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险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8 14:35: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身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身险受益权丧失分析探究论文

摘要:保险受益权是保险合同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如何对其取得、变更与丧失进行合理的立法设计直接关系着受益人切身利益的实现。文章从受益权的界定着手,对受益权的性质、主体进行分析,并根据《保险法》的规定,归纳总结得出保险受益权丧失的几种情况,此外还结合了前沿案例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保险法》立法的不足提出了几点意见。

关键词:保险法受益权丧失

一、保险受益权的界定

保险受益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保险受益权是泛指受益人基于保险合同对保险人具有的法律上请求保险赔偿给付的权利。狭义上的保险受益权则仅存在于含有死亡保险因素的人身保险合同中,是指于被保险人死亡的保险事故发生后请求和受领身故保险金的权利。本文采用狭义界定保险受益权,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保险受益权的若干问题。

二、人身保险合同中保险受益权的丧失的几种情况

1.《保险法》第64条规定:被保险人死亡后,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的继承人履行给付保险金的义务:(1)没有指定受益人的;(2)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没有其他受益人的;(3)受益人依法丧失受益权或者放弃受益权,没有其他受益人的。

查看全文

财产险和人身险公司财务风险探讨

摘要:保险行业拥有高风险行业的称号,其主要依靠对风险承担和管控来创造价值以及获取利润。因此基于行业的特殊性,保险公司需要更高的抗风险能力。由于国内保险行业起步较晚,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先天法律体系不完备,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基础较薄弱。因此,对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探讨与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基于我国保险行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探讨财产保险公司以及人身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特征和不同之处。先通过因子分析法分别得出保险公司业绩排名,然后根据杠杆比较得出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要高于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的结论。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管理;风险预警

文献综述

我国对保险行业财务风险的实质性研究起步较晚,在保险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保险公司监管机制及偿付能力研究。杨柳(2009)通过借鉴保险行业较发达国家的偿付能力监管技术,提出了我国应建立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评级制度,利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对保险业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指出我国还要完善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建设。朱安彤(2013)提出了新型偿付能力管理体系——“三支柱”管理体系,并指出这种管理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二,关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研究。解强(2010)着重论述了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多目标决策特性,而这种特性需要协调不同种类利益关系从而达到实现多种管理目标的目的。具体是利用价函数法、分层求解法和目标规划法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多目标规划方法相结合,系统进行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第三,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的研究存在以下特点:首先,通过研究国内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能力,对比国外发达国家,发现自身不足,借鉴成功经验,建立相应预警模型,从而达到控制和降低保险公司财务风险。其次,从具体数据计算相关指标,通过指标对保险公司财务风险进行研究,结合相关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针对保险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以及风险防范问题,本文通过分类研究保险公司,比较不同类别保险公司财务风险,并提出相关建议。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现状

现如今的保险市场存在巨大的需求空间,我国持续高效的经济增长使得保险行业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也暴露出一些公司经营效益低迷的情况下仍能够维持经营,并且随着保险行业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此类风险还将会继续增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也在其投资方面有重要的影响。2017年,据“中国保险投资官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大多数保险机构对2017年保险行业投资持有中性偏乐观态度。人保、平安、太保等国内大型保险公司和部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都参与了调查,并且参与此次的几家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合计保险资金超过6万亿,占2016年全行业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44.7%。2017年保险行业的发展趋势将会继续加强保险资产多元化配置,主要通过海外投资的方式来实现。2016年之前,由于监管对保险投资端的政策松绑,保险公司主要通过销售储蓄型的理财保险来扩大保费规模,再通过资本市场获取投资收益。

查看全文

人身险的损失补偿原则特征分析论文

摘要:损失补偿既是保险的基本职能和作用,也是保险理赔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但是,损失补偿原则在具有人身保险中是否适用一直以来存在争议,试图从保险的起源展开阐述,分析保险的基本职能及其具体原理,并且结合人身保险来阐释损失补偿原则在人身保险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损失补偿原则;人身保险;代位求偿原则;医疗保险

