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塑造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8 22:36: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物塑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物塑造

最美的乡村中辛兰人物形象塑造探讨

摘要:电视剧《最美的乡村》中,主人公辛兰这一驻村脱贫书记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较深印象,这得力于编剧、导演、演员等多方合力打造。从编剧“典型人物+特殊人物”的选取塑造到演员的真情演绎,再到导演的精心打造,使得辛兰这一人物成为《最美的乡村》中最美的剧中人。

关键词:人物塑造;扶贫;主旋律

人物塑造是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的一大亮点,也是该剧成功的关键。在该剧的三个单元的主人公中,塑造最成功的是第二单元的辛兰,这得力于编剧、导演、演员等多方合力打造。

一、文弱主播到扶贫书记—编剧的赋予

(一)“典型人物+特殊人物”的塑造。编剧除了要构思故事情节、场景、对白外,更主要的是塑造人物,准确地说,要塑造典型人物。典型人物必然是有其突出特征的,优秀的编剧便需要写出这一点。对于典型人物的塑造一直是影视剧剧本创作的一大核心任务,同时也是难题所在。特别是这两年扶贫题材的电视剧,其中人物形象塑造上模式化较为明显,不外乎舍小家顾大局、克服农村生活的种种不习惯、走东家、访西家、团结乡村干部、跑资金、要项目、有时受委屈但任劳任怨、最终圆满完成脱贫任务等等。《最美的乡村》中的辛兰初看也是这样司空见惯的人物,也是这样的“人人眼中有”,但难能可贵的是除了“人人眼中有”外,还有“个个笔下无”。这个“无”首先体现在辛兰特殊的身份上。辛兰是市电视台的主播,不属于党政机关干部,但她是一名党员。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选择由辛兰这个电视台主播来担任,突破了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塑造,将典型人物变成了特殊人物,由此讲述故事、构建矛盾冲突,显得更有传奇性与悬念感。(二)在真实基础上构建矛盾冲突。第二单元一开始展现的是辛兰在电视台的工作及和谐、平静的家庭生活。突然电视台领导决定让辛兰下乡扶贫,当驻村第一书记。这是第一个事件,这个事件的发生改变了辛兰原来的“规定情境”,引发了辛兰新的行动,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这要比本身就是农委或扶贫办的干部或其他机关人员去下乡驻村扶贫更有戏剧性。到了农村,辛兰特殊的身份与农村的现实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刚进村,村支书关文龙就直截了当地表示了不欢迎,说工作队下乡是来给村里添乱。尴尬的局面恰恰给了辛兰这个人物展示性格的空间。辛兰没有因关文龙而退缩,而是就关文龙粗暴的工作方法提出了批评,当下给了关文龙一个下马威。一个是文文弱弱的城市美女主播,一个是粗粗拉拉很强势的农村党支部书记,身份的悬殊、性格的反差在扶贫工作一开始就形成了很有张力的矛盾冲突。戏剧乃矛盾冲突的艺术。编剧并没有因为该剧是主旋律作品而回避现实,而是大胆地描写了辛兰与乡干部、村干部、村民的矛盾,而不是一味地表现一团和气。这既符合了脱贫攻坚中有作为的扶贫干部的实际情况,又体现了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担当,不管是辛兰与乡长的冲突,还是她与村书记的矛盾,都为塑造辛兰这个人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矛盾冲突是过程、是手段,不是结果,编剧赋予辛兰的人物动作,往往是“打一巴掌再揉回来”。这是一种很老到的手法,比如粗暴强势的关文龙在建贫困户档案时感情用事,存有私心。辛兰作为第一书记,面对问题,与关文龙进行了斗争。由于关文龙受乡长教唆背后告辛兰黑状,辛兰毫不示弱、针锋相对,看似矛盾升级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但是编剧最终还是让结局成为“大团圆”。这样的情节设计原本不足为奇,但“奇”的是在对立面失败后,辛兰还能为对方说公道话,还能将对方感化并教育过来,使之回归到正确的脱贫攻坚道路上,展示出是辛兰的高尚人格和她作为第一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担当。(三)侧面描写烘托主旋律主题。“舍小家顾大家”是主旋律作品创作中塑造正面人物一贯的手法。《最美的乡村》中辛兰下乡扶贫的起点也是这样的,难能可贵的是编剧没有刻意拔高、强化辛兰的高尚人格。辛兰脱离电视台去下乡扶贫是出于被动的、受排挤的缘故,因为电视台领导存有私心要在电视台推新人。身为党员的辛兰没有怨言地接受了新的工作任务。编剧对于辛兰这个人物的设置走向掌握得十分到位,既显示了接地气的一面,同时又富有正能量。反之,如果辛兰一开始就展现出很高的思想觉悟,不顾老公和孩子的反对主动报名下乡扶贫,那么辛兰的人物形象就要大打折扣。(四)悬念设置下人物命运牵动观众。编剧赋予人物命运以一定的悬念,这是人物塑造成功的重要因素。编剧郭靖宇之前以写年代剧为主,可以说,该剧的收视率高与他善于制造悬念是分不开的。当下的主旋律农村扶贫剧在剧本创作上有诸多难点,写不好就会成为流水账,要想做到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取决于编剧的功力。设置矛盾冲突本身就难度十足,再加上还要制造悬念,可谓难上加难。但是《最美的乡村》做到了,辛兰这个人物做到了。由于辛兰在乡下忙于扶贫工作,无暇照顾丈夫和孩子,听照顾女儿的老姨说丈夫出轨了,悬念从此时便开始了,观众的胃口被吊了起来,希望跟随人物一探究竟:一是看辛兰会怎么办,如何处理;二是看她丈夫是真出轨还是假出轨。悬念吊着辛兰走,辛兰吊着观众走,焦点集中在辛兰身上,辛兰的人物命运成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反映出了编剧的功力所在。主旋律电视剧先进模范人物可以在悬念设置下如此丰满而且有戏剧性,实属难能可贵。

二、回归角色本位—演员的创造

查看全文

影视剧人物塑造管理论文

在山东影视剧领域,赵冬苓的作品是颇为引人注目的。自1992年她创作了第一部电视剧《大地缘》,至今已创作电视剧二百多部集,电影六部。赵冬苓的影视作品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她的作品以写“正剧”和“弘扬主旋律”见长,她的每部影视剧都和时代的脉搏紧紧相连,为树立社会正气、弘扬民族精神、唤起人们的良知与责任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山东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忧患意识、人文关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她的作品一部分是写英雄模范人物的,除了《大地缘》,还有《民警程广泉》、《军嫂》、《孔繁森》、《任长霞》、《郑培民》、《真水无香》等。另一部分是直面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关注社会问题和焦点问题的。《回归爱的世界》呼唤真诚、道德。《激情辩护》讲述了一个在传统道德与现代观念的矛盾冲撞中寻求平衡所产生的故事。《紧急救助》通过一个打工妹出现危急状况,人们的良心被唤起,奋起救助,张扬了人性的光辉。《上学路上》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讲了一个西部孩子求学的艰难和执著。在这些作品中,赵冬苓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个性突出的圆形人物形象。不论是英雄人物孔繁森、任长霞、郑培民,还是王燕(《上学路上》)、陈平(《激情辩护》)等,都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心中。

