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0 22:10: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上市银行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上市银行影响论文
财政部近日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下称《暂行规定》。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相比,《暂行规定》在金融工具的定义、分类、确认和计量等方面都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和FASB相关准则实现了较高程度的趋同。因此,对FASB和IASB相关准则的分析,有助于认识有关新规定产生的原因、主要变化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金融工具准则的国际比较
国际会计准则中规范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主要是IAS39。除基本金融工具外,IAS39还涵盖了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会计,因而内容高度概括精炼。自1998年以来,除在金融工具类别的名称和范围上有些微小的调整外,IAS39的基本内容没有大的变动。美国会计准则中有两个准则主要针对金融工具的分类确认问题,它们分别是于1975年的“美国会计准则第12号——特定可市场交易证券的会计”(FAS12)和1993年的“美国会计准则第115号——特定债务和权益证券投资的会计”(FAS115)。
(一)美国金融会计准则的演进
FAS12是为应对1973-1975年证券价格大幅波动而出台的。其主要内容是:将可市场交易权益证券划分为流动类和非流动类,要求其账面金额在资产负债表日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调整,流动类证券市价低于成本的调减金额记入收益,非流动类证券的调减金额记入权益;当证券分类发生变化时,按变化当日的成本与市价孰低重新确定账面金额,并将调整额记入收益。
FAS12后,债务和权益证券投资会计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不同行业的债券投资会计处理不统一;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导致只确认投资减值而不确认升值;摊余成本法为利用“利得交易”操纵利润提供了机会等等。
银行评论论文:上市银行的绩效评论透析
本文作者:王琳杨建垒工作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其过程一般是:首先设计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经验和专家意见对每个指标设定权重,然后将各商业银行的财务指标代入评价体系中计算出综合的得分,然后将各商业银行的得分作比较分析,从而对各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体系评分过程比较简单方便,得到的结果比较直观易懂,所以被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内部广泛使用。但是,这种评价方法也有一些缺陷,首先是指标的选取和各指标所占权重比例有一定的主观性,主要依靠评价的职业经验和专家的意见。其次是指标体系一旦确定后很难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修正,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自我更新,所以可能出现几年前的评价体系不适用于最新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状况。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参考美国的CAMELS评级体系、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考核评价办法》、财政部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中所使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考虑具体指标数据获得的可行性,本文基于金融消费者视角,更加关注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将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设定成四类,分别为:盈利性指标、安全性指标、流动性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详见表1)。这四类指标一般是金融消费者对商业银行选择的基础。其中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是各种评价体系中通用的指标,能够客观反映银行的盈利能力,可比性较高。流动比率属于一般企业业绩评价通用指标,即银行流动性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例,这一比例越低,表明银行流动性越差,可以用于清偿的流动资产不足。而存贷款比率指标的意义在于,存款是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贷款对存款比例越高,贷款期限越长,说明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占用了更多稳定的资金来源,银行流动性越差。不良资产率指标,按照国际通用指标,采用五级分类标准。同时由于部分股份制银行按照逾期、呆账和呆滞分类的贷款数额数据取得较为困难,所以可以采用银行年报中不良资产率来反映银行用于抵抗风险资产的能力。存贷款增长率指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选择是由于目前国内银行业务主要还是以存贷为主的,存款额体现了银行对市场份额的占有量,存款的增长是银行拓展资产业务的基础,是银行实力发展壮大的重要标志。资产增长率可以反映银行资本权益的保值、增值情况,体现了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水平。
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因子分析
