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0 18:18: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商贸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商贸发展

供销社商贸发展情况报告

县供销社近年来认真贯彻国发[2009]40号文件精神,深化经营体制政策,初步形成了以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回收、农副产品购消四大连锁经营产业,2013年全系统商品销售总额6758万元,为全县农业发展,活跃城乡市场,繁荣农村经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商贸产业发展现状

1、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产业:县供销社创新体制搞活经营,以新供销农资连锁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各基层供销社为基础,整合农资直营店、农家店、加盟店为连锁经营网点,通过国家“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扶持,加大经营网络基础设施投入,形成了具有3个配送中心,11个直营店,65个加盟店的经营网络,2013年为农民供应农业生产资料2.3万吨,有关服务信息和宣传材料3万多份。

2、日用消费品经营产业:引进省内大型连锁企业家电销售公司,密切合作,并以家电超市为龙头,以基层中心供销社日用消费品超市为自营平台,通过争取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扶助,在全县建成社有日用消费品超市6家,村级连锁加盟店156家,2013年基层供销社超市实现销售255万元。

3、烟花爆竹经营产业:注重以安全经营为重点,强化烟花爆竹市场专营,加强城信建设和行业自律,按“六统一”标准,着力打造贯通城乡,布局合理,规范有序的烟花爆竹经营网络,在全县建设标准化烟花爆竹配送中心1个,直营店3个,代批点7个,零售网点150家,并建设标准化储存仓库600平方米,配备了专用配送和市场稽查车辆。保障了烟花爆竹市场管理安全有序,销售持续上升。

4、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经营产业:通过整合社有资源,采取股份制形式,组建成立县新供销再生资源公司,以资本购销为纽带、整合、规范现有再生资源加收网点,建立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积极开展废纸、废金属、废橡胶及车辆拆解和家电以旧换新等业务,该公司现共有回收利用网点63个,2013年实现废旧物质购销交易额1630万元。

查看全文

城乡商贸发展工作体会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市委作出了“更加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对于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商贸流通工作实际,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

一、商贸流通领域改革发展的历程,就是持续不断的思想解放的过程

大家知道,流通和市场有着自然的联系。流通是从整体上动态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市场是流通过程中的横断面,囊括着流通过程的各种利益关系。流通领域以其相对独立的产业特点以及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的特性,使其率先进入改革开放。我市流通改革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即改革起步阶段、大力推进阶段、深化发展阶段、繁荣创新阶段。可以说,流通领域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按照党的思想路线不断解放思想、使主观认识不断接近客观实际的过程,从而产生了主管见之于客观的行动、方法和成效。

就我市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商品市场初具规模,市场机制已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流通主体实现多元化,流通设施和技术不断改善,现代流通方式和先进经营业态迅速发展,“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格局初步形成,以市场化为标志的商品流通体系基本建立。去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3.8亿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49.37倍;全市共有各类商业网点41570个,规模以上商场50家,各类商品市场(包括农贸市场)近200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所发展,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流通网络。沃尔玛、肯德基等世界知名企业落户我市,为我市商贸流通带来先进管理和营销理念。“菜篮子”不断净化和丰富,经受了各种突发事件的考验,不断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商贸流通在经济社会和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三十年来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的过程。

二、更加解放思想要紧密联系实际,突出流通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破解

查看全文

高新产业的商贸发展探索

本文作者:傅晓明袁声莉戴化勇杨申燕工作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从2000年第二期和之后的第三期高新区规划设计开始才一考虑到商贸业的相应配套建设,世纪金花作为首家大型购物中心开始进驻;到2003年开始逐步形成了以横向4.2公里的科技路和纵向1公里的高新路的“小T型”商业网点聚集区,原来的一、二期区域的制造业和工业企业一律迁入新扩地区,腾出来的区域全部作为商贸服务区;之后随着高新区建设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原有的商业网点布局已经不适应发展需要,为此,高新区又规划了以横向科技路和纵向3.6公里的唐延路构成的“大T型”商贸业聚集区。2004年,当时的西安市商业贸易局了西安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4一2020),全面规划了西安市总体商业网点布局,高新区商贸业的总体布局随着西安市总体商业规划的也进一步明确,目前,已经形成以传统的科技路和高新路为主发展商业街、以唐延路为主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中央商务区、并发展以锦业路和西台路为主发展总部经济的总体商贸业格局。同时,2012年三星电子正式进驻高新区,据估算,三星公司的存储芯片项目总的投资规模在70亿元人民币,尽管此项目在2012年上半年签约之时在全国引起很大争议,但是西安市态度非常坚决,最终排除了异议坚决引入,为此,高新区专门规划建设三星城,以现在临近草堂工业园的9.5平方公里为三星城建设规划用地,项目已经开工,计划明年9月建成一期,三年完全建成;未来形成10万人左右的三星城,规划配套160多家企业,包括医院、学校、员工宿舍等设施。2012年6月,国家有关部委正式通知各主要城市上报建设国家级中央商务示范区申请,西安市政府作为申报城市,确定以西安高新区为主作为西安市的国家级中央商务示范区建设的上报区,并且联合碑林区、莲湖区和雁塔区三个老城区的商贸业资源,整合规划建设西安市中央商务示范区,这一重大决策为新时期高新区的商贸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所以,未来一段时期来看,高新区的商贸业发展将是以西安市总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家级中央商务示范区建设、三星城建设三极并进的推进方式作为主导推进动力。高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及分布截止20n年,西高新共有商业网点1372余个,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78.71亿元,比2010年增加31.06%。1、着力打造高新区中央商务区,增强高新区商贸流通业辐射力西安高新区以申报国家级中央商务示范区为契机着力打造一流的商贸流通中心。西安高新中央商务区位于区域核心地带,以唐延路、锦业路、西太路为发展轴,集聚了一批以高端商务、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等产业形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成为高新区万亿元现代服务业产业带的重要组成和集办公、会展、酒店、商业、居住、文化、娱乐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新都市中心。目前,20余家主要金融机构均在中央商务区设立了网点,功能齐备、配套完善的大型商场、超市、宾馆酒店、娱乐餐饮、金融保险等使之成为西安市最集中的高端商业品牌聚集区和西北第一商业聚合地。西安高新区中央商务区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沿科技路、高新路、唐延路、锦业路规划建设了高档次的商务写字楼139栋,建筑面积达到328万平方米,其中4A级标准以上的商务办公楼70栋,建筑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以科技路、高新路和唐延路为轴线的“T”字型高新商圈经营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分布着大量高级写字楼,聚集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西安高新区商务聚集区建有文化艺术中心、剧院、主题公园、游乐场、科技馆、博物馆、图书中心、文化广场等,打造了标志性文化建筑,提升了城市文化品质,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逐步形成了宜居、宜商、宜业、宜游、宜学的五宜商住区。中央商务区已发展成为兼备科技、金融、交通和时尚优势为一体的高端复合型区域,区内各类高端服务设施齐全,并日益形成了高新品牌,被誉为“关中第九景,’o2、高中低端酒店餐饮业齐头并进、均衡发展西安高新区现有星级酒店22家,其中四星级以上8家。亚洲地区盈利能力最强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内陆首家五星级瑞士本土酒店瑞斯丽大酒店、西安绿地假日酒店等一批知名高端酒店相继入驻,使其商旅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目前高新区餐饮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主要集中在高新路和科技路一线,从集中度看,高新区餐饮在高新一路和高新二路之间形成了高新区的餐饮服务一条街,集中了以俏江南为代表的高档餐饮和来自本地、四川、新疆的中低档餐饮企业。不过总体看,高新区餐饮业上不如西安市在传统的雁塔区和新建的曲江文化区餐饮业发达,在这两个区集中了西安市的主要餐饮美食和酒吧街,由于西安市相对城区面积比武汉市小很多,所以,从餐饮的选择看,商务宴请活动主要集中在雁塔区和曲江新区。3、初步形成多样化的零售业态布局西安高新区商贸零售业态兼具了高端百货、大型购物中心、小型商场、社区便利店等多种形态,初步满足了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要。在高端百货和大型购物中心上有金鹰国际购物中心、世纪金花大型商场,大型连锁店有沃尔玛超市,不过再无其它连锁超市,西安市本地没有形成象武汉市武商量贩、中百仓储、徐东平价等大型的商业连锁超市,主要是由一些中小型商业企业形成配套,包括小百货、小商场、小区配套商业设施、小区便利店、小区蔬菜直销点,其中,高新区明确要求在进行住宅小区建设中必须拿出一定比例(一般为10%)的建设面积用作商业配套网点的建设,以满足小区居民的生活需要。新区内形成了高、中、低档商业网点的整体布局。4、物流业及专业市场的布局情况物流业在高新区的发展目前没有纳入规划,从高新区的现有格局和基本指导思想看,物流业并不是他们重点扶持的,主要原因是认为物流业造成大量的重型卡车来往于高新区,影响了高新区的总体环境,造成环境污染、噪声和交通堵塞,因此,与此相关的现有高新区8家汽车“45”店也因为需要物流业配套而计划迁出高新区。不过,由于比亚迪汽车就坐落在高新区,大量运输汽车的卡车就停留在相关区域的街道上面,确实影响了环境和交通,但是对这一企业目前高新区还是重点支持的,所以,高新区要想完全解决大型卡车过多造成的问题可能还不现实。高新区专业市场建设目前基本上是蔬菜市场和汽车“4S”店两部分构成的。蔬菜市场有沃尔玛超市一个、专业蔬菜市场一个和小区蔬菜直销点形成基本格局;8家汽车“45”店分布在唐延路周边,包括大众、奥迪、比亚迪等品牌,基本涵盖高中低档车型,不过这些店都将陆续迁出高新区,搬迁至三环以外。至于建材专业市场高新区并无配套,高新区居民主要前往老城区的两家大型专业建材批发市场。

