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9 21:54: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三个代表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关于三个代表的论文
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必须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自己找、群众提、上级点、互相帮”的要求,结合进居入户的启发,认真思考,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深刻剖析,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扬长避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现根据自身情况和工作实际,从思想和工作两方面对照检查如下:
一、主要好的方面
1、注重理论学习,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追求思想进步,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革命史,对党的性质、宗旨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心,树立了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的志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决定和精神,认真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
2、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作为一名年轻干部,能充分认识到自己阅历浅、经验少的不足,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力争做好各项工作,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弥补自己的缺陷;兢兢业业,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保持了较高的工作热情和较饱满的精神状态。通过广泛和全面地接触各项工作,丰富了自己的阅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政治理论学习欠缺,理论与实际脱节。理论学习不刻苦,没有系统地钻研政治理论,特别是对原著的研读欠缺,只注重表面学习,没能准确把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导致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对待理论学习,只满足于片面地引用个别原理,而不能有效地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三个代表论文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我们党的党性,这段话,从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党的根本宗旨,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三个方面,阐明了党的性质。其中,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党的本质和生命。它关系到党的指导思想,宗旨的确立和贯彻,关系到党的纲领,路线的制定的坚持,也关系到做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学论认为,政党是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为实现其根本利益,以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为主要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任何政党都有其阶级基础,代表着一定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是这个阶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于资产阶级政党之后,它是在资本主义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自觉阶段,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7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同盟,次年制定了第一个周详的党纲——《共产党宣言》。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基础,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性。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它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现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中国共产党下是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性质,坚定不移地代表着它的意志。七十多年来,我们党为实现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前赴后继,顽强斗争,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领导中国革命的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现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物质产品还不够丰富,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还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敌视的破坏我国社会制度的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依然存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较广泛的影响。这一切都告诉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还必须经过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而能够反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并团结全国各族人发共同奋斗的只有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需要党,党也离不开工人阶级。
党应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是工人阶级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这表明,党同工人阶级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组织,而不是工人阶级的一般阶级组织。如果把党降低到工人阶级的一般阶级组织,把共产党员降低到普通工人群众的水平,实际上就是否定了党的先进性。
邓小平主席曾经说过:“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名知识分子,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注意思想改造,坚持不懈地同非无产阶级思想作斗争,真正树立起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锻炼成为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关于三个代表论文
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必须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自己找、群众提、上级点、互相帮”的要求,结合进居入户的启发,认真思考,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深刻剖析,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扬长避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现根据自身情况和工作实际,从思想和工作两方面对照检查如下: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一、主要好的方面
⒈注重理论学习,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追求思想进步,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革命史,对党的性质、宗旨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心,树立了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的志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决定和精神,认真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
