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行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9 06:59: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融资行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剖析上市公司融资投资行为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选取陕西省2002-2006年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为研究样本,以资产负债率和投资支出作为企业融资结构和投资行为的体现。同时考虑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将内部现金流、托宾Q值和销售收入作为控制变量,对陕西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投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在资产负债率的回归系数是负值并且显著,说明融资结构与投资支出之间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陕西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投资行为
筹资与投资是现代企业资金运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企业投资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筹资的能力,而企业筹资必须以投资的需要为依据。投融资关系的讨论构成了整个财务理论的重要部分。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二者相互独立的一面,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性。随着中国经济健康稳步的发展、资本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陕西的上市公司也将面临更多的融资渠道选择,对陕西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投资行为关系的研究能够揭示其投资效率低下的深层次原因,对于提高陕西上市公司质量、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和提高投资效率,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早期的投资理论都是在新古典分析框架内进行的,假定企业在现行资本使用成本水平上,只要有筹资的意愿,金融市场就会提供足够的资金。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学家逐渐将信息不对称和理论运用于解释企业投资行为之中。Alessandra(2007)以英国1993-2003年的2118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不同的内部融资约束和外部融资约束下,公司投资对现金流量的敏感程度。发现外部融资约束程度比内部融资约束程度高的企公司,投资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越敏感。DanyandJunseok(2008)以美国ICT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现金流量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他们发现: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的投资支出起到消极的作用。魏锋、刘星(2004)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1998-2002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融资约束、不确定性和公司投资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童盼、陆正飞(2005)以1998年以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负债融资及负债来源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负债比例越高的企业,企业投资规模越小,且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受新增投资项目风险与投资新项目前企业风险大小关系的影响--低项目风险企业比高项目风险企业,投资额随负债比例上升而下降得更快。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来源负债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
二、样本、变量和模型
企业股权质押融资行为分析
摘要:股权质押融资具有手续简便以及贷款成功率高的优点,这使得其成为近些年企业常用的融资手段,但是这种融资方式的潜在风险也非常大,股权质押可能引发股价波动,可能引发企业股权变更以及损害质权人利益等。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战略目标和自身情况合理金融股权质押融资,不能不考虑风险,盲目股权质押。
关键词:股权质押;风险;融资
一、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股权质押已经成了一种企业融资的很普遍的方式。股权质押是指企业将自己的股票进行质押,金融机构对质押的股票进行折价计算,以此为依据对企业发放贷款。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以及信托公司,这些机构发放贷款后会设置警戒线以及强制平仓线,当质押的股票市值跌破警告线,金融机构会通知企业追加抵押物,而当股票市值跌破强制平仓线后,金融机构就会把中质押的股票在市场中进行抛售,强制平仓,避免损失。企业通过质押股权进行融资的优点十分的明显,首先是股权质押这种融资方式的手续非常的简便,降低了企业的时间成本,其次,股权质押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没有任何的影响,大股东的控制权并不会随着股权的质押也转移。同时,股权质押也存在这一定的风险,一旦股市出现大的波动,企业股价下跌,质权人对企业股权进行强制平仓,就会使得企业的控制权发生实质性变化,对企业经营产生巨大影响。
二、我国企业股权质押现状分析
企业通过股权质押进行融资已经非常的普遍了,2013年是我国股权质押融资业务的一个分水岭,2013年之前,我国股权质押业务量很少,主要的原因是法律制度和配套的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从2013年开始,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以及各种配套服务的完善,企业股权质押的增速在断的提高,融资规模也迅速增加,在短短的几年内,规模已经达到了5万亿。这也从层面显示出了近些年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很大,而资本市场资金供给渠道不畅,企业不能够有效的获得资金,只能通过质押股权来获得贷款,这种情况还将持续,我国股权质押融资的总体规模在之后的几年中依然会处于高位。我国股权质押的总体规模保持在合理的区间,而且不同行业之间的总体股权质押比例相近,都保持在10%-20%之间,这是一个比较良性的比例,金融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如果一个行业的股权质押比例过高,则这一行业的金融总体风险就会比较突出,需要监管机构以及企业内部的风控部门时刻防范风险,把股权质押比例控制在合理的区间。
