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9 03:36: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日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美元与日元》导言:日元升值综合征[上]
导言:日元升值综合征
《美元与日元——化解美日两国的经济冲突》
作者:[美]罗纳德·I·麦金农[日]大野健一王信、曹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美]罗纳德·I·麦金农[日]大野健一王信、曹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关于美日两国经济的相互作用,永远都是引人入胜的话题。50年代中期,日本从战争废墟中站了起来;从此,直到整个80年代,其经济扩张速度超过其他任何一个主要工业化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日本取代了美国在世界制造业市场的霸主地位——首先是纺织、消费品等轻工业,然后是诸多需要第一流工程技能的领域,如汽车、电机等。即使在1992—1995年,日本经济持续衰退(这是日元升值综合征的部分特征,本章将加以解释),日本高科技工业产品的贸易顺差仍强劲增长。
大量书籍、杂志和新闻报道都试图对日本在贸易上的成功找到解释——并判断这是否将威胁美国特定产业,抑或整个美国经济。在七八十年代,许多作者把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下降、贸易赤字居高不下等情况,与日本的“不公平”作法联系在一起,他们指责日本利用工业、商业、汇率及国内金融等手段,阻止广大不同种类的外国商品进入日本市场。
本书的重点在于,研究5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美日两国宏观经济与金融领域的相互作用,而不是按照产业部类回顾国际贸易的发展变迁。日本出现工业生产率与出口相对高增长等“问题”以后,两国的工资、物价总水平、利率如何相互进行调整?五六十年代日元兑美元汇率固定时,这些变量的调整与1973年开始实行无平价的浮动汇率制后的调整有否显著区别?为了寻求一些答案,我们考察了以下方面:美国储蓄短缺;80年代初日本资本市场自由化,向外国投资者开放;以及在过去20年日本资本大量流入美国。同时,我们还研讨了1985年开始出现的宏观经济不稳定,其中包括80年代末日本的资产泡沫,1991-1992年美国的信贷危机,以及1992—1995年日本严重的通货紧缩。
《美元与日元》导言:日元升值综合征[下]
1.2日元升值综合征
梅利姆·韦伯斯持(MerriamWebster)大学词典第10版对“综合征”(syndrome)作如下定义:(1)同时出现的一系列反常的迹象或特征;(2)同时发生的、通常形成可识别模式的一组事件(情感或行动)。
1971年以来,美日两国政府在执行商业政策、汇率政策及货币政策过程中相互影响,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日元升值综合征”(syndromeofever-higheryen)。除了在政治上造成磕磕碰碰以外,日元震荡上行降低了两国贸易的微观经济效率,并导致日本宏观经济严重不稳定。
由于美国经济规模庞大,并且历史上曾经在世界支付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因而总体上保持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日本的货币政策被迫仰人鼻息,实在令人惊异,尽管汇率脱离平价自由浮动被宣称(现在仍这么说,参见Obstfeld1995)是保证一国掌握宏观经济自主权的手段。一股来说,美国政府总是综合征的始作俑者,其实它自己也未完全明了种种行动的后果。而日本政府反应非常迟缓,不知自身行动如何给日元持续升值火上加油。两国相互纠缠,都染上了“综合征”。显然.这对两国都不利。
是什么机制引发了综合征?1971年尼克松总统停止黄金和美元自由兑换之时,他还对进口的工业制成品征收附加费,直到日本及欧洲的贸易伙伴将其货币相对美元升值为止。由于自那以后,日本贸易持续盈余,美国又故伎重演,在以贸易保护主义相威胁的同时,或明或暗地要求日元升值。(几次重大例外包括,1981—1984年里根总统第一任期内,执行强势美元政策;1995年4月以后,戏剧性地放松对日本的贸易压力,导致日元定跌。第11章将对此进行分析。)图1—2显示,1970-1994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250%,这是美国贸易伙伴国货币的最高升幅。[4]因此,引发贸易争端的汇率问题主要发生在日美之间。
不管美元跌了多少,总有一些美国官员盯住日本的贸易盈余,并认为日元还可以进一步升值。1971年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相互兑换之后,历任财政部长——特别是1977年的布鲁门索尔(Blumenthal)、1985—1987年的贝克(Baker)以及1993年的本特森(Bentsen),都认为美元对日元的比价太高了。通常在要求美元贬值的同时,美国与日本紧锣密鼓地进行贸易谈判,以迫使日本开放或分享币场。如何在短期内提高美国对日本的竞争力?外汇交易商认为,美元进一步贬值可减轻甚至预先阻止美国施加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例如,1995年头4个月,正当美国贸易代表试图迫使日本设定目标,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汽车和零部件时,美元跌得特别厉害,从1美元比100日元跌到80日元(图1—I略)。
日元升值论文
《美元与日元——化解美日两国的经济冲突》
作者:[美]罗纳德·I·麦金农[日]大野健一王信、曹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关于美日两国经济的相互作用,永远都是引人入胜的话题。50年代中期,日本从战争废墟中站了起来;从此,直到整个80年代,其经济扩张速度超过其他任何一个主要工业化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日本取代了美国在世界制造业市场的霸主地位——首先是纺织、消费品等轻工业,然后是诸多需要第一流工程技能的领域,如汽车、电机等。即使在1992—1995年,日本经济持续衰退(这是日元升值综合征的部分特征,本章将加以解释),日本高科技工业产品的贸易顺差仍强劲增长。
