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8 20:49: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文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护理关怀人文观研究论文
[关键词]护理人文关怀;综述文献
[摘要]概念是对过去感性经验的理性总结,是重新认识的开端,是科学理论得以建立的基础。对概念的正确认识与理解是科学思想产生的来源,也是学科发展的行动指南。我国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以及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服务于细微之处。营造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尊重病人、帮助病人的氛围”。近年来,“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在我国护理行业内已基本达成共识。然而,对于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却是见智见仁,莫衷一是。有鉴于此,本文运用概念分析法综述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为临床护理及教育工作提供借鉴,也为本土化概念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与参考。
一、概念分析法
本文所用概念分析法主要是将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概念分析论观点Ⅲ与科学思维分析方法相结合。康德认为抽象的概念只有与现实相关联,才可能不是空洞的。他提出人的理性认识与客观事物是通过经验性的认识联系起来,可通过认识事物的起源、界限和范围,来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组成成分。我们借助这一观点,从回顾护理人文关怀的起源、界限和范围人手,借助文献进行概念分析。参考科学思维分析法的定义将概念分析法界定为:把复杂的。概念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名称、历史、结构等)暂时分解为简单的部分与要素,逐个加以分析,呈现出概念的内涵(本质特征)及外延(组成成分),以精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二、人文关怀理念的内涵
护理人文关怀是一个复合概念,是哲学与护理学的有机结合,是人文关怀理念在护理学科的具体运用。为把握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征,须追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理念的内涵。
高职院校人文景观设计论文
1景观设计教育现状及凸显问题
景观设计在我国虽然还属于新兴学科,但根据学科的发展与市场的需求,许多院校都开设了景观设计专业或者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由于学习这门学科专业组建方式的不同,也导致学习园林景观设计的侧重点不同。例如,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景观设计课程,研究方向主要偏重关于景观中的空间营造及建筑设计,课程内容多以规划和建筑外观设计为主;园林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其研究方向是关于景观中自然生态系统的营造,课程内容多以绿化设计、植物造景、生态设计类为主;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设计课程,主要研究的是关于景观中的空间环境及景观环境设计,课程以环境设施及环境美化为主。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景观设计课程的设置存在很多割裂和交叉的问题。所以容易形成以偏概全的错误认识,将园林、景观、建筑、环艺等专业的某些课程内容等同起来。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中作业阶段过度依赖于计算机作图软件、风格混乱、传统文化及地域特色缺失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1)过度依赖计算机软件。随着社会发展,计算机普及,环艺专业学生在设计方案时都大量使用计算机软件。用电脑没有错,时展,计算机软件所制做出的效果图及方案相对逼真。但是带来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手绘能力大大下降。导致工作后和客户谈方案,有些实习学生连基本草图都无法绘制出来。(2)盲目跟风、风格混乱、传统文化及地域特色缺失。近些年来,由于国外景观设计流派和风格的冲击,一些园林景观设计师,盲目跟风照搬,使园内景观风格混乱。甚至在一个整体的滨河体系中出现几种不同风格的景观,产生出不伦不类的视觉效果,奇怪至极。相对而言,在设计园林景观时,我们应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或者是当地的地域文化融入景观之中,这样不仅地域风土特色明确,而且还传承了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但是跟风现象不仅使风格混乱,也使我们地域文化特色产生了缺失。(3)学生自身审美及情趣修养不够。高职院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课程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他们在学习设计专业课的时候,往往会很用心,尤其是一些专业技能课时甚至会熬夜来加强训练。但是在学习一些公共和专业理论课时,会出现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例如,中外建筑史、艺术概论、设计概论等课程。这样就产生了自身审美与情趣水平难以提升的问题。从而降低了学生审美情感的敏锐度,进而影响其对于建筑景观设计的想象能力。
2景观设计教育中具体问题分析
我们学习研究艺术人员都知道,艺术、好的设计她是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她需要我们设计师观察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如果学生仅仅把做设计停留在技术层面上,那么他所做出来的方案就是闭门造车,会给人一种没有细心思考推敲,没有创意的感觉。就绝对不会做出生动的、感人的、震撼人们心灵的好的设计。学生不外出接触社会还会导致他们于我国传统的历史文脉、当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以及该区域的本土文化相脱节的严重后果。高职高专环艺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于城市,其成长生活的环境远离自然,这样就是使他们缺乏对大自然的认知和理解。而且现在的学生,他们从小生活在混凝土的世界里。因此,缺乏对原生态自然的体验,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农业现代化高度发展的农村,自然栖息地被农田取代,所以他们从小面对的是单一的经济作物,具有原生态的乡土景观地貌也遭到破坏。因此,他们也缺乏对原生态自然多样性的理解。作为高职院校环艺专业的学院更应该研习当地的人文景观。它的实现就要求我们学生要不断地体验社会、体验生活、体验不同地域文化,学习了解不同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要善于感悟人文精神,寻找出适宜当地历史风俗、文化背景的符号载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设计出符合当地人生活习惯及审美情趣的公共园林景观空间。
