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9 15:08: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弱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弱势群体的弱势表现研究论文

摘要:将要进行的经济学分析,采用的是经济学中定义的弱势群体。从禀赋角度出发给出一个弱势群体的定义:由于自身禀赋的缺陷而在市场活动中处于不利地位,并且靠自身努力难以改变现状的市场主体。

关键词:弱势群体;弱势表现;改变

1弱势群体的概念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为socialvulnerablegroups。对于弱势群体的概念,不同学科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给出了很多不同的定义。

社会学中定义的弱势群体从社会保障意义出发,指的是缺乏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需要社会救济和关爱的人群。它侧重关注对象的生理特点或生活状态,常常具体指老、弱、病、残以及妇女和儿童。

经济学中定义的弱势群体则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指的是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市场活动主体。它侧重关注对象的机会缺失,常常具体指农民、工人、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主。

查看全文

弱势企业的商务战略

本文作者:曹雪利工作单位:哈尔滨市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分公司

作为被市场边缘化的弱势企业,商务政策这时候更应该体现的是让网络渠道成员有安全感,安全感最直接方式就是基础折扣在行业中是最高的,这样做是企业保持强势时期建立的经销商继续合作最有力的手段,也是制造企业主导的厂商战略合作伙伴稳定的基础。弱势企业能保持强势时期的网络渠道就是企业重新发展的基本保障,短期看至少可以降低业绩下滑的幅度,中期看企业一旦推出性价比高的产品,企业复苏的周期会大大缩短,长期看企业在网络渠道行业的声誉同样可以保持较高的认同。

商务政策的支持性

作为业绩不佳的制造企业,对经销商仅有保障是不够的。企业难,经销商比企业会更难,因为在企业强势的时候建立的网络渠道,依据目前企业的市场份额,经销商的生存压力比企业更大,经销商不仅按照企业的要求投资所建的专卖店,还有日常的经营运转费用,所以企业给予必要的运营和广告的支持是很必要的。企业一定要为建立的经销商负责,这是企业诚信经营的基础。最忌讳的做法就是无原则调整网络,重新招商,经销商所建的专卖店,企业是支付了一定额度支持费用的,重新招商意味企业在同一地方进行了重复建设,厂家损失更大,况且此一时彼一时,由强转弱的企业是很难招到比现有网络更具实力的经销商了。所以对现有网络的运营和促销宣传支持是企业最明智和理性的选择。

商务政策引导性

即使业绩不佳的制造企业,在厂商关系的天平上,还是主导话语权的一方,商务政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引导性,体现在运营的规范性和终端综合项目的设置和考核。由于企业市场影响力有所下降,市场指令的执行力会遇到挑战。在商务政策综合项目设置上,注重终端一线的主要关键点作为考核项目,保证终端营销服务质量保持在一定水平以上,确保用户体验达到基本满意的程度。综合项目考核的项目设置方面,一定要将商品启票、销量目标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内,不可超过35%。

查看全文

弱势群体的司法保护探索

本文作者:龚丽萍工作单位: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近年来,弱势群体一词已成为最时髦的用语。上至政府要员,下至寻常百姓,都常将它挂在嘴边。人们在悠然地谈论着这个概念的时候,并没有几个人愿意把自己列入到弱势群体中去,但当他们的权利需要得到保护的时候,似乎每个人一夜间都会成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贫困农民是弱势群体,亿万富豪也是弱势群体;下岗工人是弱势群体,警察也是弱势群体;外来打工者是弱势群体,私企老板也是弱势群体……。这些现象一方面说明了弱势群体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对弱势群体认识的模糊性。作为司法机关在民事诉讼中,如何理解弱势群体的概念,理解对弱势群体权益司法保障的意义,并在民事诉讼中最大限度地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则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