一、损失补偿原则的保险学原理分析

首先,在保险实践中运用损失补偿原则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海上保险的产生。现代意义上的保险发源于近代的意大利的海上保险,当时意大利商人通过签订一张船舶承保单,约定如果船舶安全到达目的地,则合同无效;如中途发生损失,则合同成立,该损失就由合同的另一方(保险人)承担,因此在近代海上保险中,保险人的基本职责就是当被被保险人发生经济损失时,按照合同约定来进行相关的赔偿事宜。海上保险被人们公认为是现代保险的萌芽,因此人们也普遍接受保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解决被保险人难以预测和控制的风险及损失。在世界各国学者对如何定义保险的相关研究成果中,损失学说也就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损失学说将保险看做是一种经济上的制度安排,由保险人来承担被保险人由于未来特定的、偶然的、不可预测的事故而遭受的财产损失,因此在赔偿中应该遵守如下规定:“有损失,则赔偿;无损失,不赔偿;损失多,赔偿多;损失少,赔偿少”。所以,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说损失补偿原则是贯穿于保险业务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始终。

其次,根据对保险基本职能分析也可以得出在保险实践中必须坚持损失补偿原则的结论。保险职能是保险内在的固有职能,它主要由保险的本质和内容所决定的。根据前文对保险产生及起源的分析,保险产生后其发挥的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就是分担风险和补偿损失。这两个职能时相辅相成的,补偿损失是保险的最终目的,分担风险是保险处理事故时的技术方法。保险损失补偿职能主要目的是,被保险人或保险标的在获得保险赔偿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到保险事故发生前的经济状态或物理使用价值,因此保险只是对社会财富进行的再分配,而其并没有增加社会财富。被保险人也就不应该因保险赔偿的获得而实现价值增值、财富增加或者是额外的收益。

损失补偿原则是保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要求,保险的产生和发展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满足补偿灾害事故损失的需要。坚持损失补偿原则是保险理赔实践中的基本要求。在保险理赔中坚持损失补偿原则可以维护保险双方的正当权益,真正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职能。若被保险人发生了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经济损失而不能得到赔偿,则违背了保险的职能,侵害了被保险人的合法利益;但是反过来,若被保险人因同一损失从保险人处获得的赔偿总额超过了自身实际损失,被保险人就会获得超过损失的额外收益,如果在保险实践中对被保险人这种行为不加以限制,则会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从而造成被保险人故意制造损失或欺诈保险,给保险人的正常经营带来影响。所以损失补偿原则是对保险当事人双方的共同约束及其合法利益的保障。

查看全文

小议团体人身保险业务核保监管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WTO政策的放开,我国保险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团体人身保险业务更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寿险公司三大主渠道业务之一,但目前团体人身险核保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如何提高团体人身保险核保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团体人身保险业务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1.团体人身险业务承保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近几年来,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保险公司竞相加大团体人身险业务的开拓力度,团体人身险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业务的快速发展与恶性竞争使承保风险日益突显,

1.1承保方案设计不合理风险。

一般来说,企业的保险保障需求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为此保险人必须利用多款产品设计综合的承保方案,如果方案不合理,将带来巨大的承保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个人保额过度集中,不能得到较好地分散;二是保障范围过宽,使赔款大幅上升;三是费率下浮幅度大,致使保费严重不足。这些都会使赔付率攀升,导致团体人身保险业务出现亏损。

1.2行业风险与职业风险

查看全文

分红健康险需要退出市场

日前,中国保监会下发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以下简称《精算规定》),对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等新型人身险产品的精算进行了规定,今后各保险公司新型人身险产品的开发和精算工作都将有章可循。据悉《精算规定》将于7月1日起执行,届时,分红健康险将全面退出保险市场。

业内人士指出,《精算规定》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风险、保护消费者利益、加强监管、限制不规范商业行为,它的出台,是中国寿险经营和寿险监管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标志。

《精算规定》大势所趋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等新型人身险产品,都是各家保险公司按照自己的精算标准设计产品并向保监会报备,而保监会对这些产品并没有统一的精算规定。

《精算规定》规定了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有关的精算标准,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与定价、保单负债(责任准备金)评估、分红保险的分红、投资连结保险投资单位定价、万能保险结算利率等,这意味着今后保险公司新型人身险产品的价格制订、收费标准、红利分配等都将处于严格的制度监督之下。此举一方面能促使保险公司建立科学的负债评估制度,防止风险积累,使保险公司产品开发和精算工作有章可循,为偿付能力监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提高了保险产品的透明度,限制了不合理的收费,亦有利于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同时,它还将限制一些不规范商业行为,有力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以及行业和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

