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9 00:02: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学思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学思想略论
【正文】
“不管你是爱还是恨,是赞扬还是批判,比任何其他人物在中国现代留下了远为庞大的身影。这身影覆盖了、主宰了、支配了数亿人和几代人的生活、命运和悲欢,他将是长久和被人反复研究的对象。”(注: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1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在这个被反复研究的伟大对象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研究上的盲点,的人学思想就是这样一个被忽视的领域。众多的研究者把目光主要投注在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上,或是牵情于他的青少年时代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求学经历,有意或无意地避而不谈他的人学、人道主义方面。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曾认为马克思的学说中有一个“人学的空场”,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阿尔都塞则认为马克思实现了与“人道主义”的“断裂”。同样,一些学者认为思想中亦存在一个人学的空场和断裂。我们认为如果说真有这个“空场”的话,那也是我们对他的这方面思想的研究上的“空场”。或许是旁观者清,美国学者弗郎西斯在他的《的辩证法理论》一书曾深刻地指出:“毛的著作的中心内容就是关于人和人道主义(就其是关于人以及人与他人在社会中的关系而言),特别是他的辩证法理论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社会结构来改变社会,改变人民的生活。”我们认为“人学”是思想的内核,而“人身解放”与“人心改造”则构成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甚至可以说一生所致力的事业就是解放人与改造人的事业。
一、“人身解放”与理想社会
以1949年划界,的人学思想在此以前是以人身解放为中心的。早在湖南自治运动时期,就立定大志,要“拯救千万无告之人民出水火而登衽席”,并视“其为大业”。(注:《新民学会资料》,92页。)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曾呼吁,要“谋求我们的共同利益”,要“谋我们种田人的种种利益”,“谋我们工人的种种利益”。当时的社会现实使他认识到,要谋取这种利益,要完成这样的大业,不是写“几篇文章所能弄好”的,而是“须有一些志士从事实际的改造”。因为,这不止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实践的问题,要完成这个大业,就必须从事于根本改造的社会实践。“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必须“另辟道路”,重开新途,要实行一种“愿大家好的主义”。(注:《新民学会资料》,92~105页。)认识到所谓根本的改造是先确立一个基础,立定一个目标,而人身的彻底解放,社会的根本改造又要从具体的改造、解放活动做起,否则彻底解放、根本改造就是空话。在实际的革命潮流的作用下,开始从思想的王国走出来,走向活生生的现实社会。他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敏锐地提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注:《早期文稿》(1912.6—1920.11),292页,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正是从吃饭问题,他看到了工人、农人的痛苦现实、看到了劳获的不均等。“几个人享福,千万人要哭”的不平等现实使得“劳动者欲求完全之平均分配,非在社会制度改革之后,不能得到”。(注:《早期文稿》(1912.6—1920.11),454页,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重大发现时指出,除了剩余价值论以外,马克思揭示了人们要从事政治的、宗教的、科学的、艺术的种种活动等,必须先要解决衣、食、住等问题。亦深刻地总结出,“吃饭问题最大”,所有其他的问题都要从这个问题得到说明。认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我们这个社会和国家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注:《早期文稿》(1912.6—1920.11),390页,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人身的解放,首先就是吃饭问题上的解放,亦即是经济上的解放。只有作为这个社会主体的人民大众在经济上彻底解放了,我们才能获得自由、民主和平等。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的唯物史观在20年代的中国广泛传播,使得在思考和观察中国社会问题时更富于根本性和全局性,“共产主义”范围使得青年时代就已经有的“大同主义”理想主张更具有透明性、实在性和世界性。在此,是把“大同理想”、“共产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等冶为一炉。在这里,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文化舶来品,而是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和历史来源。以民族自决为基础,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使极端贫困的广大的下层人民摆脱贫困,实现自由、平等和民主,丰衣足食,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认为这是一条真正解放人民的大道,而在他以前的空想主义者们都没能找到一条这样的大路。虽然对他自己所致力的“大同世界”极尽颂扬,但现在看来其中确有不少空想成分。“固然梦想不是现实,但是人们的梦想却是形成现实、推动历史的巨大力量。”(注:〔美〕莫里斯·迈斯纳:《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136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这种为解放人民,引导人们进入到大同世界的理想一直激励着他的精神,且伴随了他的一生,“虽九死其犹未悔”。“人必须一再为不可能的东西而奋斗,否则他就不可能达到可能的东西。”(注:〔美〕莫里斯·迈斯纳:《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24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奋斗了一生,的确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解放了千千万万的中国劳苦大众。
关于人的解放的人学思想得以落实,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值得我们珍视的就是他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同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善于把传统文化遗产与当今时代相结合。这种结合始终是把此时此地的现实作为第一位的,文化与理论根本不能束缚他的手脚。1930年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注:《选集》,2版,第1卷,111~1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在党的六中全会上,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注:《选集》,2版,第2卷,533~534,《选集》,2版,第1卷,111~1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正因如此,完成了人的解放的任务,建立了新中国。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马克思人学思想
