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覆盖率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0 12:00: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森林覆盖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市长在全市森林覆盖率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电视电话会议,主要目的是按照全省有关会议要求,对全市森林覆盖率净增量考核工作进行部署,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思路,以考核为契机,全面推进我市城乡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刚才,海东局长对全市森林覆盖率净增量考核工作进行了安排,明确了考核指标,分解了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一会儿,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总工会主席周林同志还要作重要讲话,之后市林业局还将进行专题培训。希望各县区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森林覆盖率净增量考核工作的重要意义
今年3月,省委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设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的意见》,同时印发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设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实绩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受省委、省政府委托,省林业局制定下发了《河北省森林覆盖率净增量考核体系方案(试行)》,并召开专门会议,对考核工作进行了培训和部署。省委、省政府首次将森林覆盖率净增量列入对设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工作实绩定量考核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对林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于推进全市城乡绿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行森林覆盖率净增量考核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国际环境看,全球气候变暖、空气和水体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都把植树造林、扩大森林碳汇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一项主要措施,世界各国也都把发展森林资源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间接减排的重大举措。从国内情况看,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从我省态势看,在“实现全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和全省城乡文明生态创建活动中,造林绿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了更快、更高的发展要求。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实行森林覆盖率净增量考核,有利于从制度上推进造林绿化工作的开展。
(二)实行森林覆盖率净增量考核是保障城乡绿化工作持续推进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市的林业生态建设正在逐渐步入过渡转型期,在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逐步减少情况下,面对气候干旱、无霜期短、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越来越大的实际情况,如何调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性,推动城乡绿化工作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我市面临的现实问题。森林覆盖率净增量考核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激励和调动各级党委、政府抓好城乡绿化工作的积极性,以考促造,推动造林绿化进程;以考促好,提高造林绿化质量;以考促保,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同时,森林覆盖率净增量四项考核指标的确立,体现了对城镇、乡村绿化等社会造林的推动力度;体现了关注民生、改善人居环境的政策导向;体现了在推动新造林的基础上,坚持造管并重的原则;体现了推动城乡绿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宗旨,必将对城乡绿化工作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森林覆盖率净增量考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一、充分认识森林覆盖率净增量考核工作的重要意义
今年3月,省委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设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的意见》,同时印发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设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实绩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受省委、省政府委托,省林业局制定下发了《河北省森林覆盖率净增量考核体系方案(试行)》,并召开专门会议,对考核工作进行了培训和部署。