公司配股融资行为实证研究论文
(摘要]配股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上市公司配股资格与配股融资行为的选择,配股价格的制定,以及转配股、放弃配股与股权结构变动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行为背后隐含的深层次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配股资格配股行为配股价格股权结构
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和《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对配股政策进行了重新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讲,规范配股行为对证券市场的意义不亚于规范公司的首次公开发行。这是因为配股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后续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配股越多,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研究上市公司的配股融资行为很有意义。为了深入研究这一间题,本文先介绍了我国上市公司配股概况,然后就配股资格与配股行为选择、配股价格制定以及转配股、放弃配股与股本结构变动的关系三个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们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情况简述
融资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融资成本的制约。对债务融资而言,债务资本成本与债权人所要求的收益率相关;对股权融资而言,股权融资成本与股东所期望的收益率相关。在资本市场发达国家,公司的管理层受到股东的硬约束,经常面临分红派息的压力,股权融资成本并不低,而且由于债务的避税作用,债务成本往往低于股权筹资成本。它们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一般先使用内部股权融资(即留存收益),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是外部股权融资。我国上市公司虽然也表现出优先使用内部股权融资的倾向,但由于国有股股东普遍不到位,严重削弱了股东对经理层的约束,上市公司没有分红派息压力,外部股权融资成本成为公司管理层可以控制的成本,所以国内债务融资的顺序明显排在外部股权融资之后。
表11998——2000年A股筹资规模统计
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行为论文
长期以来,单一的融资体制和低效的内源融资能力导致国有企业过度负债,并成为困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和融资功能的增强,企业注重股票融资有其客观必然性,但过度依赖股票融资也将对公司本身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引言
不同资金来源的组合配置产生不同的资本结构,并导致不同的资金成本、利益冲突及财务风险,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市场价值。如何通过融资行为使负债和股东权益保持合理比例,形成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不但是股东和债权人的共同目标,也是长久以来金融理论研究的焦点。
1958年,莫迪利亚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发表了《资金成本、公司融资和投资理论》这一著名论文,指出在市场完全的前提下,当公司税和个人税不存在时,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无关(即MM定理)。此后,金融学家们纷纷放宽MM定理中过于简化的理论假设,尝试从破产成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等不同的理论基础来研究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学术界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也开始蓬勃兴起,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现实世界中,公司规模、盈利能力以及经营风险等因素对于资本结构的决定有着重要影响。
而布罗姆(Browne,F.X,1994)和兰杰(Rajan,R.G,1995)等人对各国企业资本结构的比较研究更是极大地拓展了资本结构理论的内涵,人们逐渐认识到:资本结构不仅是公司自身的决策问题,而且与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体系以及公司治理机制等外部制度因素密切相关。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过度负债的不合理资本结构越来越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障碍,并因而成为许多国企改制上市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最根本的政策动因。在上述背景下,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特点,以及政策环境和管理动机对融资行为的影响,对于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推动国企股份制改造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融资行为实证研究论文
长期以来,单一的融资体制和低效的内源融资能力导致国有企业过度负债,并成为困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和融资功能的增强,企业注重股票融资有其客观必然性,但过度依赖股票融资也将对公司本身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引言
不同资金来源的组合配置产生不同的资本结构,并导致不同的资金成本、利益冲突及财务风险,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市场价值。如何通过融资行为使负债和股东权益保持合理比例,形成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不但是股东和债权人的共同目标,也是长久以来金融理论研究的焦点。
1958年,莫迪利亚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发表了《资金成本、公司融资和投资理论》这一著名论文,指出在市场完全的前提下,当公司税和个人税不存在时,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无关(即MM定理)。此后,金融学家们纷纷放宽MM定理中过于简化的理论假设,尝试从破产成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等不同的理论基础来研究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学术界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也开始蓬勃兴起,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现实世界中,公司规模、盈利能力以及经营风险等因素对于资本结构的决定有着重要影响。
