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0 01:03: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三角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珠江三角洲工业竞争力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竞争力优势正在受到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强有力的挑战。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37个行业的22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给出珠江三角洲各行业因子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排名,从而对珠江三角洲各行业发展现状和潜力进行科学评价,对制定科学的工业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行业竞争力;创新能力;行业规模;经济效益;因子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主体。2004年,珠三角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合计13394亿元,实现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931.96亿元,人均GDP达4.63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679.98亿元,成为全国较为富裕的地区之一。作为全国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之一,珠江三角洲在整体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上都有诸多优势,例如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产业优势、开放度优势、市场化优势等等。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呈现全面开放的格局,珠江三角洲原先拥有的政策和区位优势逐渐减弱,经济转型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加大、外贸出口面临国内外“一高一低”双重夹击、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推进工业化的制约作用不断加强等因素都使得珠三角经济发展尤其是其工业竞争优势面临挑战。近年来,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迅速崛起,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辐射力,形成了与珠三角竞争、合作并存的格局。面对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激烈竞争,珠三角在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腹地、工资成本等方面都呈现出劣势。因此,对作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的工业企业的行业竞争力进行科学的测度和研究,可以使我们更为直观清晰的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行业竞争力的现状,为今后行业竞争力提升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把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划分为37个行业并对其竞争力进行定量的比较研究,对珠三角各工业行业的发展现状、优势、不足和发展潜力进行科学评价,对制定科学的工业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一、指标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一)指标选择工业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实际上就是工业企业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以此获取利润的能力。从理论上来研究,对工业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及其评价要素的分析,可以从该产业的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科技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对其加以框定。根据系统、稳定、可操作的原则,本文选择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中37个行业的22个具体指标构建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本文选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作为行业竞争力多层次综合性评价的方法,运用SPSS软件给予实现。因为SPSS软件不能直接进行主成分分析,因此我们借助该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来完成。我们运用的多层次因子分析法是通过在多个变量指标中寻找主因子,用主因子来充分反映原始变量信息,同时通过对整个指标体系中各层指标进行逐层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结果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对影响最终结果的各个因素进行评估,使我们对客观经济现象做出更为全面的把握。

查看全文

三角洲桑基鱼塘管理论文

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态农业雏形,成功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把种桑、养蚕、养猪和养鱼有机的结合起来。史载:"顺德地方足食有方……皆仰人家之种桑、养蚕、养猪和养鱼……鱼、猪、蚕、桑四者齐养"。(1)桑基鱼塘由于自身的优势,能实现良性连环生产,明中叶以后发展迅速,其面积曾一再扩大。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至十九世纪末期间内曾两次掀起"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的热潮(2)。当时南海九江乡成了"境内无稻田,仰籴于外"(3)的纯桑塘区。南海龙山在十九世纪嘉庆年间,成为"民舍外皆塘"(4)。顺德更为突出,西海一带,咸丰以前,还有稻田,后皆变为基塘。(5)全县在十九世纪末光绪年间,开挖的基塘就有十万亩之多,桑基面积达到三十万亩以上,稻田面积不及总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顺德诗人周祝龄《所托山房诗集》内载《土风三弊》描述了当时的情形:"近觉桑区广,渐计禾田轻。自从咸同来,鱼塘日益稠。……人与鱼共命,鱼与谷争秋……"。

桑基鱼塘在当时是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明清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桑基鱼塘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生丝市场的开拓与扩大(6),"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热潮的兴起与国际市场需求的扩大密切相关。然而国际市场需求的扩大能有效刺激国内蚕桑业规模的扩大,市场机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于珠江三角洲的制度环境,诺思认为如果忽视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等因素,单凭市场上相对价格的变动是不能解释历史上的重大变革的。

