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水和谐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8 19:59: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水和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促进人水和谐的对策及措施论文
摘要:社会和谐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水和谐又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内容。目前,人类面临严重人与水不和谐问题,所以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与措施,实现和水的和谐共处,构建人水和谐关系,以达到社会和谐。
关键词:社会和谐;人水和谐;措施;水文化;节水型社会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水不断和谐的过程
1.1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
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从原始人类的进化到人类文明社会的产生都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整个自然进化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约300万年的人类历史中,人类选择自然所迈出的第一步是逐水草而居,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要城市都偎依着一条河流。回顾中国的历史,水正是中国文化产生的渊源。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提,而人类的生存又需要人与水的和谐关系作为支撑,因此,人水和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
1.2人类治水的四个阶段
水务局促进人水和谐工作意见
水利关系民生,水利惠及民生。市水务局确定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主题—实践治水兴巴,构建人水和谐。水务局党组提出,高举一面旗帜、紧扣一个主题、围绕一个总要求、明确五个着力点,深入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此次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为契机,实践治水为民,构建人水和谐。紧紧抓住提升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改善城乡水生态环境和农田水利建设等一批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水问题,树立人水和谐理念,以创建最佳旅游城市为契机,以水利的优化发展、建设生态水利为目标取向,以水利的创新发展为根本路径,以民生水利为重点,统筹做好水旱灾害防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水环境改善、水资源节约保护、农田水利等各项工作,把创新、发展、保护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水利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良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保障,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让水利更多惠及民生。
一、积极探索水务一体化管理。水务一体化管理就是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对涉水行政事务统一管理,打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水管理界限,建立起城市和农村、水源和供水、供水和排水、用水和节水、治污和回用一体化管理的城乡水务统一管理体制。在省水利厅、市委、市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水利局于4月16日正式更名为**市水务局。**市水务局的成立标志全市水务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为我市构建和谐水利奠定了组织机构基础。
二是狠抓民生工程建设。以通江县建设全国饮水安全示范县为重点,探索“三为主、五到村”的经验,着力构建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科学的水质监测体系,规范的工程管理体系,大力开展以小型集中供水工程为主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农村供水标准化,工程管理规范化。以庭院水保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大力开展水保生态治理。
三、大力整顿治理河道“三乱”。构建和谐水利和生态水利,整顿治理河道“三乱”是重中之中。为此,巴州区针对巴河禁采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和思路,加大河道采砂管理工作力度,通过宣传到位、责任到位、保障到位、考核到位和加强部门联动的“四到位、一加强”,狠抓禁采区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已取缔无证采砂12家。南江县结合“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河道禁采宣传,出动宣传车两台,印发宣传资料1万份,在南江电视台河道禁采公告15天30次。同时,该县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局长郑琼亲自带领防洪、水政执法人员对流坝乡河段进行了全面停采。拆除在河滩地内建设碎石加工厂1处,责令1未到期(4月30日到期)砂场停止开采河道砂石。对县城河段耕种河滩地的行为进行了制止,铲除了所种蔬菜,种上了三叶草。平昌县3月10日—17日在县电视台了禁采区和禁采期公告,对全县河道非法采砂进行清理,组织综合执法大队,对全县河道进行整治,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河道管理的通知》,对白衣禁采区的四位采砂业主发出《责令停止水事违法通知书》及《处罚告知书》。通江县做到对照批示强化认识、对照职能切实履职、对照差距突出整改、对照机制建立长效的“四个对照”,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该县水利局投资27万元,出动4台(套)机械,清运垃圾41吨,完成了3公里县城河段整治工作,对全县75处采砂场进行了清理整顿,处罚22处,强制拆除10处,平整采砂坑凼22处,强制拆除侵占河道建筑物8处,门前“五包”及机关卫生责任得到了有效落实。
人水和谐理念下的水文化规划建设论文
一、引言
陈兴茹(2006)认为“人水和谐”内涵包括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建设安全、舒适的水边空间;生态环境良好的滋润的国土;建成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7]乔聚玲,刘芳(2007)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了人水和谐体系框架,指出需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化水网体系、水资源节约保护体系和水生态景观体系。[8]左其亭(2008)认为“人水和谐”是人文系统与水系统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状态,即在不断改善水系统自我维持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使水资源能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和保障。[9]随后进一步指出它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水系统自身的健康得到不断改善;(2)人文系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水资源为人类发展提供保障,人类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水系统,健康协调人水关系(左其亭,毛翠翠,2012)。[10]人水和谐是水文化组成部分,[11]是生态水利的核心,[12]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13]人类必须将自己的自由限制在生态伦理权限范围之内,才能保证人与自然乃至人与水的和谐。[14]目前国内外水文化研究单纯地停留在景观的营造、水环境治理及保护的层面,而对于水文化如何应用于城市规划及资源开发的研究较缺乏。本文主要基于人水和谐理念,探讨在人水关系日益紧张的今日,如何在“水文化”资源开发与规划之中贯穿这一理念,并将其融合进《陕西省水文化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0》的实践之中。
