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0 14:08: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山豆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山豆根栽培及化学成分研究论文
【关键词】山豆根;栽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山豆根SophorotonkinensisGagnep.为豆科植物,药用部位为根,是临床常用中药,为《中国药典》所收载[1]。山豆根药材味苦、寒,有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功效。用于治疗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湿热黄疸、湿热带下以及钩端螺旋体病等症[2]。现代研究证明,从山豆根中离析出多种生物碱,其中的苦参碱(Matrime)、氧化苦参碱(Oxymatrime)等具有抗癌和抗霉菌作用[3]。山豆根主产于广西的西南部至西北部,广东、云南和贵州也有少量分布。由于山豆根的地域分布较窄,且零星生长于石灰岩山区石缝之中,一般海拔高度500~800m的地方。目前医药工业用山豆根作为原料,大量研制开发治疗肝炎的针剂(肝炎灵)、咽喉肿痛的片剂以及抗肿瘤的中成药。据商家反映每年销往工厂的量由往年20万kg增加到30万~35万kg,使年总销量超过70万kg[4]。由于销量的增加,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而上市量却不断减少,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野生山豆根资源濒临枯竭。山豆根的资源保护和人工栽培迫在眉睫。
为保护山豆根野生资源和解决用药紧缺问题,科技人员已对山豆根的生态环境、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栽培及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山豆根栽培及其野生与人工栽培的化学成分对比与药理研究综述如下,以供生产参考。
1本草考证
山豆根始载于《开宝本草》。苏颂《本草图经》[5]云:“山豆根生剑南(今四川省)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今广西南宁)、万(今四川万县)州佳。苗蔓如豆,根以此为名。叶青,经冬凋,八月采根用……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其中“广南如小槐”就是《中国药典》收载的山豆根,因主产于广西习称广豆根。”初版于1962年、再版于1986年的《中药材品种论述》已明确记载:商品广豆根的原植物有二[6]:一、越南槐SophoratonkinensisGagnep.[S.subprostrataChunetT.Chen]。二、多叶越南槐SophoratonkinensisGagnep.VarpolyphyllaS.Z.HuangetZ.C.Zhou。多叶越南槐与越南槐的区别在于小枝和花序只被短柔毛;小叶披针形,数目较多,(25~)27~33(~39)枚,小叶也较小,长20~35mm,宽5~7mm,上面无毛,下面只被短柔毛,有加厚的边缘;全为总状花序。
2生物学特征
山豆根鉴别质量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山豆根;木蓝根;北豆根;滇豆根
论文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4种“山豆根”的性状、显微鉴别和山豆根与木蓝根的薄层色谱鉴别,并对四种“山豆根”的质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的山豆根为豆科槐属植物越南槐(SophoratonkinensisGagnep)的干燥根及根茎,但是这种正品山豆根的中药饮片近几年越来越少,现在运用最多的“山豆根”是豆科木蓝属(Indigofera)多种植物的根(简称木蓝根,下同)。除此之外,《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的北豆根和《云南省中药饮片标准》2005年版第一册收载的滇豆根,在医疗单位均作“山豆根”使用。笔者现对这4种山豆根的鉴别及质量分析简述如下。
14种山豆根的性状鉴别
1.1山豆根根呈长圆柱形,直径0.5~1.5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和横长皮孔样突起。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质硬,难折断,断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1.2木蓝根根呈圆柱形,常有分枝,直径0.2~O.7(~1.2)cm。表面灰色、灰黄色或灰棕色,有时栓皮呈鳞片状剥落,有横长皮孔。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皮部灰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味微苦。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慢性乙肝;免疫汤;治疗
[论文摘要]免疫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60例的临床观察中,以增强免疫,促进肝细胞损伤后的修复,防止或减少肝硬化的发生,达到治疗乙肝的目的,有效率为90%,均无明显副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组织学中肝纤维化发生率高达81.15%,如何阻止肝硬化的进展,改善慢性乙肝纤维化前期功能恢复,增强肝细胞及机体的免疫功能,防止肝硬化的发生,减少肝纤维化的发病率,提高对乙肝的治愈是一个攻关难题。现将2005年4月~2006年4月期间门诊就诊病例进行治疗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160例均为门诊病人,符合《肝脏病学》诊断标准。男性88例,女性72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7岁,病程最长16年,最短2年。
l.2观察方法治疗前B超,肝功及两对半的检查,每疗程后复查B超,肝功及两对半。20d为1疗程。最短2疗程,最长8疗程,超过8疗程为无效。
药学毕业论文:银屑病的治疗状况
银屑病(psoriasis)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国内:70年代初
期起陆续有各地区的银屑病调查报告。上海(1974)调查454005人,其患病率为0.
