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0 04:52: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三十年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党建三十年思考
改革开放**年来,党的基层组织在不断创新的进程中,取得了较大的理论突破和长足的实践推进,增强了各类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对此,总结基层党组织**年来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提炼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新鲜经验,明确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必将推动基层党组织乃至整个党的建设改革和创新的进程。
一、制定并不断深化指导方针
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首先要依据实践的发展,制定改革创新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思路,否则,将会失去前进的方向,造成思想上的混乱、行动上的放任自流。
早在19**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便首次制定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四项指导方针。这就是:第一,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用完成本单位任务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第二,必须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运用已有的成功经验并进行革新和创造,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第三,必须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弘扬正气,反对歪风,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基层党组织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第四,必须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规划,又要抓紧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
四项方针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农村实行承包制、企业改制后,不少党组织处于软弱涣散、甚至瘫痪的状态,党内出现了在企业、农村还要不要建立党组织以及党组织干什么的困惑。四项方针不仅明确了在企业、农村必须要建立党组织,而且提出了党的工作改进的目标与方向,即必须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改进基层党建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以后,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农村、企业的基层党组织不仅全面恢复起来了,而且开始探索扭转党建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现象。进入**世纪以后,面对非公经济组织、社区等新兴领域的出现,20**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基层党建工作“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的方针,而且首次在党章中增加了非公经济组织中、社区中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与职责。这一方针的提出,不仅强调了在农村、企业中要强化党组织,而且突出了在新的领域中也必须建立党组织。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重申“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归纳上述基层党建工作指导方针的要点: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是拓宽领域、扩大覆盖面;三是强化功能,改进方式。以上三方面要点,既是今后深化改革实践的需要,也是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三十年重聚联谊会词
(一)尊敬的校长、校长及母校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大家好!岁月如歌,时光荏苒。三十年前,为了同一个梦想,我们从这里起锚出航;三十年后,为了同一份思念,我们又在这里欢聚一堂。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我们高、班同学,在毕业三十周年之际,相约回到母校,聚齐在一起,共诉衷肠。
本次活动的宗旨,就是想通过重回母校怀抱、重温母校生活、重听恩师教诲、回忆往日趣事、共叙同学情谊、畅谈事业发展,达到友谊的再续和深化、感情的交流和融洽、事业的延伸和发展的目的,促进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里,相互携手,共创辉煌,为母校争光!
“母校即母亲,校情如亲情!”这是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给母校衡阳市八中的题词,它也道出了我们对我们母校五中的心声。三十年前,母校倾力培养了我们;三十年后,母校仍然时刻惦记着我们。这次聚会,得到了母校的大力支持,校长在百忙中拨冗亲临我们的聚会,令我们非常感动。下面,有请校长为我们讲话,大家欢迎!
【校长发言】
谢谢校长!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达我们对校长、对母校给我们的热情接待和周到的安排表示感谢!
有请会长刘运文同学代表我们全体同学作主题发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感想
回顾30年历史,可以说,没有当时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的突破,就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0年来,我们党形成并确立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就其逻辑演进程序而言,完全是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起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实践性是其最鲜明特征。实践的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逻辑主线,是中国改革开放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改革方法论的坚实基础。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是以科学的方法论做支撑的。这个方法论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深入党心、民心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虽然没有产生新的思想,但是,却使人们的思想拨乱反正,重新回归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实践方法论有了深刻的认识。大讨论使人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自觉或不自觉地坚持用实践的观点分析问题,用实践的标准衡量是非。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不争论”、“摸着石头过河”以及后来的“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不仅依据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而且也是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集中全党智慧、正确地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产物。30年的历程证明,只有立足于历史的实践,着眼于新的实践,才能产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巨大理论勇气,才能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30年奋斗,30年拼搏,我们党和人民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探求真理,认识真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方面,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一:思想的束缚是最大的束缚,只有思想大解放,生产力才能大发展。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所形成的精神,就是勇于冲破陈旧观念和习惯势力束缚的创新精神,就是敢于解放思想的大无畏精神。这是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就必须发扬真理标准大讨论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冲破所有束缚。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永无终点,旧的思想僵化解决了,新的思想僵化还会出现,因而,解放思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思想的束缚是最大的束缚,思想的解放是最大的解放。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体制、机制的解放。可以说,每一次时代的大变革、社会的大进步,首先是一场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我们只有不断适应实践的深化,敢想、敢试、敢冒、敢闯、敢干,勇于冲破思想、体制、机制的束缚,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永葆生机和活力。
