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8 21:25: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文社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体育发展人文社会学论文
摘要:随着近阶段的发展,体育方面已经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功结晶,体育与各方面的相互结合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体育的研究范围在持续的扩大,但是同时存在着理论基础不健全,科学发展不均衡,研究整合度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就现在的体育现状来言,应该开展进一步的体育学的研究,营造出浓厚的文化体育学的氛围,提高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体育人文的研究与体育实践的相互交融。
关键词: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问题;应对方法
现国家教育部提出了: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等四个二级体育学科。这标志着体育已经进入主教育界,并且已经确立了体育在科学教育界的地位。那么近代以来体育人文学的发展前景是什么样的?并存在着哪些问题?又如何的应对?这些都是有待思考的问题。体育人文跟随着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也给研究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者带来了巨大的考研和全新的探索。因此对本文体育社会人文学有着全新的认识,针对性地开展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方案,以使体育社会人文学更好地发展。
1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
体育人文社会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已经拥有了几乎完整的科学理论,也就是理论的雏形,自从被1997年被立为二级学科以来,到至今已经发展的非常的迅速,体育人文社会学已经一步步的不断壮大,取得的科研成果犹如一颗新兴一样冉冉升起。人的社会化进一步的提高,亚里士多德提出一个全面的人应该具备德、智、体全面的发展,体育能带给人身体和心里上的健康,幸福的最基本的含义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拥有健康的身体必须要增强体育锻炼。体育人文社会学对于家庭、学校、已经社会环境都有着一定的必要性。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确立是必要的。通俗的来讲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它既指导着人又服务于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科学理论的制定就给予了它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它的研究也是提高我国体育方面的有利条件,这也需要体育爱好者也带动身边周围的人进行体育锻炼带动群众进行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这也有利于体育的发展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更好的实现体育的传承与发展。随着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基础的壮大,它的成果也是硕果累累。我国的体育学者正在进行研究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项目就有4785项。并且近些年来,在杂志或者报纸期刊上登陆的体育新闻正在日益提高。关于体育的学术文章也很广泛。在教育部门的促进下,全国各大高校开展了体育人文社会学这一学科,这就提现了教育部门对这一学科的重视程度。以科学的态度进行了对它的发展观的完善,因而,各大高校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的教学框架也逐渐的完善起来明朗起来了。
2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人文社会科学建设论文
一、中医药院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回顾
大力发展人文社科阶段。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迎来了大发展。人文社科也在中医药院校转型中的特殊地位不断凸显出来。实现中医药院校由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大学的发展,人文社科必须有现对独立的学术和学科地位,有自主发展的学术规模、空间,并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准和学术地位。各校开办了卫生事业管理、市场营销、英语、日语等本科专业以及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中医伦理学、中医保健体育等研究生学科专业。这些非医学科专业的学生数占到各学校学生总数的2-3成以上。
二、中医药院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背景分析
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以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为基础,没有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就没有医学。研究解决医学引发的重大现实问题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医学科学发展过程中,医学技术的应用范围与社会价值层面引发一系列争论,而这些超越技术本身的问题要通过社会、道德、文化等方面给出合理判断。对于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医而言,需要用包括人文社科在内的多种方式对中医进行解读,让公众了解中医知识,相信中医文化,传播中医理念。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具有良好的基础。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资源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阵营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新时期勇担责任和使命,取得长足进步。中医药院校基本形成了全面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社科学科体系。医药院校人文社科发展受到关注。在国家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背景下,医药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也受到了关注。教育部主导成立了全国医药院校社科研究协会,定期举办全国医药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