二、“人水和谐”理念在资源开发与规划中的挖掘与实现
从“人水和谐”内容上可将“人水和谐”理念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健康、发展与协调。健康主要从水系统的角度考虑,是指水资源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和更新能力,以及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发展主要从人文系统特别是社会经济水平的角度考虑,指在不破坏水资源及生态环境资源的支撑系统下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协调主要从人文系统和水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考虑,人类遵循水系统的生态规律,在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不断采取主动改善的措施,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人水关系进入不断改善的良性循环,达到人水和谐的协调状态。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本研究构建了水文化建设规划框架(见图1),首先需对水系统的健康度进行判断,即对于水资源现状及其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然后对人文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即对水文化在社会经济中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随后才可以对二者展开协调性工作,在尊重本地自然环境的生态空间格局前提下对总体布局进行优化,在关注环境约束条件下进行项目规划选址和功能结构完善,在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实现与外部的和谐发展。
三、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陕西水文化建设规划
陕西有着灿烂的水文化历史,早在夏商时期,就有了查勘水源、引泉灌田的活动。秦国有郑国渠、汉代有成国渠,三国、南北朝和隋代先后有沅澄渠、富平堰、六门堰等,唐代有延化渠、广运潭等水利工程。宋元明清时期虽无大的工程举措,但仍有小的发展。民国时期李仪祉修建的“关中八惠”,开创了陕西现代水利建设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修建了一批以冯家山、榆林王圪堵等为代表的大型水库。而正在开展或将要开展的引汉济渭、渭河全线综合整治等一批大型重点水利工程,开创了陕西水利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如今陕西省水文化事业取得了初步成果,已建成33个水利风景区,渭河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主题公园、遗址公园及博物馆相继落成。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提高人大工作水平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建设这样一个社会,使人大制度获得了更大的制度运行空间,为更好地发挥人大的作用指明了方向,丰富了内容,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特殊的地位,应该也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多方面的作用。我认为这主要表现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和政治基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我国现行的制度基础上进行。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在这个基础上宪法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如果没有这些适应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作为基点,构建和谐社会只能是空中楼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居于根本政治制度的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人民执掌政权的根本途径和最好形式,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我们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得越好,就越有利于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就越有利于动员人民群众踊跃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宏伟事业。在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应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能,从根本政治制度上保障、推动和实现社会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人民代表大会始终以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最广泛和最牢固的群众基础。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要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立足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50多年来的历程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好实现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载体,是群众政治参与、表达民意的重要渠道。在现实中,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许多是由各个国家机关受权行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国家机关协调运转、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的政治保证。国家机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它们的协调运转本身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正确行使国家权力,表现在对国家权力合宪、合法、符合实际情况的设置、分配和制约,其理论和宪法基础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样对国家权力的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地运行,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了国家权力的和谐行使。
——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这决定了人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的社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最有效的手段。构建和谐社会,讲到底就是要依法处理和解决好各方面的矛盾,管理好国家的各项事务,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管理国家和社会的规范有很多种,但法律具有最高效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法律保障;有利于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有利于深入开展普法教育,营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环境。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是地方建设中的重要力量。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同时需要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在事关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上,人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作出符合地区特点、发挥比较优势、体现统筹协调发展的科学的立法决策和重大事项决定,保证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