一、“现实的人”思想的提出
“现实的人”思想的萌芽大致在1843--1844年,体现在马克思所写的《黑格尔法批判》一书和在《德法年鉴》发表的文章中。1843--1844年这一段时期,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思想的基调已经由黑格尔理性主义转向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但“现实的人”的思想已经较明确地提出来了。
黑格尔哲学虽然以思辨的理性主义形式解决了人的“现有”与“应有”之间的矛盾,帮助马克思面向现实使其成为一个理性主义的现实批判主义者,但黑格尔并没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人的现实与理想矛盾。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时,就借用了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异化的理论。在研究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马克思发现,国家并不像黑格尔认为的那样是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一致的表现,私人利益战胜普遍理性的事实表明,国家只不过是主体异化的表现,是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矛盾冲突的产物。从主体活动的异化和矛盾的冲突来解释国家现象,标志着马克思已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开始从人学角度考虑现实问题。那么“现实的人”究竟指什么?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当然是“自然和精神、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但就其本质而言“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而国家的职能等等只不过是人的社会特质的存在和活动方式”。他同时指出,应当把“人的存在的这些社会形式”如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等看作人的本质的实现,“看作人本质的客体化;”应当把“人的活动”“作为家庭和市民社会的成员而存在的那些群体”看作国家等社会组织的基础,而不是像黑格尔所做的那样,于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应当是“人永远是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但是这些组织也表现人的现实普遍性,因而是一切人所共有的”。“因此马克思看到,现实的人并不是单个人的存在,而是社会的存在,即类存在——人也只有在自己的类存在中,只有作为人们,才能是人格的现实理念。
就这样马克思的早期人学理论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展开了。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这正好体现了逻辑与现实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的话,那么它的理论必然是这样一个无限展开的形式: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序言——以现实的人为核心所展开的论证——以现实的人的解放为最终归宿的结论。它坚决鄙弃一切宿命论,把现实的人当作历史的主体,当作历史的“尉中人物和剧作者”,从而打开了历史奥秘的大门。
二、“现实的人”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人学理论创建的进一步发展,体现在《1844年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学说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只有从人的活动中才能确证,要研究人就要研究人的活动本性,而人的活动则是自由自觉的,所谓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指人的合性与合目的性的活动相统一的活动,就是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对于客体属性规律性认识所构成的目的而进行的感性物质活动。这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就是人的对象性活动,在哲学意义上这种对象性活动就是劳动。
人学思想略论
【正文】
“不管你是爱还是恨,是赞扬还是批判,比任何其他人物在中国现代留下了远为庞大的身影。这身影覆盖了、主宰了、支配了数亿人和几代人的生活、命运和悲欢,他将是长久和被人反复研究的对象。”(注: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1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在这个被反复研究的伟大对象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研究上的盲点,的人学思想就是这样一个被忽视的领域。众多的研究者把目光主要投注在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上,或是牵情于他的青少年时代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求学经历,有意或无意地避而不谈他的人学、人道主义方面。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曾认为马克思的学说中有一个“人学的空场”,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阿尔都塞则认为马克思实现了与“人道主义”的“断裂”。同样,一些学者认为思想中亦存在一个人学的空场和断裂。我们认为如果说真有这个“空场”的话,那也是我们对他的这方面思想的研究上的“空场”。或许是旁观者清,美国学者弗郎西斯在他的《的辩证法理论》一书曾深刻地指出:“毛的著作的中心内容就是关于人和人道主义(就其是关于人以及人与他人在社会中的关系而言),特别是他的辩证法理论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社会结构来改变社会,改变人民的生活。”我们认为“人学”是思想的内核,而“人身解放”与“人心改造”则构成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甚至可以说一生所致力的事业就是解放人与改造人的事业。
一、“人身解放”与理想社会
