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9 16:55: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入学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入学教育讲话
抓住有利时机,发愤学习,刻苦钻研
为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而努力奋斗
——入学教育讲话
新学年开始了,我们以新的步伐,新的战斗姿态,跨入了新的学年。今天我校隆重地举行入学教育,我代表学校党、政、工、团对前来我校求知就读的高中新生,致以热烈的欢迎,并祝愿你们刻苦学习,发愤读书,作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下面我讲几个问题,希望同志们,同学们参考。
一、介绍我校的基本情况
民和高级中学,始建于1938年,是民和县历时最长的一所中学,1986年被确定为青海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并被省教育厅先后命名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电化教学实验学校”。
入学教育体会感慨
在这个希望的季节,我结束了我的高中生活,同时又迎来了我的大学生活,我怀着一份激动而又迷茫的心情来到了这个学校。
在入学的四天里,我们计算机学院的学生接受了入学教育,在各位老师的讲解中,我了解了许多心中不明白的问题,首先在第一堂课中,我感受到这是一所拥有严格而又完善制度的学校,对于家庭贫困、学习优异的学生,学校都有帮助和鼓励,这给了我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动力,同时对于违反学校规定的学生又有很严格的处分,这种奖罚分明的制度,可以很好的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
在老师的讲课中我感到受益匪浅,最让我铭记的是:大学的成功=身心健康+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社会经验+职业化心理素质和团队意识+旺盛的人生成就欲望,连老师是一个很成功的人,对他的钦佩由心而发,连老师有问我们“你为什么而活着”我们都是有责任心的人,入党申请书都是存希望的人,为了明天得更好我们努力、怀有希望的活着。
每一位老师都是经历过许许多多风雨的前辈,他们的话里都有许多的人生的真谛、从他们的话中我收获了许多努力都得不来的知识。
我们应该做一位自强不息,追求卓跃的大学生,在这个学校的生活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很好的人生规划,塑造完美的生活价值观,在社会实践和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更为以后的学习和进入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最后,希望我在计算机学院的学习深涯中开心快乐。
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与教育公平研究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公平概说
(一)教育政策。对于教育政策,学术界暂时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日本学者村田翼夫认为“教育政策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公共方针之体系”[1]。娄成武、史万兵学者认为“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准则和依据。[2]”张焕庭学者在《教育辞典》中把教育政策定义为:“党和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为教育工作制定的基本要求和准则。[3]”根据以上观点的罗列,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各位学者对教育政策的内涵并没有统一的解释,但却有着共通之处。概括而言,教育政策就是指国家政治实体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它具有以权威性、目的性、实用性等特征。(二)教育公平。对于教育公平的内涵和定义,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解释。刘平秀学者认为:“教育公平是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和民族、种族、信仰及性别差异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4]”李之国学者认为:“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类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平等与受教育的非基本权利的不平等。[1]”胡森学者对教育平等有三个方面的解释:“一是起点均等,指入学机会均等;二是过程均等,指教学条件均等;三是结果均等。”根据以上观点的罗列,可以看出,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教育公平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存在较大差异。综合以上观点,笔者对教育公平的内涵和特征做如下概括。1.教育公平具有普遍性。人人都具有享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不受外界任何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影响,存在于全人类之间,具有普遍性。2.教育公平具有相对性。从横向上看,所有学生在相同阶段应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权力;从纵向上看,所有学生在不同阶段应根据实际情况应该享有不同的教育机会和权力,因此具有相对性。3.教育公平具有过程性。入学机会平等是最基本的平等,是最低诉求,处于金字塔底部;过程公平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感受到的公平程度,处于金字塔中间;结果公平是对教学效果的要求,是教育目标层面的体现,处于金字塔顶端。教育公平是一步一步达成的,具有过程性。(三)教育政策与教育公平的关系。1.教育政策作用与教育公平教育政策是一种政策导向,具有相应的行为标准和准则,当人们在执行标准和准则的同时,就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教育意志,是偏向于经济发达地区而忽视落后地区还是全面均衡发展,是偏向于城镇而忽视农村还是城乡统筹发展,这些都体现了教育政策的态度,有关教育公平的问题也就自然产生,教育公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政策执行的结果,是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的衍生,因此,教育政策作用于教育公平。2.教育公平反作用于教育政策在教育政策执行之后,相伴而来的是教育公平问题。教育政策在执行之后所反映出来的教育公平问题又反作用于教育政策,党和政府会根据教育政策的执行所体现出的教育公平问题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反映而不断调整修改教育政策,因此,教育公平反作用于教育政策。
二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与教育公平
