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9 19:39: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三叉神经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三叉神经痛的神经干诊疗探究论文
关键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神经干疗法;针刺疗法
摘要: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呈阵发性、闪电样、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烈疼痛,每次1~2分钟,发作后间歇期与常人一样,无任何不适。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不明,自愈极少,发作呈周期性,病情多进行性加重。笔者1996年3月~2008年4月采用电针神经干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45例均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在23~76岁;病程最短者1周,最长者30年;左侧痛者16例,右侧痛者26例,双侧痛者3例;受累神经支为Ⅰ支者2例,Ⅱ支者16例,Ⅲ支者14例,Ⅰ、Ⅱ支者5例,Ⅱ、Ⅲ支者8例。
诊断标准:参照《现代临床医学诊断标准丛书·内科疾病诊断标准》拟定。论文百事通①面和额部持续数秒到两分钟以内的发作性疼痛。②疼痛有以下4个特点:疼痛位于三叉神经一支或一支以上的分布;疼痛具有突然、剧烈、表浅、刀割样或烧灼样的性质;由触发区域开始,或由某些日常活动如进食、说话、洗脸、刷牙引起;在两次发作期间患者完全正常;疼痛发作时,眼结膜充血,流泪,面部发红,流涎,因反复疼痛可见面部抽搐。③没有神经系统的任何缺损所见。④每例患者的发作具有刻板性。⑤需要时应由病史、体检和特殊检查排除其他引起面部疼痛的原因。
二、治疗方法
脑膜瘤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误诊分析
牙痛是多种口腔疾病的重要临床症状,但其他系统的疾病也可导致牙痛发生。牙源性牙痛和非牙源性牙痛的鉴别是口腔科诊疗中常见的问题[1-2]。原发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常与牙髓炎的疼痛表现类似。颅内病变侵及三叉神经或挤压邻近组织,导致三叉神经痛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起病隐匿,其他症状不明显,常首先就诊于口腔科。当神经支配区域内牙齿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牙体组织或牙髓的病变时,会给临床的鉴别诊断带来极大困难[3]。由听神经瘤、胆脂瘤等导致的三叉神经痛均有误诊为牙痛的相关临床病例报道[4-6]。当颅内病变仅侵及三叉神经单一分支时,临床症状与牙髓炎表现高度一致,仅采用口腔诊疗中的常规检查方法常无法做出准确诊断,甚至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误导医生判断,需系统分析,结合恰当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才能有效降低漏诊、误诊的概率。本文即报道1例右侧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压迫三叉神经导致牙痛误诊病例。
1病例资料
1.1病史、检查与诊断
患者女,46岁,于2019年8月以“右下后牙自发痛2个月”为主诉来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急诊与综合临床科就诊。患者2017年12月曾因右上颌后牙自发痛、咬合痛、放射痛,行14、17根管治疗术及15充填治疗。治疗后症状缓解,但仍偶有“跳痛”,近2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颌后牙自发痛,可放射至耳前区,无明显夜间痛,无明确“扳机点”,口服消炎药可稍缓解。口内检查:右下颌后牙无明显龋坏,口腔手术显微镜下见45面远中隐裂纹跨越边缘嵴(图1),冷诊敏感,叩诊(-),咬诊(-),不松动;牙髓电活力测试示45较邻牙及对侧同名牙反应敏感。影像学检查:根尖片未见44、45牙体组织及根尖周组织明显异常(图2)。诊断:45牙隐裂,慢性牙髓炎待查;右侧面部三叉神经痛待查。
1.2治疗方案
转口腔外科会诊三叉神经痛问题;必要时行45根管治疗术。
神经痛临床医学治疗论文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诊断治疗
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抽搐,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反复发作性濒死样撕裂样的面部疼痛,突发、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几乎总是在一侧,其通常由触摸受累区、冷风、吃饭、刷牙,有时甚至谈话可引发。根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以中老年者多见,女性高于男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不明,近年认为邻近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使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性变等,而引起发作性剧烈疼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能为颅底肿瘤、炎症、血管病变及脱髓鞘等病变直接刺激三叉神经所致。
1临床资料
收集三叉神经痛36例,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35-76岁,70%以上为40岁以上,病程最短2年最长30年。发作每天可有一次或多次。疼痛从口角附近放射到同侧面部、耳、眼和头部。无预兆,开始和停止都很突然,轻触即可诱发,间歇期可完全正常。
2诊断与鉴别诊断