以1949年划界,的人学思想在此以前是以人身解放为中心的。早在湖南自治运动时期,就立定大志,要“拯救千万无告之人民出水火而登衽席”,并视“其为大业”。(注:《新民学会资料》,92页。)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曾呼吁,要“谋求我们的共同利益”,要“谋我们种田人的种种利益”,“谋我们工人的种种利益”。当时的社会现实使他认识到,要谋取这种利益,要完成这样的大业,不是写“几篇文章所能弄好”的,而是“须有一些志士从事实际的改造”。因为,这不止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实践的问题,要完成这个大业,就必须从事于根本改造的社会实践。“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必须“另辟道路”,重开新途,要实行一种“愿大家好的主义”。(注:《新民学会资料》,92~105页。)认识到所谓根本的改造是先确立一个基础,立定一个目标,而人身的彻底解放,社会的根本改造又要从具体的改造、解放活动做起,否则彻底解放、根本改造就是空话。在实际的革命潮流的作用下,开始从思想的王国走出来,走向活生生的现实社会。他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敏锐地提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注:《早期文稿》(1912.6—1920.11),292页,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正是从吃饭问题,他看到了工人、农人的痛苦现实、看到了劳获的不均等。“几个人享福,千万人要哭”的不平等现实使得“劳动者欲求完全之平均分配,非在社会制度改革之后,不能得到”。(注:《早期文稿》(1912.6—1920.11),454页,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重大发现时指出,除了剩余价值论以外,马克思揭示了人们要从事政治的、宗教的、科学的、艺术的种种活动等,必须先要解决衣、食、住等问题。亦深刻地总结出,“吃饭问题最大”,所有其他的问题都要从这个问题得到说明。认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我们这个社会和国家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注:《早期文稿》(1912.6—1920.11),390页,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人身的解放,首先就是吃饭问题上的解放,亦即是经济上的解放。只有作为这个社会主体的人民大众在经济上彻底解放了,我们才能获得自由、民主和平等。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的唯物史观在20年代的中国广泛传播,使得在思考和观察中国社会问题时更富于根本性和全局性,“共产主义”范围使得青年时代就已经有的“大同主义”理想主张更具有透明性、实在性和世界性。在此,是把“大同理想”、“共产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等冶为一炉。在这里,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文化舶来品,而是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和历史来源。以民族自决为基础,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使极端贫困的广大的下层人民摆脱贫困,实现自由、平等和民主,丰衣足食,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认为这是一条真正解放人民的大道,而在他以前的空想主义者们都没能找到一条这样的大路。虽然对他自己所致力的“大同世界”极尽颂扬,但现在看来其中确有不少空想成分。“固然梦想不是现实,但是人们的梦想却是形成现实、推动历史的巨大力量。”(注:〔美〕莫里斯·迈斯纳:《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136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这种为解放人民,引导人们进入到大同世界的理想一直激励着他的精神,且伴随了他的一生,“虽九死其犹未悔”。“人必须一再为不可能的东西而奋斗,否则他就不可能达到可能的东西。”(注:〔美〕莫里斯·迈斯纳:《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24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奋斗了一生,的确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解放了千千万万的中国劳苦大众。
关于人的解放的人学思想得以落实,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值得我们珍视的就是他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同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善于把传统文化遗产与当今时代相结合。这种结合始终是把此时此地的现实作为第一位的,文化与理论根本不能束缚他的手脚。1930年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注:《选集》,2版,第1卷,111~1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在党的六中全会上,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注:《选集》,2版,第2卷,533~534,《选集》,2版,第1卷,111~1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正因如此,完成了人的解放的任务,建立了新中国。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人学思想论文
人学思想在哲学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思想的中心问题,就是解决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解决人的存在发展、自由解放的问题。的人学思想包括关于人的本质、价值、特性,人的自由解放和人性、人权、人道主义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它表现在《实践论》、《矛盾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人的基本特征及其他》、《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等著作之中。
一、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的特性
所谓人的本质就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性质,是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原因和根据。人作为自然界的一种最高存在物,必然和自然界中的其他动物一样具有某种共同的自然属性,但人之所以和自然界的其他动物不同,就在于人具有特殊的社会属性,这种特殊的属性就是人的社会本质。人的社会本质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
第一,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特征的物质生产劳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马克思曾经说过:“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本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人则改变自然界使之为自己服务,“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要劳动,人就要制造和使用工具;同时,人与人之间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否则生产劳动便不可能进行。正是根据马恩的思想,指出:人和动物“最基本区别是人的社会性,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从事社会生产的动物”(注:《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页。)。