1.宗族制与桑基鱼塘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宗族势力强固的地区之一。(7)强大的宗教势力对桑基鱼塘的兴修,尤其是对"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热潮的掀起了促进作用。作为一个完整的农业系统,并非仅仅是自然条件的彼此关系,还应当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8)宗族组织不仅是基塘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且还大大推动了桑基鱼塘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宗族势力源远流长,屈大均在描绘珠江三角洲宗族势力时说:"其大小宗,祖祢皆有祠,代为堂构,以壮丽相高。每千人之族,祠数十所,小姓单家,族人不满百者,亦有祠数所。"(9)宋代以来随着中原地区人口的不断迁入,在这里建立了盘根错杂的宗族关系。宗族组织严密,"粤地,多以族望自豪。"(10)当地各大族,"皆聚族而居。"(11)他们一般是一村一族,或一村二三族分区聚居。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是沙田区人民为了排涝灌溉,因地制宜地改造自然,将低洼地深挖为塘,蓄水养鱼,并把泥土覆于四周成基,种果植桑,而形成的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沙田的开发不仅是自然形成过程,而且是人工围筑过程,历史上,尤其是明清珠江三角洲沙田的开发与宗族制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珠江三角洲的大宗族,拥有雄厚的物力、财力,对沙田的开发起了积极作用;同时沙田的大规模开发又为珠江三角洲的宗族势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经济条件,二者成互动关系。(12)

随着沙田的开发,基塘面积也随之增加。在沙田的围垦过程中,有许多洼地不能用于耕作,为了消弥水患,人们将洼地挑挖成池塘,同时将基面扩大,这样既用以保护基内的农田生产,又将池塘用于养鱼,两者兼而有之。因此宗族在对沙田的开发过程中,客观上促进了基塘的形成与开发。

查看全文

珠江三角洲学习考察报告

一、学习考察的概况

为加快发展步伐,将区域经济做大、做强,区委中心组以区长秦敏为团长,副书记、人大主任廖涛为副团长的学习考察团一行30人,于7月6日至12日,赴深圳、中山、珠海、东莞、广州等地考察学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重庆驻深圳办事处的精心安排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热情接待下,学习考察取得了圆满成功。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的鱼米之乡,是对外开放的门户。改革开放以来,该地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开启了这个地区崭新的一页,使珠江三角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当今,这个地区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昔日的边陲小镇、乡村农舍已发展为初具规模的花园式现代化国际城市带。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考察团先后考察了深圳招商物流集团、参观了深圳沃尔玛公司、中山古镇灯具市场、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区、云辅工业园区,与深圳市、中山市、珠海市、东莞市、白云区政府座谈,听取各地产业结构、产权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政府职能调整,以及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招商引资、现代物流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介绍。

在学习考察期间,既学习了珠江三角洲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特色经济和加强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又学习了政府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新举措。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真切感受到了珠江三角洲发展速度快、发展起点高、发展路子新。通过学习考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做好工作的责任感,振兴九龙坡的使命感。在总结会上,区长秦敏要求全体同志将学到的经验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认真思考,找准差距,抓好落实,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体会和收获

(一)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是加快发展的前提

查看全文

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论文

[摘要]生态农业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实现生态农业系统功能的一种技术手段,通过对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指导思想和主攻方向的陈述,提出了可供该区选择的发展模式,旨在建立黄河三角洲农业生态复合系统,并确保农业生产系统内物流、能流和价值流的合理流动,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988年,国家从经济地理角度界定黄河三角洲包括山东省滨州市和东营市的全部地域,即位于北纬37°56‘58“~38°15‘51“,东径117°51‘40“~118°24‘29“之内,总面积17623km2,其中滨州市9570km2,东营市8053km2。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560mm,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发展前景较好。

一、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指导思想

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山东北部,其特殊的区位和自然条件,形成了该区一方面表现为环境脆弱的总的生态特点,另一方面又显示出了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自然趋势。因此,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农业的定位点就是依靠现代农业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条件,保护和改善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阻止土地盐碱程度的进一步恶化,进而力争达到使土地盐碱化程度能够减轻的目的;提高抗灾能力,资源实现可再生增值,并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农林牧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大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新的依靠高科技的高效农业增长点,使农业产出率持续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建成生产高效、生态协调的现代农业体系,使农业成为三角洲的优势产业。

二、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主攻方向

查看全文

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竞争研究论文

提高城市竞争力是现在城市政府制定城市经济发展策略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以便在城市间的竞争中获得优势。美国学者波特认为城市和区域实际上是存在竞争的,虽然这种竞争不象国家之间通过利率或价格的调节来进行,也不象公司通过追求利润最大化来进行,但城市间在吸引投资、人口和游客以及公共投资和奥运会这样的重大事件上有着激烈的竞争(Porte1995)。城市间竞争在我国的城市间也广泛存在,特别实在经济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一、城市间竞争的概念

