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9 13:10: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

●构建和谐农村,基层党组织应以巩固核心领导地位、引领群众创业致富和加快农村民主化进程为重点。

●构建和谐社区,基层党组织必须提升服务居民群众的水平和层次,增强扶助困难居民的实际效果,提升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

省党建学会近日召开理论研讨会,40多位来自全省各地的党建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围绕“提高基层党组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课题深入研讨,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层党组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与会者认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如何,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将产生直接影响。

省党建学会副会长顾耀昌认为,党的基层组织能否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取决于自身建设的强弱。当前,基层党组织亟待在加强党的领导中发挥组织保证作用,在联系群众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完成各项任务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带领群众推进“两个率先”中发挥引领带头作用。

查看全文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内容摘要: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备的物质条件和其他社会条件,就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如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一定要把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制定各项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

当前,需要探索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法,由经济利益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需要运用经济的方法并辅以其他方法去解决

只有从整体上推进体制改革,使各项改革配套进行,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

关键词: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查看全文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早安”与和谐

上班高峰时赶地铁,眼见一位老兄半个身子挤进车厢里又被挤了出来,满脸不快地站在门外,嘴里嘟嘟囔囔。这时,一位站台值班人员走到他身边说:“早上好。对不起,请您等下一班吧。”几分钟后,这位老兄一边向一样拥挤的车厢里挤着,一边微笑着与那位值班人员道别。

一句简单的早安,没法帮这位老兄赶上错过的地铁,却多少给人带来了好心情。想起这位值班员的微笑和问候,这不就是在参与建设和谐生活吗?

和谐来自细节。细节当然细小,稍纵即逝,不注意就不容易发现,但生活和工作就是由一系列的细节构成的,如果有了一份关爱的心,处处留意,反而会处处发现。见面时的一个点头、一个微笑,朋友生日的时候送上一小束鲜花,数日不见后的一声问候,一个看似偶然的电话,一封即便短短几句的来信,都可能给人带来意外的温暖。和谐需要一种友爱的待人接物的态度。

和谐是一种境界。生活中难免有矛盾,观点难免有不一致,陌生人之间可能爆发争执,越是亲近的人、越是经常在一起生活和工作的人之间其实也往往形成不快。出现了摩擦,发生了矛盾,如果一时难以冷静,事后尤应多做自我反省和积极和解的努力。不使矛盾扩大,而是应尽量化解矛盾,由激烈化解为缓和,由对立化解为和好。在这里,和谐的态度又是一种心胸、一种气度:善于理解、能够包容。

和谐也是一种能力。在一个单位工作,有的是领导、有的是部下,或者有的时候是领导、有的时候是部下;工作期间,有的时候顺畅,有的时候不顺,快乐与痛苦都是此起彼伏的。对于领导来说,鼓励合作、鼓励团结是一种重要的领导能力,对于部下来说,尊重别人、主动合作也是一种可贵的素质。见到同事的错误能够多加原谅,见到同事的进步能够由衷喜悦,不仅自己顺心顺气,而且还能营造团结和谐的气氛,这其实是一种有水平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

和谐还是一种思维。国与国共立于一个世界,世界是多样的;人与人共生于一个社会,社会是多样的。不能要求别人都与自己一样,也不必要求自己与别人一样。不一样就有差别。真正置身于差别之中,主动性又在于自己如何选择。多一些合作少一些无谓争执,多一些支持少一些拆台,多一些互利共赢少一些你死我活,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刻薄,多一些肯定少一些否定,多一些共同进步少一些此消彼长,不是一时一事地这样,而是时时事事地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一种和谐的思维方式。

查看全文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加强和改进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以法律手段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提高依法执政能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干部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当前要突出抓好领导干部依法执政教育培训。

三是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加强依法行政,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进政府立法工作,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推进综合执法,坚持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四是切实维护司法公正。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五是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坚持立法为民、执法为民、司法为民,探索建立信访、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当前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六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继续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广泛开展创建“和谐平安社区”活动。

查看全文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战略部署,其中大量和基础性的措施,就是按照“六个必须坚持”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共同劳动、共同奋斗中,共享改革和建设的成果、共谋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共创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这是社会普遍和谐的直接前提和现实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目的和归属。