(一)义务教育入学政策解读。1986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第九条明文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就近入学”政策就此产生,由此,各级地方政府在各地划分学区,学生只能在规定地理范围内的学校就读,不得跨学区就读,学校也只能在所辖地理范围内招生,不得跨学区招生。2006年,重新调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就近入学”政策有一定的调整,在第十二条中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在进一步强调“就近入学”政策的同时,增加了户籍制度的限制,学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才能入学。2015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保留了2006年的“就近入学”规定,可以看出,“就近入学”政策将继续贯穿于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二)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就近入学”政策明确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权利,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保障其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权利的义务和责任。“就近入学”政策经过多年的推行,成绩斐然,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有73.46%,近四分之三的学生实现了就近入学,且我国66.64%的家长认为就近入学是常必要的,这充分说明“就近入学”政策取得不错的成绩和效果,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事业的发展。但是,虽然大多数学生实现了就近入学,大多数家长也认为就近入学是非常必要的,但“就近入学”这一政策在教育公平问题上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点。1.高额的择校费有失教育公平与“就近入学”政策相伴而来的是“择校”现象的产生,择校费居高不下有失教育公平。“择校”就是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情况下,选择上一所好的学校。虽然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有近四分之三的人选择了就近入学,但依然有26.54%的学生选择了“择校”。尽管择校费居高不下,家长和学生依然希望赢在教育的起点,为将来做好铺垫,由此,“择校”便成为一股浪潮。客观地说,人人都有上学的权力,人人都有接受高质量教学的权力,“择校”是人们追求高教育质量的结果,因此它并不是“就近入学”政策的对立面,但是,许多有着较好教育资源的学校向学生收取高额择校费,使得底层人民无法承受,只能放弃高质量的教学,获得普通教学,这又有悖于失人人都有接受高质量教学权力的公平性,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就近入学”政策的本意,有失教育公平。2.流动人口子女难享教育公平《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明文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可以看出,国家正在大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但是,流动人口子女上学依然不易。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有近2千万,失学率高达9.3%,这就意味着全国有近200万流动儿童失学、辍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就近入学”政策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子女流入所在地公立学校教育资源有限,且部分地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公立学校在满足本地学生就学的情况下,很可能无暇顾及流动人口子女,使得他们不得不转向私立学校,而私立学校学费昂贵的现象一直存在,这些就造成了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进而加剧了失学率和辍学率。
三建立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公平机制的途径
(一)改进“就近入学”政策实施环境。“就近入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的基本公平,有利于学籍管理,总体运作良好,但仍然需要完善。第一、增加义务教育经费,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尤其是缩小教学质量的差距。第二、统一学校建设标准,实行义务教育标准化发展,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同等的教学环境。(二)完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本意是方便学籍管理,保障教育公平,但是,流动人口子女也正是因为户籍制度政策而产生了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由此,应当进一步完善入学户籍制度。第一、义务教育是政府行为,加大政府关于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问题的责任、增加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健全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制度,以此来保证流动人口子女有学可上的基本权利。第二、逐步调整户籍制度,破除体制限制。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站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有11168人参加的调查显示,91.7%的人认为有必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对普通人而言,户籍制度改革最大的作用是方便孩子上学,持这种观点的占总体的51.7%;由国务院14个部门组成的6个调研组,2006年分赴几个省市就户籍制度改革工作进行综合调研后认为,当前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时机基本成熟。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问题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之一。
通识教育下中医药院校入学教育探索
摘要:与综合类大学相比,中医药院校的学生群体的学业压力相对更繁重,入学时的公共教育课程相对更少。在中医药大学生入学时对其进行立体前导式的入学教育,培养中医药大学生适当的文化素养及个人综合素质,对其未来的个人发展尤为重要。该课题以新媒体平台实践为例,结合中医药传统文化,对中医药院校入学教育进行了大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可以应用新媒体的实践方法,可为入学教育的创新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入学教育;中医药院校;新媒体
