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探讨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9 00:05: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学探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学探讨

马克思主义人学探讨论文

【摘要题】人学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出发点/人/人学/个人自由

【正文】

一、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不管后人如何看待,历史的事实终究是改变不了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确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同时,一再明确地强调了自己的出发点,并且直言不讳:“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而且,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这是一种“符合实际生活的”“观察方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30、23、30、5、5、30、40、84、84、87、84页。)。

确立现实的人作为自己学说的出发点,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前人思想的各种出发点进行批判的结果,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结论。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人学探讨分析论文

【摘要题】人学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出发点/人/人学/个人自由

【正文】

一、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不管后人如何看待,的事实终究是改变不了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确在批判德国古典的同时,一再明确地强调了自己的出发点,并且直言不讳:“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而且,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这是一种“符合实际生活的”“观察”(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30、23、30、5、5、30、40、84、84、87、84页。)。

确立现实的人作为自己学说的出发点,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前人思想的各种出发点进行批判的结果,是人类思想史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结论。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人学探讨论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出发点/人/人学/个人自由

【正文】

一、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不管后人如何看待,历史的事实终究是改变不了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确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同时,一再明确地强调了自己的出发点,并且直言不讳:“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而且,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这是一种“符合实际生活的”“观察方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30、23、30、5、5、30、40、84、84、87、84页。)。

确立现实的人作为自己学说的出发点,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前人思想的各种出发点进行批判的结果,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结论。

我们知道,宗教神学是以“神”为出发点的,然而在马克思看来,“神”不过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53、63页。),或者说“神”是异化了的人。马克思揭穿了“神”这个神圣的形象,把它还原成了人。黑格尔则将“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经过“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7、177页。)。不过,这个“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是头脚倒立的。实际上,我们可以把“绝对精神”看作是黑格尔所创造的改头换面的上帝。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人学品格探讨论文

论文关健词: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践唯物主义感性现实活动

论文摘要: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必须注重它的实践唯物主义特征,这主要基于两个层次的理由:其一,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这是人学研究兴起的深层动因;其二,实践唯物主义与人学的研究领域有着共同的支点,即现实活动中的人:现实活动中的人是人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品格的主要体现之处。

新近召开的世界哲学大会已经把对人进行哲学的研究作为当前一段时期哲学研究的主题,人学研究的兴起是世界哲学的主潮、虽然它在中国的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甫一兴起,就已受到国内哲学界的广泛关注,已成蓬勃之势,学者们采用全新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仍处于建设中,任何一种理论的建立都需要很多人很长时间的努力探索才能完成;理论又是开放性的,它需要汲取各学科的优秀成果完善自身,但理论又是独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它就有理由成为相关领域的典型代表而起作用、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艺是时代精神的结晶,是先进思想的代表。因此,在人文学科领域内它将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何建设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仍然是一个必项受重视的前提性的间题,也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建设必须注重它的实践唯物主义品格,以实践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作为人学建设的指导,

一、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实践概念在马克思1$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有过重要的论述,马克思是以实践为基础去批判旧唯物主义,建立新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又被称为实践唯物主义,是相对旧唯物主义而言的,这新就新在它是实践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

提纲,开头就批评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指出它们的主要缺点是不把事实、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在人对自然界的关系的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哲学仅靠感性的直观不可能了解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达到人和自然界的真正统一。真正实现这种统一的是人的感性的客观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首要的内容)。因此,作为哲学范畴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首要的和基本的内容,便是表现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的物质生产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概念的提出才使马克思决定性地超出了费尔巴哈、他不仅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而且根据唯物主义的原则改造了他的辩证法,从而积极地扬弃和克服了黑格尔哲学:讨于马克思来说,实践概念决不是从“人的本质”或“人的特性”中引仲出来的人本主义概念,而是从人的现实存在即他们的现实生活关系中概括出来的历史观概念。实践所表明的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一种既受自然制约也受社会制约的主体的能动性。因此,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形式下实现的人和物、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能动的生活过程。

查看全文

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1世纪终身学习已呈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最基本权利,社会将尽其所能为其全体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最近,他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明确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1.社区教育正在成为我国成人教育新的增长点