城市竞争是指城市政府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决策制定、制度组织安排来不断吸引外部生产要素投入和促进经济系统内部相互作用,使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城市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各城市政府之间的竞争,城市政府通过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控制、对经济发展政策如城市规划、地方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流动政策的制定,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来确定城市竞争能力的发展方向。正是政府间这种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竞争,加剧了城市竞争的力度,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化进程。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在这个地区,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把各类城市连为一体,形成具有不同层次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竞争在同一层次的城市间广泛存在,如广州和香港在1999年的建设科技城和数码港的计划,广州与深圳的会展策略,东莞、顺德、南海、中山吸引外资的政策与措施等等,正是由于这种竞争,珠江三角洲内的各城市在区域条件较为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产业的集聚与专业化分工形成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和主导产业,在同一层次的城市中形成具有差异性的城市发展性质,东莞是国际性的加工业基地,顺德是国际性的家电生产基地;在顺德的容桂镇是全国空调器生产基地,北窖镇是全国的小家电生产基地;东莞的虎门是国际性的服装生产基地,中山的沙溪是国际性的休闲服装生产基地。

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竞争的效用是使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运作效率不断提高,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的良性竞争使社会资源得到了较合理的配置,城市之间通过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来相互促进发展,在竞争中为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带来机会。城市政府之间的竞争大大促进了城市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外资的吸引、生产技术的改进以及思想解放和制度的创新,加快了对外开放、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竞争也存在着过度竞争的现象,如90年代为追求低成本的土地而出现的过量的开发区建设和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展,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二、城市间竞争产生的原因

查看全文

赴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察的几点体会

2003年11月6日至18日,我随市委、市政府组织的赴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考察团,到湖南、广东两省的11个市、区进行了学习考察。每到一地,考察团一行都认真听取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与当地党政领导、企业界人士进行广泛交流,有重点的参观了一些企业、科技园、工业园和城镇建设情况,实地考察了他们在改革开放、招商引资、非公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国企改革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学习了他们创造的成功经验,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一、赴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察的整体印象

通过学习考察我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印象是:经济发展速度快;招商引资政策活;城市建设标准高。

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主要是他们能够立足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抢抓建特区的机遇,改革开放的机遇,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管理理念,用足用活上级政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如东莞市,130多万人,GDP从1978年到2002年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GDP达到了67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3亿元,居民存款1000亿元,人均4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近8000元;像南海区,108万人,面积1100平方公里,2002年GDP达439亿元,人均4万多元,地方财政收入2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800元,城镇居民收入15329元,列全国百强县之首。同时,这些地方干部群众的观念新,经济发展的特色突出。如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不论是市县区,还是乡镇、村,都建有工业园区,并且园区建设正在转化升级,由粗放到精细,由无序到有序,由低水平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跨国公司不断涌入,外向型经济生机勃勃。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避免小而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如中山市古镇灯饰品,形成了大市场,相关企业全镇达3000多家;顺德陈村镇的“七巧”花卉是一家台资企业,已成为国内国际花卉销售基地;佛山的陶制品已占全国销售量的四分之一。在行政管理改革方面,他们率先实行政务公开,下放审批权限,完善行政审批中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招商引资政策活。如珠海市在引进中山大学等名校时,政府除无偿提供土地外,每年还拿出4000多万元补助到珠海办学的教职工;深圳市对高新技术产业引进给予每平方米建设用地补助300-400元;深圳皇田机场现更名为宝安机场就是根据港台投资商的要求而更名的,足以说明政府支持、服务民营企业的诚意;东莞、深圳等地充分发挥沿边、沿海、侨乡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大批外资企业。目前,东莞市民营企业达18万户,占全市企业的85%以上,深圳的民营企业占60%以上,南海区的软件科技园民营企业占87%以上,像珠海的格力集团、惠州的TCL集团都是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已成为“珠三角”经济的主体。

三是城市建设标准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市建设上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文化品位”,所到城市给人的感觉是山青、水秀、城绿。如珠海、中山、顺德、南海等地城市建设,布局科学合理,管理严格规范,道路宽广、绿化面积大、亮化程度高、功能齐全、文化品位高。

查看全文

赴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察的几点体会

2003年11月6日至18日,我随市委、市政府组织的赴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考察团,到湖南、广东两省的11个市、区进行了学习考察。每到一地,考察团一行都认真听取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与当地党政领导、企业界人士进行广泛交流,有重点的参观了一些企业、科技园、工业园和城镇建设情况,实地考察了他们在改革开放、招商引资、非公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国企改革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学习了他们创造的成功经验,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一、赴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察的整体印象

