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05:57: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商业银行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改革

一、银行再造理论是银行管理思想的革命

银行再造(ReengineeringtheBank)是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理论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和实践,是商业银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突破传统的“职能分工”观念,通过辨识、分解、评估业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以有利于客户价值的要求来设计业务流程,组合组织结构,改造经营管理模式,从而使银行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最终使银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1.银行再造理论的起源及产生基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商业银行纷纷以变革求生存,掀起了一场银行再造运动。面对当时激烈的竞争,银行家吸收了在企业管理领域中正兴起并且在很多企业应用卓有成效的企业再造(CorporateReengineering)、业务流程再造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并在银行业进一步深化,从而形成了一种银行管理的新方法——银行再造。银行再造理论主张对银行原有的经营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和重建,将组织内部的非增值活动压缩到最少,寻求以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及时满足不同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究其实质,是一种银行经营战略的再适应。

2.银行再造的内容。一般而言,成功的银行再造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核心内容:(1)重新设计和改造业务流程。业务流程是银行再造的核心领域,银行再造的关键就是重整业务流程。概而言之,就是要从业务流程着手,通过辨别、分解、评估流程,进而进行删除、整合,对银行运作过程进行科学梳理,把各部门的生产要素按最自然的方式重新组合。(2)管理再造也是银行再造的重要内容。银行再造在强调业务流程再造的同时,并没有仅局限于关注业务流程,它认为不同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也会影响到业务流程的质和量,因此随着业务流程的再造,其他与管理有关的思考方法、组织结构、员工技能、权力分配价值观以及管理制度等因素均应有重大的改变。只有企业文化经过转型和重塑,才能真正将银行带入一个崭新的境界。(3)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银行再造对业务流程重新设计方面经常会遇到诸多方方面面的瓶颈,常规的人工手段已不能解决,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美国再造思想大师迈克尔·哈默(M.Hammer)认为,信息技术是流程再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说:“信息技术是业务流程改造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信息技术,要谈再造无异于痴人说梦”。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银行再造的必要性

1.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迫使国内银行进行再造。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

##市商业银行坚持以“支持地方经济,服务广大市民”为己任,坚持“服务市民,相伴人生,与客户共同成长”的经营理念,2005年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立足于全市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需求,将继续适度增加信贷投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集中优势资金和政策,加大对朝阳产业、传统特色产业、基础设施、便民利民等骨干项目和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大对骨干企业和优质中小企业客户集群的支持力度,全面促进产业经济和银行效益的共同发展。计划全年累计办理信贷业务95亿元,其中累计发放贷款55亿元,累计办理银行承兑汇票40亿元,更好地满足广大客户的信贷需求,为客户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促进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突出信贷投放重点,培育优质客户群

##市商业银行将继续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资信良好、主业突出、盈利能力强、产品和服务具备行业或地域优势、有较稳定的市场份额、具有还款能力和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潜力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大力培植基本客户群,力争成为各优质客户的金融业务主办行。在投放行业上,我们将重点加大对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有市场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对国家宏观调控的产业实行区别对待,在信贷政策上不搞一刀切。除国家政策明令禁止的项目外,对已建成或接近建成、环保达标、质量、成本与技术有竞争能力的新建项目,在公司完善各项财务制度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前提下,同样给予适度支持。

二、发挥一级法人优势,突出服务特色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市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两级经营”的管理制度,一级法人体制具有审批环节少、决策效率高、经营自主性强等特点。我们将充分发挥一级法人的体制优势,密切跟踪市场变化的讯息,适时调整市场策略和营销重点,为客户提供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不断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和操作手续,对支行实行差别化授权管理,从而减少业务审批中间环节,为广大客户建立了一条高效、便捷的“绿色服务通道”。对进入“绿色服务通道”的客户,在控制风险、手续齐全的前提下,将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并为优质高端客户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和延伸服务。同时,我行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服务创新,不断争创服务特色,深化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品质,完善服务功能,着力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以更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努力开创威海市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与客户共同成长的发展目标!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监管