3拓展新的教与学方式
教育部针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有明确规定,即2+1。就是两年在校学习专业文化课程,一年在校外由学院联系的校企合作单位实习一年。而且各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积极筹建校内实训、实习室。所以在这样的办学背景下,我们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接触到先进的设计理念就能够更好学习景观设计课程。首先,我们应该将“师法自然、体验文化”的观念引入到景观教育实践中来,要求学生进行景观设计之前应该先从自然风貌、历史文化、自然现象、风土人情等方面人手,寻求一个设计思路,确定好设计着力点之后再加人相应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方式。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使课堂教学不再是空洞的技艺传授,而更多地将学生们的思绪带回到大自然、历史及我们的文化与生活中来,这样不仅使他们在学习和设计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创作情趣,同时也弥补了他们对自然缺乏理解体验的缺陷。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学院为专业准备的设计工作室教学为学生实践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让他们在学习园林景观的课程中尽可能的从头到尾都经历一遍。即实地考察、构思方案、绘制草图、设计组讨论、客户沟通、电脑效果图绘制以及最终局部方案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全局观、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熏陶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热爱之情。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园林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有助于我们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设计问题探索
一、高校人文景观建设的重要意义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所要承担的重要责任,高校同时也是文化传播、思想传承与创新的载体。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要求高校必须在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提供更高规格、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此过程中,校园物质文化作用日益突显。人文景观是构成校园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是属于显性文化,它是承载高校办学精神、思想、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物质载体[1],承载着环境熏陶渐染的功能。校园的人文景观建设越来越受到上级部门、学校领导,工作人员和校友师生的重视。高校不仅应该将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作为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升高校软实力的重要方式。
二、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的重要功能
(一)传承地域历史文脉,彰显地域特色的功能
高校聚集了地域内众多优质的文化资源,高校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文化一方面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另一个方面又是传承和发扬的地域文化的阵地。高校人文景观作为当地人文景观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和载体,对传承和发扬地域历史文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人文景观可以促进当地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凸显地域独特文化。同时,对保护当地历史、文化、民俗、精神精髓,彰显地域特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继承高校的历史文化,凝练大学精神的功能
手术室人文护理临床效果观察
手术室由于其特殊的治疗方法和环境,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不仅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而且会对预后产生一定的阻碍。此外,手术室作为医院外科治疗的重要场所,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部门,出现感染后,不仅会增加患者的治疗难度以及身心负担,而且会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压力。因此,在手术室中实施系统、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犹为重要[1]。在常规手术室护理中,侧重于对环境的管理,忽略人员、物品以及患者本身对手术感染的影响,而人文护理是基于人文主义而产生的一种护理模式,人文主义是医疗领域的热点词汇,其正逐渐融入护理工作中[2]。本文主要观察在危重症患者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人文关怀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6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择期行手术治疗的86例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26岁~67岁,平均年龄(45.9±6.4)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Ⅲ级36例,Ⅳ级7例;手术类型:11例为普外科手术,14例为消化外科手术,11例为骨科手术,7例为耳鼻喉科手术。观察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29岁~65岁,平均年龄(46.3±6.7)岁;ASA分级:Ⅲ级35例,Ⅳ级8例;手术类型:12例为普外科手术,12例为消化外科手术,10例为骨科手术,9例为耳鼻喉科手术。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1.2方法。