在对人物的塑造上,赵冬苓并不着意表现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对人物形象的简单描述上,而是十分重视对人物心灵深处的剖析,尤其着意揭示主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对英雄模范人物,赵冬苓把他们当做普通人来看待,他们不仅有高尚的信念和追求,也有遇到困难或不被理解时的痛苦和无奈,因此人物写得生动、感人,既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个性,也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典型性。《孔繁森》中的孔繁森舍下妻子儿女和九十多岁的老母亲三次援藏,让许多人不理解,甚至怀疑他对家人的感情,剧作很好地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在西藏的日子里,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家人,当他听贡桑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时,他拨通了家里的电话,他要听听妈妈和家人的声音,当妈妈一声“三儿”的呼唤传来时,孔繁森一下跪倒在地下,颤抖地叫了一声“妈”,把他的思恋、内疚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他援藏期满,自治区的领导希望他能留藏,到阿里担任地委书记时,剧中真实地表现了他的矛盾心理,他想回家,守着他那九十多岁的老母亲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又放不下西藏的一切,当他最终决定留在西藏时,那种急切回家的心态分明表现出对家中亲人深深的思恋;正是通过这些对孔繁森内心世界的细致描写,揭示了英雄孔繁森的高尚情怀,作为民之子和人之子无法兼顾时的痛苦的心路历程。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有时这种人生的缺憾或不完美更能打动人,也更有震慑力。《大地缘》中的农业科学家周元应从60年代到80年代近三十年的时光在农村搞科研,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帮农民解决了吃饭的大问题,被农民视为恩人。可是周元应因为长年在基层,科研无法企及高的领域,同时荒疏了外语,因而没评上高级职称,而从国外回来的博士生项昆年纪青青的却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破格评上高级职称,他因此委屈和愤懑,心理极度地不平衡,产生了不由自主的嫉妒心态。尽管这样,他还是坚守在农村基地搞科研。这种真实心态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平凡人的真情实感,增强了周元应的人格魅力。

在矛盾冲突与对手较量中,张扬人物个性,是赵冬苓人物塑造的另一特色。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矛盾,在影视剧中真实地具体地艺术地反映这些矛盾,并在矛盾冲突中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影视剧的成功所在。《任长霞》中,任长霞作为一名公安局长,其职责就是维护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安宁。这必然和社会的黑暗势力形成尖锐的矛盾,任长霞正是在和社会上猖獗一时的黑暗势力的斗争中彰显出英雄本色。她刚到登封市上任时,登封市“黑社会”猖狂,杀人案、强奸案、打架斗殴等频频发生,而且历史积案很多,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她知难而进,走街串户了解民情,设置“申控工作室”鼓励广大老百姓检举揭发恶势力犯罪的证据和线索,她被“黑社会”视为眼中钉。正当她带领同事们全力侦查案情时,他们打来了恐吓电话,威胁要对她的儿子卯卯下手。她陷入了深深的担忧和矛盾之中,但她没有退缩,她就是这样和她的同事们面对凶残的黑势力,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最终致使“黑社会”犯罪团伙67名成员全部落网。“砍刀帮”被捣毁,系列强奸案、杀人案、盗窃案纷纷告破,彻底改善了河南省登封市的社会治安,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她的个性也在带领大家和犯罪分子的斗争中得到了张扬。当任长霞为集中警力打击本地犯罪集团无形中影响了省级要案进度,和上级领导产生了矛盾时,她仍然把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

而《激情辩护》则描写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并通过矛盾冲突展示了人物的典型性格。《激情辩护》写的是山东姑娘林晓光嫁给了香港商人李良伦。当他们的幼女李南患白血病的灾难来临时,婚姻基础的脆弱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了父亲李良伦的逃逸。年仅五岁的李南将父亲告上法庭,以此展开了两方律师的“激情辩护”。被告方的人女律师陈平,是一个具有现代观念、崇尚理性思维的人,她非常精明又有心计并且有远大抱负,她认为法律上的判决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但面对小女孩生病的惨状和感人的亲情,她内心深处的道德和良知被唤醒,于是,传统道德与现代观念产生了矛盾冲撞,在理性与感情、名利与良知中搏斗,最终她战胜了自我,求得内心的安宁,她的思想也得到了洗礼和升华并成熟起来。

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刻画出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是赵冬苓影视作品的又一特点。生动鲜活、独到精彩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观赏性和感染力的重要因素。银屏上的很多优秀作品都留下了许多让人回味的细节,“多么鲜明的人物,多么震撼的事件,多么深刻的主题,都要倚仗一个个精到的细节来铺垫、来烘托,否则,无人乐意看,看了也记不住,似过眼烟云,过目即忘;似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1)。所以,细节关乎着人物的塑造和一部作品的成败。赵冬苓的作品精彩的细节描写处处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因细节而血肉丰满。

《大地缘》中,有两处农民给基点组的科学家送干粮的细节感人至深,通过农民对科学家的真挚的关爱和真诚的感谢,彰显出这些农业科学家的崇高和伟大。一次是灾荒之年,基点组的粮食供应不上,为了搞试验,四位农业科学家饿着肚子没日没夜地呆在试验田里,终于基点组长曾守朴和周元应体力不支晕倒在试验田里,当乡亲们知道科学家们饿昏了时,他们把家中最珍贵的东西都拿来了,只见屋中到处放着篮子、筐子、碗、盆之类的东西,里面装着窝头、瓜干、地瓜、野菜,那可是当时救命的东西。第二次是在科学家不懈的努力下,终于让盐碱地长出了庄稼。丰收了,农民们端着新小麦做的馒头送到基点组,争着抢着让他们的恩人先尝尝,面对着一篮篮、一篓篓雪白的馒头,他们既感动又着急,这么多馒头真不知该如何办才好,县委王书记帮他们解了围,“就一家馒头上咬一口吧”,基点组长曾守朴流着泪水走向一筐筐馒头,每筐馒头掰下一口和着泪水吃下去,馒头筐排成了长队,人们同样是流着泪水静静地注视着他。通过这个细节展示了农业科学家们渴望祖国富强,人民幸福,心甘情愿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牺牲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和农民的血肉亲情,农民的朴实和知恩图报的善良本性。《上学路上》,家境贫寒的王燕为了能继续上学,一个暑假历经艰难,终于挣够了新学期的学费,开学那天准时出现在学校里,摊开的小手里放着被汗水浸湿的二十四块八毛钱。这一细节将一个农家女孩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生动鲜活地表现出来了。在《孔繁森》中,孔繁森为两个孤儿洗澡的细节,用胸膛为藏族老阿妈焐脚的动人场面,让我们看到作为英雄的那种博大的爱和无私的给予。

查看全文

影视剧人物塑造管理论文

在山东影视剧领域,赵冬苓的作品是颇为引人注目的。自1992年她创作了第一部电视剧《大地缘》,至今已创作电视剧二百多部集,电影六部。赵冬苓的影视作品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她的作品以写“正剧”和“弘扬主旋律”见长,她的每部影视剧都和时代的脉搏紧紧相连,为树立社会正气、弘扬民族精神、唤起人们的良知与责任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山东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忧患意识、人文关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她的作品一部分是写英雄模范人物的,除了《大地缘》,还有《民警程广泉》、《军嫂》、《孔繁森》、《任长霞》、《郑培民》、《真水无香》等。另一部分是直面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关注社会问题和焦点问题的。《回归爱的世界》呼唤真诚、道德。《激情辩护》讲述了一个在传统道德与现代观念的矛盾冲撞中寻求平衡所产生的故事。《紧急救助》通过一个打工妹出现危急状况,人们的良心被唤起,奋起救助,张扬了人性的光辉。《上学路上》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讲了一个西部孩子求学的艰难和执著。在这些作品中,赵冬苓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个性突出的圆形人物形象。不论是英雄人物孔繁森、任长霞、郑培民,还是王燕(《上学路上》)、陈平(《激情辩护》)等,都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心中。