第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即具有“自觉能动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又一特点。马克思说: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恩格斯也指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凭激情或经过思虑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正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进一步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注:《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页。)
第三,人的社会性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人的本质最集中的表现。人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关系内在联系着的,并且存在于和活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而具有社会性。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人们赖以存在并活动于其中的社会关系总体。正是这种社会关系总体规定着个人、社会集团、阶级的特殊本质。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具体的社会关系即人的社会性是人们互相区别的根本标准,是人的本质的集中表现。坚持和发挥了这个观点,指出:“当作人的特点、特性、特征,只是一个人的社会性——人是社会的动物,自然性、动物性等等不是人的特性。人是动物,不是植物、矿物,这是无疑的、无问题的。”(注:《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
论的人学思想
【关键词】/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解放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1)03-0051-07
人学思想在哲学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思想的中心问题,就是解决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解决人的存在发展、自由解放的问题。的人学思想包括关于人的本质、价值、特性,人的自由解放和人性、人权、人道主义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它表现在《实践论》、《矛盾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人的基本特征及其他》、《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等著作之中。
一、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的特性
所谓人的本质就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性质,是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原因和根据。人作为自然界的一种最高存在物,必然和自然界中的其他动物一样具有某种共同的自然属性,但人之所以和自然界的其他动物不同,就在于人具有特殊的社会属性,这种特殊的属性就是人的社会本质。人的社会本质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
马克思人学思想论文
[摘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学思想,马克思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从批判黑格尔等人的“抽象的人”出发,提出了“现实的人”是一切历史的前提与基点,人的解放与自由个性全面发展是与历史转向世界历史阶段的程度一致的,马克思正是在世界历史理论中完成了人学思想的深刻变革,超越了历史上的一切关于人的学说。
[关键词]世界历史理论;现实的人;人的解放;人学变革
研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仅仅在于指导我们审视当今全球化浪潮的本质,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与规律,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学思想,甚至可以说,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人学思想的最终形成与变革,正是在世界历史理论中实现的,现实的人是一切历史的前提,人的本质、人的解放是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化程度一致的。因此,研究世界历史理论中的人学思想,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现实的人”是一切历史的起点与前提的思想
1.马克思深刻地批判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概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为了批判青年黑格尔学派空洞抽象的人和费尔巴哈的“一般的人”,马克思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概念。他指出:“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学派,从这种一般的、抽象的、空洞的人的角度来说明人、人的本质、人的解放,是远远不够的。这仅仅是这些聪明的哲学家的呓语。由此马克思尖锐地指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这里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个人”。
韩愈人学思想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韩愈一生弘扬儒学,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人学思想内容丰富。针对当时佛道盛行,他著〈原道〉〈原性〉等宏文,提出仁义道德、性情三品等思想,以振兴儒学,他的人道仁义思想还是人性理论的提出,都是力图解决社会当时的危机和政治昏朽,试图维护自己所处的朝代的政治制度的集权和复兴儒学思想中社会规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儒家人学思想的延续、继承和拓展。
【关键词】韩愈人道人性人伦
中唐时期,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藩镇割据,权臣倾轧之状况有增无减.安史之乱以后带来的影响沉重,生产力破坏,物质缺乏,物价飞涨.朝廷昏庸,宦官专权,社会政治腐败.改革变新难以进行.另一方面,佛教道教势力日益蔓延,尤其信佛佞僧风气犹为奇重.韩愈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中唐五朝皇帝,这一时期的背景和韩愈自己的人生经历感觉到要结合现实社会,真正求圣人之志为己任,“冀行道以拯生灵”关心世道人心,民生疾苦,用“先王之道”来拯救当时混乱的政治和颓废的民风.韩愈认为必须要重新振兴儒学,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拒斥魏晋以来流传于广的佛道思潮,必须给人道仁义“定名”赋予儒家圣教内容,韩愈首创“道统”学说,倡导古文运动。而这一切他是为了解决一个尖锐的问题:如何从思想上巩固中央集权制度,保证全国范围内实现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避免政治政局的动荡。韩愈敏锐的察觉到佛道的思想有着不事君父、不担赋税给社会带来了经济损失和离心倾向的消极面,而这些消极面在藩镇割据和动乱中已经充分暴露。韩愈认为应该要大大调整儒释道三者关系,必须大大提高儒学的正统地位。