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按照各种拟定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进行操作,包括术前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了解,术中在保证患者安全以及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下,不过多地进行交流和关怀,术后第1天进行随访,在确定患者状态正常(包括手术反应)的情况下不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全面分析。1.2.2观察组:给予人文关怀下的手术室护理措施:①手术前:安排巡回护士到病房对患者进行访视,除了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了解外,还要知晓其文化程度、职业、现病史、既往史等相关资料,以便做好交流计划,方便有针对性地与患者进行轻松的沟通,以尽可能地放松患者的心情;其次,巡回护士还要注意自身的仪表和态度,尽可能地得到患者的信任,并耐心、通俗地对患者的问题进行解答,然后简单对手术和麻醉情况进行介绍,并介绍成功案例,以提高患者的手术依从性;最后在手术当日安排由昨天进行访视的护士在手术室门口迎接患者,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缓解紧张情绪。②术中:手术时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湿度控制在55%左右,并备好温毯或热水袋,创造一个良好的手术环境。运送患者途中给患者盖好被子,并注意隐私的保护以及保暖,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如果患者存在明显的精神紧张,则以家常、新闻或趣事为主要沟通内容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尽可能地疏导其负性心理状态,必要时给予握手、轻抚患者肩部等肢体关怀。手术过程中,尽量做到轻走路、轻说话以减少噪声可能带来的干扰,保持安静的手术环境。如果患者在手术中出现口唇干裂,则用棉签沾水湿润其嘴唇;若非全身麻醉患者出现内脏牵拉反应,则指导其进行深呼吸,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呕吐物。③术后:手术结束后用温水将患者皮肤上的血迹、消毒液痕迹擦除干净,保持清洁的皮肤并尽可能整理好衣裤以维护患者尊严,并告知手术顺利完成;在送返病房的过程中,注意保暖以及手术切口和各种管道不被牵拉,仔细告知患者或其家属注意事项。④回访:术后对患者进行回访5d,每天1次,除了解伤口愈合情况,还要回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需要时指导饮食和锻炼。并再次向患者强调手术的顺利、成功完成,使患者放心,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负性情绪而影响恢复[3,4]。1.3评价指标。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应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手术室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记录术后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满意度。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1.40%,低于观察组的95.3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并发症。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5例为切口感染,2例为肺部感染,2例为引流管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0.93%;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2例(2例为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4.6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107,P=0.023)。
3讨论
浅析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文精神
摘要: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是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时下,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往往把精力过多地放在校园景观小品设计的物质构成上,而忽视了对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承载校园文化精神的表达,这种有形无神的设计思路,缺失文化底蕴,导致校园景观设计灵魂的丧失。如何认识传统文化,设计出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景观作品,一直是学界颇为关注的课题。文章探讨这方面的应用和研究,抛砖引玉,以期促进同仁对这方面的关注和探研。
关键词:景观设计;校园文化;人文精神
一、我国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
如今,中国经济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全球化环境中,丰富多彩的异国文化为世界各地人民所关注,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当中。校园景观设计日益受到重视,但校园环境空间的趋同性会使校园文化景观显得毫无特色,一些学校的文化背景、历史事件被忽略或改造,这使得景观规划成为缺乏文化韵味的呆板摆设。学校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可是如今一些学校的景观设计陷入文化缺失的怪圈。伴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很多大学对校园进行扩建。可是,一些学校校园的景观设计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由于没有充分挖掘本地文化、历史事件等而缺乏特色。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设计者应当在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手法,借助丰富的景观设计语言和多种文化表达方式传递校园信息,塑造校园特色,创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校园景观设计。
二、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体现
校园文化是相对于社会文化来讲的,是根据这种文化的由来、存在的具体环境、主要的发展前景与意义来确定的一种社区性质的文化体系。从根本上来说,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这个环境中产生的,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中开展日常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见证者。所以,换个角度来说,校园文化不仅仅包括校园景观文化,还包括人文文化。校园文化是经过长期积淀并筛选出来的重要文化内容,通过学校形象体现出来,并且在继承以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发展,从而形成学校自身的与众不同之处。
