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8 21:43: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文素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文素质培养与语文人文性教学
摘要:人文性是大学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教育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宗旨所在。如何实现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学,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历时性考察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历史渊源,从现时性剖析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语境,从实践性探究大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人文素质;大学语文;人文性;审美性
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可从泛意义和限定义两个方面去理解。从泛意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从限定义来说,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主要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内在品格,包括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个义项,表现在人格、气质、修养等诸多方面。人文素质培养是将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传达给个人,以影响个人的成才和成人。人文素质培养注重于心灵的启发、灵魂的陶冶,着眼于心理的润物细无声和情感的潜移默化。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完整而有意义的人,教育个人如何去处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形成健康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优秀的道德情操。蔡元培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1]人文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领域、全过程,但主要领域在于人文学科的教学,主要过程在于大学阶段。对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大学语文课程是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甚或是唯一的课程。反过来说,人文素质培养也是大学语文的立身之本、立根之基。人文素质培养通过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或人文性教学加以实现。大学语文教学是通过母语教育、文学教育,进而达到人文教育、审美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这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宗旨所在。那么,如何进行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学,以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呢?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历史溯源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孔颖达解释说:“文明,离也;以止,艮也。用此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此贲卦之象,既有天文、人文,欲广美天文、人文之义,圣人用之以治物也。”[3]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儒家的“六艺”教育,即诗、书、礼、乐、御、射,就体现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可谓中国通识教育的发端。这个教育传统一直绵延整个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时期,中间虽然横亘自隋代开始的带有较重功利色彩的科举教育,但古人教育一直强调琴、棋、书、画、诗的兼修。可见,中国古代教育的人文内涵从未中断。清朝末年,中国出现现代大学的雏形。“五四”后,受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重视人文主义教育的外来影响,在迅速发展的中国现代大学课程中出现了近同大学语文课程的国文课,朱自清、沈从文、吕叔湘等都曾执教过这门课程。“”后的1978年,为凸显大学教育中的人文传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联合倡议在全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自此,中国大学的全面性人文教育踏上了新的征程。时至新世纪的2006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教育部随后发文要求各大学做好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工作。国家对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视,在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时间里得到了体现。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语境与人文性教学的实施
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优秀川剧人才
摘要:本文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专业为例,分析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为核心,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专业课为切入点,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以开展读书活动为载体,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以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为保障,确保人文素质教育取得实效等措施。
关键词:川剧;素质;教育
振兴川剧是推动四川文化大跨越,促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作为四川省振兴川剧三大基地之一,是振兴川剧的重要阵地,是守望民族传统艺术的坚强堡垒。振兴川剧关键是人才,如何培养更多更好的川剧艺术人才,是目前川剧工作者,特别是川剧艺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专业为例,指出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途径等方面探索川剧艺术人才的培养。
一、川剧艺术人才培养的成效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原四川省川剧学校)自1953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川剧艺术人才的培养、川剧教学成果的积累和剧目继承、改革、探索等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川剧艺术表、导、演、音乐、舞台美术专门人才。活跃在川剧界的陈智林、沈铁梅、田蔓莎、李莎、肖德美等90%的“梅花奖”一线演员均是该校学生;学院的美籍留学生白灵芝荣获“全国艺术院校戏剧比赛银奖”;学院创排的川剧《死水微澜》摘取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和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上海“白玉兰艺术表演奖”,被戏剧界誉为振兴川剧的里程碑。2008年,学院招收首批川剧专业大专生,开启了川剧事业后继有人的正规化、高水平专业教育,川剧人才培养由此上升到一个新层次。每年择优录取60名川剧和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学生享受师范生免费或补贴教育待遇,培养一批又一批“小梅花”苗子和高素质技艺专门人才,让川剧文化延续生命。