一位保险专家指出,《精算规定》的出台是大势所趋,它对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控,规范和维护行业健康发展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查看全文

保险的补偿性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保险业的深入发展,人身保险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其中损失补偿型人身保险所占比重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然而,由于我国《保险法》对损失补偿型人身保险产品的补偿方法未加以明确,导致保险人在该类产品的后续服务中困难重重,特别是在理赔服务中,当客户存在重复保险以及其他第三方在先给付的情况下,尽管大多数的保险条款已经明确规定了“若已通过其他途径支付了部分医疗费用的,保险人承担剩余部分医疗费用的保险责任”,但因为法律未明确规定损失补偿型人身保险的补偿方式,使上述条款的合法性受到质疑,从而理赔纠纷不断,导致损失补偿型人身保险的经营似乎处于边缘地带,直接影响了损失补偿型人身保险的正常经营和健康发展。因此,损失补偿型人身保险条款中可以约定除法律规定的形式以外,如果存在重复保险或者其他第三人在先给付等情形下保险金的给付方法。

一、保险的补偿性

从保险的起源及其风险管理的功能上看,保险事实上是一种经济补偿制度。这一制度通过对有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的数理预测和收取保险费的方法,建立保险基金;以合同的形式将风险从被保险人转移到保险人,由大多数人来分担少数人的损失。由于保险是一种“由大多数人分但少数人损失”的制度,涉及的只是纯粹风险,人们通过保险是不可能获得保险标的价值以外的收益的。即人们通过保险所能够达到的目的,是为了保持保险标的的价值水平或者最大限度地控制保险标的价值的下降,而绝不可能从中获取额外利益。因此,从资金的财务管理上看,将资金用于购买保险,所投资的是一种纯粹风险;而如果将资金用于其他具有获得可能的投资,则投资的是一种投机风险。这也正是保险与赌博及其它投机行为的区别所在。因此,经济补偿是保险经营的本质和核心所在。

二、保险的补偿方式

由于不同保险产品的存在,具体的补偿方式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不同保险产品的特点,从补偿金额确定的时间上划分,保险的具体补偿方式可以分为事先确定保险金额的补偿与事后确定保险金额的补偿两类。根据补偿方式上的这种区别,又可将保险产品划分为定额给付型保险和损失补偿型保险两大类。

所谓事先确定保险金额的补偿,指在某些保险产品的补偿上,由于这类保险产品本身的特点,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在订立保险合同之初,就事先约定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之后应当补偿的保险金额。当保险事故发生且符合保险合同约定的给付条件时,保险人按照事先约定的金额给付保险金。事先确定保险金额的补偿方式只适用于保险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能够事先确定,或者只能事先确定的保险产品,该类保险产品统称为定额给付型保险;事后确定保险金额的补偿方式,指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在保险合同中约定,当被保险人发生合同约定范围内的保险事故时,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对保险标的造成的实际损失范围内给付保险金。根据这种补偿方法,保险人在给付保险金之前,往往需要一个对实际损失进行评估的过程。事后确定保险金额的补偿方法适用于那些补偿金额无法事先确定的保险产品。该类保险产品统称为损失补偿型保险。对于某一保险产品,具体应该采取哪一种补偿方式,应该根据该种保险产品的性质而定。

查看全文

保险市场现状探究论文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及演变

中国1980年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险业飞速发展:1980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务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2001年全年保费总收入达2112.28亿元,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2%,保险密度(人均年保费收入)为168.98元(1985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为0.42%和3.16元);有中外保险公司53家,中国保险业总资产为4591.07亿元,较1992年增长了8倍;保险中介机构170家。此外还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14个城市设立了200余个代表处。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1980~1985年的恢复阶段。中国在1980年和1982年先后恢复国内财产险业务和人身险业务。这一阶段保险市场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垄断,产寿统一经营,险种单一,且保费收入中财产险份额大大高于人身险;(2)1986~1991年的平稳发展阶段。以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兵保”)成立为标志,区别于前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出现了包括新疆兵保、太平洋、平安等在内的4家保险公司,中国保险市场由中国人保独家垄断的格局在形式上被打破;(3)1992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以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首家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为标志。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明显区别于前两个阶段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保险业实现产寿分业经营,保费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人身险份额超过财产险;保险险种迅速增加,保险服务改善;保险监管的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中国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新格局。