三、中医药高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任务和思路
《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中规定:“独立的中医学院校或在综合性大学以及医科大学中设置的中医学院(系),必须得到学校人文、社会学科及其他自然学科的学术支持,应该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对中医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努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中医药院校发展人文社科的基本任务可以定位为三个层面,并逐步向最好层面努力:一是在最低层面上,使人文社科不拖和少拖学校发展布局和发展速度的后腿;二是在居中的层面上,使人文社科达到与学校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水平;三是在较高的层面上,使人文社科能够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作出更多贡献。在学科布局上,要通过建立人文社科来扩大学科覆盖面,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加快从单科性向多科性的转变和提升。在学科水平上,人文社科应有与学校其他学科相当的学术水准,有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和发展空间,使人文社科的地位由辅助性向基础性转变,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和人文品位。在社会地位和影响上,提升中医药院校在高教领域的地位和发言权,争取在人文社科主流学术圈中的话语权。在学术功能上,人文社科教师要走出单纯讲授公共课的区域,开展专业性的学术研究,争取在国内外所在学科中的学术地位。中医药院校发展人文社科的基本思路是入主流、倡交叉、创特色。“入主流”就是要把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专业的人文社科来加以建设,以达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定水平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能够参与主流对话,参与学科中重大问题的研讨。“倡交叉”就是这些学科的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中医药学科的发展中去,在人文社会科学与中医学之间寻求新的生长点和交叉点,达到良性的互动和互渗,使之成为不可或缺的内生性学科,成为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创特色”就是要走特色之路,“特色”可以在与医学的交叉中产生,也可以在对某些新的研究领域或者分支学科开发中产生。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人文教育论文
一、在教学中社会要求和个人道德要求一致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社会要求和个人道德要求相统一。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要求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人文教育主要强调以人为本,对人进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应当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但要符合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而且还要适合学生的社会实际。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当突出教育学生的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勤劳致富和社会责任感。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入,教师在课程中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民主意识和守法意识;面对社会经济增长带来的各种问题,教师在课程中还应该对学生强调社会、经济、人类和环境和谐发展。所以,要想《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并将社会要求和个人道德要求相统一。
二、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方式,将学生自身的思想完善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其次,对待学生应该更加人性化,根据不同学生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出发,老师应该与学生进行彼此心灵上的对话,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比方说,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课余时间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利用网络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发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利用课堂的时间来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这些问题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而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实现学生自身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最后,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应该不再是传统的教师角色,他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说教,在学习过程中帮助、鼓励和引导学生。教师应该迅速适应自身的角色定位,在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学的引导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体现。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教育的创造性思维