地方社会统计指标系统研究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将“社会更加和谐”确立为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正式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黑龙江省自第九次党代会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和总书记对黑龙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出建设和谐龙江的奋斗目标。因此,认真研究构建和谐龙江的统计指标体系,对和谐社会要求的诸多方面进行定量评价,对于正确测度和谐龙江建设的实际进程,从而科学地规划和推进和谐龙江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作出了一些探索,这些研究从涵盖的范围来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就全国范围的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所做的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在准确理解和谐社会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包括6个层面25个理论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但其中部分指标缺乏可操作性,不能进行测算。另一类是各地区的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诸如和谐深圳统计指标体系、南京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和谐广东统计描述和评价方法、浙江台州和谐社会考核指标体系以及湖北省政府、福建统计局对当地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的研究,可以说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这些区域性的指标体系都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而黑龙江省具有其区别于其他省份和地区的特殊省情,显然既不能直接采用国家的和谐社会指标体系,也不能用其他省区的和谐社会评价体系来评价和谐龙江的建设进程,因此,必须构建和谐龙江的统计指标体系。
二、影响黑龙江省建设和谐社会的因素
(一)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是建设和谐龙江的基础建设和谐龙江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创新发展思路,坚持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是选择能够让老百姓富起来的项目。既要建设那些能够富县、富市、富省、富财政的项目,也要建设能够富城、富村、富民、富百姓的项目;既要建设能够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也要建设能够惠及民众的小项目;既要建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项目,也要建设能够充分吸纳劳动力、就地加工型的项目。二是积极开发黑西北地区,促进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相对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共富。三是实现粮食大省向食品工业大省的转变。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近些年粮食加工业发展很快,但基本还是粮食的初加工、粗加工,应把粮食大省转变为食品工业大省。这样,黑龙江省农村的富裕进程就会大大加快,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和谐。
(二)解决民生问题、保证安居乐业是构建和谐龙江的核心构建和谐龙江,必须解决好民生问题,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近年来通过开展专项利民行动,加大领导力度,强化财政资金扶持,有效地解决了扩大就业、助学、帮困、解难、助残等民生问题。但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来看,尚有不少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强调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水、路、能、教、医、保问题人手。而就全省而言,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路,就是交通瓶颈制约问题。目前,黑龙江省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为14.77公里,全国排名第26位,其中,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为0.46公里,全国排名第24位;有铺装路面占23.01%,全国排名第28位;高速公路不足1000公里,全国排名第20位;不通公路的乡镇全国共有70个,黑龙江省占13个,全国排名最后;行政村公路通畅率只有16.3%,全国50.3%,全国排名还是最后。尽快改善黑龙江省交通状况,是构建和谐龙江的必然要求。二是保,就是社会保障能力低的问题。目前,全省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还没有实现完全覆盖,一些困难企业及职工参保缴费比较困难,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及农民工尚未纳人,统筹层次低。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等特殊群体社会保障问题比较突出。城市居民低保标准不高,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农村保障能力比较脆弱。这些都是影响龙江和谐的重要因素,建设和谐龙江必须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三是医,就是就医看病难问题。由于卫生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完善、“医药不分”和“以药养医”等原因造成看病贵、就医难,特别是农村卫生条件较差,乡镇卫生院中有近一半急需重建和新建,有90%的卫生院满足不了疫情和疾病防治需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虽然社会治安问题、安全生产问题、部分居民的住房问题等,在一些地方也很突出,也要解决,但都是局部性的,而上述三个问题,不仅突出而且面大,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全局性、全省性的,也是建设和谐龙江的过程中最需急迫解决的问题。
(三)良好的生态是构建和谐龙江的一大独特优势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良好,大森林、大湿地、大草原、大河流等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古朴、自然、壮美的原始风貌。这样的生态省份,在我国是不多有的,这是黑龙江省的一大亮点,也是和谐龙江的最大特色。但在几十年的开发建设中,黑龙江省也有过并且现在仍然存在着破坏环境、侵害生态、人为地与大自然不和谐的问题。一是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无序和浪费以及对地面环境的破坏。如煤炭,据国土部门统计,全省仅年产3万吨(包括3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就多达805个,占煤矿总数1585个的51%。二是水系污染。伴随着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一些有毒、有害物质进人江、河、湖水体,其中,未经处理或未经有效处理的高达80%一90%。三是湿地减少和功能萎缩。黑龙江省虽现有湿地面积434万公顷,占全国的16%,但由于开发建设破坏比较严重,仅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443万公顷下降到巧6万公顷。不少湿地水位下降、水量减少,一些生物、微生物物种灭绝,存在着严重的湿地干化、碱化,生物链断链的危险。四是在耕地保护方面,主要不在于面积的减少,而在于地质的退化。黑龙江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流失面积占1.7亿亩耕地的55%,黑土地的黑土层已由开垦之初的50、80厘米减少到20、30厘米,如不治理,再过四五十年,将流失殆尽。在未来的发展中,生态环境就是竞争力,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友好相处是建设和谐龙江的重要构成内容。
多管齐下促和谐
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被列为“十一五”期间六大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之一。
“和谐社会”怎么看?“和谐社会”怎么建?两会期间,“和谐社会”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
和谐社会怎么看———
