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9 08:35: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软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法领域软法研讨发展法学繁荣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国外软法研究概况;软法的几个基本问题;软法的作用与研究软法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软法大规模涌现的社会背景、世界范围内国家管理的衰落与公共治理的兴起、经济全球化和WTO等国际组织的推动、欧盟对软法的积极实践和大力推行、国外软法研究的现状、软法的概念和特征、国内法领域的软法现象早就存在,只是一直没有使用一个合适的语词来对此加以概括、软法与硬法的共通之处、软法与硬法的相异之处、软法与硬法的关系、软法无疑也有些规范作用、有助于拓展法学研究视野和引入交叉学科研究方法、有助于贯彻落实依法执政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2005年12月8日,北京大学法学院“软法研究中心”成立,北京大学法学院罗豪才教授任名誉主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姜明安教授任主任,国家行政学院宋功德博士任执行主任。软法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公法领域的软法现象,以期深化公法学研究,为我国法治建设贡献理论资源。本文系软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罗豪才教授在中心成立仪式上的发言。希望引起各界同仁对软法问题的关注。

一、国外软法研究概况

(一)软法大规模涌现的社会背景

作为法律的一种表现形式,软法(softlaw)在世界各国不仅早已存在,而且普遍存在。软法概念以前主要适用于国际法领域,在其他领域较少出现。但最近二十年来,软法现象迅速地在其他领域大规模涌现,尤以环保、信息技术、劳工和消费者保护等领域为甚。我们认为,软法现象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基于以下社会背景:

一是世界范围内国家管理的衰落与公共治理的兴起。[1]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在内外双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家管理失灵,强调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公共管理取而代之。然而,由于公共管理依然固守管理型思维,这种经过改良的模式也很快显露出弊端,继之兴起了公共治理的新模式。公共治理模式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二者整合而成,它超越了传统的管理型思维,强调共同治理,其所使用的手段褪去许多命令强制色彩,把软性协商手段推上舞台。公共治理的新思维和新制度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查看全文

国际商事仲裁“软法”的法律适用

摘要:仲裁方式解决国际商事纠纷可追溯到19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仲裁逐渐在国际商事领域扮演重要角色。随着商事贸易的日新月异,合同的多元化、国际性特征逐渐显现,国际法、国内法的适用受到挑战,《国际商事合同通则》《IBA国际仲裁取证规则》等不具有强制效力、但有实际效果的软法应运而生。此次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国际仲裁软法的基本概念及主要范围、适用方式作出进一步的介绍,旨在展现国际仲裁软法优势和作用。

关键词:国际商事仲裁;软法;实质性软法;法律适用;程序性软法

国际商事仲裁的法律适用包括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仲裁程序的法律适用和争议实体问题(也称仲裁实体)的法律适用。国际商事仲裁程序是国际商事仲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程序包括仲裁员的选任、临时措施制度、证据制度等。随着世界贸易的深入发展,世界跨国贸易更加频繁,即使存在逆全球化的声音,全球化的趋势仍然无法阻挡。随着日新月异的商事贸易,合同多元化、国际性特征逐渐显现,国际统一私法《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及各国国内法,由于自身的限制,缺陷逐渐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下称《通则》)等不具有强制效力、但有实际效果的软法应运而生。同时,程序正义在各个领域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程序正义也在寻求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不管是诉讼程序还是仲裁程序,都影响着个案的胜负,影响着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更关系到仲裁、诉讼的公信力。具体制度包括仲裁证据制度、仲裁员选任制度、临时措施制度等。随着商事案件的复杂化,各国的仲裁法及各仲裁机构的仲裁程序规则的原则性规定难以满足仲裁的需要。同时,为了增强规则设计的灵活性,仲裁规则也不宜作出过去具体的规定,仲裁法和仲裁规则的留白,使“软法”得以有生存的空间。因此,填补制度空缺、协调法系差异的具有“灵活性”的软法显示出了自身的优势。“软法”概念不管是在国内法领域还是国际法领域都屡见不鲜,国内对公共治理问题的“软法”研究逐渐成熟,但对国际法领域的“软法”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商事仲裁程序中的“软法”。究竟什么是商事仲裁程序的“软法”?具体包括了哪些内容?其效力如何?商事仲裁程序的“软法”主要体现在哪些领域?商事仲裁程序的“软法”是否必将走向“硬法”?对上述问题,学者并未达成一致。因此,尽管“软法”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显现出独特的优势,仍需对国际仲裁软法的基本概念及主要范围、适用方式及存在的必要性作进一步的介绍。