大量书籍、杂志和新闻报道都试图对日本在贸易上的成功找到解释——并判断这是否将威胁美国特定产业,抑或整个美国经济。在七八十年代,许多作者把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下降、贸易赤字居高不下等情况,与日本的“不公平”作法联系在一起,他们指责日本利用工业、商业、汇率及国内金融等手段,阻止广大不同种类的外国商品进入日本市场。
本书的重点在于,研究5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美日两国宏观经济与金融领域的相互作用,而不是按照产业部类回顾国际贸易的发展变迁。日本出现工业生产率与出口相对高增长等“问题”以后,两国的工资、物价总水平、利率如何相互进行调整?五六十年代日元兑美元汇率固定时,这些变量的调整与1973年开始实行无平价的浮动汇率制后的调整有否显著区别?为了寻求一些答案,我们考察了以下方面:美国储蓄短缺;80年代初日本资本市场自由化,向外国投资者开放;以及在过去20年日本资本大量流入美国。同时,我们还研讨了1985年开始出现的宏观经济不稳定,其中包括80年代末日本的资产泡沫,1991-1992年美国的信贷危机,以及1992—1995年日本严重的通货紧缩。
但这些内容似乎过于庞杂。我们需要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使分析能够有的放矢。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平价制度下,从1949-1971年初,日元一直平稳地保持在1美元兑360日元(增减1%)的水平。自此直到1995年中,日元对美元不断攀升,时有波动(图1—I略)。到1997年初,1美元甚至只能兑换120日元。本书第一个突出特征是,将日元兑美元及其他主要货币的劲升与美国的贸易压力联系起来,之所以产生这种压力,是因为两国爆发商业争端,贸易关系紧张。相应地,1995年中至1997年初,日元贬值与美国放松贸易压力密切相关。第11章符分析这一重大事件。
日元升值试析论文
一、日本应对日元升值的经验教训审视
“广场协议”揭开了日元升值的序幕,日本政府为应对日元升值压力,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尽管这些政策具有好的出发点,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最终导致日本经济陷入萧条。综合考察日元升值的历史过程,以及日本应对日元升值的相关经济政策与政策效果,可以获得以下经验教训:
(一)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
从经验角度看,货币大幅升值后需以低利率缓解由此对国内经济所引起的通货紧缩。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所造成的短期冲击在1986年已达到顶峰,1987年日本GDP增长率开始回升,此时应适当上调利率。然而在1987年2月召开的旨在稳定美元汇率的卢浮宫会议上,日本又接受了美国财政部长贝克提出的“国际政策协调”建议,即日本和联邦德国维持本国跟美国形成的利率差,使得美国的利率始终高于本国的利率,以此通过两国间的利率差来保持美元兑本国货币利率的稳定。而当时美国出于担心影响国内经济的增长,不愿通过提高本国利率稳定美元,而要求日本和德国两国降低本国的利率。日本此时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于1987年3月将公定利率降到2.5%的战后最低水平,并将此低利率保持了两年零三个月,在这段时期内保持日本国内利率低于美国国内利率达到3%以上。上述货币政策是一种以牺牲国内均衡来达到外部均衡的经济政策,忽视了当时日本国内经济已开始出现的过热现象,正是日本政府这种缺乏独立性的货币政策,美日两国过大的利率差使得日本国内资金大量地流向美国,导致此后国内其他政策的制定也陷入了被动局面。
(二)金融自由化过快与监管放松
战后日本政府在金融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实施了严格的限制措施,这些限制措施确保了日本金融机构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获得超额利润,支撑了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这些限制政策特别是外汇管制把日本国内金融市场和国外金融市场分开,减少国内金融市场受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干扰。但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并于1980年12月修改了《外汇法》,新的《外汇法》允许居民外币存款自由化、外币借款自由化,原则上允许自由外汇交易,这使得日本资金可以合法地投资海外。1984年日本大藏省出台了《关于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该报告提出放宽或者废除对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限制,允许日元自由兑换,允许企业和投资者自由地进行外汇期货交易,允许外资银行进入日本,实施日元国际化的战略等。日本在推行金融自由化过程中,误将放松金融管制等同于放松金融监管,结果导致在放松管制的同时,监管也全面放松。日本泡沫经济时期,大藏省银行局的职员只有131人,而其中真正有经验的不超过15人。正是由于1980年以来实施的金融快速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改革,使得拥有大量资金的日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大量购买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在当时金融体制并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政策使得国内大量美元储备从美元现金转换为美国国债,对于避免美元汇率变动的风险无法起到保护作用,反而导致国内基础货币过多,减少了政府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调整空间。正是由于日本政府金融自由化改革步伐过快,且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助长了经济泡沫的形成和扩大,也使得金融机构所累积的风险不断增加,导致在危机来临时金融机构不仅没有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反而成为危机的“重灾区”。
透析美元日元看人民币汇率