一、激励规制理论在银行监管中的运用

20世纪70年代以后I在美、英等西方国家,对垄断行业运营效率的不满引发了一场声势较大的放松规制运动。然而,放松规制、引进竞争并没有解决该行业存在的低效率问题。90年代以后,随着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机制设计理论等微观经济学前沿理论和分析方法被更多地引入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一种新的自然垄断规制理论——激励规制理论或称新规制经济学(NewRegulatoryEconomics)得以产生。激励规制理论认为,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以及规制双方行为目标的差异,垄断行业的规制问题就可以作为一个委托问题来加以处理。其核心就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最优激励问题,规制者须设计出一套既能为被规制机构提供适度激励,又有利于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机制。传统规制理论由于没有认识到规制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也就不能制定出有效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规制方式,这是导致传统规制方式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而激励规制理论中的事先承诺制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事先承诺制(Pre-CommitmentApproach)最早是博弈论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它的基本特征是当事人做出承诺后,原先在没有承诺情况下的一些最优选择在事后变得不再是最优,这就使当事人自己在事后的选择余地减少;而剔除事先最优的某些选择,也迫使对手重新考虑你的策略,从而使做出承诺的一方得到利益。将其运用到银行监管中,就是指银行或金融机构对自身的风险控制水平事先向监管者承诺,承诺在一定时期内的累积损失不超过一个最大限额,从而依据事先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损失留有充足的资本准备。在这一损失最大限额内,监管者不会介入,各机构自行管理和控制风险,如果在此期间任何一个时点违反了这一承诺,即损失超过了预定限额,监管者就会介入其具体活动,对其进行处罚。监管者只需设计或选择出一种合适的激励惩罚机制来涵盖监管对象任一水平的风险暴露,分析问题机构风险损失的起因(是个别机构的冒险行为造成损失的发生还是由于整个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整个行业都面临损失的风险),对于个别机构的冒险行为和整个行业面临的风险导致的损失给予惩罚(区别对待),对于执行规制合同较好的机构给予奖励。

为什么银行会告诉监管者他对未来最大损失的真实估计?因为如果他低估了损失,他就冒着违背事先承诺而经常被惩罚的风险,这样做的成本很大而且会使监管机构干涉自身的业务;而高估损失则意味着要求更高的资本充足性要求,这对银行同样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这样就满足了激励制度的激励相容要求。同时,由于规制合同是商业银行根据自身风险控制状况主动向规制者提交的,其所得效用也必然大于其保留效用和机会收益。

那么,这种规制制度安排究竟具有什么优点呢?

1有助于减少对金融机构业务的干涉

查看全文

探究商业银行特殊性

商业银行的功能在于积少成多,续短为长,利用自己的金融中介职能将家庭的储蓄转化为企业的投资。商业银行具有企业特征,但它与其他工商企业具有明显的不同,其特殊性表现如下:

一、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具体表现

第一、商业银行的高风险性

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在于其风险管理功能,但商业银行自身也具有巨大的风险,其风险性由下列特征体现。

1、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较少,财务杠杆比较高。

相对工商企业而言,商业银行资本资产比率低的多。按照巴塞尔协议要求,商业银行要求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也即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负债率高达90%。过高负债率必然意味着更大的财务风险。在很多国家,为防止商业银行的偿付危机,很多国家进行了存款保险,或者为商业银行提供国家的显性或隐性担保。

查看全文

简论商业银行监管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监管当局如何利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以加强对银行的有效监管。根据内部审计的定义、主要职责范围和基本原则,讨论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与银行监管的联系,并结合目前国内银行内部审计以及对监管支持作用的现状提出了改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4-0048-03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及其基本原则

目前,国外对内审的定义通常采用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解释,即“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受过训练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巴塞尔委员会采纳了这个定义,并且明确了商业银行的董事会有责任建立并维护一个充分而有效的内控系统,包括内审体系。董事会应成立审计委员会,内审部门主管应经常向银行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内审所发现的问题以及内审计划的进展情况。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有关文件的要求,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职责范围应包括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所有业务活动。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抵债资产思考

近年来,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取得了较大发展。面对当前经济金融与政策的走向,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渐减少了信用贷款的发放,更多地转变为抵押、质押以及担保贷款,以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但由于近年来实体经济乏力,面对借款人经营能力欠佳,丧失偿贷能力的现实境况,商业银行为保全自身信贷资产,往往被迫接收借款人的抵债资产。“以资抵债”作为在特定条件下所采取的特殊受偿方式,已成为商业银行不得不选择的形式,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必须接受的现实。商业银行接收这些抵债资产的最终目的是保全贷款,抵御信贷风险,即通过将抵债资产处置变现收回贷款本息。然而,由于内外部政策与管理的缺失,抵债资产尚面临入账价值虚增、处置难、损失大、税费高等问题,更因为其涉及接收、保管、处置等多个环节,情况错综复杂,使得银行对这些种类繁多、数额巨大的抵债资产的管理与规范难度大大增加。如果不能对抵债资产进行合理处置的话,必然会对商业银行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探讨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抵债资产基本认识

