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8 20:14: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体解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体解剖

浅谈高职人体解剖学教学

摘要:教育信息化帮助高职人体解剖学教学化枯燥乏味为生动形象,并帮助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增强学生自学能力,但也给该学科的教学带来了一些问题。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职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

提出“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后,教育信息化在全国各大高校铺展开来,“信息化教学比赛”、“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等也因此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开展。有些教师因为这些比赛“一夜成名”,这更大大增强了教师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当然教育信息化不只需要在软件(教师教学思想与能力)上的更新突破,还需要我们的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来辅助,从而使学科的教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信息化更使高职院校医学院的人体解剖学这门古老的学科教学焕发了生机,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本文以现阶段普遍应用到人体解剖学教学的信息化手段为例浅谈其对该学科的一些影响。

一、信息化教学为人体解剖学这门古老学科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使教学内容由枯燥变得有趣味性。教育信息化科技公司推出的产品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知识简单化、静止的结构动态化。例如桥媒科技推出的3DbodyAPP就实现了把课堂上以前借助挂图、多媒体图片等展示的人体结构以三维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并可以把人体九大系统叠加,同时还可以模拟解剖过程使学生在感官上体会到人体结构的立体层次。图片效果逼真与学生平时玩的游戏画面的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学习积极性。手机App下载后实现人体结构图片成为“口袋画册”而可随时翻阅。除此之外,visiblebody图集App还扩充了其简短的flash内容,其阐释的人体各个关节的运动就使学生对其中参与的肌肉的作用更容易理解。(二)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早期的在线精品课程资源开始实现了学生可以随时自学。如今的慕课开始注重交互性的提升,精悍的微课紧紧抓住学生的黄金7分钟注意力将知识点的精华以图片、动画、声音的形式淋漓尽致表达。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进而融合更多的数字化人体结构教学资源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内外时间通过这些教育信息化的成果如在线慕课、微课、医学类论坛、3D人体结构软件等来完成任务,然后在课上分组研讨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老师辅助答疑重难点并适时结合临床实际来帮助加深人体结构的学习,进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开阔了视野。(三)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和职业意识。高职院校医学院学生的自学意识亟待引导,自学能力当然是他们作为大学生必须具有的素质,在以后的职业道路上他们的自学能力会显著影响其职业技能的提高。而之前有限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很难理解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的意义,与将来自己从事的医学行业很难联系起来,学生就选择不认真学习基础课程比如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更不要说去突破难点,从而不能很好地为日后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如“丁香园”、“小木虫”这样专业的医学论坛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打开手机App了解将来考取助理执业医师证需要现阶段掌握什么人体解剖学知识,记忆知识有哪些诀窍等,还可以在病例讨论区运用所学习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去做简单的分析理解,进而体会到学习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对于以后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益处而主动认真学习。另外,还有推出的“人体解剖学立体书城”涵盖了教材、PPT、病例分析、课外拓展、课后测试等,这都大大方便了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锻炼提高其自学能力,最终还可把学到的知识与临床病例相结合加深人体结构知识的理解。

二、教育信息化对人体解剖学教学带来的问题

查看全文

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探讨

【摘要】在护理本科的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南京医科大学遵循“以人为本”和“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整合解剖学和护理学的教学资源,探索以提高胜任力为目标的护理解剖学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建立和完善基于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自主学习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解剖基础扎实、具备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的本科护理专业人才。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护理专业;讨论式自主学习;课程设计

护理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实践能力的高低与人体解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南京医科大学本科护理专业的人体解剖学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均与临床医学专业相似,未能体现本科护理专业特色,也未能满足临床护理实践对解剖学知识的需求,不利于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们以提高胜任力为目标,改革护理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为后期课程的学习和临床护理技能的需求奠定坚实的解剖学基础。

1编写护理解剖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建护理

解剖教学团队南京医科大学在本科护理的教学改革中,以召开解剖学教师、护理专业教师及临床护理人员研讨会为契机,讨论护理专业解剖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并根据学时要求,围绕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以胜任力为基础的解剖教学需求,共同制订适应护理本科生的解剖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建专门的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团队,加强解剖学教师与护理专业教师的联系与交流,共同探讨各护理操作的解剖学基础,以明确解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整合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查看全文

人体解剖学实验室管理研究

1提高人体解剖实验室硬件的建设与管理

1.1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素质高、技术强的老师队伍是增强教学水平的有力保障。在医学院领导的关注下,人体解剖实验室的师资能力在逐步提高,素质逐步增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讲、研究生的数量有所增加。为了让教学人员拥有良好的备课环境,以饱满的热情服务于教学,学院为他们配备了打印机和电脑,逐步改善他们的办公环境。