在人文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思想的开放,对现有的知识时刻保持怀疑的态度。人类科学的发展过程告诉我们,大胆的设想和怀疑是科学产生最先决的条件,同样,作为人文学科的《品德与社会》也需要学生大胆的进行怀疑和探索。要想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与融合,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独特的性格和精神。在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时,老师不能成为传统教学观念中的塑造者,而是要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指引者,学生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需要老师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于那些典型的间接型问题,不能简单的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对错的分类,即使是那些需要划分对错的回答,老师也应该委婉的说明这只是自己的个人观点。在一些西方教育发达的国家中,这种教学方式普遍存在,这也是为什么教育发达国家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老师和学生之间总是处于一种平等交流的状态下。而在我国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经常是一种高高在上说教者的感觉,总是不断地将各种课本上的价值观强行传递给学生,而与之不同的则被认定为错误的观念。这样长久下去,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以及开放创新性就会被不断的削弱。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由的思想和和独立的精神,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保持轻松的态度去上课,而且当在课堂上学生产生不同的想法甚至是比较奇怪的结论时,教师不要轻易去判断,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大胆地讲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体育人文社会课程的评价状况研究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体育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成熟度参差不齐。较成熟的学科有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概论,不成熟的学科有体育管理学、体育法规、体育休闲等。这说明加强学科建设,构建成熟的学科体系应是体育人文类课程发展的重点。在满意度方面,基本上处于一般到较满意之间,排在前三位的是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概论,最不满意的是体育法规和体育休闲。学生对课程教材的满意度,既取决于学科本身体系的完备状况,也受学生对课程未来效能的评价的影响;从陈旧度方面来看,调查数据显示体育人文社科类课程整体水平差别不大,处于一般水平。所有课程接近或略高于三分。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在所调查的体育院系的九门课程中,学生认为体育社会学和社会体育学,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课程的重复情况要高于其他课程。这也就说明,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更要注意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不同;教材的体系结构完整和系统性比较高的是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概论,较差的是体育法规和体育休闲。前三门课程是体育院系所开设课程中的主干课程,国家的重视程度高,学科的科研水平发展强劲。在不断吸收国外先进成果的同时,结合学科发展的需求,及时完成了其内容的更新。体育法规和体育休闲作为选修性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是影响体系建设的关键点;体育人文类课程教材的完整程度,总体水平一般。学科体系完整状况较好的是体育心理学和学校体育学,较差的是体育法规和体育休闲。由于体育心理学和学校体育学主干课程的地位,学科建设的力度和投入比较大,在高校形成了比较庞大的学术研究群,大量的科研成果是推进学科丰富、发展和完善的主要动力机制,而体育法规和体育休闲研究人员和成果的匮乏则是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在学科知识的内在处理方面,教材建设必须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仅简单地将知识堆积在一起,既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又影响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在人文社科类课程知识堆积程度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基本在三分左右,这说明体育人文类课程总体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不强。社会体育学和体育概论主要应担负起影响学生世界观的重任,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大堆零乱的知识。在对体育心理学教师的访谈中也印证了这一点。近些年来,体育心理学教材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而现有的教材最大的问题就是将一些学者的观点或者不同的研究结论堆放在一起,缺乏应有的概括,学生学习后比较茫然;从学生对体育人文类课程教材的语言枯涩度评价看,排在前几位的有体育法规、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学和体育心理学。从其结果分析来看,体育法规的主要问题在于:法律条文比较多也比较抽象,缺乏实际案例的解说,学生由于缺乏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影响了对学科内容的理解。体育社会学和社会体育学,都是需要相当的母学科作支撑,而在体育生的学习中,没有开设过社会学,相关知识的缺乏是影响其理解的重要原因。对于体育心理学除了抽象以外,有相当一些内容是国外成果的译介,由于编者没有很好地按照中国的语言特点本土化,使得一些概念、理论枯涩难懂。总体而言,体育人文社科类课程教材编写过于学术化;表2的统计数据还显示,所有课程的错误状况均值都不超过2.5分,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编辑的责任心非常强。这是教材编写最为关键的一个指标。学科知识的正误,不仅会影响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会影响到人的世界观的形成;关于体育人文类课程教学内容中实践部分内容的充分程度,排在前两位的仍是体育心理学和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课程内容中,不仅有相当课时的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和验证心理学的一些结论,而且学生还可以对自己的某些心理特征进行测试或测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同时体育心理学还非常关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学生具体心理问题的解决和指导,因此其实践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校体育学的实践部分内容也很强,对学校体育的开展也具有较大的指导性。