而布罗姆(Browne,F.X,1994)和兰杰(Rajan,R.G,1995)等人对各国企业资本结构的比较研究更是极大地拓展了资本结构理论的内涵,人们逐渐认识到:资本结构不仅是公司自身的决策问题,而且与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体系以及公司治理机制等外部制度因素密切相关。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过度负债的不合理资本结构越来越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障碍,并因而成为许多国企改制上市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最根本的政策动因。在上述背景下,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特点,以及政策环境和管理动机对融资行为的影响,对于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推动国企股份制改造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企业重大投融资行为风险论文
一、建立对国有企业重大投融资行为风险控制机制的提出
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国务院国资委已经成立,各省国资委基本到位,年底以前地市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将陆续到位。随着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建立,各级国资委作为国有出资人的三项基本权利,即选择经营者、重大决策权、资本收益权也将到位。
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明确要求,国资委不能干涉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不能做“婆婆加老板”。但是“婆婆”和“老板”的界限在哪里?如何界定维护出资人权利和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界限?已经成为各级国资委面临的难题。
在当前,企业的重大决策风险突出表现为企业的投融资风险,各级国资委对企业的投融资行为管不管,如何管,已经成为当前的矛盾焦点。
二、与现状的矛盾
由于国有企业出资人缺位,长期以来,一直是企业负责人,尤其是“一把手”决定重大投融资行为,报有关政府部门审批后执行。
深究上市公司配股选择影响要素
摘要: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配股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文献分析,发现上市公司配股的动机是扩大资本规模、改善财务结构、进行资产重组、上市公司配股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三方面:制度性因素、大股东偏好、融资成本和机会主义行为,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配股选择;资本市场
配股是指上市公司在获得必要的批准后,向其现有股东提出配股建议,使现有股东可按其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比例认购配股股份的行为。配股是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方式之一。市场上简称的“配股”与“增发”统称上市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新股,向原股东配售股票称“配股”,向全体社会公众发售股票称“增发”,投资者以现金认购新股,同股同价。配股指向公司原有股东按比例增发新股票的一种融资方式,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配股再融资方式涉及到利益如何在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之间分配的问题,因此,中国股票市场对上市公司配股行为的反应可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上市公司配股行为向股东和投资者提供一个信息,我国上市公司取得上市资格、配股和发行新股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唯一核心控制参数的。由于该参数条件单一,导致了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获取资产转移收益,操纵利润,加大投资风险,损害投资者利益等问题的产生(彭晓洁;2006)。从外部流通股股东和提高市场效率来说,有的学者提倡应该采用配股方式(管征;2008),而有的学者不提倡配股融资。
在公司上市后进行再融资的方式中,配股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作为一种主流再融资方式,配股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配股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很多配股公司在进行配股时存在很多不规范行为,造成市场普遍认为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圈钱”,严重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因此研究上市公司配股融资选择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1上市公司配股的动因
配股是上市公司持续融资的主要手段。1997年以来,上市公司配股力度有加强的趋势,无论是配股公司家数、配股比例或配股价格都有上升的势头。首先,扩大资本规模是配股的直接原因。配股可以使公司的资本和股本实现双重扩张。例如,一家公司上市时的股本为1亿股,股价为10元,每年按10∶3的比例配股,5年后公司的总股本将为100005=37129.3万股,净增27129.3万股,按平均配股价8元计,可获资金21亿元。其次,改善企业财务结构,配股不仅可以提高其债券的评级,而且可以改善股本结构,降低国家股比重,提高社会公众股比重,使社会公众股东认购更多的股份。第三,通过配股进行资产重组。大股东根据上市公司的业务情况将优质资产注入,实现资产重组。与现金资产相比。
区政办投融资监督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政府投融资行为的监督,保障科学、民主的政府投融资项目决策和实施机制的高效运行,确保政府投融资的安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财政违法行为处分处罚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政府投融资行为的监督,是指财政部门、发展和改革部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对政府投融资的来源、使用和管理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三条政府投融资监督应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规范管理的原则。
第二章监督任务范围