总的来看,西安高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具有如下一些特点:管理职能和行政职能分离高新区管理体制上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划,而是在现有行政区划中独立出来单独发展高新产业,从行政体制上面来看并没有独立成区,而是形成了社会管理由西安市政府会同已有各区职能部门进行管理,而高新区管委会专门负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招商引资以及服务工作,高新区的整体发展规划依据西安市政府关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规划进行,包括园区建设规划、招商政策等等均由西安市政府实施。2、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发展总体要求高新区在建设之初就是按照中央、陕西省的总体要求、依据西安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设的,在发展过程中,也严格遵循了西安市的城市规划、商业网点建设规划、高新区建设发展规划要求,逐步推进,规范发展。3、高新区地理位置特殊由于西安市北面为渭水环绕,南面则是椭圆形的秦岭阻隔,因此,从西安市市区发展可行方向看,向城市的西南方向发展是可行之策,所以在高新区建区之初,就确定了向西南方向发展的大方向,也明确了西安市整个城市格局发展的大方向,也就是说,现有高新区的发展区域实际上也是整个西安市城市发展的区域,这也导致了西安市在整体的投入上以及市民的居住工作和生活区域的选择上也倾向于选择向高新区迁移。这一点不像武汉,武汉市的城市发展呈现多极化,城区面积向四周扩张,所以也导致了东湖高新区从对市民的集聚效应上面不像西安高新区那么强烈。4、总部经济和高新产业相互支撑共同发展高新区在发展既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上,还特别结合了西安市所大力推进的总部经济的发展,在西安市定位于西部总部经济中心的基础上,西安市将总部经济的发展立足于高新区,这样使得高新区在发展传统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上,借助于总部经济的发展带动产业区内其他经济体的发展,同时,各类企业的地区总部的进入无形之中又增强了高新区的吸引力和投资集聚效应,使得更多高新企业落户,从而形成了目前总部经济、金融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多元产业集聚的总体布局。5、将城中村改造与商贸业发展相结合城中村改造中不是简单的拆迁推倒建设高档写字楼和商业网点,而是结合城中村的具体位置,一方面建设了大片的新居民区,一方面在这些新居民区中保留城中村村民自主开设的商业网点,包括餐饮、百货、娱乐等设施,这些设施尽管比较初级、简陋,但是客观上为周边制造业企业员工以及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一个成本相对低廉的居住之所,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高新区吸引和稳定一批收入不高的年轻群体,同时也形成了高新区商贸业的有效合理的结构。6、借力大型企业的引进入驻,助推商贸业发展典型案例就是今年借助三星公司存储芯片项目入驻高新区,高新区为此配套建设的三星城将建设一大批商贸配套设施为即将进入园区的1000多名韩国员工和更多本地居民提供服务,这无疑将对高新区的商贸业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上述特点既是西安高新区发展的重要经验,但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1、过分强调了总部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作用。高新区最近两年的发展规划中很大一部分是围绕建设总部经济和中央商务区展开的,今年更是围绕西安市申报国家级中央商务示范区的决策开展了建设总部经济和中央商务区的更大力度的招商引资工作。而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可能造成高新区经济发展的“跋腿”。2、对商贸流通业的完全放手可能导致市场失灵问题。高新区目前所实施的商贸业管理体制基本上是高新区管委会不承担商贸业发展的管理职能,完全交给市场,运用市场的看不见的手来实现商贸业的发展,而商贸业从业者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则是依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法规进行监督管理。但是由于高新区所处地理位置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存在和保留了大量的城中村改造后自然形成的城中村商业网点,导致这些地区的商贸业发展存在一定的无序竞争和垄断经营等问题。3、城中村的管理真空问题不容忽视。城中村改造后留下的大片村民自主建设的商业网点目前基本上归口村委会管理,村委会的管理比较薄弱,甚至有些场所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形成了一些城中村商业网点的无序竞争、垄断经营乃至不法经营,甚至还可能成为黑社会组织形成的温床,再加上这些商业网点人群聚集,顾客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很容易发生治安问题,甚至更大的群体聚集事件,这都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4、专业市场发展存在较多空白。高新区专业市场发展空白较多,目前,区内人才服务市场、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基地等数量都不多,如人才服务市场只有高薪区管委会驻地一家,无专业的建材批发市场,而对于已经形成的汽车专业市场(如45店)又由于产业政策和指导思想的原因,计划全部迁出,使得汽车专业市场的发展已基本上停滞。专业农贸市场呈现空白,居民生活由沃尔玛超市和小型社区蔬菜直销店来解决。这些使得高新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城市功能上出现了一定的缺失,目前的解决方案主要是由周边城区配套解决的,这客观上加大了高新区居民生活的成本。

