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9 14:11: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儒家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积极及启示

[摘要]儒家文化与当代中国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关联性,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有利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及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当前,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启示。必须切实保证思想认识的与时俱进,及时提高各项建设的科技水平,积极培养全体人民的中国灵魂,建构保证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激发拼搏进取的动力热情。

[关键词]儒家文化;当代中国;积极作用;启示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主流,不仅反映过去人们的思想追求,而且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十分广泛和深远。新时期的各项建设事业无不需要在继往开来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超越。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必须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1]。总理2010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l(P32)。虽然学者们对儒家文化的具体理解及其适用性存在不同看法,但儒家文化提倡的“兼容并蓄”、“人和守信”、“礼德仁政”、“重人利器”等思想在当代中国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则成为国人情感、信念和追求的文化内核之一。儒家文化与当代中国有何内在联系?它在当代中国有哪些积极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对此,笔者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基础上,着重展开以下三个层次的分析与阐释。

一、儒家文化的历史延展及其与当代中国的内在联系

儒家文化是以孔、孟、苟为代表的文化流派,它起源于先秦,绵延更替和传承演化于当代。其核心价值诉求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思想为春秋时期的孔丘所创,后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尊重,逐渐成为占支配和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长河中,儒家文化占据了主流地位,各个时代无不打上儒家思想的文化烙印。而今,儒家文化仍在延续,它与当代中国有着十分紧密的结构性关联。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精神源泉之一,时代精神和外来文化则不断为之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可以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不仅具有历史的品格,而且更昭示着新时期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伟大命运。

(一)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及其演化历程。从思想精髓的角度看,儒家文化在从古至今的演化历程中,不断吸收其他非主流文化思想而最终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文化内核。从其演化历程看,“至圣先师”孔子以“知礼”而出名,他承袭并推崇周礼,并将这些礼节传授给他的弟子及平民百姓。国内有学者指出,“孔子特别提出‘仁’字,为礼乐画龙点睛”。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内有的东西,而礼则是表现在外的种种礼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P233)。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和苟子不仅分别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还分别发展完善了孔子的“仁”和“礼”。孟子明确提出了“仁政”的主张,并把孔子的“仁学”思想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儒家异端苟子,将仁政学说礼制化,从性恶论的观点出发来发展孔子“礼”的思想,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人离开了“礼”的约束,就会天下大乱,主张“以礼为主,礼法并施“,推崇先王制礼以治天下。儒家文化发展到秦始皇时期跌至极点,“焚书坑儒”造成儒家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留下巨大缺憾。直到西汉时期,儒家文化方显抬头之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为董仲舒发展新儒家文化提供了政治条件。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家思想体系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提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完成了对先秦儒学的发展和完善。时至魏晋南北朝,儒学又面临危机,但当时的傅玄却大力尊崇儒学的“礼义”、“仁义”思想[5](P198)。宋明理学时期,张载、程颢、程颐对儒家的“仁政”、“礼义”、“民本”、“重贤”等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完善。而朱熹更是强调“为政以德”、“仁义为先”的儒家思想。此后,儒家文化随着岁月推移,不断缓慢向前演进。明清时期,儒家文化再次受到忽视,甚至遭到批判。民国时期,虽有孙中山、康有为等人推崇儒家道德,但也未能使之像先秦、西汉时那样备受尊崇。

查看全文

儒家文化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

近代以来,对于西方管理思想我们总是以一种膜拜的心理来学习。而当前中西方管理思想有着不断融合的趋势。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古代管理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修己安人”、“中庸之道”等方面。这些闪光的思想对现代的企业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儒家文化与管理方法关系出发,在结合文献的研究与总结之后,得出基于儒家文化的现代管理方法结构,以期为管理实践做出理论上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儒家文化;现代管理;建构

前言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儒家为首的经典著作和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中的治国安邦、民族精神、立人处事、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经验智慧,在今天仍有其生命力,值得我们来发扬光大。不可否认,这些经典著作、思想学说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烙印,但我们可以以科学的态度汲取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主干,它经长期的整理加工、丰富发展,早已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比较严密、完整的文化体系,对我国古代各民族的道德生活实践,产生过无比深远的影响。儒家所确立的道德规范,曾长期成为我国人民调解人与人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而且在现今也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风格。

