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03:38: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商业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商业化

旅游商业化社区治理

景区的旅游开发和商业化旅游活动的开展和经营给当地居民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带动和促进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旅游发展也会对目的地社区造成很多负面影响[1],旅游地“过度商业化”即为目的地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2][3][4],学者倡导“有限制”的商业化[5]。控制目的地旅游商业化进程成为减缓目的地“过度商业化”,促进旅游地长远发展的重要手段。保继刚等认为,政府的前瞻性措施能够控制目的地旅游商业化[6]。对于国内很多目的地社区而言,由于旅游业发展迅速,政府在旅游发展初期看重对经济目标的追求,而前瞻性措施不够充分,往往使得区域旅游商业化过度发展。因此,更多的目的地面临的是旅游商业化事后控制,此时涉及利益主体多样,社区即为其一。社区是目的地增长管理中特有的重要因素[7],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机制[8]。旅游商业化的控制也就不仅仅属于政府干预的范畴,而扩大至社区治理层面。社区治理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公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9]。治理是针对“政府失灵”导致的“合法性危机”而产生的[10][11],“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的管理活动[12],是一种良性的协调、沟通和合作机制[13]。在当前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我国的社区建设和管理中多为“政府主导”模式[14]。对于旅游地社区治理而言,旅游商业化的治理模式是否也是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的具体表征如何?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效果如何?其原因何在?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的基础材料来源于2009年7月和2010年8月在喀纳斯村的两次田野调查,通过对政府相关人员及社区居民进行访谈,非参与式观察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经营及政府管制等活动场景,获取了较为丰富的一手研究材料。在此基础上,以喀纳斯图瓦人社区为例,从社区治理视角出发,剖析在政府前期干预缺失的背景下,政府对社区过度商业化和社区过度参与进行社区治理时所采取的措施及过程、产生的效果及原因,为寻求有效的旅游商业化社区治理模式提供借鉴。

一、喀纳斯社区旅游商业化历程及表征

1.喀纳斯村社区概况。喀纳斯村是禾木喀纳斯蒙古族自治乡下属的一个村,位于著名的喀纳斯旅游区的下湖口处,距离喀纳斯湖3.5公里,是大喀纳斯旅游区内的主要社区之一。喀纳斯村还是我国蒙古族图瓦人主要聚居的村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喀纳斯村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独特的社会经济特征。图瓦人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计,牧业人口占主要比重;经济结构单一,居民主要从事初级的畜牧养殖业及少量的农业生产,以往收入来源不足;生活水平较低,传统的牧业经济难以满足当地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因此,在旅游业进入之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原始、保守、封闭的低水平状态。喀纳斯原本为一个村落,但出于旅游开发的需要而被分为老村和新村。1999年,位于现蓝湖餐厅所在地的部分老村村民在政府的指导下,搬迁到现观鱼亭下喀纳斯河以西的区域,形成喀纳斯新村。此次搬迁过程中,原有的126户人家中53户搬迁到新村,38户留在老村,19户迁往自己新选择的定居点,其余16户搬迁到禾木村或白哈巴村[15]。现在的喀纳斯新村和老村之间相距约4公里,有旅游区间车相连通。两村面积之和约3平方公里,至2009年底全村人口238户、787人。其中,蒙古族图瓦人666人,占全体村民的85%,哈萨克族97人,回族20人,汉族3人①。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喀纳斯村具有独特的图瓦民族风情、特色小木屋建筑和民族风味饮食,成为了旅游区内对游客有较大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之一。