省委、省政府首次将森林覆盖率净增量列入对设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工作实绩定量考核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对林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于推进全市城乡绿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行森林覆盖率净增量考核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国际环境看,全球气候变暖、空气和水体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都把植树造林、扩大森林碳汇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一项主要措施,世界各国也都把发展森林资源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间接减排的重大举措。从国内情况看,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从我省态势看,在“实现全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和全省城乡文明生态创建活动中,造林绿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了更快、更高的发展要求。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实行森林覆盖率净增量考核,有利于从制度上推进造林绿化工作的开展。
(二)实行森林覆盖率净增量考核是保障城乡绿化工作持续推进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市的林业生态建设正在逐渐步入过渡转型期,在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逐步减少情况下,面对气候干旱、无霜期短、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越来越大的实际情况,如何调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性,推动城乡绿化工作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我市面临的现实问题。森林覆盖率净增量考核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激励和调动各级党委、政府抓好城乡绿化工作的积极性,以考促造,推动造林绿化进程;以考促好,提高造林绿化质量;以考促保,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同时,森林覆盖率净增量四项考核指标的确立,体现了对城镇、乡村绿化等社会造林的推动力度;体现了关注民生、改善人居环境的政策导向;体现了在推动新造林的基础上,坚持造管并重的原则;体现了推动城乡绿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宗旨,必将对城乡绿化工作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抓好森林覆盖率净增量考核是各级党委、政府职责所在。森林覆盖率净增量考核指标,在总分100分之中占3.5分,高于高新技术增加值增长率、财政农业支出增长率等考核指标所占比重,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城乡绿化的决心。考核的结果直接涉及到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的政绩。往常,一些地方干部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种树这种“打基础”的事可能就被搁置了;如今,把林业建设纳入干部考核,有利于促进更多的干部去谋划种树这种“利长远”的工作。抓好森林覆盖率净增量考核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份内职责,责任重大,不容推卸。如果引不起应有重视,导致考核工作做不实、考不准,完成不好,将无法向上级党委、政府和主要领导交待。
林业气象服务探索与思考
1山西林业现状及主要灾害
山西省国土面积1566.23万hm2,其中林地面积765.55万h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8.88%。森林面积为282.41万hm2,森林覆盖率18.03%,其中有林地覆盖率16.69%;特别灌木林覆盖率1.34%。山西省森林资源总量增长较快,但其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全省119个县(市、区)中,有66个县(市、区)的森林覆盖率在15%以下,有28个县(市、区)森林覆盖率甚至不到10%,森林覆盖率呈现南高北低的特点,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平衡。林业部门根据近年来森林灾害发生的频率筛选出灾害隐患风险点,共35个。风险点均匀分布于全省,有34个风险点类型为火灾,占比达到97%。35个风险点的优势树种主要有油松、侧柏、杨树、桦树、刺槐、黄刺玫、落叶松7种,其中油松占比74%、落叶松占比11%、侧柏占比9%,其余树种占比6%。近5年隐患点发生重大以上的灾害情况有4起,其中因雷击而引起的火灾2起,因村民焚烧秸秆引发的火灾1起,暴雨引起的洪涝灾害1起。目前,山西省林业方面的主要灾害是火灾,其不确定性较大,因此,森林火点监测、森林火险预报预警仍然是各风险点以及林业部门的首要需求信息。此外,较长时间高温、干旱等天气背景会使森林火险较高,因此,森林干旱监测预报也是各风险点以及林业部门需求的服务产品之一。
2山西林业气象服务现状
目前对中条山森林经营区、吕梁山森林经营区、太岳山森林经营区、太行山森林经营区、关帝山森林经营区、黑茶山森林经营区、五台山森林经营区、管矜山森林经营区、大同杨树丰产试验区9个主要林区每日进行24h天气预报及森林火险等级预报;9大林区基本覆盖了山西全省大部分林场,但各大林区占地较广,划分不够细致,森林火险等级预报针对性不够。2016年11月起,山西省气象服务中心在省林业局的配合下开展了《2016年全国林业气象灾害风险调查与服务效益评估调查》,共深入调查35个风险隐患点。之后,与森林公安多次座谈,共同探讨林业气象服务今后的发展方向,积极了解林业部门需求,研发更精准、更全面的林业气象服务产品。目前,山西省气象服务中心依托于ArcGis,利用精细化格点预报,为林业及消防部门提供了格点化的图形林业气象服务产品,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森林火灾发生的关键影响因子包括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等。在全省林区划分图上,叠加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等各气象要素格点预报,便于林业部门直观了解各林区未来影响因子的发展趋势;同时针对灾害隐患点要重点关注,在提供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等各气象要素格点预报的同时,依据各隐患点不同的地理形势及优势树种,提供森林火险等级预报作为防护工作的参考[1]。
3山西林业气象服务完善