一、国际商事仲裁软法的相关概念

1.软法。罗豪才教授提出:软法就是“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可能产生实际效果的行为规则”。王曦教授、王铁崖教授等国内学者,科勒、霍其斯外国学者也大致秉持这一定义。除强调软法的效力因素,部分学者以列举的方式进行了分类,如宋功德教授的四分类法;姜明安教授提出了五分法;江必新教授的三分法,而江必新教授主张的道德、民俗、宗教教义、政策、法理等不是法的“法”和形式较“软”但实际作用较“硬”,更趋近于罗豪才教授的定义。也有学者从否定式、与硬法的一体化角度理解和解释软法。2.国际软法。罗豪才教授以制定主体为区分标准,将软法区分为国际软法、社会软法和国家软法;其中国际软法表现为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法等,涵盖面非常广,包括“行为纲领”“行为准则”“指南”“通知”等国际文件。国际软法是指由国际组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及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制定的,用以规范国际社会主体行为及相互关系,但不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国际软法具体包括技术规范,如ISO标准;非政府国际组织章程,如《奥林匹克宪章》;国际组织规范性文件,如国际律师联合会理事会制定程序性规则。3.国际商事仲裁软法。国际商事仲裁软法并非一个完整的概念,而是指商事仲裁领域中的软法,是指一些国际组织和仲裁机构针对国际商事仲裁中容易产生冲突和分歧的程序法律空白,制定的规则、指导原则或指南,包括证据规则领域、仲裁员利益冲突规则、效率规则、仲裁规则和具体裁决规则。从国家商事仲裁软法和仲裁规则的区别来看,软法不属于仲裁规则的一部分,所包含的内容甚至超出仲裁规则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仲裁规则的补充。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当事人协商一致决定在某些程序、或某些实体问题适用软法时,仲裁庭应适用软法。国际仲裁证据制度是指国际商事仲裁程序进行中规范证据的种类、效力、收集、审查、评价等证明活动的一系列准则的总和。国际商事仲裁证据的“软法”包括《IBA国际仲裁取证规则》《ICDR信息交换指南》《ICC电子文件披露办法》等。国际仲裁中,仲裁员的公正性和独立性不仅是程序正义的应有之义,也是保障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必然要求。《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第二十九条至第三十三条,对仲裁庭的组成、指定仲裁员的考虑因素、披露、仲裁员回避、仲裁员的更换等问题作了大篇幅的规定,这也是国内外仲裁规则的必要条款。国际律师协会于2004年了《国际仲裁利益冲突指引》,并于2014年进行了修改,对仲裁中存在的利益冲突进行了分类,给予各仲裁机构更好的指引。效率是仲裁的优势之一,因此在国际仲裁领域,同样存在诸多具有“软法”性质的指引,如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颁布的《关于组织仲裁程序的说明》,国际商事仲裁领域的《商事仲裁经济高效程序草案》《控制仲裁时间与成本的方法》,为提高仲裁效率提供借鉴。仲裁规则方面,不少国家都以《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下称《示范法》)为蓝本制定本国仲裁法,我国也是部分参考该示范法。该法虽然不是国际公约,亦非某国国内法,但在国家商事仲裁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面对《纽约公约》的不足,《示范法》应运而生,该法作为软法仅以短短的36条包含了仲裁的基本原则,如当事人意思自治、最低限度的司法干预、强化仲裁庭的裁量权、正当程序原则和效率原则等。以传统的观点看,当事人应依意思自治原则选择一国的国内法为合同准据法。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除一国国内法之外的非国内规则、甚至软法,逐渐被当事人接受,并作为合同准据法。20世纪以来,硬法发展的同时,软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也逐渐被各国法院、仲裁机构所接受、适用。

二、国际商事仲裁软法的适用方式

查看全文

教育法作为软法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开展,依法治教、依法治教的不断深入,教育法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教育法作为软法,不仅具有政治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本文将以经济学的角度对教育法这门软法进行分析,一方面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教育法,阐述其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从经济学角度对教育法的制定提出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教育法;软法;经济价值;经济学