217%;南京(1974)以函调方式调查102849人,患病率为0.28%;河南(1980)调查
105545人,为0.37%;黑龙江(1977)调查17806人。为0.84%,一般北方高于南
方。国外报告:美国患病率为0.51.5%之间,英国为1.6%。
银屑病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它可能与遗传、感染、
羊支原体肺炎中药治疗策略
摘要:羊肉因其营养价值丰富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青睐,羊养殖产业在近几年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以及养殖密度的提高,羊疫病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严重威胁着羊群的健康生长,甚至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其中羊支原体肺炎的发生比较常见,其传染性较强,一旦暴发会迅速形成疫区,目前在其治疗上可以采用中医治疗办法,以清热解毒、宣肺祛痰和消食理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就羊支原体肺炎的中药治疗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羊支原体肺炎;中药治疗;方法
羊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是肺炎支原体,患病的羊只会表现出明显呼吸道感染以及肺炎症状,就中兽医看来,该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风温之邪乘虚侵袭羊只,从而对羊只的心脏、肝脏、脾脏等器官造成影响,因此在治疗上应该以清热解毒、宣肺祛痰和消食理气为主要治疗原则。而且中药方剂中所使用的天然中草药也不会产生药物残留或者毒副作用,安全性较好,在治疗羊支原体肺炎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羊支原体肺炎
羊支原体肺炎是由丝状支原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丝状支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只能感染山羊,病羊和隐性带毒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病原大多会隐藏在病死羊的鼻腔、气管、支气管、肺组织病灶等部位,带毒羊只会通过咳嗽、喘气、打喷嚏等行为将病原带出体外,从而感染健康羊只。患病的羊只在临床中会表现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等三种症状,其中最急性型主要表现在体温突然升高(达41℃以上),且采食基本废绝,呼吸困难,每次呼吸都伴随全身肌肉颤动,持续三天左右就会死亡;急性型也伴随着体温升高,同时还会不断的咳嗽,并从湿咳转变为干咳,并伴随有浆液性鼻漏,治疗不及时大多数情况下会在15~30d后死亡;慢性型的症状比较轻微,大多数病羊身体虚弱,营养不良,虽然死亡率并不高,但是有可能会因为继发感染出现死亡[1]。
2羊支原体肺炎的中药治疗策略
脂肪肝治疗浅探
【关键词】脂肪肝;中医病机;中医药疗法
脂肪肝是由于脂肪代谢紊乱导致肝实质细胞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现代医学对脂肪肝的认识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在治疗方面尚缺乏较为理想的药物,同时,现代化学药物潜在的肝毒性亦限制了临床的广泛应用,而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已得到临床认可。现将中医药论治脂肪肝的思路探讨如下。
1肝脾失调是脂肪肝形成的病理基础
现代医学认为,脂肪肝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遗传、环境、代谢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其中游离脂肪酸增高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升高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对不足,脂肪分解代谢降低及输出障碍所致[1]。脂肪肝属中医学肝积范畴。《灵枢·百病始生篇》中说:“肝之积,曰肥气。”肥气即膏脂积蓄之意,是引起脂肪肝直接的致病因素。膏脂乃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其生成及输布均有赖于肝脾正常的气化功能,且尤以脾胃的运化输布功能最为重要,诚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张志聪亦说:“中焦之气,蒸津化液,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脂,余于内则膏脂半满。”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津液输布之枢纽,脾气充足则散精之职充沛,津液运化正常,膏脂四布入内溢外发挥濡养作用。若因饮食所伤,脾失健运则散精之职无能,水谷精微不归正化,水津输化失常,膏脂转运输布不利,滞留营中而形成高脂血症。尽管膏脂的生成与转化有赖于脾的健运,但肝脏在其中的作用亦不可忽视,诚如《血证论》所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达之,而水谷乃化。”盖肝属木,为厥阴之脏,主疏泄,既协调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又调控气血津液的动态变化,肝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络通利,津液精微得以正常输布和代谢,反之肝失疏泄则气机紊乱,膏脂之类不能随气输布全身,转运代谢障碍,郁滞于中,也是形成高脂血症的因素之一。肝脾不仅在生理上互相依从,而且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肝失疏泄则木不疏土,而致脾气运化失司,脾失健运则困遏气机而致肝之疏泄失用,共同成为脂肪肝形成的病理基础。