目前,国内对入学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综合类大学。相比而言,中医药院校的学生群体的学业压力相对更繁重,入学时的公共教育课程相对更少。同时,由于中医药专业课程设置周期更长,学生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到稳固的过程中,不确定因素更多。因此,在中医药大学生入学时,及时对其进行立体前导式的入学教育,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分析思辨能力、表达沟通技巧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对其成长成才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教育和生活环境有较大差异,兴趣爱好也相差较大,所以,入学教育的课程要有足够的广度,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接触新事物,转变思维方式,形成更成熟的价值观和更理智的择业观。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学要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都强调对综合性知识的掌握,重视跨学科学习,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运用通识教育理念进行入学教育很有必要,中医药大学亦是如此。该课题以新媒体平台实践为切入点,结合中医药传统文化,对中医药院校入学教育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实践方法,可为入学教育的创新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1当前中医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现状
资料显示,目前国内中医药大学入学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入学后的学习适应、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根据具体某医学专业的特点,针对所需的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开展的入学教育研究体系;为使中医药大学新生树立专业思想,对开设中医文化教育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新生适应性的调研结果与分析;基于专业导读理念,对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探究。但基于新媒体平台的中医药大学入学教育研究,相对较少。
2当前入学教育方式的现状分析及实践经验借鉴
护理学新生入学教育思路
一、护理学本科生的特点
护理学12级录取本科生234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200人,由于专业的特殊性,男生比例较少,约占17%,而且大多是填报了护理志愿的情况下被调剂过来的,家庭条件比较艰苦,他们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新生报到初期,不免有些失望,由于护理学院是新成立的学院,他们对于新学院也有不同的看法和误解,认为学院发展历史不够悠久,加上师资各方面还不成熟,难以达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学院,没有匹配的教师给自己充电。2.对护理专业的发展前景认识不够全面,认为护士职业不长久,是青春饭,最多只能做到护士长,没有前途。3.对于升学也不大了解,认为考研只能考取本专业的研究生。也有一部分新生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宁愿选择升学考研从事护理管理或者护理教育,也不愿从事临床护理工作。4.亲戚朋友普遍对专业不看好,认为本科生出来就是伺候人,那是中专生或者是大专生才干的活;而护理工作社会地位地下,工作又繁琐,面对的服务对象素质参差不齐,很多时候还得不到服务对象的尊重。护理体系不健全,极少数的高等学历护理人才在工作岗位得不到合理安排,在工作中与低学历护士没有明确分工[1]。5.虽然大部分新生选择了这个专业,但是为了就业而考虑,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在择业时主要考虑经济待遇和发展机会,在个人发展上,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本身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发展机会,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2]。6.对于新环境不适应,心理产生落差感,渴望友情和同学的关心关怀,同时又缺乏沟通和交际的技巧。
二、新生入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帮助护理学本科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蜕变、明确大学的教育方式和自己的奋斗目标,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顺利地实现角色转变,笔者所在的学院结合自身的特点制订了新生入学教育方案。
1.新生入学教育之适应性教育———为使护理学新生尽快熟悉校园环境,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1)环境适应性教育经过十年的寒窗苦读,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大学。来到陌生的环境,很多新生既新鲜好奇又迷茫,为了使新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和生活设施以及学院的基本情况,可邀请学校或者学院领导教授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介绍学校的历史、学院情况、科研情况,使学生对校史和学院的基本情况有个初步的认识,增进新生对学校和学院的爱校情怀。学校图书馆也应面向新生开展使用培训,使新生学会利用图书馆的书籍充实自己。(2)学习适应性教育由于很多新生在初入大学还是习惯性地沿用高中填鸭式的学习模式,这种方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大学期间是自律性较强的阶段,高中的学习模式、只为高考去学习的理念已经不能沿用。可通过组织老生新生座谈会,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结合他们的切身体会介绍护理学专业的特点及学习方法,帮助新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认识到高中与大学之间的差异,使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另一方面,大学又是自由开放式的校园,为学生提供很多社团活动,可邀请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或者是团委书记为新生进行党团方面的知识介绍,使新生对党组织和团组织有更深一步的了解,鼓励新生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与到党组织和团组织的建设中去,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增长才干。
信息学院入学教育总结