现代环境设计观的人文基础研究
摘要:设计观是设计师价值观的直接表现,直接影响设计作品的标准和生产需求,也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影响因素。环境设计作为一项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专业,设计观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环境设计活动的主体是人,设计活动应当坚持人文基础,才能实现现代环境设计观的持续发展。文章就主要针对环境设计观的人文基础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环境设计;设计观;人文基础
环境设计活动的开展应当以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为基础,同时要体现设计师的设计目的、方法以及参照的设计标准,通过环境设计的作品可以体现出人类对环境的爱护。在这种前提下才能充分保证设计观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人文思想是贯穿整个环境设计过程的基础思想,在环境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性和引导性作用。只有遵循人文思想的环境设计活动,才能彰显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从而促进环境设计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1环境设计观的人文主义倾向
以人为中心是现代环境设观的核心思想,表达了现代环境设计领域对人文社会的尊重,也体现了环境设计与心理学、社会学的有效融合,为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环境设计观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包含两个内容:①人道主义设计思想。以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本哲学为思想基础,将人类的生存、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一切设计活动都应当以尊重人、适应人、支持人的劳动成果为核心,通过科学的环境设计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②设计的中心点由技术和功能转变为人的需求。从更深的层次对人类的信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进行探析,注重设计产品的简洁性和标准性,从细节上体现对人的关爱。受到工业标准化的设计思想的影响,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标准化生产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产品设计,这显然是以功能思想为核心的设计。近些年来,生态主义越来越多的渗透到环境设计中,并且提倡生态主义的环境设计理念,这也是环境设计观一种新的演变。一方面,生态主义的介入促进了环境设计与生态学、心理学等科学领域的融合,更深入的了解生态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的影响,在环境设计中融入更多自然生态要素,提高环境与人类的契合度;另一方面,生态技术可以减少人类的环境设计活动对自然生态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干扰,为人类创造一个持续发展的、健康的生态环境。基于人文基础的现代环境设计观,改变了以往的工业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不良影响,对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重新定义,站在更开阔的背景中对现代环境设计进行重新思考。
2设计师的环境设计观建构
城市人文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根据对荆门市城市空间人文景观布局的分析,发现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在对城市人文景观保护上的细节缺失问题,通过外国城市建设总结的城市设计的系统理论,提出一种可尝试方案,抛砖引玉希望可以引起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人文景观;城市设计;荆门市
一、荆门市城市空间的布局
1.荆门市历史自然环境。荆门城依山而建,城名也因山而得,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唐代就有“荆门”这一地名,自古就有军事重镇素有“荆楚门户,控制要冲”之说。《荆门州志卷之四(疆域)》中的记载:“江、汉、沮、漳,楚之望也,荆门适当其中,东抵汉,西抵漳,南抵荆州,北抵蛮河。”位于湖北省的中部,距江陵以抵汉水,连鄢郢而控巴蜀。结合东西南北的地域特点具有包容性。荆门市目前所辖管着包括钟祥市、掇刀区、东宝区、沙洋县、漳河新区和屈家岭管理区在内以及一个首级高新区的共计三百多万人口。2.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的进程。从城市发展的进程上来看,荆门市的前身荆门县抓住发展“三线城市”的机遇,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动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渐将城市由传统农业耕作经济转型成以工业化生产为主的城市。从七十年代开始,引进了一批中央、省、地区级别的企业与建设完备的铁路设施为主,城市形成东西并立的格局。东城区主要是产业工业区域,西城区则是延象山大道建设的居民主城区。在一九八三年荆门市荣格获升成省辖市之后迎来了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迅速扩张成中等规模的城市。但受地形的影响,荆门市逐步向南发展,于二〇〇〇年跳脱主城区的限制沿二零七国道和荆宜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选址,成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掇刀区。这一决策也加快了荆门主城区的向南扩张,形成以东宝山、西宝山嵌入主城区“两山携城”的情况。3.人文景观的分布。基于荆门城的地理条件,目前主城区现存的人文景观主要分布在以东宝山、西宝山、象山和城区以内为主的区域。按照曾经的荆门古城外围承链状环形“包围”着荆门荆门古城,可根据这些人文景观的用途和分布位置划分为标志性宗教建筑、历史人文建筑和文化景观。(1)标志性宗教建筑荆门的宗教信仰多元化,尤其是以佛道两家见长,因此以白云楼、唐安古寺为代表的古代宗教建筑分布在荆门城中东西两座山上,白云楼的建造起因是在东宝山峦发现一洞曲径通幽,相传当年吕洞宾曾骑白鹤驾白云在此处修行。故当时的道教信徒便在此处建立了白云观,是荆门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建筑。唐安古寺相传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元赐名广福寺,于明代洪武元年翻修,后改名为安福寺,又在清代乾隆十九年改名为唐安寺。原址位于蒙山东峦(如今的象山公园),与上世纪五十年代拆除后又重建在西雨山山顶,在二〇〇九年又移至宝马山东麓宝马泉北端。(2)历史人文建筑荆门城的两座有名的历史人文建筑,陆公祠和老莱子山庄都坐落于城西的象山,陆公即是南宋著名理学家陆九渊,陆九渊曾官拜荆门知军在任期内开设讲堂,设立官学贡院,十分受百姓的爱戴。后于明朝弘治年间将他讲学的“蒙山”改名为“象山”,并在象山脚下修建陆公祠来纪念他。老莱子山庄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莱子隐居的地方,老莱子的“斑衣娱亲”被列为中国二十四孝之一,后由各代的荆门知军因其典故逐渐修缮成形。(3)文化景观龙泉十亭和象山碑刻坐落于象山风景区文明湖一带,自隋代以来始建初月亭,后经历各朝代逐渐修葺亭阁十处有余。与之相对应的象山碑刻因坐落在亭子附近的几眼泉水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而得来,其中不乏有黄庭坚、陆九渊的墨笔。