二、川剧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1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1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医学的发展从传统的医学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说明现代医学不仅是自然科学,而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交叉融合的综合学科。医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密切相关,塑造、培养和弘扬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直接目标,而对患者健康利益、医疗权利及人格尊严的尊重与关爱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状况不仅能够反映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现代医学教育应注重医学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只有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在医疗实践中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患者,自觉的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1.2医生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地提高,人文理念地更新,患者主体意识地加强,患者不仅仅关注医生的医疗水平,而且,对医生的医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患者为中心,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良好医德的根本宗旨,又是作为一名临床合格医生的根本。当前在拜金主义、医疗技术至上等不良思想的撞击下,医生的价值观受到了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医学人文精神以疾病为中心,而有悖于“以人为本”的医学综旨。如何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赢得患者对医生的尊重与信赖,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而加强医生的医德培养,实现医疗技术与人文精神相融合,才能体现“医乃仁术”的基本医德原则。1.3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随着临床医学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医生更多专注于患者的局部,而忽略患者作为人所应付出的情感关怀与人文关怀。医学生要学会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并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患者在求医过程中的艰难和艰辛,对医学知识的欠缺及不了解,此外,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地理解和关怀。医生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患者想要了解的病情和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疑问要耐心细致地解答,理解患者的焦虑心理,在解决患者病情的同时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帮助。通过对医生人文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医生学会尊重、理解患者,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相关疑问,取得患者的相互信任,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2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状况
2.1医学教育重视专业学习轻视人文素质培养。医学教育中医学人文教育正在被边缘化,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据统计我国84所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课时为62个学时,仅占总课时的1.71%,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只占总课时的8.85%,而且大部分还是选修课[3],有学者提出增加医学人文课程和课时,但势必会增加医学生的负荷,既不必要,也不可行[4]。(2)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在医学院校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大部分教师都是文科专业毕业,缺乏医学教育背景及医疗实践,对医学的体验与认知多数停留在感性认知阶段[3]。(3)在医学人才培养及教育评价标准等核心层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影响力较弱,因此,在医学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案中不能充分体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也没有深刻反映社会关于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5]。2.2医学生职业观及价值观存在偏差。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医学生人文精神经受着各种文化的考验和侵蚀,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浮躁风气、世俗及功利文化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自我选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医学院校不断扩张,在校医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人均医学教育资源急剧下降[6],而部分医学院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过分注重于医学知识地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地培养,使得医学生们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到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多种多样的社会人文实践活动[6]。此外,在基础教育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部分医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比如职业信仰缺失、价值观感悟肤浅,在实用主义及个人名利面前,缺乏关爱意识及职业奉献精神[6],导致医学生对职业价值观取向存在着偏差。2.3临床医务人员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的人文修养对实习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及训练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部分临床医务人员不清楚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不了解作为医务工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医学人文素养,更缺乏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因此,也就无法向临床实习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地培训及训练。此外,在本行业中极个别临床医务人员身上体现的不正之风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医学人文精神在医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医院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忽视了对员工人文素质的教育及培训,以致长期以来形成的医院文化氛围不利于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形成。2.4社会不良思想的消极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及派生,如“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使得医学生越来越注重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而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的人文知识学习及积累已成为学习的额外负担。另一方面,一些医学生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从个人利益及需要出发来谋划自己未来的发展,每日只倾心于自己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不注重用心培养自己的奉献精神和关爱他人的思想意识,缺乏作为医务人员应有的职业素养及人文精神,因此,一旦这种不良思想放任自流,将会阻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人文精神的养成。