一、教育法作为软法的经济价值

软法是指那些不能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规范,硬法是指那些能够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规范。为了更好地理解、解释软法,本文将从法律主体、法律的内容以及法律效力方面论述。首先,软法形成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包括国家机关、公共组织、社会团体以及混合组织等。在公共治理的整个实践过程中许多公共治理机构都在通过制定自己的规范来实现公共治理目的,达到良好的效果。鉴于此,不仅国家机关中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制定了大量的软法,行使社会权利的社会公共组织也制定了许多的软法规范。其次,软法规定的内容具有自律性与激励性。几乎很多学者都一致认为软法规定的内容不具有国家强制力,而是由人们的承诺、诚信、舆论或者纪律保障实施。最后,软法具有软约束力。所以违反软法规范通常不能通过国家强制力来实现。虽然其内容上不具有强制力,但是并不意味着效力上没有约束力。软法与硬法相比其约束力的实现借助于制度与舆论导向、文化传统与道德规范等保障;其需要依靠人们内心的自律以及外在社会舆论的监督,通常我们将这种约束力称为软约束力。教育法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此处我们所讨论、所论述的教育法为广义方面的。根据制定教育法的主体性质的不同,广义上的教育法定义为国家制定或者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教育行为规范体系及其实施所形成的教育法律关系和教育法律秩序的总和。教育法的制定主体从广义上讲是多元化的,具有多元性。这些制定主体不仅包括最高立法机关、地方立法机关,而且还包括政府部门。因此,只从单单一条教育法制定主体的多元化就可以进一步确定其为软法。不仅如此,教育法作为软法,其也具有软软约束力。教育法具有一般社会规范共用的特点,其需要人们自觉地实施它、遵守它,只有当其深入绝大多数人的心里并且变为绝大多数人的自觉行为时,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一部教育法律的大部分、大多数条款都需要靠国家强制力才能实施,那么这样的法律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与价值。在经济学上,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那么教育法与经济与何关系,其是否具有经济价值呢?下面将进行具体地论述。众所周知,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与速度,教育目的、方法与方式,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教育投入等都与经济的发展水平有关系。因而可以说经济发展的水平是教育法制定的基础,教育法决定经济的发展水平,教育法使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了保证。在我国,教育法要求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如我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该项条款以法律的形式把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确定下来,而其中心在于规定教育的发展必须促进经济建设,必须推动经济的发展,为其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使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必要的经费是基础。而在保障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必要经费方面,教育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教育属于非营利部门,也属于非生产性部门,它不能依靠自身营利来发展自身,而是需要依靠其他非教育部门对教育的投入来保障其发展、保证其发展的经费来源。我们都知道由于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迟效性,因而对教育的投入应具有强制性的保障。例如,我国《教育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办学经费由举办者负责筹措,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支持。”我国教育方面一方面是资源短缺,而另一方面是资源浪费,教育法通过对教育管理规范化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及充分的利用,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从而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确保教育发展的高效率。综上所述,教育法是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教育法与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二、从偏好的稳定性假设看教育法的制定

上述内容谈到教育法的经济价值,谈到其对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既然,教育与经济是密切相关、互相影响的。此处将从经济学角度来论述其对教育法的影响,具体论述经济学的理论中对教育法的立法影响,从此角度对教育法的制定提出一些建议与意见,从而使教育法的制定更将完善,实施更加有效。所谓偏好稳定性假设,是指在经济学研究中,通常假定消费者对于他们喜欢的东西以及不喜欢的东西一清二楚,并能根据它们的喜好来满足消费者偏好的能力大小,排列出物品与劳务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组合,并且假设消费者总是偏好认为物品和劳务数量多的组合。即假设偏好具有完全性、可传递性和非饱和性的特征。传统的民间习惯、宗教以及国家成文法律等都具有提供某种理性秩序的功能,其社会成员都遵循某种常规性但并非有意构建的行为模式。人们的这种遵循与坚持,事实上就是对牢固确立的习惯传统以及稳定的秩序本身的稳定偏好。这种对秩序和传统习惯的稳定偏好主要表现为:村规民约、风俗习惯、舆论评价、伦理道德等多种形式,其渐渐成为法律活动得以发生和进一步开展的“秩序”前提。鉴于此,如果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教育法律、教育法规不能够符合人们对“秩序”的稳定偏好,那么人们便会依旧“不由自主”地遵循旧的习惯,从而导致变相地抵制现行教育法律、教育法规,直到现行的法律、法规做出某种让步或者变通相关规定为止。因而,对于教育法的立法人员来说,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时要考虑上述因素,这样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才会更加有效的实施。