综合上述经验和问题,我们认为,在东湖高新区发展商贸流通业中有如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借鉴:1、商贸业发展要和国家商贸业发展的总体政策相结合借力发展。借鉴西高新的商贸业发展,东湖高新区可以参与到国家级中央商务示范区申报工作和建设工作中,围绕总部经济和CBD建设来发展商贸业。西安高新区的商贸流通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而在这一新的发展阶段中借力发展成为高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新动力。而这一借力就是抓住西安市正在开展的申报国家级中央商务示范区这一契机,以国家级中央商务区建设为抓手,大力促进区内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这次西安市的中央商务区建设工作是以高新区以及围绕高新区的几个老城区的商贸业基础作为申报依据的,客观上为高新区的新的商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使得高新区的发展和周边城区的发展形成合力并融为一体,既实现了对周边老城区的带动发展,也客观上为高新区的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支撑。东湖高新区应该积极利用这一信息,尽快落实国家商务部所提出的建设国家级中央商务区试点城市的相关政策要求,积极争取武汉市加入这一竞争,并将东湖高新区纳入这一规划,以提升东湖高新区商贸流通业的整体发展水准。2、与城市的总体城市规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形成多种产业协调并进、相互促进的格局。西安高新区虽然一直没有对区内的商贸流通业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和管理,但并不意味着区内的商贸流通业就是无序发展,除了区内相关的配套政策外,西安市政府所制订的一系列发展该市商贸业的政策措施同样在区内得到较好贯彻执行,所以保证了区内的商贸业发展的规范和有序,由此可见,将区内发展和全市的发展规划相联系、相协调,既保证了高新区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区内的产业招商工作中去,又保证了招商产业能建立在较好的商贸业配套支撑上,使得区内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可发展。东湖高新区在商贸业发展中也可以结合武汉市最近出台的一系列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的举措,将区内商贸业的发展和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的规划结合起来,如2012年8月29日武汉市政府所提出的建设“九大区域中心”的决策就是典型的重大决策,如果东湖高新区在这个重大规划决策中能够进行有效的融合和参与,将对于高新区内的各个产业当然也包括商贸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然,东湖创新试验区的建设也同样将是重要的推动力,也必须善加利用,借力发展。3、商业网点和商贸配套建设要注重高、中、低档网点在同一区域的合理搭配,有利于社会管理高效运作,同时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商贸业的发展切忌好高鹜远,盲目追求所谓高档、奢华、时尚,尤其不能被房地产商绑架,沦为房地产企业营销活动的嘘头和工具。像最近在鲁巷光谷步行街所提的什么“24小时不夜城”建设,一定程度上就是房地产商闹出的营销概念,对于改善广大居民的实际需求有多大的作用值得我们思考。商业配套建设要注重实效,注重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需要,从满足绝大多数在区内生活的普通人的生活出行方便舒适需要出发来进行商贸业发展的规划和配套。既要有集中连片开发形成规模化和集聚效应,但也要深入各个居民聚集区,重视分散网点的建设,毕竟大多数居民还是希望在家门口方便消费和出行的。只有这样,才能留住居民,不至于出现区域空心化和所谓“空城、鬼城”,还能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舒适感。4、产业规划要留有余地。高新区制定相关产业的产业规划时要注意为不同产业的发展留有余地,留足空间,为以后各产业的发展留下足够的可能性,防止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现有高新区的不断扩张一方面反映产业发展迅速,是可喜的表现,但也说明我们的规划制订之初对于发展的空间预留考虑不足,使得产业发展尤其是商贸业发展空间经常捉襟见肘,疲于更改以适应需要,结果导致商贸业发展总是处于被动发展或者见缝插针的状况,这些都说明我们对于商贸业的发展要做到规划先行,既要规划时不要盲目发展、片面强调大而满,但又要适当留有余地,留足发展空间,为商贸业发展提供不断适应新的需要的可能性。这对我们的商贸业规划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5、高薪区管委会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中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要手伸的太长干预了市场的正常发育,又不要放手不管,导致市场的混乱无序。西安高新区在发展商贸业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新区管委会对于区内商贸业的发展一直置于市场调节的模式之下,所以在区内的商贸业发展既有市场竞争带来的繁荣,又有监管缺位所产生的城中村商贸发展的无序和混乱。东湖高新区的商贸业发展要借鉴西安高新区的作法,从市场调节的一面来看,东湖高新区必须充分重视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认真研究市场调节的规律,用看不见的手来发展商贸业,但同时,区内同样存在大量的城中村的改造所带来的配套商贸业配套,这些配套网点同样也带来了较多的社会管理问题,高新区可以考虑通过建立商贸业协会组织来积极引导,既避免了行政手段的直接干预,实现企业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实现商贸业发展的有序健康发展。6、创新方法、灵活发展商贸业。西安高新区在发展商业网点配套中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法,他们提出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选择“联合开发”“自主开发”和“土地置换”三种方式进行商业网点配套建设。所谓联合开发是指地产开发商和商贸企业共同投资,联合开发商业网点;自主开发则是有地产开发商独自建设商业网点配套,而土地置换则是由高新区出台的针对那些希望扩大规模的位于繁华地段的制造业企业的优惠政策,这一优惠政策简单地说就是政府采用1:1.5的用地面积比例和这些企业进行土地置换,通过置换,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用地,而政府则获得了新的商业开发用地,作为商贸业发展的新地块进行招标。东湖高新区的建设也需要在保证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运用制度创新和顶层制度设计来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通过良好大环境的营造吸引和激发各类企业的发展创新,也能够有效引导企业有意识的投资商贸业、发展商贸业。