3临床实习教学中应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3.1临床实习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医学生向医生过渡的必然阶段,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及医患沟通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面对当前较为复杂的医疗环境,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要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使学生感受到医者应有的气质与风范。带教老师在医疗实践中通过言传身教,将敬业精神与患者交流沟通能力自然地传输给学生,使医学人文理念渗透于临床教学实践中,促进医学生角色的转变,提高学生的临床观察能力。此外,还应强调医疗与法规的关系,强化医学生法律意识,在诊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理念,使他们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3.2加强临床实习带教老师人文素质培养。带教老师在对医学生临床带教的过程中起主导地位,是医学文素质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带教老师的医德医风及人文素质修养对实习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实习带教老师要从我做起,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医院要加强带教实习老师医学人文素质培训,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与培训制度,将医学人文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作为医学生培养的主要任务,在临床实践与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实习带教老师的医学人文素养[7]。带教老师应注重自身人文修养的提高,身教重于言教,自身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超的职业技能,还需要有丰富的内涵,还需要有健康的情趣、高尚的医德、丰富的内涵,在临床教学阶段用自身魅力来教育和感染实习学生[7]。3.3建立临床实习教学人文素质评估体系。医学生在医学院校学习期间接受了人文素质教育课,而在临床实习阶段踏出校门步入社会、初次接触患者,缺乏相关医学人文素质的培训与学习[8],因此,应改变传统观念建立教学医院实习医师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将有助于人文素质教育持续、有效、规范、系统地开展。譬如,增加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课程,聘请一些知名专家定期来医院开展医学人文素质讲座,使新来医院的医学生认识到在临床实习期间不仅要加强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学习,还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地训练与培养,医院也可以定使医学生[8]。在临床实习期间医院应制定明确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并将其纳入临床实践、出科考核、毕业考试和招聘面试中。3.4营造医院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文化建设在医院地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医院人文教育氛围是一种巨大力量,会对临床医生及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医院人文教育贯彻“以患者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医院的人才资源优势,开展多形式、高品位、积极健康的人文文化活动,提高医院职工的科学素质和人文修养,如通过弘扬主旋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关爱病患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先进为表率的名家讲座等形式来加强医院人文精神地建设。医院良好的医学人文氛围,营造良好的医学人文氛围,可以提高员工的凝聚力,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吸引更多患者,在良好的医院人文精神熏陶下,医学生不但会加强自身医学理论与技能学习,也会主动践行医院的人文要求。良好的医院人文氛围,对临床实习期间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起着事半功倍之效[8]。总之,随着现代社会地发展,医学与人文呈现出相互关联,互相融通的关系,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职业人文精神,因此,这就要求医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不仅要加强医学专业知识地学习,同时更要注重自身人文素养地提高和积累,使自己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能够真正成为一名技术过硬、医德高尚的好医生。
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论文
一、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三、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入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怎样让学生养成人文品行?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就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要光大天人合一的精神。就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和谐自然;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拒绝;要正道直行,爱国爱家,就要求学生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论文
摘要:通过对高职高专工科类大学生文化素质状况的调查与研究,探讨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抓住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利机遇,开创高职高专工科类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工科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对策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关键,同时也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弱点。高职高专教育中那些以“物”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工艺性、技术性、技能性专业与以“人”为主要工作对象的管理性、服务性、艺术性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虽然有很大区别的,但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又都有其共性特征,是各个专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要求。因此,开展高职高专工科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应该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重中之重。
一、当前开展高职高专工科类大学生人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学习热情不够高,实用化取向明显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教育”和“应试教育”倾向严重,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独立和完备,忽视相邻学说的兼容和渗透,特别是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认为人文教育无非是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补充一些人文知识,提升学生审美品位等。
人文关怀提升学生素质论文
摘要:学会“人文关怀”对于教师来说是必须具备的素质,对于学生来说获得来自教师的“人文关怀”会极大的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人文关怀;教育
2005年2月《中国教育报》登载了一篇文章:《关于北京一名中考生的故事》。文章记述了北京的一名中学生,因为老师的歧视和体罚,致使这名学生丧失了信心,被老师宣判了“死刑”——老师向家长宣布这个学生考学的概率是“0”。最后,家长无奈地将孩子领回了家。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在家长的鼓励和指导下,孩子竟然考上北京的一所重点高中。
这个孩子平时天性顽皮好动,经常惹老师生气,学习成绩一般。在老师的眼里,他是一个坏学生。因他的调皮,使得老师越发看不上他,经常冷言冷语地挖苦讥讽他,经常罚他站墙角,有时还逐出课堂。老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这个调皮的学生在班里无地自容,老师对这个孩子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这个学生实在是不可救药了。”
家长找这位老师谈过多次,但是没有效果。无奈之下,家长对儿子说:“孩子,咱不在学校读书了,咱们回家!”这时距离中考仅剩3个月的时间。
在家里,父亲对儿子说:“你必须认真反思一下过去,失败在哪里?找准定位,我们不能考重点高中了,就是考上一所普通高中,你仍然是爸爸的骄傲!但是,你就这一次机会了,爸爸决不希望你去复读。希望你牢牢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要有自信,爸爸相信你!”