为了解决过去评价方法的弊端,本文认为利用统计学上的因子分析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来评价目前商业银行的综合绩效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主成分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延伸,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丢失,将多个存在相关性的原始变量通过降维处理减少到几个具有较强可解释性的公共因子变量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思想是通过坐标变换的手段,将原有的P个相关变量Xi标准化后进行线性组合,转换成另一组不相关的变量Yi,任意一个Yi都是满足相应线性关系的方差最大的因子(即主成分),并且Y1、Y2、Y3、Y4……Yi在方差中所占的比重依次递减,即解释能力逐渐减弱。在主成分分析中,一般选择前几个方差较大的主成分,用较少的主成分解释绝大部分信息。一般认为方差的比重超过80%,主成分因子分析就能有比较好的效果。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是削除多个变量相互之间的干扰以及在多元量化模型分析上的不适,根据相关性大小对变量进行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间相关性较强,不同组的变量间相关性较弱。每组变量代表的一个基本结构即公共因子,用这些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个分量。因子分析的目的是寻求变量基本结构,简化观测系统,减少变量维数,用少数的变量来解释整个问题。基本步骤:1.将原有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2.计算变量的简单相关系数矩阵R;3.通过相关矩阵R的特征根得到各主成分(一般特征根大于1的变量就能做为主成分)。4.根据主成分的数量确定因子的数量,每个因子中包含几个相互之间有很强相关性的变量。5.给每个因子命名,根据因子载荷矩阵计算因子得分。6.根据每个因子得分和在样本中的解释比重加权得出每个样本的综合排名。我们一般采用R型因子分析,模型如下:容来说明因子的含义。在因子分析过程中,还可以将每个公共因子表示为变量的线性组合,进而用变量的观察值来估计各个因子的值(即因子得分)。其数学模型为:Fi=bi1X1+bi2X2+…+binXn(i=1,2,…,m),式中Fi为第i个因子得分。在实证分析过程中我们建议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来进行。四、结论本文仅仅基于金融消费者视角对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进行指标选取和因子分析。其实方法是相通的,我们完全可以扩展为更多的绩效评价主体,也可以使用更为详细的指标。另外,使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了定量化的综合打分,可以得到初步的评价结果。但这种方法的研究结果仅仅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综合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笔者认为不影响方法和过程的一般性研究。
刍议城市商业银行上市
一、城商行上市的必要性
(一)对自身的意义。我国城商行资本金补充率普遍较低,资本金补充机制也很不完善。城商行大部分通过留存收益、股东以部分红利注资等渠道补充资本,其增资扩股不仅受到自身经营状况的限制,而且受到监管当局严格的审查。应对这些问题虽然有很多办法,比如政府注资、引进民营资本、业务联合重组和跨区域经营等,但是就当前形势来看浅论城市商业银行上市□郑碧娴摘要:伴随着中国金融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城商行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在不断提升,已经成为金融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城商行发展存在诸多障碍,如资本约束、地域限制、不良资产等。因此,被称为银行业第三梯队的中国城商行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从城商行发展的瓶颈因素分析入手,提出城商行上市的必要性及上市行为建议。最有效的应对措施就是上市。通过发行上市,城商行可以动态考虑资本金与资产规模扩张之间的平衡制约关系,在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新设机构、并购等方式,突破目前城商行经营的区域限制,实现跨区域经营。
(二)对金融业及地方政府的影响。城商行一直是银行业中不被看好的小字辈,规模小、受地域限制、资产质量较差、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而且大多数城商行业没有国外注资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为其不良资产埋单。因此不少城商行的增资扩股工作很难开展,长期备受资本充足率不达标问题的困扰。随着商业银行上市后的价值得到充分发现,国内的企业家和外资企业会开始意识到城商行的价值,可以为他们自己带来更多的产业投资机会。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的上市不仅在城商行群体中掀起巨浪,而且还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带来不小的冲击。
二、对城商行上市行为的建议
(一)博采众长,积极开拓中间业务,发展优势领域。鉴于城商行起步晚,发展滞后的现状,城商行应该加强自己的学习,向其他发展良好的中小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学习其在国内发展的成功之道,同时,要积极学习和印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硬件方面,积极开发引进先进的系统、设备,为日常经营活动做最好的准备;在软件方面,要积极引进人才,培养发展内部员工,学习新的技术和理念,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在最短时间内使员工素质得到最大提升。在提升软硬件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中间业务,努力开辟自己的特色领域。目前中间业务对银行业来说都是个具有很大潜力的领域,没有哪家银行一家独大,而这对于城商行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因此,城商行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改进对客户的服务,推进银团贷款,改进盈利结构,不断提高规避风险和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金融业为社会经济服务、为消费者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二)加强公司管理,优化资产结构,降低不良贷款率。城商行完善自身最重要的就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公司管理。在公司结构完善的前提下,完善资产配置状况,优化资产结构,减少不良贷款。同时,必须防止在降低不良资产时弄虚作假,要严格按照银监会的贷款五级分类法对既存贷款进行操作和认定程序,严格做好贷前尽职调查和资产评估的内审工作,根据客户资产变化状况,及时调整贷款质量形态。
商业银行上市与业绩关系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完成了较为集中的股份制改革并开始上市交易。当经济增长放缓时,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及上市,将会促进内部体制改革,并可为其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商业银行的上市要考虑融资规模的实际需求及其自身发展的规划,保证融资效果的最大化。
近10年来,银行业的改革及开放进入了加速阶段。但是,商业银行在进行扩张的过程中,只有注重资本结构与规模的协调,才能保证商业银行的良好持续发展。