为了让学生们尽快适应大学的新环境、新生活,成功地实现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信息学院组织新生们接受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入学教育活动,其中包括安全教育、专业教育、校史文化等方面的报告,新生党员见面会、初级党课培训,校、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的讲话等。
校长报告介绍了我校目前的发展情况,而书记则主要从品德修养方面给新生上了重要的一课。上大学除了让学生获得专业的知识以外,更高层次上是实际能力的获得以及人的素质的提高。通过各场报告,新生来了解了学校的具体信息,更知道了“做事”“做人”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可谓收益丰厚。
在信息学院的学院开学典礼和专业教育及新生与班主任见面会上,各位领导、老师介绍了信息学院的具体情况,包括所学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专业特点、该专业的发展和就业、院系师资情况、学风教风、暑期实习等,让新生了解了所在学院和所学专业,帮助新生端正专业思想,增强对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辅导员也对新生们进行了引导,步入大学,自由的时间变得多了,学生应该善于制定合理计划,既要努力学习,也要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进行体育锻炼等,另外,要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各种资源来充实提高自己。
在信息学院的新生党员见面会上,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分别介绍了各自的人员构成、特色活动等具体情况,书记也提出了对新生党员的一些建议和要求,让新生党员感到了党支部的温暖和关怀。在三次党课培训中,新生接受了关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做好自我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教育,学习了党的纲领和入党流程,明确了党员的标准,党委书记及一些学长也提出了给初步入大学生活的新生们的一些建议,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学习目的,树立目标,做好学习和发展规划,明辨是非,独立思考,对于一些被调剂到本专业的学生,要摒除成见,不要带着抵触心理。新生在党课上收到了多方面的鼓励和教育。
校史报告不仅介绍了我校的创办经历、发展历程,还列举了很多对外经贸大学历届的优秀学子,激发学生爱校热情,加强新生对学校的了解,进而增进学生以校为荣的自豪感,让学生们感到骄傲和对学校的信心、集体荣誉感,同时,这些优秀的学长学姐也成为激励新生努力拼搏的目标。
另外,游惠园、院学生会和志愿团招新等活动让新生很快熟悉了校园环境和院系学生组织,这些集体行动既让大家彼此熟悉,又适应了大学的生活。
学前教育人才培育的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是大学生进入高校的第一课,是学前教育专科人才培养的起点。新生入学教育主要是指高等院校为刚入学新生提供的各种活动、课程和服务,目的是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大学学业。[1]学生只有从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真正适应、融入大学生活,热爱学校和所学专业,才能保证教学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早日成为学历与能力并重、研究与教学兼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学前教育专科人才培养的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思想是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学科的认识、理解和态度,是专业教育和教学的根本点和出发点。[2]专业思想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知晓自己专业和学科性质,了解未来的就业方向和考取研究生的专业方向,从而激发专业兴趣,焕发攻读热情,树立新的人生目标。[3]很多刚进入学前师范高专学校的大学生面临外部环境、专业学习等方面的变化,使他们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发展方向感到茫然。为此,必须加强学前教育专科人才培养的专业思想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之情,进行正确的个人定位,为今后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为增强专业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深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的专业思想情况,笔者对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新生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33份,回收453份,回收率84.99%,有效问卷381份,有效率84.11%。有效问卷中男生10人,占2.62%,女生371人,占97.38%;三年制学生176人,占46.19%,五年制学生249人,占53.81%。调查所使用的问卷共18题,最后进入统计计算的是经过筛选后保留的13个题目。
表1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兴趣
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有32人,占8.40%;感兴趣的学生有178人,占46.72%;感觉一般的学生有152人,占39.90%;而很不感兴趣,想转专业的学生有19人,仅占4.99%。因此,对缺乏兴趣的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是做好入学教育的第一步。
新同学入学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在同学们已经初步感受了大学生活以后,借此机会再给同学们讲一讲关于大学的话题。为什么要讲大学的话题呢?因为既然同学们上了大学,就应当先知道大学是怎么回事。我们现代学子不能像有的大学的同学那样,上了大学却不了解大学,甚至直到毕业了还不懂大学。不提前弄懂大学怎么能上好大学?我们现代学子应当避免浑浑噩噩地上大学。所以,关于大学的话题就很有意义。
关于大学的话题很多,也很复杂,许多内容都有待同学们亲身经历,今天就先挑出一个入门式的话题——“大学与大学史”进行讨论。虽然是入门式的话题,但也会顺便带出一些稍微深入一点的理论甚至争论来供同学们参考,并且尽可能多地联系我们的办学实践。希望能对同学们今生只这一次的大学经历有所帮助。
一、大学的定义
关于大学的定义,就我所涉猎的知识范围,似乎显得相当庞杂,而且大都是描述性的,就是说“大学在做什么”或“怎么做才是大学”,而不是说“什么是大学”。在这里我就顺便举一些例子。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大学……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学生在大学里不仅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这里强调的是研究事物的态度和培养思维的方式。