人文素质培养管理论文
一、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三、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入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怎样让学生养成人文品行?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就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要光大天人合一的精神。就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和谐自然;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拒绝;要正道直行,爱国爱家,就要求学生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护生人文素质内涵构建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护生应具备的人文素质指标内涵要素。方法参考赵玲俐等编制的“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报告”对人文素质所包含的要素分类,结合护理专业特色及护理专业和人文领域、教育评价等方面的20名专家函询的结果。初步确立护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的5个内涵要素。结果被调查专家对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期望值分别为(5.oo±o.00)、(4.83±O.38)分;法律素质期望值为(4.44±0.70)分;审美素质期望值为(4.22±o.80)分。经方差分析,f\''''-20.32,尸℃O.0l,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足护理专业大学生最摹本的人文素质;法律素质、审美素质是其重要的人文素质;此外,护理专业大学生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护理;大学生;人文素质;指标内涵
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也从原来的纯医疗护理向人性化、整体化的人文护理转变。随着护理高等教育的广泛开展,护生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其毕业后走向临床将为提高护士队伍的人文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在护理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整合护理工作的艺术及技术特征。总之从总体上说,研究护生人文素质内涵,其目的在于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在高等护理教育的过程中,应培养具有怎样内在素质的合格人才,说到底,就是高等护理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的问题,所以开展护生人文素质内涵的研究将为今后护生人文素质的评价提供一条值得参考的途径,弥补医学院校人才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中人文素质评价不足的缺点,也为高等护理教育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日前尚缺乏可操作的人文素质评价体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本研究参照西南大学赵伶俐教授等编制并提供的“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报告”,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自行设计问卷,研究护理、人文社会科学、卫牛事业管理、教育评价等多领域专家对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探讨护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内涵要素。
一、对象
根据专家的技术职称越高,学术造诣就越高,发表的意见就越有价值的原理,此次调查的专家尽量按照职称从高到低进行选择。本研究的对象为某校中级职称以上从事护理工作或人文作及教育评价的专家20名,其中护理学院护理专家9名,正教授1名,副教授4名,中级职称4名;人文社会科学院专家5名,正教授4名,副教授1名;附属医院专家3名,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1名;公共卫生学,等.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指标内涵要素的初步构建院及教务处专家3名,均系正教授。
二、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分析论文
【摘要】高等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科学、高效的加强对医学生的培养,既是医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时展的要求,更是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多医学生的研究,解析了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医学生的极端重要性。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育医学教育
我国在教育过程中时刻注重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高等院校两种基本的教育模式。但在医学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中,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医学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要求,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
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人类关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以人类的身心健康生存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理想,一切医学活动都应是这种价值理想的物化和对象化的一种精神存在。具体而言,医学人文精神一方面是对生命的神圣、生命的质量、生命的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另一方面也是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与自然、与社会和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的状况下,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已刻不容缓。另外,在医疗过程中,许多复杂的因素也要求医务工作者尽快提高人文素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作为专业院校,医学学科不同于普通的文科院校,课业负担重、专业性强、文化氛围不浓郁、学生视野单一是其显著特征,而这些特征决定了医学类院校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了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医学生是未来社会从事医疗活动的主体力量,他们不仅承担着对人类救死扶伤的重要责任,同样肩负着将医学行为引向正确轨道的高尚职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一种重要的无形医疗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转化为有形的医疗资本,产生强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这种奉献精神是一种重要的保证。因此,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语文人文素质管理论文