⒉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作为一名年轻干部,能充分认识到自己阅历浅、经验少的不足,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力争做好各项工作,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弥补自己的缺陷;兢兢业业,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保持了较高的工作热情和较饱满的精神状态。通过广泛和全面地接触各项工作,丰富了自己的阅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⒈政治理论学习欠缺,理论与实际脱节。理论学习不刻苦,没有系统地钻研政治理论,特别是对原著的研读欠缺,只注重表面学习,没能准确把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导致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对待理论学习,只满足于片面地引用个别原理,而不能有效地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三个代表与唯物主义观论文
为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战略任务,中央印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这是深人贯彻十六大精神,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要举措,是我党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
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讲话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和指导性。“三个代表”思想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又是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工作新要求的自觉体现。它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进性和人民性要求,把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奠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刻洞察与认识上。
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生产力理论,这也正是“三个代表”思想科学性的突出体现。
生产力理论作为唯物史观基础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成为科学的关键之一。在马克思之前,对于社会历史的研究之所以不能取得科学的形态,其根源就在于此前的哲学家们在社会历史中看不到物质生产的力量,只能在精神世界中排徊。马克思对于历史观实行的革命性变革,就在于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到生产力的高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中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以此探求人类社会的理想。由于生产力理论在唯物史观的基础性地位,因而在运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是否坚持这一理论,也就成为衡量其科学与否的基本标尺之一。
“三个代表”思想坚持了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它重申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先进文化其根本的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精神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支撑;同时,没有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满足和实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论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高校“两课”教育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高校“两课”教育应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创新,增强说服力和实效性,圆满完成“两课”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两课”教育创新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在“两课”教育中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括许多重要的方面和丰富的内容。其中,在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两课”教育中开拓创新,促进“两课”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尤其重要。进行“两课”教育创新,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根本品格要求“两课”教育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它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而形成的科学结论,是党和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精神和宝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结果。同志非常重视创新问题,高度肯定创新精神。他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使理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论科学技术》,199、20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可以说,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特征,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品格。因此,在“两课”教育中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然要求我们具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内容要求“两课”教育创新。在“两课”教育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使“两课”教育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社会主义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产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内容内在地蕴涵着创新的客观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意味着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决定着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始终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否则,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不愿创新,就根本不可能始终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人类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其他方面如政治、文化、人民的利益要求等也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这也必然要求人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否则,就不可能适应和代表社会政治、文化、人民利益发展的要求。概而言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所以,在“两课”教育中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然要求我们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指导方向来进行创新。
二、坚持“三个代表”思想,努力进行“两课”教育创新
三个代表入宪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我国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宪法观出发,注重分析了我国三代领导核心对我国宪法制订和修正工作所做出的巨大历史功勋。进而提出“三个代表”是对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入宪不仅仅是全党、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也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与时俱进发展的需要。最终,我们提出了“三个代表”入宪的形式以及对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的两条修正意见。
【关键词】实事求是四项基本原则三个代表宪法观