查看全文

经济法领域内软法现象

一、软法亦法

(一)传统法概念

法是什么?回顾法学研究的进程,长期受传统法学思维框架的禁锢,国家法的定义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国家法强调法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在长久的法律发展史中,人们认为没有强制力的法律便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无可厚非,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倡导国家法的唯一性,便于树立国家法的权威,为巩固社会安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软法亦法

但是法律作为社会的产物,法律也当在社会化中获得自身的不断发展,随着世界范围内国家管理的衰落,特别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和广泛的公众参与整合而成的公共治理模式的兴起,大量运用褪去强制命令色彩的软性手段不断涌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空前活跃,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现有的国家法在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调整手段僵化单一,法律供给不足,社会矛盾突出,法不能物尽其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法概念已经难以解释不断涌现的超国家法的社会现象,它正面临着挑战。我们不禁要问,法究竟是什么?国家法是否是唯一的法?于是我们就跳出传统法概念的束缚,将其置于不断变化现实语境中,承认软法的法律地位,才能使法律理论能够与实践相结合。在中国,老一辈的法学家罗豪才教授在其所著的《软法亦法》一书中对法的概念进行了这样的更正:“法是体现公共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依靠公共强制或者自律机制保证实施的规范体系”其中“体现国家意志与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规范”就是“硬法”,它们属于国家法;而“软法”是不能运用国家强制力(不排除公共组织的内部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规范(内涵),它们由部分的国家法规范和全部的社会法规范共同构成(外延)。

二、经济法特性与软法的契合

查看全文

国际软法体系食品安全论文

迄今为止,“软法亦法”与“软法非法”的论争仍甚嚣尘上。然从法律现象角度将“软法”视为在社会生活中公权力强制力不达之处调和矛盾实质作用的规范束以及主体间不存在共同遵守规则时的分配利益行为模式,此种规范确已大量存在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国际法实践中。就食品安全问题来说,碍于各国社会利益、贸易利益以及科技水平不同导致的国内食品安全监管措施差异较大且在目前很难采取硬法方式进行调整的状况下,推行食品安全监管国际软法是退而求其次的提高食品安全度、降低国际食品贸易阻滞的重要手段。现今已有一些论著研究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国际软法现象,却未从体系观的高度对纷繁复杂的食品安全监管国际软法群做一个系统的梳理。“体系”在汉语中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其英文“system”的意思同汉语类似。诚然,法学界对于法律体系的含义往往是从国内法体系亦或是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等)的角度加以界定,国际法学界对国际法体系也仍未能形成统一而权威的定义,更甚者国际法的碎片化及其不成体系性的观点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但这并不妨碍用“体系”的本义对食品安全监管国际软法体系这一既存实体进行解读,原因在于以系统观、全局观来把握食品安全监管国际软法整体的形成与结构极为必要。如此才能深刻透析其隐含的各国利益的对立与妥协,觅得其合理性依托,有利于国际社会对这个愈显分量的规范体系进行今后发展的统筹规划,有利于食品安全监管国际软法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也有利于国家在国际软法间不一致情况下的取舍判断,否则国际法主体在创设和履行食品安全监管国际软法时就容易忽视整个体系的协调性,进而导致相关国际软法的碎片化。

一、食品安全监管国际软法体系的形成

之所以食品安全监管国际软法体系能够得以形成,缘由在于其具备了自身的形成动因、资源与进路。具体来说,即是于食品安全风险跨国分布且分散于每一个食品安全监管环节的形势下,该体系由基本资源和具体资源发端,通过国际组织决策、国际判例、国际协同执法以及商业竞争四种途径演进而来。