查看全文

当代高新区商贸发展的启发

本文作者:张冕工作单位: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1、国际高新区的发展历史世界上第一个高新区是1951年诞生在美国的斯坦福研究园,因而国外的高新区起步早,发展历史长,发展速度快。国外高新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二个阶段:(l)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是从1951年斯坦福研究园的兴建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高新区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且发展缓慢。1951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兴建的斯坦福研究园(StanfordResearchPark)占地仅有50英亩规模,开创了世界高新区的先河。与斯坦福研究园同时起步的是波士顿地区128号高速公路地区,但当时128号公路地区只是自发集聚了几百家高新技术公司,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新区。1959年,美国又兴建了占地30多平方公里的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在这一阶段,世界上其他地区的高新区还包括:1970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圣三学院建立的剑桥科学园;法国于1969年开始筹建的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日本于1963年建立的筑波科学城等。应该说,在这一阶段,世界范围的高新区都处于起步阶段,且数量很少,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世界上仅有20多个高新区,兴建的高新区都位于西方发达国家,且绝大多数集中在美国。(2)高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严重衰退,但是高新区却获得了以技术为导向的经济增长,再加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引发的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创建发展高新区的热潮。在美国,斯坦福研究园发展成了居于全美乃至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前沿的“硅谷”,128号公路地区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计算机基地之一。与此同时,美国其他各州又兴建了大量的高新区。到1992年,美国高新区已遍及80个州中的42个州,总数达358个。在欧洲,英国又兴建了苏格兰硅谷;法国建立了以生物技术为主的布列塔工业园,以航空航天技术为主的图卢兹科学园;德国建立了西柏林科学园区、亚深技术中心、布伦瑞克科学园区。在亚洲,这个时期高新区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行动起来,兴建各种类型的高新区,如韩国的大德科学城,大田科学工业园区,光中技术城,新加坡的肯特岗科技园,印度尼西亚的瑟蓬科学城,印度的班加罗尔科学城,古尔风科学城,泰国和菲律宾等国的科学工业园。迄今为止,世界各地的高新区己经达到1000个,这些形态各异的高新区有力地推动了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目前的世界各地的科技园中,综合其发达程度、发展速度、影响力大小、对我国高新区的借鉴作用等多方面的考虑,本报告将着重分析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台湾新竹科学园的发展状况,并由这三家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状况分析高科技园区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对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商贸流通规划给出建议。2、美国硅谷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硅谷(SiliConvalley)位于美国加里弗尼亚州,它是一个从旧金LlJ的PaloAlto向南到SaintJose长约48公里,从Cupertino到Fremom宽约14公里的狭长地带,原名叫圣克拉拉谷(TheSantaClaravalley)。1938年williamHewlett和DavidPaCkard用538美元在租来的汽车房里成立惠普公司开始了他们自己的创业,也开始了硅谷历史的书写。此后,在特曼教授的鼓励、支持和推动下,一部分技术性公司随同惠普公司一起发展起来,为硅谷作为新兴电子产业基地打下了基础。二次大战临近结束的时候,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要尽快把国防技术转为民用技术,把军事研究中得到的信息、技术和经验用于和平建设。特曼教授再度回到斯坦福大学,并提出把斯坦福周围建成“科技人才区”,强化大学在科技产业发展中的角色。为了实现特曼计划,斯坦福大学首先建立了斯坦福大学研究所(SRI,StanfordResearCh工nstitute),从事与国防相关的研究并帮助西海岸公司的发展;之后,斯坦福大学实施“名誉合作项目”向当地的公司开放课堂;到了1951年,斯坦福工业园(TheStanford工ndustrialPark)的建立,进一步将大学教育和研究与产业发展联系起来。50年代中期,仙童(FairChild)半导体公司在硅谷成立,它发展之快,繁殖和派生出新公司的能力是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具备的。到了70年代,由于不能够继续从美国的国防市场中获得动力,风险投资和风险资本家在硅谷的活动达到了高潮。可以说,是风险投资帮助了硅谷微电子企业实现了技术转移和市场转移,并促成了硅谷形成集成电路的企业集群。但是,由于1969年美国政府制定了税收改革法,连续调高资本增益税,美国的风险投资市场随即萧条下来,硅谷的发展也逐渐缓慢下来。不过,这种发展靠的是新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创新所打开的新市场而取得的,1976年SteveWozniak和SteveJobS在汽车房里创立苹果公司就是这样的例子。为了促进本国的经济,1978年美国政府重新制定了新的税收政策,决定将增益税从49.8%降到28%,基本上回到了60年代的水平,风险资本随即活跃起来,硅谷的发展也进入了超大规模的时代。随着日本打进并控制半导体存储器市场,硅谷于80年代下半期进入了历史上最糟糕的经济衰退,但是,到了90年代初期,随着咨讯网络革命的爆发,硅谷迅速从衰退中走了出来,硅谷不仅成为一个复杂的、专「1生产与计算机有关产品的基地,而且成为计算机网络这一新行业的领头羊,它重新占据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中心。今天,硅谷己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风险投资家的乐园,世界高科技的人才中心,以及新经济和新财富的谷地。ZOn年,硅谷人均GDP达到94000美元,居全美第一。硅谷的GDP占美国总GDP的50/0,而人口不到全国的1%。3、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991年,印度政府信息技术部为了促进计算机软件工业的出口,在各主要城市逐步设立了巧个软件技术园区,其中班加罗尔是投资的热点之一,班加罗尔是印度软件技术园区和软件业的代表。早在80年代初,班加罗尔设立了少数几家咨询公司,初露锋芒,1984年,美国得克萨斯州仪器公司率先打入班加罗尔,在那里设立了软件开发公司,开展离岸开发业务。80年代后期,国际卫星通信的普及,使得西方公司普遍青睐印度庞大而廉价的人才‘市场,纷纷采用异地雇用印度人才开发应用软件的生产模式,因特网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1991年,印度政府在班加罗尔和美国之间架设了印度第一座卫星通讯设备。90年代中期以来,涓涓细流变成了汹涌大潮,一些重要的高科技公司和跨国公司由孟买移至班加罗尔,HP、Digital、工MB、Motorola等大跨国公司入驻班加罗尔,班加罗尔由此而确立了亚洲软件业都城的地位。1999年印度《IT行动计划》,提出成为世界IT超级大国的目标,从各项政策与制度上保障软件产业的优先发展,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高度鼓励合作,尤其是与全球知名企业或软件强国合作,如班加罗尔分别与美、中、日、以色列等国签署大量合作开发计划,班加罗尔最著名的软件企业工nfosyS则与微软、IBM、工ntel等企业建立多个合作项目,共图发展。班加罗尔还汇集了一批大型科研机构,拥有印度工学院等7所知名大学,几百所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如今,在印度班加罗尔创立的高科技企业达到4500家,其中1000多家有外资参与;目前全世界大约有75家资质为五等(即最高资质)的软件研发企业,其中有45个在印度,而这其中又有将近30个在班加罗尔;班加罗尔拥有近H万IT外包员工,还有约n万人在为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的企业编写程序、进行计算机维护、金融服务以及其他重要的地区或国际性工作。班加罗尔地区已发展成为印度软件之都,被称为印度硅谷。ZOn年,班加罗尔地区IT业创造的产值已达280亿美元,并预计今年还将有300k左右的增长。4、台湾新竹科学院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在八十年代前,台湾经济经历了30年的发展,走过了一条由农业到工业,由轻工业到重化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到资金密集型的道路,特别是通过进口林代工业和出口导向工业的发展阶段,台湾以其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先期发展了轻工、纺织和家用电器等轻型工业,其后则推行以石化、钢铁两大系列产业为主的重化工业,经济获得高速发展,一些日用产品如雨伞、鞋类、箱包、自行车等夺得世界销售量第一位的辉煌业绩,使台湾在国际经济上争得一席之地,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但进入八十年代后,经济发展条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世界发生能源危机、台湾资源短缺、岛内市场基本饱和、劳动力工资不断上涨等,尤其是主要外贸国美国宣布取消对台优惠政策,并采取种种措施限制台湾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台湾经济发展面临了新的挑战。因此寻找少用能源、少用原料、少用劳动力而向世界推销相比之下还算廉价的脑力产品成为台湾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选择。加强研究开发以及吸引海外学人回岛发展高科技产业,着手加速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换,己成为台湾经济保持繁荣之路。为使台湾经济向现代化迈进,经过各方面因素权衡,将新竹建设为“台湾硅谷”,集中发展电子、资讯等高科技产业,以推动台湾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当局颁布了((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并于1980年12月正式决定建立新竹科学工业园。以引进高科技产业,生产高科技产品为目标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其产业都是国外先进的高新技术的延伸,集成电路、电脑及周边、通讯、光电、精密仪器及生物工程等六大产业,构成园区的“明星产业”,不但成为带动全台湾整体高科技产业的主力,也成为台湾产业打入国际市场的主力。集成电路产业是园区的主导产业,其产值和从业人员都占一半左右。其发展速度也极快,年增产率多年保持在50%以上。新生产的集成电路产品在全球占有相当份额,仅次于美、日、韩等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基地。目前已投入“深次微米”开发计划,国际上最先进的0.18微米的微影、蚀刻等技术正在研发中,计划完成后,台湾半导体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电脑及周边产业是园区另一主导产业,其产品在台湾占有极大比重,终端机、桌上型电脑、影像扫描器、可携式电脑及网络卡等均占40%至50%以上。在世界排名上位居前列,终端机、影像扫描器和网络卡占有率分别达70%、64%和38%。在大陆闻名遐尔的宏基电脑公司,是园区一重要企业,其品牌在美国占有率排名前10位,成为全球第六大个人电脑公司。台湾电子计算机产值能跻居世界第七位,是与科学工业园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光电和通讯等产业也以极快的速度发展,预计将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下一波的主力产业。