一、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虽然贫困群体并不等同于弱势群体,但两者在很大程度上的重叠,却是不可否认的。在旧中国,贫富差距曾经达到了极限,新中国成立之后却又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也就是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道路,其结果是大家共同贫穷,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改革开放以来,在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影响下,中国社会迅速产生了一批富翁。不过,就在富翁们的财富急剧膨胀的时候,他们不少居住在偏僻山村的同胞们却在为筹不够孩子下学期的学费而忧愁,甚至为借不足治病救人的医疗费而绝望。即使在同一座城市里,贫富差距也在逐步扩大。调查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城市户均金融资产最多的百分之二十的家庭拥有城市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总值的百分之六十六点四,而最低的百分之二十的家庭拥有的金融资产只有居民金融资产总额的百分之一点三,也就是说前者的金融资产总值是后者的50倍。有一种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指标,即基尼系数,2005年10月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7,已经逼近世界公认的警戒线0.5。而在我们印象中贫富悬殊的美国,其基尼系数只有0.4。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我们的小康社会也应该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而如今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了,但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却没有得到有效的矫正,并有逐步拉大的趋势。社会学理论指出,当弱势群体将自己的不如意境遇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社会中就潜伏着冲突的危险。可以说,目前已经到了获益群体反哺弱势群体的时候了。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等保障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为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起到了根本性作用。近年来,随着“人权入宪”,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弱势群体保护的力度,如连续多年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央“1号”文件、农业税费改革、个人所得税调整、社会保障系统的完善等等政策法规的出台,无不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但是,由于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不高,发展经济的压力还很大,导致实际工作中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支持还不是很有力,相关制度建设滞后,保障措施跟不上。因此,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仍将是任重而道远。党的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和谐社会新理念,经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两次升温,已在全社会中取得广泛共识,建立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党施政的根本出发点。而关注弱势群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的需要。据报道,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规模在1.4亿—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左右,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数量急剧上升,规模不断扩大,而这些群体性事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弱势群体有关的。群体性事件不论时间长短规模大小,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损党和政府的威信,动摇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妨碍社会稳定。所以,如果弱势群体得不到关注,他们的利益得不到保护,中国社会很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和动荡,使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现代化成就毁于一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也将难以实现。

二、树立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的理念

正确理解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辩证关系,切实保证弱势群体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得到充分的行使。新中国成立后,受经济体制和传统民事纠纷解决习惯的影响,我们借鉴了前苏联的职权主义审判模式,这种审判模式过分地强调实体公正,而忽略了程序公正的重要性,使得审判效率低下,审判资源浪费巨大。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逐步开始进行审判方式改革,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断得到强化,而法官的权利相应地被削弱。以2002年4月1日生效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为标志,表明了我国民事诉讼模式已经在向当事人主义模式转变。2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即机械地强调程序公正,而忽视了实体公正,只注重法律事实,而不顾客观事实。这种抛开具体国情盲目适从的做法,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我国目前仍有数量巨大的弱势群体人口,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对于他们来说,诉讼权利只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如果没有法官的特别引导和帮助,就如海市蜃楼一样,可望而不可及。不少上访和缠诉案件,都是由于当事人在诉讼程序上的失误而导致败诉的案件。我们所说诉讼权利的“平等保护”,其目的是使诉讼当事人都能充分地行使诉讼权利,并不否定基于符合立法目的的“差别对待”,否则形式上的平等永远不能掩盖实质上的不平等。有人将现代诉讼比喻成一场竞技比赛,双方当事人是运动员,法官是裁判,因此,法官在主导诉讼的过程中应象裁判员一样保持绝对的中立。笔者认为,这种比喻有不妥之处。是否参加一场比赛,运动员有选择的权利,他可以根据对手的实力,胜算的大小来决定自己是否进行这场比赛。而对于诉讼,在民事纠纷发生时,双方当事人即已确定,纠纷的发生并不由一方当事人的主观意愿而避免,而且诉讼必须在法院中进行,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都没有选择的权利。对于弱势群体而言,在开始进行诉讼这场“比赛”时就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因此,法院应当给予一定程度的特殊保护,以尽可能地使他们获得与强者实质上平等的诉讼权利。否则,就像蛮横而强壮者可以很轻易地将无助而弱小的对手打翻在地一样,正义在形式的平等中沦丧。正确衡量民事关系中当事人之间的地位,确认民事行为的效力,保护弱势群体的民事权益。如前所述,在设立民事关系时,弱势群体一方往往不能自由地、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志,从而在民事关系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实践中常见到弱势群体在受到欺诈、胁迫以及因对合同内容误解而订立的显失公平的合同。因此,在涉及弱势群体的案件中,审判人员应以更加审慎的态度,详查案件的全部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和法律的基本原则,确定民事行为的效力,切实保护弱势群体的民事权益。这是在民事诉讼中对弱势群体实体权利的保护。正确理解公平的涵义,平衡当事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弱势群体当事人的基本权利。“呆板的公平其实是最大的不公平”。许多时候,民事纠纷是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有时甚至是合法利益的冲突。因此,人民法院在处理案件中,应当正确理解公平的涵义,权衡利益的轻重缓急,并依法合理地作出裁判以及执行。其中应把握原则之一就是人的基本权利高于其他权利。而弱势群体应受保护的权利往往都是一些基本权利。如对经济困难正在享受社会最低保障的被执行人,若为了保护申请人的债权,而将其基本生活费扣留,或将其仅有的住宅强制变卖、拍卖,从而使其丧失了基本的生存条件,这样的做法就是无视弱势群体基本生存权利,就是“最大的不公平”。为此,《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二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产的规定》(法释[2004]15号)第六条也规定:对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这些规定都充分体现了司法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但在面临“生存是第一”的时候,也应“退居二线”。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民事诉讼中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并不仅限于原告,当被告是弱势群的时候,其合法权益同样也应受到司法保护。