3.1林区火险监测站建设。目前,山西省林区火险监测主要依靠气象自动站与卫星遥感,林区本身没有火险监测站,无法对林区和火灾发生地的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等关键影响因子进行实时监测,对于一些具有突发性和局地性的林区火灾没有直接详实的监测数据,不利于防火灭火工作的开展。因此,建立集监测、预报、服务为一体的林业气象服务体系是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建立覆盖全省林区的林区火险监测站,可以对林区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火情,减少损失,降低火灾扩大的风险[2]。3.2森林火险等级预报模式完善。森林火灾的发生有多种原因,大致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火势蔓延发展主要取决于火灾现场的天气状况及林区可燃物状况、火源条件等影响因子。目前山西省森林火险预报模型是以气象因素为基础开发的,忽视了林区特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建立森林火险监测系统有利于实现实时监测林区的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和可燃物含水率等因素。在建立森林火险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开展山西省林区气象因子分布特征的研究,进而修正火险预报模型,提高火险预报的准确性,及时、科学地提供森林防火气象服务[3]。
林地林木资源管护工作讨论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快发展,生产制造业还有人类的活动都对环境对资源产生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亟需拯救。林地林木资源都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要金山银山,更是要绿水青山。只有绿水青山才是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美好环境。但是在我国林地林业资源的管护工作仍有不足之处,很多工作做得不够到位,为了加强林地林木资源的管护工作我们还需要更长的路要走。本文就林地林木资源管护工作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加强方法,希望能够对相关的林业保护人员一些启发和帮助,推动我国林业资源继续更好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林地林业资源;管护工作;对策
森林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是不可多得的可再生资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当中,资源紧缺、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等都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对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持好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是现阶段我们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伴随着国家的重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更多的人们开始注意林地林木的重要性,保护环境从保护林业开始,我国也慢慢开始重视林地林木保护区的设置,为了更好的保护林业资源,也专门设置了相关的保护站或者农业站。对管制辖区内的林地林木资源的保护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依然还是在某些地方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从问题入手探讨一些林地林木资源管护工作的保护策略。
1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
从目前来看,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是南美的圭亚那,高达97%,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是非洲的埃及,仅仅只有十万分之一。而我国森林的覆盖率尤其是近几年增长的非常快,在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环保意识还有国家的大力宣传和投入的情况下,森林覆盖率直线上升。我国近几年的森林覆盖率已超过百分之五十跻身全球森林覆盖率前五,由于历史原因,过去因为发展的各种原因,森林破坏率较高,但是由于现在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建立了全方位的森林保护站。尤其是近几年公益的方式还有退耕还田的政策,无论是东北西北还是环北京放沙地带都设置了重点林业区,包括支付宝蚂蚁森林等公益性质的增强林业资源等方式越来越多。森林覆盖率范围面广泛,规模也逐年扩大,但中国人口众多,平均占有率就比较低,而且国土资源幅员辽阔,南北差异较大,由此森林资源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因此在林地林木保护管理工作上就要因地制宜,注重分类管理,分类保护。
2现阶段我国林地林木资源管护工作的问题
集体林权改革与林业发展政治经济分析
摘要:从林权制度与政府行为角度,以森林覆盖率变化为指标,对我国林业发展进行政治经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集体林权改革与政府行为对林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地方政府评价指标以及林权交易市场建设,为林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形成互促机制提供政策条件与市场基础。
关键词:集体林权;林权改革;地方政府;森林覆盖率
1引言
我国集体林权改革始于1981年,类似1978年小岗村“分田到户”,当时、生产队等集体拥有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尝试把集体林地分给农户经营管理。其后历经延长承包期、省份试点等实践,2008年政府在全国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16年提出完善集体林权制度。这一期间重要的林权改革政策与林业发展状况,刘璨和张永亮等(2017)[1]和刘璨和刘浩等(2018)[2]做了详细的归纳与实证研究。虽然在时间上林地改革相对田地改革似乎进度稍慢,但此间我国林业发展同样取得巨大成绩。由于林业发展内涵丰富而大国林业发展的根基是本国林木增加,本文以森林覆盖率作为衡量林业发展的指标。数据显示全球森林面积20世纪90年代显著减少[3],根据新近2015年与2018年的世界森林状况评估,全球森林面积缩减状况仍在继续[4],但以1981年森林清查数据为基期,我国2013年森林覆盖率增长了8.93%,年均增长约0.27%,为世界林业做出重大贡献。这一典型事实,为我们理解林权改革提供了一个视角:改革开放以来林权改革政策对促进林业发展是有效的。政策有效理论上意味着宏观变量具有微观基础,所以集体林权改革的实践也是我国渐近式改革的重要经验。基于此,本文首先以我国林权制度安排与林业发展的基本进程为线索,分析林权改革与林业发展的内在关系,然后分析政府发展林业的激励。研究结果表明,集体林权改革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激励,虽然地方政府偏好GDP增长,但中央政府可以利用地区增长在宏观层面保障林业发展,这为我国总体优异的林业发展成绩提供了一个解释。本文的现实意义是:随着2016年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引入生态指标,在未来加快林权交易市场建设,降低林权交易成本,将为林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市场动能与更有利的政策空间。