从国际高新区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台湾新竹科学园的发展状况,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对高新区内商贸流通规划的启示,包括:(l)对居民与员工的共同关注;(2)为创业青年提供良好的商贸辅助设施;(3)国际化的视角。1、对居民与员工的共同关注从国际各主要高新区的发展和现状中都可以看到,高新区内的人员构成会随着高新区的成熟而出现原有居民的数量比例不断降低,高新区内企业员工的数量比例不断增加的现象,因此,从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在高新区内进行的商贸流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应把关注重点和受益对象从区内原有居民慢慢转变为居民与员工的共同关注。对于在高新区内的企业员工,也会出现与传统工业区内的员工不同的特征,即工作与家庭界限的模糊性。工作与家庭生活在表面上的二分和内在的互斥一直都是传统工业社会尤其是工业区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国际各高新区的发展现状表明,过去那种把工作和家庭区分为两个性质不同的文化领域的观点不总是正确的。实际上,在高科技工业园内,工作和家庭的边界是模糊不清的,以致于想证明什么是工作、什么是家庭都很困难。例如,硅谷文化研究小组发现很多硅谷内高技术公司中的工作人员会在工作的过程中利用公司里的电脑,在网上为朋友购买礼物或者购买家庭用品;另外也发现有不少员工在工作时间通过自己的私人便携电脑通过进人到学校图书馆完成学位或技能进修。这样的发现不仅揭示了家庭文化和工作文化之间界限的模糊不清,更使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每天在把工作和家庭结合在一起时所显现出的创造力。按照这样的思路,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在高新区内得到了协调和综合。一方面,高新区内企业员工的工作过程对于其家庭的影响慢慢从消极转为积极。在传统工业社会,人们从工作中获得报酬以维持家庭开销,但同时工作者在工作中的异化也必然导致家庭的异化,因此可视工作为家庭生活所不可避免的威胁。在传统工业社会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中,如果夫妻双方都就职的话,他们每天的生活可以典型地描述为在工作和家庭的需要之间“走平衡木”。走平衡木的比喻认为工作上遇到的障碍和家庭障碍处于跷跷板相互对立的两端这个比喻的实践含义是它使我们认为家庭是对遭到破坏的情况进行修复的努力,特别是由于工作的侵扰而造成的破坏。当我们联想到走平衡木的人突然失去平衡状态时的情境,这个比喻就显得很恰当。毫无疑问,这个比喻所隐含的是工作对家庭的影响是以消极为主的预设,以及封闭的静态平衡最优化观念,而非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应该是激发创造力的开放关系。然而,硅谷文化小组的研究成果表明,随着高新区内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无论在企业内还是家庭内都越来越高,MZM(MachinetoMachine,机器到机器)的出现更使得员工可以在企业内控制家庭中的各种设施,高科技园区内的个人在工作与生活中的界限变的越来越模糊,高科技园区中工作对家庭的影响正从消极转向积极。而另一方面,在高科技园区内,家庭已经不仅仅是工作压力和紧张的庇护所,还可以被视为一个多种用途的发动机。很多工作完全可以在工作场所之外进行,即使工作本身被锁在公文包或者便携电脑里,在家庭生活中仍然充满关于工作中的困难解决以及社交关系的讨论。按照上述分析,既然高新区内工作与家庭的界限会朝着不断模糊化的方向发展,主要为工作服务的产业规划和主要为家庭服务的流通规划也应该不断融合。一方面,在进行商贸流通规划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把高新区看做一个工作的场所,而要同时关注员工的工作需求和家庭中方方面面的流通相关的需求,在二者的同时满足下实现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家庭舒适程度的共同提高;另一方面,高新区内的员工主要由青年的知识型员工组成,这类人群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消费习惯等会与高新区内原有居住人员有较大的差异,按照国际各高新区内原有居住人也有比例不断下降、企业员工数量比例不断上升的经验,就应该在高新区的商贸流通规划中同时考虑员工和原有居民的不同需求特征,争取实现二者的共同满足,甚至更偏向于满足区内企业员工的商贸流通需求。2、为创业青年提供良好的商贸辅助设施从国际各个成功的高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学,特别是著名大学在其中起到的推动作用是功不可没的。美国《商业周刊》曾经指出:“今日硅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聚集学术精英、科技天才一、无限想象力及资金四射的科技殿堂,造就它的温床—斯坦福大学功不可灭。”斯坦福大学为硅谷培养了大批一流的创业人才,如工程师、律师、银行家、风险资本家和资产上亿美元的企业家。而且斯坦福大学不断派生出新公司,如太阳、英特尔、惠普、苹果、硅图、思科、雅虎……等等,恐怕没有人能清楚地知道,斯坦福大学究竟派生出了多少公司。由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和学生创办的高技术公司成百上千,创造了硅谷65%的产值和约25万个工作岗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为硅谷的成功起到了巨大作用,其科学精英们造就了许多科技新趋势,其中包括关键性资料库的发明、目前广为人知的Unix系统以及微处理器运算效能提升的精简运算指令集架构等,也培育出了包括英特尔的创始人GordonMoore在内的一大批硅谷精英。与硅谷中高校的推动作用相仿,印度工学院对于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国立清华大学对于台湾新竹科学园,剑桥大学对于英国剑桥科技园都产生了类似的推动作用。各大高新区在与高新区内高校相互促进的同时,大多数还形成了鼓励创业的文化氛围。美国学者安纳利•萨克森宁在《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一书中指出,尽管128公路与硅谷开发相似的技术,又在同一市场上活动,但结果却是前者蒸蒸日上,后者逐渐走向衰落,发生这种差异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的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硅谷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其文化的主要特征是:鼓励冒险、善待失败、紧密合作。不管是新入区的创业者,还是区域内的老员工,都努力地创办新公司,甘冒创业失败之风险,而不满足于在大公司一步一步地发展;在世界许多地方,技术或决策上的失误是一种耻辱,会断送人的前程,而在硅谷,对于失败却极为宽容,许多公司奖赏那些甘冒风险的人,而不是惩罚因冒险而遭失败的人,从而推动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大胆地尝试创新;区域内的人们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全球竞争力的获得依赖于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于是,硅谷的发展真理是:竞争要求持续创新,持续创新则需要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供应链相互之间的密切合作。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相对而言更重视通过相互的合作与信息传承来鼓励和帮助实现青年人的创业过程。软件园内崇尚共享知识的集体主义文化,班加罗尔的软件工程师也很乐于向他人传递知识,做新手的“导师”。在集群组织内部,显性知识通过正式培训、企业内部互联网和知识仓库来转移和流动;而隐性知识本身难于识别和转移,于是班加罗尔的大多数组织采取非正式程序来转移知识,例如“导师”制就是非常有效的程序之一,通过“导师”制,高手向初学者直接传输经验法则,甚至关于客户的信息和经验也可以共享,专门技能和知识在班加罗尔软件集群内得以顺利流动。台湾新竹科学园内同样有着浓厚的推行创新的文化,在园内激烈的竞争中,也许只有10%的人能获得成功,但失败者也因进行了尝试而受到称赞。新竹科学园内的创业者在失败时,没有丝毫的羞辱感,他们认为其创业的动机更多来源于挑战新技术。因此,他们勇于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坦然面对失败与挫折。新竹的文化认为,失败并不是一个污点,而是未来成功的识别证,这样的文化不仅证明了个人的自由创造欲望是经济发展中最核心的推动力,而且把尝试和失败视作自由创造所必须的成本。按照上面的论述,在国际发展较好的主要高新区内,随着大学与高新区的互相配合,伴随着高新区内激励、创新、宽容、学习、合作的文化氛围,会有越来越多的的青年人才在高新区内工作和生活,这些青年人才不仅仅是高新区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也将慢慢成为高新区内的主要人群。因此高新区的商贸流通规划要既能够满足其方便、快捷、时尚的生活需求,又要满足其合作、展示、创新的工作需求,让他们乐于长期留在高新区内,成为高新区效率提升的主要贡献者。3、国际化的视角随着交通、通讯等技术的不断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正在不断缩小,“地球村”己经可以形成,各大高新区内特别需要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企业和精英人才,也会最明显的体现出高新区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人员的共存性和国际性。在硅谷,新的移民浪潮使得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从世界不同国家过来的移民把他们自己关于家庭、工作和社会的观念也带进了高新区这个微型社会。硅谷文化小组研究时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的爱好、文化有很大差异,他们会因为不同的原因而聚集,某种相同的技术设备也可能在不同类型的家庭环境条件下产生绝然不同的影响。例如:对不断出现的新技术的普及使用可以使中国、印度、越南等家庭聚集在一起,因为一个成年的儿子为了教自己的妈妈新的电脑技术而不断与家庭成员沟通;但是也可以使一些来自欧洲的家庭成员相隔越来越远,因为这些新技术可能使家里的成年孩子紧紧地同企业界连在一起而疏远家庭。在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园内,己经有近一半的员工来自美国、中国、日本、以色列、英国等印度以外的国家,其他世界主要高新区内也都显示出比附近地区高得多的国际化的倾向。针对高新区内出现的国际化的现象,在进行高新区内商贸流通规划的时候就必需要从国际化的视角出发,多考虑各国,特别是高新区内人员众多的他国文化,一方面尽可能使得各种不同文化来源的人员的通用和特定的商贸流通方面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尽可能避免在商贸流通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中出现会导致不同文化来源的人员产生理解分歧的情况,从而避免不同类型人员的矛盾和冲突。