2.喀纳斯村旅游商业化表征。喀纳斯图瓦人社区目前主要的商业形式为民族家访、旅游纪念品店、超市、马匹租赁及纪念品摊位经营等。民族家访。民族家访是喀纳斯村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方式之一,拉动了部分村民就业,是融合民居参观、服饰及歌舞欣赏、民族饮食品尝以及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社区旅游形式。这种舞台化、表演化的产品成为团队游客最常参与的文化娱乐项目之一。超市。在喀纳斯新村和老村,分布有约十家超市,面积大的三十多平方米,面积小的仅十几平方米。超市主要针对本地村民及景区内的务工人员,针对村民的超市营业时间一般为全年,另外一些则仅在喀纳斯景区开放的时间段内营业②。超市内售卖的多是油、盐、酱、醋、蔬菜、烟、酒等基本生活用品,较大的超市还卖衣服、鞋帽,并提供手机话费充值服务。旅游纪念品店。旅游纪念品店主要分布在游客经常逗留的老村。在喀纳斯老村游客来往较频繁的公路两旁,分布有芒达勒西、大红鱼、奇石缘等6家旅游纪念品店③,售卖的纪念品一部分是从阿勒泰或乌鲁木齐进货回来的标准化商品如手链、手机挂坠等。另一部分则是喀纳斯当地及周边区域的特产,如羊皮、奶酒、禾木蜂蜜、马鞍、哈萨克绣毯、戈壁玉石等。马匹租赁。牧民出租马匹给游客在喀纳斯村较为常见,每户村民可在有剩余劳动力时,带上1-2匹马参与马匹租赁。这种社区参与旅游的方式虽耗费一定的人力、畜力和时间,但对于缺乏参与资本和能力的大多数牧民来说却可以直接带来现金收入。纪念品摊位。在新村停车场、喀纳斯湖边平台上、神仙湾的斜坡上分布有村民及周边乡民们的摊位,出售松子、酸奶、奶疙瘩、羊皮及方便面、帽子、水、披肩等游客较常用的物品。酒吧。酒吧主要分布在新村,约3-4家,少数小餐馆在晚上也充当酒吧角色。游客、村民都会光顾,主要售卖啤酒及花生等小食。家庭旅馆和餐馆。虽然景区管委会已经在2005年禁止喀纳斯村的村民从事家庭旅馆和餐饮接待服务,但由于市场需求的刺激,仍有部分村民利用自家民房经营家庭旅馆,也有少部分村民出租民房给外来经营者经营餐馆或家庭旅馆。餐饮供给包括揪片子、大盘鸡、烤羊肉等新疆特色食品。住宿设施相对简单,大多为多人间,床铺密度大,仅部分房间提供电视。

3.社区参与旅游及旅游商业化历程。社区旅游商业化过程与社区旅游参与相伴而生。为便于厘清社区参与旅游及旅游商业化历程,本文将社区参与旅游及旅游商业化过程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分析。第一阶段(1980—1986年),未参与时的非商业化期。此阶段村民并没有参与到旅游中来,此时喀纳斯村还没有成为真正的旅游景区,到喀纳斯来的外地人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以旅游观光为目的,喀纳斯村的主要经济产业以狩猎游牧为主,同时伴有少量的农业、养殖业,没有针对旅游的商业。第二阶段(1986—1996年),个别参与的低度商业化期。此时为喀纳斯旅游发展早期,村内旅游接待为政府主导型,设施比较少且大多简陋,层次较低。在旅游旺季,餐馆旅馆等接待设施常常供不应求。此阶段,极个别村民开始自行开发家庭旅馆和餐馆,也有具有远见的外来经营户进入并开展旅游经营活动。总体而言,参与旅游经营的社区居民极少,旅游商业化处于萌芽阶段。第三阶段(1996—2006年),无序参与的过度商业化期。此阶段为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时期,喀纳斯景区的游客量也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为满足游客需要,政府鼓励全社会大办旅游业。社区居民开始参与到经营家庭旅馆、民族风味餐馆或者家访等旅游商业活动中。由于旅游较传统畜牧业能取得更多更稳定的经济收入,村民参与旅游积极性较高,形成了“家家都有旅店、餐厅”(受访者语)的情况。后来部分村民因自己经营效益不好,就在每年5月至9月的旅游季节将自家的房屋出租(售)给外来的经营户,获取租金,自己则继续从事传统的牧业。到2005年底,新老村共有130户人家将自家房屋出租给外来经营户①。

此阶段喀纳斯村中小餐馆、小旅馆林立,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游客量快速增长带来的需求压力,但也带来了社区的无序参与和景区的过度商业化。第四阶段(2006年至今),限制参与的商业化控制期。这一阶段,阿勒泰地委、行署根据《大喀纳斯旅游总体规划》,对景区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于2006年7月正式成立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与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并赋予该管委会“景区政府”的所有权限。之后喀纳斯景区管委会着手对喀纳斯村过度商业化进行整治,禁止喀纳斯村开展家庭旅馆和餐饮接待服务。期间关停经营房屋153户,拆除床位3490张,绝大部分从事旅游住宿、旅游餐饮的外来经营户离开喀纳斯村,到贾登峪接待中心继续开展旅游住宿、餐饮等经营活动。这一阶段,喀纳斯村内旅游商业大幅减少。至2009年,新老村仅极少数村民自主经营或出租房屋给他人经营家庭旅馆和餐馆;老村沿线分布家访、超市、旅游纪念品店共20家左右;新村公路沿线及停车场附近分布十几个摊位和少数几家小餐馆、超市和酒吧;湖边平台上和神仙湾等地也建立起有序的固定摊位。至此,喀纳斯社区商业化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下文将对喀纳斯社区的商业化治理措施和效果予以进一步分析。

查看全文

小议电影业的商业化运行操作

摘要:电影产业化已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必由之路,《英雄》的商业化的成功运作使我们越来越关注中国电影产业商业化的制作。本文通过对2002至今中国电影产业商业化的发展状况的调查和总结,并结合张艺谋成功的商业化制作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分析中国电影产业在商业化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融资、宣传制作和后电影产品的开发。结合中国电影产业的实际情况并参照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从电影产业中的营销,后电影产品的开发与保护,以及树立电影和导演的品牌观念等方面提出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商业化发展;商业化制作