从备课、上课到课外活动的开展,都要与具体的体育实践相联系。从表3数据发现,学生对于大学所开设的体育人文类课程的作用还是给予了较高的肯定性评价的。体院毕业生未来工作定向绝大多数是教师或学校的管理者,因而对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和体育管理学的作用给予了较高的肯定。在世界观的确立方面,各学科所具有的影响力在三分以上,在一般和有用之间。评价最高的是体育心理学,对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健康发展在所调查的课程中,学生对于体育心理学的作用也给与了充分的肯定。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体育心理学是一门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学科,所以体育心理学体现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教育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人格的完善是幸福生活、愉快工作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
结论与建议
(1)体育类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习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在成熟、满意、系统和完整方面的评价总体水平一般,基本在一般和较满意之间。体育心理学、体育法规和体育概论的成熟度、满意度、系统性和完整性比较好,而体育法规和体育休闲较差;在课程的重复度方面,体育社会学和社会体育学,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课程的重复情况要高于其他课程。课程教材知识更新迟缓,体育概论尤甚。(2)体育人文社科类课程教材知识和语言错误状况低,教材的编审把关较好,但是知识堆砌、抽象程度不够的情形仍较严重。社会体育学、体育概论、体育心理学要注意知识的抽象与概括,要加强语言的可读性。实践部分内容充分的是体育心理学和学校体育学。(3)体育人文社科类课程对于学生未来工作、价值观确立以及教师成长和人格发展方面,学生认为作用最大的是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和体育管理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对大学生成才和发展影响重大。现有的课程对于学生其满意度并不乐观。加强课程内容的研究、进而加快学科改革和建设就势在必行。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尤其要注重学科的系统、完整,注重知识的抽象与概括,语言要清新流畅、要有可读性,要重视学科学习对学生世界观确立及其人格发展的作用。《体育心理学》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语言的可读性;《学校体育学》、《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学》要注重学科相关知识的整合;《体育法规》、《体育休闲》、《体育管理学》要加强学科建设,尽早使学科成熟。
本文作者:王铁新常乃军工作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网络技术进程对人文社会的影响
人文社会是由人来塑造的,是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将意识形态具体化,行为化的结果,因此网络技术对人文社会的影响,归根结底,就是对人的影响,对人性的影响,网络技术作为高新先进技术,其对人文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其中技术与人文之间的矛盾是其最根本的冲突,集中表现在对道德伦理观、价值观等性格观念的影响上。
1网络技术对人文社会的积极影响
1)网络传媒有助于加强人文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网络技术的进步使网络传媒手段走进人们的舞台,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传播媒介具有多平台、交互性强、多媒体、多终端的特点,突破了广播、电视等传统传媒手段受地域环境和文化制约等地域性特征,使人们能够很快的了解外界新事物、接受新观念而不仅仅局限于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加之许多地区为了宣传自己的历史文化都建立了主页,这样就有利于人们学习各地区、各民族的优秀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促进文化交流和人文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2)有助于促进人际交流。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人际关系交往的空间、突破了现实人际交往一对一的限制并且丰富了交往内容,使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将自己的感受感想和观点理念与远在千里之外、万里之遥的陌生人进行交流,从而扩大了人际交往范围,毋庸置疑,这种与陌生人的人际交流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一种文化交流,不受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更真实、更真诚,这说明互联网上的各种人际关系群体的宽容度较现实社会要高很多,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解除思想的束缚,在较轻松的状态下进行社会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并遵从一定社会成员的角色,学会解决人际冲突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
2网络技术的进步对人文社会的消极影响
网络技术进步给人们带来了一个摆脱社会伦理道德和公序良俗约束的高度开放的空间,这就使人们极易在互联网上出现道德失范、人文堕落和文化退步等问题,最终在现实中也失去了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
中国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前沿
1、先秦哲学研究
首先,近年来一些出土文献的发现有可能改写先秦哲学的学术谱系。
在郭店楚简中,道家文献有竹简本《老子》和《太一生水》,前者的字数只占传世本《老子》的2/5,后者为前所未见。儒家文献有《缁衣》、《五行》,以及前所未见的《性自命出》、《唐虞之道》、《穷达以时》、《六德》、《忠信之道》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已出四册,第一册有前所未见的《孔子诗论》和见于郭店楚简的《缁衣》、《性自命出》等,第二册有内容见于《礼记·孔子闲居》的《民之父母》和前所未见的《从政》、《子羔》、《容成氏》等,第三册有迄今发现最早的古本《周易》和前所未见的《中弓》、《恒先》、《彭祖》等,第四册有前所未见的《采风曲目》、《逸诗》、《昭王毁室》、《相邦之道》、《曹沫之陈》等。这些文献的成书年代及其与传世本的关系等问题,学术界的认识不一,而不同的认识便涉及先秦哲学的学术谱系。