1、选题的背景

查看全文

儒家文化在旅游业的应用与开发

摘要:近年来,随着儒家文化的复兴和文化旅游在全球范围的盛行,儒家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与开发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曲阜市拥有丰富的儒家文化资源,儒家文化旅游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本文通过分析曲阜市旅游业中儒家文化的应用开发现状,找出曲阜儒家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儒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儒家文化;文化旅游;应用与开发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长河中,儒家文化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主席曾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上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儒家文化与我国旅游业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儒家文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旅游业在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同时,也使儒家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曲阜市具有发展儒家文化旅游优越的资源和条件,也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因此,对于儒家文化在曲阜市旅游业中的应用与开发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儒家文化与旅游

(一)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由孔子所创立,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思想派别。《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2]。儒家文化以“忠、孝、仁、义、礼、智、信、恕、悌、勇”为中心思想,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等人,代表著作有《论语》《周易》《诗经》《礼记》等。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如下几点:(1)开放包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遵循“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思想原则,尊重其他的文化,同时广泛吸收和借鉴道家、墨家、佛学的精华。(2)与时俱进。两千年来,儒学学者、思想家和政治家们根据时代需要,不断创新地发展着儒家文化,使儒家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适应。(3)经世致用。儒家文化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其思想主张充分运用到国家社会的治理和个人修养的提升中去。在现代,儒家文化仍焕发着新的活力与生机,拥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1)道德价值。“仁”“孝”“义”等主张对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2)教育价值。“有教无类”“学而时习之”等思想对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3)经济价值。“见利思义”对于市场及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政治价值。“仁政”“德治”“与民同乐”“大同”等思想对于当今的社会及施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儒家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意。义1.旅游资源的宣传及旅游产品的推广。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对东亚国家的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儒家文化和孔子的影响力对于宣传和推广旅游资源及产品有积极的作用。旅游者会因儒家文化及孔子的知名度而关注、了解相关的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譬如,曲阜市的“三孔”(孔府、孔庙和孔林)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另外,曲阜市推出的以学习传承儒家文化为主题的系列研学活动也吸引了大批的热爱儒家文化的海内外游客。因此,将儒家文化应用到旅游业中,有利于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2.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由马斯洛需求论可知,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3]。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人们会追寻更高层次的需求,而这些更高层次的需求都可划归为精神需求。文化是人类精神领域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家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精萃,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儒家文化在旅游中的应用,使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的体验,从中学习和感受儒家文化,从而使精神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3.融入旅游活动及旅游产品的设计。在发掘、归整现存的旅游资源的同时,当地的旅游部门或旅游企业可以将儒家文化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开发设计新的旅游产品。设计具有儒家特色的旅游产品,有利于在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曲阜市面对行业及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地推出一些独具儒家文化特色的旅游活动,这些旅游活动将儒家文化很好地融入其中,获得了较好的反响。这些活动一方面拓宽了旅游市场,带动了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儒家文化的推广和继承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对其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提供了借鉴:将儒家文化融入本地旅游活动及旅游产品的设计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出独具特色、有内涵、有价值的旅游活动及旅游产品。4.促进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能为企业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使企业拥有更强的生命力,获得永续的发展。一方面旅游企业将儒家文化融入旅游产品中,设计出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形成一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将儒家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并应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如运用儒家文化中的义利观,引导企业在经营中不要盲目地追求利益而失去道义,要懂得“见利思义”,要积极地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运用“德治”的思想教导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以德服人,取得员工的信任与支持;运用“信”的思想提醒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讲诚信,不欺骗消费者,在与其他企业进行贸易往来时,坚守诚信的原则。因此,儒家文化对于相关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曲阜旅游业中儒家文化的应用开发现状

查看全文

儒家文化来建设企业文化

所谓的“企业文化”,其实是西方社会的文明产物,我们的传统文明本身没有这个概念。所谓的企业文化,无非就是要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提高人的诚信度,提高人的责任感,提高人的事业心。这在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明中,是最基本的文化底蕴教育,一直都很强调的这一点,尤其我们的儒家文化思想,几千年都讲一个道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为“修齐治平”。但现在学西方,早把这些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完全忽视。几代人的应试考试,注重的都是数、理、化;语文教育,华而不实,内容西化;所谓的德育,讲的又十分空洞和虚假。因此,传统道德的灵魂构建,几代人从儿童时代就开始荒漠,久而久之,人们的头脑中就只有竞争和斗争。到了成人和成材之后,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个好职业,能够赚大钱,因此,灵魂上出现的空洞全被金钱所填塞,这就是现代社会人们都迫切盼望传统道德回归的根本原因。