投资推动市场随着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2002年,中国电影产业仍在转型期中。中国电影产业从原先的计划体制向市场机制的转型,由于媒介的特殊属性,电影产业转型速度依然是比较慢的。

一、2002年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商业化运作的发展概况

2002年以来,进入产业化改革快车道的中国电影业,也连续六年在产量、票房、综合收入等主要指标上保持快速增长,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电影国家。与此同时,电影的社会影响力继续扩大,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重视电影的影响力价值而不仅仅关注产品有限的影院票房。2007年,中国电影在进口片的巨大压力下继续良性发展。

(一)年度数字

查看全文

纪录片商业化管理论文

在近几年,电视届的同仁们经常以“纪录片是不是商品?纪录片应不应该商业化运作”为题,开展各种各样的专题讨论,尤其是各电视台的纪录片制片人,纷纷呼吁建立和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具备竞争力的纪录片市场,使中国我们的纪录片节目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纪录片走商业化道路,在国际上早已形成气候。欧洲的一些商业电视台通常设有专门的纪录片频道,或者有专门的纪录片播出时间,而且大多是黄金时间段。现在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市台播出的《探索发现》、《动物世界》、《自然奇观》等大都是买进的节目,而且价格不菲。那么中国的纪录片是不是也应该大胆地走商业化道路呢?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我们的电视台在节目的运作上忽视了经济因素,那就意味着无法生存,最终会被淘汰出局。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使中国的纪录片也尽快地、大面积地进入国际市场。那么如何使我们的纪录片走向市场呢?

选题要“产销对路”

纪录片的题材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以选择那些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记录发生在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情,并且通过这些题材起到抒发情感、反观社会、梳理情感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认识上必须重新界定纪录片的选题方向,必须从过去的高雅文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纪录片看作是大众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选题上适应观众的需求,也就可能拥有最大量的观众群。

2001年获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的《四姐》,讲的是下岗女工的故事。下岗群体是普遍存在于观众生活中间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反映了一个特定时代下特有的生活状态。这种题材因为关注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通俗易懂,容易被各种层面的人接受。此外,影视纪录片还可以帮助外国人多侧面多方位地真正了解中国。如改革开放后的市场情况,家庭结构的变化,人的观念行为的变化,衣食住行的变化等。还可以让外国人了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究竟怎样,人们的生存状态到底如何。这部片子虽然发行面不宽,但也总体收入了十几万。《祖屋》这部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节目公司和福建电视台联合制作,孙曾田、许丹执导的纪录片,在2002年第34届美国国际影视节上获“银屏奖”二等奖。片子说的是福建省的一座大宅院,里面住着黄姓大家族。200多年来,世代耕读传家、勤俭崇文,至今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和礼仪。目前这部片子已经卖到了多个国家和地区,收入几十万。纪录片的“产销对路”,主要指的是拍摄内容要适合国内外观众的共同喜好和需求。比如人文类的《山洞里的村庄》、《白马山谷》、《西藏的诱惑》,还有自然环保类的《红树林》、《藏祢猴》、《神农架》等。这些纪录片不仅卖到了国外,而且收视效果也较好。可见,选取具有市场潜质的题材,是获得纪录片营销成功的关键一步。

制作要工整精良

查看全文

民族音乐商业化的发展研究

一关于民族音乐商业化必然性

商业化可以发挥人的创造力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务,供应人们消费,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吸收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商业化还可以发挥人的认知能力,使人们的思想及行动更加符合经济规律,丰富人的情感,提高人的觉悟水平,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文化艺术是一种精神享受,不能作为一种商品进行商业化运作。其实,这是对文化的一种狭隘理解。从某种程度而言,文化艺术是一种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产品,也具有商品基本的价值属性,自然可以进行商业化运作。文化产品商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在中国,包括电影、现代流行音乐、图书、电视等都实现了商业化发展,这些文化艺术产品在满足人们日常文化需求的同时,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效益,反过来也支持了文化产品的持续发展,促进了相关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而反观我们的民族音乐,在商业化的道路上却滞后很多。民族音乐文化商业化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必然可以推广民族音乐文化,人的社会价值得到充分认可,经济利益可以生存的同时也必然会使有才华的人投入到相关产业中来。首先,从基本的生存而言。目前,许多中国民族音乐出现了断流,濒临绝灭。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的《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诗,他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然而,由于他只是依靠民间艺人口耳相传,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传;很多民族音乐如:古琴、昆曲、木卡姆等也只能依靠申请“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得以保存。至于一些常见的民族乐器笛子、唢呐、琵琶、二胡等,其生存状况也十分堪忧。其次,从未来传承角度来说。中国的民族音乐除了一些戏曲、器乐有专门的学教进行专业化教学进行传承以外,大部分民歌、说唱艺术等大多采取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还未形成规模化效应。这些民族音乐无论是从业者还是欣赏者都属于小众,只有少数人欣赏理解,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产业发展,自然也很容易导致失传。最后,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说。目前,文化呈现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人们的欣赏品位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而且在信息时代,主流传播的影响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欣赏趣味。在国内,一些流行音乐由于大规模的商业化发展,吸引了许多受众。而民族音乐大多未采取商业化的发展,依靠少数人的少数演出,远远无法应对竞争激烈的文化演出市场,也远远无法改变更多人对民族音乐的看法。要使得民族音乐真正得到保护传承和发扬,进行商业化发展已经势在必行。