2.1诊断位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阵发性烧灼、闪电样剧痛,常影响上颌支以及下颌支,上颌支最常受累,下颌支次之,但在三叉神经眼支发作者罕见。三叉神经痛以一阵阵地发作,持续数天或数周,可以在发作期间有持续的灼样或疼痛的背景。无症状的期间可以数月或数年。因面部动作或触及面部而诱发疼痛;在洗脸、刷牙、进食、讲话等时激发面部触发点,上下唇、鼻翼、硬腭等处为敏感区,亦称“扳机点”,可引起疼痛。本病原因不明。患者可没有神经病学体征或提示任何相关器质性损害的其他特征,根据疼痛的部位、疼痛的发作性、无痛的缓解期和诱发疼痛的因素以及无三叉神经等器质性病变的体征,诊断上通常并无困难。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数病人随病程进展而逐渐加重,也有呈周期性,每次发作期可持续数周或数月,以后可缓解数月或数年,但很少有自愈。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发作为阵发性,如同时伴有面部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消失、咀嚼肌无力以及其他神经系统损害,或疼痛呈持续性,应考虑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面肌痉挛术后护理论文
【摘要】对35例三叉神经痛和10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结果治疗总有效率88.9%,随访2.5~3.7年,无复发病例。提出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低颅压,并积极预防和护理口唇疱疹、面神经麻痹、外展神经暂时性麻痹、听力减退等并发症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手术后护理
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症状,常于40岁后起病,女性较多。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动为特点,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的周围神经病[1]。对这两种疾病药物和局部神经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我科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3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和10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后经过精心护理,均获较好治疗效果,现将术后护理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三叉神经痛患者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36~70岁,平均52.2岁。患侧位于右侧21例,左侧14例;病史1.7~23.0年,平均8.1年;Ⅰ、Ⅱ、Ⅲ支痛者8例,Ⅱ、Ⅲ支痛者27例。面肌痉挛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22~61岁,平均45.6岁。患侧在右侧3例,左侧7例;病史1.5~20.0年,平均6.8年。经MRI检查可见神经血管异常征象,表现为神经变形、移位及压迹,并排除颅内占位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疼痛或痉挛[2]。均经过药物或其它方法治疗效果不佳而行微血管减压术。
1.2手术方法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后,侧卧位,头前屈并抬高20°,于患侧枕下乳突后作长约6~8cm直切口,骨窗开颅,直径约3~4cm,长达横窦,外侧至乙状窦边缘。“K”形切开硬脑膜并悬吊之。显微镜下锐性打开桥池侧翼或小脑延髓池侧方的蛛网膜,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以显露手术视野,仔细分辨三叉神经或面神经,从神经根部向远端锐性分离,解剖三叉神经或面神经周围的蛛网膜,探查和寻找三叉神经或面神经根部的血管压迫。在动脉与脑干和神经之间放置Teflon棉片,用生物蛋白胶固定,确定无出血后,严密缝合硬脑膜、肌肉和皮肤各层。
三叉神经痛感觉根切断术患者护理论文
[摘要]对感觉根切断术的68例三叉神经痛的患者,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术后重视病情观察和并发症的处理。结果疼痛完全消失65例(95.6%),疼痛缓解3例(4.4%)。提示优质的护理可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减轻疼痛,有利于患者康复。
[关键词]感觉根切断术;三叉神经痛;护理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脑神经疾病,发病率为182/10万,多于中年后起病,男性多于女性[1]。主要临床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多数以单侧、闪电般面部剧痛为特征。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可以通过射频治疗或γ-刀放射治疗来缓解疼痛,但一般持续时间短,复发率高。许多患者选择显微血管减压术,但术后仍有疼痛不缓解或复发,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2]。针对上述几种手术的不足,笔者采用部分感觉根切断术能有效解除疼痛,且术后复发率低。经该手术治疗68例,效果良好,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8例患者中,男35例,女33例,平均年龄:男56.9岁,女56.6岁(差异无显著性)。18例为单支受累,50例为两支或两支以上受累,其中第二、三支受累最多为58例,第一支受累为8例,2例为双侧受累。均在全麻下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
2基础护理
三叉神经痛感觉根切断术患者护理论文
[摘要]对感觉根切断术的68例三叉神经痛的患者,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术后重视病情观察和并发症的处理。结果疼痛完全消失65例(95.6%),疼痛缓解3例(4.4%)。提示优质的护理可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减轻疼痛,有利于患者康复。
[关键词]感觉根切断术;三叉神经痛;护理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脑神经疾病,发病率为182/10万,多于中年后起病,男性多于女性[1]。主要临床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多数以单侧、闪电般面部剧痛为特征。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可以通过射频治疗或γ-刀放射治疗来缓解疼痛,但一般持续时间短,复发率高。许多患者选择显微血管减压术,但术后仍有疼痛不缓解或复发,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2]。针对上述几种手术的不足,笔者采用部分感觉根切断术能有效解除疼痛,且术后复发率低。经该手术治疗68例,效果良好,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8例患者中,男35例,女33例,平均年龄:男56.9岁,女56.6岁(差异无显著性)。18例为单支受累,50例为两支或两支以上受累,其中第二、三支受累最多为58例,第一支受累为8例,2例为双侧受累。均在全麻下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