2林权制度与林业发展
林权作为一种具体产权不仅继承了产权的一般属性,如排他权、交易权及剩余索取权;同时表现出林业自身的特殊性,如大片林木的外部性,生产周期长收益难以评估等,相应地不同林地就存在公共林地、“俱乐部林地”与个人林地等属性,因此可以假设全社会的初始林权分布于公共(政府与集体)和私人之间。林权所有者随技术与经济约束的变化进行所有权或经营权交易,逐步最大化公共与个人福利,促进林业发展。从我国来看,在计划经济时期林权的重大变革主要是由政府通过命令或指示等促成,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要特征,表现在时期山林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给农户,时期又统一收归于集体[5],形成了我国林权主要以集体拥有为主的格局。回顾历史,强制性林权变迁对林业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分权过程中,林权难以保证安排到最有生产率的组织或林农那里,在缺乏市场机制背景下,林业产出计划的实现风险变大;二是在集权过程中林权边界变得模糊,原有经营者的收入分配预期被打破,导致生产积极性下降与机会主义行为,集体林业面临公地悲剧风险。林权得不到保障与交易意愿得不到实现,削弱了林业发展的直接动力,甚至不能保证简单再生产。根据第1次(1973—1976年)与第2次(1977—1981年)森林清查的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与全国森林面积分别为12.7%与1.22亿hm2及12%与1.15亿hm2,各自下降了7%和0.07亿hm2,之所以出现砍多造少,耗多育少的情况,“林权不稳,政策多变”是一个重要原因[6]。为维持林业发展以满足社会基本需求,只能引入外生变量增加林业产出,例如造林绿化、号召植树等,但因缺少基层组织与林农的生产率与信息优势,林业整体投入产出得不到保证。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进行集体林权改革,方法上以承包制为主。承包制是一种降低委托风险的机制设置,主要特征是产权所有者通过明确收入分配模式来激励承包方,提升其积极性并抑制其机会主义行为。林权改革的起点是确权,由县或县以上政府对有明晰林权的林地颁发林权证,以保障其所有权,随着林权收入分配理顺,林业发展也逐步进入正常轨道(中发〔1981〕12号)。1987年,政府在林业行业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厂(局)长负责制和完善集体林区林业生产责任制;林权保护方面,我国对南方森林资源管理进行专项治理,遏制乱砍滥伐、超量采伐,全国范围内的林区秩序和木材市场情况逐步好转[7],有效防止公地悲剧再次上演。至2012年12月,全国集体林地面积中的97.7%得到确权,约8949万农户拿到林权证,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权得到基本落实[8]。改革后历次森林清查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与全国森林面积呈稳步增长趋势;根据最新的第八次(2009—2013)清查,我国森林覆盖率达21.63%,森林面积2.08亿hm2;在林业天然林增长方面,其面积增加了215万hm2,扣除天保工程区内的天然林新增的189万hm2,剩余26万hm2。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山定了权、树定了根、则人定了心,为林木的自然增长提供了基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直接受益1亿多农户(国办发〔2016〕83号),也显示出这一时期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特点[9]。在初始林权确权后,随着经济增长与林权所有者的变化,如何尽快地将林权配置到其时最有生产率的经济组织或林农那里,成为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市场动力。这需要建设一个林权交易市场,并且该市场的规则有利用于将交易成本降至极低[10]。市场的作用在于能持续地识别出目标林权最大价值的投资者,然后通过林权交易优化收入分配,让市场在林业资本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促进林业发展。我国林权交易市场建设历史不长,总体还处于探索与完善阶段。根据本文有限的检索,部分省份交易市场建设从县级开始,其后通过省内整合为较大的区域性交易中心。以江西省的“省级示范交易中心”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为例,该交易所成立于2009年,整合了全省68家县级交易机构,围绕区域内林权形成林业商品、林业金融等一系列的市场价值挖掘与发现[11]。我国林权交易市场从无到有的建设与完善,将是推动林权改革与林业发展的重要市场动能。
森林在建设生态环保型林业中的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适宜人居环境的重要建设目标,是人类生存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的实现离不开林业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所以一个地区林业经济发展和森林覆盖率高低直接反映该地生态条件的好坏。本文将分析林业建设在生态环保中的作用,提出建设生态林业的具体发展策略,以期为林业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森林的生态作用分析
1)森林具有良好的防止水土流失作用。在局地强降雨发生时,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可以涵养较高的水分,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现象发生。相关实验研究证明,林地中65%的降水被树木叶片截留,部分被叶片吸收,部分蒸发,35%的降水可以变为地下水,这可以有效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在森林覆盖率较低或者裸露地面上,半数以上的降雨均会变成地表径流,仅有5%变为地下水,地表径流的产生也加剧了水土流失量。森林具有良好的涵养水源,减轻地表径流产生的良好作用,因此森林可以有效的降低洪涝灾害发生概率,减轻干旱以及泥石流的危害,更好的固着土壤,防止发生大面积的水土流失。
