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假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8 23:30: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性假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与教育管理演变综述

一、人性假设:教育管理的理论前提

所谓人性,顾名思义即人的本质属性。具体而言,是指在现实实践活动中的人所具有的、可以用于区别于其他事物(包括动物、植物)的本质规定性。所谓人性假设,一般也可谓之人性观,意指人们在自身的科学理论研究中关于对人的本质特性及共有行为模式的设定,它反映了人们对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认识与判定。人性假设这一概念,由麦格雷戈于1957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的大会演讲稿———《企业中人的方面》一文中首先提出。1965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沙因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明确使用了“人性假设”这一概念。具体到管理学领域,人性假设指管理人员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对于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认识与看法,以及基于此看法而提出的管理措施〔3〕。由此可见,人性假设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管理中的人性,回答管理中的人性是什么的问题;二是探讨在管理人性的基础上所要采取的管理措施。这里所谓的管理措施包括管理观念、管理体制(包括机构与规范,规范又包括政策和法规等)、管理机制和管理活动(包括管理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方法等)以及具体的的管理行为等〔4〕。人性假设是每个管理主体、每种管理模式在哲学和价值观念上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各种管理主体、管理实践者乃至管理学家都以其对人性的认识以及判定作为依据,采用各自不同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手段,来指挥、控制和协调人们的行为,从而建构起一定的管理理论与模式。由此看来,人性假设构成了管理的理论前提,一定程度上,人性假设预制、作用着管理理论和模式。人性假设之于管理如此,之于教育管理则更是如此。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是研究人类、组织和管理的基本分析单位。与一般管理一样,教育管理乃是一种属人的实践活动,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是人,客体虽然有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类型,但主要还是以人作为中心的。因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客观存在的事物能够成为管理客体,是由于人具有能动性,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能把原来不是管理客体的事物变成管理客体”。不仅如此,对财、物等的管理也是以人为中心并通过人来实现的。不难看出,教育管理中“管理主体和客体,都包含着人的因素,而且整个教育管理系统的目标,就是一代新人的培养”〔3〕。因此,人不仅是教育管理的核心,更是教育管理的目的。人是教育管理的核心,决定了教育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所结成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任何关系都是属人的,教育管理关系自然也不例外。既然教育管理关系是属人的,那么,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教育管理思想的提出、教育管理模式的设计都必定以人性假设为前提。人是教育管理的目的,即教育管理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服务于培养人的活动,自身具有教育活动的性质。而如何认识人本身、把人看待成什么、怎样对待人是教育的逻辑起点,是教育安身立命之本。因此,这也决定了教育管理必然以人性假设作为自身的理论前提和基本出发点。其次,在教育管理系统中,直接构成教育管理活动的乃是人的行为。众所周知,人在教育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主要是通过人自身的活动来体现的。因此,在教育管理理论中,对人的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其行为的研究。而现实的人的行为主要是一种在特定需要驱动以及一定观念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故而,要研究教育管理中人的行为,就必须对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需要进行研究。其实,需要和人性没有什么区别,需要体现了人的本性。而人性假设正是一种管理主体关于管理客体需要的观念,这种观念是管理者协调被管理者行为的思想依据,因此,教育管理中对人性假设的探讨,成为人的行为研究的前提。一言以蔽之,人性假设的研究可以说是关于人的问题的相关研究得以展开的基础,而且从理论的内在逻辑来看,人性问题的正确解决也是教育管理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前提〔3〕。由上可见,教育管理乃是以人性为理论预设而开展的一种实践活动,人性假设构成教育管理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前提。

二、人性假设对教育管理理论模式的影响

在管理学史上,有关管理的人性假设理论可谓是层出不穷。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且对管理活动产生较大影响的是沙因在1965年出版的《组织心理学》一书中采用历时态划分的四种类型,即管理学上先后出现的“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以及“复杂人”人性假设。笔者以这四种人性假设的历时态发展为线索,通过梳理人性假设与教育管理理论模式的历史演进,藉以管窥人性假设在教育管理理论乃至实践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1“.经济人”假设与教育科学管理

查看全文

人性假设与学校体育管理探讨

摘要:体育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获取运动技能、增进健康的平台,更是和体育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和交往的平台。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而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学手段等的选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人性假设。如何让体育教师对学生采取适宜的人性假设,从而更好地促进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体育课堂的学习,促进体育课堂的科学高效的管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管理;跨文化;人性假设