查看全文

剖析农民弱势群体地位提升对策

关键词:农民弱势群体改革

摘要:在“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的解决是重中之重。多年来,农民在我国一直处于弱势群体地位,这种弱势群体地位是我国农业、农村中诸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改变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是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村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关键。

判断某一群体是否处于弱势地位,不应该以该群体人数的多寡作为依据。农民虽然是我国人数最多的群体,但是其弱势地位在许多方面都有表现。

一、农民弱势群体地位的表现

面对自然条件和市场的弱势。农业是自然依存度很高的产业,农民只能在既定的自然条件下开展生产;而在当前条件下,我国对水旱、台风、虫害、霜冻等不利自然因素的控制和抗拒能力还很弱。这使农民在自然条件面前处于弱势。农村信息闭塞,农民缺乏收集、运用市场信息的能力,难以灵活适应市场调整生产;农产品的难保存性、农业市场主体的多而分散等特点,使农民在市场上讨价还价的余地较小;农产品市场需求弹性小,农民面临着更多的需求约束,农民收入增长和农业增产之间不一定存在着正比关系;农业生产往往以“年”为单位,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积累速度慢,资金运用效率低;在加入WTO以后,相对发达国家运用现代化、资本化、规模化手段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体而言,我国农民也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文化素质方面的弱势。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目前在我国9亿多农村人口中,有2亿多文盲和半文盲,占整个农村人口的23%。在4.6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2.61%。这种状况,使农民科技水平低下,法律法规也知之甚少,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在文化心理层面,农民普遍存在着逆来顺受的文化取向、消极认命的人生态度、迷信鬼神的封建意识等,折射出农民思维、行为方式的弱者取向。

查看全文

帮扶特殊弱势群体思考

近年来,**县劳动保障系统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方位服务于企业需求,坚持“四个善待、四个面向”的人文服务理念,在服务特殊、特困和弱势群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县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区腹地,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自然资源相对匮乏,虽经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传统农业县份的地位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全县80万人口中,农村户籍人口51.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4.06%。虽然在这部分人群当中,向二三产业转移有相当大的人群,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城镇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应该占人口的65%左右,但实际在二三产业中的就业人数约16万,约占城镇有劳动能力人口的80%左右。从各类社会保险参保情况来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总人数6.31万人,社保关系封存人数0.8万人,医疗保险6万人,城镇居民医疗统筹4.85万人,工伤保险5.2万人,女职工生育保险4.87万人,农村保险(包括新农保)10.6万人。由此可见,**县各类社会保障人数并不充分。形成社会保障不够充分的原因故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据调查,**县特殊、弱势群体主要由五个方面人群构成:原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后的下岗、失业人员,“4050”就业不充分和身体残疾人员,城镇、农村的特困户,因灾病等特殊原因返贫人员,以及村居干部等等。这些人员分布情况是:乡村集镇大于县城中心区;一、二产业兼顾就业的人群大于二、三产业就业的人群;农村户籍人口大于城镇户籍人口。特殊、弱势群体的形成,有企业改制后,年龄偏大,技能水平不适应现代企业需求,或由于不可预见的病灾等特殊情况致使家庭返贫,社会救助又不够充分,以及受政策层面的影响,未能及时进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特殊、弱势群体若不及时予以帮抚,其后果是令人担忧的:首先,让这部分人员长期游离于社会保障的网络之外,他们老无所养,病无所医,生存危机加剧,将会给这部分人员造成严重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原则,不能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从而给社会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其次,直接造成各类社会保险参保的人数下降,缴费工资基数减少,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基金更加不堪重负,降低了社会保险的抗风险能力,对社会保障体系有序建立危害极大。