社区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社区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回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结果。2000年,教育部确定了北京等八个大中城市的城区作为社区教育实验区,启动了社区教育的改革实验。改革实验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社区教育以成人教育为重点,成人教育深入社区,正在从补偿性教育转变为发展性教育,沟通教育与社区的联系,以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九五”期间,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已经起步,出版了一批有学术质量的成果。厉以贤的《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叶忠海的《社区教育学基础》、黄云龙的《社区教育的管理与评价》、马叔平等的《论社区教育发展模式》都从基本理论、战略规划、宏观管理等方面,概括了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新经验、新观点,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九五”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社区中的终身学习的调查与研究》,运用社区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论,从未来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未来社会人的生活基本单位——社区建设出发,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社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变动对终身学习的影响,探索实现终身学习目标的途径。

相比之下,社区教育在中、微观教学领域的研究略显滞后,与社区成员与日俱增的学习需求和积极性形成明显反差。如何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何整合社区成人学习过程中内外各种因素,如何组织教学,设计课程,开发教材,都面临诸多挑战和困惑。因此,尤为迫切地需要深入实际,在社区教育情境中进行问题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的“应然”与“实然”。

查看全文

学习型社区规划建设开题报告

《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经过充分准备,于年6月20日在北京正式开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谢国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坚出席了开题会并讲话,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科院职成所、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崇文区教委等单位的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开题会。课题主持人赖立作了开题报告,较为详尽地阐明了该课题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法、实施步骤,并具体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分工。大家一致表示,要以科学和创新精神,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现将《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1世纪终身学习已呈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最基本权利,社会将尽其所能为其全体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最近,他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明确:“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1.社区教育正在成为我国成人教育新的增长点

社区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社区教育的和实施,回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结果。年,教育部确定了北京等八个大中城市的城区作为社区教育实验区,启动了社区教育的改革实验。改革实验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社区教育以成人教育为重点,成人教育深入社区,正在从补偿性教育转变为发展性教育,沟通教育与社区的联系,以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九五”期间,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已经起步,出版了一批有学术质量的成果。厉以贤的《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叶忠海的《社区教育学基础》、黄云龙的《社区教育的管理与评价》、马叔平等的《论社区教育发展模式》都从基本理论、战略规划、宏观管理等方面,概括了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新经验、新观点,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查看全文

社区角度看成人的学习动力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1世纪终身学习已呈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最基本权利,社会将尽其所能为其全体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xx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最近,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明确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1.社区教育正在成为我国成人教育新的增长点

社区教育在中、微观教学领域的研究略显滞后,相比之下。与社区成员与日俱增的学习需求和积极性形成明显反差。如何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何整合社区成人学习过程中内外各种因素,如何组织教学,设计课程,开发教材,都面临诸多挑战和困惑。因此,尤为迫切地需要深入实际,社区教育情境中进行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的应然”与“实然”

回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社区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社区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建立学习型社会,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结果。年,教育部确定了北京等八个大中城市的城区作为社区教育实验区,启动了社区教育的改革实验。改革实验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社区教育以成人教育为重点,成人教育深入社区,正在从补偿性教育转变为发展性教育,沟通教育与社区的联系,以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九五”期间,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已经起步,出版了一批有学术质量的成果。厉以贤的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叶忠海的社区教育学基础》黄云龙的社区教育的管理与评价》马叔平等的论社区教育发展模式》都从基本理论、战略规划、宏观管理等方面,概括了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新经验、新观点,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从未来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九五”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社区中的终身学习的调查与研究》运用社区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论。从未来社会人的生活基本单位—社区建设出发,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社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变动对终身学习的影响,探索实现终身学习目标的途径。

查看全文

构建学习型社区动力

课题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经过充分准备,于年6月20日在北京正式开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谢国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坚出席了开题会并讲话,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科院职成所、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崇文区教委等单位的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开题会。课题主持人赖立作了开题报告,较为详尽地阐明了该课题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法、实施步骤,并提出具体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分工。大家一致表示,要以科学和创新精神,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现将《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1世纪终身学习已呈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最基本权利,社会将尽其所能为其全体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最近,他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明确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1.社区教育正在成为我国成人教育新的增长点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论文

