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描写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8 22:22: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物描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文人物描写管理论文
[内容]
读了《老杨同志》一文,老杨同志的生动形象,清晰、逼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呼之欲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了老杨同志这一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写人物言行。文章在描写老杨同志所作所为的同时,又把他对待不同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突出老杨同志的品质。
例如在处理在何处吃饭的问题上。刘广聚知道老杨是县农会主席,马上奉承拉拢,欲请客吃饭,但遭到老杨同志的拒绝,并指出“这是制度,不能随便破坏”。广聚认为他是个“执拗”、“不随和”的人。可是,当他到了“老槐树底下最穷”的老秦家时,他对老秦一家及他们的邻居小顺又是显得那么随和。“我自己舀,唉,老人家,咱们吃一锅饭就对了……”,“我姓杨……叫我个‘杨同志’或‘老杨’都好……”,“我也吃这饭,这饭好吃”并自己动手舀“山药蛋南瓜”。这样一对比,充分表现了老杨同志高度的原则性和鲜明的阶级立场。而在打谷场上,这种对比就更明显了。
打谷场上,老杨同志和群众同劳动,同休息,并给他们讲自己的身世,谈得很融洽,而广聚一来,群众都哑口无声了。于是,老杨就给广聚钉子碰,并用“你还等谁”这一委婉的言辞赶广聚走。这样,把老杨深入群众、依靠群众与广聚一伙格格不入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对比,再一次表现出老杨同志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的思想品质。
小说中,作者不仅让老杨同志用自己的言行“亮相”,还借别人对老杨的看法突出他。
老杨同志人物描写论文
[内容]
读了《老杨同志》一文,老杨同志的生动形象,清晰、逼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呼之欲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了老杨同志这一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写人物言行。文章在描写老杨同志所作所为的同时,又把他对待不同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突出老杨同志的品质。
例如在处理在何处吃饭的问题上。刘广聚知道老杨是县农会主席,马上奉承拉拢,欲请客吃饭,但遭到老杨同志的拒绝,并指出“这是制度,不能随便破坏”。广聚认为他是个“执拗”、“不随和”的人。可是,当他到了“老槐树底下最穷”的老秦家时,他对老秦一家及他们的邻居小顺又是显得那么随和。“我自己舀,唉,老人家,咱们吃一锅饭就对了……”,“我姓杨……叫我个‘杨同志’或‘老杨’都好……”,“我也吃这饭,这饭好吃”并自己动手舀“山药蛋南瓜”。这样一对比,充分表现了老杨同志高度的原则性和鲜明的阶级立场。而在打谷场上,这种对比就更明显了。
打谷场上,老杨同志和群众同劳动,同休息,并给他们讲自己的身世,谈得很融洽,而广聚一来,群众都哑口无声了。于是,老杨就给广聚钉子碰,并用“你还等谁”这一委婉的言辞赶广聚走。这样,把老杨深入群众、依靠群众与广聚一伙格格不入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对比,再一次表现出老杨同志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的思想品质。
小说中,作者不仅让老杨同志用自己的言行“亮相”,还借别人对老杨的看法突出他。
老杨同志中人物描写论文
[内容]
读了《老杨同志》一文,老杨同志的生动形象,清晰、逼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呼之欲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了老杨同志这一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写人物言行。文章在描写老杨同志所作所为的同时,又把他对待不同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突出老杨同志的品质。
例如在处理在何处吃饭的问题上。刘广聚知道老杨是县农会主席,马上奉承拉拢,欲请客吃饭,但遭到老杨同志的拒绝,并指出“这是制度,不能随便破坏”。广聚认为他是个“执拗”、“不随和”的人。可是,当他到了“老槐树底下最穷”的老秦家时,他对老秦一家及他们的邻居小顺又是显得那么随和。“我自己舀,唉,老人家,咱们吃一锅饭就对了……”,“我姓杨……叫我个‘杨同志’或‘老杨’都好……”,“我也吃这饭,这饭好吃”并自己动手舀“山药蛋南瓜”。这样一对比,充分表现了老杨同志高度的原则性和鲜明的阶级立场。而在打谷场上,这种对比就更明显了。
打谷场上,老杨同志和群众同劳动,同休息,并给他们讲自己的身世,谈得很融洽,而广聚一来,群众都哑口无声了。于是,老杨就给广聚钉子碰,并用“你还等谁”这一委婉的言辞赶广聚走。这样,把老杨深入群众、依靠群众与广聚一伙格格不入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对比,再一次表现出老杨同志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的思想品质。
小说中,作者不仅让老杨同志用自己的言行“亮相”,还借别人对老杨的看法突出他。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主题荟萃,实现群文有机组合
小学语文教材以主题单位进行组合,这本身就是一种群文设计思路,教师要有单元学习意识,让学生掌握单元主题,也为展开群文阅读创造良好条件。从三年级开始,教材编辑时,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一篇略读课文,到五六年级,每一个学习单元设置了两篇略读课文,其用意当然是为增加学生阅读量。为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教师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根据文本内容,为学生搜集更多同类文本资源。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参与到文本资源搜集过程中,学生在搜集过程中获得的阅读认知,会更深刻更可贵。在学习《渔夫的故事》时,教师根据童话体裁内容,选择了《小壁虎借尾巴》《七颗钻石》《犟龟》等内容组成群文组。教师给出阅读提示和要求:这几篇童话故事在主题、情节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针对教师问题设计,展开定点式阅读。学生阅读展示时,有学生说:这些童话故事都涉及智慧、善良、执著等主题,在结构上都出现了反复讲述的特点。教师集合相关童话故事形成群文,为学生群文阅读创造条件,学生从群文阅读中形成共性认知,极大丰富了阅读手段,提升了阅读品质。
二、整体设计,实现群文横向衔接
小学阅读教学内容注重字词句的应用、常见修辞方法的选择和一些写作技巧的探索。教师在具体阅读引导时,需要对群文进行整体考量,从多篇文本阅读中提取信息,设计比较性、迁移性更强的阅读问题,促使学生思维形成多元启动,对群文展开阅读、分析、整合、评鉴、创新等阅读活动。在学习《刷子李》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人物描写时,先让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然后找到人物描写抓特征的手法。教师搜集《张大力》《苏七块》《泥人张》等多篇文章,让学生找到相关人物描写,体会描写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在抓人物特征进行描写方面有什么创意表现。学生阅读兴趣很高,针对教师给出阅读问题展开相关信息搜寻。在阅读成果展示时,很多学生都找得非常准确。教师让学生对同类文章进行同质问题探讨,学生在具体阅读体验过程中很容易形成共性认知,特别是对人物描写技巧有了一些切实认知,这对提升学生写作水平语文素养有重要帮助。
