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欺诈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05:03: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商业欺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商业欺诈专项行动通知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府有关部门:
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形式的商业欺诈时有发生,违法犯罪分子通过虚构事实、虚假信息、签订虚假合同以及非法行医等手段,误导、欺骗企业、消费者和患者,骗取钱财,扰乱市场秩序,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身体健康,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的通知》(渝办发〔**〕144号)精神,经县政府研究,决定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现将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一)指导思想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维护稳定、规范秩序、促进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打击商业欺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精心组织,切实做好本部门本地区的专项整治工作。
(二)工作目标
反商业欺诈网举报通知
为贯彻落实省整规办《转发〈关于建立中国反商业欺诈网公众投诉举报查办工作机制的通知〉的通知》(皖整规办[**]1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我市市场经济秩序,认真抓好公众投诉举报的查办工作,提高查办效率。现将落实国家反商业欺诈网公众投诉举报协调联动机制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确保投诉举报协调联动机制落到实处。以公众投诉为线索,有效打击商业欺诈行为是国务院部署的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坚持执政为民、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的职责所在。各县整规办、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反商业欺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反商业欺诈网公众投诉举报工作,认真办理公众投诉件,确保投诉举报协调联动机制落到实处,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履行职责,认真做好投诉举报线索的梳理和查办工作。市整规办对收到的投诉举报进行初步审核,对事实清楚、情节轻微、主管部门明确的投诉举报,指导举报投诉人到属地有关部门举报投诉,并提供必要的法律意见;对省整规办移交的投诉举报线索进行审查分类梳理,分派到各县或市直有关部门办理。市直有关部门对省相关部门和市整规办移送的投诉举报线索要认真审查分类,按照属地和部门职责分工,及时分派到各地有关部门查办。各县整规办要积极主动与当地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及时转办举报投诉件,协调有关部门查办。各相关部门要认真查办市整规办或上级主管部门移交的投诉举报,同时要及时向投诉人反馈案件查办结果,并向市整规办和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案件办理情况。涉及多个部门的投诉举报,主送单位要牵头查办,抄送单位应协助主送单位查办投诉举报。凡认为不属于本部门管辖范围的,可以在收到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移交单位说明理由并退回。
三、认真落实定期通报制度,完善信息档案管理。市直有关部门,各县整规办要确定本单位查办反商业欺诈网公众投诉举报的联系人(各县整规办请将联系人报名表于9月20日前传真至市整规办)。市整规办将定期对商业欺诈的多发领域、投诉举报的热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报告同级政府和省整规办。对于重大商业欺诈案件和久拖不决、群众意见强烈的投诉举报,市整规办将会同有关职能部门,研究提出解决意见。各县、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受理、移交、查处、督办、反馈、结果等信息档案,逐步完善公众投诉举报档案管理制度。相关部门在办理公众投诉举报过程中,对举报投诉人的身份信息要严格保密,不得以任何方式向被举报人和与处理投诉举报无关的组织、个人透露。市整规办将建立公众投诉处理定期通报制度,对于查处有力、效果明显的,给予通报表彰;对于推诿不办、查处不力、不能按时办结又不能说明原因的,予以通报批评。
特此通知。
商业欺诈整顿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市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针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危害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形象严重的商业欺诈问题,全面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为打造“信用、和谐”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工作目标
打防并重”方针,坚持“标本兼治。针对各种商业欺诈行为,集中执法资源,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地查处一批商业欺诈违法大要案,实施联合监管和信息共享,逐步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探索建立“事前防范,事中制止,事后查处”长效监管机制,切实保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快速发展。
三、工作重点
(一)严厉打击商贸领域的商业欺诈行为。整治商业零售企业不规范的促销行为(如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及超期占压、骗取货款、虚假出资、抽逃注册资本等)及对外贸易领域、对外经济合作领域商业欺诈行为的同时。重点整治服务业中存在欺诈行为和商业特许经营中的欺诈行为:
商业欺诈成因分析经济学治理论文
分析:经济领域中各种商业欺诈行为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而受到普遍关注。商业欺诈行为的泛滥一方面反映了经营主体的道德沦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有市场经济存在的诸多制度缺陷。当有道德缺失的经济主体发现利用信息蒙蔽进行商业欺诈有利可图,并得不到现有制度的有效惩罚,就会铤而走险,并因示范效应而引发更多的类似行为。通过从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和制度经济学等诸多角度,对商业欺诈的成因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从伦理德性及制度理性两方面结合找到治理商业欺诈的综合有效的良策。