1人性假设的内涵以及与学校管理的关系

“人性假设”即管理中的人性观,西方行为科学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经历了“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和“决策人”等六个阶段。所谓“人性假设”,是指管理者对于人性的基本看法(实际上主要涉及到对被管理者需要和动机的判定问题)。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认为,领导是指“影响人们心甘情愿地和满怀热情地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的艺术或过程”。学校管理者对学生管理的最高境界,绝不是约束与规范,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与干预,而是促进师生的发展而又让被管理者感受不到管理的存在。体育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获取运动技能、增进健康的平台,更是和体育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和交往的平台。由于体育课堂的相对开放性,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会相对更加开放,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更是不容忽视,而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学手段等的选取,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对学生的人性假设。如何通过引导体育教师对学生采取适宜的人性假设,从而更好的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体育课堂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体育课堂科学高效的管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体育教师在人性假设的基础上的教学思考

体育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不仅来源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也同时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上。教师不同态度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学生人性假设的定义和选取。持性善论的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的管理会更多的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相信学生的善良本质,不会用过多的严格制度和苛刻要求去约束学生,但是带来的弊端就是过分给学生的自由,导致学生一定程度上的对体育的漠视,如何在保证学生良性发展的同时,仍然让体育课堂在一种有序高效的发展轨道中前进发展是值得持性善论的体育教师思考的问题。持性恶论的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的管理中,会更多的倾向于严格的课堂常规制度,严厉的惩罚制度等,以期通过此对学生的所谓的不良恶习加以改造和教育。在体育课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许多细节去观察到教师和学生所采取的不同价值观,例如尽管被严厉禁止却又不时在课上出现的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对学生体罚不仅是教师管理方式选择不当的体现,更是教师管理失败的反映,同时更折射出教师对学生人性恶的价值判断。教师感受不到学生内心善良的一面,一味地寄希望于严厉的甚至苛刻的管理手段去遏制自己心中的对学生恶的判断,是一种片面的甚至是极端错误的人性判断。另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所谓的放羊课又似乎开始成为了体育课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放羊课的出现,也同样折射出了一种人性观,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人性判断,同样,学生也会在放羊课的过程中,对老师形成新的人性观,而这种人性观的一旦形成,会在潜移默化中长时间的影响到师生双方的关系和交流。因为教师对学生不恰当的人性假设,影响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消极的人性假设,不仅影响到师生间关系的相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的保证。在体育管理中,常有几个误区:(1)把奖励等同于激励。多采用类似物质奖励的方式去激励学生向着教师的管理理念靠近,认为物质奖励就可满足学生对努力和进步的认可。(2)视人本管理为人情管理。尤其是对体育尖子生的过分照顾,而对体育成绩一般或不好的同学则多持性恶论人性假设,会严重影响师生间的交流和信任。(3)片面强调精神激励,忽略物质激励。仅仅是精神奖励,对于现如今的学生的激励效果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要在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之间找到相对平衡点,以达到最优的激励效果。(4)认为奖励越高,激励效果越好。不同学生在不同的时期所期待的奖励是不同的,作于体育课堂的管理者,教师要进行对学生心理的诊断和摸索,以求达到最佳激励效果,促进课堂的有效管理。因此,在体育课堂管理中,教师要选取适宜的人性假设观,共同促进体育课堂管理的高效有序,注重奖励的强化作用,引导学生完善自身能力。崇尚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注重育人环境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因人而异,因事制宜,注重采用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

查看全文

人性假设与教育管理的演变

摘要:人性假设自诞生起,就在不断产生符合当前时代的新型理论,“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三项理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性假设对管理理论模式的演变中起主导地位的理论就是以上四点。教育管理的管理理论也在随着各项理论的提出不断进行演变,哪种管理理论最适合当前时代的教育管理,就是当今教育管理者们思考的问题所在。

关键词:人性假设;教育理论;演变

从人性假设学说中可知,不能单纯地看待人性问题,人性不止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必须要从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来看待个体的人性。通过人性假设中产生的管理模式,学习到高校教育应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待人性,通过人性假设中不断产生的新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演变,寻找最贴合教育本身的人性假设。

一、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的本质就是对人性的理解与探讨,其作为属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所在。人的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增加,企业本身就是以人为核心进行一切事物的组织与管理。用何种理论才能对管理中的人产生最具有实际意义的积极效果,才是人们不断对人性假设理论进行研究的核心所在。人性假设学说本身具有极端的两面性,也就是其核心论点的“经济人”与“社会人”两大理论。前者认为管理应该以严格为主,靠着高强度的压迫、严密的监视、严格的控制迫使下层职员进行工作,而另一论点认识人不应该靠着外部力量迫使自身工作,应该发自内心的去工作。