(一)食品安全监管国际软法体系形成的动因

食品安全监管国际软法体系形成的动因指的是该体系形成的动力源,主要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外在需求,是现实问题对国际法制供给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锐化了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国际化又催生了相关领域的全球治理,引发了对国际法供给的巨大需求。然而食品安全风险点分散于不同国家管辖且各国公权力的设置与运用难以强行统一,国际硬法供给就显得捉襟见肘。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食品安全监管国际软法的价值被发掘。软法具备一种与硬法并行的功能(Para-lawfunction),它能够突破硬法在适用范围、修改程序、执行方式等方面的局限,及时对新的国际性问题形成法制对策,又正因其效力的弱质化与条约法、习惯法规则并行不悖,能够暂时淡化一些短期无法完全调和的国家间矛盾。这样一来,硬法功能无法灵活施展的区域就成了软法滋长的空间。在此基础上,食品生命周期性又要求国际软法涉足种植养殖、加工、流通、消费等每一个食品安全监管环节。于是由点及面,国际社会试图构建起防控食品安全所有风险的系统性规范,以“国际组织、多边外交会议通过的包括决议、宣言、声明、指南或者行为守则等在内的一些能产生重要法律效果的非条约协议”[1]为载体的食品安全监管国际软法几乎遍布食品安全监管的各个环节,且越来越重视体系的完整性与协调性,逐步形成了包涵基础性、战略性规范以及食品安全监管各环节专门规范的软法体系。故而食品安全监管软法体系有其深刻的形成动因与存在价值,并非国际硬法体系之附庸。

(二)食品安全监管国际软法体系形成的资源

查看全文

层次分析法软课题采购供应商选择评价

摘要:考虑软课题项目所独有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软课题采购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对企业技术人员、采购人员等相关方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得到软课题采购供应商关注的影响因素;然后建立以科研能力、合作态度、企业资信和质量管理能力为准则层并内含13项措施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最后利用德尔菲法,各专家给出各个因素之间的影响值构建判断矩阵,并计算组合权重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各措施指标在该体系中的综合排序。该方法结合定性法和定量法的优点,为采购软课题供应商的评价体系选择和权重量化提供借鉴方案。

关键词:软课题;层次分析法;供应商选择

0引言

供应商的选择是企业采购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开展,同时对于企业的稳定运行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在供应商选择及后评价方面许多专家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例如在指标体系研究方面,Caddick&Dale提出评价体系应考虑历年绩效、质量、生产计划管理体系的完备性、采购价格等因素;Ellram(1990)提出除了要考虑质量、成本、交货期等一般的量化指标外,还应该一些管理相容性、目标一致性等软性指标;Yahya&Kingsman提出评价体系应包括质量、响应、交货指标等因素。在评价方法方面,主要有定性法、定量法和层次分析法三大类。定性法主要以人的经验为主,定量法所考虑的影响因素不够全面,评价结果比较片面化,而层次分析法结合了定量法和定性法的特点,既考虑人为主观因素及经验,同时也采用科学的定量矩阵计算加权值,得到更全面、精准的分析结果。然而,现阶段研究主要基于比较宏观的一级指标评价体系研究或针对某个行业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而从不同类型项目的特点着手,按照项目类型进行定制化指标体系研究比较缺乏。为此,本课题以软课题类型项目为研究对象,考虑其独有特点,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层次结构,将复杂的问题层次化,并科学的构造判断矩阵取代评价者的定性评价,使得决策更为客观、科学。

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查看全文

行政裁量软法规制分析论文

一、行政裁量对于行政权的行使是必要的吗?

英国行政法权威学者韦德认为,“行政机关被授权做的许多事情都涉及裁量权的行使。行政决定必须基于政策,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从而议会授予行政的裁量权必须受到保护,它只能由适当的机关来行使,……它必须不受任何限制,不应受契约或其他交易的限制,以反映不同时期公共利益的要求……,为此,一定要区分遵循一贯政策和盲目运用僵化教条二者的区别”。{3}9韦德在这里指出了行政管理,特别是现代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一个普遍事实:行政权的行使与行政裁量密切相联系:“现代政府管理要求尽可能多且尽可能广泛的裁量权,议会法案起草者也竭力寻找能使裁量权变得更为广泛的新的措词形式,议会在通过这些法案时也无意多加思量”。{3}388但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行政权的行使总是与行政裁量密切联系?议会法律为什么要授予行政如此广泛的裁量权呢?行政裁量对于行政权的行使是必需和必要的吗?