二加强民族音乐商业化

商业化指的是以生产某种产品为手段,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行为。所谓的商业化是相对艺术化而言的,艺术可以是非常有个性的非常自由的表达个人情感的东西。而商业是有明确目的的表现被设计对象的主体的,不管是艺术化还是商业化,前提是要符合最基本的大众审美观———版式、颜色、元素,统一这些美学基础。对于民族音乐的商业化包装,我们同样要强调商业化和艺术性的融合。对于中国民族音乐而言,由于目前缺乏广泛的受众群体和群众基础,要想进行商业化的发展,相对于一些其他文化形式的商业化的确存在一些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抓住商业化的一些基本规律,一方面,选择一些优秀的具有大众审美价值的民族音乐,另一方面,进行恰如其分的策划、宣传、推广、营销。也能使得中国民族音乐成为一种流行文化,进而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民族音乐商业化的发展。商业化发展,首先要有群众基础。对于民族音乐而言,要想做好市场开发工作,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支持,形成有力的社会舆论。需要民族音乐从业者能抓住大众的心理,通过一系列有效方式强化对于民族音乐的认知和认可度。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要善于制造民族音乐的明星和偶像,通过偶像的力量影响受众。民族音乐也可以选择一些民族音乐的明星对其包装,扩大影响力。以《梨园春》为例,通过类似民间选秀的方式,让河南豫剧这种地方戏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奠定了用户基础。《星光大道》,曾经选拔出类似李玉刚、阿宝这样的戏曲歌舞音乐和民歌选手。民族音乐的戏曲歌舞以及民歌原来并不具有大众效应,现在通过这种选秀方式,开发了市场,拥有了听众。包括李玉刚在内的星光大道选手还进行了一系列商业演出,李玉刚甚至在人民大会堂连续举行演唱会,都做到了一票难求。可见,类似偶像的制作对于商业化市场开发所起到的巨大促进作用。在有一定市场基础上,我们的民族音乐也应该增加商业演出的规模。对于这种商业演出,同样需要国家和商业机构的合作。国家的推广更具有权威性,更能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国家还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性补助,以低票价来推广民族音乐。目前,中国国家大剧院也在定期上演一些民族音乐和戏曲节目。一些商业演出由专业的商业演出策划公司来进行,他们的经验相对丰富,从演出的策划、宣传、营销等各个方面都能提前做好规划。对市场做好预判,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也能有积极的应对方案。专业的演出策划公司还具有海外推广能力,能极大地促进民族音乐的海外推广,扩大中国民族音乐的全球知名度。

三民族音乐的推广

传统认为民族音乐就应该保持原始状态,原汁原味才好。但目前的大众审美需求十分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对民族音乐也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进行民族音乐的推广中,一方面,要杜绝“没有票房就没有价值”的过度商业化推广。不应因迎合市场而对民族音乐进行单纯追求“险怪”甚至低俗的设计。因为在艺术中推行市场主义必定会产生市场之外的负面效果,降低艺术创造性,导致作品质量下降。但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艺术商业化是文化艺术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由之路,从当前国内实际情况看,许多民族音乐之所以观众流失、市场低迷、陷入生存窘况和发展困难,很大程度上与剧团忽视市场需求、只顾闭门造车和不讲求营销策略有着密切关系。白先勇推出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对于古老的昆曲加入现代科技元素,在造型、服装、舞台、灯光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符合现代审美,做到了美轮美奂,但戏曲的文化内容不变。这种方式吸引了许多青年人的喜爱,让昆曲这种古老剧中焕发了现代的青春。如“印象刘三姐”,张艺谋运用了声光电等现代舞台表演方式,不仅成为了桂林山水的一个新的名片,带来了大量客源,也为刘三姐等民歌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开封市结合自身文化特色打造的大型原创歌舞剧《清明上河图》大型原创实景音画《大宋遗韵•东京梦华》,也借助新的现代化科技力量,赢得一致好评。在进行其他民族音乐的推广时,一定要学会因地制宜,做好产品的包装。尤其是要善于和当地的文化、旅游特色巧妙结合。数字音乐市场已远远超过传统音乐产业。民族音乐的推广,应用数字音乐的方式,可以开发民族音乐形式的手机铃声、彩铃、MP3、无线音乐等。通过开设民族音乐网站,依靠互联网超快和高效的传播力度进行民族音乐的推广。青年人在网上会很容易接受一些新奇的事物,对民族音乐进行适当包装,以音频、视频等方式放到网上进行推广。在筛选个性另类的音乐商品的同时就会很容易搜到这些有特色的民族音乐。在主流搜索引擎中搜索“民族音乐”时,给出链接的民族音乐都是由琵琶、古筝、竹笛、二胡等乐器演奏的器乐曲,各民族民歌作品甚少。这就说明在利用网络科技开发民族音乐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在民族音乐商业化发展过程中借助其他文化或行业领域的影响力推销自己,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查看全文