第四条对政府投融资行为监督的主要任务是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对政府投融资的来源、运用、管理等业务活动进行监督,防止挤占、挪用等问题的发生,维护国家财经法规法纪,保证有关政策制度的贯彻执行,保障投融资的规范、安全、有效,为宏观决策和管理服务,促进我区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投融资内部控制策略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深化,投融资行为是企业深化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手段,但存在一定财务风险。本文就企业投融资内部控制策略,展开具体探索,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投资;投资;风险控制
近些年来,为了防范重大金融风险,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企业的投资行为,对其债务管理进行规范。加强企业投融资行为的风险控制,对于实现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一、企业投融资行为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内源融资、外源融资两个路径,内源融资主要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资金累积部分,外源融资来源就是协助企业进行融资,主要分为直接融资、间接协助企业融资两种类型。直接协助企业融资,是企业实施首次上市募集资金、配股和增发等股权,对企业融资进行协助发展,因此也称为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是指企业资金来自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等债权融资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仅仅依靠内部融资,难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部融资是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外部融资分为债务、股权两种形式,对企业融资具有重要的协助作用。1.融资手段过于单一。融资行为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有多种融资手段,但是企业没有形成科学的融资体系。企业通过注入股权、财政拨款等设立的实体,有些企业过分依赖企业贷款,受到市场环境的变化,会出现重大变动,将外界风险转嫁给借贷方,加重了企业融资成本风险。2.缺少科学的投资融资体系。融资行为的科学性,严重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要在确保经营现金流充足的情况下,实施科学的融资决策,降低融资成本与风险。为了保证企业融资活动的顺利经营,企业要不断整合对渠道资源、市场资源、管理资源、资金资源、公关资源等,对融资成本、收益、风险进行具体分析,选择最科学的融资手段。3.缺少科学的投资战略规划。企业要制定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制定科学的战略目标,但是会造成战略目标缺少科学性,与具体实践相脱离,造成战略目标不能符合市场的发展需求。战略目标是由管理阶层制定的,员工很难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无法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难以在实际经营活动中贯彻落实。投资战略目标在企业战略规划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缺少有效的保障策略,导致投资规划与战略目标不符的现象。企业在进行大型投资战略部署过程中,由于没有科学的融资评价体系,难以对投资项目实施科学分析,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效益,缺乏科学的投资目标,造成收益效果不太理想。4.投资政策、制度不健全。如今,我国在企业投资行为规范方面,缺少健全的法律文件、政策制度,没有明确的处罚措施。企业对投资行为的考核比较多,投融资项目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对于回本周期比较长的项目缺少耐心以及健全的考核机制,导致投融资行为出现是短缺的现象。在责任划分方面,企业对责任边界的界限不清楚,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投资项目在问责环节过程中存在难度。在企业投资过程,管理项目评价制度健全,企业的投资行为缺少保障性,这严重威胁企业投资行为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企业投融资行为管理的对策
农业产业化融资行为的实证刍议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意愿行为实证分析
(一)融资意愿行为的企业自身影响因素分析从影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意愿行为的企业自身因素看,当问及“企业在向银行融资过程中得不到需求资金的企业自身主要原因”时,被调查的96家企业中,认为企业抵押不足的占65.63%;缺乏有效担保的占40.63%;企业规模小及抗风险能力弱的占31.25;贷款附加成本较高的占37.5%(表1)。(二)融资意愿行为的企业外部影响因素分析在调查、访谈过程中,当被问及“造成企业融资难的外部主要原因”时,在市场环境、金融环境、政府政策环境、社会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信用文化环境等六因素中,市场环境因素作为第一选择的占34.38%;金融环境因素作为第一选择的占21.87%;社会信用文化环境作为第一选择的占21.87%。在第二选择中,占主要地位的是金融环境因素及政府政策环境因素,比例分别为43.75%、28.13%;在第三选择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市场环境因素及金融环境因素,比例分别为25%、21.87%;在第四选择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经济环境因素及政府政策环境因素,比例分别为28.13%、18.75%(表2)。这充分说明影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意愿的主要外部因素为市场环境因素、金融环境因素、政府政策环境因素及信用文化环境因素。在其他因素都考虑完之后,社会法律环境因素及经济环境因素也有相当的影响。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需求行为实证分析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需求动机分析(1)融资需求动机程度分析。根据行为科学理论,需要是行为产生的根本基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资金的需要必将产生融资动机,而融资动机又必将引发融资行为,行为的方向与目标就是满足企业的发展资金需要。根据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显示,同其他地区及其他中小企业一样,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及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当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正加速发展。