1.2改善教学环境

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场地,为了满足新时期对人体解剖实验教学的要求,医学院改造、建设和调整原有的实验室。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到设计中,让实验室的环境体现出绿色环保的理念。为实验室建设网线、照明、排风、配电等设施,在各个实验室中安装不锈钢解剖台。为了让人体标本更方便、长期的储存,医学院建设起仓库、尸体灌注室、局部标本储存槽、尸体整体储存槽等,提高标本和尸体的储存量,保证人体解剖实验的正常、顺利实施。

1.3优化标本配套设施

查看全文

药学类人体解剖教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科学的重要分支。包括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四年制基础药学专业的必修课。哈尔滨医科大学该专业的学生以前学习系统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门独立的课程,为了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和针对基础药学专业的教学特点,以及更系统、更有贯续性地让学生掌握这两门专业学科,2008年开始将两门课程合为一门———即人体解剖生理学[1]。此门课程是把形态和机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一门科学,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学好本课程的基本知识,不但为药学专业学等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而且也使该专业学生将来进行药物的药理研究、开发新药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本文就此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作一探讨。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时压缩,内容偏多系统解剖学和生理学本科教学总学时为128学时,为适应新教材、新课程的需要,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计划学时为72学时,大大压缩了教学时数。而教师对授课内容删减不够,与缩减后的学时数不相匹配,加上原本就抽象的内容,造成讲解不够细致,缺乏导引、复习等环节。教师以提高讲课速度去赶学时进度,忽略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加之两门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造成学生认为新课生涩难懂。

1.2学生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基础药学专业开设的人体解剖生理学为考察课,有的学生因为是考察课,又觉得与本专业没有太多相关性,就对该门课程不够重视,应付考试,投机取巧。学生没有意识到自身将来即便不从事临床工作,但作为药学工作者,不论是从事药物的研制开发,还是从事药房、药品销售或其他相关行业的工作,仅了解药的知识远远不够,还应懂得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代谢途径、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等等。在教学中,教师也往往只注重本课程的教学,忽略向学生强调该门课程与药学专业的紧密联系性。

1.3教学方法单一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反馈的过程。但有的教师迫于课时进度压力,不顾学生的节奏,自顾填鸭式的教授,省略了停顿讲解、提问沟通、引经举例等环节。又由于内容精简不够,课件的信息量极大,学生如同走马观花,不但丧失了兴趣,反而徒增厌恶情绪。

1.4不注重实习课本科人体解剖学实习课学时为26学时,生理学实习课为40学时。两门课程合并后,改为解剖生理实习共16学时,很大程度上缩减了实习课。而人体解剖生理学为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实习课对于课程的记忆、理解至关重要。大幅度缩减学时,势必造成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把握不够,也增加了理论授课难度。

查看全文

人体解剖学课程改革论文

一、高职高专人体解剖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大多是由一些中职卫校提升上来的,因此,一方面大多数老师仍存在照本宣科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积累不够,缺乏教学底蕴,另一方面,教学资源不足,第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种种原因导致了教师教课难、学生学习难的现象普遍发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教材的使用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高专的医学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因此,在教材的使用上五花八门,很多学校主要使用自编教材,教材存在很多明显的问题,内容衔接不合理;一些章节删减的知识不当;甚至出现错误的知识,这就造成了教师讲不好,学生也学不好。

2.实验室得不到有效利用。人体解剖学的部分课程必须要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室是学生学习人体结构的重要场所,其中陈列的人体标本和器官标本能够加强学生对人体结构的认识。但是,一些高职高专学校对实验室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室的利用率较低,这就导致了学生缺少实践学习的机会,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3.课程设置不科学。一直以来,高职高专的人体解剖学主要开设了系统解剖课程,而针对专业进行的实用解剖学课程基本没有。这是一个误区或者是一个空白,只有将系统解剖学与实用解剖学和专业有机的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加有针对性的学习解剖学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既全面又有针对性,从而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

4.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传统的考核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实践能力并不够重视,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平时并不努力学习,仅仅依靠临近考试的几个星期,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点。这种考核制度导致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我们应该摒弃。

查看全文

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ISEC项目教学是一种开放、互动、明辨性的教学模式。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要以开放、互动、明辨性的理念为指导,围绕本课程的大纲、教学设计、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及评价模式等进行整合与改进。本文对ISEC项目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旨在为培养通才取向的医学人才探索新的教学范式。