(一)抵债资产的内涵。所谓抵债资产,在我国一般被理解为“金融机构依法行使债权或担保物权,而受偿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的实物资产或财产权利”。商业银行将抵债资产视为其被动获得的一项特殊资产,包括房屋、土地使用权、专利技术、生产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种类丰富、范围较广。2005年财政部出台的《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对银行抵债资产也作出了具体的定义,为“银行的债权到期,但债务人无法用货币资金偿还债务,或债权虽未到期,但债务人已出现严重经营问题或其他足以严重影响债务人按时足额用货币资金偿还债务,或当债务人完全丧失清偿能力时,担保人也无力以货币资金代为偿还债务,经银行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协商同意,或经人民法院、仲裁机构依法裁决,银行依法行使债权或担保物权而受偿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的实物资产或财产权利。”对于商业银行抵债资产这一殊资产形式产生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内部分企业经营体制不健全、管理机制滞后,导致经营效益持续走低,贷款的现金偿还能力受限;二是部分企业利用银行间的激烈竞争,恶意将资产重复抵押,提供虚假担保,损害了银行自身的正当得利;三是部分地区可能存在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行政干预银行贷款,也因此使得法律法规执行不能真正到位,加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四是面对中央银行下达的宏观调控指标,商业银行为使自身“表象达标”,被迫选择牺牲自身利润;五是银行自身内控机制不健全、风险评价体系不完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了贷款决策的科学性、安全性与准确性不足。(二)抵债资产的相关制度变迁。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抵债资产伴随着信贷业务而产生,部分企业因经营能力欠佳、运营机制不力等原因无法以流动资金偿还所欠贷款,企业选择用其剩下的“价高质次”的固定资产偿还债务。在此背景下,银行是否接收、如何接收、接收后如何管理等问题成为商业银行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在诸多利益纠纷并存的情况下,作为权宜之计,银行只能选择接收这些实物资产以保全自身债权,也因此收取的担保物、偿债物越来越多,直到1997年,抵债资产才被我国部分商业银行作为一项单独的资产进行管理。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已逐渐积累起种类繁多、数额巨大的抵债资产。面对这一现象,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于2002年正式在上市的金融企业实施。虽然其中涉及抵债资产的规定不多,但也意味着我国对于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管理进入制度化新阶段。2005年,财政部颁布了《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旨在规范和督促银行机构自身健全抵债资产管理机制,防范化解可能因抵债资产引起的系统性或者非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银行机构健康经营、稳健运行和良性发展。2006年财政部了《金融企业财务规则》,明确了金融企业应当按照“内部规定”对抵债资产进行管理。在2007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也对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作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的规定。相关规则的为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管理指明了道路,有利于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三)抵债资产的范围。在我国商业银行实务中,抵债资产的范围与大多数国家相类似,包括有价证券、房屋或者其他地上建筑物、国有土地使用权、交通运输工具、生产设备和办公设备、原材料和产成品,以及其他具有较强变现能力的财产等。以2016年W商业银行年报公布的有关数据为例,在其所有抵债资产中,房屋及建筑物所占份额达49.9%,土地使用权占比21.45%,其他资产占比28.65%。另外一家Y商业银行2016年年报数据显示,在其全部抵债资产中,房屋及建筑物资产占比高达97.53%,法人股占比1.3%,其他资产占比1.1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商业银行抵债资产中,变现费用高、手续烦琐的房屋及建筑物占据了绝大比重。(四)抵债资产的特点。商业银行为保全自己的信贷资产,降低其债权风险,被迫通过以资抵债方式,最终完成“债权→物权”“货币资产→抵债资产”的转换。从形成过程来看,抵债资产主要是商业银行为了优化和提高银行贷款质量的指标,实现不良贷款额的表象下降,将不良贷款实物化转变而得到的产物,其实质就是货币性不良贷款转化为实物性不良资产。这些实物抵债资产作为非正常状态下实现债权的衍生物,其存在是暂时的,最终商业银行将通过处置抵债资产而收回货币资产。抵债资产的特点:一是种类丰富。实际工作中,商业银行接收的可充当抵债资产的资产多种多样,包括房屋、股票、债券、土地使用权、生产设备、机具器械、家电家具等,其中权利资产所占比重较小,导致后期产生的抵债资产的种类也样式繁杂。二是变现难。银行在处置抵债资产时常遇到产权不明晰、手续不全、质次价高的问题,且受地域、市场流通不活跃、流动性差等因素影响,加上抵债资产的高额税费以及接收保管费用,致使银行回收的抵债资产贬值严重,变现价值低,甚至难以变现。三是管理难。商业银行取得实物抵债资产后,后续工作即为做好资产保管,等待时机变现,实现债权保全。然而,在各种实物资产的保管过程中形成的损耗是不容小觑的。我们应当认识到商业银行接收的抵债资产中,房屋土地会产生折旧,而且还有相当数量的落后于市场技术的机器设备。因此,做好抵债资产保值增值工作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然而现实环境中,银行的精力和能力范围有限,很难对种类繁多的抵债资产进行良性的管理与处置。