在对人物的塑造上,赵冬苓并不着意表现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对人物形象的简单描述上,而是十分重视对人物心灵深处的剖析,尤其着意揭示主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对英雄模范人物,赵冬苓把他们当做普通人来看待,他们不仅有高尚的信念和追求,也有遇到困难或不被理解时的痛苦和无奈,因此人物写得生动、感人,既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个性,也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典型性。《孔繁森》中的孔繁森舍下妻子儿女和九十多岁的老母亲三次援藏,让许多人不理解,甚至怀疑他对家人的感情,剧作很好地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在西藏的日子里,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家人,当他听贡桑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时,他拨通了家里的电话,他要听听妈妈和家人的声音,当妈妈一声“三儿”的呼唤传来时,孔繁森一下跪倒在地下,颤抖地叫了一声“妈”,把他的思恋、内疚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他援藏期满,自治区的领导希望他能留藏,到阿里担任地委书记时,剧中真实地表现了他的矛盾心理,他想回家,守着他那九十多岁的老母亲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又放不下西藏的一切,当他最终决定留在西藏时,那种急切回家的心态分明表现出对家中亲人深深的思恋;正是通过这些对孔繁森内心世界的细致描写,揭示了英雄孔繁森的高尚情怀,作为民之子和人之子无法兼顾时的痛苦的心路历程。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有时这种人生的缺憾或不完美更能打动人,也更有震慑力。《大地缘》中的农业科学家周元应从60年代到80年代近三十年的时光在农村搞科研,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帮农民解决了吃饭的大问题,被农民视为恩人。可是周元应因为长年在基层,科研无法企及高的领域,同时荒疏了外语,因而没评上高级职称,而从国外回来的博士生项昆年纪青青的却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破格评上高级职称,他因此委屈和愤懑,心理极度地不平衡,产生了不由自主的嫉妒心态。尽管这样,他还是坚守在农村基地搞科研。这种真实心态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平凡人的真情实感,增强了周元应的人格魅力。

在矛盾冲突与对手较量中,张扬人物个性,是赵冬苓人物塑造的另一特色。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矛盾,在影视剧中真实地具体地艺术地反映这些矛盾,并在矛盾冲突中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影视剧的成功所在。《任长霞》中,任长霞作为一名公安局长,其职责就是维护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安宁。这必然和社会的黑暗势力形成尖锐的矛盾,任长霞正是在和社会上猖獗一时的黑暗势力的斗争中彰显出英雄本色。她刚到登封市上任时,登封市“黑社会”猖狂,杀人案、强奸案、打架斗殴等频频发生,而且历史积案很多,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她知难而进,走街串户了解民情,设置“申控工作室”鼓励广大老百姓检举揭发恶势力犯罪的证据和线索,她被“黑社会”视为眼中钉。正当她带领同事们全力侦查案情时,他们打来了恐吓电话,威胁要对她的儿子卯卯下手。她陷入了深深的担忧和矛盾之中,但她没有退缩,她就是这样和她的同事们面对凶残的黑势力,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最终致使“黑社会”犯罪团伙67名成员全部落网。“砍刀帮”被捣毁,系列强奸案、杀人案、盗窃案纷纷告破,彻底改善了河南省登封市的社会治安,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她的个性也在带领大家和犯罪分子的斗争中得到了张扬。当任长霞为集中警力打击本地犯罪集团无形中影响了省级要案进度,和上级领导产生了矛盾时,她仍然把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

而《激情辩护》则描写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并通过矛盾冲突展示了人物的典型性格。《激情辩护》写的是山东姑娘林晓光嫁给了香港商人李良伦。当他们的幼女李南患白血病的灾难来临时,婚姻基础的脆弱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了父亲李良伦的逃逸。年仅五岁的李南将父亲告上法庭,以此展开了两方律师的“激情辩护”。被告方的人女律师陈平,是一个具有现代观念、崇尚理性思维的人,她非常精明又有心计并且有远大抱负,她认为法律上的判决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但面对小女孩生病的惨状和感人的亲情,她内心深处的道德和良知被唤醒,于是,传统道德与现代观念产生了矛盾冲撞,在理性与感情、名利与良知中搏斗,最终她战胜了自我,求得内心的安宁,她的思想也得到了洗礼和升华并成熟起来。

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刻画出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是赵冬苓影视作品的又一特点。生动鲜活、独到精彩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观赏性和感染力的重要因素。银屏上的很多优秀作品都留下了许多让人回味的细节,“多么鲜明的人物,多么震撼的事件,多么深刻的主题,都要倚仗一个个精到的细节来铺垫、来烘托,否则,无人乐意看,看了也记不住,似过眼烟云,过目即忘;似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1)。所以,细节关乎着人物的塑造和一部作品的成败。赵冬苓的作品精彩的细节描写处处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因细节而血肉丰满。

《大地缘》中,有两处农民给基点组的科学家送干粮的细节感人至深,通过农民对科学家的真挚的关爱和真诚的感谢,彰显出这些农业科学家的崇高和伟大。一次是灾荒之年,基点组的粮食供应不上,为了搞试验,四位农业科学家饿着肚子没日没夜地呆在试验田里,终于基点组长曾守朴和周元应体力不支晕倒在试验田里,当乡亲们知道科学家们饿昏了时,他们把家中最珍贵的东西都拿来了,只见屋中到处放着篮子、筐子、碗、盆之类的东西,里面装着窝头、瓜干、地瓜、野菜,那可是当时救命的东西。第二次是在科学家不懈的努力下,终于让盐碱地长出了庄稼。丰收了,农民们端着新小麦做的馒头送到基点组,争着抢着让他们的恩人先尝尝,面对着一篮篮、一篓篓雪白的馒头,他们既感动又着急,这么多馒头真不知该如何办才好,县委王书记帮他们解了围,“就一家馒头上咬一口吧”,基点组长曾守朴流着泪水走向一筐筐馒头,每筐馒头掰下一口和着泪水吃下去,馒头筐排成了长队,人们同样是流着泪水静静地注视着他。通过这个细节展示了农业科学家们渴望祖国富强,人民幸福,心甘情愿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牺牲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和农民的血肉亲情,农民的朴实和知恩图报的善良本性。《上学路上》,家境贫寒的王燕为了能继续上学,一个暑假历经艰难,终于挣够了新学期的学费,开学那天准时出现在学校里,摊开的小手里放着被汗水浸湿的二十四块八毛钱。这一细节将一个农家女孩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生动鲜活地表现出来了。在《孔繁森》中,孔繁森为两个孤儿洗澡的细节,用胸膛为藏族老阿妈焐脚的动人场面,让我们看到作为英雄的那种博大的爱和无私的给予。

查看全文

电视剧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性

在影视艺术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影视剧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影视艺术成为文学、戏剧等艺术在新的技术手段下的重新表现。影视剧中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外在形象、人物性格、人的语言以及画面构图等手段来塑造,这就呈现出影视艺术所独有的特点和魅力。本文通过对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段来探讨其艺术魅力。“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通常是指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爱国人士的革命经历和伟大人格以及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的文艺作品。这类电视剧多以人物传记题材为主,能否成功塑造人物形象是非常关键的。但此类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塑造又有其特殊性,即真实性非常重要,影视作品既来源于真实生活,又经过艺术化手段的加工,这就增加了人物形象塑造的难度。从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出现一直发展到现在,人物形象塑造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创作者始终在寻找其中的艺术规律,寻找既不损害人物的历史真实性又能运用艺术手段为人物增添色彩,使其更加立体和丰满,成为屏幕上成功的艺术形象的方法。我们通过分析一些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成功之处来探讨其中的艺术性。