二、人性假设学说在我国的演变

查看全文

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性假设含义探讨

摘要:通过分析非马克思主义人性假设的典型代表—经济人技术工具的特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性假设中人是社会的人、道德的人的特点,同时指出了经济人假设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困境,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性假设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以及指导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人社会道德人经济人理论和实践困境

科学总是离不开一些基本的假设前提。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最能体现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人性的假设是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是经济理论体系赖以建立和展开理论逻辑分析的逻辑起点。深人探讨马克思主义人性假设与非马克思主义人性假设的区别,将有助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以及准确把握当代经济学发展的新动向。

在西方经济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广的经济人的假设理论是非马克思主义人性假设的典型代表。亚当·斯密早在200多年前就提出了经济人假设理论的基本思想,并作了系统论述。按照他的观点,人天生具有利己心和完全理性,能够通过运用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和信息,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同时由“看不见的手”(市场价格机制)的指引产生利他的结果,使整个经济运行协调有序,社会利益得到最大实现。因而国家不应干预个人的经济活动,而应对其采取自由放任态度。

新古典经济学继承和发展了斯密关于经济人的理论,使其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与此同时,这一理论假说本身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更新与发展。这最突出地体现在伴随着“边际革命”而兴起的新古典理论体系之中。第一,在斯密那里,经济人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而处于经济理论体系的中心地位,对其的描述也是粗线条的。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则上升为整个体系的中心范畴,并且它还得到了更为精确的概括和系统的阐述。新古典学派把经济人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他们分别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效用最大化。第二,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行为分析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定性研究,而且还借助于定量分析,比斯密的原始解说前进了一大步。斯密曾提出人出于利己动机总要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但怎样才算是实现了这种“最大化”目标,由于分析方法所限斯密没有给予解答。而新古典经济学通过引人数量分析方法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条件—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即MR=MC;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条件—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二商品的相应价格之比,即。这些定理将人的行为动机与效果联系起来,从而为合理地组织与协调人类的经济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新古典经济学还考察了经济人在不同市场形态下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强调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是经济人实现其理想目标的充分条件,这样,便把经济主体的理性、经济环境的完全性以及经济总体的均衡运行紧密地联系起来。由上可见,新古典经济学实际上将斯密具有某种自发性的经济人概念进一步抽象为具有完全理性的、简单划一的、可量化的“机械人”概念。这充分反映了整个新古典经济学及其方法论的特点,即把经济学从具有道德性和社会性的学科彻底转变为仅仅具有技术工具意义上的学科。这种人性假定把经济关系的分析建立在利己主义这个抽象概念之上,而忽视了精神、道德因素的作用,以致把经济学变成一部单纯的利己主义的自然历史。

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是: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道德与人和社会密不可分。

查看全文

剖析马克思经济学说的人性假设现实理念内涵

摘要:通过分析非马克思主义人性假设的典型代表—经济人技术工具的特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性假设中人是社会的人、道德的人的特点,同时指出了经济人假设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困境,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性假设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以及指导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人社会道德人经济人理论和实践困境

科学总是离不开一些基本的假设前提。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最能体现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人性的假设是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是经济理论体系赖以建立和展开理论逻辑分析的逻辑起点。深人探讨马克思主义人性假设与非马克思主义人性假设的区别,将有助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以及准确把握当代经济学发展的新动向。

在西方经济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广的经济人的假设理论是非马克思主义人性假设的典型代表。亚当·斯密早在200多年前就提出了经济人假设理论的基本思想,并作了系统论述。按照他的观点,人天生具有利己心和完全理性,能够通过运用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和信息,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同时由“看不见的手”(市场价格机制)的指引产生利他的结果,使整个经济运行协调有序,社会利益得到最大实现。因而国家不应干预个人的经济活动,而应对其采取自由放任态度。

新古典经济学继承和发展了斯密关于经济人的理论,使其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与此同时,这一理论假说本身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更新与发展。这最突出地体现在伴随着“边际革命”而兴起的新古典理论体系之中。第一,在斯密那里,经济人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而处于经济理论体系的中心地位,对其的描述也是粗线条的。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则上升为整个体系的中心范畴,并且它还得到了更为精确的概括和系统的阐述。新古典学派把经济人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他们分别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效用最大化。第二,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行为分析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定性研究,而且还借助于定量分析,比斯密的原始解说前进了一大步。斯密曾提出人出于利己动机总要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但怎样才算是实现了这种“最大化”目标,由于分析方法所限斯密没有给予解答。而新古典经济学通过引人数量分析方法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条件—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即MR=MC;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条件—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二商品的相应价格之比,即。这些定理将人的行为动机与效果联系起来,从而为合理地组织与协调人类的经济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新古典经济学还考察了经济人在不同市场形态下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强调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是经济人实现其理想目标的充分条件,这样,便把经济主体的理性、经济环境的完全性以及经济总体的均衡运行紧密地联系起来。由上可见,新古典经济学实际上将斯密具有某种自发性的经济人概念进一步抽象为具有完全理性的、简单划一的、可量化的“机械人”概念。这充分反映了整个新古典经济学及其方法论的特点,即把经济学从具有道德性和社会性的学科彻底转变为仅仅具有技术工具意义上的学科。这种人性假定把经济关系的分析建立在利己主义这个抽象概念之上,而忽视了精神、道德因素的作用,以致把经济学变成一部单纯的利己主义的自然历史。