西方文明中,几千年来都只讲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竞争和斗争,所以他们也活得很吃力,他们的祖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找到一个精神道德上的支撑,于是,就人为的创造了一个彼岸的世界,来规范做人的心理底线,这就是西方人头脑中的“上帝”观念。

今天,我们引进西方文明,西方技术上的东西一学就会,可是,西方道德价值观的东西,就跟A型血配B型血一样,是根本没办法融合的。所以,技术上的东西可以借过来用,灵魂上的东西却格格不入。这就是今天社会不诚信、不和谐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说我们丢掉了传统道德的价值观。表面上看,人们的物质生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丰裕,可精神却十分空虚,人与人之间,总是相互算计、尔虞我诈、坑蒙拐骗、芸芸众生都活得实在吃力。

所以,企业不仅需要优秀的领导人,也需要心态平实的人才,需要吃苦耐劳的人才,需要能为企业增创效益和价值的人才,需要能与企业的壮大发展同心同德、共生共死的人才。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早在千百年前就被应用于商业,故有“儒商”的提法。早期儒商主要是指商人诚实经营,不把谋取利益作为唯一出发点,把“济世救民”放在自身利益之前。新时代的儒商,是不同于传统“儒商”的,它把儒家文化以及传统“儒商”思想创造性的应用于市场经济,成为社会营销的经营理念。概括地说,新时代儒商的内涵包括:具有现代人文道德、具有竞争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现代管理能力、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企业家。

中国作为21世纪人类进步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而受到世界的尊重和敬佩。所有炎黄子孙都为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骄傲,儒商群体在世界上也因国家强盛而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尊严和自豪,我也深感包括国内外儒商群体在“中国崛起”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儒商群体千百年形成的独特个性也受世人崇尚。“儒商之道”是儒商群体发财之道和商业道德的融合,也是儒商群体个性的集中体现。

查看全文

园林景观设计审美与儒家文化思想思考

摘要:伴随当前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园林景观审美要求逐步提高。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与传统文化紧密连接,把儒家思想进一步与园林景观审美相结合。重点分析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与儒家文化思想的关系,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儒家文化思想

1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与儒家文化思想概述

我国有漫长悠久的园林历史,更具有兼收包容的园林文化。近代中国园林设计,既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传统园林,又一直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近年来,园林设计更多地展现出生动鲜活的面孔,科学分析方法,使设计更趋理性,身后的文化传统让作品充满文化底蕴。我们承袭了先人的传统,同样也展现出当今社会发展进程。空间是人们对外部现象的感知,而文化作为时间的一种特殊凝结,是内部感知的方式。通过对文化的反应,人们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并发现与场所间的关系。所有文化要素的存在,并不是赤裸地展现,而是唤醒。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内在比例尺,也是每个人心中的尺,每个生命都将对血缘、文化或其它传承产生微妙的情感变化。园林景观在具有传统生态美学意义的同时,还是文化的一种传承。在设计现代园林过程中,不仅需要添加一些具有美感的景观,还需要营造出一种具有意境的景观,提升园林审美品位,让人们在园林之中能够获得视觉感受,并且保持身心愉悦。

2审美形态分析

在儒家文化体系中,中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处事原则,许多现代园林都具有一种温和恬淡的感觉。儒家文化当中有一种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思想,对景观设计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给游客展现的都是一种内涵美。在景观色彩方面,通常条件下园林设计过程中都会使用浅色调,不会使用深色调。为了让节制式设计理念融入景观设计中,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景观空间设计,让局部景观和整体情况保持统一。比如,在流水当中设计假山,让山水进一步融合,让山的坚韧和水的柔和构造出一种整体的美观。由于儒家文化的思想,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将寓情于景的表达方法融入其中。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很多时候游客都会在欣赏景观之后产生共鸣,让景观富含哲理。在儒家文化中,中和之美是审美的一种境界,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各种细节。

查看全文

探究儒家文化和我国古代技术

关于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较多学者认为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起了阻碍作用;虽也有一些学者肯定儒家文化的积极作用,但缺乏有说服力的论证。近来,乐爱国教授以其新著《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中华书局出版,2002年12月第1版)对此问题进行了全新的探索。该书以翔实的史料和严密的论证对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问题给了出色的回答。全书共20余万字,分为导论和正文五章。正文的前四章按照各历史时期对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关系分别作了论述,既讨论了历代儒家学者对自然、对科技的研究,也具体分析了儒家文化对于科技发展的影响。最后一章则从文化与科技关系的角度对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作了综合性的概述。