二、抵债资产的取得、保管与处置

(一)抵债资产取得。1.取得方式。在我国,抵债资产的取得在实践中一般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是通过非诉讼方式,即债务人和第三人经营生产过程中濒临倒闭,已确定无法使用货币资金清偿债务,通过双方或多方协商,债权人同意债务人或第三人使用非货币性资金抵偿债务;第二种则是通过行政诉讼,经法院或其他仲裁机构判决裁定,商业银行由此取得实物抵债资产;第三种为破产程序分配,债务人、第三人因经营不善宣告破产或者倒闭,法定清算程序完成后,商业银行按照清算结果依法收到实物或权利资产等以清偿贷款;第四种为贷款时即约定了抵押、质押等方式,债务到期,贷款人无法以现金等货币资金足额清偿贷款时,由于所抵押的资产不能立即变现,通过协商,最终以抵押物抵偿其债务。国外抵债资产的取得途径与国内基本一致,但是部分国家例如韩国,将债权划分为一般债权与特别债权,对一般债权,可要求债务人清偿债务或通过法院拍卖其厂房、土地、机器设备等担保品的方式回收其债权,而对特别债权,首先应根据法院规定,约定债务清偿计划进行清偿,若债务人未遵守清偿计划的约定,该特别债权就转化为一般债权。2.会计计量方式。在我国大部分上市银行采用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将取得的抵债资产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公允价值与资产账面价值及支付的税费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但也有银行是以贷款账面价值与该抵债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孰低作为入账价值。(二)抵债资产保管。1.保管方式。中小金融企业大多为地方性银行,其服务对象呈现广而杂的特点,收取的抵债资产种类多样,这必然导致金融企业对于抵债资产的保管出现形形色色的情况。在实务中,我国部分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抵债资产进行保管或使用。一是将抵债资产自行使用,部分银行因为无购建指标等因素,将暂时难以变现的抵债房屋、车辆等固定资产自用,通过将抵债资产转为自用来改善办公环境和条件。二是将抵债资产中的交通工具通过调拨形式为上下级行调用、借用,方便其交通出行,减少自身购置支出。三是将抵债资产出租,通过收取租金换取一定租赁收益。四是将抵债资产暂时留在原债务人处。部分抵债设备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有的甚至具有区域性的要求,需要对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与检修等,银行系统内部并没有这类“特色”抵债资产的专业维护或管理人员,加上考虑到若将这部分特色抵债资产盘回管理还需支付相应的维修维护费、财产保险费、物业管理费等多项费用,银行通常更愿意将抵债资产留在原债务人处,直至变现。2.会计计量方式。在会计计量的后续处理中,部分金融机构取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两者最低者的方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不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也有银行在“有意按规定对资产进行变现并且不再要求借款人偿还贷款时,将抵债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为‘其他资产’”。(三)抵债资产处置。1.处置方式。我国商业银行对抵债资产的处置手段有多种:其一,部分商业银行直接寻找买家,通过双方协议定价处置抵债资产;其二,部分商业银行委托拍卖机构,通过拍卖处置抵债资产,还有银行通过招标、竞价等方式进行抵债资产处置,但国内目前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交易市场,且市场信息透明度不高,造成信息不对称,使得抵债资产供需有效性不足;其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银行已开始挖掘新的处置道路,现已有借道“淘宝”网的不良资产交易平台,帮助商业银行加快处置自身抵债资产,提高自身消化能力;其四,有些大型商业银行借助中间机构,也就是资产管理公司,通过给予一定的折扣或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将抵债资产转包出去,尽快回收现金,减轻自身的工作量;其五,通过债转股和资产证券化处置。2.会计计量方式。在抵债资产的处置变现中,大部分银行规定抵债资产不得做自用,应尽快作出租或出售等处理,且处置抵债资产时,应将获得的处置收入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也有部分银行规定虽原则上抵债资产不得自用,但确因经营需要,银行可将抵债资产转为自用,并视同新购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三、抵债资产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集中