二:深刻认识国情,牢牢把握国情,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
剖析改革开放三十年
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同样对改革开放的总结也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改革开放,更好地发展中国。以下我将以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两大方面讨论改革开放,并分析改革开放的精髓,以及展望未来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
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设立经济特区、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私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都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以邓小平为首的党的国家领导人改革了经济发展的传统体制桎梏,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科教兴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都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1978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379元人民币,2006年2月达到2000美元,增加了约40倍。毫无疑问,改革开放对中国今年经济的影响最明显、最彻底,我们的体会也最深。改革开放就如催化剂一样,推动着中国经济爆炸式地增长。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以其过人的胆识打开国门,以优惠的政策把外资吸引进来,伴随而来的还有先进的科技、现代化的管理。加上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使我国的产品价格低廉,如潮水般地涌向世界,并以资源的高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迅速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原始资本的积累。改革的胆子很大,但步子很稳,整个改革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再加上以党政分开和权力分散为主的政治体制改革也为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已加入世贸组织为起点,我国大踏步进入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总额五年成三倍之速递增,顺差更是爆炸式增长,不断创造着经济奇迹。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着政治体制的改革,民主的狂风一阵接一阵,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又进一步推动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经济奇迹背后产生的问题
纪念三十年厂庆演讲比赛主持词
与公司共命运”庆祝金沂蒙建厂三十周年演讲比赛 主持词
男: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员工朋友们
同:大家晚上好
男:八月里的骄阳,似火焰般浓烈;
女:八月的金沂蒙,如骄阳般火热。
三十年前的那个建军节演说
三十年前,**年的那个建军节,我是在唐山渡过的,那是个不同寻常的节日,也是个不同寻常的年代.我作为一名抗震救灾的女兵,和英雄的唐山人民一道经历了最为惨烈,最为悲壮,最为辛苦,最为荣耀的一百多个日日夜夜.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十年,如沧海一栗.但对于经历过那场劫难,参与过那场战争的人来说,却丞载了太多的记忆和真情,永身不能忘怀!!
(一)接受任务
记得那年我十九岁,在沈阳军区某野战医院当卫生员,医院住地与河北省青龙县相邻.
七月二十八日凌晨的地震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人们猜测着震中在那里?震级有多大?
上午,医院领导就临时组织了医疗队和简单的战备物质.公布名单时,我有幸成为队里唯一的一名女战士!!
三十年来观念大变革成就之议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以来,已经历了整整三十年。这三十年,是我党和我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三十年。三十年来,全国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根本变化,人民的生活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最近,两大奥运会的主办,更使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本文拟就三十年来我党和我国人民在观念变革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谈点个人的点滴感受。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我国人民的观念变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思想观念的变革,从特定角度反映了我们时代在政治经济领域方面的大变革。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思想“僵化或半僵化”问题,明确提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的遗留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和措施。”141正是在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指导下,全党在思想解放方面登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从而促进了观念更新,推动了思想观念大变革。这一变革,涉及思想领域的是是非非,触及社会神经的各个方面。透过三十年的观念变革,考察三十年出现的新观念,我们可以听得见我党和我国人民前进的脚步声。
三十年来,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一系列新观念。比如: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念、关于“三个有利于”的观念、关于“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关于“三个代表”的观念、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观念、关于“科学发展”的观念、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观念等等,这些都是近三十年来出现的新观念。这些新观念,对我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思想先导的重要作用,成为改革开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这里,我们对这些新观念的确立,作提纲挈领式的简要回顾,借以阐明这些新观念确立的重大价值。
一、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观念的确立及其重大价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一种新观念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粉碎“”以后,为了拔乱反正、正本清源,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问题,尖锐地摆到了人们面前。当时有人认为“领袖语录”或“红头文件”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认为只要领袖说的、“红头文件”写的,就是正确的,就必须执行、照办。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两个凡是”的说法:“凡是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表面上是维护领袖权威,实际上在搞思想僵化,搞“语录标准”,严重影响了在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针对“两个凡是”,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我是不赞成‘两个凡是’的,‘两个凡是’不是马列主义、思想。”121为了纠正“两个凡是”的错误,邓小平同志大讲“实事求是”,认为“实事求是”“是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109
改革三十年国人观念精神的十大变化
思想观念和包括社会制度在内的文化因素的进步是历史前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是
对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业,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回顾三十来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人民精神面貌、思想观念发生的剧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封闭、僵化的状态中走出来,逐步形成了求真务实、勇于变革、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
党的思想路线变化深刻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轨迹。三十年前,刚刚经过十年浩劫的中国人民,思想处于严重僵化或半僵化状态,人民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被严重束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极大地解放了全国人民的思想,科学思考与务实创新之门从此被打开。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了又一轮思想解放,鲜明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从而廓清了“姓资姓社”的迷雾,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理念,则进一步推动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随着对外合作和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世界现代文明中各种先进元素不断被中国人民所接纳。人们的思想观念实现了从束缚、封闭到解放、进步、务实,再到开放、科学、创新的历史性跨越。