从总体上看,《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的最大特点是把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比喻成文化母体与科技胎儿的关系,从而把古代文化与科技统一起来。据此,作者在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以下两个重要的学术观点:一是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内涵。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常常被误解为科学的对立面,或与科学无关。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对儒家文化缺乏全面了解而造成的。作者根据儒学史和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认为,儒家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科技内涵,其理由有二:其一,儒家经典诸如《大戴礼记·夏小正》、《诗经》、《尚书·尧典》、《礼记·月令》等包含着丰富的科技知识;其二,历史上有众多儒家学者参与科技研究,并作出了贡献,尤以朱熹最为突出。作者认为,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包容科技,是由于儒家的最终目的在于“求道、为学、致用”,而这一切又都必须通过研究自然、学习和研究科技才能实现。

至于孔子反对“樊迟学稼”,以及诸如“奇技淫巧”等说法,作者认为应当作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以此为据来证明儒家鄙视科技。二是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儒学化的特征。以往人们在研究古代文化和科技的关系时,大都将二者割裂开来。作者则认为,科技是在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必然受到文化的深刻影响;成长于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国古代科技亦是如此。作者打破了过去将文化与科技割裂开来的研究方法,重点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深刻影响:一是儒家文化对科学家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家成长于儒家文化的氛围中,他们的人格素质,价值观、学识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甚至与儒家没有明显的分界;二是儒家文化对科学研究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儒家文化影响了科学家的科研动机、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儒家文化这种深刻影响的结果,便是使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明显的儒学化特征。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科学的许多方面都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科技中的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和农学五大学科都具有显著的儒学特征,中国古代的科学是儒学化的科学”。正是运用这种把古代文化与科技统一起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中国古代科技与儒家文化的密切关系,作者断定:“虽然不能排除儒家文化对于古代科技的发展在某些方面也可能具有某种程度的负面作用,但从总体上看,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状况看,儒家文化对于古代科学的积极影响是占主导地位的。”

这样也就纠正了以往一些学者以为儒家鄙视科技、对古代科技发展起阻碍作用的观点。乐爱国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哲学与科技关系的研究,著述颇丰,功底深厚。他的《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不只是从一般的逻辑推理上而是立足于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立论,从儒学史与中国科技史的结合上进行论证,而且发掘出许多新的研究资料,因而有相当充分的说服力。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潘富恩先生为该书作序,并认为,这部专著“将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历史发展作了精详的论析,脉络清晰,而多有创建,是一部开拓性的专著”。

查看全文

韩国儒家文化教育影响论文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道德失衡等问题的出现,儒家文化又一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韩国积极发挥儒家文化的道德规范作用,摒弃其时代局限性,适时地发展儒家道德思想,以及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德育方式,这些对于完善和提高我国高校的德育水平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儒家文化德育高校韩国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对大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实效性低迷,大学生不守诚信、挥霍浪费、个人主义等违反公民道德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引起了政府、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对中国和世界的文明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当今世界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随之出现的信仰危机、道德失衡等一系列现代问题,使儒家文化又一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目前,韩国是世界上儒家文化传统保留最多的国家,韩国将其作为自己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韩国对儒家道德思想的发展和实践,不仅对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对于促进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完善、提高大学生道德规范和道德水准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积极发挥儒家文化的道德规范作用

查看全文

先秦儒家文化思想对德育工作的启示

摘要:先秦儒家文化中蕴涵着以“仁”为核心、以“明人伦”为重点、以“隆礼”为特征的德育思想,在教育方法上儒家教育者强调反求诸己、学思并重、身体力行、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内容存在缺乏创新性、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将先秦儒家德育内容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之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增强德育内化性;重视知行合一,增强德育实践性;提倡因材施教,增强德育针对性,解决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的发展服务,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

关键词:先秦儒家;德育文化;德育思想;高校德育

先秦时期被称作中华文明的头颅,这一时期社会思想高度活跃,百家争鸣,文化学术异常繁荣。其中,儒家是影响最深的一个学派。儒家德育思想以对如何使人性向善,需要采取哪些方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做出了系统性论述。尤其是儒家文化中蕴涵着以“仁”为核心、以“明人伦”为重点、以“隆礼”为特征的德育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先秦儒家文化中的德育思想

