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涵义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0 09:33: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三重涵义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三重涵义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是一个长期探索过程。20世纪的社会主义探索主要有四次;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时期,邓小平时期。邓小平在总结本世纪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邓小平是比较肯定列宁晚年那一段探索的。列宁是在1924年1月过早逝世的,当时只有54岁。因此,列宁没有年龄意义上的晚年,只有思想发展阶段意义上的晚年。他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在1921年3月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社会主义思想有一个飞跃和升华,这是列宁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高峰。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三重涵义,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新经济政策;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

新经济政策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一个层次内容体现为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布哈林和俄共(布)其他领导人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为标志实行的新政策。所以强调“新”,是针对旧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以突出“经济”,出台的政策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征集制低得多。税额在春耕前公布,以刺激农民提高农业产量。农民有权支配纳税后的余粮,用来交换必要的工业品和其它物资。列宁指出,余粮征集制是单纯从国家方面着眼,而现在的实物税则是“不但要从保证国家方面着眼,而且要从保证小农户方面着眼。”(《列宁全集》第41卷第22页)粮食税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并从经济上巩固了工农联盟。

2.工业企业非国有化。在所有制方面,新经济政策改变了国内战争时期关于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的做法,允许私人经营企业,并且将一部分国有化了的企业退还给原企业主,由私人经营。国家还采取了租赁制等措施,将一部分企业出租给私人经营。在农业方面,国家允许并支持小农经济发展。在商业方面,国家支持和鼓励私人经营中小型商业企业。在实践中,列宁阐述了多种经济成份存在的思想。

3.大力发展商业,包括国营商业机构和私商,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认为社会主义是没有商品和货币关系的社会,并试图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取消商品和货币。但是在实践中碰了壁,于是转而采取灵活措施,主张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工农业生产品的流通,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列宁指出:“在1921—1922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过渡形式中,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列宁选集》第4卷第614页)为此,列宁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管理经济,学会文明经商。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思想三重涵义研究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是一个长期探索过程。20世纪的社会主义探索主要有四次;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时期,邓小平时期。邓小平在总结本世纪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邓小平是比较肯定列宁晚年那一段探索的。列宁是在1924年1月过早逝世的,当时只有54岁。因此,列宁没有年龄意义上的晚年,只有思想发展阶段意义上的晚年。他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在1921年3月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社会主义思想有一个飞跃和升华,这是列宁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高峰。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三重涵义,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新经济政策;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

新经济政策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一个层次内容体现为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布哈林和俄共(布)其他领导人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为标志实行的新政策。所以强调“新”,是针对旧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以突出“经济”,出台的政策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征集制低得多。税额在春耕前公布,以刺激农民提高农业产量。农民有权支配纳税后的余粮,用来交换必要的工业品和其它物资。列宁指出,余粮征集制是单纯从国家方面着眼,而现在的实物税则是“不但要从保证国家方面着眼,而且要从保证小农户方面着眼。”(《列宁全集》第41卷第22页)粮食税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并从经济上巩固了工农联盟。

2.工业企业非国有化。在所有制方面,新经济政策改变了国内战争时期关于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的做法,允许私人经营企业,并且将一部分国有化了的企业退还给原企业主,由私人经营。国家还采取了租赁制等措施,将一部分企业出租给私人经营。在农业方面,国家允许并支持小农经济发展。在商业方面,国家支持和鼓励私人经营中小型商业企业。在实践中,列宁阐述了多种经济成份存在的思想。

3.大力发展商业,包括国营商业机构和私商,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认为社会主义是没有商品和货币关系的社会,并试图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取消商品和货币。但是在实践中碰了壁,于是转而采取灵活措施,主张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工农业生产品的流通,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列宁指出:“在1921—1922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过渡形式中,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列宁选集》第4卷第614页)为此,列宁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管理经济,学会文明经商。

查看全文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

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是一个长期探索过程。20世纪的社会主义探索主要有四次;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时期,邓小平时期。邓小平在总结本世纪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邓小平是比较肯定列宁晚年那一段探索的。列宁是在1924年1月过早逝世的,当时只有54岁。因此,列宁没有年龄意义上的晚年,只有思想发展阶段意义上的晚年。他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在1921年3月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社会主义思想有一个飞跃和升华,这是列宁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高峰。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三重涵义,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新经济政策;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

新经济政策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一个层次内容体现为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布哈林和俄共(布)其他领导人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为标志实行的新政策。所以强调“新”,是针对旧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以突出“经济”,出台的政策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征集制低得多。税额在春耕前公布,以刺激农民提高农业产量。农民有权支配纳税后的余粮,用来交换必要的工业品和其它物资。列宁指出,余粮征集制是单纯从国家方面着眼,而现在的实物税则是“不但要从保证国家方面着眼,而且要从保证小农户方面着眼。”(《列宁全集》第41卷第22页)粮食税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并从经济上巩固了工农联盟。

2.工业企业非国有化。在所有制方面,新经济政策改变了国内战争时期关于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的做法,允许私人经营企业,并且将一部分国有化了的企业退还给原企业主,由私人经营。国家还采取了租赁制等措施,将一部分企业出租给私人经营。在农业方面,国家允许并支持小农经济发展。在商业方面,国家支持和鼓励私人经营中小型商业企业。在实践中,列宁阐述了多种经济成份存在的思想。