在新世纪新阶段,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作出了深刻的阐明和全面的部署。

一、应当从哲学的高度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揭示了“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联系,为我们正确理解“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前提。根据辩证逻辑,一个概念的科学内涵应该从其历史联系和现实根据中获得规定。从思想史上看,古今中外的一些思想家都有过社会和谐的理想追求。例如,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老子的“小国寡民”,以及孔子及其儒家关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中和”主张,甚至还论及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礼记·礼运》)。特别是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谐”就是他们主张的未来社会的代名词,分别在《乌托邦》和《太阳城》等著作中,进行过这方面的具体、生动的设想和描写。据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把空想社会主义“提倡社会和谐”,看作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所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的渊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概念,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根据现实社会实践的需要,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和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的重大成果,是对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从“和谐社会”概念提出的现实根据看,这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的理论结晶,更是立足现实,着眼长远,而用以解决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其他实际问题的一种总目标、总思路、总战略,因而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是对社会现实认识的深化。以往人们普遍认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基本上被划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三个层面。这次,我们党提出了“四位一体”的理论,即把社会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四个层面;而这个“社会”层面,既与其他三个层面相平行,又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由此,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和总体要求,这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大量的社会矛盾都因其特有的性质而处在平和的、可化解的状态。所以,从哲学的高度看,“和谐”是事物矛盾的、而且是非对抗性矛盾的一种平衡状态,即这类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统一,是矛盾的同一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有序状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依存和辩证联结的。只有通过一定形式的对立和斗争,不断地解决或化解了矛盾,才能达到和谐状态。

查看全文

女权主义视角下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束缚,致使目前我国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男女不平等现象。思想观念上的迂腐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研究女权社会思潮对于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理论实践上的积极指导意义。

关键词:女权主义思潮;和谐社会;重要意义

自父系社会代替母系社会以来,女性便被赋予了低于男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要求。很多哲学大家甚至认为,女性地位低下似乎理所当然。比如,尼采曾评论说,女人需要服从,女人是作为玩具而存在的。而莎士比亚的名句“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展现的也是女性优柔懦弱的个性。长期以来,“女性是作为男人的附属物而存在的”的观念根深蒂固。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明,公平正义越来越被看重,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

一、女权主义思潮的发展

早在古希腊时期,作为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男女平等主张的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因为女人在干而专属于女性,或因为男人在干而专属于男性。”女性男性有同样的才能。女性作为社会成员,也享有权利并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然而,在当时背景下,他的主张并未引起重视,女性的地位在很长的时间内依然受到歧视和压迫。直到17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兴起,“天赋人权学说”开始被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倡。19世纪马克思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男女平等思想再次受到重视,让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女性看到了曙光。法国大革命时期,女性在国民会议上提出男女平权,拉开了女权运动的序幕。第一次女权运动矛头直指将妇女排斥在外的政治法律,1919年美国明确了妇女享有选举与被选举权。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社会弊端不断出现,对教育、文化诸多领域进行严厉抨击,女权运动再次掀起高潮,并由此形成女权主义,开始渐渐活跃在西方政治思潮中并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女权主义思潮的基本观点

查看全文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与纠纷

任何社会都有纠纷,所谓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纠纷的社会,和谐社会也有纠纷。那它为什么还叫“和谐社会”呢?我以为,和谐社会之所以称之为“和谐社会”,并不是因为所有纠纷都被解决了,或者所有纠纷都消灭在萌芽状态了,而只是纠纷解决得比较好的社会、纠纷解决得比较早、比较有效的社会。这样一个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纠纷解决机制健全发达有效的社会。如果哪一个社会的纠纷能够即时解决、解决机制比较健全,没有把纠纷从小拖到大、从弱拖到强,没有让这些纠纷没完没了,这种社会就是和谐社会。所以今日说“和谐社会”是比较现实的目标,不是要建设古代中国人讲的“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或者“满街都是圣贤”的社会。

首先,纠纷解决是为了恢复和谐、保障和谐。纠纷解决机制或解决纠纷的活动本身,就是为了使纠纷不要没完没了,要让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尽早打住。如果社会没有一个纠纷解决机制,或者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的话,那么这个社会的纠纷就会恶性循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到处都可能有反复循环的恶性报复,这种充斥复仇的社会就是一种不和谐的社会。一个使纠纷能够尽早打住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再次,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把消灭纠纷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任务,要把解决社会矛盾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绝对不能够反过来,恶化纠纷、利用纠纷。你要让社会纠纷变少,以此作为自己国家的利益基础;不要反过来,以纠纷增多作为自己的利益基础,从人民的纠纷中捞取好处。这话听起来比较拗口,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过去的“斗争哲学”。“八亿人口不斗行吗?”好像我们八亿人口生下来就是为了实现“斗争哲学”的。我们那个时候的斗争哲学就是这样的,你一定要在人群中挑起斗争,要让本来和谐的人们变得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斗争的思维。

另外,和谐社会要解决纠纷,不一定是在青红皂白分明的意义上的解决,而仅仅是在一种有限的意义上的解决。一个纠纷解决可能双方都不满意,但大家目前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在很多情况下,纠纷的解决实际上是一种法定的程序,这种程序尽管有很多瑕疵,甚至造成的结果好像不公平,但只要大家对这个程序是同意的,是纠纷双方认可的,那么结果也就应该被接受,纠纷就解决了。这样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是一种不一定把是非完全分清、不一定使正义完全伸张的方式,但却是在明知有缺陷的情形下相对实现公平的方式,这是很多纠纷的实际解决思路。没有这种思路,很多纠纷就没法解决,纠纷也就没完没了。