通过学习考察我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印象是:经济发展速度快;招商引资政策活;城市建设标准高。

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主要是他们能够立足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抢抓建特区的机遇,改革开放的机遇,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管理理念,用足用活上级政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如东莞市,130多万人,GDP从1978年到2002年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GDP达到了67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3亿元,居民存款1000亿元,人均4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近8000元;像南海区,108万人,面积1100平方公里,2002年GDP达439亿元,人均4万多元,地方财政收入2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800元,城镇居民收入15329元,列全国百强县之首。同时,这些地方干部群众的观念新,经济发展的特色突出。如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不论是市县区,还是乡镇、村,都建有工业园区,并且园区建设正在转化升级,由粗放到精细,由无序到有序,由低水平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跨国公司不断涌入,外向型经济生机勃勃。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避免小而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如中山市古镇灯饰品,形成了大市场,相关企业全镇达3000多家;顺德陈村镇的“七巧”花卉是一家台资企业,已成为国内国际花卉销售基地;佛山的陶制品已占全国销售量的四分之一。在行政管理改革方面,他们率先实行政务公开,下放审批权限,完善行政审批中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招商引资政策活。如珠海市在引进中山大学等名校时,政府除无偿提供土地外,每年还拿出4000多万元补助到珠海办学的教职工;深圳市对高新技术产业引进给予每平方米建设用地补助300-400元;深圳皇田机场现更名为宝安机场就是根据港台投资商的要求而更名的,足以说明政府支持、服务民营企业的诚意;东莞、深圳等地充分发挥沿边、沿海、侨乡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大批外资企业。目前,东莞市民营企业达18万户,占全市企业的85%以上,深圳的民营企业占60%以上,南海区的软件科技园民营企业占87%以上,像珠海的格力集团、惠州的TCL集团都是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已成为“珠三角”经济的主体。

三是城市建设标准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市建设上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文化品位”,所到城市给人的感觉是山青、水秀、城绿。如珠海、中山、顺德、南海等地城市建设,布局科学合理,管理严格规范,道路宽广、绿化面积大、亮化程度高、功能齐全、文化品位高。

查看全文

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创新环境研究论文

摘要: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了区域创新环境形成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指出体制问题及思想导向问题是制约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发展历程看,珠江三角洲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有明显的商业化倾向,这是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严重制约瓶颈因素。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创新环境;产业文化;珠江三角洲

高新技术产业,从狭义上讲,是信息产业、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的总称。从广义上讲,高新技术产业相对于传统工业更应视为一种科学文化、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模式和一种有利于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高科技手段[1]。最新研究表明:智力密集、风险资本、基础设施、信息服务等区域因素并不与创新过程发生必然联系。所谓创新,是各行为主体通过相互协同作用而创造(生产)技术的过程,因此要高度重视区域创新环境(innovativemilieu)的建构。区域创新环境,又称创新网络,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社会文化环境,它是一个地方行为主体(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等机构及其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地——社会——环境”互动系统[2]。营建一个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是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这种创新环境的形成已经成了当前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对于高新区的发展,区域创新环境的作用更不容忽视。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就像是一种空气,一种土壤,培育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同时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文化哺育、人地和谐和社会进步。