对于行政裁量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通常的解释大致有三:其一,行政事务极其复杂且具多样性,需有裁量权灵活处置。行政机关每天要处理大量的有关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等广泛的事务,这些事务往往涉及政策选择、规划设计、突发事件应对等,需要执法者不断适应新情况,新变化而决定行为路径和行为方式。显然,这些事项不能事前由法律完全加以明确、具体的规定和通过法律对之给出准确界限和确切的行为规范,故法律不能不赋予行政机关以相机行事的广泛的裁量权。其二,行政官员对于所管理的相应行政事务通常具有专门知识、专门经验和专门技能,而作为立法者的议会议员大多为政治人物、具党派背景,他们对立法所调整的特定事项,特别是涉技术性较强的事项,往往缺乏专门知识,甚至是外行,故他们就相应事项立法时,只能规定一般原则,具体细则不得不无可奈何地留给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裁量处置。其三,行政与政治密切联系。正如韦德所说,行政决定的作出必须基于政策,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然而,现代法治又要求行政必须严格依法,不允许违法行政。为协调法治与政治二者的关系,使之不发生冲突,立法者制定法律时自然要给行政留下一定裁量空间,使执法者执法能适当融入政策的考量。

除了以上三点外,行政裁量与合理性还有一个重要理由,那就是保证个案实质正义的需要。因为现实生活是千差万别的,处在同样法律关系中的人,实施同样法律行为的人的情况(经济状况、身体条件、智力水平、社会背景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目的、动机、行为方式、行为结果等)是千差万别的,法律不可能针对千差万别的情况做出千差万别的规定。对此,立法者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完全不考虑千差万别的情况,对同样的行为统一做出同样的规定,不给予执法者任何裁量的余地,以保证形式正义;二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千差万别,立法者在确定规则时留下弹性空间,赋予执法者以“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较广泛的裁量权,以保证实质正义。德国行政法学家毛雷尔指出,“裁量主要服务于个案正当性。行政机关处于这种情形之下:既要按照法定目的观考虑(法律目的、合理性),又要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从而找出适当的、合理的解决办法。”{4}127笔者认为,保障个案实质正义是行政裁量存在的最重要的根据。即使裁量权有被执法者滥用的风险(法律自然应将这种风险控制到最小限度),为尽可能追求个案可能的实质正义,裁量权仍不能不赋予执法者,执法者亦不能为显示自己的“公正”形象和避免不公正嫌疑而放弃裁量权的行使,例如,用裁量基准将裁量权限制到最小限度,甚至接近于零。

二、规制行政裁量对于法治是必须的吗?

前已述及,行政裁量是行政权行使的必需,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能,协调法治与政治的关系,保障实质正义实现的一种手段和工具。但是,行政裁量这种手段和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其运用既可以为善,执法者可运用裁量权实现法定的行政目标,追求实质正义。同样,这种手段和工具的运用也可以为恶,执法者同样可利用法律赋予其裁量空间为自己滥权、偏私服务。在有裁量空间的场合,执法者如欲以此谋私,可以通过裁量对同样情况做不同对待,对不同情况做同样对待。执法者如这样行使裁量权,就会既破坏形式正义,更无从保障实质正义。执法者这样行使裁量权导致的非正义可能是源于其故意考虑不相关因素,不考虑相关因素所致,也可能是源于其疏忽大意或执法者素质低下(面对裁量权不知怎样正确行使而放弃行使或胡乱行使)所致。这两种因素导致的对裁量的不当行使都是对裁量的滥用,前者为故意滥用,后者为过失滥用。施瓦茨在其《行政法》论著中将行政主体对行政裁量的滥用细分为六种情形:其一,不正当的目的,即行使裁量权违反法律赋予相应裁量权的目的;其二,错误的和不相干的原因,即考虑不相关因素;其三,错误的法律或事实根据,即行使裁量权的法律根据或事实根据不正确,包括无法律根据或没有基于授权法规定的条件;其四,遗忘了其他有关事项,即没有考虑相关因素;其五,不作为或迟延,即故意或过失未行使或者迟延行使法律赋予的裁量权;其六,背离了既定的判例或习惯,即无正当理由不遵循先例,反复无常。毛雷尔在其《行政法学总论》中将行政主体对裁量权的不当行使归结为“裁量瑕疵”,并将滥用裁量权归结为“裁量瑕疵”的表现形式之一。他认为,裁量瑕疵包括:(一)裁量逾越,指行政机关没有选择裁量规范规定的法律后果。例如,法律规定行政机关收取相对人20至50马克的规费,而行政机关决定收取60马克。(二)裁量怠慢,指行政机关不行使法定裁量权。例如,法律规定警察可根据公民的请求,对妨碍其正常生活的行为采取适当干预措施。但某日当居住在某教堂附近的公民甲请求警察对该教堂“早晨发出的扰人的钟声”进行干预时,警察却拒绝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他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无权对教堂发出命令。(三)裁量滥用,指行政机关裁量时没有遵守裁量规范的目的(法定目的),或裁量时没有权衡有关要点。如驱散未经许可的集会是为了阻止不同的政治意见和政治观点的宣传,采取警察措施不是为了排除危险,而是考虑个人或政党政治的因素。(四)违反基本权利和一般行政法原则。毛雷尔认为基本权利和一般行政法原则,特别是必要性和比例性原则,适用于所有行政活动。行政机关在行使裁量权时,必须受之限制。如行政机关行使裁量权违反基本权利和一般行政法原则,亦构成裁量瑕疵。{4}130-131