陈信健认为,在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呈现出明显的粗放性经营特征。①尹利平则指出,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片面理解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内容、缺乏有效的信用风险监管手段和方法的问题。②有基于此,本文总结出了商业银行在资产结构上存在的两个问题:1、商业银行自身业务比较单一,影响到了银行发展的多元性,也造成了银行资产结构的单一;2、监督机制不到位,不仅使监管问题无法解决,同时也无法引起银行对资产管理的重视。这些问题基本上都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革以及上市来解决。
国内商业银行要上市融资首先必须解决不良资产的问题。孙兵指出,改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进行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商业银行体制,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提供制度基础;2、逐步开展实施混业经营,为银行资本负债比例管理提供更为广阔的运作空间;3、完善监管手段,保证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③从根本上讲,这三点均可通过股份制改革以及上市来实现。
到目前为止,一些学者已对商业银行上市对业绩或绩效的影响做过一些实证分析,但这些研究仅限于规范性分析以及统计性描述,比较缺乏数据间关系的支撑。
上市前后运营状况分析
商业银行股票上市论文
目前,我国银行商业化改革正面临着许多困扰和严峻的挑战,金融改革的滞后已逐渐成为共识。笔者认为,银行商业化改革之所以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一直都在回避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体制改革这一重大问题。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界定模糊,产权主体虚缺错位,不具备成为真正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发展、自我约束的金融市场主体,这不仅使其缺乏创新和开拓的利益机制、动力机制和内部法人治理结构,而且也阻碍了规范化的金融市场的形成,从而在总体上限制了市场化金融的培育和发展。国有商业银行自身也一直在低效运行,大量贷款不能收回,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约有1.8万亿不良资产,加上前年已划给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1.3万亿,共达3.1万亿,不良贷款率约为45%.(注:易纲、郭凯:《中国银行业改革思路》,《经济学》2002年第10期。)金融风险越来越大,甚至隐潜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货币政策传导不畅,资源配置低效;中资银行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特别是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面对中国加入WTO、企业转制、产权重组特别是股份制改革以及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新环境,其自身也同样迫切地面临着产权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问题。总理最近指出: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就是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公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国有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完善治理结构,进而条件成熟时上市。这表明了中央高层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决心和方向。
一、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体制改革中存在的种种认识误区
近几年来,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特别是股份制改造速度很快,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但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问题却仍未有多少实质性的行动。在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过程中,要不要借鉴国际规范和基本做法进行产权改革特别是股份制改革,在认识上是不统一的,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徘徊观望、畏缩不前的状况,仍须澄清认识上的种种误区。
1.现存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是否清晰
目前仍有人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是明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新近改为“国资委”)代表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行使所有者的职能。而笔者认为,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并不明晰。所谓产权明晰,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对企业每一部分经营性的国有资本都有明确的投资主体,而这个投资主体又全权行使所有者的权利,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目前,企业中的国有资产,从归属意义上来看,其产权是明确的,国有资产国家所有。但对企业中的每一部分国有资产,却没有明确界定哪一个机构来全权负责。这种“谁都可以管、谁都不负责”的状况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现在的体制实际上是整个政府机构都在行使所有者的职能,这是政府部门多头干预企业的体制基础。产权明晰,对企业而言,就是要使所有者的代表进入企业,形成本企业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改变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的状况。在我们的国有企业中有劳动者、经营者,但所有者缺位,因此不能构成本企业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无法形成现代公司制度中的法人治理结构。(注:陈清泰:《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几个问题》,《管理世界》1998年第4期。)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产权主体单一而且产权关系模糊的问题。