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研究

1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的创新研究

体育商业化中的营销策略,是指围绕体育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对一系列商业化模式的营销活动。其可以有效扩大体育商业化的规模,加快体育商业化进程。1.1体育商业化的趋势发展。传统的体育仅能依靠运动本身来取得收益,但是这并不能满足运动员在报酬、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以及体育本身在设施健身和向高层次发展的需求。体育商业化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在足球运动赛事中,球鞋生产商利用赛事的影响,在球场边打出本品牌球鞋的LOGO,借赛事扩大品牌影响。在这场比赛中,足球运动的商业化就是球鞋生产商需要缴纳一定的广告费用或者赞助费用。球鞋生产商得到的回报同样是经济利益。出于对比赛球队的喜爱,或者对球队中某一位球员的崇拜,甚至是仅仅凭借对足球这项体育运动的热爱,受到“爱屋及乌”思想的影响,球迷就会更多地关注到本款品牌的球鞋,进而增加购买的意愿和几率。由于能够产生经济、持续性发展等综合效益,体育商业化的发展愈演愈烈。发展到现在,几乎所有的专业体育运动都朝着商业化的方向发展。1.2体育商业化的营销策略。体育商业化的营销策略大多都是依靠体育运动或者体育赛事的热度,来开展商业化的活动。游泳运动受到广大游泳爱好者的推崇。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开始游泳课程,总人口中具备游泳技能的人群越来越庞大。但是具备安全、卫生条件的游泳场馆却有限。在免费的游泳场所无法满足运动群体的前提下,商业化的收费游泳馆建立起来。游泳馆不但具备高标准的游泳设施设备,在卫生条件营造方面,定期对游泳池内的水进行消毒和更换。更为重要的时,为了满足大部分人的游泳需求,其配备了私人教练作为营销策略。对于初级游泳学者具备了较大的吸引力。能够提供完善的设备和多样化的个性服务,成为该游泳馆实现体育商业化发展的成功营销策略。1.3体育商业化的营销创新。体育商业化进程中主要有两个方向,即体育运动向产品商业化发展和体育运动产品向产业商业化发展。其营销策略的创新也主要依托这两个方向来体现。在体育运动产品的商业化发展中,羽毛球专用运动鞋的生产商原先只能依靠实体店销售。为了扩大销售范围,需要不停地在全国范围内布置销售网点。这样带来的弊端就是基础投入较大,而且一旦某一款产品出现滞销,就有积压货物的风险。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该运动鞋将销售的主力从线下的实体店搬到了线上的网上平台。与此对应地,营销策略也进行了更新。每年在“618年中大促”“双十一”“双十二”等节点,就会通过各种优惠措施来带动和增加运动鞋的销量。

2茶文化思维融入体育商业化营销的可行性分析

体育商业化的营销策略,虽然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换代,形式丰富多样,但是本质上都是抓住了消费者心理的某一个点,从而找到消费者的关注点或者兴趣点,最终促进消费者购买服务或者产品。茶文化思维作为中国传统的优秀思维方式,融入体育商业化的营销策略具备可行性。2.1茶文化思维精髓。茶文化思维的精髓本身就是从饮茶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高度凝练地表达就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思想。茶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需要人们地不断改进。这个过程的动力来源于人们对茶叶高品质的追求。从人的感官角度出发,要求茶叶在气味、色泽、口感、营养成分等多个方面符合人们的需求。这样追求体现人的精神意志的培养过程就造就了卓越品质的茶叶。融入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中,代表的就是任何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都应当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考虑消费者的感受来进行营销策略的策划和实施。2.2茶文化思维方式。茶文化思维方式中逻辑思维的痕迹较重。饮茶的行为,往往被认作是平和、柔化以及自然的同义现象。这种划等号的含义来源于人们在饮茶前,对茶叶的制作需要经历漫长的种植、管理、培育和采摘阶段。采摘后还要经历关键的炒制、晾晒、发酵等环节。在饮茶的过程中,需要先经过洗茶的步骤,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然后用适宜温度的开水进行冲泡。在冲泡一定的时间后,等水温冷却,趁热饮用。此时的口感是为最佳。这些漫长的步骤中,任何环节不能够被省略或者打乱,才能取得最终效果。这种茶文化思维的逻辑性体现在体育商业化中,就是需要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逻辑性分析,然后得出最适宜消费者感受的营销策略。