高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具有较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和周期长的特点。从珠江三角洲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区的区域创新环境来看,现有条件还不能很好满足“三高一长”的要求。主要原因在于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的商业化、功利性倾向明显。由于地缘文化的关系,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深受香港发展模式的影响[3],改革开放30年来,珠江三角洲范围内的许多城市实际上走的是“商业兴市”、“资源耗损”和“环境退化”的发展道路。分析一下珠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环境形成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渠道,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着明显的商业化趋势。如,广州科学城主要开发目的一是吸引外资,二是促进出口,仍是初级外向型经济的产物;又如,尽管珠江三角洲与电子有关的中小企业群,尤其是东莞、惠州、深圳高技术产业走廊形成的产业文化,对北京中关村企业和国外企业造成极大的吸引力,但是,这一地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区外,工业发展仍以外资导向为主,自己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为了维持企业生存,这些中小企业只能被迫转向风险小、回报率高、见效快的行业,即高利润活动,包括电子产品和零部件的买卖活动、房地产经营、保健品生产等等。因此,如何利用当前金融海啸时期的全球联系,尽快克服企业的商业化经营,发展本地创新网络是未来产业升级的重要课题。严重的商业化倾向是珠江三角洲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的通病,亦是区域创新环境构建的主要不利因素。为此,在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发展本地企业的合作甚至发展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协作,以培育区域创新网络是当务之急。各级政府应该在本地创新网络和本区域创新环境的建设中发挥良好作用,这对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发展和新优势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各地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应当从长远出发,着重于提供和维护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为创新的扩散和知识的积累创造条件。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①完善市场法制建设,给所有企业一个长期公平的发展环境,促进健康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具体操作上又分为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建立物质基础,如投资建立企业家聚会的场所,以及投资于培养人才、产生技术的院校和科研机构等(硬方式)。另外一种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吸引力的形成以及文化氛围。归根到底,主要着眼于建立起一种富有活力的创新精神,尊重人才的区域文化(软方式);②进行制度改革,给企业家一个成长空间。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与衰落消亡往往得失于转瞬间,而其中历练出的企业家群体是产业发展的宝贵财富。我省目前的企业家最热切盼望的往往就是一种灵活宽松的环境和主人翁的地位;③大力加强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区域的信息交流。

创造区域创新环境的另外一种渠道是自下而上的企业行为[4],其出发点是利润和各种效益。对企业而言,区域创新环境的营造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克服“垂直一体化”的经营思想。我省一些大企业盲目讲求规模,重视产量,把产品大部分价值增殖环节都控制起来。这样不但降低了企业专业化程度,造成管理上的困难,不利于开发新产品,而且对于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高新技术产品来说,不适于这种生产结构的运作,使得企业转产困难,风险成本增加,不利于迎接突发性事件;②中小企业必须自我创业和发展。实际上,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容忽视。应该具有更强的发展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承担风险的勇气;③将企业家能力培养、劳动力素质提高、研发资金投入、增加企业间联系摆到正确位置上来。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亦有利于整个区域创新环境的培育;④增强企业间的协作意识,形成有机联系的地方性网络。最终目的是建立高新区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区域经济综合体;⑤建立一种与企业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源泉同步发展的区域新文化;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同企业自身利益的内在联系。企业应该增加对区域公共设施的投入,为区域新的社会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开展公益活动。意识到自身发展潜力源于区域创新环境的培养。公务员之家:

归纳起来,体制问题及思想导向问题是制约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今后的发展应充分认识到区域创新环境与地方经济及企业自身利益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优化企业体制,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特别是制定出适于自身长远发展并且有利于建设地方的区域创新环境的企业发展战略,同广东省的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和科学发展观的地域实践等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一道为发展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而努力。

查看全文

区委中心组赴长江三角洲学习考察报告

区委中心组赴长江三角洲学习考察报告

一、学习考察概况

为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找准差距,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做好工作的责任感,振兴九龙坡的使命感,结合全区正深入开展的“树立直辖意识,更快更好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以区委副书记、区长秦敏为团长,区委副书记、区人大主任廖涛为副团长的区委中心组考察团一行26人,于6月10日至17日赴长江三角洲的上海青浦,江苏省昆山、张家港、苏州,浙江省杭州、宁波等地考察学习了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业园区开发与招商引资,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物流业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在重庆驻上海办事处的积极联络安排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热情接待下,学习考察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得长三角者得天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和隶属江苏、浙江的16个地级以上城市,因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浦东开发,16个城市迅速集结为当代中国现代化战役中活力四射的一支劲旅。长三角日新月异的经济扩张形成了完整的都市群,汇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实力,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5.8%的人口,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考察团先后参观了上海青浦区规划馆、博物馆、宏茂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与青浦区党政领导和园区管委会领导进行了座谈,进一步学习了解了青浦区加快发展经济社会的成功经验及作法;与苏州工业园和昆山市领导座谈交流,向他们请教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问题;参观了张家港市暨阳湖生态园、梁丰生态园、世纪广场、前溪居民小区和社区服务中心,听取了张家港市领导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政府职能调整方面所取得的经验介绍;参观了杭州市宋城和萧山区湘湖,学习考察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考察学习了宁波市北仑新区、北仑港资本运作、土地流转和港口建设的经验。