银行资本中到底哪些是国家的、哪些是集体的、哪些是属于个人的,都没有明确的界定,相互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不能准确地划分。即使是国有资本,谁来真正代表所有者,如何才能保持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殖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表面上是国有资产,产权性质为全民所有,但是无论是全体公民还是个人都不可能具备所有者权力,也无法承担任何损失责任。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所有者权力,名义上产权主体是代表国家所有的政府,而实际占有、使用银行财产的是银行主管和员工,但他们只是银行的经营者,并不真正拥有银行法人的财产权力。笔者认为,产权明晰是指终极所有者的清楚、明确,而我国现存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体制,只有中间人,国务院、财政部、国资委、主管部门,都只是人,但恰恰就找不到最终所有者。因此,其所有者是模糊的、缺位的。
2.国有商业银行是否需要进行产权改革特别是股份制改革
透析银行上市与业绩关系
【摘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完成了较为集中的股份制改革并开始上市交易。当经济增长放缓时,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及上市,将会促进内部体制改革,并可为其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商业银行的上市要考虑融资规模的实际需求及其自身发展的规划,保证融资效果的最大化。
近10年来,银行业的改革及开放进入了加速阶段。但是,商业银行在进行扩张的过程中,只有注重资本结构与规模的协调,才能保证商业银行的良好持续发展。
陈信健认为,在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呈现出明显的粗放性经营特征。①尹利平则指出,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片面理解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内容、缺乏有效的信用风险监管手段和方法的问题。②有基于此,本文总结出了商业银行在资产结构上存在的两个问题:1、商业银行自身业务比较单一,影响到了银行发展的多元性,也造成了银行资产结构的单一;2、监督机制不到位,不仅使监管问题无法解决,同时也无法引起银行对资产管理的重视。这些问题基本上都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革以及上市来解决。
国内商业银行要上市融资首先必须解决不良资产的问题。孙兵指出,改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进行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商业银行体制,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提供制度基础;2、逐步开展实施混业经营,为银行资本负债比例管理提供更为广阔的运作空间;3、完善监管手段,保证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③从根本上讲,这三点均可通过股份制改革以及上市来实现。
到目前为止,一些学者已对商业银行上市对业绩或绩效的影响做过一些实证分析,但这些研究仅限于规范性分析以及统计性描述,比较缺乏数据间关系的支撑。
上市前后运营状况分析
上市银行投资者管理论文
摘要: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本质是上市公司的重要战略沟通工具。我国上市银行投资者关系管理中目前存在很多问题,如没有正确、有效的理念渗入银行管理层对投资者关系的承诺和活动中,投资者关系目标体系的建设及其实现存在不足;有的上市银行还没有很好地组织制度建设,也没有建立起负责投资者关系工作的专门部门;对于银行内部不同部门及员工在投资者关系工作中的角色和分工,也没有明晰的认识等。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结合国外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发展和创新,探索中国上市银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最佳有效途径。
关键词:投资者关系管理;上市银行;最佳实践
一、上市银行的投资者关系管理
投资者关系管理(IRM,InvestorRelationsManagement)的本质是上市公司的重要战略沟通工具,即上市公司通过不断地向投资者介绍公司的财务状况、发展前景等,获得支持公司的投资者群体。
从上市银行的角度来看,研究投资者关系的意义在于:获得投资者对银行的支持,认同银行的价值;获得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支持银行的战略发展规划;持续增强投资者对银行的信心,为银行再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银行首次公开发行与上市以后,还可能有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或异地上市等各项融资活动,只有在平时将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做好做细,在再融资的过程中才会得到投资者的支持。
同时,上市银行①投资者关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上市银行在中国境内资本市场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权重,而且社会影响力巨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成败和效果,关系到中国金融改革的全局,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随着机构投资者的日益壮大,监管部门对投资者关系日益重视,上市银行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备受社会瞩目。对于上市银行来说,一旦出现突发危机事件,就可能通过资本市场产生放大效应。所以上市银行自觉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促进与投资者之间的信任显得尤为重要。
浅析商业银行上市基础
一、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必须解决的两大基础性难题
目前,在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讨论中,讨论的比较多的是上市的操作方案,比如是国内上市还是海外上市,是整体上市还是分拆上市,怎样进行分拆。而对于开始上市操作之前需要做哪些基础性的工性,却涉及得比较少。
