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8 12:05: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民群众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民群众满意教育意见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最近,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重申,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地提出了“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下,就是我们学习领会“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重要意义的几点初步体会。
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教育进入新世纪的崇高历史使命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重要特征之一是知识生产的地位逐渐凸显,教育既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公民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实际上,教育在把发展建立在个人和社区认真负责参与的基础上的同时,应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以便为自己生命在其中的社会和进步做出贡献。”
教育的基本性质是社会公益性事业,不仅在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对国民的社会心理、风俗习尚、道德规范的演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在文化传统传承与知识体系创新方面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将为人类世世代代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产力的诸多要素中,人是最能动、最积极的要素,而发展生产力的终极目标还是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旗帜鲜明地突出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际上,经济社会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是完善,越对人的发展程度有更高的要求。只有依法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才能为全体国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可靠的保证。
总书记在今年初谈社会主义荣辱观时提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要充分发挥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最近又强调指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这些论述进一步确认了教育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重要性,阐明了教育在21世纪推进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认为,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集中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教育的现实需要。
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途径
一、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法理依据
1.体现人民主权原则。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宪法对人民主权原则的明确宣示,它表明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所有权力的来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行使主权的主要渠道和途径。宪法第三条还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其他一切国家机关则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其监督,对其负责。因此,作为国家权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权同样来源于人民,人民依法参与各种司法活动,正是人民主权原则在司法环节上的具体体现。2.可在司法与社会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桥梁在我国,由于有着两千多年法即刑的法律传统,在人们的习惯意识中,法和司法都是高高在上的权力象征,它就象一把闪着寒光的刀斧悬挂在衙堂之上,随时生杀予夺着人们的生命和一切。在当下,我国尽管早已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封建遗毒并未彻底肃清,人们一想到司法,往往还是存在着一种畏惧心理。群众参与司法,通过亲身感受、切实体验各种司法活动,亲自参与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可以看到司法既有铁腕的一面,也有温情的一面,就会逐步消弥他们对司法原有的隔阂与偏见,在社会公众与司法机关、司法人员之间,在社会情理与法理、法律原则之间,在社会与司法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桥梁。3.能有效地促进司法公正。包括司法权在内的任何权力,倘若不受到制约与监督,都会毫无例外地走向腐败。而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线,司法一旦腐败,就会失去它作为保障自由、人权、公平正义的价值。群众参与司法,一者可以促进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照法定程序从事各种司法活动,增强程序正义,二者可以促进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尽量排除各种法外因素干预,依法独立公正地处理案件,较好地实现实体正义。因此,群众参与司法,他们在分享一部分司法权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对司法进行监督,防止司法权独断专行走向腐败的作用。这对于保证司法权力正确运行,促进司法公正,更好地维护社会正义都是十分必要的。4.可提升司法公信力。司法公信力是指社会大众对司法制度、司法机关以及司法工作人员履行司法职责所抱持的信心及信任程度。司法若没有公信力,其合法性便会遭到质疑,进而使其丧失存在的价值。司法公信力的获得并非来自法律强制力,而是源于司法自身因公正而在人们内心激发出来的对其真诚的认同和尊重。群众参与司法无疑能够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力。他们通过参与各种司法活动,监督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行使司法权力,确保司法程序透明公开,司法结果公平公正,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与了解司法的性质、功能和使命,以及司法机关、司法工作人员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这样既能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司法,也能够化解社会舆论对司法存在的很多质疑,进而形成信任和支持司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主要方式