三、意识渗透,实现群文深度挖掘
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横向联合,更需要纵向挖掘。所谓纵向挖掘,是指群文阅读中对阅读共性认知进行深入剖析解读形成的阅读认知。群文阅读方法具有普适性、规律性,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群文阅读的一般性技巧,让学生对群文信息进行搜集、整合、优化、质疑、探索等操作,最终形成群文内涵本质属性,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逐渐形成阅读学习方法和经验。在学习《小英雄雨来》时,教师发动学生搜寻类似内容。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很快就找到:《抗日小英雄王二小》《闪闪的红星》《抗日小英雄王朴》等相关文本,教师将这些文本资源进行网络搜集,群文组构成非常圆满。教师给出阅读问题:小英雄都有勇敢机智的共性特征,也有一些个性差异,阅读文本找找这些小英雄的性格差异。学生立即展开阅读活动,有些学生自觉进行合作阅读,开展多元比对。教师让学生找到群文中人物性格差异,这是促使学生从共性问题中找到个性化特征,对学生形成重要考验,加大了阅读难度和深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阅读品质。教师结合文本教材内容展开课外群文组合、设计、研读,符合新课改精神,也是学生阅读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群文阅读不仅是一种量的积累,更是一种崭新的阅读意识培养。通过群文梳理阅读主线,学生可以获得更多阅读技巧,对文本认知也会更加深入,对形成良好阅读品质有特殊意义。
如何习得语文教材人物写作技巧
摘要:该文论述了在高三复习中,关于人物描写方法可以借助教材中的经典文学,引导学生如何从教材中习得人物写作技巧,通过细节描写、情感张力、独特的视角等角度提高学生语文阅读与欣赏能力,使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物描写技巧;细节描写;情感张力
中职高三语文教学大致有一种倾向:因为高考题来自课外,所以教材没有复习的必要,学生除了识记一些必要的文学常识、名言名句之外,大抵可以放弃教材。大多数教师在复习伊始,便围绕20多个考点,逐步展开教学。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实际上,“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早在20世纪40年代由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名言,至今还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从工具性质出发,还是从人文性质出发,教材始终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在写作素材的积累、语言素材的借鉴、人文精神的浸染、人生智慧的启迪等方面,都对高三学生带来启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利用教材,怎样选择教材内容。笔者利用高三复习中关于人物描写技巧的专题,借助教材中的经典文学,引导学生从教材中习得人物写作技巧,提高语文阅读与欣赏能力,使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一、把握细节描写,赋予人物以生命
教材人物类型丰富多样,如《合欢树》《我与地坛》《我的母亲》《卖白菜》,写的是“母亲”,文中人物都是平凡的人、“我”最亲近的人。再如《一张诊断书》《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写的是古今中外的名人,是高尚的人,也是“我”敬仰的人,从文体角度讲,他们是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最后的常春藤叶》写的是底层艺术家,《青龙偃月刀》写的是低层手工艺者,《老人与海》写年迈的渔夫,这些是小说中的人物,他们是普通人,但都是“我”敬佩的人,在他们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些人物都是教材中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他们在古今中外的文学长廊里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的也许让人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为什么?因为在他们身上,有时代的烙印,有作家的寄托,有社会本质的反映,有人类共同的性格所在,也有他们独特的个性。这些性格的体现不是通过作家“贴标签”形成的,而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体现的。在课堂上,笔者列举几例予以说明,以下是课堂教学片段。片段一:《林黛玉进贾府》“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师:这几句话,你能听出什么含义?又体现说话者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生1:有礼貌、有教养的黛玉。生2:林黛玉为自己不留下吃饭说明理由。生3:语言类的细节描写能细致、真实地反映人物的心理和个性。这几句话看似平常,实则看出讲话者的细腻心理,她婉言拒绝邢夫人,表明对舅母的尊敬和感激,又顾全大局。如此的待人接物,言语得体,表现其修养和性格。片段二:《项链》“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师:这片段属于什么细节描写?生:心理。师:有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主人公什么性格特点?生:排比手法。用四个陶醉写出马蒂尔德梦想成真后兴奋、激动、忘乎所以近乎疯狂的心理状态。让学生通过学习教材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真实流露的情感,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学生只有走进文本的深处,才会在自己的写作中深入浅出,灵活运用学到的各种技巧,使所写的人物更加栩栩如生。
二、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张力
文学形象叙事翻译和语用翻译论文
摘要:翻译的首要标准是“忠实”,即对原来文本意义的准确理解和用新文本作准确再现。然而,文本的意义受作者、文化系统、读者等多方面的制约,具有自身的语义不确定性和理解上的多重含义性。本文以人物形象,包括动作、对话和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几方面的具体实例探讨了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叙事学理论和语用学理论如何使译文与原文达到语用等效。作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必须对特定语境中的意义进行分析,确定有关成分的意义。并以不同的视角对意义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准确恰当地译成目标语,达到与原文的动态等效。
关键词:文学形象;翻译;叙事学;语用学
一、引言