近年来,信贷集中问题成为我国信贷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机构收缩、信贷管理权限上收、贷款投向趋于集中等方面。总的来说,商业银行信贷集中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和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结果,体现了商业银行按市场原则优化配置信贷资金、追求最大利润的经营思想。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信贷集中又给我国的经济金融改革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信贷集中并采取有效策略避免信贷资金过度集中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表现形式多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种形式:

(一)商业银行信贷权限的集中

一方面,贷款权和审批权的集中。随着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建立了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大规模上收贷款管理权限,贷款权和审批权逐步上收于总行和一、二级分行,总行和省行的直贷规模不断扩大,省行以下机构对项目贷款和新开户企业贷款没有审批权,只有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且金额不大。多数基层行,特别是县支行没有贷款权。另一方面,基层信贷网点的退出。伴随着集约化经营改革,商业银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普遍实行了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在机构重组中信贷网点撤并步伐逐渐加快。据统计,2000年底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数量为120909个,到2004年底减少到77992个。

(二)经营资金出现集中趋势

查看全文

我国商业银行改革

一、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加强并改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经营效益实现了逐步提高。但是,商业银行在体制和机制上矛盾和问题依然很多,改革任务还十分繁重和紧迫。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银行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健全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建立。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国有商业银行虽为国家所有,但没有明确的所有者主体,也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权益要求,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道德风险(moralhazard)与“内部人控制”的存在。由于所有者主体的不明确,对经营者形成了多元化的目标,其业绩评价、激励约束机制均无明确界定。极大增加了商业银行作为契约组织内部的协调交易成本。尽管商业银行经过多年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产权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仍未能真正形成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

2.商业银行自身发展能力的下降。主要体现为3个方面。首先,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资本充足率体现了银行对负债的最后清偿能力。由于体制原因,国有商业银行正常经营所需要的资本金没有稳定的补充渠道,并被大量不良贷款和无效投资严重侵蚀。2003年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5.11%;11家股份制银行为7.31%。其次,银行盈利能力差。银行资本的主要来源是利润留存,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4大商业银行赢利水平急剧下降,银行风险程度明显增大。目前4大商业银行的人均利润率仅相当于境内外资银行的1/25(田国强,2004)。第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03年6月,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按5级分类已超过两万亿元。

3.商业银行运作管理效率的低下。首先,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粗放,决策与控制缺乏有效性。由于产权不明与资本“人格化”虚置原因,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中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水平较低。银行内部各业务部门在具体行使监控职能时,职责不明确,或者“齐抓共管”,或者“互相推诿”,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运作机制与制约机制,金融犯罪与管理渎职行为时有发生。其次,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中国银行业整体上存在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风险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感等较差,缺少团队精神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银行业务的发展。第三,金融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突出问题是业务范围狭窄,盈利空间有限,缺乏产品创新能力。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在现有金融创新能力约束下,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将变得日趋不稳定。

二、加入WTO对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挑战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投贷联动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势在必行。科创型小微企业缺少抵质押物,信贷风险相对较大,传统信贷模式难以有效支持,亟须变革。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对商业银行投贷联动支持科创型小微企业的研究和实践,本文进行了综述评论,提出下一步应从价格机制上深入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投贷联动;商业银行;科创型小微企业;风险投资