一、历史真实和艺术创作的结合

纵观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发展至今,有些作品较好地把握了人物历史真实和形象塑造艺术性的巧妙结合,比如《长征》中有捉虱子的情节,这个细节写了他和两个人的性格,不能容下一个虱子,而不在意身上有很多虱子。而在近期播出的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中,人物形象塑造较为成功的是《节振国传奇》。节振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在创作之初,作者本来想把节振国塑造成一个在语言和动作上带有黑色幽默的草根英雄,要给人物加入一些能让观众兴奋的元素,带有一定的喜剧和调侃的风格,这就意味着节振国的人物形象塑造中虚构的成分会大大增加。如果是一般的题材,这样塑造人物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重大题材,就需要把握真实和艺术创作的结合程度。真实是历史剧的灵魂,导向是历史剧的声音,在这个创作前提下,创作者对节振国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又进行了重新定位,同时也兼顾了观众的欣赏兴趣。从该剧的收视情况来看,这样的人物形象是被观众所接受的,因为首先通过主要人物形象塑造传达给观众的是非常正面的东西,然后兼顾的才是娱乐的元素,用艺术的手段赋予了人物一些原创性的新东西,可以说该剧较好的完成了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创作。虽然重大题材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些年来创作者还是在不断地探索其中的艺术规律,希望通过艺术手段塑造出既能反映历史真实,又充满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反映上将洪学智传奇一生的重大题材电视剧《将军的岁月》在这一点上做了有益的尝试。在一部30集电视剧中如何将洪学智77年的革命生涯,卓著业绩,四起三落的坎坷历程完整准确地展现出来?如何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定信仰、胆略,卓越的军事、政治、后勤领导才能和他高度的党性修养、民主作风以及广阔胸怀和人民公仆的阶级本色生动、形象、准确地反映在屏幕上?是这部电视剧必须缜密思考的问题。不仅要记述洪老艰苦卓绝的革命经历和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必须开掘出洪老的精神世界、情感历程、性格特征,还要着力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挖掘、提炼出鲜活、感人的故事,梳理出决定这位共和国上将人生轨迹的内心世界、情感脉络和极具人性闪光的性格。为了更好地塑造这个人物形象,创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首先是在叙事上尝试摆脱以主人公战斗成长过程为主轴的线性脉络,跳出单纯以编年史历数主人公一生功绩的窠臼,在掌握充足的相关素材后,将思考的维度跃升到更高的层面上去奠定文本基础、编织精彩故事、围绕着主人公的命运、情感、情操、性格、精神境界来选择素材并形成全篇的重点描述。其次是设计对抗矛盾人物来塑造主人公形象。该剧采用的是设计洪学智将军一位老部下身份的讲述者,(不出画面)基本按照时序(不排除某些闪回,譬如洪老的童年、少年生活片段,以揭示洪老情感基调、性格定位的前因)来向观众讲述洪老一生中最精彩、动人、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和细节;还虚构几位与洪老一生命运紧密相关的人物,成为与主人公命运主线交织的重要辅线,这些都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极大的帮助。再次是以主人公的性格魅力抓住观众,用他一生中对使命、战友、部下、妻儿、百姓、敌人等等方面极具生活气息的感情碰撞吸引观众,特别是抓住了人物具有来自草根阶层的智慧和风趣,进行大胆的艺术创作,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我党我军高级将领的人物形象。

二、可遵循的艺术规律

从对几部重大题材电视剧的分析可以看出,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在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上有其独特的规律可遵循:

1.要凸显独特的人格魅力近年来取得成功的优秀作品(如《陈赓大将》、《上将许世友》、《彭雪枫》等)的一个共同之处是坚持以写人为中心,在刻画人物性格上下功夫,追求人物情感的真实,追求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情感和气质独特的人格魅力,要让观众对老一辈革命家肃然起敬和崇拜。这些作品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美,如洪学智的智慧、以柔克刚,他的宽阔胸怀及大爱精神都是他独特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题材的电视剧一定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活动,一定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查看全文

电视剧反面人物塑造分析

【摘要】我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实际上,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的整体构成和发展延续中都曾出现令人担忧的局势。在电视剧市场红海中,以少数民族为底色的传奇故事,民俗风情,文化符号找到了与商业嫁接的可能性,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少数民族题材的电视剧发展意义非凡。在电视剧面临市场艺术双重考验的前提下,对于少数民族历史传奇电视剧的讨论显得愈有其价值和意义。随着国家政治环境不断宽松,新的剧作人物观念悄然形成。影视作品中正面形象去神化的塑造趋势使传统“高大全”的扁平人物形象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同样,反面人物的形象塑造也呈现出对“人”的价值判断和内心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思考。本文对少数民族题材历史传奇电视剧的反面人物塑造进行相关论述。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历史传奇;电视剧;反面人物塑造

一、突出反面人物所具有的历史性和地域性特征

反面人物是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它能启迪人们去思索反动性的严重性和根源。反面人物塑造的感觉应该像苏牧教授上课所说,要有小津安二郎电影中那种扎到井底的爆炸力量,这种能量越大,影片的艺术批判性越强,才能真正做到直戳要害,针砭时弊。在文学史中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特别是欧洲文学史的各种吝啬鬼身上尤为突出,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都是这样的典型反派人物,他们都是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下产生的人性扭曲,唯利是图的有力写照。在少数民族历史传奇类型题材电视剧中,反面人物所反映的历史性最能在其宗教信仰方面得以体现,而对于宗教信仰的价值观判断和取向往往成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交锋的立足点和着力点,这种宗教观念分野的存在,也使得反面人物的形象具有某种神秘性。同时,空间变化下的地域文化在此类题材电视剧的人物塑造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种地域文化不仅是一种空间展示,对剧作家而言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人物和环境之间的一个关系,突出人物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一方面在影片中通过民族风情得以表现:《奢香夫人》中的西南彝家文化,《木府风云》中的丽江纳文化。中央戏剧学院路海波教授曾经撰文,他认为总体来说,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对《木府风云》的感受:文化包容、民族团结、审美佳作。可见在此类电视剧中,文化和民族的结合能使电视剧的审美意味得到凸显。