韩愈在人道仁义方面,认为儒家道德乃是以仁义为具体内容,着重以仁义规定道德,以仁义充实道德,注重“定名”。他明确了儒家道德的涵义和重要标志,并把道德赋予了儒家社会规范的性质,以用来拯救颓废的民风,恢复社会“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信仰。
在人性情欲方面,韩愈提出了“性情之品有三”的学说,从人性分析出发,通过分析人性,来解决对人民教化问题,从人性上寻找拯救社会的本质依据。以因此来反对佛道二教的性情之论,弘扬儒家行为规范。
在人伦社会方面,韩愈最关心的如何改变社会的现状,解决佛道二教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以及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他认为首先要正位纲纪,整合社会。他在批判佛教的清静寂灭的同时也构造了自己理想中的社会模式。在这社会模式注重“正位”,从人生人文人伦等方面赋予儒家憧憬“大同小康”的模式。
马克思人学思想论文
研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仅仅在于指导我们审视当今全球化浪潮的本质,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与规律,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学思想,甚至可以说,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人学思想的最终形成与变革,正是在世界历史理论中实现的,现实的人是一切历史的前提,人的本质、人的解放是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化程度一致的。因此,研究世界历史理论中的人学思想,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现实的人”是一切历史的起点与前提的思想
1.马克思深刻地批判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概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为了批判青年黑格尔学派空洞抽象的人和费尔巴哈的“一般的人”,马克思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概念。他指出:“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学派,从这种一般的、抽象的、空洞的人的角度来说明人、人的本质、人的解放,是远远不够的。这仅仅是这些聪明的哲学家的呓语。由此马克思尖锐地指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这里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个人”。
2.“现实的人”是一切历史及历史活动的基点与前提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及历史与世界历史问题时,明确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即人类历史的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他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分析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包含着这样的思想:首先,研究历史这里指任何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即每一个现实存在着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这种单个的个人的存在必须具备其现实可能性,即肉体组织的存在,按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自然物。因此,这些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就由肉体与精神的存在构成一个统一体,如果没有其肉体存在,其精神的存在是不可想象的。其次,是“单个的个体存在”而不是“群体的整体存在”。在这里,马克思考察人类社会历史不是从某一社会整体层面来考察,而是从个体的存在出发的,因为社会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特殊性,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正因为每个人的个性的存在,社会才有其意义。再次,正因为每个个体现实存在的现实需要,人们才产生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为每个个体的肉体存在的需要,使人们开始结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换句话说,人们正是为了活着或者说“能够活着”,人们要进行衣、食、住、行的物质生产活动。最后,人们正是在“能够活着”的过程中开始了劳动,劳动构成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们为了活着,首先需要满足必需的衣、食、住、行及其他生活资料,而要获得这些物质生活资料,人就必须进行劳动。“当人们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在这里十分明确地指出,人和动物区别的过程,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界相分化的过程,人一旦成为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个体存在,他在劳动过程中就形成了能动性、创造性、目的性,而不同于动物,高于动物,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而是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存在的需要。二、关于人的解放与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
人学思想研究论文
人学思想在哲学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思想的中心问题,就是解决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解决人的存在发展、自由解放的问题。的人学思想包括关于人的本质、价值、特性,人的自由解放和人性、人权、人道主义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它表现在《实践论》、《矛盾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人的基本特征及其他》、《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等著作之中。
一、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的特性
所谓人的本质就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性质,是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原因和根据。人作为自然界的一种最高存在物,必然和自然界中的其他动物一样具有某种共同的自然属性,但人之所以和自然界的其他动物不同,就在于人具有特殊的社会属性,这种特殊的属性就是人的社会本质。人的社会本质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