不是无差别的社会,更不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而是各种矛盾和冲突能得到协调、平衡的有序社会……
看待和谐社会需要科学理性
“当前仍然存在着大量不和谐的难题亟待破解,收入分配不平衡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就是其中之一。”安徽黄山市委书记王启敏代表坦言。四川达州市委书记李向志代表也表示,“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正成为困扰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和谐现象。”
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集团公司理论学习经验交流会暨政研会第十七次年会材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和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负有重大的责任和义务。如何按照六中全会精神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和谐企业,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总书记去年在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后,我们根据集团公司的部署要求,联系企业实际,对建设和谐矿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六中全会召开后,通过深入学习全会精神特别是全会“决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观点、新理念、新要求,我们感到,构建和谐企业,实现企业全面、协调、可持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构建和谐企业,必须确立新的发展方略
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历史性和阶段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一重要论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建设和谐企业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和谐的社会。从这个角度上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企业,应该是产业和谐、管理和谐、文化和谐、人际和谐的统一体,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但从白庄矿的实际看,尽管各方面的基础比较好,无论是安全生产经营,还是党建、企业文化建设等,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近年来一些主要经济指标都走在了集团公司前列。但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如采场接续日趋紧张、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企业办社会遗留下来的巨大经济包袱等,这都程度不同地给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难度和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建设和谐企业,使企业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职工生活更加安康。围绕这一问题,我们先后两次召开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重点学习了总书记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述和集团公司关于构建和谐矿区的一系列文件、会议精神,并专题进行了研讨交流。通过学习和研讨,我们感到,企业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只有靠发展才能解决,要实现和谐企业的美好愿望,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以公正维护和谐,以道德素质孕育和谐,以党的先进性引领和谐,把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和任务、历史性和阶段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企业发展思路上,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在企业发展投入上,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在企业发展规划上,既要与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要突出重点,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大力推进文明平安矿井建设,努力形成全体职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此,矿党政领导班子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调整和完善企业发展思路,特别是六中全会召开后,我们在层层学习贯彻全会“决定”的基础上,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立足本矿实际,确立了“提升主业,壮大非煤,搞活辅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制定了“57330”的总体发展目标,即用5年的时间,实现产值7亿元,上缴利税3亿元,人均收入过3万元,年年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把白庄矿建设成为和谐文明平安的新型现代化矿井。并对总体目标层层分解,分别确立了两大分项目标:在生产经营上,确立了“六化”目标,即经营市场化、管理精确化、经济循环化、效益最大化,行为军事化,服务标准化;在企业的发展前景上,明确了“四高三园”目标,即实现员工高素质、管理高境界、效益高水平、文化高品位,最终把白庄煤矿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花园、创业成才的乐园、亲情温馨的家园。所有这些措施的出台和实施,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谐企业提供了可靠保证,使全矿各项工作呈现出齐头并进、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今年以来,我矿在继续巩固和保持“省级文明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的基础上,又先后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矿”、“全国安全思想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示范矿”。
二、构建和谐企业,必须提高生产经营水平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企业也是一样。企业和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益最大化。没有经济基础作保证,一切将无从谈起。基于此,我们在建设和谐企业的实践中,注重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围绕增盈提效,狠抓“四件大事”,有力地促进了和谐企业建设。
商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走向竞争的和谐”才刚刚破题
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强烈的针对性,实质上是要通过亿万群众的探索与实践,在告别计划经济体制下低水平的“有限和谐”之后,圆满完成“走向竞争的和谐”这一历史性跨越。
人类具有追求完美与和谐的天性和智慧。实际上中国古代便有“黄金分割法”之说,的数学意义以及在造型艺术上的美学价值随处可见。这些都反映了许多客观存在着的和谐关系。什么是和谐?理论上解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释说:“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比例均衡与协调”,“多样化或对立面的平衡统一就是和谐”,打破这种状态就是倾斜失衡。不仅自然界、自然科学、文化艺术中存在和谐,人类也需要社会的经济的和谐,即寻求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最佳比例与均衡。