二、反面扁平人物的减法

所谓扁平人物又被称为性格人物,而现在有时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的形象具有典型性和类型化的特征,因此他们一方面便于辨认,也容易被记住,但是也容易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特征。随着电视剧类型题材的涌现,观众往往不满足于常规的扁平人物塑造,他们期待看到更多的人物侧面。特别是民族传奇电视剧中的反派人物,容易被意识形态和既定主题所捆绑,而显得呆板脸谱化。因此在近年电视剧作品中,编剧如何在少数民族历史传奇剧中对扁平的反面人物进行修饰,以达到类型化中的个性化人物塑造,就成为了一个重点。修饰扁平反面人物的重点应当是做人物的加法,在保留扁平人物容易辨认和容易记忆的特点的同时,进行有的放矢的加法。至少有三个办法对此类人物是有帮助的。第一,浸润、放大性格要点,强化反面人物作恶的欲望和动机使人物性格趋向细巧。第二,让反派人物在动态中得以定位。反面人物的存在不是孤立的,他是依托剧中的人物关系和剧情发展扣在一起的,就算是扁平人物,他也必须作为嵌入任务框架中的一环,如果把人物看做一个球,那么这个球必须和他人产生连锁反应和碰撞之后才会有明确的人物弧。在《西藏秘密》中旺秋管家的角色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他可以说是旧西藏农奴制度残酷迫害的产物”。旺秋虽然在电视剧中戏份儿不多,但是编剧却很完整地呈现了.4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声屏视野一个由于制度设计瓶颈所导致的人性异化的全过程,旺秋死前唯一的愿望就是下辈子做一次真正的主子,而在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下,一个人的社会阶层是被拴定固化的,他唯一往上爬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主子拉下马,一个善良朴实的管家就变成了德勒府的敌人,他正是这样一个被人物身份锁定的反面角色,他的动机是合理的,欲望表达是合理的,但是他实现欲望的方式确是非人性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化的扁平人物,剧作者通过加深放大人物欲望与动机,获得了人物塑造的多面性的可能,在易于观众识别角色的同时,人物承担起了凸显影片一个主题表达的作用。在《舞乐传奇》中充当反派苏诀助手烦人小腰,一开始她的身份只是苏诀侍女,随着剧情深入,我们发现他们身上隐藏的秘密:一直在暗中破坏献乐计划,并且听命于主人。在剧中,小腰和红泥对少主都是真爱,少主从前真的也对她们很贴心,即使不是真心的。相对而言,小腰更单纯些,稚气未脱少女怀春,也许是红泥身为姐姐对小腰的保护导致了这样的性格,人生终极理想就是嫁给苏诀,小腰是怕死的,最终成为邪恶苏诀脱身离开的人质,做了刀下鬼,死前一直在问“红泥姐,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她至死都不明白为什么苏决杀她,傻妹子虽然有些可气,但更多的是心酸。从剧作功能上说,小腰只是被支配地位的次要人物,但通过编剧将人物放置于剧情整体,同时强化了小腰天真无邪的性格,反面角色不仅没有了一丝让人憎恶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凸显了反面角色的悲剧之美,不得不让人产生移情。反观小腰的姐姐红泥,她同样深爱着主人苏诀,但与小腰形成鲜明的人物差异的是,红泥从来不奢望苏决娶她,只要在他身边看着他保护他就于愿足矣。红泥的爱情是那种明知得不到却又苦苦等待的痴恋,痛并快乐着,当好姐妹小腰为负心汉殉葬,红泥幡然悔悟加入正义一方,一个扁平人物的人格,心理塑造得到真实完整立体的呈现。剧作者正是通过人物关系中对于同一属性人物的差异化处理达到了这一艺术效果。罗伯特•麦基说:最优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真相,而且还在讲述过程中表现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他把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称作“人物的弧光”。毫无疑问,《西藏秘密》中的旺秋,《舞乐传奇》中的小腰红泥姐妹的人物弧光打破了模型化,类型化,平面化的脸谱人物塑造方法,两部戏编剧在人物处理上的技巧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查看全文

浅析军旅电视剧人物形象塑造

摘要:军旅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一直是我国影视剧产业中重要的题材之一。在近些年来,我国的军旅电视剧发展势头良好,迅速在电视剧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剧中的一个个的具体的人物形象更加的深入人心。因此,研究军旅题材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变化对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军旅电视剧;人物形象;形象塑造

自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异军突起,发展迅速,逐渐在电视剧产业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从相关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自2000年开始至今,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已经拍摄并播放了近300部,比如说《突出重围》《亮剑》《我的兄弟叫顺溜》《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等。在这些军旅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我们记忆尤深,如《亮剑》中的李云龙、赵刚、和尚等;《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何晨光等等。这些军旅题材电视剧有的取材于战争革命年代,有的取材于现代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就任务形象塑造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军旅题材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在不断的发生改变。

一、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分类

军旅题材的电视剧有着不同的类型,反映了不同的故事内容和现实,一般来说,军旅题材的电视剧能够分为三种类型,即革命战争题材、现代军旅题材以及军旅偶像题材。(一)革命战争题材。革命战争题材的的电视剧主要是以展现、反映或者研究历史上军事战争中的主要人物、主要军事活动等发生原因、发生过程以及其中存在的规律等的电视剧类型,比如说电视剧《解放》《长征》等等。这种类型的电视剧往往以宏大的背景、规模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这种类型的军旅电视剧从历史时间来看的话又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即古代历史电视剧、现代历史电视剧,比如《甲午风云》《康熙王朝》《三国演义》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古代历史电视剧,而诸如《战长沙》《长征》《解放》等等则属于现代历史电视剧。若要从表现对象来看,又可以分为描写战争画面为主的战争题材电视剧和描写人物的人物题材电视剧,比如,《百团大战》《三大战役》《大决战》等属于描写战争画面的的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孙中山》《》等则是属于描写人物的电视剧类型。(二)现代军旅题材。现代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主要反映的是现代我国军队建设、发展以及部队中军官、士兵平时的训练、生活、感情等等为主的电视剧。这种类型的电视剧比较贴近现实和符合当前实际情况,反映较为客观。从现代军旅题材的创作上来看,一般要注意三个要素,即首先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其次是有意义的现实生活,最后是现实的时代情境。这三个要素对于现代军旅题材十分重要:其中,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对时代下的军人形象的展现;有意义的现实生活是对当下军队和军人的生活情况以及心理变化的诠释;现实的时代情境是对我国当前时代下的社会、国力以及军事力量的展现。这种类型的电视剧在当前我国的军旅电视剧中十分常见,比如说《士兵突击》展现的是部队士兵的生活和训练,《迷彩天兵》展现的是空降兵的生活和故事等等,这些电视剧为观众展现了不同的军旅生活,受到了大家的喜爱。(三)军旅偶像题材。这种类型的电视剧在演员的选择上主要是选用那些容貌靓丽、俊美的男女演员,其中主要的故事情节是以男女之间细腻的爱情戏为主,剧中主要的故事场景虽然也是军队中、军营中,但是更加具有现代时装电视剧的气息,并且主要的收视对象为青少年。在以往的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中,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比如李云龙、许三多、葛二蛋等等都是这种特色鲜明的角色形象,但是从这些人物形象可以看出,虽然形象鲜明,但是都与帅气、美丽无关。而在偶像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中,其中主要的演员的外表和颜值都十分高,更加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审美标准。比如,在2010年播出的《第五空间》这部军旅偶像题材的电视剧中,其中的主演万思维、郑罗茜、蒲巴甲都是外形帅气靓丽的演员,极大的满足了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二、军旅电视剧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变迁

查看全文

电视剧欢乐颂人物形象塑造

摘要:电视剧作品《欢乐颂》的出现曾引起了一阵舆论热议,于2016年开播的《欢乐颂》当年以113亿点击量位居开播电视剧榜首。这部以都市女性为题材的电视剧围绕五位性格迥异、来自不同阶层、拥有不同出身背景的女性讲述了她们的爱情与生活,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谓是相当成功,本文笔者就对《欢乐颂》中的人物塑造展开论述。

关键词:《欢乐颂》;电视剧;人物形象;都市女性;性格;背景

电视剧在这个多元化思潮汇集的社会背景下成为了文艺作品的主要力量,每一个电视剧创作者都要思考如何为时代凝神聚气,传递积极正向的精神和意识。只有无愧于时代的电视剧作品才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

