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渠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9 06:20: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融资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融资渠

水土流失对灌区危害分析论文

摘要:由于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对灌溉工程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本文针对水土流失成因、侵蚀类型、对灌溉工程的危害做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水土流失灌溉工程防治措施

1我国水土流失现状调查

洪灾是破坏生态环境等因素形成的一种世界性自然灾害。全球因洪灾每年损失在200多亿美元,洪涝影响面广、危害程度之重、经济损失惨重,已成为破坏自然而形成灾害的第一天敌。进人90年代,中国遭受洪水袭击,不仅次数越来越多,而且范围越来越大在世界各国少见。1998年7-8月,长江在湖北沙市至江西湖口820公里的范围内,几次洪峰水位超历史最高水位0.4-1.2m的记录,但洪峰流量却比厉史最大值小几千万到一万,直至二万千多立方米每秒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还有江河潮洪水遭遇。同时与近代生态环境的破坏密切相关,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植被的破坏降低丁水源涵养能力,降水直接形成的地表径流,加大河流的行洪压力。同时,植被破坏导致r严重的水土流失,长江流域1957年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6.38万km2,占流域面积31.5%。30余年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56.6%。90年代长江每年经三峡的泥沙量高达7.2亿t,仅次于黄河。人们长期以来对长江变为第二条黄河的担心已成为事实。

2水土流失对农田灌溉危害

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自然灾害也因此频繁发生。灌溉工程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降低了工程的标准,加速程老化。工程效益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渠系利用率低,水费逐年增高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渠系淤积,标准降低水土流失,灌排渠道淤积,过水断面减少,灌排能力的下降,使渠道满足不了灌溉的要求。防洪、排涝渠道未达到设计标准,致使汛期铁甲水库常常淹没田地,粮食减产农民怨声载道。仅1989年和1990年灌区35.5km2的干渠泥沙淤积就达到30万m3。平均淤高0.5m左右,断面平均减少8.5m2。全区内排水干沟共12条,泥沙淤积达165万m3,排水渠系渠底淤高0.2-2.0m。如果清除这些淤沙使防洪排涝标准达到设计要求,需100万工日,投资2000万元。经过40年的运行,干、支渠决口毁堤近百次,冲毁耕地1.4hm2,造成直接间接损失三百万元。铁甲灌区每年用于堤岸治理及清淤资金近五十万元。水工建筑物遭到严重的破坏泥沙淤积不仅使灌排渠系排水不畅,而且辖区内的水工建筑物也遭到了破坏,据水利部门统计,灌区渠系内的桥、涵、闸共1535座,被泥沙淤积毁坏的就达到126座,每年必须进行维修的有775座,灌区每年用于桥、涵、闸工程维修的物质资金达80余万元。同时,由于悬移质对抽水站工作参数的影响。随着水中泥沙含量增大,水泵流量减小功率增大,效率下降,水中夹杂的泥沙对水泵的叶轮、叶片产生严重的磨损大大缩短了水泵设备的使用寿命。据调查,全区内沿沟设有灌溉抽水站65座,设备除每年正常维修外,每三年还要大修一次,用于设备维修更新、改造达70万元。

查看全文

农业供水情况调查报告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国情决定农业供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县物价局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访民问计”调研活动,深入等乡(镇)部分村组农户及水管单位,就全县农业供水这一社会关注课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全县农业供水仍存在许多问题,加强农业供水管理刻不容缓。

一、基本现状

县地处平原向西北山区过渡地带,土壤类型繁多,水资源利用难度大,人畜饮水和农业用水相对比较困难。全县辖7个乡(镇)102个村,总人口19.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56万人,共有耕地面积24.31万亩,实现有效灌溉面积12.4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11.86万亩,农业供水灌溉受益人口达10万余人。

(一)农业水利功能得到显现。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先后修复了“八大河水”及部分堰塘,修建了晓坪、友谊、泥龙等一批蓄水量相对较大的水库和东干渠引水工程。截止年底,全县拥有小型水库52座、堰塘9284口,引水水渠815条,水库有效蓄水量2486.3万立方米、堰塘蓄水引水量1640.2万立方米,已建成提水泵站118处,装机4436台套,基本上形成了东干渠、晓坪两大万亩以上的灌区。仅去年全县就完成农田水利工程2279处,新建改造末级渠系75公里。农业水利工程功能的显现,为全县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94511吨,水稻、油菜籽亩产量分别达到了509公斤、128公斤,确保了全县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农业灌溉形式多种多样。处在丘陵山区过渡地带,耕地所处位置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灌溉形式呈多样化。一是蓄水灌溉,利用水库、堰塘蓄水灌溉;二是引水灌溉,利用主干渠等水利工程引水灌溉;三是提水灌溉,利用泵站提水灌溉;四是自流灌溉,利用小河沟渠地理优势自流灌溉。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全县水利工程划分为县、乡(镇)、村(组)、个人四级管理,其中县级水利部门主要管理一渠(东干渠)、二库(友谊水库、晓坪水库),乡(镇)管理张桥水库、太平水库,其它水库、堰塘主要划给村(组)或个人管理。