先秦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他们重视德育,提出了系统的德育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以及为落实这些德育内容,实现其德育目标所采用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这些思想无论是在当时社会还是在今日,都有着重要意义。(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首先,儒家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德育思想。孔子的“仁”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首先是“克己复礼”,这是实现“仁”最基本的要求,通过“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最终达到“天下归仁”的目的。其次,提出了以“明人伦”为重点的德育思想。孟子在“人伦”方面提出了“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为了培养出“明人伦”的君子,孟子又提出以“仁、义、礼、智”为具体内容的“四端”,并主张将“四端”由家庭扩充到社会。最后,提出了以“隆礼”为特征的德育思想。荀子强调要以礼修身,“礼者,所以正身也”[2]。在荀子看来,人不知礼就会陷入混乱、悖谬,统治者不重视礼,就无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在荀子的思想中,礼是修身治国的一项重要内容。(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中的教育方法。先秦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对人性中的善充满向往,为了使人向善,提出了具体的德育目标及全面的德育内容,并从受教者和施教者的不同角度总结了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德育方法。首先,反求诸己。反求诸己追求的是遇事要反思自身原因,强调自省的重要性,重视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对德育内容的内化。其次,学思并重。如果说反求诸己侧重强调思的重要性,那么学思并重则是把学习与思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强调二者应同步进行,要防止只学不思给人带来的迷惘,同时也避免只思不学而使人变得懈怠。再次,身体力行。在德育过程中,儒家代表者大都要求受教育者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身体力行不仅是对受教育者而言的,它同样要求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用自身正确的道德行为作为示范,对受教育者起到榜样的作用。最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施教者根据受教者不同个体之间的个性差异,为达到最佳教育效果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以及有针对性地传授相应的教学内容。孔子是创造因材施教方法的第一人,他在教育学生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就充分运用了这一方法。孟子提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者也。”[3]

二、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社会保障制度与传统儒家文化研究

[提要]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传统儒家文化推动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并不断发展;然后分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从辩证的角度诠释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制约,部分传统儒家文化正因为某种社会保障内容的发展而日益变弱;最后从发展角度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在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传统文化;辩证关系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其更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焦点,是各国都在争相热讨的话题。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各历史时期的统治者也因深受文化思想的影响,在建立某些制度时打下了传统文化的烙印。其中,社会保障制度正是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开始略见雏形。但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时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从西方传入到中国,我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是思想意义上的。在本文中,笔者也考虑了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种考虑,可以从文化的视角完整分析社会保障思想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学者对社会保障与传统文化在理论上的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方面是从经济角度或者实用角度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因传统文化引起的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某方面不完善的问题,如郑秉文(2009)等学者在《中国与拉美社会保障比较:传统文化与制度安排———提高覆盖率的角度》中除了作比较,更是在比较的基础上从文化角度分析覆盖率问题;另一方面是在从理论角度分析二者关系,并没有明确表示传统文化下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如车程(2013)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运行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文中分析了社会保障在传统文化蕴涵中的发展以及存在问题;王文茹(2015)在《浅析我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保障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更多的分析各类传统文化(儒家、佛家、道教等)对社会保障产生与运行的影响。由于近几年弘扬传统文化的兴起,传统文化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思考与探讨,尤其是一部分学生也开始关注,并以此为方向完成学术论文,他们从分类角度单独分析某种传统文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或是从传统文化对社会保障中某种社会保险的作用,这一类主要以学生论文居多,如刘丽(2009)在《儒家社会保障伦理思想探究》一文中梳理了社会保障伦理的思想史。以上学者主要是多种传统文化去分析,本文则是从儒家文化角度,历史纵向发展分析传统儒家文化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并分析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保障思想与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之间的关系,我们有必要让读者清楚本文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传统儒家文化的概念。本文的社会保障制度既包括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先生所讲的“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包括法定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系统和非法定的各种补充保障措施。它遵循公平、正义、共享原则,通过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国家干预,实现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的发展目标”,也包括具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特征的社会保障思想———社会救助思想、军人优待思想等类似思想;传统儒家文化则是指早期的一些儒家文化,主要以孔孟为代表人,具有中国本土特征的文化系统。