文学形象的艺术表现,包括外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环境与人物、人物与事件的关系的描写,等等。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既要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要便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既注意原作信息的正确传递,又注意原作者美学意图的充分体现。文学翻译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译论里(曾文雄,2005,p.62-67)。在翻译领域,由于对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认识模糊而陷入重艺术、轻语言或重语言、轻艺术的倾向,翻译实践的随意性和翻译批评的极端化等现象不时出现。本文尝试将叙事学理论和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基于对人物刻画的多视角、多方位的考察,着重从微观层次,即人物的动作语言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探讨这两种理论对文学作品翻译的指导作用,以求拓宽翻译的研究领域。
二、人物动作语言翻译
人物描写方式属于正面描写,人物描写的方式主要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采用人物描写方式,能以形传神,增强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揭示人物心理和性格,表明人物的思想品质。人物的动作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艺术表现方法。武松、林冲、李逵、鲁智深、张飞、诸葛亮等典型艺术形象塑造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人物的行动描写。一提起武松,妇幼皆知他景阳冈的打虎行动;一说到关羽,人们总忘不了他过五关斩六将的一系列行动。因为打虎这一行动成了武松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而过五关斩六将的一系列行动,则充分揭示了关羽勇猛善战的英雄豪气。也就是说,行动是人的精神状态的表露。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及精神面貌,主要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来揭示的。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通过一个人的行动,可以窥见其思想和心理活动。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夜走灵官峡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我国广大筑路工人在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不畏艰险、坚守岗位、忘我劳动的精神。
(二)懂得本文在人物描写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三)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举止、表情等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意思选取材料以及人物描写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小学生写作水平提升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占据着重要地位——既是一大重点,又是一大难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科真实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是,纵观目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不难看出小学生的写作常常会出现词不达意、表达不清以及凑字错字现象,为此广大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寻求最佳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推动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氛围
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给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为了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抽象知识的直观化展示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以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应用意识的培养打好基础。例如,在教授“习作:漫画的启示”这部分知识时,笔者为了让学生对“漫画”这一题材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文章的创作,就将信息技术运用在了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在备课阶段,就利用网络资源寻找了一些“漫画”资源,并且将一些生动形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漫画资源下载了下来,再将这些素材进行汇总放在课件当中。然后,在课上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笔者借助信息技术将自己在课前准备好的漫画资源进行展示。漫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学生耳熟能详的《哪吒闹海》《龟兔赛跑》等多种多样的漫画故事,营造出了一种生动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情境中认真地观看漫画,并对漫画产生兴趣。在漫画展现结束之后,学生们都表现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笔者顺势跟学生们说:“同学们,老师从你们的表情中就能看出来大家十分喜欢漫画,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写一写漫画带给你的感受吧。”于是,笔者借助“漫画”的气氛,让学生们以“漫画的启示”为主题进行文章的写作。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创作之后,笔者会随机选择学生进行分享,读出他们的所写内容,使学生们在能了解自己对漫画的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得到发展。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将自己融入生动的情境中,还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文章的创作,以此助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二、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写作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缺少写作素材而导致学生的写作质量差。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虽然知道自己文章的大体框架,也能列出比较好的提纲,但是脑海中并没有具体的素材进行补充。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让学生的知识不断被扩充,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夯实写作基础。