二、荆门市现存的人文景观现状
1.城市快速发展缺陷。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加快,城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城市居民交通、商业、生活水平。人民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也在提高。同时,城市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人文景观保护上的问题,通过挖掘文化深度提高城市归属感,可以作为一种增加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的手段。2.荆门现存人文景观问题。根据我国《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规定对于现存的较多人类活动的文化遗址的保护,荆门市区的人文景观保护修葺还是尊重原址面貌,但现代的技术和材料的运用还是难以避免失真。其次,有部分位于城市社区的人文景观会占据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也因此产生了一些矛盾。对于文化景观的认知,历史文化人物的教育科普也是十分欠缺的,这些现存坐落于荆门城市间的人文景观就如同一般的休闲娱乐场所,失去其特定的历史意义。
研究人文观点下的包装设计
一、“以人为本”在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1便利性体现包装设计的便利性功能即是有利于用户对商品的操作与使用。比如商品的重量、开启方式、形状结构、包装材料、工艺、规格及尺寸等都与此有关。便利性差的包装设计会给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带来不便。例如,有某款造型美观但结构上十分复杂的酒瓶包装盒,用户在将酒置入盒中后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才可把酒盒盖紧,且包装极易破损,并不适宜保存酒瓶。这种精巧别致的包装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包装行业的发展,却也忽视了用户使用体验,不适于推广应用。而相对于此类包装,便利性好的包装可有效加强用户对商品的使用体验。众所周知,老年人因身体特征原因,每日需多次用药,但由于记忆力较差,往往记不清用药次数,由此催生出一款专为老年人设计的药盒,利用该药盒可事先分配一周的用药量,且每日药物均由数个格子划分,明确好早中晚用药量,同时,药盒上方还设有凹槽,方便手指颤巍的老人拿取。该药盒虽然设计简约,却从细节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提高了用户的生活质量。除使用体验外,包装的便利性还可在商品的运输、保存、携带及废弃等方面体现出来。便利性越强的包装设计越会体现出人文精神,也越会受到消费群体的欢迎。
2商品保护性体现包装对商品的保护功能主要为降低商品在运输、仓储、销售等过程中因意外因素而造成的损坏,对于食品则可延长其贮藏时间。包装设计师在设计时,应严格分析商品的化学特性及物理属性,认识商品在变形、腐烂及破碎等方面的特性,如此才可针对性的选择包装材料,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商品包装,防止因搭配不当或选材错误,导致商品与包装材料发生化学反应甚至产生毒性作用,影响商品质量。例如,部分商家盲目追求利益,把本应采用无毒材料制作的食品包装袋改用低廉却劣质的材料来制作,这些劣质材料往往不符合食品包装规范标准,甚至存在毒性,这些有毒物质可经由包装渗透到食品当中,若长期食用含有毒性的食品将可引发慢性中毒,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由此可见,合格的包装设计起到的不仅是保护商品的作用,更是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安全。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提倡生态环保,使得消费者在选购商品的过程中也开始注重商品包装的环保性。因此,包装设计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充分考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人体健康等要素,将自然、再生能力强且无污染的粗纤维植物加工而成的材料作为商品包装,如此既可使包装设计具有艺术性和环保性,又保证了商品包装的安全性,体现出了包装设计中的人文精神。
3包装的视觉功能如同商品便利性与商品保护性一样,通过商品包装的外观,设计者可以直观的表达出其所要传达的人文精神,而优美的包装设计不仅可带给消费者美好的视觉享受,还可拉近消费者与商品品牌间的距离,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商品的销售。设计师以商品特性和主要消费群体为依据,能够设计出满足该消费群体视觉感受的商品包装。比如中秋时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大众普遍会购买月饼馈赠长辈与亲朋好友,以示自己的关心和问候,而为了表达节日气氛与人文情怀,月饼的包装设计往往以暖色调为主,以营造出喜气洋洋、温馨大方的氛围;在造型上则强调圆圆满满的精神理念,以圆型和方型为主;此外在文字上,我国向来以含蓄为美,故此可将送礼者的祝福直接表达在包装上,既表达了送礼者对收送者的情感关怀,又省去了送礼者直白的表述方式,充分在包装外观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结语
综合上述,如今的消费者与从前相比,在商品包装上更注重人文理念的融入,而商品包装美观程度已经不是他们选购商品的首选要素。为此,应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强调包装设计与人的心灵交流,结合商品特性,将人文精神充分体现在包装设计中,从而在商品与包装、包装与消费群体上实现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公共景观艺术设计的人文性分析论文
【摘要】公共景观艺术设计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项新型艺术设计。如何寻找最贴切的中国环境艺术的创作理念和生活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创作走向,将艺术与都市、人文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建筑特质与区域共性和谐统一,成为公共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公共艺术;景观艺术现象;人文创意;文化环境