一、传统儒家文化与社会保障思想形成与发展渊源

社会保障思想的形成在我国最初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奴隶社会,在这个阶段影响最大的是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当时的儒家文化主要提倡“孝道”、“民本”、“仁政”等思想,这些思想形成了最初的社会保障思想雏形。“孝道”提倡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尊老、爱老,让每个老年人安享晚年,强调的是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仁政”强调的是政府的责任,统治者应该对其统治的社会成员施予仁政,用“仁爱”思想处以政事;“民本”则是在一个宏观指导思想的基础下进行“孝道”、“仁政”,强调的是一切以百姓利益为重的社会文化思想。除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外,道家、佛教等也起到了辅助作用。如道家的“无为而治”强调的是政府的责任。中国化的佛教思想构成我国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信奉佛教的人要有同情之心、怜悯之情、慈悲情怀,使得信教之人具有利他思想。佛家文化讲究“普度众生”“、慈悲文化”,这可延生扩展为政府应平等对待社会成员,讲究的是平等性,在精神上树立一种为他人着想的思想,对古代的慈善事业非常有帮助。正是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社会保障思想也出现了独特性,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最初毫无规章制度及毫无尊严的“施粥形式”,到后来初具国家意识的“开仓济民”,这些全部属于现代意义上社会救助思想和慈善思想,是社会保障思想的最初形式。历史的发展并没有抹灭社会保障思想的发展,社会保障思想也逐渐成熟发展起来。从古展到建国以来,我们的社会保障思想并没有太大变化,这和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儒家文化影响有关。20世纪8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引入到中国,中国开始结合国际经验重新整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时期综合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借鉴了国际经验,但更多的是与中国国情相融合。也可以讲,此时的社会保障制度吸收更多的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但占主流的仍然是我国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最初萌芽阶段,还是建立以及完善阶段,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对社会保障制度思想都具有一种推动作用,促使其建立并不断完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体系中都有社会保障形成的影子。

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影响下的传统儒家文化

查看全文

儒家文化在学校管理的应用

摘要: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不仅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的精华对当今社会依然十分受用。本文分析了儒家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借鉴,包含以德治校,以人为本;践行勤政,以身作则;选贤举能,量才授职;互信互尊,有序和谐等基本理念,并结合《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对学校管理者运用儒家文化思想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展开了进一步阐释。期望以此为学校管理模式的改进提供借鉴,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儒家文化;继承;发展;学校管理

习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儒家文化从“为政以德”到“教学相长”,从“先之、劳之”到“仁者爱人”,其内容之丰富、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早已令世人瞩目,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已经把儒家思想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丹尼尔?雷思曾说过,管理思想产生于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管理人员的工作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因此学校管理也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环境。[1]而玛丽凯认为,西方国家“管理哲学中的P原则和L原则,由过去的profit(利润)和Loss(损失)转化为People(人)和Love(爱)”,[2]这与儒家文化有着十分惊人的吻合,表明西方管理文化正在向着东方文化靠拢。[3]在现在的学校管理中,管理者们都比较热衷于引进西方的管理模式,而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4]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理念对当今社会的学校管理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已经开始影响着西方的管理模式。我们应当在把握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管理模式中的合理成分,而不是一味照搬西方模式,走西方管理的老路。

1以德治校、育人为本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而作为育人圣地的学校,更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1.1领导者自身要有“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领导者治国理政讲求道德,就好像北斗星一样,定居在天的中枢,而群星围绕着它。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也就是使用强制手段来使别人屈服,是不可能达到心悦诚服的,仅仅是因为迫于压力;运用仁德,从人格魅力上来感染他人,他们就会心甘情愿地跟随着你,正像孔子门下的七十多位贤人诚信服从孔子一样。古语云: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在学校管理中也要注重“德”字为先、育人为本的做法,这就要求领导者首先要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领导者把自己的灵魂安放在道德高地,才能做到高瞻远瞩和人心所向。《礼记•大学》中有“修身、治国、平天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1.2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个“德”的氛围。第一、环境熏陶,滋润心灵。“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了让师生在儒家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主感悟能力,可以用儒家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如:创建以儒家经典章句为主的“国学走廊”、“墙壁文化”、“楼梯文化”等,倡导师生学习“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必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二、道德约束,阅读引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治理人民用政治法令,约束人民采用刑罚。那么人民会只希望幸免而没有耻辱之心;如果治理人民用道德约束,用礼仪规范,那么人民会产生耻辱感,而且还会主动改正错误,做事还守规矩。孟子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意思是说,羞耻之心是义的开始。《中庸》解读:义者宜也。“宜”就是合理的道德和行为。由“德”——“耻”——“义”——“宜”,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德行”体系。在学校管理中,如果能够有效运用,就会激发教师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教师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拥有道德责任感,提高自身的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实践能力,引导教师向把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作为日常生活的准则,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另外,倡导师生阅读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用儒家思想浸润心灵,夯实道德根基。

2践行勤政、以身作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