新中国建国以来至今共制定过四部宪法,即54、75、78和82年宪法,对宪法进行了五次大的修订(1979、1980、1988、1993及1999年修订)。同时,在建国初期至54宪法颁布前,还存在着一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共同纲领》。这些宪法和宪法性质的文件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长期稳定、繁荣和健康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纵观建国以来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几次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无不是在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宪法思想指导下进行完成的,54年宪法是由同志亲自主持制定的,它是同志宪法观的忠实反映;82年宪法是邓小平同志在拨乱反正的大势所趋下制定的治国安邦之法,它是邓小平同志宪法观的全面体现;93年与99年宪法的两次修订主要是同志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特别是99年宪法的修正案则是同志宪法观的真实写照。
从我国宪法制定的过程以及我国三代党领导核心的宪法观的体现上,我们不难发现“三个代表”的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深入结合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殊国情的产物,它为解决我国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做出了更全面、更深刻、更透彻的阐述。因此,笔者建议“三个代表”这一重要思想应当作为宪法的总的指导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同在我国宪法、宪政建设中居于指导性地位。
一、同志的宪法观
修宪与三个代表入宪研究论文
当前,随着我党治党思想的日益成熟与完善,许多新的、富有时代特色的理论相继产生,“三个代表”便是其中之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它的提出对于我们推进我国社会进步和加强党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思想保障。十六大报告中,“三个代表”的地位被提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高度,并被正式载入《中国共产党党章》。此后,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热潮。甚至有不少人认为,为了巩固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果,我国应当修改宪法,使“三个代表”入宪,得到宪法的确认与保障。一时间,修宪和“三个代表”入宪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那么,修宪是否必要和适宜呢?“三个代表”入宪是否恰当呢?笔者对此深表异议。
首先,从修宪的必要性上来看,笔者以为,在我国刚刚于1999年修改过宪法的背景下,再次修宪没有必要。这是因为,我国宪法自颁行以来已经因我党治国思想的逐步转变而进行过多次修改,其中,1999年的修宪全面肯定了党在过去二十年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巩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成果,是我国宪法内容变动较大的一次。而其之所以变动较大,其中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经济体制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动。在这期间,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只有通过修宪的方式才能够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修宪是现实所需。而自1999年修宪之后的几年来,尽管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又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但基本上还都没有游离出1999年宪法所确立的条条与框框。1999年宪法仅仅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不适应当前社会关系变动的需要,就总体而言,它还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当前尚不存在修宪的必要性。
其次,从修宪的适宜性方面来看,我国短期内不适宜修宪。在当前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我国当代社会主旋律的情势下,保障法律的权威以保障法律发挥其应有的实效应当是我们在实践依法治国过程中所必须要作好的一项基本工作。而法律权威的保障首先需要以保持立法的相对稳定性为前提。所谓法律的稳定性,就是指法律的内容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不宜朝令夕改、随意变动。从法理上来说,保持立法的相对稳定性是维护法律权威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我国立法过程中所理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法律的稳定程度直接影响甚或决定着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好感和信任感,而公众对法律的好感与信任感又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法律的权威。一般而言,稳定性较高的法律较易为公众所熟知,从而使公众较易建立起对它们的亲切感和信任感,法律也较易树立起其应有的权威。反之,法律的频繁变动性则会导致人们对其内容的难于把握,引发法律信用的危机,并进而减损法律的权威。正因为如此,在那些立法稳定程度较高的国家里,其公民对法律往往具有较强的感情和较高的信任度,其法律也具有相对较高的权威;而在那些法律稳定性相对缺乏的国家里,由于对法律内容的难于把握,人们对法律往往会产生一种本能式的不信任感甚或反感,认为法律出尔反尔,没有完全实践其先前做出的承诺,这往往是造成法律信用不足和缺失并进而降低法律所本应具有的权威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一点上来说,保持法律所应有的相对稳定性是维护法律信用并进而保持法律权威的一个内在要求。宪法作为一国的根本大法,显然更应当具有权威,更应当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既是作为依法治国核心的“依宪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使宪法保持较高的公众信任感以维护其应有权威的客观需要。宪法变动过于频繁,势必会影响公众信任度,弱化其权威,甚至会最终使其成为一纸具文。自我国1999年修宪以来,法治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宪法这一国家根本大法的预期也有了突变。在1999年宪法已基本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保持宪法的稳定性并进而保障其确立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的稳定性,已经是广大人民的呼声。因此,在1999年宪法所确立的内容刚刚稳定之后不久,人们还需要在心理上进一步接受和强化1999年宪法内容的形势下,我国在短时期内是不宜修宪的,否则,就会破坏我国在我国广大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减损宪法的权威,影响我国法治目标的实现。
最后,就“三个代表”入宪的可行性来说,“三个代表”也还不具备入宪的可行性。从“三个代表”的提出及其实践来看,“三个代表”还没有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不少人主张“三个代表”入宪,很大程度上是受了邓小平理论入宪的影响,认为二者同为党的指导思想,理应共同为宪法所确认。殊不知,“三个代表”思想入宪与邓小平理论入宪所面临的条件是不同的。首先,邓小平理论从其提出到最终完善历经十余年的时间,走过了一个有点到面、由部分到体系的逐步完善的长期发展过程,它的入宪是在该理论发展成熟并已经成为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且经过了实践的充分检验之后才进行的;而“三个代表”的提出则是最近几年内的事,其内容体系还不是很成熟,也还没有在实践中充分运作和检验,将“三个代表”入宪很可能会产生一些理论上难以澄清的问题。其次,邓小平理论不仅是我党治党的科学理论,也是我党治国的重要思想;而“三个代表”思想尽管也含有治国的内容,但就总体上来说,它基本上还是一种治党的理论。治国理论宜由法律尤其是宪法来加以保障,而治党理论则只宜由《党章》来加以认可。可见,在我国宪法中载入“三个代表”也不具备可行性。
综上,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应具有适应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当前,在我国现行宪法还能够适应调整现实社会关系的需要也就是还有足够适应性的情况下,保持其相对稳定性以维护权威是依法治国的一个内在基本要求。而在“三个代表”思想主要还是一种治党思想且其理论体系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修改宪法,将“三个代表”入宪在理论上也缺乏可行性。为此,需要我们把握宪政的真正内涵与宪法的基本要求,慎言修宪!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践的哲学,实践三个代表必须先学习三个代表,然而学习并不等于实践,对象的选择性、目的的统一性是学习“三个代表”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和对待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及处理对象的选择性与达成目的的统一性,才能把“三个代表”的学习落到实处。而大学生要如何践行“三个代表”
关键词:目的针对性统一性实践
一、理论与理论的逻辑,哪一个更重要?