关键词:ISEC教学模式;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

1引言

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nternationalScholarlyExchangeCurriculum(Undergraduate),简称ISEC。ISEC项目是由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外知名教育专家发起的,其指导思想是,借助国内部分本科院校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通过教育国际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幅度提升教育质量。学习时间为4年,模式为“2+2X”,即国内两年的在校教育加境外合作院校的两年的在校教育[1]。学生在国内外所有课程考核都达标之后,毕业可以取得国外合作院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以及国内院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2]。如果国内院校的考核没有达到标准,境外合作院校不接收后两年的继续深造,可留在原学校继续学习,达到学业水平后也可以毕业,毕业时仅仅取得国内就读院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种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的合作教育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学生可以在就读期间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取适合本人的培养模式[3]。ISEC项目办在培训师资教育理念、提供教育技术支持的同时,对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也进行了补充,即由原来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支持者”[4]。教师的教学理念关乎教学行为,只有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才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ISEC项目定期培训ISEC教师,提高教师的知识层次,完善并提升国际教育、学法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训后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通过反思理清思路,积极地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计划。而对学习者来说,由于受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受教师教学方法的驱动,学习方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获得、乐于学习,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加突出。由于更加注重学习过程性考核,重点考核学生所学知识的水平,以及应用知识交流的能力,打破了教育主体永远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模式。

2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人体解剖学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2.1授课方式比较传统。应试教育的灌输是目前课堂授课主要模式。灌输式教育是一种被动教育,在这种授课方式下,师生之间互动不畅,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很难发现,更很难及时的纠正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出现的“鱼牛”问题。同时,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讨论和团队协作,以致交流不充分,难以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也难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外,医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很少有机会在众人面前“发言”,缺乏在讲台上锻炼的机会,导致有些学生上讲台后非常紧张,给聆听者留下不好的印象,也对以后学生的职业生涯带来负面影响。2.2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意识。因为无法督促学生预习的情况,上课时直接讲解知识点,导致课堂上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唯教师讲解为准,缺乏质疑意识,即:老师教的都是对的,教科书上写的都是对的。这样就难以培养学生的CriticalThinking能力,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5]。这就如同把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学生变成了被动的知识的储存罐,使他们掌握的知识不全面,也难成系统。这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他们未来成长之路造成不良影响。2.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普遍不高。经调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有:普遍认为学习《人体解剖学》较难。“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生的第一门医学基础课程,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主要由于人体结构名词繁冗、记忆困难等原因造成的。可人体结构名称恰恰是医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不予以重视。另外,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抽出时间讲解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借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就使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在实验课环节,有的学生难以接受福尔马林的气味,实验课不积极辨认标本结构,有偷懒现象,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验知识脱节,无法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使他们的知识链断裂,失去学习兴趣。2.4考察方式单一。现有的考核构成:平时成绩占20%、期中、期末各占40%比例。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时过于重视卷面考试的成绩,没有重视学习过程,没有好好重视学生平时能力的提高,结果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平时学习很认真的学生,考试时却发现,会的都没考,考的都不会;没有认真学习甚至旷课的学生,到考试之前的两三周才开始突击学习,却得到很高分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都与教师的上课方式有关,因为人体解剖学这门课是要一点点地把知识积累起来的,不可能用一个通宵就可以把人体结构都掌握,这种突击学习也是临床实践不可接受的,而加强过程考核是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精力的。

查看全文

人体解剖学教学法研究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科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内容枯燥、知识点繁杂、比较难记忆。传统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授课内容,学生被动地听、机械地记,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等情况。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换角色,教师减少授课时间,当学生“听讲课”,学生到讲台上“讲课”体验授课过程的一种自学指导式教学方法[1]。本研究将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法引入到人体解剖学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初步探讨了该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师生互动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以期为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承德医学院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4班和6班共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30人、女生50人,年龄18~22岁。1.2教学方法。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法实施时包括4个环节。1.2.1教师选课,协助学生分组、制定教学目标和任务:选择附肢骨、下肢骨连接、消化管等简单适合学生讲解的章节实施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法。学生按宿舍分为6组,每组4~6人,教师协助学生制定教学目标,将知识点分成6部分,分配给各组准备,每次课各组轮流选派1名学生代表授课,不能重复。1.2.2学生自主学习备课: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准备讲稿和多媒体课件。上课前教师对学生准备的内容进行检查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同时检查讲稿、课件重点难点问题的正确性,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及互动环节的设置情况等,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讲解;鼓励学生进行组内预讲,互相查找问题,共同成长进步。1.2.3学生当“老师”讲课:学生结合自己的课件讲授知识点,其他组员可以提醒更正。教师在学生授课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和遗漏的知识点;学生讲授完知识点后,其他学生可对讲解的内容进行提问,由讲解组学生进行回答,解决不了问题的再求助于老师。1.2.4开展讨论,教师总结指导:学生讲课后,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并指出待提高之处,及时补充学生没有讲清、讲透或遗漏的知识点,同时引申知识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组织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自学的方法、讲课学生待提高之处及改进的方法等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指导,突出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指导学生如何熟练地掌握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问题,如何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及如何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讲课时的仪态。本次课结束后,要求所有学生把对“学生讲课”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改进教学法的形式和内容。1.3评价方式。参照张雪梅等[1]的调查问卷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调查在人体解剖学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法的认可度。本次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问卷有效率100%。