针对特殊弱势群体,**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从加速小康社会进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沿着积极构建城乡统筹一体化保障体系的思路,密切关注民生,关注特殊、弱势群体,灵活掌握政策,大胆创新机制,为这部分人员排忧解难,相继出台和施行了八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备受省内外同行业广泛关注。

一是大胆拆除人置障碍,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在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本着“低标准、广覆盖”的原则,大胆拆除人置障碍尽量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对凡是能纳进社保网络的人员,在参保资格认定上一律“绿灯放行”。

二是关注中断缴费人员,接续关系一律享受优惠政策。从2007年4月份开始,**县率先在全省出台了接续社保关系的优惠政策,凡自愿接续社保关系的下岗失业人员,一律按历年缴费基数缴费,免收利息和滞纳金。截至今年5月底,**县接续社保关系已有8750多人。

查看全文

弱势群体犯罪研究论文

摘要:弱势群体犯罪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凸现出的严重问题,其内在根源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社会因素,是社会对其权利分配的不平等以及法律保障的虚置所致。当弱势群体遭遇权利贫困危机且又无法解决时,基于寻求某种平等权的潜在特质,惟有用强势对抗——违法犯罪来彰显其弱势的社会人格的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构建一种公平、正义的和谐秩序——法治视野下的人权保障机制,以期对弱势群体进行强势扶助,来最大可能地预防和控制弱势群体犯罪。

关键词:弱势群体;强势群体;犯罪;生存权;人权保障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伴之而来的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使得社会弱势群体的犯罪问题日益凸现并愈发严重。如何有效遏止弱势群体犯罪并加强对其的法律保障,进而使社会整体利益能够平衡、和谐、可持续地发展,业已成为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弱势群体涵义之界定

“弱势群体”一词首次见于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为人代会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合理、不协调的概念。关于对弱势群体的界定,学术界有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1]第二种观点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少数)比另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多数)在经济、文化、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处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地位。[2]第三种观点认为,弱势群体是指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3]笔者认为,弱势群体是指基于自然、生理与社会原因而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不平等处遇的特殊群体。“弱势群体”中“弱势”至少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物质相对贫困;二是竞争处于劣势地位;三是权利维护受阻。

目前,学术界把“弱势群体”通常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往往是由于自然、生理原因所致,包括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后者则是社会因素所致,包括下岗职工、失业者、农民工、维权失败者。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只是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内产生。随着社会政策的不断优化以及弱势个体的差异,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人会转化为中性群体或强势群体。同时,强势群体由于社会性原因亦可以转化为弱势群体,如维权受阻而导致家破人亡者。弱势和强势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只是弱势者要上升为强势者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不仅取决于个体因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依赖于社会因素的配合。

查看全文

扶助弱势群体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弱势群体;和谐社会

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演变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分析弱势群体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当前的社会形势、发展现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论,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平等赋予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进而满足人们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化加剧,贫富差距拉大,弱势群体扩大并由此引发出种种社会问题。需要给予极大关注。