3茶文化思维在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中的创新

体育商业化过程中的营销策略有两个中心模块。一是营销策略要实施的对象,即对消费者的研究;另一个是营销策略本身的方式和内容。茶文化思维的融入,在这两个方面能够起到创新营销策略的功用。3.1选定营销目标人群。茶文化思维根据不同消费人群的特点,对茶叶品质作了分类。例如根据南北方气候以及土壤条件的不同,发展成红茶、绿茶等多个茶叶品种,也造就了当地人独特的饮茶口味。而根据年龄、性别的不同,还诞生出花茶、速饮茶、凉茶等不同的口味。融入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中,应当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不同的营销策略创新。例如,同样内容的体育商业化宣传广告,对于中老年人就应当突出健身、养老、健康等意义,而对年轻人则应当凸显运动、交友、自由等主题。3.2多元化营销策略方式。茶文化思维以人为本的精髓和逻辑思维方式,在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方式的丰富程度上有新领域的突破。人们在饮茶活动中感悟到的文化体验,都可以归结为茶文化哲学。这些哲学内容诞生于茶文化活动,但却能够抽象地作用于人的其他活动。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在体育赛事中只要与产业化项目占边的地方能够招募赞助商,以提供广告占位的方式来增加经济盈利。

查看全文

国产主旋律电影商业化营销研究论文

摘要:当下国产主旋律电影正在繁荣发展,经历了最初的低估时期,随着我国电影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和市场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国产主旋律影片借鉴了商业化电影成功的实践运作模式,尤其是整合市场营销中,不仅带领国产电影走出了“叫好不叫座”的窘境,陆续占领国内电影市场以及票房份额,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参与国际主流电影市场的竞争,在2009年已经成为国产电影票房的主导力量。本文在当下中国电影的市场环境中,对国产主旋律影片商业化策略以及《建国大业》这一成功典范进行了探讨。

论文首先追溯了国产主旋律影片的发展轨迹,对其发展进行了总结,讲述了国产主旋律影片的现状。通过市场营销学的知识,对国产主旋律影片所处的市场环境进行了两方面的分析,即宏观和微观环境。结合市场经济学的理论,在与美国影片和国产商业片的对比中对国产主旋律影片经营的优劣势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对电影《建国大业》的营销案例分析。第四部分则通过以上的分析,对国产主旋律影片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国产主旋律电影;电影营销;营销策略

前言

作为国产电影中的一支独特力量,传统的国产主旋律电影要求反应现实生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基调昂扬向上,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念,产生催人奋进的力量。按理说主旋律片应该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并且有较理想的市场回报率。但现实是冷峻而耐人寻味的,如电影部门于1998着手规划将18部国产电影确定为建国50周年国庆献礼片,却以“热媒体、冷票房”而告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影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一系列电影管理条例的出台和国产电影市场化运作体系的日渐成熟,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电影成功涌现出来并先后走向世界。主旋律电影商业化道路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主旋律电影面临着商业化包装和营销过度的可能趋势问题。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一味追求“好莱坞式”的营销模式,未能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人文价值严重缺失,商业性会掩盖其本应该发挥起的反应现实生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基调昂扬向上,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意念的作用。同时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主旋律影片还是难以逃离“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查看全文

小额信贷商业化发展论文

摘要:小额信贷是指一定区域内,面向融资弱势群体的小额贷款形式。完善的小额信贷制度应该满足服务目标群体和保持商业可持续两个条件。本文从信息经济学、现代契约理论以及资金供求等方面分析商业化可持续小额信贷的效率,并针对我国目前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困境,认为应该从明确定位目标群体、推进利率市场化、放宽金融机构准入标准、促进模式和组织创新等方面推进商业化可持续小额信贷发展,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小额信贷;商业化可持续;农村金融

Abstract:Microfinanceisorientedtofinancingthepoorwhowouldotherwisebepricedoutofthefinancialmarketinacertainarea.Perfectmicrofinancesystemshouldmeettwoconditions:servingthetargetgroupsandkeepingcommerciallysustainabledevelopment.Thispaperanalyzestheefficiencyofcommerciallysustainablemicrofinancefromtheperspectivesofinformationeconomics,moderncontracttheory,andfunddemand&supply.Tosolvethedilemmaexistinginthecurrentmicrofinancedevelopment,andtomeettheneedsofruraleconomicdevelopmentofChina,policyrecommendationsonthedevelopmentofcommerciallysustainablemicrofinanceincludeclearlydefiningtargetgroups,furtheringinterestliberalization,loweringentrylevelofrequirementsforfinancialinstitutions,andpromotinginstitutionalinnovations.