二、中国保险市场规模和构成

(一)保险市场总体规模快速增长

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保险市场规模增长很快。截至2001年底,年保费收入达到2112.28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88.24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424.04亿元。1980~2001年,年平均增幅达30%以上,其中人身险业务的增长速度快于财产险业务的增长:1992~2001年间,财产险业务年平均增长率为15%(与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财产险保费收入比),人身险业务年平均增长率为29%(与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人身险保费收入比较)。以1997年为分界点,保险业务发生结构性变化。1997年以前财产险业务的比重一直大于人身险的比重,1996年的财产险保费占全年保费收入的61.50%,人身险保费收入占38.50%。1997年人身保险业务首次超过财产险业务收入,占全年保费收入的55.53%,财产险为44.47%。2001年人身险保费收入占全年保费收入的67.42%,财产险为32.58%。人身保险业务比重今后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从市场开发程度看,2001年保险密度达到168.98元人民币,保险深度为2.2%,若按1999年世界保险业保险密度387.3美元和保险深度7.52%的平均水平计算,中国9万亿GDP的经济总量年保费收入应在6800亿元左右,而目前的年保费收入水平仅不足这一水平的1/3,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图11985~2001年保费收入变化趋势

查看全文

当前健康险经营的状况

一、我国商业健康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商业健康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健康保险是指为了人类健康提供保障的保险,是以人的身体作为标的,在被保险人因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医疗费用的支出或收入损失时,保险人承担责任的一种人身险。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人们对于健康险的需求越来越大。另外,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加快,也为商业健康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商业健康险发展情况并不理想。

一是总体业务规模不大,保费收入在人身险保费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很低。在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保险市场中,健康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的比例通常在30%左右。而在我国,2006年健康险保费收入376.9亿元,占2006年人身险保费收入的7.1%;2007年健康险的保费收入超过384亿元,仅占到2007年人身险保费收入的7.62%。

二是健康险赔付率居高不下。据不完全统计,在经营健康险的保险公司中,80%以上的公司赔付率超过80%,其中40%左右的公司赔付率超过100%,个别公司甚至高达200%。加上费用和管理费用等经营成本,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二)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河北保险产品构造研讨

一、河北省保险产品结构分析

1、财产险产品结构

保险产品结构主要是指各个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所占比重,在财产保险中,有企业财产险、货物运输险、机动车辆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信用保险和农业保险等七项。目前河北省的财产险中机动车辆险一直占据绝对优势,责任险、信用险和农业险比例极低。2008年的河北省财产险主要产品结构如表1。

2、人身险产品结构

人身险中首先分为人身意外险、健康险和寿险三个主要部分,通过比较2006年和2009年的保费收入结构,人身险中寿险保费收入占比越来越大,由2006年的90%上升到93%,人身意外险和健康险的占比却相对萎缩,人生意外险由2006年3%下降为2%,健康险则由2006年的7%下降到了5%,同比下降2%。

河北省的寿险保费收入是以分红险和万能险两个险种为主。例如2008年的寿险保费收入共计374.27亿元,其中,分红险225.9亿元,占全部寿险的60%,万能险65.23亿元,占比17.4%,普通寿险保费收入仅仅53.14亿元。

查看全文

我国保险业发展探析论文

我国现阶段各地区保险业发展状况及样本选择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保险业发展梯度较大,出现了明显的层次区分。第一层次包括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辽宁、天津、福建等,保险业发展各项指标优势明显;第二层次包括: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湖北、河南、重庆、宁夏、安徽等,保险业发展各项指标居中;第三层包括海南、贵州、青海、西藏、广西等,保险业发展相对滞后。

本文选取北京、江苏、河北、湖北、贵州、青海六省市组成样本,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结构层次状况进行代表性分析。

我国六省市保险业发展差异状况

(一)六省市保险业现状比较分析

2005年北京、江苏、河北、湖北、贵州、青海保费收入之比为63.32:55.64:27.65:18.38:5.15:1;保险深度之比为:5.08:1.65:1.74:1.54:1.43:1;保险密度之比为:22.76:4.04:2.53:1.66:0.71:1。河北与湖北的人口之和是北京的8.7倍,而两个省的保费收入之和不到北京的3/4;贵州和青海的人数总和超过湖北省,而其保费收入总和不到湖北省的1/2,不同层次的保险市场保险业发展水平差距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