关于理论与此理论存在逻辑的重要性比较,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判定。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人生论》序言中说到:“对每一个理论来说,在什么场合采纳这个理论比理论的本身更重要。”
理论作为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探索,对于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与此理论的重要性相比,理论的逻辑在两种情况下显得更为重要,第一种情况是在理论在被发现的时候,没有理论的存在逻辑,理论就没有存在的前提,理论本身就不成之为理论。第二种情况是当理论还不被人们所了解的时候,如果没有理论的逻辑,就不可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些理论的正确性,也就不可能使人们放弃旧有的理论,接受新的理论。所以,对于理论的发现者和传播者而言,理论的逻辑远比理论本身要重要的多。
就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言,说不清楚它与邓小平理论的联系、说不清楚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联系、说不清楚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国内变化的理论联系,是无法证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性的。
三个代表论文:与发展理论研讨会
宣传部长)全市“三个代表”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
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努力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从而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历来是遵循党的指导思想、按照党的政治路线、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展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在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就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以与时俱进的态度研究新情况,用时代的发展审视自己,用创新的观念要求自己,用改革的精神完善自己,使宣传思想工作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一、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推进观念创新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的创新离不开理论的武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从×××的情况看,我们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积极实践者,也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直接受益者。从大包干、大合唱,到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三大制度改革,到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改造;从为民服务联动大合唱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人民生活从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到向富裕型现代化迈进,我们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无一不是大力实施理论武装工程的结果,无一不是宣传思想工作为之鸣锣开道,为之保驾护航,为之优化环境的结果,无一不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对认识和解决新的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是宣传思想工作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证。围绕推进观念创新,我们重点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牢固树立了“围绕中心抓宣传,抓好宣传促发展”的大宣传观念。经济建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跟上市委中心工作尤其经济建设工作的思路和节奏,根植于现实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才会充满生命力。×××市的宣传思想工作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中,不断开拓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具体就是做到四个围绕:一是围绕营造有利于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先后开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跳出×××看×××”、“市场化和企业职工走向市场”、“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实施四化战略”、“全面推进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融入半岛经济圈的机遇、挑战和对策”等解放思想大讨论,开阔了干部群众的眼界,更新了思想观念,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围绕中心工作设计宣传思想工作主题。比如,围绕深化企业改革,先后推广了四达公司的“人本管理”等为重点的改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经验,为解决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了帮助干部职工做好“入世”的思想准备,专门聘请专家教授前来授课,抽调教育骨干外出培训,编发学习材料,组织专题讲座;为了把省市委提出的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思想大讨论落到实处,我们推行了以专题负责制、栏目工作制、活动承办制、文章评比制为主要内容的“四制”管理和以抓队伍、抓载体、抓活动抓典型、抓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五抓”措施。三是围绕发展主题,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如,围绕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下岗职工再就业、优化发展环境、实施四化战略等市里的重大工作,组织战役性宣传,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四是围绕各种经贸洽谈会,积极宣传推介×××。组织编辑出版了《恐龙之乡——×××》大型宣传画册和光盘,在对外招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使宣传思想工作渗透到了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为经济工作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重要的智力支持、有力的思想做保证。
党建论文:从井冈山精神到“三个代表”
党建论文
党建论文--从井冈山精神到“三个代表”
[摘要]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角度来看,井冈山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始终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执政为民,开创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正确的道路。
从井冈山精神到“三个代表”,蕴涵着我党几十年来的风雨发展历程,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发展的足迹,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井冈山精神诞生到现在,中国以及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井冈山精神穿越时空依然光芒四射,焕发出经久不衰的活力。
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世界的脉搏一起跳动,用“世界眼光”应对挑战,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一、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首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