肿瘤治疗五联疗法决策
进入21世纪以来,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对生理功能影响不大,恶性肿瘤生长快或浸润蔓延快,易转移,威胁人类生命。青岛市卫生局通报了2010年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亡情况:恶性肿瘤已成为青岛居民死亡首因。我们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体会到对治疗恶性肿瘤方面首先要注意两点:第一确定诊断;第二制定治疗方案,主攻病灶肿瘤细胞。具体如下五个方面:即五联疗法。
一、精神疗法据社会调查证实,心理状态好的人生活中不易患癌,患了也易治愈。心理学家说过:积极的心理对身心健康的良好作用是任何药物和营养补品都不能替代的。现代医学专家也认为:生存的希望以及信念、意志和意念力是战胜癌症不可忽视的重大力量。有足够的信心,能调动自身的免疫系统、积极配合抗癌治疗达到康复的目的。
二、排毒疗法人在生活中,接触新鲜空气、清洁水源、纯净粮食、营养丰富的水果蔬菜,这些一旦被污染了,导致人体内发生气滞、血瘀、热毒、湿聚、痰凝,毒素不及时排除会变成毒垢,成为万病之源。肺恶性肿瘤就与空气污染、化学物质污染不断增加有关[1]。癌症患者如果每月连续做放、化疗,被杀死的癌细胞及正常细胞也会逐渐变成毒素或毒垢,排毒疗法对癌症患者尤为重要。人体排毒主要通过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毛孔排出。多喝水、多吃豆类、海藻以及有益排泄排毒的水果蔬菜。
三、饮食疗法食疗的目的是保证癌症病人有足够的营养补充,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病人康复。
饮食要因病因人而异,要根据患者的口味和病情需要调剂补充营养,一般采用清淡为主少吃多餐的方法。饮食的宜忌要与病情相结合,要注意饮食的搭配与禁忌。以药食同源的产品如黑芝麻、黑豆、何首乌、枸杞、山药、红枣、薏米仁、香菇、芦荟及蔬菜水果等作为食疗成分,坚持服用不但能使营养均衡、补充营养,而且能起到与药物协同的作用。让全身各个系统每个器官对癌细胞时刻监控和杀灭。
四、沐浴疗法是指用水、空气、阳光、森林、药物及其他物质进行浸浴或熏蒸,这是对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这些疗法的特点是,能显著增加白血球的数量,有效的促进血液循环,刺激男性睾丸激素的产生,提高女性雌激素的水平,通过新陈代谢排除体内毒素,有条件的患者要每天用热(药)水泡脚、洗脚,逐步恢复机体免疫力、抵抗力。
中药诊治慢性复发性皮肤病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临床资料;治疗方法;治疗结果;讨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环状红斑是一种以局部周围扩大的环状红斑为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诊断参照《临床皮肤病学》有关标准、皮疹周期性发作,病程可持续数年、治疗组自拟中药汤剂活血祛风汤加减治疗、拟活血祛风汤加减治疗、疗效评价、皮损完全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医学认为是一种超敏反应、皮肤病形之于外,实发于内、方中荆芥、防风祛风解表之力强而性较平和、生地黄凉血热,逐血痹,与元参同用即能清热凉血,又能滋阴解毒、全方祛风解表而不燥烈伤正,凉血解毒又不妨碍气血运行等,具体请详见。
关键词:环状红斑;中医药;治疗
环状红斑是一种以局部周围扩大的环状红斑为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笔者在20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用中药治疗本病的方法,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3年~2007年期间门诊收治60例环状性红斑病人,其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在8~41岁之间,病程1~5年。诊断参照《临床皮肤病学》有关标准:①皮疹常分布于四肢和躯干;②开始为淡红色扁平丘疹,远心性向外扩大,以后皮疹中央消退,边缘略起,形成环状或半环状;③皮疹周期性发作,病程可持续数年。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中药处方药味药量大小研究
剂量或称用量,是依据传统经验为达一定治疗作用所应用的药量。首先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其次是指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例份量,即相对剂量[1]。相对剂量必须以某一权威规定剂量作为参照才能严格地确定剂量“大”和“小”。其权威规定剂量以《中国药典》为依据,未收载于《中国药典》的中药,其权威规定剂量以统编教科书《中药学》或《中药大辞典》中的规定剂量为依据,如浙贝母用量为4.5~9g[2]。然而临床实际用量与《中国药典》规定剂量相差甚远,平均符合率仅有42%[3]。处方中药味剂量大的时常有,倡导与赞成者依据充分,言之确凿;处方中药味剂量偏小的也多见,践行或支持者众多,理论联系实际,振振有辞。两者观点鲜明,针锋相对,目的均为一个,就是更好地发展中医中药。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只看一文,只听一方,难做定论。现撷摘两者精华部分,给予归纳综述。