2)森林具有防风固沙的生态作用。沙尘暴是我国北方地区早春比较严重的风沙灾害,也是重要的空气污染源,而防治沙尘暴的关键就是提高森林覆盖率,这主要是因为森林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的作用。相关研究证明,防风林带两侧可以有效降低风速,一般林前5倍树高处和背风面25倍以内距离风速可以降低20%左右,这对降低风速,减少风沙危害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森林还可以较好的固定沙土,防止沙尘暴的形成。森林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互配合可以较好的固着沙地,也可以显著降低风速,这对防止土壤被风吹走具有良好作用;对于沙漠周边的林地而言,由于枯枝落叶的不断积累,可以较好的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对防止沙丘移动具有重要作用。
3)森林具有良好的净化空气作用,还可以较好提高空气中氧气含量。空气质量的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森林覆盖率高低是决定性因子,这主要是因为森林具有良好的净化空气的作用。首先,部分树木种类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柳杉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刺槐可以吸收氟化氢;其次,很多树木可以分泌杀菌物质,降低空气中的有害微生物和细菌含量,如丁香可以分泌杀菌素降低空气中有害细菌含量;再次,森林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维持生态环境中的氧气平衡,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森林中每产生1m3的木材,树木从大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可以达到852kg,而每公顷森林每天生产的氧气量可以供1000余人呼吸消耗。
2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推进平原绿化工作方案
平原绿化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推进平原绿化工作,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四旁绿化为主体,农田林网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树种结构,全面提高我镇平原地区的绿化、美化、净化水平,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平原生态防护林体系,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质的生态环境。到年,全镇平原绿化面积达1000亩,平原绿化率达l5%。
二、具体措施
1、“四旁”植树建设,到“”期末“四旁”植树面积达650亩,森林覆盖率达20%。见缝插针,提高土地和空间的利用率,在路旁、水旁、村旁、宅旁大兴绿化,种植果、材等经济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人民收入。结合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示范村庄种植观赏性强、经济效益高的林种,使绿化覆盖率达30%,全面绿化、美化、香化新农村。
2、农田防护网建设,到“”期末建设面积350亩,绿化覆盖率达15%。按照田、路、渠统一规划、综合绿化的原则,
中美林业发展论文
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全球保护环境的浪潮,美国提出了“新林业”理论。它强调森林经营在突出环境保护价值的同时,发展多功能、集约化林业,重视森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发挥,强调林业多功能兼顾,建立合理的森林形态和森林结构。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国有森林已全面禁伐,转变为以环境保护和娱乐游憩为主的生态、森林旅游和长期研究用林。在近100年的发展中,美国的森林面积仅减少了13%左右,从1992年至今,其森林覆盖率一直维持在33%左右。
1.2中国林业发展概况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森林资源丰富。据第5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统计,全国林业用地面积2.63亿hm2,森林面积1.59亿hm2,森林覆盖率为16.55%;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24.88亿m3;森林蓄积量为112.67亿m3。森林面积列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第7位;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1位。从总体上讲,在我国林业几十年发展的风雨历程中,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的不同需要,林业在国民经济总体布局中的定位经历了由“产业型”向“公益型”的转变,相应地,国家对林业所采取的政策也由“重取轻予”最终转向了“重予轻取”。我国林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下面几个各具特色的时期。
(1)木材大生产时期(1949—1978年)。解放初期,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贫林国家。刚刚建立起来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业待兴。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国内大干快上社会主义建设所急需的木材主要依靠自己生产。由于这一历史时期赋予林业的主要使命就是多生产木材以支援国家建设,因而相比较而言,当时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力度是有限的。对森林资源长时期的过量采伐为后来林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2)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3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1981年国务院作出《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潮在全国迅速掀起,这对遏制森林资源锐减的势头、扭转资源危急的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一时期里,尽管人们意识到了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并且不断加大人工造林的力度,但森林资源总体增长缓慢,据第3次和第4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数据,1988~1993年,森林面积从1.25亿hm2仅增加到1.33亿hm2,森林覆盖率从12.98%上升到13.92%。