《决定》提出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并强调要“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同时指出要“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据此,包括涉诉信访、司法听证、司法调解在内的各司法活动,以及从侦查到起诉、审判、执行的各司法环节,人民群众都可以参与。参与的方式与途径,则因司法环节和司法活动的不同而各异。本文主要讨论人民陪审员、审判公开和人民监督员这三种群众参与司法制度。1.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指司法行政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与步骤,在广大群众中遴选出符合条件的人员作为陪审员,在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与法官一道坐堂问审的一种司法制度。在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是群众参与司法的一个主要方式与途径。然在司法实践中,人民陪审员制度还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陪审员的准法官化、精英化倾向,陪审面较窄、陪审效果不佳等。对此,《决定》提出要“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扩大参审范围,完善随机抽选方式,提高人民陪审制度公信度”。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对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了进一步规范。根据《决定》精神和《人民陪审员法》规定,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扩大选任范围,完善随机抽选方式,防止陪审员精英化。要严格依照《人民陪审员法》的要求,改变先入为主的指定性选任模式,打破以往对文化水平、职业经验等方面设定的过高门槛限制,由基层司法行政机关会同基层法院、公安,从所辖常住居民名单中随机抽选拟任候选人进行资格审查,通过并任命后,录入专门的信息库,再同样按照随机抽选的方式来确定具体案件中的陪审员。这样便可兼顾到社会各界别、各阶层人员,使各行各业和不同文化水平的公民都能有机会参与陪审,从而确保陪审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2)定期改选,防止陪审员准法官化。在以往实践中,许多陪审员一旦被选定,便长期在法院“任职”,很少进行改选,在事实上成了准法官和“陪审专业户”。久而久之,他们很容易丧失其独立性和客观中立性,并进而与法官形成利益共同体,这无疑有违人民陪审员制度设立的初衷。因此,必须严格依照《人民陪审员法》第13条“人民陪审员的任期为五年,一般不得连任”之规定,对他们定期进行改选。这样既能防止陪审员在性质上出现异化,也可让更多的群众有机会去参与审判。(3)扩大陪审员参审范围。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制约,陪审员参审案件占比一直较小,与设立陪审员制度的初衷还有着不小的差距。确定参审范围,应依据《人民陪审员法》第15、16、17条规定,对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社会影响较大,涉及到公共利益、群体利益的案件,如食药品安全、征地拆迁、生态保护,以及社会影响重大,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的刑事案件,要充分发挥陪审员的监督效能,并结合其专业特点,尽量采用陪审制。(4)改变“陪而不审”现象,提高陪审实效。由于陪审员与职业司法人员在专业知识上存在着差别,实践中,陪审员参审案件,在庭审过程中往往很少发言甚至一言不发;在合议过程中同样很少发表并坚持自己的意见,有的甚至合议时也不参加;对于判决结果,往往同样保持着沉默。这种状况使得整个审判过程事实上几乎都由法官主导,陪审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针对这种现象,首先要依照《决定》精神和《人民陪审员法》的规定,逐步落实陪审员只参与事实审,不参与法律审的要求,以充分发挥他们熟悉社情民意、社会阅历丰富的优势。其次要强化陪审员的培训力度,在提升他们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要努力提升他们的参审意识,使其能够正确对待宪法和法律赋予他们的这项司法民主权利。再次是法院和法官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充分尊重和保障陪审员的法定陪审权利,充分调动他们参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实际履行陪审职责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2.公开审判制度。根据宪法和各诉讼法相关规定,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除法律有明确规定外,都必须公开进行。这一规定即所谓公开审判。它要求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庭审过程和宣告判决都必须公开进行,面向社会开放,允许人民群众进入法庭旁听,允许媒体记者采访报导。在现代网络媒体发达时代,对那些社会影响较大、群众广泛关注的案件,还应进一步创新公开审判方式,如采用庭审同步录音录像,通过音频、视频、图文、微博等方式公开庭审过程,进行网络直播等。此外,还应将裁判文书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开,准许社会公众自由查阅。也就是说,法院在公开审理的案件中,除休庭评议阶段外,其他所有过程和结果都要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接受公众和社会舆论的检视与监督。公开审判作为法院审判案件的基本形式,既是司法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群众参与司法的一个重要实现方式。在审理时,法院通过公开开庭,使旁听群众和媒体记者,以及通过网络实时收听收看的社会大众,能够目睹亲闻在法官主持下所进行的事实调查和证据出示,控辩双方当庭进行的辩论、质证,法庭对证据和事实的辨伪和认定等流程。这样既能够促使法官严守诉讼程序,查清事实,正确适法,也能够让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方式来体验司法,鉴识司法,认同司法。为更好地落实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这一要求,使群众参与司法这一司法民主权利得以更广泛地实现,在公开审理时,法院还应征询、收集旁听群众、媒体记者,以及在网络上实时关注案件的广大网民的意见建议,对那些既契合传统道德,符合人民群众的主流价值观,又不违背法律规定的民意,在作出裁判时可以把它们作为适当参考。这样既是对优秀传统道德的一种尊重,也能够缩小司法与广大群众之间的距离。在作出判决后,通过公开宣判,尤其是将裁判文书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向社会公开,使无论到庭的现场旁听群众、媒体记者,还是社会公众,都能够及时了解案件判决结果和据以作出判决的事实与理由,对各方当事人的意见,举证、质证内容,证据采信,律师意见及是否被采信,适用法律等情况也都清清楚楚。这样既能够有效地保障群众对司法审判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也能够让司法裁判置于阳光之下,使暗箱操作失去了空间,即便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也被锁到了“笼子”里。这对于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防止司法腐败,增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心等无疑都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3.人民监督员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为化解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权的正当性质疑,提高办案质量而创设的一种由人民监督法律监督者的群众参与司法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自2003年试点以来,对各级检察机关转变工作作风,正确履行查办职务犯罪职权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规范和促进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然实践中这一制度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主要表现,一是人民监督员知情权严重欠缺。依据相关规定,人民监督员只能听取办案人员的介绍和说明,而不能直接向当事人及其他相关人员了解案情,接触案件材料,参与旁听。如此,他们对事实和证据等情况所形成的印象便较为片面、间接,很难客观、准确地对案件进行监督。二是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偏小,只适用于检察机关自己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普通刑事案件则被排除在外。三是在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确立国家监察体制,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同时通过《监察法》,将原由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转由监察机关办理后,人民监督员制度如何继续走下去。关于人民监督员制度,当时的《决定》提出要“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重点监督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立案、羁押、扣押冻结财物、起诉等环节的执法活动。”然在职务犯罪查办权发生移转后,人民监督员制度接下来将何去何从?基于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根本宗旨,笔者认为,该项制度不应因此而废止,而应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势。具体来说,一是要切实保障人民监督员的知情权,如对监督案件案卷材料的查阅权,参与旁听、讯(询)问,当面听取当事人意见的权利等。二是要扩大监督范围,将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职能的各主要方面,包括普通刑事案件各环节都纳入其中。三是职务犯罪查办权能移转到监察机关后,因监察权同样具有司法性质,需要接受群众监督,因此应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作进一步探索,以形成新的群众参与之具体形式与制度。