市场竞争与(社会)经济和谐也是一组矛盾。绝对化竞争的结局定无和谐可言,西方自由放任式的市场竞争,曾几乎把它的社会推向崩溃的边缘。因此,都为当代各国的政策所不取。人们普遍追求的是,立足于市场竞争的和谐或以和谐为目标的竞争。正因为如此,中国需要以超前的眼光,从更高的基点上来看待竞争,并赋与它有自己特色的新含义、新内容和新解释。新中国建立之后,在生产力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农村普遍贫困的情况下,中国曾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抑制竞争、取消市场经济的道路,进行了一场“超越市场经济”的伟大尝试。这种低水平的有限经济和谐是排斥掉市场竞争之后建立起来的,是靠各种指令性计划实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许多不公平。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意识的增强,中国原来建立在产品经济基础上的、由直接指令性计划统一控制的经济秩序、条条框框及其人际关系中的那种“有限和谐”已被突破,种种过去我们所不熟悉的或过去表现不很突出的“倾斜”现象大量涌现。比如,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失衡在加剧;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明显滞后;价格—投资—产业—产品结构失调,供给不足和生产能力配置失衡并存,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普遍存在;经济运行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远未达到功能互补、紧密衔接;技术进步与充分就业两大目标的矛盾在加深;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工业化进程与人口非城市化的反差在扩大;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地人们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甚至生活方式、思维观念的差距在拉开;“劳”与“得”的脱节现象十分突出。收入平均化和少数人收入畸高的双重分配不公同时并存;不同阶层、社会群体在经济改革中受益差别拉大,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失落感则更是明显;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矛盾以及人口增长与耕地锐减的反向运动已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等等。
因此,今天面对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和许多深层次难题,有的是新产生的,有的则是从旧体制延续下来以后又有所加剧的。
独家原创:幼儿园和谐德育的问题及实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领域的和谐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德育属于教育范畴,而教育又包含在文化之中。是否实现和谐德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个体和谐与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将围绕和谐德育,对于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组成分子——人的道德发展关键期——幼儿园的和谐德育的体系建构做一尝试性探索。
一、何为和谐德育
“和谐德育”早在八五期间,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德育学科组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詹万生教授首次提出。“八五”期间,詹万生教授承担了国家教委重点课题——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现状调查研究。在进行大量调研基础上撰写的总体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和谐德育体系的建议。之后,他又在领衔九五、十五国家重点课题中,围绕着整体构建和谐德育体系进行了历时十年的深化研究与推广经验。逐渐建立起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纵向与学校、家庭、社会横向结合的“和谐德育论”的理论体系。按照詹万生教授的观点,“和谐德育,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这种观点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是目前对和谐德育较为统一的看法。
具体到幼儿阶段德育,它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德育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幼儿关系的和谐;2.德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一致;3.认知、情感、意识道德过程的统一;4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德育要素的和谐。、
二、和谐德育的特征及意义
1.和谐德育的特征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实践及启示
一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方面取得许多成效和经验。在此,结合本人在广西贺州市的实践作简要分析。近年来,贺州市从实际出发,加快经济发展,重视和谐社会建设,较好地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初步找到了发达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子。
注重经济发展,打牢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贺州市是新设立的地级市,起步晚,基础差,经济实力弱,社会矛盾增多。为尽快扭转这种局面,贺州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定了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企业化,巩固提高商贸旅游业为阶段性工作重点,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招商引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突破口,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重视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城乡统筹发展能力。经过努力,贺州市发展基础明显增强,速度明显加快,总量不断增加,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打下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注重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贺州市在发展过程中,注重资源的节约与保护,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首先是以农村新能源建设为依托,在农村全面开展以沼气池为中心的生态家园建设,形成了“猪―沼―果―灯―鱼”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沼气池11.24万座,入户率达到38.3%,年产气量为4909.7万立方米,年可增节能源量达64.24万吨标准煤,相当于每年保护了47.08万亩森林免遭砍伐,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齐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实现了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统一。其次是以建设水电电气化市为契机,摸索出了“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生财、以财补林”的林电结合的发展路子,使水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了经济林和生态公益林的发展,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达69.4%,成为全国外向型林业改革试验区,林业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水电建设成绩显著,顺利通过国家水利部水电电气化达标验收,被授予全国第一个“中国水电电气化市”称号。再次是节约用地,实现土地的永续利用。贺州市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重点在节约用地上下功夫,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利用旧宅基地、山坡地、废弃厂区等非耕地进行开发,达到节地挖潜的目的,实现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缓解了建设项目用地难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