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无论是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自身,还是对于我国资本市场,抑或是对于我国整个金融体制,都有着多方面的好处,这一点已经不庸置疑。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这一方向或趋势也是不可改变或逆转的。然而,上市并不是“免费的午餐”,它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尽管不存在政策上、制度上的障碍,但是,至少还面临许多困难,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比如前面提到的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不良资产比例偏高的问题,赢利水平低导致财务状况无法公开披露的问题,内控机制缺乏导致严重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的问题,技术水平不高和管理能力差的问题,以及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等。如此之多的问题,决定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至少在目前还无法满足作为上市公司的基本要求,也无法达到作为上市公司的基本条件。在这种背景下,可以肯定,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还有一个不太轻松的过程,还需假以时日。

基于此,要使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尽快达到上市的条件和标准,我们还必须在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经营模式上对国有银行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是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的要求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改革的步伐。去年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省分行和省会城市分行的合并工作,精简了业务量小、长期亏损的县(市)支行及营业网点等。接下来,还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在组织结构、激励机制、内部管理、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自我积累、财政增资、发行长期金融债券和其他方式,增加资本金。

二是要充分运用市场和法律手段,采取多种形式消化、处置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资产比例。“债转股”只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一种方式,还应该探索资产置换和转让、资产重组、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方式,减少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强化制度约束,减少国有商业银行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