例如,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着深刻内涵以及积极含义的课外读物,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延伸和拓展。如:在进行《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的教学时,学生们通过教材内容已经了解了圆明园毁灭的情况和原因,笔者为了让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更深层次的激发,就给学生们推荐了一本关于描写圆明园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了解圆明园这座伟大建筑的基础上对这篇文章进行阅读,并进行深刻的理解。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给学生的创作注入更多的情感色彩。其次,笔者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笔记的习惯,在每次阅读之后,对文章中的精彩句子进行总结和抄写,形成一个记录本,久而久之学生会在不断地积累中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
三、阅读名著经典,掌握写作技巧
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路径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但由于学生存在阅读量的缺乏与生活阅历的不足,使其写作水平普遍偏低;而且由于学生缺少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导致小学作文教学存在较大的阻力。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差异,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真情实感可流淌于笔尖。
一、直观感受——抓住特点
就小学阶段而言,学生阅历不足,经验尚浅,对于一些景物难以通过言语来进行描述,使得写作空洞无神,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技巧指导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与写作相关的影像或者图片,从而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来清晰地感知景物,使得模糊场景具象化、抽象事物形象化,进而产生感悟,使得景物描写更为生动形象。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落花生》教学结束后,教师便可让学生进行仿写,比如尝试着用“荷花”或者“四季花”来作为题目进行习作。学生很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见到过这些景物,因此在景物描写上很难赋予情感,教师则可以提前准备好与之相关的图片或者短片,让学生通过图片、短片来对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包括花的花瓣、花蕊、根茎以及叶脉等,使学生对景物的外观有个清晰的了解,比如花的形状、颜色等,之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与之相关的生长环境,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描写相应景物。在写作过程中,写作内容通常无法面面俱到,同时面面俱到也不是写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尤其在对人物的描写过程中,如何在作文框架中将人物特点凸显出来,才是构建个性化人物形象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魂”来突出人物特点。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詹天佑》一文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的詹天佑的“魂”是怎样的,在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后,学生能够感悟到詹天佑的“魂”便是爱国敬业、坚守岗位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之后教师再进行引导:“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人物描写,能够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教学指导学生准确抓住人物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
二、选择典型——感受形象
所谓的典型事例是指人物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事物,选择典型事例是能够将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以及人物的特色变得更具说服力,从而产生“以小见大”的写作效果。例如,教师在讲授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将相和》时,学生在阅读蔺相如连连为赵国立功,被赵王提拔为上卿,听到廉颇心生怨念,一而再、再而三地避开廉颇时,学生普遍产生不解,好奇蔺相如为什么会畏惧廉颇,但当蔺相如将原因仔细阐述之后,蔺相如在学生内心中的形象顿时就变得完整和立体起来,让学生明白蔺相如之前并不是畏惧廉颇,而是为了赵国的稳定而避免与廉颇接触,教师这时便可以适当地进行引导:“这样的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样的好处?”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后得出结论:“这样的反转能够凸显蔺相如的聪慧通透,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体现蔺相如对自己国家稳定的感情。”这种典型事例的选择能够将人物的特色更好地呈现出来,通过这样的人物描写指导会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样一个景物,如果作者的心境不同,那么景物所呈现出的特色也就不同。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纳了许多文人墨客借景抒情的文章,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赋予自己独特的情感,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本文章中景物所表现出的作者情况,通过了解作者情感来感受生活真谛,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金色的草地》中,有一段描写道:“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哈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在这段景物描写中,蒲公英景物出现的情况是建立在人物嬉戏的情节中,虽然没有着重描写,但是通过人物之间的活动,能够使读者清晰地感受到蒲公英所带来的快乐,这种借助景物来反映内心情感的方法,能够很好地烘托出景物的形象,学生通过深度感悟,能够懂得如何利用景物来传达自我情况,同时保留景物描写的准确性与美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仿写片段——掌握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