2基础护理
解剖学实践对学生掌握实践知识的影响
【摘要】目的为了促进学生参与以临床为导向的解剖学创新实践,以及探讨此类解剖学实践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方法本文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微创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为例,对学生参与临床应用解剖学实验、自主设计实验、进行科学研究等过程进行介绍。分析2017级树达学院(A组)和医学院临床医学(B组)专业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并对学院内2017级和2018级29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树达学院解剖学实践创新团队学生和非团队学生平均分分别为71.81分和53.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院团队学生和非团队学生平均分分别为87.57分和77.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5%以上学生认为参加以临床为导向的解剖实践对学生学习解剖学、培养临床思维与综合能力以及提升对大体老师尊敬有重要作用。结论参与以临床为导向的解剖学实践,对学生掌握解剖学实践知识、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临床思维与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三叉神经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学习掌握标本结构、制作解剖标本等解剖实践是全面掌握解剖知识、强化实践操作技能、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1-2]。以结构损伤、疾病诊断和临床手术路径为切入点学习解剖学,从临床需求中对人体结构开展科学研究,从而巩固基础知识、培养临床思维、提高操作技能和自主思考能力,实现基础与临床融合,培养创新人才[3]。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解剖实验室组建解剖实践创新团队,为学生提供了以临床为导向的课外解剖实践机会。“微创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为团队申报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课题之一。目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创穿刺手术存在多种手术入路,除Hartel前入路外,其他入路均缺少解剖学结构研究[4-5],故团队选择其中的改良侧方入路进行研究。本文分享项目开展中团队获得的相关经验,展现以临床为导向的解剖实践活动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希望能为解剖学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申请和开展提供帮助和借鉴。
1参加解剖学实训,为创新实验奠基
1.1扎实解剖标本制作技能,明确基本解剖结构
解剖实践创新团队每年选拔一部分对解剖学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团队。团队实践活动以明确解剖结构、制作标本为基础;举办解剖绘图、摸骨比赛,增加学习乐趣;实验前举行默哀仪式,强调人文精神培养(图1A、1B、1C)。团队成员较非团队成员参加课外解剖实践活动多(P<0.01)(表1)。参与实体操作能减少学生对神经系统学习的忧虑,这对学生学习神经系统知识大有裨益[4]。三叉神经自神经节到各分支涉及整个面部,标本制作难度大,团队成员在反复操作中掌握三叉神经结构和标本制作方法,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神经内科护理安全文化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未实施护理安全文化管理的神经内科患者100例和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实施护理安全文化管理的神经内科患者100例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51例,女49例;患者最低年龄58岁,最高年龄81岁,平均年龄(63.52±1.32)岁;其中癫痫24例,重症肌无力7例,脑梗死36例,脑出血20例,三叉神经痛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患者最低年龄59岁,最高年龄79岁,平均年龄(64.22±1.42)岁;其中癫痫23例,重症肌无力9例,脑梗死38例,脑出血20例,三叉神经痛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的严重程度、疾病的类型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且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在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未实施护理安全文化管理,实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等常规优质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在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加强护理安全文化管理,具体的措施如下。
1.2.1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重点包括消毒隔离、病房管理、危重护理、急救管理、基础护理、护理安全管理、健康教育、患者满意度、护理操作、护理投诉等教育培训,使得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能够合理的把生活护理与病情观察、健康宣传、健康指导成功的结合起来,并始终保持端正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心,以及主动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对于一些可能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特殊”患者,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同时还要鼓励患者的家属积极参与进来,使得患者得到更加全面的护理。