参考文献:
[1]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
论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因此,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使广大党员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使党员领导干部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永葆党的先进性,要求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密切党群关系,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主张和一贯要求。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始终坚持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同志提出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根本的政治问题。同志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正是按照这些要求,不断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证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胜利。
密切党群关系,是确保小康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回顾我党86年的辉煌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领导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为人民,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一切政策措施的出台,都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使广大劳动群众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从改革开放中得到实惠,因而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新时期,我们党要完成领导亿万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同样要求全党同志,务必走群众路线,使我们作出的每一项决策、制定的每一个政策、采取的每一条措施都能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以增强党的凝聚力、号召力,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密切党群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需要在全社会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需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需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发挥群众在参与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坚持共建共享 造福人民群众
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一重要论断,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
正确把握共建与共享的关系。共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之源,共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只有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建设和谐社会,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只有让全体人民共享和谐社会建设成果,才能更好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因此,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必须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同时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对广东省潮州市来说,坚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关键是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促发展、促和谐,努力把潮州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富裕安康的现代城市,使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
着力解决群众的利益问题。近年来,潮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潮州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以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就业难为重点,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扩大与促进就业工程”,同时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职业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二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入开展“健康进农村”巡回医疗安康工程,为农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灾害救助等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努力形成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积极发展慈善事业,着力构建形式多样、功能互补的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努力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必须注重社会管理,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潮州市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有人应、有人管、有结果、有反馈。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充分发挥“平安潮州”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工程的作用,扎实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大力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强化社会稳定基础,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同时,进一步倡导和培养公民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宣传和弘扬“开放、务实、创新、奉献”的新时期潮州人精神,努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风尚。
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组工
“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是同志对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要求,中组部决定在全国组织系统广泛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的学习实践活动,是当前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主题。