在加速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制约因素,如资金、人才、管理、经济环境及其他因素,其中首要制约因素还是资金因素。在被调查的9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当被问及“当前企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是什么”时,有51家龙头企业选择是资金因素,占总数的54%;有21家企业选择是管理因素,占总数的22%。因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发展壮大,首先要切实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与管理问题,尤其是资金问题,这也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需求的主要动机。(2)融资需求预期用途分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需求的预期用途主要包括:用于企业扩大生产、用于企业更新技术、用于企业维持正常生产资金需要、用于企业归还拖欠货款、用于企业进出口资金需要等方面。在被问及“企业的贷款资金主要用于以下哪些方面”时,在第一选择中,选择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用途的占绝大多数,占总数的87.5%。在第二选择中,选择用于企业更新技术的最多,占总数的68.75%;其次是用于企业维持正常生产,占总数的18.75%,也有少量企业是用于归还拖欠货款及进出口资金需要的。在第三选择中,选择用于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的占多数,有53.12%;其次是用于企业归还拖欠货款,占34.38%。在第四选择中,选择用于归还拖欠货款的企业较多,占总数的62.5%。这说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的首要预期用途是用于扩大生产;其次是用于企业技术更新改造;再次是用于维持正常生产;最后是用于归还拖欠货款。另外,还有少量企业是用于进出口资金需要(表3)。(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需求规模分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融资需求规模,亦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想要通过各种融资渠道获得的资金总量。通过对96家企业的调查访谈发现,虽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融资需求较为普遍,但融资需求规模都较小。融资规模在500万元及以下的占绝大多数,总共有85家企业,占总数的88%;融资规模在200万元及以下的共有63家企业,占总数的65%。(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需求期限分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融资需求期限,表现为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间的长短,以及企业民间融资期限的长短。通过对企业的调查访谈发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其申请期限普遍较短。在被调查的9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总共有60家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期限在1年以内,占总数的62.5%;另外有30家企业选择的申请期限为1~3年,占总数的31.25%;申请贷款期限在3年以上的只有6家企业,只占总数的6.25%。企业在向民间融资时,其融资期限偏向于选择较长时间。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存在民间融资行为的企业有33家,其中融资期限选择12个月以上的共有21家,占存在民间融资行为企业的64%;融资期限在12个月以下的只占36%。当然,通过访谈得知,存在民间融资的企业,其融资期限一般也不会超过3年。一方面说明,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融资都跟季节性因素有关,基本都是解决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及周期性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及银行等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的需要,很难进行期限较长的融资。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渠道选择行为实证分析
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内源性融资及外源性融资,内源性融资主要集中在将未分配利润、公积金、公益金等作为进一步融资,以及向企业员工集资等;外源性融资方式包括银行贷款、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此外,根据融资是否通过第三方中介,企业外源性融资又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研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融资渠道选择行为,目的是分析当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如何选择融资渠道的,以便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渠道选择情况分析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渠道选择上看,绝大多数是内源性融资及外源性融资两者兼有,占总数的81%;有小部分企业单独具有内源性融资,占总数的19%。单独选择外源性融资渠道的企业基本没有,但当问及在内源性融资及外源性融资当中进行选择时,企业还是更偏向于外源性融资,说明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有外源性融资偏好。(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具体方式选择情况分析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具体方式选择上看,当被问及“当前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有哪些”时,更多的企业选择所有者投入、银行借贷、未分配利润、农村信用社及其他、民间借贷、员工集资等,其中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为所有者投入和银行借贷。在被调查的96家企业中,选择所有者投入及银行借贷作为融资方式的企业分别为84家及69家,分别占总数的87.5%及71.88%。使用未分配利润作为融资方式的企业占总数的比重为15.62%,与农村信用社及其他这一方式持平。数据显示,基本没有企业选择发行股票及发行债券融资。这说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融资方式还是有限的,应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展多种融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