查看全文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豁达与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构建和谐人生。

构建和谐人生,需要和谐的内心世界。

和谐始于内心,和谐离不开豁达。

豁达是和谐的一种内在元素、外在表现。内心不豁达、身心难和谐,内心不和谐、表现难豁达。豁达之“豁”,就是宽敞、透亮,“达”即通达、畅快。内心宽敞、透亮、通达、畅快,“通则不痛”,身心必定健康,思想和行为必然和谐。

豁达首先是思想通达。想通了,才豁达。这就需要讲道理而不认死理,小道理服从大道理,软道理服从硬道理,旧道理跟上新道理,坚持对的、放弃错的、校正过的、创造新的,从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以及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的桎梏中走出去。豁达也是伦理的通达。少私心,才豁达。这就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名利观,履行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知荣辱、讲廉耻,重诚信、保操守,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囚笼中走出去。

豁达需要顾全大局、健全人格。豁达就是心系大局、服务大局,正确处理个人、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坚持在大局中思考,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合法取得必要利益,心平气和,自然豁达;坚持在大局下行动,认真理事、扎实办事,多办实事、好事、大事。豁达就是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研讨办法,战而胜之;面对矛盾,理性应对,把握主次,妥善调处,化而解之;面对挫折,总结教训,举一反三,奋发图强;面对失落,泰然处之,修身修心,以利再战。信念坚定、意志挺拔、人格健全,自然豁达。

查看全文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ISO标准”求和谐

“埃索——”,当广东中山市东凤镇东兴社区党总支书记邵伟玲随口说出这个词的时候,他指的是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00”标准的简称。去年6月,中山市东兴社区领到了这张时髦的“国际通行证”。

11年前,东兴社区曾是个出名的上访区。由于领导班子不团结,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不善,欠下600多万元的债,党群、干群关系紧张。

一个偶然听到的消息,给这班正在愁眉不展的人注入了兴奋剂。听说江门市的白石村委会引进了ISO质量管理体系,邵伟玲马上组织两委成员和党员前去参观学习。

寻寻觅觅,一班人最终认定,ISO正是他们破难社区管理的良方!

2005年秋,ISO质量管理体系正式引入东兴社区。为了让大家尽快接受这个新事物,东兴社区抽调精兵强将,对社区所有工作制度、规定、流程等,重新梳理整合优化,形成了ISO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并集中全体人员进行专题培训。

社区日常管理工作被贴上了国际标准质量标签。如计生办的各项工作,都设置了严格的标准,“常住人口育龄妇女查环查孕率要求达到99%”、“流动人口持证、验证率要求在95%以上”……

查看全文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弘扬和谐哲学

党的*《决定》提出,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马克思曾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需要我们对之作出哲学思考。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乌托邦。《决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可以说,弘扬和谐哲学就是尊重辩证法,讲求正确认识矛盾、积极化解矛盾。

马克思认为,“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过程。而正确认识和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辩证法告诉我们,对立统一关系普遍地客观地存在于事物自身,而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相互过渡使得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不断呈现上升和前进。也就是说,斗争性(否定面)与同一性(肯定面)共同存在于事物自身之中,斗争性不断打破平衡而打造新的平衡,同一性不仅承认“对立—矛盾”,而且有能力化解“对立—矛盾”。这种平衡的不断打破和不断建立,昭示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和谐。

辩证法是大智慧。敬重“对方”,在“相反相成”中实现“和解—和谐”,这正是自我存在和发展的契机。视他者为敌,斩尽杀绝,最终是两败俱伤。弘扬和谐哲学,就是要敬重“对方”,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倡导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当然,弘扬和谐哲学,不是模糊或取消矛盾,也不是不讲矛盾的斗争性,而是区别矛盾斗争的不同性质和具体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掌握不同的“火候”和“分寸”,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只见矛盾斗争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不见具体矛盾斗争的相对性、条件性;只见矛盾统一的相对性,甚至只讲斗争性不讲统一性,搞“斗争崇拜”,是片面的,也是有害的。

辩证法是方法也是道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弘扬和谐哲学,就是善于从对立的事物中看到统一性,看到它们怎样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进而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认识差别和利益冲突,存在影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要用和谐的思维去认识,用和谐的态度去对待,用和谐的方式去处理——从始至终贯之以和谐理念、和谐精神,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这需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以人为本,还体现在对人的处理要重在教育,即使是对犯罪分子,在给予应得惩办的同时也要尽可能给予自新之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