1.2.2加设安全事项警示语:在医院科室病房内加设安全事项警示语,时刻提醒患者注意安全,同时对护理人员也起到一定的监督和警示作用。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那些病情非常严重的患者格外的重视,加强监督和管理,时时刻刻提醒患者注意安全,避免意外的发生。
1.2.3排查不安全因素:护理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和患者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护理人员:对护理人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对态度不好和护理技术差的人员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出现。第二,对于患者:护理人员要定期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全面检查患者的各项安全因素,排除不安全因素,同时还要做好消毒工作,消除安全隐患。
神经病学教学方法探索
夯实基础与“靶向”教学结合
神经病学是一个拔高学科,在课时少、教学强度大的背景下,如何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时效,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当前,中医药院校普遍重视夯实中医基础至多中西医“两手抓”的局面给西医类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神经病学》等拔高学科的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薄弱的西医基础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给学生们带来了压力。为顺应时展与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战略整体布局规划,我们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教研组提出了“‘靶向’教学”战略。这一战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靶向时间,即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基本要求掌握的内容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对神经病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和理解,有利于日后学生实验与临床;二、靶向内容,通过神经病学教研室全体授课老师在资格较老的教师的带领下在开学初进行研讨,根据知识更新的频率,将最新最精华的内容作为课堂中重点授课,其余的通过自学或作业的方式有梯度地掌握、了解。另,影像学等其他辅助科学方法是神经病学教学与临床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如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经颅多普勒(TC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视觉、脑干听觉、体感诱发电位(VEP、BAEP、SEP)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要掌握相关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同时我们对临床摒弃的陈旧内容我们及时省略,做到有所取舍,力争追求创新。“‘靶向’教学”战略具有重大的原创性和实践性,在我教研组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学生们高度认可。下一步将该战略作为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品牌进行申报,当推行下去。
恰当的手段
1PBL教学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nring,PBL)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eMaster大学首先创立的,其强调以问题为基础,以临床问题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1]。该模式反响空前,一度活跃于各大教学机构中,由于效果理想,至今还应用于国内诸多高校。这种教学形式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出问题,以学生为主,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用交流替代灌输,从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填鸭式”教学;二、学生主动性增强,能够从自身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三、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能够换位思考,自身教学素材也有所改观及更新;四、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能够达到学生知识熟练水平的高的最大公约数[2]。我们神经病学教研组一般采取“三步走”规划:一、提出问题阶段。这一阶段分两个小点,即“已知问题框架”和“未知问题框架”。前者即我们着重将历来学生对即将教授章节疑惑最多的地方剔出,供分组后的学生选择和准备;后者又称为“预习式提问”,不需要进行专业知识解答,也不统一做要求,目的是让大家主动探索,在思索过程中萌发兴趣,并有利于下一章节授课;二、分组讨论阶段,我们按照性别将班级分为5~6个小组,每组设一名组长,由组长统筹人员答题的形式和任务,要求每次答题人员不可重复,人员机会均等;三、汇报阶段,这一阶段是全班参与,非汇报组会对汇报组的答案进行批判性提问,汇报组原则上随堂答题。与此同时,我们将会邀请辅导员抽空参与课程的排课,这一点对于整个教学大有裨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优势,比如能够有效建立师生交互性关系[3]、缓解课堂气氛、既符合传统“尊师重道”又会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但实际上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一是学生思维定式,习惯了灌输模式,另一方面有需要与考试甚至是高分挂钩,所以难免会有形式化的东西。再者,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基础相对较为夯实,若“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等观念根深蒂固,怎样合理地“引渡”到“大脑主神明”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大难度,各学校各教研组根据实际情况应做到有收缩布施[4]。