一、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是: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道德与人和社会密不可分。

查看全文

教师激励体制的人性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种管理理论(特别是激励理论)都是建立在对人的本性的认识的基础之上,有什么样的“人性”假设就会有什么样的管理、激励理论,结果也就产生相应的激励策略。据此,持不同人性假设的教师管理者,往往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激励教师,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行为倾向。可见,在教师管理中,管理者选择何种人性假设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教师管理者能否正确地认识教师、对待教师、调动教师、约束教师、组织教师和使用教师,能否使教师明确学校的整体目标、自身的职责、工作的意义、相互的关系,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工作,进而影响管理绩效和学校管理系统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人性假设研究,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师激励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同时也将为教师激励策略奠定人性论基础。

一、从管理的视角看人性论

管理学意义上的人性,通常指管理者对职工需要和劳动态度的看法。管理者要想对下级实施正确的领导,提高管理绩效,一个必备的前提是: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下级,也即关于人性的本质的看法一“人性的假设”。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沙因(E.H.Schein)把流行于西方的几种人性假设理论概括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假设,这体现了管理界对人性认识的发展历程,而建立于人性假设理论基础之上的激励策略也随之不断得以发展和丰富。

“经济人”假设与物质激励和目标激励“经济人”假设把人看作是一种经济动物,认为经济利益是其唯一需要,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权利,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策略是管理者必须加强技术管制,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严格的监督制度,并实行有差别的、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度,也即是将监督和物质刺激结合起来。这一管理策略重视提高生产率,完成任务,而很少注意从情感、需要、动机、人际交往等社会因素去影响人的积极性。在奖励制度方面,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实行“激励性工资与惩罚性工资”并存的激励方法。

二、激励策略与社会人

教育界普遍实行的将教师的工作绩效(往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班级优等生的比例、升学率的高低等指标量化)与报酬结合的绩效薪金制,属于教师激励策略的物质激励与目标激励,在这一制度下,实行按劳取酬、优绩优酬的教师收人分配原则,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这一做法具有浓厚的“经济人”色彩。

查看全文

人性化管理的运用之议

【摘要】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基础之上,不同的人性假设衍生出不同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模式。文章就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性的认知,提出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进行人性化管理的思考。

【关键词】人性假设;管理模式;人性化管理

对人性的认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今中外,许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从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开始,中国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论,基督教的原罪说,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等等,各种人性理论层出不穷,直至今日,人性问题仍促使人们不断去探索、解析。休谟认为,“人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一切科学都离不开以“人性”作为对象。人们希望通过对“人是什么”——人性、人的本质的解剖,通过对人的理解,来寻求一种核心的价值观念,并通过这种核心价值观念的确立,从而为实践活动确定合理的方式,再通过这种合理的方式来实现管理的最佳效果。

对人性的理解是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基础,管理理论的构建和方法的设计,都是以对人性的一定的看法为基础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人、财、物的协调活动,任何领导者,在实施管理措施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人的本性、本质有所看法。并根据这些对人的看法、假设,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在实践中,不同的人性观念衍生出不同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在管理研究中曾相继出现了“理性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等人性假设的理论,每一种理论都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与方法。在现代社会,对人的认知和人力资源的认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在管理上实施人性化管理就应当成为企业管理的根本。

一、人性假设理论

(一)国外对人性认知下的假设理论

查看全文

当代教育管理现代化分析

摘要:人本理念是以人性为基点提出的,是教育管理的出发点。人本理念应纳入教育管理过程,为推进教育管理现代化提供逻辑基点。但“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没有充分体现在如今的教育管理实施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将人本理念真正纳入教育管理过程,是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人本理念;教育管理;教育管理现代化;人性假设