综合上述有关国际高新区发展的现状和观点,我们认为,在我国高新区发展商贸流通业过程中有如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借鉴:1、既然我国高新区是一个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下的新技术开发区,就应该吸取如台湾新竹科学园的经验,无论是在各高科技产业方面,还是在商贸流通方面,都要注重政府在宏观上的规划性和微观上的服务性这两大职能。所谓宏观上的规划性,指的是在高新区建设过程中进行有关商贸流通方面的统一规划,制定阶段的发展目标、发展规划,从而能为入驻园区的企业营造良好的商贸流通环境和发展环境;所谓微观上的服务性,指的是各地高新区管委会应该将自己作为一个服务机构,为入驻园区的企业提供一揽子的高品质服务,这其中包括购物、餐饮、休闲、物流、会议、会展、娱乐、文化、教育、创业等各个方面在内的商贸流通是高品质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委会需要时时跟踪园区内企业和员工不断出现的新需求,并在商贸流通规划的指导下尽可能满足这些需求,并不断促进高新区内商贸流通效果和效率的不断提升。2、明确高新区商贸流通针对的对象不应该仅仅是当前居住在各地高新区内的居民,而应该从长远的、发展的角度看待本次规划所针对的对象。按照国际各高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高新区内原有居民的数量比例会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高新区内各企业的员工在高新区内安家落户,导致其数量比例不断上升。我国各地的高新区也不会违背这样的历史经验,因此,其商贸流通规划应该考虑,甚至是应该侧重于考虑区内高新企业的员工的商贸流通需求。而如前文所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际各主要高新区的发展历程,高新区与区内高校的配合互动、高新区内浓厚的创新与创业氛围都造成了高新区内的企业员工中大部分是由年轻的知识型员工构成,因此,新生代知识型员工对于商贸流通方面的需求也必将成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商贸流通规划制定时所必须考虑的要素。从工作的角度出发,新生代知识型员工在创业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智慧的展示场所、需要与他人知识的沟通与协作、需要能够鼓励其不断尝试创新的氛围。因此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商贸流通规划应该针对这些需求特征,注重进行各级各类会展场所的布点,为青年人才的创新成果的展示提供平台;注重多功能会议厅、可以进行工作交流的餐饮和休闲场所的规划,使得青年人才可以方便地找到交流、合作的空间;尝试在商贸流通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鼓励进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商贸流通企业为青年人才的创新成果进行风险投资。从生活的角度出发,青年知识型员工技术水平高、生活节奏快、需求个性化强,因此高新区的商贸流通应该充分考虑这些需求特征,传统的百货商场等流通业态对这部份个体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吸引力,而应该一方面多打造集购物、休闲、餐饮、会展于一体的大型商业中心,使得区内员工可以方便地在一个地点满足多种需求;另一方面增加大型商业中心中给予个体的商品体验功能,再通过进一步完善的物流和快递配送的布局,以“实体店体验十电子商务+快递配送”的方式快速便捷的满足区内青年员工的个性化需求。3、从国际高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高新区内人员组成的国际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因此,各地高新区区商贸流通规划的制定应从长远考虑,在规划中考虑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个体商贸需求的满足。在规划中需要考虑到教堂、其他主要国家的风味饮食、双语学校等其他国家的员工的商贸需求,也要尽可能避免在商贸流通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中出现会导致不同文化来源的人员产生理解分歧的情况,从而避免不同类型人员的矛盾和冲突。尽管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对国际高新区的发展现状做了比较充分的信息搜集和细致的分析,但一定还有一些尚未收集到的资料和尚未考虑到的问题无法吸收进我们的报告,也还存在一定的缺憾,因此也希望有关专家对本调查报告提出宝贵意见。

查看全文

省际周边城市商贸发展思索

省际边缘区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省级行政区域在交接处所构成的特定的地理空间,它在地理区位、资源条件、文化背景、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同质性(仇方道,2009)。由于行政边界因素的影响,边缘区一般具有对基础设施、经济要素、产业扩张和市场等的“切变”作用,从而这些地区产生“边界效应”。从发展特征讲,省际交界地带一般具有经济的不发达共性和相对差异性等特征。关于边缘城市的发展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服务业作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商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对城市的发展作用日趋明显,而关于边缘城市的商贸业发展研究却甚少。徐州地处江苏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远离省会,是典型的省际边缘城市。徐州商贸业发展研究对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徐州商贸业发展概况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由于远离省会城市,商贸业受省会城市辐射作用较小。本文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联系较强的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区域,来研究徐州的商贸业发展。