商业欺诈是指经济领域中某些经营主体为了获取短期经济效益和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采取的种种欺骗他人、损害他人利益的欺诈行为。目前,国内各种商业欺诈投诉案件连年上升,众多消费者和企业深受其害,商业欺诈已成为扰乱我国正常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商业欺诈并非我国独有,而是一个普遍的国际现象。世界知名的反商业欺诈机构卡罗尔(KROLL)推出的《2007-2008全球反商业欺诈报告》中的数据显示,过去3年中,全球每5家企业就有4家成为商业欺诈的受害者。收入在5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因商业欺诈蒙受的平均损失超过2000万美元,其中10%的企业损失逾1亿美元[1]。可见,商业欺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防治商业欺诈是各国政府和经济组织的共同目标。多年的实践表明,要有效治理商业欺诈,必须挖掘出其背后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和机理,才能找到综合治理的具体良策。
一、商业欺诈成因的经济学剖析
商业欺诈行为的泛滥一方面反映了经营主体的道德沦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有市场经济存在诸多制度缺陷。当有道德缺失的经济主体发现利用信息蒙蔽进行商业欺诈有利可图,并得不到现有制度的有效惩罚,就会铤而走险,并因示范效应而引发更多的类似行为,最终导致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推动商业道德进一步滑坡[2]。因此,对于商业欺诈形成的原因,我们不仅要从道德层面上加以溯源,还应从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和制度经济学等诸多角度加以深入探究。
(一)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是商业欺诈产生的首要条件
信息经济学对商业欺诈产生的基本条件做了深刻的分析。信息经济学家告诉我们,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商品交换绝大多数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发生的。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经济主体对于同一经济事件掌握的信息量有差异,即部分经济主体拥有更多更良好的信息,而另一部分则仅拥有较少的、不完全的信息。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因交易双方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生产经营企业对于产品质量和成本的信息拥有量相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是不对称的,消费者有关商品效用状况的信息经常是直观的、肤浅的、零碎的、似是而非的,消费者在交易活动中由于信息方面的缺陷而构成了消费盲区,这一消费盲区的广泛存在为商业欺诈提供了生存空间,使得商家极有可能利用信息缺失甚至有意制造虚假信息来进行欺诈牟利,从而使交易行为产生了一定的道德风险[3]。
商业欺诈因素管理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商业欺诈成因的经济学剖析;治理商业欺诈的对策思路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是商业欺诈产生的首要条件、短期化一次性交易行为为商业欺诈提供了大量生存土壤、市场经济中的制度缺陷是商业欺诈得以盛行的重要原因、政府要继续完善各项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大对商业欺诈的制裁力度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目前,经济领域中各种商业欺诈行为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而受到普遍关注。商业欺诈行为的泛滥一方面反映了经营主体的道德沦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有市场经济存在的诸多制度缺陷。当有道德缺失的经济主体发现利用信息蒙蔽进行商业欺诈有利可图,并得不到现有制度的有效惩罚,就会铤而走险,并因示范效应而引发更多的类似行为。通过从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和制度经济学等诸多角度,对商业欺诈的成因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从伦理德性及制度理性两方面结合找到治理商业欺诈的综合有效的良策。
关键词:商业欺诈;成因剖析;治理对策
商业欺诈是指经济领域中某些经营主体为了获取短期经济效益和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采取的种种欺骗他人、损害他人利益的欺诈行为。目前,国内各种商业欺诈投诉案件连年上升,众多消费者和企业深受其害,商业欺诈已成为扰乱我国正常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商业欺诈并非我国独有,而是一个普遍的国际现象。世界知名的反商业欺诈机构卡罗尔(KROLL)推出的《2007-2008全球反商业欺诈报告》中的数据显示,过去3年中,全球每5家企业就有4家成为商业欺诈的受害者。收入在5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因商业欺诈蒙受的平均损失超过2000万美元,其中10%的企业损失逾1亿美元[1]。可见,商业欺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防治商业欺诈是各国政府和经济组织的共同目标。多年的实践表明,要有效治理商业欺诈,必须挖掘出其背后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和机理,才能找到综合治理的具体良策。
一、商业欺诈成因的经济学剖析
商业欺诈行为的泛滥一方面反映了经营主体的道德沦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有市场经济存在诸多制度缺陷。当有道德缺失的经济主体发现利用信息蒙蔽进行商业欺诈有利可图,并得不到现有制度的有效惩罚,就会铤而走险,并因示范效应而引发更多的类似行为,最终导致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推动商业道德进一步滑坡[2]。因此,对于商业欺诈形成的原因,我们不仅要从道德层面上加以溯源,还应从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和制度经济学等诸多角度加以深入探究。
商贸领域商业欺诈专项行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
商贸活动中的商业欺诈行为直接侵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损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严厉打击。