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高速增长难以为继,中高速发展成为常态,发展动力也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与此同时,随着传统产业和传统信贷业务的低迷,商业银行也告别了过去利润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四大行平均利润增速曾从2012年的14.9%下降到最低时2015年的不到1%。以创新驱动为特色的科创型小微企业,未来发展前景良好,增速较快,但由于缺少抵质押物,风险较大,难以得到传统信贷的支持,商业银行也难以享有科创型小微企业未来的高增长和高收益。在这一矛盾背景下,投贷联动业务通过债务融资与股权投资的有机结合,成为当前商业银行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客观需求、推动业务模式创新、打造新利润增长极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在充分收集、阅读、研究相关文献基础上,对商业银行投贷联动服务科创型小微企业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找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一、投贷联动模式综述

(一)定义。由于商业银行设立投资子公司开展投贷联动的模式尚未普及,本文所讨论的投贷联动,广义地指商业银行在合法、合规框架下,通过与股权投资机构合作,或通过设立子公司等若干模式,“股权+债权”相结合,为具有发展前景的科创型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二)常见业务模式。在国内,由于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直接融资较少,间接融资仍是主要渠道,因此投贷联动更多地由商业银行主导。然而,受《商业银行法》对于混业经营的限制,虽然国家确定了10家投贷联动试点行,但进展相对缓慢。目前,有几种方式试水:一是直接投资模式。目前仅适用于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国家开发银行,可直接持股投资,其他商业银行暂不允许直接投资。二是商业银行与境外子公司联动模式。四大行等通过海外股权投资子公司在国内成立孙公司的方式,合理规避境内分支机构直接投资的限制,由孙公司间接持股,境内分支机构发放贷款,实现投贷联动。该模式的优点是投贷双方在一个集团、一个体系,沟通和管理成本相对较低;缺点是股权债权实际控制人相同,风险分散作用有限,容易相互影响,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防火墙。三是商业银行与风投机构合作模式。商业银行与外部风险投资机构联动,客户可由双方分别推荐,银行贷款融资,风投机构股权融资。该模式的优点是能有效分散风险,缺点是投贷双方风险偏好、业务逻辑、思维方式差异较大,沟通成本高,寻找双方都能认可的客户较难。四是合资银行模式。浦发银行和硅谷银行合资成立浦发硅谷银行,针对科技类创新企业,国内外合作开展投贷联动。

二、投贷联动理论基础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投贷联动探讨

我国经济正面临“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期,国家正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量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蓬勃兴起。为充分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投贷联动业务试点,积极探索股权与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促进创业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但整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基金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参与方式相对单一,自主创新能力欠缺,商业银行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不够,也难以分享风险投资带来的高额利润。为此,有必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探索投贷联动新模式,发挥政府合力,完善配套环境和激励政策,适度放宽贷款用途,以充分发挥投贷联动新政策的预期效应。

一、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主要模式

(一)按照银行是否参与投资来分类,可以分为“只贷不投”模式和“边贷边投”模式。1.“只贷不投”模式“只贷不投”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合作,由VC/PE对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商业银行则只对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根据合作机构性质的不同,该模式又可分为政府合作模式和商业合作模式。政府合作模式是指商业银行与政府发起的创业投资基金合作,对基金已投资或有投资意向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同时由政府主导的专项风险准备基金或融资担保基金,按照一定比例提供风险分担和潜在损失补偿。商业合作模式则是商业银行与商业性的VC/PE合作,共同开发目标客户,并以“股权+债权”模式为客户提供融资支持。这一模式为业内长期以来较为典型的投贷联动模式[1]。“只贷不投”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吸引力,在于可依托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合作机构的专业经验完成目标客户选择,并在适度分散风险的基础上完成客户培育;同时合作机构的后续投资一定程度上锁定了重要的还款来源,合作过程中还可衍生出股权基金托管、创投机构服务等其他增值业务。但该模式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创新企业往往难以符合传统的信贷准入门槛。2.“边贷边投”模式“边贷边投”是指商业银行在对初创期企业提供传统信贷支持的同时,通过第三方机构(代持机构)代为持有借款企业一定比例的股权或认股权证,从而以潜在的股权投资收益作为一种信用风险缓释手段。代持机构在认股权证的投资收益实现环节,目前主要有借款企业管理层回购、认股权证转让、行权后卖出三种方式。商业银行在收益确认环节,主要通过与代持机构事先签订协议,由代持机构按一定费率以支付财务顾问费等形式转回,银行再以中间业务收入进行记账处理[2]。“边贷边投”模式下潜在的股权增值收益可观,以投补贷,能够缓解传统信贷模式支持初创期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问题,因此也逐渐成为业内主流的业务模式。(二)按照银行投贷联动业务形式来分类,主要分为选择权贷款模式、“基金+贷款”模式、跟贷模式以及“挂牌贷”“上市贷”等五种主要模式。1.选择权贷款模式银行在对客户提供贷款的同时,由借款人及其股东通过特定的约定和安排,向银行赋予一项权利。根据该项选择权,银行指定的投资机构可在约定的未来一段时间内,以约定价格受让借款人约定数量股权。待借款企业公开上市后,投资机构择机抛售股权,银行机构与投资机构按约定比例分享股权溢价收益。2.“基金+贷款”模式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通过发行理财计划等形式参与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同时对产业基金所投企业提供贷款融资。3.跟贷模式针对银行合作名单范围的VC/PE等投资机构拟投或已投的企业,在综合考虑投资机构投资管理能力和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等因素的基础上,以信用贷款、股权质押贷款、投资机构保证贷款等方式,向授信申请人提供短期融资。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凭借投资机构的专业判断,实现了对企业的甄别筛选,同时也借助投资机构的外部增信适度降低了对企业的授信准入门槛。4.“挂牌贷”“上市贷”模式这两种模式主要针对通过或拟通过上市(挂牌新三板)实现股权融资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债权融资支持。