(3)建设两大体系时期(1993—1997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各行各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骤增。“建设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便成为这一时期林业建设和发展的总体思路。1994年,原林业部提出要“深化林业改革”、“外拓空间,内建机制”,活跃林区经济,使林业经济发展壮大起来,以减轻森林资源的压力。与此同时,顺应世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原林业部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为21世纪中国林业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在建设“两大体系”的总体思路下,林业在向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方向发展。但这一时期,国家对林业建设与发展的扶持力度仍然不够,林业仍然在“自我振兴”。
森林质量对策管理论文
湖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林业建设,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绿化造林、封山育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森林资源一直保持着上升的势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林业产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林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07年底,湖南森林覆盖率已达到56.1%,应该说山上“绿起来”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但从效益方面看,全省林地每公顷平均创产值不足5000元;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不高。表明湖南现有的森林质量低下,已成为制约湖南现代林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湖南省森林资源现状
根据《湖南省2007年度森林资源统计年报》,全省土地总面积2118.35万hm2,林业用地面积1284.48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0.64%;全省森林覆盖率56.10%。活立木总蓄积4.03亿m3,其中商品林蓄积2.31亿m3,公益林蓄积1.72亿m3。从单位面积蓄积量来看,全省乔木林地单位蓄积量45.86m3/hm2,只有全国平均水平(84.73m3/hm2)的54.1%,只有世界平均水平(113.00m3/hm2)的40.6%。从林地利用率来看,全省有疏林地、其它灌木林地和无林地109.33万hm2未得到充分利用,占林地面积的8.5%。从乔木林郁闭度来看,全省乔木林平均郁闭度只有0.5,按低(0.2~0.39)、中(0.40~0.69)、高(0.70~1.00)的郁闭度级的面积比例为28:53:19,乔木林郁闭度偏低。从龄组结构来看,幼、中龄林面积287.80万hm2,占全省乔木林面积的71.5%,单位蓄积量只有31.60m3/hm2。从树种结构来看,杉、松等针叶树类面积570.13万hm2,占乔木林面积的67.58%;阔叶树类面积273.55万hm2,占乔木林面积的32.42%。针叶树在全省森林资源中仍占绝对优势,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2湖南森林质量低的原因分析
从森林资源现状来看,湖南森林质量低主要有以提高湖南森林质量的对策探讨下主要原因。
2.1采伐方式不合理,造成森林资源质量不断下降
生态文明下林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摘要:林业资源是我国自然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它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自然环境的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都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和作用[1]。必须加强对于林业环境管理的制度,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自然环境生态平衡。文章就我国林业经济在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林业经济;生态文明;发展
随著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前提,人们越来越把保护环境作为首项发展目标,通过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来完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享受。因此,要不断地对林业的生态管理进行强化,从而促进我国生态平衡的有效实现。作为自然环境重要组成部分,林业发展是维护环境的首要出发点。笔者从林业管理的角度出发,对生态平衡的发展进行分析。
1我国林业管理的现状
1.1在科技管理方面过于缺乏
现如今,在我国的管理中,对于林业的管理还是过于松散,管理技术缺乏。具体方面有:一是缺乏相关管理技术的管理人员,在现如今的林业管理专业的相关人才只有少部分,而在比较发达的国家,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的两倍;二是在管理专业性上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目前,我国在林业系统管理技术的科技投入的力度不够。对于林业科技的贡献归于缺乏,在国际同行业中的专业水平偏低,因此,不能够为林业的发展及时的提高专业的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