2问卷调查结果

绝大多数学生(超过80%)认为,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法对提高学习挑战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保持课堂兴趣、增强师生互动、增强团队协作意识等有很大的作用(见附表),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支持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法。另外,74名学生(92.5%)赞成在人体解剖学授课中采用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法,69名学生(86.3%)认为值得推广。

3讨论

查看全文

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模式

【摘要】护生核心能力(NCC)是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综合能力。本校以NCC为导向开展人体解剖学课程的建设,通过应用SPOC教学模式,开发和收集优秀网络教育资源,实现信息技术和教学过程的优化整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其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中,以提高NCC和综合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需要。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护生核心能力;SPOC教学模式

护生核心能力(Nursingcorecompetency,NCC)是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综合能力,是护士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有机结合[1]。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体现:临床生物医学科学维度;一般临床技能维度;批判性思维推理能力维度;关心维度;道德和责任维度;终身学习维度[2]。以NCC为导向开展人体解剖学课程的建设,通过应用SPOC教学模式,开发和收集优秀网络教育资源,实现信息技术和教学过程的优化整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其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中,以提高NCC和综合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需要。

1课程建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对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人体各部的基本结构,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合理使用解剖学基本知识与术语,培养学生认真求实、关心理解病人的优秀品格,培养学生健康教育、交流沟通、信息运用、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在护理岗位上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临床实践提供必要的基础,以便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达到学以致用。教学内容:根据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核的人体系统进行了模块化设计,优化与整合融入了思政教学内容,导入临床经典病例,以引导学生进入临床护理情境中,从而增加学生的临床护理感受,并激发学生临床思维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程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使教学内容在深度与广度上更为接近于护理学专业需求。同时把临床护理解剖学前沿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学科最新知识,从而更好的培育与临床护理接轨的应用型人才,为未来临床护理工作奠定扎实的形态学基础。

2课程建设的“5种”能力提升

查看全文

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推广分析

1PBL教学法推广的意义

从教学改革的趋势来看,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正在走向一体化。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提出并探讨问题,没有唯一答案。我们将其引入到教学中,设置了一定的倾向性。目前,很多院校开展的PBL课程都是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只有少部分在单学科中开展。我们探索在单学科内循环使用PBL,并为新型课程改革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探讨新的教学方法。以重能力培养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知识传授,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来代替教师是教学主体。随着手机的普及,大学生对碎片化知识的利用能力增强,他们又具有追求热点的热情,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自学。我们利用设定的问题和病例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建立护理基础的认知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增强学习效果;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自学和组内讨论的方式来代替传统的大班授课。这样的方式能够形成双向交流,利于增强师生关系;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讨论假设,总结”五阶段教学新方式来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1]这样的课程推广可以为未来课程的整合打下基础,将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授课模式改革为综合课程模式,打破各学科界限,增强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有机融合完整的医学思维。通过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使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逐步成长为一名具备相关素质的合格护士。从这个角度来说,PBL课程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2PBL教学法推广的可行性

我们精心设计案例,主旨明确,收集了完整的知识内容,所以案例已经具备成为单课程的条件,并形成了可循环、可推广的特点。单课程选择PBL既存在一些问题,又有一定的特性。问题在于:有些学生初次接触PBL教学模式时兴致盎然,然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因其知识储备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自主讨论始终无路可循,所以总是在迷茫中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目标不明,效率不高。[2]特性在于:实施过程中,PBL教学模式不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只要学生具备文章的检索能力,在繁杂的信息中挑选出正确信息,对真假信息进行判断,并将正确信息进行组合。这也是学生查询、收纳、分析、整合信息重要能力的培养过程。当学生具备了信息检索的能力,必然大大提升自学能力,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才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大有裨益,所以PBL教学模式完全具备可推广性。