一、弱势群体的界定、构成

查看全文

弱势青少年帮扶调查汇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把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这对于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弱势群体来说,宛如一股巨大的暖流,温暖了我们的心。解决民生问题,更加关注弱势群体,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作为从事青年工作的一级组织,我们深深体会到,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其心智发育不成熟,不具备完全自立能力,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和干扰。特别是其中的一部分青少年由于经济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承受力的脆弱性等原因而处于弱势状态。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存在,不仅影响到青少年自身的成长与进步,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做好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教育、服务和管理,对于优化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街道流动人口多,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频发,弱势青少年群体复杂,是全区各类弱势青少年群体的综合反映。为了进一步做好对弱势青少年群体的帮扶帮教,我们以街道为试点,决定在全区实施“帮扶帮教弱势青少年群体、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计划”。由点及面,全面铺开。自3月17日开始,我们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对街道书院、前十、后十12个社区和小官路、前钦宿2个村居进行了走访,我们制定了详实的调研方案,在调研过程中,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和座谈的方式。通过走访社区、村居,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加强关心、关注弱势青少年群体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调研,街道14个社区(村居)的弱势青少年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单亲家庭青少年,约有11人;二是贫困家庭青少年,约有18人;三是父母服刊的青少年,约有2人;四是残疾青少年,约有8人;五是网瘾青少年,约有4人;六是触犯法律的青少年,约有2人;七是留守儿童约有3人。

通过抽样调查、分析,我们认为青少年弱势群体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需求:

一是需要“帮扶”的。因家庭经济困难造成辍学、因身体残疾造成学习不便的。我们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积极研究协调解决其学习生活上的难题。弱势青少年群体其合法权益往往不能够得到保障,为他们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和服务,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二是需要“帮教”的。处于弱势的青少年往往在思想、心理等方面处于弱势,这对于完美人格的塑造,价值理念的形成,道德规范的养成等方面造成很大的影响,需要我们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对其进行教育,解决其思想问题。部分青少年因为缺乏技能而无法通过诚实劳动改善自己的生活,我们应树立服务理念,为青少年提供培训机会,教授他们从业技能,创造就业条件,解决其后顾之忧。

查看全文

工会维权的弱势原因及对策

修改后的《工会法》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这既是对工会存在本义的归位,又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运动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会工作的惯性,工会履行基本职责仍然存在着来自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干部素质等多方面的障碍。工会维权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处在一种弱势的地位,不能有效地行驶国家法律对其所赋予的权利,也难肩负起职工对其寄予的期望,更给劳资关系的不稳定埋下了隐患。

一、造成维权弱势的原因

1、从法律角度看,工会缺乏反制侵权方的法律手段。工会的维权依赖于政府行政部门、司法部门的间接干预,自身没有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协调的办法。工会的维权无怪乎维护职工的劳动权、报酬权、休息权等,但《工会法》中有关此类问题的规定基本上都是“有权参与”、“有权要求”或“有权提请”之类的表述,从表述上不难看出,工会维权只有交涉权、建议权、调解权,而没有决定权。用一些专家的话说,工会没有维权的处罚权,也无法利用工会的集体行动权,造成工会维权的弱势性。

2、从体制上看,工会在企业中的地位制约着维权作用的发挥。(1)在公有制企业,工会被习惯地列为“三类”部门,有的甚至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被撤消或合并到政工部门,这样的企业地位势必注定工会想“作为”又无法“作为”的结局。另外,工会的经费由行政拨付,使得工会在有些问题的处理方面存在着“腰杆不硬”、“看脸色行事”等现象。(2)在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明晰,劳资利益对立,工会主席或工会干部作为企业的雇员,受制于企业,代表职工就有关权益与企业主及其管理者进行谈判、交涉时,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对方的利益。这样顾主往往以不再续订劳动合同的方式解雇工会干部,或者给予其他不公正的待遇。尽管新修改的《工会法》对维护工会干部的合法权益有明确的规定,但工会干部因维权而受到解雇或被企业罢免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工会干部因顾虑,名则保身,不敢作为。

3、从主客观的角度看,工会干部自身素质不高或企业领导法律意识不强,影响工会维权的效果。(1)由于工会干部的素质不高,对职工所反映的维权事件缺乏应有的对策或在代表职工与企业协商的过程中由于话说不到点子上,维权缺乏应有的艺术,致使问题得不到妥善得解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2)部分领导法制观念淡薄,滥用职权,对侵害职工的合法权益不以为然,对工会的调解不予理睬,我行我素;对反映问题的职工不但不于改正,反而采取打击、报复等手段。