一、基于成长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塑造

罗伯特•麦基是底特律优秀的编剧,其在《故事》著作中曾写道:“优秀的作品在揭示人物真相的同时还会仔细刻画描写出人物本性变化轨迹,无论朝着好的方向还是坏的方向发展。”《欢乐颂》这部电视剧就围绕“五美”的个性成长讲述了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电视剧《欢乐颂》第一季里一系列故事以不断揭示人物真相展开,所有情节的发展与铺垫都从客观角度上为人物性格的发展与转变奠定了基础,最后在第二季中实现了质的转变。(一)职场精英———安迪。安迪是现代都市里具有代表性的职场精英,其特立独行、逻辑严密。高智商、低情商的安迪在职场上永远公私分明,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的她精明干练,但生活中的安迪却与人疏离,缺失亲情的她虽然愿意载送邻居上班,却没有表现出与更多人接触的意愿,对待爱情的态度也是避之不及。安迪的人生就好比辉煌的乱世,久经大起大落的安迪身上总是透出一种可以搞定一切的自信。在家庭方面,安迪经历了外公、父亲抛弃妻、女的遭遇和弟弟遗传了家族精神病的事实,自己身上还携带着随时可能发作的家族遗传精神病基因;在事业方面的无比自信、从容、风光和骄傲仍旧抵不过感情上的恐惧、自暴甚至抓狂,最终因为无法承受和处理好与魏兄的感情结束了恋情;在生活方面,安迪扮演了一个“大家长”的角色,每天上下班顺路带着关关,帮助邻里妹妹,帮曲筱绡解决了工作上的难题,并一步步开始面对和接受自己的身世,实现了自我突破,还勇敢地接受了包奕凡炽热的情感追求,同时也愿意在感情中为对方付出。曾经那个一提到生父魏国强就情绪崩溃的她,却在看到爱人陷入孤立无援时愿意主动找魏国强来帮忙。剧中“安迪”人物实现了本质的成长。(二)胡同公主———樊胜美。樊胜美是一个既善良又虚荣,出生贫寒的“胡同公主”,是一家外资企业的资深HR。貌美如花的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家庭中,自己辛苦赚来的钱在父母的不公和兄长的拖累下一直用于“填洞”,无论生活再窘迫,日子再难过也不愿向别人求助,而是选择一个人默默的承担、流泪,在生活中好帮忙又讲义气的她还喜欢打肿脸充胖子,是一个让人又同情又唏嘘的人物。剧中人物经历最丰富的就是樊胜美。哥哥打人闹事后带着一家人来上海投奔她,家中有一个瘫痪在床的父亲,哥嫂因违法被判坐牢,断米断粮的家中老小压得樊胜美喘不过气来,最后在男友王柏川的帮忙下得以解决。诸事不顺的樊胜美遇到了一个生意屡屡不顺的男友,遭遇了投资不慎走向破产的种种事情,最后樊胜美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男友在上海买房上,希望自己在他乡站稳脚跟过上安定的日子,不料得知了自己的名字不会写在房产证上,希望破灭,寄托成空[1]。历经了种种心酸和痛苦后的樊胜美开始慢慢明白,真正的独立和坚强是找到自我。她开始对客户昂贵的礼物表示拒绝,也不再有依附男人和金钱的心思,同时意识到了自己对男友王柏川一味的索取,这并不是爱情,勇敢地向他表示歉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格独立。(三)绝对利己主义者———曲筱绡。曲筱绡是一个典型的精明利己主义者,并附有自由和利益交换法则的双标,她在剧中属于一个相当明显的榴莲式主义者,拎得清、眼睛毒、三观正、做事没分寸、总是从自我角度随意插手他人的生活;在性格上属于刀子嘴、豆腐心类型,外表看似冷漠但内心火热,善于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剧中的曲筱绡虽然一路顺风顺水实现了爱情事业双丰收的人生,但也经历了诸多的不如意,比如被男友嫌弃没文化、遭到客户全英文沟通的刁难、在父亲重男轻女思想下从没有与母亲一起同父亲过过春节、因错送了礼物让男友自尊心受伤。缺失家庭陪伴的她从小只能和自己玩,在父母中间充当了一个双向“监督”的角色,由此来获得更多的金钱,继而对钱形成了安全感的认识。这个从小成长于金钱利益中的女孩,最后却在父母因家产分配问题而闹到离婚的时候,含泪忍痛解散了她最为骄傲的自创公司,用她所有的财产去保护家庭,从一个争夺家产富二代的形象实现了蜕变。(四)单纯姑娘———邱莹莹。这个来自小城市的人物邱莹莹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社会群体,只身一人到大城市打拼的平凡女孩,低智商低情商、乐观、善良、直爽、吃货、敢爱敢恨,满足于平凡简单的小幸福。爱情至上的她在刚入社会时表现的懵懂莽撞,虽然遇人不淑、甚至丢了工作,但仍然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邱莹莹在第一季中被“白渣男”骗色骗情、失业失恋,却还埋怨帮助她的朋友们。在事业方面,在建立咖啡网店、周末一家家跑客户的努力下,她最终迎来了自己事业上的成功,成为一家新店的店长。而在爱情上,她也经历了被男友应勤嫌弃不是处女,被应勤未婚妻当成第三者殴打住院,被应勤妈妈骂作没教养之后,终于觉醒[2]。这个往日弱到不能自保的“小蚯蚓”勇敢而真诚地向应勤妈妈表达了自己与应勤之问的感情,且不再把自己不是处女看成是一种羞愧之事,更不会为此道歉,因为那不是自己的错,她最终得到了应勤家人的认可。(五)和平主义者———关雎尔。关雎尔是一个缺乏主见和坚持的和平主义者,没有明显的性格特征。初入职场的她表现规规矩矩,还有一丝战战兢兢,工作态度努力上进、单纯、知足常乐。典型的听家长父母意见的乖乖女,做着父母安排好的工作,穿着妈妈买好的衣服,就连交朋友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听取父母的意见。一向乖巧可人的关雎尔在剧中做出了拒绝父母强行的相亲安排,在放下那个满心都是曲筱绡的赵医生做好心理建设后,也跟随自己的心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感情,关雎尔在剧中说道:“谢童爱上我,是因为我是我自己,并不是因为我是长辈们认为的乖乖女,并不是因为我会成为一个贤妻良母或者看着合适来追求我。”关雎尔在长期没有存在感的过程中,一步步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与魅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二、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特色

查看全文

影视剧人物塑造管理论文

在山东影视剧领域,赵冬苓的作品是颇为引人注目的。自1992年她创作了第一部电视剧《大地缘》,至今已创作电视剧二百多部集,电影六部。赵冬苓的影视作品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她的作品以写“正剧”和“弘扬主旋律”见长,她的每部影视剧都和时代的脉搏紧紧相连,为树立社会正气、弘扬民族精神、唤起人们的良知与责任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山东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忧患意识、人文关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她的作品一部分是写英雄模范人物的,除了《大地缘》,还有《民警程广泉》、《军嫂》、《孔繁森》、《任长霞》、《郑培民》、《真水无香》等。另一部分是直面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关注社会问题和焦点问题的。《回归爱的世界》呼唤真诚、道德。《激情辩护》讲述了一个在传统道德与现代观念的矛盾冲撞中寻求平衡所产生的故事。《紧急救助》通过一个打工妹出现危急状况,人们的良心被唤起,奋起救助,张扬了人性的光辉。《上学路上》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讲了一个西部孩子求学的艰难和执著。在这些作品中,赵冬苓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个性突出的圆形人物形象。不论是英雄人物孔繁森、任长霞、郑培民,还是王燕(《上学路上》)、陈平(《激情辩护》)等,都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心中。