如竹简本《老子》与帛书本、传世本《老子》的关系问题,学界形成几种不同的认识,这就把一直有争论的“孔老先后”问题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关于儒、道关系问题的新探讨,也必然涉及如何判定竹简本《老子》的性质。这些问题目前还不可能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但近期已有多篇关于如何认识竹简本《老子》的学术综述,这反映了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可望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能有所进展。《上博简(二)》中的《民之父母》有“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的表述,其内容见于《礼记》的《孔子闲居》,以前认为这是儒家受到道家“无”之本体论影响的结果,但《民之父母》的出现,使学者们重新考虑儒家自身的“形而上”思想。郭店楚简的几篇儒家文献,学界一般认为其成书年代在“孔孟之间”,但也有不同观点。因这些文献与孔门七十二子、子思、孟子、《礼记》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先秦儒家的学术谱系也是学界需要解决而正在深入探讨的问题。
其次,通过出土文献的研究,对先秦思想史上的许多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探讨。
“性与天道”的问题。此问题属儒家的“形而上”思想,传世的先秦儒家文献虽有之,但为孔子所“罕言”,一般认为至宋明理学才把这一问题突出出来。但郭店楚简中的《五行》、《性自命出》等篇,集中论述的就是“性与天道”。因此,学界对此问题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有了新的认识。
人文社会科学与科学建设论文
一、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迅速。
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群中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数十个省级重点学科;有3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6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一些学科和研究领域已经或正在全国产生重要的学术影响力。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哲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宗教学、民族学、教育学原理等多个学科已建成为特色学科。
二、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在人才队伍方面,学校已经拥有一支年龄与职称结构合理、学缘关系好、创新能力强、学术视野开阔、事业心特别强的文科教师队伍。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拥有3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位“国家千百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古典文学家霍松林教授、民族学家周伟洲教授当选为陕西省首届社科名家,历史学家赵世超教授现任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尤西林、郝文武等教授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00多人在全国性或陕西省各类学术组织中担任理事以上学术职务,其中担任会长、副会长或秘书长20余人。一大批“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等中青年教师已在学术界脱颖而出。
三、学术影响进一步提升,在科研项目、经费、成果等方面获得长足进步。
近年来,我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年均30余项,2014年又有新的进步,全年获得42项国家社科基金(不含单列学科),居全国第12位次。同时,承担国家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解决的能力也在增强。2010以来,我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8项。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影响,获得同行认同,相继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二、三等奖多项;获得陕西省人文社科奖第一、二等奖占陕西省的1/3;一些服务社会的成果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有些成果直接被吸收进入政策层面。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第五届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举行之时,正值《江西社会科学》杂志创刊25周年庆典。这次论坛的主题是“编辑思想的自觉与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发展”。会议围绕着“编辑思想的凸显与综合类期刊发展空间的拓展”、“综合类学术期刊在优化学术生态环境中的责任与作用”、“论坛的角色意识和引导功能”、“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办刊经营模式”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而认真的讨论,取得了圆满成功。
【摘要题】期刊工作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期刊发展/编辑思想/学术生态环境/期刊高层论坛
【正文】
2005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江西社会科学》编辑部承办的“第五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在江西南昌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著名学术期刊的总编辑和主编们济济一堂,围绕“编辑思想的自觉与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发展”的主题,就“编辑思想的凸显与综合类期刊发展空间的拓展”、“综合类学术期刊在优化学术生态环境中的责任与作用”、“论坛的角色意识和引导功能”、“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办刊经营模式”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情况和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第五届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举行之时,正值《江西社会科学》杂志迎来创刊25周年庆典。与会代表向《江西社会科学》杂志表示热烈祝贺!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
1、先秦哲学研究
首先,通过出土文献的研究,对先秦思想史上的许多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探讨。