在学习考察中,六地区思想解放程度之高,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城市环境建设之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思想观念新,发展意识强。在六地区学习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领跑发展的超前思维、率先发展的全新观念和咬定发展不放松的强烈意识。如昆山将“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是非功过、成败得失的唯一标准,坚持自主创新、优化服务、提高效能,通过走工业化、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2005年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5.92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760.6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54.17亿元。昆山的巨变只是我们这次考察所有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他们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工业化的理念和思维已在当地干部群众中深入人心,无论是在昆山还是在宁波,亲商、安商、富商的观念已成为上上下下的自觉行动。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最大,但求最强的发展意识,是这些地方外向型经济得以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二是产业群聚,特色显著。六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外资利用、民营资本、现代物流等方面形成群聚,成为发展的支柱产业。如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截止2005年累计批准外资项目1259个,总投资154.08亿美元,合同外资99.61亿美元,其中千万美元项目391个,独资企业1007个,投资商来自欧美、日韩、港台等41个国家和地区,世界500强有20家在开发区投资办厂,已形成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民生用品三大支柱产业;杭州萧山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民营经济占到98%;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发展工业、利用外资、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现代临港型大工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浙江省、宁波市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龙头。三是发展速度快,经济持续增长。六地区虽然经济体量大,但发展速度快,经济总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如上海青浦区2005年实现增加值30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工业增加值181.2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增加值105.8亿元,增长19.5%,全区财政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7.6亿元,刷新历史新纪录,比上年增长34.4%;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5.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加30.28%;苏州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40%左右,地区生产总值从开发之初的11.3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81亿元。四是文化底蕴深厚,人居环境优美。走进长江三角洲,深深地被这里沉淀着的深厚文化底蕴所感染,集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音乐、民俗等于一体的江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魄宝奇葩。如杭州文脉悠长,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现有岳庙、六和塔等14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和茶叶、丝绸等5个国家级博物馆,有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森林公园、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建筑临水而造,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到处都构成了曲折迂回、步移景换的画面,为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构筑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五是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六地区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处于蓬勃发展态势,人民安居乐业。如青浦区建成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宫、东方绿洲,张家港市投资200亿建设4.4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就达1000多亩、绿化率达45%的暨阳湖生态园区,打造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场所,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张家港市坚持以经济为中心、以卫生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涵、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人民为宗旨,深入实施富民工程、不断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全面发展社会事业。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0元,农民人民纯收入8750元,城镇职工社会保障达98.5%,农民社会保障达99%,老年农民(居民)享受养老补贴覆盖率达99.2%,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5%。

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讨论,进一步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转变了我们的观念,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使我们看到了我区在观念上的差距,在发展思路和发展环境上的差距,切实感受到发展的压力,同时在考察比较中也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

查看全文

旅游联合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对促进该区域城市旅游联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树立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共赢”思想、建立健全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机制、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人才的培养、建立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的相互信任机制、充分重视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城市旅游营销信息系统等方面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策略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的全部,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共计15个地级以上旅游城市,面积近10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约1%。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是指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相关利益群体之间通过建立城市旅游营销联盟合作机制,共同分担城市旅游营销费用,协同进行城市旅游营销传播、城市旅游品牌建设、城市旅游产品促销等方面的营销活动,以达到增强城市旅游市场开拓能力、共享城市旅游营销资源、巩固城市旅游营销网络目标的一种新型的城市旅游营销理念和营销实践。本文借鉴国内外旅游联合营销的研究成果从树立联合营销的“共赢”思想、建立健全联合营销的机制等九个方面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策略进行了探讨。

树立联合营销的“共赢”思想

郭康(1995)对北方旅游协作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联合促销,宣传大旅游,制造规模效应,共浇大树,大家乘凉”的观点。长江三角洲区域具有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独特优势与条件。从协同学的观点来看,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较分散孤立的单个营销,能降低营销成本,产生规模效益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优势。从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背景来看,15个旅游城市文化同源、人文相亲、地理相近、交通相连、自然环境相似。如何同中求异,避免恶性竞争,寻求共同发展,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在联合营销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应树立,并培养“城市旅游联合营销是实现部分与整体共同发展的必然途径”的“共赢”思想,分析目前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竞争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联合营销的重要性,提高进行联合营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共赢”思想至关重要。只有观念上得到统一的共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才会有更好的前景。

建立健全联合营销的机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