讲党性,就是要坚持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组织原则,坚持任人唯坚,遵守组织纪律、干部纪律。在选拔任用干部中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按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选好干部、配好班子。
重品行,就是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培养优良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在干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公道正派,遵守组织纪律、保守人事秘密,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坚持廉洁从政,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切实做到慎权、慎独、慎友,自重、自省、自警、自立。
作表率,就是在各个方面都要高标准、严要求,就是要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和市委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先学、先改、先行。立说立行,边学边改,尤其是要在践行共产党人道德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上作表率;在坚持党性和公道正派上作表率;在遵守组织纪律性上作表率;在解放思想、先行点试,改革创新上作表率。
在干部工作中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把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让党满意、让人民满意作为干部工作的宗旨和准则。在干部工作中要树立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思想。说具体一点,就是对组织负责,对广大人民群众负责、对事业和发展大局负责。在选人用人上做到:不违背良心做事、不违背党性做事,不违背干部选拔任用原则、程序做事。让党满意、让人民满意是干部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在具体工作中,就是做到“四个满意”的有机统一,即:让区委满意、让上级组织部门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
执政能力与人民群众
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有一个无敌的英雄叫安泰,他力大无穷,无人能够战胜。他的秘密在于,每当他与敌人决斗遇到困难时,往他的母亲——大地身上一靠,便获得新的力量。
我们的党、党员、党的干部好比安泰,人民好比大地母亲。靠着人民,我们的能力无限,就可以战胜一个个困难。对于我们党来说,执政能力是党的最根本能力,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能力的源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就是要密切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把执政能力深深植根于人民中。
执政能力在人民的土壤中生成。有歌唱得好:“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人民是党最深厚、最坚实的执政基础,党的执政能力就在这个基础上生成。只有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才会夯得更实。
执政能力在向人民学习中提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可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主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党员干部只有深入人民群众的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甘当小学生,虚心向群众学习,在群众中经风雨、见世面、增才干,才能产生出符合人民根本愿望、利于人民根本利益、深得人民信任的理论、政策和主张。甘当小学生,从群众中汲取营养,是党员干部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基本功。实践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对执政党的要求和期望也会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只有懂民心,解民意,聚民智,和人民同生死,共命运,我们的执政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高。
执政能力在人民监督中发挥。同志曾经说过:“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党员干部只有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执政能力才有真正的提高,才能发挥好。接受人民的监督,是题中应有之义。党员干部的职位,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执掌的权力,是人民赋予并为人民所用的。接受监督,才能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接受监督,才能克服缺点,减少错误;接受监督,才能防微杜渐,永葆青春。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习惯在被监督下开展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修养和能力,它使我们既敢作敢为又谦虚谨慎,紧张有序,镇定自若。拒绝监督,监督缺失,则难免出事。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执政能力越强,越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越拥护支持,党的执政能力越如鱼得水,不断提高。自觉主动深入群众、虚心诚意学习群众、求真务实服务群众,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会与时俱进,长盛不衰。
人民群众确保平安发展调查思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以人为本的矛盾化解机制;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平安共建机制;稳定与发展相互促进的社会管理机制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在现阶段,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突发事件,直接关系社会稳定、“平安协会”具有自治组织的性质、“平安协会”把人民群众作为平安建设的主体力量、社会稳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根本目的在于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更好地造福人民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这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社会平安发展。近年来,山东省新泰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探索建立了以“平安协会”为载体的社会平安发展新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他们的做法,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治理、推动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以人为本的矛盾化解机制
在现阶段,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突发事件,直接关系社会稳定。然而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地方和有的领导干部还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过分迷信权力的作用,习惯于以高压手段处理社会矛盾、应对突发事件,结果不仅难以有效化解矛盾,反而有可能使矛盾激化。新泰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矛盾化解和平安共建,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2006年2月,汶南镇建立了全市第一家“平安协会”,并很快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平安发展方面显示出巨大作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新泰市委、市政府及时总结推广了其做法和经验。短短3年多时间,313个“平安协会”在全市各地发展起来,成为促进社会平安发展的重要力量。