进年来,全球经济开始趋于低迷、萧条,特别是日本等国家面临长达多年的许多通货紧缩的巨大压力。相反的是,中国经济却持续高速增长。在此背景下,国际上便出现了“世界工厂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输出通缩论”等等,对中国大加攻击与诋毁。“人民币升值论”正是以“中国输出通货紧缩”为借口提出的,是这一系列论调的延续。人民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指责。因此,日本等国家要求中国政府重新评估人民币汇率,以缓解他们的自身经济低迷的困境。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国际主要的货币日元、美元的汇率政策,探讨目前人民币面临的汇率压力,进而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日元和美元的汇率政策
日元每次升值或贬值均不同程度地给日本经济带来一些短期利益,从日元汇率的变化可以看出日元的汇率政策是服从于美元的,处于被控制的地位。
1、日元的汇率政策
日元的升值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1年2月从1美元兑360日元升值为306日元固定汇率;第二阶段为1973年2月到1985年9月逐步升值为1美元兑240-250日元浮动汇率;第三个阶段为1985年“广场协议”迄今,日元升值为1美元兑90-140日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日元在1971年2月第一次升值时的产业基础。由于受惠于长达20余年的1:360的日元固定汇率,日本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1961-1965年和1966-1970年,日本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9%和15.1%。1971年时,日本普通钢、热轧薄板和冷轧钢板的成本仅分别相当于美国同期成本的56%、70%和68%。197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与1960年相比增长了10倍以上,并成长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出口国。日本的钢铁与汽车两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标志着日本工业化阶段发展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在这种产业背景下,日本才于1971年12月将美元与日元的汇率从1:360调整为1:306。从7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进一步加快了其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及高开放度的进程,也因此在汽车等产业领域成为美国的强大竞争对手。1975年,日本跃居世界汽车出口的第一大国。1981年,日本尽管实行对欧美市场的“自主限制”,其汽车出口仍达605万辆,而同年排第二位的联邦德国仅出口215万辆,一向号称汽车大国的美国当年仅出口了69万辆。正是这样一个严重不均衡的市场格局引发了此后长达数年的日美汽车贸易摩擦。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政府对美国采取了只说不做的对外贸易政策,给本国产业发展争取了更多的时间。1980年5月,日美双方达成鼓励日本汽车企业到美国投资设厂的协议。但这个软弱的协议对日本企业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力。1981年以后,尽管日美间几乎每年都就日本“自主限制”的问题进行谈判,但日美汽车贸易的严重失衡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美国对日的贸易赤字仍不断扩大,两国的贸易矛盾终于激化,“广场协议”由此产生。此后,日元升值进入第三阶段。自1985年以来,日元汇率出现两次大幅度升值,对日本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一次是1985年9月西方主要国家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从240日元兑1美元一口气升至120日元兑1美元。第二次是1993年日美贸易摩擦加剧后,日元从110日元兑1美元急速升至79.75日元兑1美元。日元如此大幅度升值并非日本情愿,而是受到美国的压力,或者说是美国强迫日本吞食日元升值这颗恶果。
日美关系是带有主仆色彩的异样关系,美国在政治和军事上保护日本,理所当然在经济上要求日本配合美国的政策。多年来,日美贸易极不平衡,日本产品大量进入美国市场,造成美国对日贸易的庞大赤字。美国就逼迫日元升值,以此削弱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日元贬值与日本的亚太发展新战略
【内容提要】日本经济自90年代初资产泡沫崩溃以来长期萧条,由于货币政策作用甚微,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也非常有限。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刺激经济的唯一手段便是使日元贬值,而这又同提高日元国际地位的政策目标完全背道而驰。在这种两难处境下,日本经济是否能如新上台的小泉政府所许诺的那样,在三年之内扭转局势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下面详细分析一下当前日本的货币、汇率和财政政策及效果。
【摘要题】国别经济
一、引言
2001年12月中下旬,日元兑美元汇率在东京外汇市场上一路狂跌,并于12月25日跌至130.77日元兑换1美元,创下38个月以来的最低点,日元以这次大幅贬值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次政府主导型的货币贬值。综合两年来日元兑美元汇率的表现,我们发现,这次日元贬值不过是日元近期走势的一种延续,只是速度更快了一些。日元贬值引起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恐慌,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各国,这些国家大多在海外市场上与日本存在着直接竞争。各国纷纷表示对日元汇率给予密切关注,必要时本国货币将追随日元进行贬值,这更加大了亚洲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使亚洲再次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焦点。