“性与天道”的问题。此问题属儒家的“形而上”思想,传世的先秦儒家文献虽有之,但为孔子所“罕言”,一般认为至宋明理学才把这一问题突出出来。但郭店楚简中的《五行》、《性自命出》等篇,集中论述的就是“性与天道”。因此,学界对此问题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有了新的认识。
“性与情”的关系。郭店楚简中的“性与天道”思想重视“情”,《上博简(一)》将《性自命出》改名为《性情论》。对“情”以及对“乐”之作用的重视,反映了先秦儒家思想与社会生活和人的情感的密切关系,这与宋明理学的重“性”贬“情”有着不同的思想倾向。因此,“理性与情感”遂成为先秦儒学以及宋明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儒学与经学的关系。儒家的“六经”体系以前一般认为至汉代才形成,但郭店楚简中的《六德》和《语丛一》已将《诗》、《书》、《礼》、《乐》、《易》、《春秋》并列。郭店简文中频繁地引《诗》、《书》,有的是引所谓“《古文尚书》”的内容,几篇文献与《礼记》(包括《大学》与《中庸》)有密切关系,《上博简(一)》中有前所未见的《孔子诗论》,这些都使学界更为重视对先秦儒学与经学关系的重新认识。
儒学与治道的问题。郭店简《唐虞之道》篇集中论述“禅而不传”的思想,认为君位的继承若不是“禅让”而是“传子”,则不能“化民”。《上博简(二)》中的《子羔》和《容成氏》也是主张“禅而不传”,大意是说“至于禹而德衰”,这与孟子所说禅让与传子“其义一也”以及荀子否认“禅让”说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对于儒学的民本主义与君主制“家天下”的关系问题,学界已有新的认识。另外,郭店儒家文献强调君主自身要率先做到“忠信”,君对臣应该“忠敬”,父子关系高于君臣关系,这对于重新认识儒家的“以德治国”思想和君臣关系理论也提供了新的认识视角。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社会的人文环境如何,对社会是否和谐有直接影响。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需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问题,是近年来理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所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一种超越动物性感性欲望和工具性功利的精神价值。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是指体现这种精神价值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在西方,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高扬人性的时代精神。中西方主流文化都认为,这种精神价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简言之,人文精神是指人性、教养。它决定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和伦理取向。它表现为道德,或者说是道德的依据。对人文精神定义的表述多种多样,但不管如何表述,其内核要素都是人格精神。
当前,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人文精神的缺失由来已久,其认识上的根源,是因为长期以来儒家道德扼杀人的灵性,而近代的反孔批儒又助长了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在现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坚定不移的,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急功近利、见利忘义大有市场,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有所抬头,轻视人文建设的倾向有所加剧,人文精神滑坡,伦理道德弱化。在改革开放中,新价值、新规范、新道德的构建尚不如人意。在这样的背景下,种种不讲人性,不讲人道主义精神,不尊重人的价值,无视人的尊严,甚至为了个人利益丢掉尊严、丢掉人格的恶劣现象时有发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滑坡,导致出现一定程度的人的异化、物化和兽化。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在政治、经济、伦理等领域,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在国民教育中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这说明了党对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视。弘扬人文精神,要通过传授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阅历经验,使人能够较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弘扬人文精神,目的在于教育和鼓励人们追求理想世界、理想人格,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谋求个性解放,坚持理性,反对迷信和盲从,使人们的社会理想、生存意义、价值目标、自我实现得到升华,保持健康走向,从而提高全民族人文修养的水准和素质。
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一精辟论断中,公平正义与诚信友爱都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人与人的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社会和谐必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就要求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注重社会公平,搞好社会管理,体现社会关爱。和谐社会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就要求在人与人之间强调诚信友爱,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提倡“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从而使社会活力迸发,使社会更加公平、幸福、和谐。
人文精神的内涵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的处境的无限关怀,强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在现今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当中,主要的缺失是人的尊严的缺失。人的尊严的缺失最缺的就是诚实、信任、友爱。人文精神讲究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注,而讲究人的尊严和人格,就必须诚实、守信用、友爱,因为诚实、守信用、友爱是以对人的尊严、对人的尊重这种精神意识为基础的。因此,只有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培养树立诚信、友爱、宽容等各种美德,才能真正做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