在对人物的塑造上,赵冬苓并不着意表现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对人物形象的简单描述上,而是十分重视对人物心灵深处的剖析,尤其着意揭示主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对英雄模范人物,赵冬苓把他们当做普通人来看待,他们不仅有高尚的信念和追求,也有遇到困难或不被理解时的痛苦和无奈,因此人物写得生动、感人,既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个性,也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典型性。《孔繁森》中的孔繁森舍下妻子儿女和九十多岁的老母亲三次援藏,让许多人不理解,甚至怀疑他对家人的感情,剧作很好地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在西藏的日子里,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家人,当他听贡桑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时,他拨通了家里的电话,他要听听妈妈和家人的声音,当妈妈一声“三儿”的呼唤传来时,孔繁森一下跪倒在地下,颤抖地叫了一声“妈”,把他的思恋、内疚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他援藏期满,自治区的领导希望他能留藏,到阿里担任地委书记时,剧中真实地表现了他的矛盾心理,他想回家,守着他那九十多岁的老母亲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又放不下西藏的一切,当他最终决定留在西藏时,那种急切回家的心态分明表现出对家中亲人深深的思恋;正是通过这些对孔繁森内心世界的细致描写,揭示了英雄孔繁森的高尚情怀,作为民之子和人之子无法兼顾时的痛苦的心路历程。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有时这种人生的缺憾或不完美更能打动人,也更有震慑力。《大地缘》中的农业科学家周元应从60年代到80年代近三十年的时光在农村搞科研,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帮农民解决了吃饭的大问题,被农民视为恩人。可是周元应因为长年在基层,科研无法企及高的领域,同时荒疏了外语,因而没评上高级职称,而从国外回来的博士生项昆年纪青青的却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破格评上高级职称,他因此委屈和愤懑,心理极度地不平衡,产生了不由自主的嫉妒心态。尽管这样,他还是坚守在农村基地搞科研。这种真实心态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平凡人的真情实感,增强了周元应的人格魅力。

在矛盾冲突与对手较量中,张扬人物个性,是赵冬苓人物塑造的另一特色。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矛盾,在影视剧中真实地具体地艺术地反映这些矛盾,并在矛盾冲突中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影视剧的成功所在。《任长霞》中,任长霞作为一名公安局长,其职责就是维护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安宁。这必然和社会的黑暗势力形成尖锐的矛盾,任长霞正是在和社会上猖獗一时的黑暗势力的斗争中彰显出英雄本色。她刚到登封市上任时,登封市“黑社会”猖狂,杀人案、强奸案、打架斗殴等频频发生,而且历史积案很多,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她知难而进,走街串户了解民情,设置“申控工作室”鼓励广大老百姓检举揭发恶势力犯罪的证据和线索,她被“黑社会”视为眼中钉。正当她带领同事们全力侦查案情时,他们打来了恐吓电话,威胁要对她的儿子卯卯下手。她陷入了深深的担忧和矛盾之中,但她没有退缩,她就是这样和她的同事们面对凶残的黑势力,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最终致使“黑社会”犯罪团伙67名成员全部落网。“砍刀帮”被捣毁,系列强奸案、杀人案、盗窃案纷纷告破,彻底改善了河南省登封市的社会治安,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她的个性也在带领大家和犯罪分子的斗争中得到了张扬。当任长霞为集中警力打击本地犯罪集团无形中影响了省级要案进度,和上级领导产生了矛盾时,她仍然把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

而《激情辩护》则描写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并通过矛盾冲突展示了人物的典型性格。《激情辩护》写的是山东姑娘林晓光嫁给了香港商人李良伦。当他们的幼女李南患白血病的灾难来临时,婚姻基础的脆弱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了父亲李良伦的逃逸。年仅五岁的李南将父亲告上法庭,以此展开了两方律师的“激情辩护”。被告方的人女律师陈平,是一个具有现代观念、崇尚理性思维的人,她非常精明又有心计并且有远大抱负,她认为法律上的判决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但面对小女孩生病的惨状和感人的亲情,她内心深处的道德和良知被唤醒,于是,传统道德与现代观念产生了矛盾冲撞,在理性与感情、名利与良知中搏斗,最终她战胜了自我,求得内心的安宁,她的思想也得到了洗礼和升华并成熟起来。

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刻画出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是赵冬苓影视作品的又一特点。生动鲜活、独到精彩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观赏性和感染力的重要因素。银屏上的很多优秀作品都留下了许多让人回味的细节,“多么鲜明的人物,多么震撼的事件,多么深刻的主题,都要倚仗一个个精到的细节来铺垫、来烘托,否则,无人乐意看,看了也记不住,似过眼烟云,过目即忘;似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1)。所以,细节关乎着人物的塑造和一部作品的成败。赵冬苓的作品精彩的细节描写处处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因细节而血肉丰满。

《大地缘》中,有两处农民给基点组的科学家送干粮的细节感人至深,通过农民对科学家的真挚的关爱和真诚的感谢,彰显出这些农业科学家的崇高和伟大。一次是灾荒之年,基点组的粮食供应不上,为了搞试验,四位农业科学家饿着肚子没日没夜地呆在试验田里,终于基点组长曾守朴和周元应体力不支晕倒在试验田里,当乡亲们知道科学家们饿昏了时,他们把家中最珍贵的东西都拿来了,只见屋中到处放着篮子、筐子、碗、盆之类的东西,里面装着窝头、瓜干、地瓜、野菜,那可是当时救命的东西。第二次是在科学家不懈的努力下,终于让盐碱地长出了庄稼。丰收了,农民们端着新小麦做的馒头送到基点组,争着抢着让他们的恩人先尝尝,面对着一篮篮、一篓篓雪白的馒头,他们既感动又着急,这么多馒头真不知该如何办才好,县委王书记帮他们解了围,“就一家馒头上咬一口吧”,基点组长曾守朴流着泪水走向一筐筐馒头,每筐馒头掰下一口和着泪水吃下去,馒头筐排成了长队,人们同样是流着泪水静静地注视着他。通过这个细节展示了农业科学家们渴望祖国富强,人民幸福,心甘情愿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牺牲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和农民的血肉亲情,农民的朴实和知恩图报的善良本性。《上学路上》,家境贫寒的王燕为了能继续上学,一个暑假历经艰难,终于挣够了新学期的学费,开学那天准时出现在学校里,摊开的小手里放着被汗水浸湿的二十四块八毛钱。这一细节将一个农家女孩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生动鲜活地表现出来了。在《孔繁森》中,孔繁森为两个孤儿洗澡的细节,用胸膛为藏族老阿妈焐脚的动人场面,让我们看到作为英雄的那种博大的爱和无私的给予。

查看全文

意识论与文学人物塑造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可以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是人性自然生发出的意识,是深藏于人脑中没有表露出的部分,它在人的意识中比重远大于意识。弗氏将这部分意识称为“本我”或“真我”,而将受潜意识驱使所表现出的人性称为“假我”。最早意识到意识与潜意识的对立关系,并进行文学创作的是苏轼。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挂职的团练副使,由中央官员被贬为地方小官,从高级文官被贬为低级武将,巨大落差使苏轼极度苦闷。在黄州的穷乡僻壤,功业无成,终老东坡的可怕结局令苏轼不寒而栗。他在东坡筑宅,到沙湖买地,无疑是在为以后的生活作安排,也是在为今后人生作安排。他自号为“东坡居士”,颇有自嘲的味道:一个满腹经纶的文官,怎么就与“东坡”发生了必然的联系,老死乡村?诗人表面上旷达潇洒,但灵魂深处却在承受煎熬。

建功立业,扬名立万,名垂青史的用世之心与顺其自然、及时行乐、安享生活的遁世之心发生激烈碰撞。心灵深处有两个苏轼争吵不休,令诗人寝食难安。为了排泄内心的苦闷,他与友人在月明风清之夜,泛舟赤鼻矶,眼前“如画”的江山与赤鼻矶就是三国战场“赤壁”的误传,触动了诗人敏感的神经,他找到了一个发泄的突破口,那就是《赤壁赋》。诗人巧借“赋”中主客对话,抑客扬主的模式,让“假我”与“真我”进行一场论战。在《赤壁赋》中,代表假我的“主”,泛舟于浩渺的大江之中,心旷神怡,神思飞越,飘飘欲仙,乐不可支,而代表“真我”的“客”却满腹心事,触景伤情,吹起哀伤的洞箫,想起“横槊赋诗”的“一世之雄”曹公竟然作古,想起自己“鱼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可怜处境,两相对比,顿感自身卑微渺小,进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幻灭之感挥之不去。“客”的一番情真意切的表白,真实地展示了苏轼此时的内心世界。苏轼同期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表达了与之如出一辙的情绪,只不过把“风流人物”换成周瑜而已。