(三)农业水费标准没有突破。农业水费是维系农田水利设施正常运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保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经济来源。由于县属丘陵伴有山区特征,水渠、田口无计量设施,因而未执行省规定的0.05元/立方米的计量水价。水费标准是按理论亩用水量500立方米计征,即最终征收到农户每亩不得超过25元。全县分地区不同执行标准各不相同,晓坪灌区执行的标准是10.75元/亩,东干渠灌区执行标准为24.90元/亩左右。两个主要灌区以外因经济实力、供水成本的不同,实际水费也千差万别,但都控制在25元以下。在水费征收上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以农民用水协会为单位集中收取,二是由管水单位委托村、组代收,三是由水管人员直收到户,三种收费方式的比例分别为30%:60%:10%。

查看全文

农田水利投融资问题的研究及建议

1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及其融资现状

许多地区的水利设施由于年久失修以至荒废,成为泥沙堆积的干沟、干渠,或是用来排放污水。中小型农田水利的农业基础设施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外部经济性,其社会收益要高于私人收益,这也造成了中小型农田水利的私人供给严重不足。而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改革进展缓慢,对于像泵站、堰塘等社会受益低而私人收益高的农田水利设施,一般可通过集体承包、私人租赁等形式进行产权划分和管理体制改革。但是对于像灌溉排水用的明渠、渠首等以社会公益性为主且受益对象广的农田水利设施则很少有人愿意承包、管理和经营。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面临的产权归属不明晰,运行模式单一化,经营主体很模糊等问题,让大多数企业和个人很难成为贷款对象。加上金融机构对于发放水利贷款的态度过于温和,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缺口进一步加大。综上不难发现,我国现阶段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状令人堪忧,亟需注入大量资金来改善水利设施。农业发展与兴盛的关键就是解决好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融资问题,只有让资金流入进去,才能使中小型农田水利“活起来”。

2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融资现状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型农田水利的投融资管理模式在我国各个地区经历了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最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模式。从投融资主体看,主要有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村级集体资金投入、农民合伙筹资、农户个体投资等模式[3];从融资渠道看,主要有财政资金、政策性金融、政策性信贷资金、市场融资和农民筹资[4]。中小型农田水利从其自身性质考量属于准公共产品,介于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之间,所以它既具有私利性又具有公益性。但是长期的定位模糊造成了融资主体难以明确,融资渠道不通畅和融资方式过于单一,这些成为中小型农田水利融资的瓶颈。

2.1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总量不够

全国各地在用的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致上有三类。第一类是由个体农民和农村集体投资建成的,这一类的水利设施所占比重相对较小。第二类是使用农田水利项目的专项资金、土地整理项目资金兴建的。第三类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兴修的,一直使用至今。由于各地农田水利建设存在较大资金缺口,水利设施难以维修逐渐老化和失效。尽管中央“一号文件”里明确提出要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但是这里的“收益”到底是毛收入还是净收入并没有规定,两种不同的划分将导致土地出让收益数额的巨大差异。加上各级政府对于上级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上存在不合理,大多财政拨款用于修建公路等地方民众最需要的地方,投入到农田水利的资金少之又少。

查看全文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摸清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更好地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市政协成立专项调研组,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的专家学者,通过收集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考察等形式,对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成就:

我县现辖9个乡镇,共59个行政村。其中:北郊两乡一镇共18个行政村,南郊五乡一镇41个行政村。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并得到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我县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7.46亿元,同比增长10.8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4元,同比增长8.62%。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设计库容为760万立方米的照壁山水库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农牧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投入上亿元,对全县26所中小学危房进行彻底改造;投入265万元,使59个行政村“村两委”和9个乡镇的办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修建人畜饮水管道720公里,建成水源地24座,村村基本用上了自来水,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农牧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提高,投入592万元完成了8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投入228.1万元重点解决了中心卫生院设备短缺问题,使我县乡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跃居全疆前列;在全疆率先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使广大农牧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城乡道路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全县9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59个行政村80%铺设了沥青路,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干道,县乡镇公路为次干道、乡村公路为辐射的道路网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发展,全县有永久性引水渠首3座,临时性引水渠首6座,控制灌溉农田约20万亩,有各级渠道1588公里,配套各级渠系物建筑物2400多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牧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查看全文