作为现实生存的延伸,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正是在两者之间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影响的关系中,人的生存空间得以扩展、延伸。虚拟生存已成为人的生存状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网络世界通过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致力于其中而共同构建时,就已经注定了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生活于虚拟空间之中。因此人们不能不正视这一生存现象给我们带来了些什么?使我们改变了什么?就哲学理论研究而言,虚拟生存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状况的改变,其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引起了人们不得不对当代人学理论状况及今后发展形态的理论反思。

以关怀人的生存发展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哲学形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走到了哲学研究的前沿,可以说,科学技术的每一项进步都能够带动马克思主义人学在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网络作为认识技术化和思维工具化的成果,它再次深刻而又凝聚地显现了理性视野下的人的全部问题”,[1]在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技术因素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层次影响不能不引起人们对人类生存状况诸如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实现乃至人的自由发展等问题的人文关怀,实际上通过对虚拟生存现象的哲学透视,我们不难发现,它无疑会对马克思主义人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及其当代应用价值的确证等方面产生实际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就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几个主要部分探讨因着虚拟生存现象可能会出现的理论发展。

一,对虚拟生存的研究能够充实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就人学的研究对象而言,我们始终把它界定在“人”之上,这是勿庸置疑的。但当我们要深入探讨此“人”为何人时,看似简单的问题就变得十分复杂了。以往我们把这个“人”总是理解为现实生存着的、处于具体生存环境中的人,并同时肯定,这一实存的人同时也必然是一个不满意于实存状况的生存主体,这一生存主体及其本性正是人学研究必须理解到的主体及其主体性。认为关于人的抽象的理解必然会导致理想主义倾向,即从主观上撇开了人自身当下的生存状态,把一种理想化的人的模式高悬于现实的人的生存活动之上,其结果便是将人的理解导入一种乌托邦式的、抽象的理解模式,并使得关于人的现实的理解与理想的理解尖锐对立。笔者认为,这种理解固然是无可厚非的,但同时又是缺乏根据的。因为在以往除了人的主观之外,在现实中并没有与现实人形成反观和对照的“抽象人”的存在,因此,对“抽象人”的理解本身就是抽象的,从而在理论上就很难有说服力,虚拟生存现象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状况,通过把“抽象人”的抽象理解具体化,也就为上述的观点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在虚拟生存的过程中,虚拟的电子空间是对现实的物理世界的抽象化,“虚拟人”是对现实人的抽象化,是人对自身现实生存状况的理想化,使我们面对了一个真正抽象化非现实存在的人,由此引发了我们对人学研究对象的重新反思,即人学研究的对象究竟应该是现实的还是抽象的?对“抽象人”的理解究竟是否会导致人学研究的理想主义?实际上,虚拟生存究其本质而言,是现实人的社会关系的虚拟化,因此它是抽象的而不是肉体、感性存在的人,其抽象的只是现实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虚拟生存不仅没有在现实世界中创造一个和现实存在的人相对立的精神存在的人,而且还通过人在虚拟空间的生存活动进一步确证了人本身是不断完备着的自我实现、自我理解的生存主体。对抽象人的理解实际上并不抽象,恰恰在虚拟生存和现实生存的比较过程中,我们才真正找到了关于人的现实性理解与理想性理解的有张力的平衡。通过对虚拟人感性、具体的理解,我们才真正明白为什么人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现实的而不是抽象存在的人,其意义不在结果,而是过程,其作用不是新理论的产生,而是对原先理解的充实。

二,虚拟生存为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本质学说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机遇

查看全文

社区成人学习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为:DKA010355。

《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经过充分准备,于2002年6月20日在北京正式开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谢国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坚出席了开题会并讲话,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科院职成所、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崇文区教委等单位的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开题会。课题主持人赖立作了开题报告,较为详尽地阐明了该课题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法、实施步骤,并提出具体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分工。大家一致表示,要以科学和创新精神,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现将《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1世纪终身学习已呈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最基本权利,社会将尽其所能为其全体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最近,他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明确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1.社区教育正在成为我国成人教育新的增长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