(一)淮海经济区概况

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3月,是中国最早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脐部,由苏鲁豫皖4省接壤地区的20个市组成。淮海经济区各城市在自然资源、发展历史、经济水平及文化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相似性,产业联系较强,分析徐州商贸业在淮海经济区内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实现对徐州商贸业发展的较为准确的定位。

徐州是江苏省要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之一和徐州都市圈的特大核心城市,同时又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国家主要枢纽城市。徐州商贸业的发展更是领先于周边县市,特别是近年来徐州发展大交通、大商贸、大物流的政策,使商贸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已成为区域商贸中心。但是,商贸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由于缺乏合理的整体规划,新的商贸业网点层出不穷,业态分布不合理,许多商贸业网点盲目求大、升级,形成恶性竞争,商贸业布局与城市总体发展不一致等,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商贸业自身的发展,对整个城市的资源也造成极大的浪费,影响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低碳经济的商贸发展探究

本文作者:唐细语工作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1.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20n年,我市商贸企业9800多户(不含个体),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5.26亿元,同比增长19.6%,从业人员20万多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20%,占全省的份额由2008年的17.9%上升到19.6%,增幅在全国省会城市连续两年位居前十位,在中部省会城市连续三年位居前十位。2.商业设施设备较齐全,大商贸、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底,长沙市市区拥有各类商业网点5.2万个,营业面积398万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大于6000平方米的大型零售商业设施46个,业态包括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业店和仓储会员店;连锁农家店869家,乡级覆盖率达到100y0;商业街42条(综合街16条,专业街26条);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批发市场42个。3.市场主体日益壮大湖南友谊阿波罗股份有限控股公司,20n年,实现销售额48亿元,同比增长24%,位居中国服务业百强第16位,连锁百强第14位,零售百强第10位,其次,长沙通城百货、王府井百货、新世纪百货的销售也取得佳绩。高桥批发大市场、红星农产品市场年交易额分别达300亿元、200多亿元,双双跨入全国同类市场10强行列。商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ZOn年至今,全市商贸流通业引进内资50亿元人民币、外资5亿美元。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世界500强及国际知名零售企业陆续入驻;北京华联、上海世纪联华、国美电器等国内有影响的商贸企业也先后登陆长沙。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增长趋势明显加快,商流通业发展取得了卓越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1.商贸流通业发展先导作用有待增强“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市政府不断要求确定流通产业基础产业、先导产业的地位,但是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仍然存在着对生产和消费拉动力不够的问题。首先是对生产的引导不够,我市工农业产品流通效率整体上讲还比较低,企业流通成本较高,商贸流通业发展对我市本土产品价值的实现和提升作用还不明显,其次是对我市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发挥不够,对农村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发掘,消费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2.商贸流通业对外扩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时期,依托优越的港口及其他交通运输条件条件和物流基础设施,我市商贸流通产业的辐射力得到有效增强,但与上海、杭州、广州等城市相比,我市商贸流通业整体上仍存在规模偏小、品牌特色不足、大型商贸流通主体缺乏、产业导向不明确等问题。3.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软环境有待改善商贸流通业政策机制和规划执行力不足。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制定与落实的刚性不够、落实的力度与执行的钢度不够。长期以来我市各级政府重工轻商的理念依然存在,商贸流通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发展地位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发展空间也受到多个新兴行业的挑战,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各种政策和规划不能得到真正落实和实施。商贸流通业高端管理人才匾乏。调查表明,目前我市大型商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高端管理人才紧缺问题,人才队伍的不足制约了商贸企业的发展壮大,不利于商贸流通企业集团化发展。4.商业规划得不到有效执行,商业布局不够合理一是商业规划的执行往往让位于招商引资的需要;二是政府规划部门监管职责不明,开发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常不按商业规划建设便民网点或建后改作他用;三是可以错位经营的大型百货店集聚效应不明显,以经营快速消费品为主的连锁超市却往往扎堆;四是现有商业设施呈老城聚集、新区不足的状态。从而导致巨大的资源(土地)浪费。5.消费环境巫需改善不少商业设施交通条件欠佳,停车设施不足,疏导客流的空间狭窄;为顾客服务的软硬件设施和条件不足,如绿化、休闲娱乐设施、标牌指示、货物托管站等;部分市场布局凌乱,卫生状况很差。6.政策环境对商贸业发展扶持不力一是只有针对新进企业的扶持政策,对已有商贸企业没有扶持政策。二是电力、供热、银行卡等行业利用垄断地位侵蚀竞争较为充分的商贸业利润,加剧行业间的不公平。三是中小型商贸企业融资难。

“十二五”时期,为促进我市商贸流通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集聚集约、绿色低碳”四项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便民、利民作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真正做到把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惠民、利民、安民上来,切实改善民生。2.城乡一体的原则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推进城市新区、城镇、社区、农村的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商业的辐射作用,与卫星城、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鼓励龙头企业立足城区,以连锁经营方式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3.集聚集约的原则建立以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培育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以大企业、大集团、大市场为载体,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各类要素向优势资本、优势企业集聚,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充分发挥龙头商贸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构筑起商贸流通集聚集约辐射的平台。4.绿色低碳的原则坚持走绿色发展、低碳经济之路,推行绿色消费,引导绿色生产、集约投资,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贯彻实施“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政策,倡导居民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的消费模式,促进我市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五、对发展商贸流通业的建议1.按照构建“长株潭”经济圈的要求,规划商贸流通业进一步加强圈内合作,优化商业布局,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围绕“长株潭”经济圈产业发展建市场,重点发展生产资料、工业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要利用商贸流通业的资源整合优势帮助圈内城市承接产业转移,销售农副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与圈内城市共同发展。鼓励圈内商贸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商业合作,支持长株潭骨干商贸企业到周边市、县开设连锁店,提高经济圈商品整体档次和水平。2.实现城乡资源统筹配置把市场拓展的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合理规划和布局,建设一批腹地广泛、交易量大、交易手段先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把新兴的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大型仓储超市等业态向城市副中心延伸。3.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通过综合政府的产业政策、企业的市场需求、行业的发展趋势、消费的变动情况等信息,提高各类网络资源的集聚度和利用率。当前,一是抓紧研究电子交易、信用管理、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税收、市场准入、隐私权保护、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规章问题,逐步完善电子商务的法规规章建设;二是以支柱产业为依托,培育一批集信息、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配置等功能于一体的行业门户网站,发挥无形市场的优势。三是鼓励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建设网上商城,增强配送功能,扩大网上消费。四是发展服务业的网络业务,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五是打击电子商务领域的非法经营以及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电子商务的正常秩序。4.制定政策,扶持现有商贸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利用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激励本地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水平和管理水平。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制定差别化的授信条件,创新担保方式,通过动产、应收帐款、仓单质押等方式,解决中小商贸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鼓励中小商贸企业通过协会等方式入股建立联盟,合作参与大商业项目的开发。5.合理进行商贸布局一是与城市整体发展相协调,根据城市的发展定位、发展步骤、产业政策来确定商业市场的定位、布局、业态、规模、政策。对新建、扩建道路周边的商业网点,要及时谋划,合理布局,提升档次。二是充分发挥商贸流通的导向作用,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三是实施“商旅互动”策略,促进商贸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四是依托交通干线网络、快速交通系统,将商业设施建在交通便利之处。五是与传承历史文脉相协调,一方面商业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中,妥善保护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风貌;另一方面,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商业资源,传承和提升传统商业。六是积极开展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社区双进”工程。通过网点、资金、技术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导优势企业到社区设立便利店、物资回收站、维修站、早餐点、理发店等便民利民网点,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6.建设生态长沙,倡导以低碳绿色为主导的生活消费方式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消费模式。低碳经济的组成不仅包括产业层面的节能减排,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对于环境的影响同样重要。据有关资料介绍,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要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民树立低碳生活的理念。在基础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纳入低碳经济、低碳社会普及与教育的内容,使低碳经济、低碳社会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面向社会公众进行低碳经济、低碳社会方面的宣传活动,鼓励和倡导节约用电、用水,增强垃圾循环利用和分类意识。完善信息制度,增加公众参与和监督的途径,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不断增强全民低碳意识,养成节能减排的生活习惯,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落实到吃、穿、用、住、行等各个消费领域。长沙要发展商品流通业,首先政府要积极参与、引导,在政策、环境、方向等宏观方面进行协调、规划,清理体制障碍;其次要把长沙的总量做大,要完善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商品流通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零售网点布局,建设三级商业网络体系,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区域性物流中心,提高城市辐射能力;然后要推动流通创新,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进行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最后还要重视农村市场发展。这样,就会充分发挥商品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促进长沙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查看全文