航电枢纽规划建设论文

1航电枢纽规划建设总体目标

2006年国家把加快黄金水道建设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总体推进方案》,并出台《“十一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2007年3月8日,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为重庆工作“定向导航”,高瞻远瞩地作出了三大定位,确定了一大目标,交办了四大任务,构成重庆发展“314”总体部署。其中的“三大定位”为: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2008年5月5日,交通运输部交水发[2008]82号文件《关于加强航运枢纽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意见》,对航电枢纽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滚动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国发[2009]3号文件《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把重庆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推动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重点建设主城、万州、涪陵三个港区,以及长江、嘉陵江、乌江高等级航道”。2009年6月25日,在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交通运输部与沿江七省二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关于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若干意见》,就完善沿江产业布局,加强水运资源保护,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不断提升长江黄金水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达成共识。2010年8月2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工作。会议提出,力争用10a左右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这些纲领性文件为重庆市的水运建设、航电枢纽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航电枢纽规划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来开展工作,站在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这个国家战略高度来思考我们的规划建设工作。

2规划建设项目思考

2.1长江干线

2.1.1长江小南海、朱杨溪航电枢纽工程

小南海枢纽工程大坝位于重庆市江津市珞璜镇的猫儿峡,地处长江上游,距离重庆市主城区40km,距离江津城区39km。其配套建设的电站装机容量约168万kW,总投资约230亿元。朱杨溪枢纽工程位于重庆市江津市朱杨溪处的长江干流河道上,下游距离江津城区66km,距离重庆市主城区139km。该工程是以防洪为主,兼有发电、净化三峡水环境、航运、引水的综合利用水库枢纽工程。配套建设的水电站装机容量约为190万kW。2个电站建成后,将彻底改善长江重庆至四川泸州段的航道条件,辅以少量航道整治措施,可以轻松达到Ⅰ级航道标准,实现3000t船舶和1万吨级船队的常年通行。目前,小南海枢纽已启动前期工作,若环保评价能通过国家审查,则可实现开工建设。朱杨溪枢纽尚未开展前期研究,应尽快开展前期研究工作,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提升该段航道标准达到Ⅰ级,这对建设高等级畅通航道,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查看全文

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运行维护策略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农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要想继续增加农业产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就必须加大灌渠工程的推广力度,懂得加强运行维护管理,制定完善的规划维护方法,可有效解决灌溉渠道的技术难题。为此,本文着眼于农业水源保护区灌溉渠道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农田水利;灌溉渠道;运行维护;管理

农业发展为新时期经济水平的提高赋予了强大的活力,所以,要建立农业生产保障机制,加快构建农业生产新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耕地灌溉渠工程建设范围逐步扩大,意味着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实现高产。但是,由于长期使用过程中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运河容易发生淤塞和破坏,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不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应加强运行、维护和管理,逐步改善农用地灌渠工程的总体条件,以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下,要注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解除传统灌溉方式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限制,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运行维护的意义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大,需要更多的水资源作为基本保障。因此,重视灌溉渠工程的运行维护,节约耕地水资源,可以有效解决厂房设备运行问题,避免水资源浪费。解决渠道堵塞问题可以提高农业灌溉效率,而偏远地区严重依赖灌溉渠道。项目建成后,有望完善管理机制,确保及时足量供水,确保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所以提高运行、维护和管理水平,可以使水资源规划更加科学,确保用水规范有序。

2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运行维护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农田水利建设问题与策略

辽宁省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省水利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全省农田基本建设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目前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难以抗御重大自然灾害

辽宁省的排涝系统大多是6O、70年代建设的,建设标准是依据当时农业生产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的,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对排水标准的要求,目前灌排设施普遍存在着老化失修的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排水闸、站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影响面积很大。在1119座排水站中,完好运行的只有l76座,工程完好率仅为1573%,处于带病运行的三类站和无法运行的四类站合计达到455座,影响易涝耕地面积3O3万亩;在l刀2座排水闸中,有严重缺陷的三类闸和无法运行的四类闸S20座,影响易涝耕地面积2885万亩。二是机电及附属工程完好率低。排水站现有的3647台套机泵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况的只有854台,设备完好率仅为234%;排水站厂房、基础、进出水池工程坏损率分别达到83.0%、71.8%和730%。三是穿堤部位危及河道安全。调查的81o处压力箱、穿堤涵中有164处严重损坏,lllO处出水池中有276处严重损坏或报废。四是田间建筑物工程配套不全。涝区内有8.53万座田间工程没有配套,占应配套数的513%,已配套的工程中,损坏无法使用的有1.58万座。