二、人们的价值观向多元多样转变,科学、民主、文明、生态、公平等新的理念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尺度
改革开放三十年有五条成功经验
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东亚经济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改革三十年:经验和挑战”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教授在演讲中系统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特点。他指出,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是当今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时代背景,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进程走出了一条与前苏联及东欧经济转型国家截然不同的道路。
一是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相结合,以渐进式改革为主。学术界普遍认为,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是激进式改革,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则是渐进式改革。事实上,中国的改革同样存在非渐进式的一面。如果说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渐进式的,那么,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则是“快步走”的形式。中国的改革设计者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以家庭生产组织为特征的农村生产责任制代替。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的改革也有“革命性”的一面。中国的改革选择了计划经济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来突破,以实施和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放松农村生产管制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总体上看,中国改革是以渐进改革为主的改革,最典型的特色是“摸着石头过河”,其特点是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先试点后推广,在不断探索中确立改革目标。
二是体制外改革与体制内改革相结合,以体制外创新“倒逼”体制内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体现的是“两手抓”:一方面抓旧体制的改革;另一方面抓许多新体制的创新,新增长极、新兴部门、新兴产业不断出现,新生部门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成功之处是在旧体制以外培育了一种新的体制,一大批新的增长点不断出现。最典型的体制外改革就是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植市场经济主体。三十年前,我国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不到1%,目前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非公有制经济在城镇就业中的份额占到近75%,在社会投资中的份额占到近70%,民营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体制外出现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既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诞生的科技型企业家,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诞生的能人,有城市边缘人口创业的代表,还有从体制内转到体制外的原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的崛起,使国有企业在运作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备受竞争压力,从而“倒逼”国有企业改革。体制内改革主要表现为国有经济产权制度和治理模式的改革,以及股份制经济的发展。
三是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相结合,增量改革带动了存量改革。中国改革的独到之处和成功所在就在于走了一条先“增量改革”后“存量改革”的道路。改革的方向是坚持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以体制外的改革“倒逼”体制内加快改革,以市场经济“增量”来加速推动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市场机制的发育。改革三十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9%以上。增量改革能够避免过高的调整成本,使改革即时受益,取得人民对改革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国也力图对存量进行再配置,如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等等。尽管这些领域改革调整的摩擦成本较大,改革的阻力和难度也较大,但在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的思路下,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很大的进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经济的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1998年全部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只有213.7亿元,2006年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9万亿元,利润总额达1.2万亿元。一半以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了多元股东的股份制改造,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四是改革与开放相结合,改革开放相互促进,初期是以改革促开放,后期是以开放促改革,海外华人、华商在开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效地开拓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充分利用了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外商投资热潮不减。可以说,外向型经济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遍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商,尤其是港澳台商,利用民间商贸网络率先投资中国市场,对推动中国经济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商务部的统计,在中国累计批准设立的50多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华商企业约占70%;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资金是华商投资。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国内体制改革改变了中国封闭状态、推动了对外开放、使中国走向世界,那么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则对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进改革的巨大外部力量。为了适应国际经济新形势的变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与国际规则相衔接,国内各种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的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五是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相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提升了综合国力,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有人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只有经济改革,没有政治改革,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应该说,中国的改革是将政治改革结合到经济改革中,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直接涉及了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涉及了政企分开和转变政府机构职能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模式的选择和进程的把握必须与经济体制所处的阶段性相匹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也将继续深化。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的思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使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