货币贬值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控制得当的情况下,它能在不引发通货膨胀的前提下,扩大出口,促进国内投资增长,并使国内物价水平有所上升。一般情况下,各国为保持自身在国际社会的良好经济形象而不主张采取这种方式刺激经济增长,但有资料显示,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元兑美元汇率多次大幅度上涨或下跌。下面,我们利用经济计量模型对90年代日元汇率与各经济指标变动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日本政府近期的经济、外交活动,对此次日元大幅贬值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模型设计及相关分析
日元贬值与浙江对日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随着浙江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根据《浙江省投入产出表》分析,2000年出口对总产出的带动率为36%,比1992年的24%,提高12个百分点。日本作为浙江重要的传统出口市场,按国别的出口额排名一直稳居第二位。2001年浙江对日出口37.7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6.4%。基本形成了“互利互补、形式多样、日益紧密、稳定发展”的贸易格局。然而,作为三大国际货币之一的日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汇率跌宕起伏,跨入本世纪后,日元又出现了持续贬值,由于受日元汇率的影响,当前浙江对日出口形势严峻。
一、日元汇率波动与浙江对日出口变动优势
(一)日元汇率走势变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元汇率跌宕起伏。从日元汇率走势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90年代前半期持续升值。由于日美贸易摩擦尖锐化,美对日一再施压,国际投资者增加对日元资产的需求,日元升值。1995年4月升至79日元兑1美元的历史最高点。
90年代中后期开始持续贬值。1995年5月西方国家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取得成效,同年9月日元兑美元汇率降至100:1。后由于日本经济形势恶化,加之亚洲金融危机,日美贸易摩擦缓和,美不再迫使日元升值,故日元汇率持续贬值直到1998年上半年。
日元贬值与日本的亚太发展新战略
【内容提要】日本经济自90年代初资产泡沫崩溃以来长期萧条,由于货币政策作用甚微,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也非常有限。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刺激经济的唯一手段便是使日元贬值,而这又同提高日元国际地位的政策目标完全背道而驰。在这种两难处境下,日本经济是否能如新上台的小泉政府所许诺的那样,在三年之内扭转局势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下面详细分析一下当前日本的货币、汇率和财政政策及效果。
【摘要题】国别经济
一、引言
2001年12月中下旬,日元兑美元汇率在东京外汇市场上一路狂跌,并于12月25日跌至130.77日元兑换1美元,创下38个月以来的最低点,日元以这次大幅贬值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次政府主导型的货币贬值。综合两年来日元兑美元汇率的表现,我们发现,这次日元贬值不过是日元近期走势的一种延续,只是速度更快了一些。日元贬值引起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恐慌,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各国,这些国家大多在海外市场上与日本存在着直接竞争。各国纷纷表示对日元汇率给予密切关注,必要时本国货币将追随日元进行贬值,这更加大了亚洲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使亚洲再次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焦点。
货币贬值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控制得当的情况下,它能在不引发通货膨胀的前提下,扩大出口,促进国内投资增长,并使国内物价水平有所上升。一般情况下,各国为保持自身在国际社会的良好经济形象而不主张采取这种方式刺激经济增长,但有资料显示,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元兑美元汇率多次大幅度上涨或下跌。下面,我们利用经济计量模型对90年代日元汇率与各经济指标变动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日本政府近期的经济、外交活动,对此次日元大幅贬值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模型设计及相关分析
从日元看人民币汇率论文
进年来,全球经济开始趋于低迷、萧条,特别是日本等国家面临长达多年的许多通货紧缩的巨大压力。相反的是,中国经济却持续高速增长。在此背景下,国际上便出现了“世界工厂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输出通缩论”等等,对中国大加攻击与诋毁。“人民币升值论”正是以“中国输出通货紧缩”为借口提出的,是这一系列论调的延续。人民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指责。因此,日本等国家要求中国政府重新评估人民币汇率,以缓解他们的自身经济低迷的困境。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国际主要的货币日元、美元的汇率政策,探讨目前人民币面临的汇率压力,进而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日元和美元的汇率政策
日元每次升值或贬值均不同程度地给日本经济带来一些短期利益,从日元汇率的变化可以看出日元的汇率政策是服从于美元的,处于被控制的地位。1、日元的汇率政策