第一,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特征的物质生产劳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马克思曾经说过:“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本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人则改变自然界使之为自己服务,“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要劳动,人就要制造和使用工具;同时,人与人之间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否则生产劳动便不可能进行。正是根据马恩的思想,指出:人和动物“最基本区别是人的社会性,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从事社会生产的动物”(注:《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页。)。
第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即具有“自觉能动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又一特点。马克思说: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恩格斯也指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凭激情或经过思虑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正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进一步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注:《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页。)
第三,人的社会性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人的本质最集中的表现。人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关系内在联系着的,并且存在于和活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而具有社会性。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人们赖以存在并活动于其中的社会关系总体。正是这种社会关系总体规定着个人、社会集团、阶级的特殊本质。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具体的社会关系即人的社会性是人们互相区别的根本标准,是人的本质的集中表现。坚持和发挥了这个观点,指出:“当作人的特点、特性、特征,只是一个人的社会性——人是社会的动物,自然性、动物性等等不是人的特性。人是动物,不是植物、矿物,这是无疑的、无问题的。”(注:《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
人学思想分析论文
人学思想在哲学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思想的中心问题,就是解决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解决人的存在发展、自由解放的问题。的人学思想包括关于人的本质、价值、特性,人的自由解放和人性、人权、人道主义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它表现在《实践论》、《矛盾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人的基本特征及其他》、《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等著作之中。
一、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的特性
所谓人的本质就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性质,是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原因和根据。人作为自然界的一种最高存在物,必然和自然界中的其他动物一样具有某种共同的自然属性,但人之所以和自然界的其他动物不同,就在于人具有特殊的社会属性,这种特殊的属性就是人的社会本质。人的社会本质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
第一,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特征的物质生产劳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马克思曾经说过:“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本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人则改变自然界使之为自己服务,“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要劳动,人就要制造和使用工具;同时,人与人之间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否则生产劳动便不可能进行。正是根据马恩的思想,指出:人和动物“最基本区别是人的社会性,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从事社会生产的动物”(注:《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页。)。
第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即具有“自觉能动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又一特点。马克思说: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恩格斯也指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凭激情或经过思虑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正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进一步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注:《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页。)
第三,人的社会性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人的本质最集中的表现。人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关系内在联系着的,并且存在于和活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而具有社会性。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人们赖以存在并活动于其中的社会关系总体。正是这种社会关系总体规定着个人、社会集团、阶级的特殊本质。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具体的社会关系即人的社会性是人们互相区别的根本标准,是人的本质的集中表现。坚持和发挥了这个观点,指出:“当作人的特点、特性、特征,只是一个人的社会性——人是社会的动物,自然性、动物性等等不是人的特性。人是动物,不是植物、矿物,这是无疑的、无问题的。”(注:《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