(二)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

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占水利投资比重偏低。按水利部统计数据,198o年一2008年农田水利投入占水利基本建设的比重平均为6%。政府对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明显不足。此外,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I-助上给予了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困难,以往地方的配套资金并未完全落实,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增加了再继续申请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补助资金差距较大。例如:辽宁省的大中型灌区主要建成于上世纪6o、70年代,经过多年的运用,加之管理不善,灌区骨干工程及渠系建筑物均存在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虽然从1996年开始,对全省9个大型灌区实施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但由于配套资金不到位,只是改造了骨干工程及渠首建筑物,对末级渠系没有进行改造,中型灌区也缺乏正常的资金渠道,影响了灌区效益的正常发挥。

查看全文

公用事业公司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主要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在海沧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海沧公用事业公司克服天气和公用事业公司与市政中心整合带来的困难,牢牢抓住年初制定的目标,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配合区委、区政府开展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和行政中心搬迁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预计上半年完成代建工程2882万元,市政维护*万元,项目投资200万元,自营收入1600万元,可实现利税400万元,利润300万元。现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的主要工作

(一)工程建设

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在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能够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协调设计、勘察、监理、施工等相关单位,科学管理,严格要求,严把质量关和工程造价关,基本实现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

1、代建工程:完成滨湖路二期下沉式通道和行政中心南路的建设,完成投资1100万元;完成沧林路路基填筑和滨湖北路K+283~海沧大道的建设,完成投资900万元;完成钟林路文圃西路~沧林路的建设,完成投资152万元;完成支二路及其他项目投资730万元。

2、自建工程:完成自建工程10项,施工产值577万元。其中,完成口岸园区路灯工程158万元,无障碍通道工程101万元,交通信号灯工程75万元,道路标志标线工程60万元,沧五路、沧七路、芦澳路南段、南部1#排洪渠两侧、南海一路以及阳光路道路绿化工程83万元,年终将完成滨湖南北路路灯工程100万元。

查看全文

灌区水管单位研究管理论文

灌区改革是当前水利工作面临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水利部提出了“两改一提高”(管理体制改革、节水改造、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的要求。2002年4月25日,山西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8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改革的意见》,为灌区改革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尤其是解决了水管单位多年想改而不敢改或不知如何改的难题。如何贯彻落实水利部“两改一提高”的要求和省政府文件精神,进一步促进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山西水利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带着这一课题,最近,我们对临汾、运城两市的霍泉、汾西、夹马口、大禹渡、尊村等大中型灌区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深刻认识到灌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当前灌区改革的主要做法、成效以及制约灌区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灌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共建成大中型灌区175处,设计灌溉面积约84.3万hm2,占到全省总灌溉面积125.4万hm2的60%左右,固定资产总值达34亿元,初步形成了包括蓄水、引水、提水、排水、供水、灌溉等较为完善的工程体系,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1.确保粮食安全

我国大型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为1580万hm2,不足全国耕地面积的1/8,而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5。就山西而言,灌区灌溉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8%,但每年的粮食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60%以上,棉花产量占到总产量的80%以上。

2.有力缓解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查看全文

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将旅游业培植成为我市新兴支柱产业,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提升安阳综合经济实力,真正实现我市“三产富市”的战略目标,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推动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特编制安阳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我市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路并进、五力同驱”、“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重要战略思路,着力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政策,努力拓宽旅游建设融资渠道,不断加大旅游景区(点)建设开发力度,进一步开拓旅游客源市场,大力提升安阳旅游整体形象,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使我市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热点旅游城市之一,标志着我市旅游业步入了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时期,必将对我市“*”及今后一个时期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一)旅游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十五”时期,全市旅游总收入累计达到149.46亿元。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5.95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13万人次、港澳台同胞3.82万人次),年均增长12%;旅游外汇收入2226万美元,年均增长12%。接待国内旅游者4430.35万人次,年均增长12%;国内旅游收入143.16亿元,年均增长13%。2005年,全市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5.40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6.5%。旅游业已逐步成长为我市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全市获得旅游经营许可证的旅游景区(点)达到16家,其中国家AAAA级4家,分别是殷墟博物苑、红旗渠、太行大峡谷和羑里城。旅行社60家。旅游星级饭店23家,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7家,二星级13家,床位数共计6000余张。旅游定点餐饮单位20家,旅游定点购物场所4家,旅游定点娱乐场所6家。旅游学校办学规模和质量逐步提高,大专院校旅游专业相继开设。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为主体,其它关联产业为支撑,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

(三)旅游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十五”时期,我市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重点加大了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开发与投资力度,全市旅游景区(点)的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环保、信息等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加快发展安阳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同时,市财政还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各县(市)旅游项目建设,使各县(市、区)的景区(点)、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