二、改变维权弱势的对策

查看全文

帮扶弱势爱心活动典型材料

当前,我区农村有部分贫困妇女和儿童因疾病、天灾人祸等原因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急需帮助。多年来,妇联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为贫困妇女和儿童办好事、办实事,深入开展了大规模的爱心系列活动,从经济和生活上扶助了弱势群体,切实帮助她们解决了实际困难。

一、深入开展“春蕾女童”活动

使一批面临失学、缀学的儿童顺利完成学业,尽管每年我都开展不同形式的向孤贫儿童献爱心”活动。但由于天灾人祸、疾病等多种原因,每年仍有新的贫困家庭和贫困儿童出现,面临失学困难。为使这些贫困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确保她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今年以来,继续深入开展了向贫困儿童献爱心”活动。一是多方协调,广筹资金。把筹集资金的重点定位于区直各部门。一方面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资助贫困儿童的目的意义,社会上广造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对每个单位、每个领导进行面对面的宣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动员他献一片爱心、尽一份义务,为贫困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努力下,民政局、体育局等七家单位在本单位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慷慨解囊,捐款4万元,提供了活动资金。二是严格筛选,确定人选。为使最需要帮助的孩子得到帮助,首先明确规定此次资助的对象:主要是农村家庭年收入少于600元、城市家庭年收入少于800元、以前未受过资助的中小学生;而后各基层妇女干部集中时间和力量,深入各村(居)对全区贫困线以下的家庭进行调查走访,把贫困儿童所在学校、班级、学习情况及贫困原因、家庭年收入等情况详细登记造册上报给妇联,对上报的名额严格把关、审核,最终确定名贫困儿童为资助对象。三是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为加强资助单位与受资助儿童的联系,六一”前夕,组织了向贫困儿童献爱心”捐赠仪式,为受资助的贫困儿童赠送了学习用品和衣物,资助双方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这一活动进行了深入报道,将七家单位的义举广泛宣传,全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建立了定期通报制度,加强与受资助儿童所在学校和村的联系和沟通,对她生活、学习变化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并及时反馈给资助单位,进一步增强了双方间的信任和了解。10多个相关报道,使“春蕾女童”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加入到资助贫困儿童的行列中来。

二、深入开展农村扶贫工作,帮助贫困家庭增收致富

不如授之以渔”向贫困儿童献爱心”巾帼再就业工程”滚动扶贫”等活动的开展,授之以鱼。不仅使贫困妇女和儿童们生活、生产状况在短时间内有了较大的改善,更重要的唤醒了依靠自身努力战胜贫穷的意识。通过活动,广大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党群、干群关系得以进一步密切,妇女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农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随着农村产业化的发展。但是还有部分农村妇女由于缺乏技术、资金等原因长期处于贫困状态,针对这一弱势群体,农村深入开展了扶贫工作。一是继续做好“滚动扶贫”工作。进一步加大了滚动扶贫的力度,一方面通过调查摸底,解掌握我区新出现的贫困家庭情况,另一方面积极协调民政局增加扶贫资金数量,先后在镇、镇召开“滚动扶贫现场会”将价值2万元的带崽奶山羊发放给两镇的40户贫困家庭,镇妇联当场与受资助的妇女签订扶贫合同,规定必须精心饲养奶山羊,第二年年提供一只小羊作为种苗继续进行滚动。截至目前,全区已有个贫困家庭在滚动扶贫中受益。二是扶持农村妇女发展种植业。随着我区种植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区妇联积极协调林业局增加扶贫投入,引导和扶持农村妇女通过发展科学种植业脱贫致富。协调林业局购买了价值1万多元的新品种板栗苗和梨苗,赠送给全区20名贫困妇女,并对她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目前部分苗木已有挂果,预计明年产生效益。这些活生生的典型和事实的影响带动下,部分贫困妇女已加入到发展科学种植业脱贫致富的行列中,全区广大农村妇女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不断高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