经贸局金融商贸发展工作意见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一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加深,这对经济外向度较高的我市造成极大冲击,我们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压力。但是,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产业分工调整和企业并购重组,有利于我们以开放促发展,也为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新的机遇。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国家和省出台的扩大内需若干政策措施,对促进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和增值税转型改革,以及资源型和基础性产品价格的回落,对缓解企业经营困难、推动产业升级有积极作用。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在应对挑战中把握发展新机遇,在克服困难中赢得发展新优势,全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大、*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市委*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按照“强信心、抢机遇,抓发展、保增长,重民生、促和谐”的要求,紧紧把握好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和关键性工作,努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加强管理服务,进一步改善民生,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5%,人均生产总值增长9.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外贸出口总额与去年持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扎扎实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产业调整优化,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是经济的基础,要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全力加强产业建设。

查看全文

商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思考

根据区委、区政府对明年工作调研的要求,为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切实做好明年政府各项工作,促进全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就加快我区私营个体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全区商贸经济的发展的有关设想做汇报如下:

一、进一步认识私营个体经济在全区商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明年是我区开始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区作为*市的中心城区之一,要在全市实现“两个率先”中争当排头兵,必须突出商贸经济,实现区域商贸经济扩张和跨越发展,使商贸流通业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推动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全区商贸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要求,突出整体规划、积极引导、调整结构、突出重点的原则,发挥商贸设施的聚集优势、商贸旅游的品牌优势、交通便捷的辐射优势、新兴产业的支撑优势,以中心城区的繁荣繁华和居民社区的便民利民为抓手,确立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的发展目标,打造出高起点、现代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商贸发展战略格局,从而推动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区属国有商贸企业改制工作的基本完成,国有资本从全区商贸流通业的退出,今后在全区商贸经济发展中,是以私营、个体经济为主的民营企业将成为主力军,将形成以私营个体经济为主导的商贸发展的新的体制。区商贸局在加快推进职能的转变、为区域商贸经济做好服务的工作中,要做到转变观念,把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作为全区商贸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突出私营个体经济,为私营个体经济做好服务,进一步完善商贸经济扩张发展的新机制、新体制,发挥商贸经济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全区商贸经济新的发展。

二、私营个体经济在商贸发展中的主要方面

根据我区今后经济发展、特别是商贸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要积极做好引导、服务、协调,发挥产业导向作用,使私营个体经济能够符合全区商贸的发展方向和产业重点,从而能更有效的发展私营个体经济。重点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

民族商贸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一、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不均衡

对于我国民族商贸业而言,不仅其当前发展状况相对新型产业较为落后,同时,在其内部经济发展中,也存在差异。因此,本文主要以云南地区民族商贸业集聚地的发展为样本基数进行研究,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在我国民族商贸业的发展中,其商贸流通发展水平较全国商贸业发展水平偏低,零售市场价格指数增长出现明显偏颇,如图1所示。在2013年价格指数统计中,我国民族商贸业在商品零售价格、食品类商品零售价格、粮食类商品零售价格以及油脂类商品零售价格方面,均存在增长差异,这不仅可以证实在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中,商贸产品价格指数之间的差异,也可以证实不同商贸产品在商贸发展中有不同的发展能力。通过以上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证实,食品类商品以及粮食类商品在民族商贸业中的流通速度较快,较为符合民族商贸发展需求。而对于油脂类商品而言,其需求情况较少,商贸业发展中内部不均衡现象严重。故在发展我国民族商贸时,应将侧重点放在食品类以及粮食类商贸中。同时,对于不同业态的商贸发展,其市场商贸体系也存在漏洞风险,影响着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二)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的局限性

在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中,商贸流通业的消费品市场发展势头极好,在对地区商贸流通经济的推动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但是,同样对于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而言,其经济发展在外商投资方面陷入停滞期,较以往增长缓慢,投资规模参差不齐,使得大规模商贸企业得到发展,而限制了小规模商贸企业的可持续性。我国云南省民族商贸发展的数据图,在2010-2014年期间,外商投资总额呈现出降低趋势,这不仅对未来我国民族商贸业的发展带来局限,更将影响我国民族商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产业经济增长缓慢

查看全文

广西参与次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商贸合作是一项简单而又基础性的合作,是原始而又现代化的合作,如何发展值得研究。本文对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商贸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开展商流、物流、服务贸易,以及增强企业竞争力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次区域合作广西商贸合作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作为区域合作的具体行动,目标是一致的,都建立在平等、互信、互利的基础上,旨在通过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广西要进一步建立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机构机制,整合次区域合作的多重机制,明确工作任务,拓宽合作领域,在经济商贸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与广西商贸合作

(一)商贸合作的现状与内容

湄公河发源于青藏高原,长4880公里,为世界第六大河,是亚洲一条重要的跨国河流,流域面积81万平方公里。国际上称此经中国(云南省)、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入海的湄公河区域为湄公河次区域。它主要在中南半岛,位于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的结合处,是前者与后者大陆路桥。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显要。中南半岛有“黄金半岛”之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简称为GMS。大湄公河次区域(不含中国)总面积233万平方公里,人口2.46亿人,广西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人口4899万人,分别约为前者的10%和20%。大湄公河次区域与广西合作的历史199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根据该行成立的宗旨,与大湄公河沿岸各方磋商,旨在促进该流域各国之间经济发展,而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它建立在平等、互信、互利、互赢的基础之上,是发展中国家互利、联合、自强的合作,合作形式以项目为主导,亚行视各成员实行需要而提供资金支持。广西在2005年7月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第二次领导会议上作为中国参加合作前沿确定加入,从此融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之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