引言

将人本理念纳入教育管理过程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符合学校教育的初衷,有利于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师要学习如何坚持“守正创新”,学习理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深刻内涵。因此,从人本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是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逻辑基点。但在如今的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从人本理念在教育管理现代化中的作用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教育管理发展过程中对人本理念的片面理解,引出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对人本管理的忽视问题,最后回归人性进行相应探讨,为推进新时代教育管理思想发展提供思路。

1人本理念在教育管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教育管理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教育隶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功能是认识世界、传承文明、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教育管理的作用是实现上述功能,人本理念则是实现这些功能的纽带。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从人本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而扩展到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完成由一个自然人到一个社会人的蜕变,同时契合了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中对人的阐述。因此,人本理念成为推进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为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查看全文

高效率与人性化酒店管理论文

一、解读:效率与人性

1.管理科学研究中关于人性假设的演变历程

在西方管理理论发展史中,出现了4种经典的人性假设,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理论认为,员工的工作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企业中的员工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并获取归属感的强烈需要;“自我实现人”则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复杂人”假设理论则指出员工在不同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需要。除这四种经典人性假设之外,还出现了其他不同视角下的人性假设,例如“道德人”假设[2]、“文化人”假设[3]、“自我管理人”假设[4]。不难看出,管理科学领域对人性的假设和认识是不断进步的,尤其是“复杂人”假设更是突出了人们所追求目标的多样化和动态化。但以往对人性的不同假设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等假设都强调人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种特定需求,而“复杂人”假设则把人的内心需要过于复杂化和神秘化,没有指出人内心深处的本质需要。

2.人性的本质解读:快乐人管理的核心是人,而对人性的认知改变也将为新的思想和理论诞生敲开尘封多年的管理智慧之门。

深入剖析以往的人性假设理论,不难发现,不管是以经济利益至上的“经济人”,追求和谐人际关系的“社会人”,还是追求自我价值提升的“自我实现人”以及不断变换追求目标的“复杂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那就是追求内心快乐,做一个内心快乐的人。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从事的任何事情,追求的任何事物,其本质都是在追求人内心的快乐,正像弗洛伊德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指出的“本我”那样:每个人都会遵循快乐原则,做自己想做的事,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对于在特定社会状态下的酒店中工作的人们,他们一直努力追求的本质其实就是获得内心愉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幸福感。所以,可以将管理科学中的人性假设归结为:在企业中工作的个体所追求的一切都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感为准则,“快乐人”是人性的最终追求和对人性的本质解读(图1)。对酒店中的员工而言,其内心的本质追求都是获取快乐,即幸福。内心的快乐可以通过对财富的占有、归属感、自我发展、成就感等具体方面来实现。每个人都期望在为企业工作的同时换取自己所期望的快乐感。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就是在为员工带来直接经济回报外,带来更多的非经济回报,例如友情、成就感、自我发展等,最终使员工成为能够获取更多快乐的人。酒店往往凭借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来创造良好经济效益。但在酒店中工作的是人,每个人在内心都有对快乐的追求。也许有一些员工,例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出于对金钱的急切渴望,会放弃一时的身心快乐,在那些工资待遇较高的酒店不开心地工作。但这也不能说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人不追求快乐,只不过他们把自己的快乐暂时转移到对金钱的获取上。

二、佐证:酒店管理实践中效率与人性的失衡

查看全文

“人性”假设在管理学的应用

摘要:本文研究了从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中“经济人”的假设,到后来霍桑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中“社会人”的假设,麦格雷戈“X”“Y”理论中“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莫尔斯和洛斯奇提出超Y理论中“复杂人”的假设,以及威廉?大内提出“Z”理论提出后“知识人”的假设五种“人性”假设来了解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以期能为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人性假设;管理学理论;麦格雷戈

一、“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的假设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的一种对人的假设,他认为个人是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之后,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在此“经济人”假设、前人管理思想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到入管理实践中,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使管理从以往的经验管理上升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得以发展。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目的在于使雇主和雇员共同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当时工人在工作中普遍存在着“磨洋工”的现象,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泰罗提出如果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就要实行新的管理方式。因此,他在管理工人方面做了很多改变,如进行标准化、实行激励性的工资制度等。通过这些管理方式的改变,大大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

二、“社会人”假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管理者逐渐发现“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认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只看到工人会被经济利益所驱使,没有关注到工人的心理和情感。“社会人”的假设来源于梅奥进行的“霍桑实验”,梅奥发现员工的行为除了会被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的影响之外,员工在工作中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也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据此,梅奥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认为工人不仅仅是“经济人”,更应该是“社会人”。“社会人”假设的提出是管理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这种假设认为员工心理与情感方面的需要是更为重要的。按照“社会人”假设来管理员工,不仅能够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效率,而且也有利于形成较为协调的员工群体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