日元的升值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1年2月从1美元兑360日元升值为306日元固定汇率;第二阶段为1973年2月到1985年9月逐步升值为1美元兑240-250日元浮动汇率;第三个阶段为1985年“广场协议”迄今,日元升值为1美元兑90-140日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日元在1971年2月第一次升值时的产业基础。由于受惠于长达20余年的1:360的日元固定汇率,日本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1961-1965年和1966-1970年,日本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9%和15.1%。1971年时,日本普通钢、热轧薄板和冷轧钢板的成本仅分别相当于美国同期成本的56%、70%和68%。197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与1960年相比增长了10倍以上,并成长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出口国。日本的钢铁与汽车两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标志着日本工业化阶段发展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在这种产业背景下,日本才于1971年12月将美元与日元的汇率从1:360调整为1:306。从7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进一步加快了其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及高开放度的进程,也因此在汽车等产业领域成为美国的强大竞争对手。1975年,日本跃居世界汽车出口的第一大国。1981年,日本尽管实行对欧美市场的“自主限制”,其汽车出口仍达605万辆,而同年排第二位的联邦德国仅出口215万辆,一向号称汽车大国的美国当年仅出口了69万辆。正是这样一个严重不均衡的市场格局引发了此后长达数年的日美汽车贸易摩擦。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政府对美国采取了只说不做的对外贸易政策,给本国产业发展争取了更多的时间。1980年5月,日美双方达成鼓励日本汽车企业到美国投资设厂的协议。但这个软弱的协议对日本企业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力。1981年以后,尽管日美间几乎每年都就日本“自主限制”的问题进行谈判,但日美汽车贸易的严重失衡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美国对日的贸易赤字仍不断扩大,两国的贸易矛盾终于激化,“广场协议”由此产生。此后,日元升值进入第三阶段。自1985年以来,日元汇率出现两次大幅度升值,对日本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一次是1985年9月西方主要国家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从240日元兑1美元一口气升至120日元兑1美元。第二次是1993年日美贸易摩擦加剧后,日元从110日元兑1美元急速升至79.75日元兑1美元。日元如此大幅度升值并非日本情愿,而是受到美国的压力,或者说是美国强迫日本吞食日元升值这颗恶果。
日美关系是带有主仆色彩的异样关系,美国在政治和军事上保护日本,理所当然在经济上要求日本配合美国的政策。多年来,日美贸易极不平衡,日本产品大量进入美国市场,造成美国对日贸易的庞大赤字。美国就逼迫日元升值,以此削弱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金融市场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摘要:日本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时间比中国大约早20年左右,中日两国在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上存在相似之处。深入研究日元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对于推动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通过梳理日元离岸金融市场设立的宏观背景和制度设计,对日元离岸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深化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日本;离岸金融市场;人民币国际化;经验借鉴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我国加快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步伐,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政策不断完善,“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如火如荼,人民币区域化阶段目标加速实现。2013年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我国开始稳步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尤其是创新设立了FT账户体系,凭借“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负面清单”的制度设计,使其在投融资体制方面优势明显。目前,上海自贸区已形成了一个涵盖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本外币一体化、国内外金融市场高效接轨的金融市场,对进一步助推人民币国际化意义非凡。但我们要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跨境资金流动更加便利化的背后,也蕴藏着一定的金融风险,如汇率风险,这在2015年的“811”汇改期间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制度设计方面的优势,上海自贸区的跨境资金流动特别是资本项下的流动规模巨大,并给香港人民币市场带来较大压力,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汇率的贬值压力。