2多媒体教学
临床医师任职工作报告
本人在本年度的针灸临床工作中,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认真做好各项业务性工作及事务性工作,全面贯彻执行上级领导安排和布置的各项任务,全面履行了一名医师的岗位职责要求。
一、贯穿一条主线,情为群众所系。本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对技术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践行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诊疗常规,一丝不苟诊治每一位患者,自任职以来,本人精心诊治上万名患者,总有效率为98%以上,从未发生任何医疗事故。
二、坚持两个导向,营造和谐氛围。首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本人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本人以身作则,遵纪守法,积极工作,勤奋学习,能全面、熟练地履行岗位职责,积极承担医疗、预防、科研及培养指导下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任务,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工作任劳任怨,呕心沥血,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其次坚持良好的环境导向。在本人分管的范围里,结合工作实际,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紧紧围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完善制度为基础、以提高医技为保障,以端正医风为前提,以重点人群的规范管理为主线,注重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以老年人、慢性病人等为重点,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服务功能,规范运作管理,充分发挥现有的医疗资源,建立起了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为群众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和就医条件,为医务工作者创建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干事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得其位、位创其绩。
三、做到三个必须,塑造良好形象。第一必须有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医生,对于患者的责难,同事之间的误解等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心胸,以诚待人,以理服人,才能凝聚成一个团结和睦的集体。其次必须有严格的自律。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清正廉明;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许的诺不许,不让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第三必须有高远的境界。一个好的医生必须立足长远,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敢当人梯的觉悟,有新竹高于旧树枝的勇气,有敢于创新的胆略,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操,用明天的眼光做今天的事情,多做基础工作,多干惠民实事。
四、抓住四个关键,提高服务水平。在业务上,本人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岗位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工作成绩突出,成为本单位针灸骨干。开展了针灸治疗内、外、妇、儿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对某些慢性顽固性疾病,采用自己独特的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擅长治疗各种疼痛(颈肩腰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痛经……)、神经性耳聋耳鸣、面瘫、腰椎间盘突出、失眠、中风后遗症等。一年来,通过大量病例观察,运用独特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撰写了“浅刺电针加频谱治疗早期面瘫临床观察”、“浅刺夹脊穴加频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临床观察”等论文,并相继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对处在中医理论前沿的“经络系统的实质”进行探索,并,其论点被日本一学者在实验研究中证实。本人在临床中,深感患者恐惧针刺疼痛,经反复研究实践,创立了“无痛”针法,使患者乐于接受,深受好评。针对部分无法行走的偏瘫患者,本人无偿上门服务,精心诊治,直至患者可到门诊就诊,曾多次收到患者表扬信。
在科研教学上,积极配合本单位其他人员,开展科研活动,先后参与了高血压、糖尿病普查研究工作,参与本市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周,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在教学上本人坚持培养并指导临床医师实践操作,组织指导本专业的技术工作和科研工作,近年来,本人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诊治做了进一步研究,疗效有了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