查看全文

法律环境对流通法律软实力的影响

内容摘要:在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今天,我国的流通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流通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流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然而,就在我国流通产业获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改善我国流通业法律环境必将对我国淡化经济增长,重视结构改革,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也必然会关系到整个流通业的效益和实现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所以,本文从北京市流通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基于我国流通业立法现状这一法律环境提出了制定完善流通法律,采用法律法规约束企业行为的建议,以最终促使企业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

关键词:法律环境;流通法律软实力;法律体系;措施;流通产业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外资企业快速进入我国市场,尤其是在我国加快“自贸区”建设和“一路一带”战略之后,我国的流通产业更是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然而,在现阶段,流通业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同时,流通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稳定经济增长、实施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但是,在北京市的流通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能源消耗高、信息化水平低、缺乏完善的法律政策支持等,这些现存情况严重影响了北京市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北京市流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现代流通方式呈几何倍推广,流通设施、流通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流通领域对外开放的步伐更是显著加快。同时,北京市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是我国向世界递出的一张名片,北京市的流通业发展关乎我国整体的流通产业发展方向。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北京市的资源优势,克服存在问题,在促进北京市平稳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整个国家的流通产业发展,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另外,在现阶段,北京市流通业的定位是国际化、现代化、低碳化的流通发展方向,这更是展现出了具有独特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通模式。基于此,本文认为北京市应该不断完善流通业法律体系,为流通业的发展创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并加大法规与监督的力度,改善流通业发展的法律环境,从而有效提升北京市的流通法律软实力。

一、北京市流通业的发展现状

(一)北京市发展流通业的必要性

流通业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更是促进市场供需平衡的重要助推器。同时,流通业能有效带动生产,现代流通业更是各类生产要素相互整合、集结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流通业决定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速度和发展的效益。而城市作为集合物流、商流、信息流的中心,流通业越发达,城市就越繁荣,流通业促使城市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辐射力。因此,要评价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从生产力与流通力两个方面着手。所以,当生产力处于稳定的环境时,流通力必然要成为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且,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单单是依靠新经济增长点带来的利润,还要借助商业繁荣带来的房产、基础设施、劳动力等要素不断的升值。基于此,判定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更要重视其对流通业的资金投入和培植力度。所以,为了促使北京市的快速发展,发挥出首都功能区的各项功能并提升其经济综合能力,北京市必须将流通力的提升放在优先发展的产业地位上。

查看全文

道路软基工程施工特征及处理方法

摘要: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公路工程建设而言,软基工程的施工成为当前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一大核心发展因素核心发展因素。在公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若是对于软土地基没有进行有效地防治处理,便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对于道路工程的安全性的安全性、稳定性等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道路工程的实际出发,针对软基工程施工中所面临的问题、病害特征等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并相应地给出处理的办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道路软基道路软基;工程施工;病害特征;处理办法