设计伴随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被广泛的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已成为现代物质与精神文明生活之需。由于现在世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以及人们日益注重自己的居住空间环境,作为其中的公共景观艺术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项新型艺术设计。
公共景观艺术,在古时便已有了发展,故宫、江浙庭园、岭南民居、那些华丽隆重的雕龙画凤,雅致精巧的装饰局部,富于人情味的生活用具,与使用者的现实生活交揉在一起,它们都证明公共景观艺术在那个个性纷呈的时代已经硕果累累。中国历来都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华文化艺术遗产也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光荣,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优秀艺术作品,如商周青铜礼器,汉唐陵墓和明代永乐宫壁画,还有四大石窟的壁画与雕塑等都属于公共艺术的范畴,他们最初的目的是为公众活动而创作,像祭祀、装饰黄陵以及进行宗教活动,因此创作内容和创作形式都能被当时的公众广为接受。
“公共”一词是相对于“私密”而言,私密之外的所有领域和场所都可以理解为公共领域,是公众可以自由进出、交换和享受新鲜的地方。只有具备公共性的地方才真正具有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的意义。因此,我们在这儿更多的是强调“公共”的性质。尤根.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一文中指出:“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
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带来的种种环境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今天的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工业化所带来的人文建设和环境景观问题显得日益尖锐,现在的人已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的单纯的实用功能,而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舒适享受,这时就应该通过景观的有机整合,通过艺术与文化在规划、建筑、园林中所起的作用,提高整体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的艺术与文化层次,营造内蕴历史文脉的艺术与文化氛围,使环境能更好地为人服务,满足现代人对精神享受的更高的需求。
科学发展观人文内涵论文
摘要:追求发展是每个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而如何看待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立科学的发展模式,则是21世纪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了阐述。进而,从基本出发点:人的生存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资源和动力:人自身的发展两个方面来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然后从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人类与自然的统一、人类与历史的统一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主义的回归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深刻认识和总结国内外传统发展观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用辨证统一的观点来全面系统地认识发展问题的结果。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继承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思想,放眼世界,反映时代主题,抓住了发展问题的关键和要害,揭示了发展的实质和核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本质和核心,从根本意义上说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发展本质的最高坚持。人既是创造社会的主体,也是享受社会的主体,还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在社会发展中要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以人为本”意味着要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遵照人性的基本规律,理顺人与社会的关系,确立人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将人的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优化人的生存环境、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认同社会发展在物相层面必然表现为追求经济增长等经验事实,但它更为坚执社会发展的人文价值旨趣,认为社会发展是人的多种价值要求的集合,社会发展本质上只能是人的多种价值要求的实现过程和人的自身价值的提高过程。社会发展的物相层面的经验事实只有在人本价值原则的规约和牵引中,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和真实意义。
首先,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人的社会,社会主义发展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发展。其次,一切发展都必须依托人的主体性。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创造性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最后,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人既是创造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全部目的。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把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结合起来,既注重长远利益谋求发展,又注重眼前利益的维护与实现。把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与政治权益结合起来,既注重物质文化利益的满足,又切实保障人权。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既注重发展,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