苦闷也好,幻灭也罢,本是苏轼真实的感情,他却不会让它赤裸裸地表露出来。他要说服自己,让自己变得旷达、洒脱些。于是代表假我的“主”来说服代表“真我”的“客”:看问题要从“变”和“不变”两方面看,如果“自其变者而观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因而无所谓“伟大”与“渺小”,“须臾”与“无尽”的差别,更不必计较这种差别。人要明白人生际遇变幻的道理,顺其自然,善于找乐趣。眼前有清风、明月之美景,就该尽情地赏;船中备有佳肴美酒,就该尽情享用;尽兴之后,就该随意地睡。“假我”一番相对主义的宏论,终于说服了“真我”,主客尽欢,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夜晚。本文中的“主”、“客”己远非汉赋中“子虚”、“乌有”、“无是公”之类简单的虚拟人物可比,而是巧用意识和潜意识的对立关系,塑造出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相互补充的形象,它向读者展示了处在困境之中的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其别出心裁的构思是对我国散文表达技巧的独特贡献。意识和潜意识的对立关系在古代章回体小说中被用来塑造人物形象,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在《西游记》五十六至五十八回中,设立真假美猴相争的情节,真实地展示了孙悟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塑造了复杂、丰满的美猴王形象。如果说,孙悟空一路上降妖除魔是护法行为,那么,剿除假悟空则是降服心魔的行为。心魔就是假悟空的潜意识所幻化出的形象。这符合孙悟空个性发展的逻辑。孙悟空本为天地所生的灵猴,有强烈的反抗意识,是典型的“魔”。他早年就曾大闹龙宫、地府、天宫,将现有秩序闹得一塌糊涂。只是如来佛用法力将他压在五行山下,又派观音菩萨以成佛坐莲台为诱饵,悟空才不得已皈依佛门,走上“正道”,但骨子里的魔性却不时爆发。取经途中,步步艰难,险象环生,因唐僧肉眼凡胎,不识贤愚,动不动误怪悟空,骂泼猴,念紧箍咒,甚至翻脸,要将悟空逐出师门,令受不得闲气的悟空憋了一肚子怨气。悟空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怎能受得了!但为了前程,他还是委曲求全,表忠心,赔小心,竭忠尽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偶遇拦路抢劫的强盗,悟空为了保唐僧,魔性大发,失手打死了几个强盗,颇受唐僧责难;投宿到杨老头家,耳闻杨老头的逆子的种种劣迹,就有意为民为杨老儿除害,恰巧杨老儿的逆子竟追袭上来,悟空怒火中烧,打杀了这个祸害。唐僧出于一善之念,全然不管前因后果,一味埋怨悟空,在祷祝时,竟说出要亡灵去告发悟空,我和他各居异姓,无关无涉等无情绝义的话来,令悟空心灰意冷。当唐僧念动咒语,要将悟空逐出师门时,悟空表面上还在哀求,但长期积累的怨气令他忍无可忍。悟空在无奈中黯然离开,在走投无路中去了南海普陀岩。“假我”走了,“真我”却咽不下这口气,奋然杀了回马枪,打倒了唐僧,抢走了包裹,回到了花果山。吴承恩在多方面有意识地强化了假悟空是悟空心魔所化的形象。

从真假悟空的形象、法力、感情方面,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法进行渲染和暗示。作品描写假悟空的相貌与真悟空毫厘不差,令唐僧、八戒、沙僧无法分辨,甚至连照妖镜、法力无边的观音也分辨不出;法力也与真猴王一般;都对唐僧又敬又恨,都念念不忘上西天取经;假猴王还专门选了几个猴妖变成唐僧师徒,准备前去取经;都对花果山情有独钟,且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都对紧箍咒语敏感。还是八戒无意中一语道破天机:“都是真的。”作者怕读者不明就里,在作品中直接赋诗咏叹:“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又云:“心有凶狂丹不熟,神无定位道难成。”并借如来之口说,“汝等皆是一心,且看二心争斗而来”,点破了假悟空的真面目。从结果来看,如来识破了假悟空,真悟空打死了假悟空,从此师徒一心一德,顺利上西天取回了真经。真假悟空的争斗过程合符逻辑地揭示了孙悟空从魔到佛的心路历程,假悟空作为真悟空的另一面,极大地丰富了人物形象。吴承恩能塑造假悟空的形象,绝非偶然。他可能从佛学理论中得到了启发。佛学强调修身关键在于修心,在于炼心魔,认为外魔好炼、心魔难伏。唐僧师徒所历经的八十一难,是炼外魔与炼心魔的艰难过程。十四个寒暑,历程十万八千里,师徒心魔炼尽,方成大道。吴承恩从佛教修心理论中获得了灵感,塑造了真假悟空的形象,为我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创作方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在《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五回“惑偏私惜春矢素志,证同类宝玉失相知”中,也巧用了意识和潜意识的对立关系。重沐天恩的江南甄府的公子甄宝玉来求见,因“素知甄宝玉为人必和他同心,以为得了知己”,贾宝玉便兴致勃勃地去见他。谁知见了面,甄宝玉尽管长相、装束、举止都与贾宝玉相似,却满嘴是对过去“真性情”的悔悟和文章经济、忠孝节义、立德立言的“酸论”,令贾宝玉十分倒胃口和失望,被贾宝玉判定“不过是个禄蠹”。甄宝玉不过是贾宝玉意识中的“假我”而已。他在此时出现绝非偶然。贾宝玉与封建道德和家庭分道扬镳的过程,绝非是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而是有痛苦,有反复,有挣扎的曲折过程。已逝的祖母、健在的父母、妻子及其他亲人对他的教诲、哀求等在贾宝玉的灵魂深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彻底割断与贾府的联系的关键时刻,贾宝玉产生了巨大的矛盾,“真”“假”两个宝玉发生激烈的碰撞,使他痛不欲生,险些送命。最终,“假”宝玉战胜了“真宝玉”,“真我”战胜了“假我”,从此,贾宝玉下定了与家族决裂的决心。

查看全文

古代文学各时段作品中人物及文学形象研究

摘要:中国是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演变过程当中,中国先民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成果。古代文学作品的种类繁多,类型也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的描写以及文化形象的塑造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将结合古代文学各个时段的作品分析人物以及文学形象。

关键词:古代文学;人物形象;文学形象

1引言

在人类的生活当中,由于人们的身份、社会地位、性格和命运存在着不同,使得人们在文学表现手法上存在着差异,可能会运用不同的文学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个十分鲜活的人物形象。中国的古代文学非常具有研究的价值,通过对历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古代先民的文化修养,并且能够对现在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更多借鉴。

2古代文中各个时期作品中人物以及文学形象研究

人类是生活的主角,文学作品更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文学作品如果离开了人物,就如同水离开了源泉,树木离开了其根本。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创作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一个中心,是整个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在诸多的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肖像的描绘、人物文学形象的塑造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或是由于作者个人的思想,作者不同的命运以及不同的时代背景所导致的。纵观中国文学几千年的历史,由最开始的几百字的短文,到上千字的著作,无一不重视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存在着差异。中国文学作品的起源是《诗经》,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契机所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