近读余秋雨先生的学术散文《千年庭院》,反复品悟之余,不能不为作者那厚重庄严的文化传递意识所震惊、感动。在作者笔下,山明水秀、书声琅琅的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最高级别的文化人格冶炼所。作者指出:“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岳麓书院作为育人的庭院,历代的哲学家和文化大师们无不把它当作向生徒们传道授业的理想场所,他们在这里把教学、学术研究、文化人格的建设和传递这三者融合成了一体。这景象与我们现今的学校教育现状进行比照,不由人不感到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文化人格建设方面的荒凉和谬误。不说校园文化基本的育人功能的淡化乃至消解,单看最具人文倾向的语文学科的教学实况,就足令素重人性人格教育、倡导“道”“术”兼修的历代教育大家们扼腕叹息。正如湖北荆门胡孝华先生在《诗意的放逐和语文的苍白》(《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2期)一文中慷慨陈词的那样:标准化的评判和单一的追分倾向,把鲜活灵动青少年变成了刻板单调的“平面人”,平庸浅俗的功利教学舍弃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变成了简单的劳动力教育、工具教育、世俗本位教育。语文教学文本的解读成为技术,语言习得变为技巧,功利化的读写最终变成了对“自我心灵”的“流放”……语文教学舍弃了诗意的陶冶,不可避免呈现出苍白孱弱的面貌。而这之中教书育人者在文化传递、文明构建方面的神圣使命几尽被人淡忘。
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千秋大业。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培养学生,这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归结点,是促使学生具有健全的文化人格,最终成为品行端庄的文化人、文明人。当代中学生生活在国际风云变幻、社会改革开放的大变动时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观念的变革和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因素的多元化趋势的增强,都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促进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的表层上,而应在相当程度上促进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培养人文精神,获得个体人文素质的提高。
不过,提倡注重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特征,并不能因此而忽略语言文学自身的工具性,更不能刻意地对作品背景和作家思想等作条分缕析的枯燥说教,那样将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是不符合语言习得的科学规律的。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应是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渐悟——内化——外化。
“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法国人米亚拉雷说:“在母语教学中,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也是法国人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爱国主义主题为米亚拉雷的话作了最好的注释。事实上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特别看重母语的学习。因为母语和民族文化紧密相联,子子孙孙在母语习得中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中华民族,向重语文,尤重其于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有着较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母语学了是升学和就业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外,更有继承文化传统,陶冶健全人格的深层意义。”“学好语文是每一个国民的基本义务”——香港大学施仲谋教授如是说。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国家民族观念,努力于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对语言载体背后民族文化意识的认同感的萌生和观念的内化,则可以说是自己的基本义务了。
“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言的习得决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过程,而是一种生命创造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毫无疑问应该着意引导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这就要求我们在常规的听读训练中锐意革新,将学生从有限的所谓“重点”篇章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同时利用电视广播新闻媒体,不断吸取传统民族文化精髓,感受时代改革的惊涛骇浪和平凡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而有可能在一个较高的视点上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最终确立自我。这个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确立主体文明意识,完善健全文化人格的过程,可以说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过程中第一次飞跃。而学生个体人文素质提高的第二个阶段质的飞跃应在说、写训练中去落实。教学中我们应当有意为学生创设各种特定情境,组织各种专题活动,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前提下,畅所欲言言情说理,互相交流,互相影响,共同提高,即在表述中实现主体意识的外化。学生人文观念的内化和外化将是辩证的、互相依赖互相强化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语言习得的收获将是驾驭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质两方面的,当代许多语文教育专家提出“教文育人”的观点,我想便是基于语言习得自身具有人文性这种客观特征吧。
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唯学为能变化气质耳。”“若不读书,便不知如何而能修身,如何而能齐家、冶国?”八百年前的朱子就把教育看成是恢复人性善根、改变个体素质、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定发展的根本途径。八百年后的我们难道还能置“人”的发展和国计民生不顾,兀自领着学生们漫无边际遨游题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