Keywords:microfinance;commerciallysustainable;ruralfinance

一、引言

小额信贷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小额贷款形式,其目标群体为无法在正规金融获取资金的弱势人群。完善的小额信贷制度应该是商业化可持续的,即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能成功服务目标群体,二是能保持商业可持续。其中商业可持续包括组织上、操作上以及财务上的可持续。成功的小额信贷即使在项目开展后期没有捐赠和补贴的情况下,仍能像初期一样持续地为目标群体提供贷款支持。

查看全文

教育机构话语商业化探索

应当看到,促销文化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话语秩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商业话语逐步渗透到一些非经济领域的话语之中,非经济领域的机构话语开始借鉴和采纳商业领域的话语组织和表达方式。英国语言学家费尔克劳夫称这种现象为话语的商业化,话语商业化已成为普遍的趋势,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非盈利实体的教育机构也出现了这种商业化的现象,诸如教育机构的话语中,公众、学生等被重新词化为顾客或消费者;课程或学习项目被词化为流通到市场供消费者选择的商品或产品。教育话语的商业化不只出现在词汇层面上,而且反映在体裁上。促销体裁不断渗透到教育话语中,造成了以宣传促销为特征的广告体裁和以信息提供为特征的教育机构话语的混合交融。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机构话语发生的这种变化不是想当然的,本文从体裁互文性的视,通过个案分析,探究我国当代高等教育机构话语出现的商业化现象,并揭示这种现象与时代和社会背景之间的渊源。

体裁(genre)变化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标记,体裁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历来受到许多语言学家的重视。巴赫金说过,言语体裁能比较直接地、敏锐地、灵活地反映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变化。社会实践的变化不仅被显示于语言层面上体裁体系的变化,而且又部分地被这些变化所导致。Fairclough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提出了把社会理论和具体的语言分析结合起来探究语言变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模式。在他的话语分析模式中,体裁互文性是研究话语变化,尤其是体裁变化的有效工具。体裁互文性的分析围绕体裁、风格、话语三个方面展开:体裁的分析关注文本具有什么样的体裁特征;话语层面分析关注组织、机构或成员使用了什么样的表征;风格层面则关注文本构建了什么样的权威身份。

每一种机构话语都拥有其专业语境下的规约式的、固有的语言组织形式。每一个机构或群体都会垄断一种或一些体裁,并通过使用一定量的程式化语言,在主题、文本组织、语词选择和句型结构等层面形成某些清晰可辨的体裁特征。高校传统招生简章属于以信息提供为主的语篇,其主体裁是信息-告知型。它不同于以劝说为目的的宣传册子,也不同于广告,后者通过平面媒体或者电视、网络等把产品信息传送到尽可能多的群体,以赢得最大的市场。北京某某民办大学2006年的招生简章中,语篇中呈现出传统简章体裁和广告体裁的混合交融,简章的宣传、劝诱特征非常明显,广告体裁成为控制体裁,这种突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该招生简章没有采用传统以介绍概况和具体描述为主的体裁结构,而是清楚地使用了我们所熟悉的广告格式:色彩绚丽的图片;清单式的文字说明。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明显的产品被推销,只是简单的提供关于该学校的信息。但实际上该语篇所构建的产品是信息的来源地——北京某某大学。

语篇中混合着商品广告、威望广告和传统招生简章的体裁。从文本的整体组织结构来看,该简章没有传统招生简章的标题,代之以位于网页显著位置的标语口号“入学就意味着就业”,充满了促销特征。这是商品广告使用的典型策略:对产品的宣传、介绍、承诺,暗示购买产品会给消费者带来好处,拒绝则会带来损失。简章正文包括六小段话,每一小段都是省略主语的短句的排列。简章正文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三段是传统的招生简章模式,介绍学校的资质、规模和机构设置;后三段中前两段是关于学校办学的措施,最后一段则是关于学校声望的描述,充满着“十大”、“十佳”、“最”、“明星”等评价性语言,是典型威望广告的特征。位于网页最下端的简短说明:“CCTV黄金时段重点推荐品牌高校”,这种我们耳熟能详的广告用语把高校完全商品化,学校在这里已成为一个通过媒介推销给大众的商品。简短的语篇布局,是使信息一目了然的有效方式。简章的界面友好,在形式上以简短精练的结构出现,全是省略主语、明确清晰的叙述语气。相对于信息复杂,长篇大论、不易于阅读的传统招生简章,这种形式既塑造了一个与时俱进、注重效率、关心学生需要的机构形象,又迎合学生的阅读取向及兴趣。简章内容的突出特点是信息和劝诱相结合,向潜在的学生告知学校的特点、声誉、优势,并向他们销售。选择的表达内容也明显受到市场调查的影响:迎合学生最关心、最需要的信息(就业),以“入学就意味着就业”的承诺对学生进行劝诱。