为了更快更好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全面分析国外相关国家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经验,详细了解其发展模式、制度设计、战略规划等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方面,邻国日本的经验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因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与二战以后的日本在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日本和中国都采用了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较为依赖外需,国内的融资渠道都以银行等间接融资为主,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同时日元的国际化战略采取了率先设立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和“亚洲优先”的区域化战略,也与我国的积极探索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和“一带一路”战略不谋而合。然而,从实践结果看,日元的国际化历程并不成功,其中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分析。
一、日元离岸金融市场设立的宏观背景及主要内容
日本推进离岸金融市场建设是伴随着国内日元国际化呼声和欧美国家外部压力两个方面的影响而诞生的,初期东京离岸金融市场是日本实施日元国际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重要战略举措,其设立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一)国内经济高速发展,贸易不平衡加剧。从二战后到70年代前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黄金时期,在1955-1973年间日本GDP的平均增长率高达10%左右。当时日本通过大力发展工业和制造业,扩大国际贸易来追赶发达国家,国内制定了较为优惠的利率和汇率政策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短期的实际贷款利率维持在零左右,汇率维持在360日元兑一美元的比率。在高速增长时期,几近一半的GDP增长来自于贸易盈余。随着美国经济的衰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日元及其他发达国家的货币逐步放弃了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开始自由浮动。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爆发,暴涨的石油价格给日本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日本实行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衰退,期间日本经济的增长率下降至3%左右。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成功走出了石油危机,其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更强的竞争力,出口贸易顺差大幅增加,不断增长的经常账户盈余导致了与美国频繁的贸易摩擦[1]。(二)国际金融开放诉求强烈,日元快速升值。为缓解美国对日本贸易赤字,美国以日本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为手段,要求日元升值并开放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与此同时,日本也对日元国际化的兴趣不断加强,希望摆脱美元的过度依赖,甚至相信日元可以取代美元成为关键货币。1983年11月,美国总统里根访问日本,向日本提出在美国的主导下,推进日元国际化战略,逐步提高境外机构对日本金融市场投资和交易等要求。1984年初,双方共同创立“日元美元委员会”,并推动建立了欧洲日元市场。1985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宣布实施广场协议,随后日元快速升值,至1988年大约从240日元兑一美元升值到120日元兑一美元。随后,日本在外汇交易、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国内金融自由化等方面的压力明显增大,境外市场主体对日元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日本探索实施了一系列日元国际化的行动规划,日元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与此同时,也着力推动了国内金融体系的多项改革。(三)设立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制定“黑子还流”计划。1980年12月,日本大藏省颁布实施新《外汇法》,日元在经常项目上基本实现了自由可兑换,1984年撤销远期外汇交易实需原则,日元在资本项目上也基本实现了原则上的放开管制。1984年5月,日本大藏省制定出台《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正式提出推动日元国际化的战略目标,该战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金融自由化、欧洲日元交易的自由化、设立东京离岸金融市场(JOM)。1986年12月,日本借鉴美国于1981年设立纽约离岸金融市场(IBF)的经验做法,推动建立了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开始发展日本本土的离岸金融业务。与此同时,为了平衡贸易顺差(贸易黑字)的不断扩大,日本亦效仿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谋划了“黑字还流”计划,即通过日本输出入银行、日本协力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银行机构,以及日本政府对外援助措施,重点针对亚洲相关国家发放日元贷款,将部分外汇储备转为对外投资。
二、日元离岸金融市场的模式及其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