1认为处方药味大剂量应用存在合理性
1.1《中国药典》规定剂量偏小影响中药疗效
《中国药典》主要提供药物的用药规范和安全有效用量范围,用量超过《中国药典》范围,可能引起毒副作用。然而按照考证的古今剂量折算方法[4],《中国药典》规定剂量明显偏小,影响中药治疗疾病作用。如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因其组方严谨,疗效卓著,被誉为“方书之祖”,其所载方剂中,记载了大量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内容,如小青龙汤中的细辛3两约42g(《中国药典》用量1~3g);桂枝附子汤中附子用3枚约60g(《中国药典》用量9~15g),炙甘草汤的生地1斤约223g(《中国药典》用量10~30g)等。时至近代对中药超大剂量应用这一临床药学问题,开始有学者对此进行系统的研究,如张锡纯[5]《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专篇论及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问题。他的基本观点是“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极力主张超大剂量应用中药,并且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例如治癫狂的荡痰加目遂汤,所附的医案中甘遂用至三钱,代赭石用至四两,来复汤中山茱萸用二两,取其救脱之功;一味薯蓣饮中怀山药用至四两等等,均是超大剂量用药。现代医家中超大剂量应用中药者亦不乏其人[6]。
1.2药专力宏
从古至今不乏有医家在治疗某些疾病时运用大剂量中药组方,在相对安全的前提下,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清代医学家王清任[7]发展了活血化瘀理论,其治中风偏瘫诸症,以益气活血为总的治则,创补阴还五汤,方中黄芪剂量用至四两,其超大剂量应用黄芪的经验至今对临床仍有借鉴意义。云南名医吴佩衡[8]治疗一名产后出血并感染性休克患者,辨为肝肾之阴气内盛,心肾之阳衰弱己极,下焦之真阳不升,上焦之阴邪不降,一线残阳将绝,用附片150g,干姜50g,上肉桂10g,甘草20g,服用一剂而获奇效。阳虚至极,其邪非温不化时,若仅用几克附子,是否能逐寒?这种以现代“常规”用量为指标恐怕未必能得到真谛,也是导致中医不能治危急重症的原因之一。大剂量用药有其自身的应用法度,并非盲目莽撞、随心所遇,而是有深刻的内涵的。李东垣[9]从方剂配伍的角度,提出处方中主药的剂量可超大。“为君者最多,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其观点为后世处方中主药的超大剂量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药不良反应毒害分析论文
[摘要]很久以来,人们对大多数中药的毒副作用知之甚少,甚至错误的认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然而近年来,因为使用中药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及毒害作用甚至中毒致死的临床报道日渐增多。为了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也为了能引起医药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本文从以下8个方面分析产生中药不良反应及毒害作用的缘由。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毒害作用;缘由
中医药历史悠久,一般来说,中药药性比较平和,毒副反应也较少,很久以来被认为安全有效为广大患者所接受,而对其毒副反应则往往重视不够。很多人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不像西药是化学制剂,因而没有毒副作用,可以放心的吃。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大米虽然无毒,吃多了还会撑着,何况药呢!有关中药不良反应,我国历代早有认识,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果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明张景岳更有“无药无毒”的说法,认为“即如家常茶饭,本皆养人之正味,其或过用、误用而能伤人”。为了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中药的毒副反应及毒害作用应该引起医药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因不合理使用中药制品而引起的有害反应,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药物自身毒性及用量不当
《神农本草经》根据药物有毒无毒将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延年益寿药,无毒;中品为防疾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药量而定;下品为治病预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某些药物使用不当会中毒死亡。许多中药本身就有毒性,除了人们已经关注的关木通外,番木鳖、汉防己、乌头、莪术、斑蝥等中药都带有生物碱毒性。如附子中含有乌头碱小剂量使用具有治疗作用,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就会引起中毒。有些中药不含有毒成分,但过量服用也会引起中毒,如过量服用肉桂就会引起血尿。
2辨证用药不当
- 上一篇:山东申论历年真题范文
- 下一篇:善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