笔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基础性条件与上市要求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勉强上市,对资本市场和银行本身的发展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因此,在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上市的操作性工作之前,必须解决两大基础性问题,即对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调整,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并将其所背负的大量不良资产降低到按国际标准衡量可接受的水平。这两大基础性问题的解决是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必要前提。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
虽然《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但国有商业银行与作为唯一所有者的政府之间,仍未建立起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所必需的基础。
中央政府仍然将国有商业银行看成是自身的一个特殊的部门,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是在不断加强而不是放松(比如中央金融工委的成立加强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统一领导),并且这种管理更多的是以行政方式而不是市场手段,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仍然沿袭了政府部门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在中央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国有商业银行地位重要,仍然或隐或显地承担着大量的政策性任务。上述两个方面综合起来,造成了政府政策与市场法则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决策机制中并存,并且经常相互冲突。国有商业银行与政府之间更多地仍然是一种行政关系而非经济关系。
小议上市银行营销战略的两极化
摘要:上市银行是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的代表,其在市场营销战略方面独具特点。为适应日益细分的市场需求,日益丰富的产品和内外资银行同台竞争的格局,上市银行的营销战略应突出客户和投资者两极。上市银行的市场营销要紧紧围绕客户和投资者这两极,开展客户关系管理和投资者关系管理。
关键词:上市银行营销战略客户投资者
截止2007年7月。全国已有12家银行上市。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走上股改上市的道路。上市银行成为中国金融界一个强大的群体。它在中国金融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中国金融业的走向。不论上市银行原先的所有制性质如何上市后都将以市场为导向,需要克服营销动力不足。市场定位不清。对服务对象麻木和冷漠等问题。这就要求高度重视市场营销问题。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市场营销能力是一个上市银行的立足之本。那么。银行在上市后营销战略是否应做出转变。应树立什么样的营销理念呢?
一、上市要求营销战略做出重大调整
上市后直接面对广阔的资本市场。股价波动可能带来灾难性影响。这是任何上市公司都要面对的风险。上市银行面对的风险将更隐蔽更复杂,管理的难度更大。为了满足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的要求。作为公众银行将具有很大的盈利的压力。对高利润的追求是每一个上市公司的目标,上市银行不可能将资金持续用于低收益的货币市场的投资。投资者也不可能认同较低的资本回收率。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率各商业银行会更加积极地发放贷款。从2006年上市的中工两行数据来看。贷款发放率大大增加。报表中的利润也随之上升。但不良贷款的数字也同时上升。反映出银行的经营风险是很大的。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甚至操作风险的防控均要求上市银行拥有能支撑市场信心的市场营销战略。
银行未上市前在营销方面只须在产品市场上有强健的能力就能掌握主动。上市后银行除了提供资金的服务还要到资本市场上融通资金。其营销活动既要关注产品市场又要关注金融市场。是不同于一般企业中只针对产品或服务的高层次营销活动。上市也给银行拓展营销渠道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商业银行上市之后。除了能够满足融资要求。还有利于银行在更广的市场范围内展示企业形象。提升品牌影响力。我国各家银行上市时间并不一致,但投资者已对上市银行形成了较稳定的预期,即一般而言。上市时间越长,其资本市场化运作体系相对越成熟。其经营能力相对越强。品牌优势也越突出。总的来说。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和产品市场上对客户的服务能力是上市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个方面。都是上市银行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
上市银行资本问题探析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上市银行的资本约束问题仍然突出,文章对这些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现状及面临的难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当寻求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现实途径,并建立维持资本充足水平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和信用的特殊企业,主要依靠负债经营,自有资本比率低。银行资本充足状况不仅影响到银行自身的经营和市场竞争力,而且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于2004年6月正式出台、对全球银行业监管起到重要作用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资本充足性要求作为新框架三大支柱中的第一支柱,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CapitalAdequacyRatio),即银行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必须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至少应达到4%。
据我国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行业资本充足率达标状况较好。但面对开放条件下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和国际监管环境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瓶颈问题仍然存在,必须寻求维持资本水平长期充足的有效机制。
一、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的现状
(一)资本充足率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