1引言

继改革开放以来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社会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对于公路工程建设上尤为突出。随着一方面公路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公路工程的进一步发展,道路软基工程施工作为公路工程中的核心环节工程中的核心环节,其路基的施工质量、投资等都会对公路工程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程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因此,进一步提高道路软基工程的稳定性和强度稳定性和强度,对于公路工程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与此同时,对于软基工程的施工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某些问题问题。对于高级的公路路面而言,其所需的技术标准高、造价较为昂贵较为昂贵,对于道路的施工要求较为严格。相比于软土地基而言而言,其具有强度低、容易受到干扰、天然的含水量大的特点点。有效、科学、合理地避免软土地基的缺点,进而不断地将其优点展现出来是道路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的关键所在其优点展现出来是道路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的关键所在。同时时,也是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难题之一。

2道路软基工程施工中较为常见的病害特征

在我国的道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在我国的道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软基工程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伴随着我国的道路工程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在不断地显现。针对软土地基中所出现的问题较为明显软土地基中所出现的问题较为明显。由于在道路施工的过程中中,在进行软土地基的处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便会导致路基的沉陷过大基的沉陷过大,进而不断地引发路面无规则起伏、路面开裂、道路路基失稳道路路基失稳、路堤彻底破坏等等现象出现。产生这种病害特征现象最为根本的原因便是软土地基的强度低特征现象最为根本的原因便是软土地基的强度低、天然的含水量高孔隙较大水量高孔隙较大、渗透性较小等。这对于道路公路工程的施工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工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查看全文

铁路软基处理方法及质量控制措施

摘要:软土路基是铁路项目施工过程中经常遇见的问题,本文通过阐述软土路基基本定义及特征,明确铁路工程施工中处理软基的要点及难点,由此提出相关施工技术,具体包括抛石挤淤、盲沟铺设、软土换填、PHC桩、碎石桩、塑料排水板等内容,旨在提升铁路工程软基处理质量。

关键词:软土路基;铁路;软基处理;含水量

近年来,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建设正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相应的建筑施工以及铁路运输领域的需求也随之逐渐增加。其中,铁路工程施工作为连接城市之间的重要纽带,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城市交通与运输的基础建设,其工程施工质量及其效率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在实际的铁路工程施工中,路基处理与施工的质量影响着整体铁路的施工质量,而铁路的软土路基作为铁路工程施工中十分常见的路基之一,其施工的质量也需要进行控制和提升。铁路的软土路基就是含水量较多、透水性能不佳的路基,相较于普通的硬质路基来说,软土路基更容易出现路基、路面的沉降以及其他的质量问题。因此,在实际的铁路工程施工建设中,更应该重视软土路基的施工,提升其施工技术。

1软土路基特点及其概述

随着当前工程施工数量的逐渐增多,相应的铁路运输的需求和压力也在逐渐地增加,铁路施工的软土路基是当前路基工程施工中最基础和关键的环节,软土路基施工技术以及质量的提高对于整体铁路工程施工来说,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软土路基的定义。软土路基是铁路与公路建设施工中较常见的一种路基形式,相较于常规意义下的路基来说,软土路基是一种含水量较大,并且路基中的孔隙比较多,具有较强的压缩能力以及较差的渗水性特点的一种施工路基。在实际的铁路与公路工程建设与施工中,软土路基常常被应用于一些特殊的地段和区域,例如,在江河湖泊的沿岸公路等。在当前世界的铁路施工来看,铁路施工需要满足各种不同的复杂地质环境,其中也包括了很多江河湖畔附近的铁路建设。因此,当前软土路基在世界上铁路工程施工中拥有着十分广泛的实际用途,相应的软基处理的技术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软土路基的特点。就目前铁路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看,软土路基的施工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拓展了世界铁路的覆盖面和使用范围,联通了世界的交通。相较于其他路基,软土路基在实际的铁路工程施工中,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软土路基具有更高的含水量。构成软土路基的主要成分暴露了淤泥在内的黏土以及粉土等土质,其具有较高的吸水性以及储水性能;其次,软土路基的孔隙较多,路基流动性更强。由于软土路基材质和所处环境的问题,导致了软土路基内孔隙较多的情况,与此同时,软土路基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潮湿湿润的环境中,因此,其流动性更强;最后,软土路基的抗剪强度较弱,软土路基施工处理中,其整体的路基处理存在着差异,使得其整体的抗剪强度出现了弱化现象。

2铁路工程施工中软基处理的要点及其难点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