二、投贷联动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业务开展面临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和估值风险。一是现行《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而对于通过投资机构间接持股也没有明确的制度安排。二是选择权贷款存在法律风险和估值风险。一方面选择权贷款涉及期权财务顾问协议的签订,如果与企业直接签订,则可能涉及过度收费或息转费等问题,从而导致诉讼风险和政策风险;另一方面,在与第三方投资机构签订代持协议时,银行机构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且转股时也面临估值风险[3]。(二)金融经济环境制约投贷联动业务开展。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大量涌现、资本市场充分发展、大量创投机构的聚集,是投贷联动发展的三个必要条件。从丹东辖区实际来看,一方面资本市场不发达,创投机构聚集效应不强;另一方面,虽然中小企业众多,但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较为滞后,成长型、科技型企业数量不足。2016年,丹东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7%。(三)银行现有模式理念尚不配套。一是理念欠缺。与VC/PE等投资机构重视企业的成长前景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不同,目前银行在贷款时,仍以企业的过往业绩和还款能力、资产保障能力作为贷款的主要依据,缺乏对企业未来的长远考察。二是内外部机制不完善。与其他贷款相比,投贷联动业务的操作周期更长、出现损失的概率更大,目前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和考核激励机制并不适用,客户经理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的意愿不高。三是银行人才及技术储备不足。投贷联动业务的对象大部分是科技型企业,其分布行业广泛、专业技术性强,风险识别和控制的要求也更高,需要配备具有专业理论背景和行业从业经验的复合型金融人才队伍,这对银行的人才储备提出了新挑战。(四)利益分配不平衡影响银行的积极性。在股权投资机构和银行同时对企业进行融资时,投资机构作为股权投资,利用银行的贷款放大了企业融资杠杆并获取潜在的丰厚回报,而银行在几乎承担相同风险的情况下却分享不到企业成长的额外收益。这导致承担风险与收益的不平衡,挫伤了银行的积极性。(五)“代持模式”运作机制不顺畅。首先,“代持模式”下相关交易链条面临重复征税。代持机构转让或行权实现的投资收益,以及银行以财务顾问费实现的中间业务收益,均须分别缴纳营业税及附加、企业所得税,一定程度上大幅降低了股权增值收益,削弱商业银行以“投”补“贷”的能力。其次,外商投资企业类型的代持机构面临投资范围限制。实践中,部分商业银行可通过集团内境外关联公司在境内新设投资子公司的路径实现迂回持股。但是,一方面由于境外和内地法律监管机制上存在一定差异,这种“返投”面临诸多的市场准入管理和审批程序;另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也面临一定的行业限制,如电商、传媒制作、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热力行业等外商目前均无法进行直接投资,因此该模式下的直投将存在较多的投资范围限制。

三、投贷联动稳健发展策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