在新同学入学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在新同学入学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大学现代学院董事长兼院长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在同学们已经初步感受了大学生活以后,借此机会再给同学们讲一讲关于大学的话题。为什么要讲大学的话题呢?因为既然同学们上了大学,就应当先知道大学是怎么回事。我们现代学子不能像有的大学的同学那样,上了大学却不了解大学,甚至直到毕业了还不懂大学。不提前弄懂大学怎么能上好大学?我们现代学子应当避免浑浑噩噩地上大学。所以,关于大学的话题就很有意义。
关于大学的话题很多,也很复杂,许多内容都有待同学们亲身经历,今天就先挑出一个入门式的话题——“大学与大学史”进行讨论。虽然是入门式的话题,但也会顺便带出一些稍微深入一点的理论甚至争论来供同学们参考,并且尽可能多地联系我们的办学实践。希望能对同学们今生只这一次的大学经历有所帮助。
一、大学的定义
广西民歌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思考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素养才能在毕业后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是该专业学生音乐素养提升和音乐技能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应该不断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升音乐素养。广西民歌是广西民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的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文章就广西民歌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运用广西民歌这一载体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广西民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具备较好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而音乐教学就是培养该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的主要方式。广西民歌是指扎根在广西本土、世代传承、有地域和民族特色文化的民间歌曲;包含了在广西各地区流传的汉、壮、苗、瑶、侗等多个民族的民歌,民歌资源十分丰富。作为广西区内招收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院校,将广西民歌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就应该积极运用广西民歌这一优秀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广西民歌融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学习兴趣。广西民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种具有很高审美价值和人文研究价值的文化财富,是广西人民精神气质的象征。学习广西的民歌,可以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广西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广西民歌的种类繁多,演唱形式丰富,旋律优美动听;在各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地区,更是拥有丰富的民歌资源,每到节庆活动,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用本地的方言演唱民歌。我们招收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都是来自广西各地区,她们对广西各地的语言都特别熟悉,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广西各地的方言来演唱歌曲更容易引起她们的共鸣;所以,我们将广西民歌融入音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语境中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现代的教育和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各学科的教师都在进行教学研究和实践,希望在本学科的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音乐教学也不例外。广西民歌所具有的特点之一就是即兴性,特别是在对唱山歌时,演唱者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歌词的编创,考验的就是演唱者的即兴创造能力;我们可以运用广西民歌的这一特点来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该专业的音乐教学中,选取广西民歌中的一首对歌曲目作为学习内容;在学生学会歌曲的旋律后,根据老师设计的某个主题来展开编创歌词并进行对歌的实践练习;在编创歌词的过程中,学生要根据歌曲旋律的节奏特点进行歌词设计,这样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3.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类课程包含了《乐理视唱练耳》《声乐》等课程。在这些课程的教材中,一般都是选用中外传统曲目或者现代创编的乐曲作为教学内容,涉及民族音乐的内容较少。广西民歌形式多样,优美动听,把它们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中,可以极大地丰富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如: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根据教学的要求选择单声部或多声部的广西民歌旋律作为视唱内容;这样学生既学会了不同声部旋律的视唱,对民族调式的曲调也有更深的印象,同时也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听音能力。在声乐课中,可以选择广西民歌特别是其中的儿歌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极大地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在幼儿园的工作中开展幼儿歌曲教学活动。4.有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广西民歌作为广西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而地方高校也承担着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融入广西民歌,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掌握演唱、收集广西民歌的能力,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当学生毕业后走上幼教的工作岗位,可以将自己所学的广西民歌融入幼儿园的各类活动中,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接触到广西的民歌,使广西民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