3.大力发展商业,包括国营商业机构和私商,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认为社会主义是没有商品和货币关系的社会,并试图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取消商品和货币。但是在实践中碰了壁,于是转而采取灵活措施,主张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工农业生产品的流通,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列宁指出:“在1921—1922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过渡形式中,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列宁选集》第4卷第614页)为此,列宁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管理经济,学会文明经商。

查看全文

依靠三重创新破解三道难题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感这一战略主线将总揽我国改革发展的全局,并全面贯穿于“十一五”规划之中。党中央把自主创新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中国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抉择,是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的战略抉择,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

党中央这一重大战略抉择,是经高瞻远瞩、深思熟虑作出的。早在今年初,总书记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连续四次发表科技工作的重要讲话,其核心都是自主创新问题。在以后几个月到企业和全国各地考察中,更把自主创新提到国家战略层面,强调这是保持长期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要努力走出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自主创新包含了三重涵义:一是原始性创新。就是要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以实现重点跨越,为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二是集成创新。这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形式,即选择具有极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如汽车、信息产品),大力促进多种相关技术的综合集成,在此基础上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这是人们最关注的技术进步。三是“二次创新”。就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再前进、再创新。实践证明,拒绝引进、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挨打;但只讲引进、不讲创新,老是跟在别人屁股后边跑,同样导致落后被动。引进为了创新,引进促进创新。总之,三重创新,全面反映了发展中大国的自信、战略眼光和开阔胸怀,是中华民族充满信心、智慧和力量的表现,也是一个文明古国实现复兴、重回世界前列的必然规律所使然。

党中央把自主创新提到国家战略层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从比较封闭的国家转变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并通过和平发展愈来愈受到全球瞩目的开放型大国。然而,我们面对着三大难题:一是“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如何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已成当务之急;二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必须改变,中国产业体系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三是出口产品“料重工轻、量大价低”的局面也亟需改变,才能极大地增强国家竞争力。破解这三道难题,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舍此没有别的出路。在发展科技特别是战略高科技及其产业方面,必须强调国家意志,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提升关键产业水平,才能确保国家主权独立和国防安全,也才能真正破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和增强国家竞争力这三道难题。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和全部价值,自觉建立起中国自己的创新体系和创新队伍,不断拼搏、攀登和跨越,在自主创新三大层面有所突破、有所前进。科教兴,则国运盛。愿伟大祖国在自主创新支撑下,如神舟六号冲天而起,光焰无际!

查看全文

广场元旦文艺晚会主持词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

合:晚上好!

男:这里是由县总工会主办,县文化馆承办的##县迎接20*年元旦广场文艺晚会的演出现场,欢迎大家的光临。

女:在演出开始之前,首先有请-----------讲话!

男:掌声有请!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特色会计研究论文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在十年动乱结束,打破“两个凡是”束缚和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实现两个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公开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思想。十二大政治报告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基本方法、出发点、立足点、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作了分析,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工作报告提出了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和基本道路。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还进一步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条主要原则。

1992年1月,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按逻辑顺序概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项主要内容,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辩证地分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四个方面逻辑关系:新的思想观点与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特性与国际社会主义共性的关系;集体智慧与邓小平重大贡献的关系;不断完善、发展与封闭、凝固的关系。

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工程。

查看全文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研究

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研究是在学习和推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进行的。它伴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而提出、深化,又以自己的特色验证、丰富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结有中国特色会计研究的过去和现在,思考其研究趋向,将对进一步发挥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以有益的启迪。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在十年动乱结束,打破“两个凡是”束缚和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实现两个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公开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思想。十二大政治报告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基本方法、出发点、立足点、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作了分析,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工作报告提出了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和基本道路。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还进一步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条主要原则。

1992年1月,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按逻辑顺序概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项主要内容,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辩证地分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四个方面逻辑关系:新的思想观点与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特性与国际社会主义共性的关系;集体智慧与邓小平重大贡献的关系;不断完善、发展与封闭、凝固的关系。

查看全文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研究

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研究是在学习和推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进行的。它伴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而提出、深化,又以自己的特色验证、丰富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结有中国特色会计研究的过去和现在,思考其研究趋向,将对进一步发挥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以有益的启迪。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在十年动乱结束,打破“两个凡是”束缚和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实现两个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公开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思想。十二大政治报告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基本方法、出发点、立足点、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作了分析,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工作报告提出了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和基本道路。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还进一步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条主要原则。

1992年1月,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按逻辑顺序概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项主要内容,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辩证地分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四个方面逻辑关系:新的思想观点与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特性与国际社会主义共性的关系;集体智慧与邓小平重大贡献的关系;不断完善、发展与封闭、凝固的关系。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与会计研究论文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在十年动乱结束,打破“两个凡是”束缚和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实现两个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公开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思想。十二大政治报告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基本方法、出发点、立足点、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作了分析,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工作报告提出了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和基本道路。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还进一步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条主要原则。

1992年1月,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按逻辑顺序概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项主要内容,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辩证地分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四个方面逻辑关系:新的思想观点与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特性与国际社会主义共性的关系;集体智慧与邓小平重大贡献的关系;不断完善、发展与封闭、凝固的关系。

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工程。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会计研究论文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在十年动乱结束,打破“两个凡是”束缚和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实现两个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公开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思想。十二大政治报告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基本方法、出发点、立足点、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作了分析,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工作报告提出了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和基本道路。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还进一步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条主要原则。

1992年1月,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按逻辑顺序概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项主要内容,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辩证地分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四个方面逻辑关系:新的思想观点与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特性与国际社会主义共性的关系;集体智慧与邓小平重大贡献的关系;不断完善、发展与封闭、凝固的关系。

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工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