语义和词汇-语法是体裁的实现形式。简章对学校信息的描述全是正面、积极的词汇,使用了大量的评价性语言构建了有利的主体位置,并频繁使用词汇衔接手段。最明显的词汇衔接手段是积极形容词的重复,如积极评价主体的词汇。所有近义的形容词和其他有关成功的表达都共同指向机构的成功形象。这种积极词汇的过度词化,以如此明显、反复、凸现的方式强调机构的成功的动机就是在读者或潜在学生中构建积极正面的机构形象。

查看全文

竞技体育商业化发展策略

摘要:竞技体育商业化发展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竞技体育运动商业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模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但是也带来了诸多的负效应。文章从竞技体育商业化的主要特征入手,分析了商业化对竞技体育造成的负效应,最后提出应对的解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竞技体育;商业化发展;负效应

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体育比赛是激发民族凝聚力、展示国家体育发展水平、提高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舞台。在我国以“奥林匹克争光”为宗旨的竞技运动管理体制改革,包括赛事运作市场化、项目经营和经营模式企业化、得奖者激励策略的物质化等,都对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明显地加速了它的商品化,并对其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一、竞技体育商业化的主要特征

(一)体育项目发展资金运作体现商业特征

所谓体育运动商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俱乐部的创建以及球员招募、球队训练、比赛规划、广告布置、平台转播等,其整个运作体系称之为体育运动商业化。其中较为明显的是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在这个体系中球员通过合同的形式与品牌代言签约,球员个人归属俱乐部管理,其中一些赛事的参加权利以及转会等问题都与俱乐部有关,这些内容中的每个环节都带有较为明显的商业化运作特征,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经济性。从当前阶段整体来看,我国体育商业化的发展有效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因一些因素导致体育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在发展商业体育的同时应时刻保持初心,在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保证体育应有的“色彩”。不能因为“商业化”的存在而导致比赛失去原有的乐趣。作为现代竞技体育应当体现出本有的特色,同时还要面对举办比赛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好改善,以此为我国体育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查看全文

纪录片商业化思考管理论文

在近几年,电视届的同仁们经常以“纪录片是不是商品?纪录片应不应该商业化运作”为题,开展各种各样的专题讨论,尤其是各电视台的纪录片制片人,纷纷呼吁建立和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具备竞争力的纪录片市场,使中国我们的纪录片节目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纪录片走商业化道路,在国际上早已形成气候。欧洲的一些商业电视台通常设有专门的纪录片频道,或者有专门的纪录片播出时间,而且大多是黄金时间段。现在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市台播出的《探索发现》、《动物世界》、《自然奇观》等大都是买进的节目,而且价格不菲。那么中国的纪录片是不是也应该大胆地走商业化道路呢?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我们的电视台在节目的运作上忽视了经济因素,那就意味着无法生存,最终会被淘汰出局。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使中国的纪录片也尽快地、大面积地进入国际市场。那么如何使我们的纪录片走向市场呢?

选题要“产销对路”

纪录片的题材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以选择那些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记录发生在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情,并且通过这些题材起到抒发情感、反观社会、梳理情感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认识上必须重新界定纪录片的选题方向,必须从过去的高雅文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纪录片看作是大众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选题上适应观众的需求,也就可能拥有最大量的观众群。

2001年获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的《四姐》,讲的是下岗女工的故事。下岗群体是普遍存在于观众生活中间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反映了一个特定时代下特有的生活状态。这种题材因为关注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通俗易懂,容易被各种层面的人接受。此外,影视纪录片还可以帮助外国人多侧面多方位地真正了解中国。如改革开放后的市场情况,家庭结构的变化,人的观念行为的变化,衣食住行的变化等。还可以让外国人了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究竟怎样,人们的生存状态到底如何。这部片子虽然发行面不宽,但也总体收入了十几万。《祖屋》这部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节目公司和福建电视台联合制作,孙曾田、许丹执导的纪录片,在2002年第34届美国国际影视节上获“银屏奖”二等奖。片子说的是福建省的一座大宅院,里面住着黄姓大家族。200多年来,世代耕读传家、勤俭崇文,至今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和礼仪。目前这部片子已经卖到了多个国家和地区,收入几十万。纪录片的“产销对路”,主要指的是拍摄内容要适合国内外观众的共同喜好和需求。比如人文类的《山洞里的村庄》、《白马山谷》、《西藏的诱惑》,还有自然环保类的《红树林》、《藏祢猴》、《神农架》等。这些纪录片不仅卖到了国外,而且收视效果也较好。可见,选取具有市场潜质的题材,是获得纪录片营销成功的关键一步。

制作要工整精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