3PBL教学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从“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的社会需求出发,分析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为进一步整合课程不断探索;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中开展“强基础,重实践,近临床,亲人文”课程改革[3]的前提下开展PBL教学。教学包括“教”与“学”两方面。“教”是指改变原有板书挂图的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将《人体解剖学》这门形态学真正的可视化,解决《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名词多、难记易忘的问题[3];“学”是化被动为主动,利用现代化手段将死记硬背变成网络互动的学习,使兴趣驱动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实践指的是真实的人体解剖实验室教学环境。就解剖学的教授方式而言,除了总论部分,其它部分的课程完全具备在实验室进行的可行性,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既完成了学时的缩减,又保证了教学质量。[3]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PBL是指:适应中国学生,适应基础教育,在LBL教学基础上,不断将研究进展引入到教学中来,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其目的不在于既定的答案,而在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促其发现问题,并自主地解决问题。[4]

查看全文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研究

1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

本文在阐述深度学习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的深度学习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其学习效果,培养其反思的水平及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选取2016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四个班级学生95人,抓阄法随机分为两组,结果2、3班为实验班(48人),1、4班为对照班(47人)。上述两组学生均通过普通高考入学,随机分班,两组学生的年龄、入学成绩、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2.2研究方法对照班和实验班均以“月经周期及其调节”一节内容开展教学实践。2.2.1对照班采用课题讲授和多媒体演示的传统教学方式。2.2.2实验班采用深度学习模式进行教学。上课前,要求学生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相关网站搜集信息。教师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视频、图库、案例库和参考书等。师生利用微信、QQ等通讯手段保持有效沟通,教师随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2.2.2.1设计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教师设定形态学上从大体到微细结构和生理学上相关器官功能变化规律的掌握程度[6]。如:掌握子宫和卵巢的形态、位置及组织学结构,熟悉月经周期的概念和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变化规律及月经周期中内分泌激素的调节规律。2.2.2.2对学生进行预评估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我们在QQ群里布置课前小测验———“青少年常见生殖系统疾病”,根据完成情况和群里活跃情况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预评估,了解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通过小测验,学生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2.2.2.3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氛围由于学生经常登录QQ软件,我们选用QQ软件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氛围,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看完相关教学视频后的问题,通过QQ群讨论,解决不了的典型问题,如“卵巢、下丘脑及腺垂体分泌激素的周期性变化有何规律”,教师通过课堂讲解。2.2.2.4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获取新知识学生通过QQ群共享空间存放的文字图片素材(如讲义、视频、教案、小结、作业练习)等学习资料,学习巩固知识内容,检查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课程结束后,完成修改课程作业,并上传到QQ群,有能力的同学再自己学习拓展资源,获取新知识。2.2.2.5深度加工知识课堂是学生知识深度加工的场所,通过课堂小组协作学习和完成作业实现知识的迁移、内化。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总结讲解常见的问题,然后布置一个较为复杂的作业———“月经初潮的年龄分布与生活习惯、经济因素的关系”,要求学生分小组协作完成,让各小组组长为全体师生阐述他们的结论,讲解设计思路和解决过程。然后进行小组间交流,学生们积极地对各组作出评价或提出建议,教师则控制互动过程、调节互动气氛。最后对各组的结论及学习活动的表现作出总结和具有指导意义的评价。2.2.2.6评价学习者的学习因评价和反馈往往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方式和结果,所以要通过恰当的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深度学习。课上,教师通过小组讲解进行及时的评价,学生通过组间交流对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课后,教师通过QQ群参与度和考试测验对学生进行评价,及时提醒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2.2.3评价指标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综合评测两种方式评价深度学习模式在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中的效果。①满意度问卷调查:对实验班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②综合评测:由于两组学生的考核方式存在差异,实验班的“评价成绩”无法用于与对照班的比较,因此我们使用综合测评形成了可用于教学效果评价的成绩。计算方式为:课前测验成绩(30%)+作业(20%)+统考成绩(50%)。2.2.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实验班学生对深度学习模式应用满意度调查结果共发放调查表48份,回收48份,有效问卷率为100%。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普遍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认为可以提高自己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见表1)。3.2实验班对照班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比较“月经周期及其调节”一节综合测评成绩比较,实验班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