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9 04:58: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溶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查看全文

溶液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1、溶液的概念及组成

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及组成

教学难点: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学情分析:溶液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溶液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

查看全文

初中化学教案: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初中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查看全文

初中化学教案: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查看全文

溶液的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的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的能力;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实例,并整理归纳溶液在组成和性质上的特点;通过对溶液形成过程的学习,锻炼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含义,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查看全文

溶液的形成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l.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初步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并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查看全文

溶液的形成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1、溶液的概念及组成

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及组成

教学难点: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学情分析:溶液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溶液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

查看全文

聚维酮碘溶液试析论文

在最近一段非常时期,人们对消毒产品的应用大为关注,由于使用不当和不当使用消毒产品导致恶性事故发生,如过氧乙酸致人受伤、含氯消毒剂漂白高档衣物家具、消毒产品误用致宠物死亡等事件,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消毒产品的刺激气味,引发了许多人过敏症状和呼吸道疾病。消毒通常分为疫原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两类,目前防"非典"除了发病区采用疫原地消毒外,多数家庭及办公消毒应当采用预防性消毒。事实上现在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在预防性消毒中,不仅没有认识到消毒药剂在杀菌消毒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性,一些普通场所消毒药水浓度越来越高等现象。

良好的家用消毒产品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广谱的微生物杀灭或抑制作用;象酒精和新洁尔灭对于病毒和芽孢的杀灭效果很差。

2.对人体皮肤黏膜和呼吸道黏膜无刺激和损伤;如过氧乙酸易刺激人的口腔、鼻腔黏膜等,使呼吸道受损,高浓度时可刺激、损害皮肤黏膜、腐蚀物品。甲醛和戊二醛均对人体皮肤、黏膜有刺激和固化作用,并可使人致敏,因此不可用于空气、食具等消毒,一般仅使用于医院中医疗器械的消毒或灭菌,且经消毒或灭菌的物品必须用灭菌水将残留的消毒液冲洗干净才可使用。

3.不产生二次污染;如氯制剂在水中分解成次氯酸,在杀菌的同时也容易与其他有机物中的碳源发生卤代反应,生成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等难以被自然环境降解的致癌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可在水中长期存在,造成水环境的公害与污染,由于目前大量氯系消毒剂被用于社区、医院和家庭等场所的消毒,致癌物质导致的二次污染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4.易于稀释,使用简便,性状稳定;过氧乙酸和二氧化氯常用的是二元制剂,在使用前需要临时配制,同时需要带橡胶手套防止烧手,稀释后的过氧乙酸在三日内必需用完,否则杀灭效果大为降低,

查看全文

化学溶液竞赛题管理论文

溶液竞赛题的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道坎”。一方面由于初中化学溶液竞赛题的数量关系经常寓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比较复杂、隐蔽和抽象,学生大多感到解答困难;另一方面初中化学溶液竞赛题教学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心理学家认为:作为人智力结构核心的思维能力,与学习生活有关的是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而抽象思维一般较为少见;动作是思维的起点;无论学什么科学,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的参与,那都是很难学好的。所以,在教学中学生解答初中化学溶液竞赛题时,要充分活跃其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审题解题过程中,数形结合解初中化学溶液竞赛题,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步:了解题意,划出重点

引导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一字一句,边读边勾划出题中的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和关键词语,并尽可能做出批注。这样,学生“口、手、脑”三线合一,积极投入审题过程,初步感知题中数量关系,根据关键词语还可初步感知本题与以前解过的初中化学溶液竞赛题的异同。如教学2002年一道全国竞赛题:由NaHS、MgSO4、NaHSO3组成的混合物中,已知S元素的质量分数ω(S)=a%,则O元素的质量分数ω(O)为()A、1.75a%;B、1-1.75a;C、1.25a%;D、无法计算。本题的重点词语有已知“NaHS、MgSO4、NaHSO3”、“S”、“质量分数”,有未知“O元素的质量分数”。勾划过程中,感觉出三个化学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NaH、Mg、NaH的相对质量是一样的——24,推出“NaH、Mg、NaH”与“S”的比例也是相等的。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又如教学“今有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某溶液一瓶,倒出3/4体积后,再加水至原来的质量,又倒出2/3体积,求剩余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找出关键词“20%,倒出,3/4体积,加水至原来和质量,求,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划出重点,做出批注——剩余溶液中溶质只有原来的1/4,质量和原来的一样。

这样,学生在边读边划的过程中,题中的数量关系便已基本弄清。

第二步:理解题意,说出题设

查看全文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

3、溶液稀释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能力目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