通过专项行动实行打防并举,查处一批大案要案,惩治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形成对商业欺诈活动的强大威慑力,遏制商业欺诈泛滥的势头。
结合专项行动完善打击商业欺诈的地方性法规,实现联合监管和信息共享,倡导诚信兴商、守法经营的社会风尚,提高企业、消费者自主维权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反商业欺诈长效机制。
二、工作重点
打击商业欺诈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着力整治和打击6类商业欺诈行为:商业零售企业不规范促销行为;商业零售企业骗取供货商货款,或者恶意破产逃废债务行为;服务业违规经营行为;虚构或夸大特许经营品牌效应、骗取加盟费,或以联营、合伙经营为名进行欺骗的行为;对外贸易领域中各类以虚假合同等方式骗取资金和虚开出口发票的行为;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投资领域中虚构项目、虚假广告和招商信息、无证经营以及超范围经营等行为。
商业欺诈治理工作方法
一.工作目标
根据《方案》精神,结合我市外贸领域的实际情况,加强宣传,重点打击外贸领域三类商业欺诈行为:利用外贸合同诈骗行为;低开、虚开出口发票行为;对外贸易经营活动中的价格瞒骗和假出口行为。通过发挥各部门联合监管的功能,达到整顿和规范对外贸易秩序,维护对外贸易环境的目的。
二、工作重点
(一)关于预防利用外贸合同骗取资金的欺诈行为的发生。
由市商务局牵头,工商、公安、税务、外管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机制,形成市建立对外贸易信用体系建设的方案,充分体现各部门功能互补、信息共享以及发挥各自监管职能,形成监管合力。同时,根据我市工作的进展情况,商务局、工商局、公安局、税务局、外管局等部门将组成联合工作小组,现场办公,协调相关问题,落实具体实施工作。
(二)严厉查处低开、虚开出口发票的行为。出口发票是出口企业根据国际惯例向进口商自行开具的一种形式发票。我局将会同税务、外管等部门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尽快制订程序化的、可操作的治理措施,严厉打击低开、虚开出口发票的行为。同时,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对外贸易经营者的宣传教育,将治理低开、虚开出口发票的行为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
打击外贸领域商业欺诈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商务厅及合肥海关联合印发的《关于安徽省打击外贸领域商业欺诈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皖商贸发字[2005]42号)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本部门工作职责,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根据《方案》精神,结合我市外贸领域的实际情况,加强宣传,重点打击外贸领域三类商业欺诈行为:利用外贸合同诈骗行为;低开、虚开出口发票行为;对外贸易经营活动中的价格瞒骗和假出口行为。通过发挥各部门联合监管的功能,达到整顿和规范对外贸易秩序,维护对外贸易环境的目的。
二、工作重点
(一)关于预防利用外贸合同骗取资金的欺诈行为的发生。
由滁州市商务局牵头,工商、公安、税务、外管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机制,形成滁州市建立对外贸易信用体系建设的方案,充分体现各部门功能互补、信息共享以及发挥各自监管职能,形成监管合力。同时,根据我市工作的进展情况,商务局、工商局、公安局、税务局、外管局等部门将组成联合工作小组,现场办公,协调相关问题,落实具体实施工作。
打击商贸活动中欺诈行为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海南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海南省打击商贸活动中欺诈行为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琼整规办[2005]14号)的精神,严厉打击商贸活动中的各类欺诈行为,推动商贸流通秩序的根本好转,规范我市市场经济秩序,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重点
打击商业欺诈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着力整治和打击六类商业欺诈行为:商业零售企业不规范促销行为;商业零售企业占压、骗取供应商货款行为;服务业违规经营行为;虚构或夸大特许经营品牌、骗取加盟行为;对外贸易领域中各类以虚假合同等方式骗取资金和虚开出口发票的行为;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投资领域中虚构项目、虚假广告和招商信息、无证经营以及超范围经营等行为。
二、工作任务
(一)整治商业零售企业的不规范促销行为。
1、市商务局要对本市的商业零售企业促销活动进行一次摸底调查,了解本市商业零售企业促销活动的特点,对折扣、有奖销售、巨奖销售等情况进行调查,对不规范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查。
商业银行业务操作风险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前台业务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一项重要风险,特别是在近期银行业大案要案频发的情况下,前台业务操作风险已成为银行风险的重要根源和管理难点。本文在对前台业务操作风险的类型和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防范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前台业务操作风险类型成因防范
前台业务操作风险,顾名思义,是指因前台业务操作失败引起的风险。通常是由财务制度上的疏漏、越权交易、支票欺诈等原因引起的风险。如今业内普遍认为,前台业务操作风险是源于内部程序不完善、人为失误、系统故障或是外部事件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从我们目前暴露的案件情况来看,金融系统频发的大案要案均是前台业务操作风险所致。前台业务操作风险已成为银行风险的重要根源和管理难点。笔者多年来从事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工作,对前台业务操作风险有一定的认识,本文试对当前商业银行前台业务操作风险的类型、成因和防范进行粗浅探讨。
一、当前商业银行前台业务操作风险的类型表现
1、操作失误型
操作失误是指员工在业务操作执行、传递和流程管理中,由于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不过关以及偶然失误等原因导致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事件。这类风险事件数量较多,但带来的损失并不是很大。据巴塞尔委员会风险管理小组公布的第二次前台业务操作风险数量影响研究报告,国际上主要活跃银行的全部前台业务操作风险损失中有35.1%是由执行、传递和流程管理原因造成。这部分前台业务操作风险损失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虽没有确切的统计,但从局部的典型调查分析,由于操作失误形成的损失至少不低于国际上主要活跃银行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