“平安协会”具有自治组织的性质。“平安协会”是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由社团登记管理部门审批、群众自愿参与的群众自治组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协助做好社会治安防范、矛盾纠纷化解、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它们依法开展活动,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发展,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同时接受市综治委的领导和业务指导,增强工作的权威性。党委、政府通过引导、组织和协调,保证“平安协会”的正确发展方向,但绝不包办代替。
“平安协会”把人民群众作为平安建设的主体力量。“平安协会”的主体成员由社会各界有较高政治觉悟和较强协调能力的人构成,其中“三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人员是主力军。由于始终致力于让群众直接参与矛盾化解和社会治理,“平安协会”在化解矛盾、促进稳定中发挥了避免群众与党委、政府正面冲突的“防波堤”作用,防止某些突发事件蔓延和矛盾激化的“减压阀”作用,增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黏合剂”作用。直接参与矛盾化解和社会治理,又促进了广大群众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提升。
创先争优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心得
创先争优活动是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又一次经常性教育工作。各地各部门在活动中,要切实念好“加减乘除”四字经,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全面铺开,进一步把学习实践活动中整改落实工作落到实处。
加入“以民为本”理念。党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就要求在开展活动中少一些功利性的因素,多一些群众冷暖关注,少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多一些群众意愿,把服务群众的理念贯穿活动始终。创先争优活动效果好不好,满意不满意,群众心中有杆秤。活动中,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把关乎群众一枝一叶的细小问题都放在心上,深入到基层、深入到一线群众中去,多开展一些如蹲点调研、结对帮扶、民主恳谈等有实践意义的活动,实实在在帮民困,解民忧,真正承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旨,让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减掉“蜻蜓点水”作风。创先争优能否深入推进,扎实有效,制度约束是一大保障。要建立一套科学制度,加强对活动各个环节的指导和监督,防止“蜻蜓点水”式的漂浮作风、点到为止的错误做法,用制度建设来保证创先争优活动的务实开展。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后续工作、围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事关全局问题,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事情,按照“五个好五带头”标准,制定争创措施,细化争创目标,健全考核制度,把问题找准,把困难想清,把思路理好,集中力量出实招,办实事。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群众监督评价机制,及时公布活动进展情况,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不断完善活动内容和方式,在服务群众中创先争优,在群众的监督下做好创先争优。公务员之家
乘上“百花齐放”效应。创先争优,顾名思义,要创出先进,争出优秀。活动开展,要把典型培养作为创先争优的着力点之一,培树一些“群众信服、党员敬佩、组织信赖”的先进个人,打造一批干得实、叫得响、推得开的基层党建创新成果,全方位、多角度、持续性的进行宣传推介,以一个优秀带动一批优秀,用一个创新做法推动整体创新,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学有榜样,干有方向,赶有目标。同时要善用奖优罚后政策,对相对后进、暂时落后的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实施好帮带工程,让先进者更加先进,优秀者更加优秀,让后进者迎难而上,落后者奋起直追,实现以一带多,满园花香。
紧紧地同人民群众在一起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找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崇文职介中心党委的积极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是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党员、群众的迫切需求所在,这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时代要求,是把党员、群众凝聚在党的旗帜下的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组织对党员的领导方式发生了变化,党员对党组织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必须找到党员、群众的需求,明白他们想些什么,需要组织上做些什么。准确地把握党员、群众需求,进而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就找到了工作的切入点。崇文职介中心党委正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党员和群众的归属、解困、平等、激励等迫切需求为切入点来开展工作的。定位准、切入准,因而也就卓有成效。做到这一点,就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增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紧紧围绕党员、群众的迫切需求,满怀深情地、真诚地为他们做好服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就有了切实的着力点。准确把握党员、群众的迫切需求之后,崇文职介中心党委将心比心,带着至亲至爱的深厚情感,把真诚服务体现到了工作的方方面面,把党的温暖送到了党员、群众的心坎上,使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家”的魅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条件下,党组织的功能已更多地从资源分配者转换为利益调整者和整合者,因此必须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强调上级组织要主动为下级、为基层组织服务,基层组织要主动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要主动为群众服务。在实实在在的真诚服务中体现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紧紧在一起的赤子之情,人民群众才能真切地领悟到我们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伟大奋斗目标是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从而满怀信心地跟着党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结合日常具体的业务工作,贴近党员实际,着力创新基层党建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崇文职介中心党委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党员教育和管理的方式方法,其组织设置上的联络员制度和特色党支部,其制度建设上的八项管理制度,其活动载体上的专题党日活动与弹性党日活动相结合,等等,都新人耳目,行之有效。活力来自于创新。基层党组织必须与时俱进,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避免党建工作的“空泛化”,确保党员教育、管理的经常性、有效性,从而不断为党组织注入新的活力,使之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同志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崇文职介中心党委可贵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实践牢牢把握住了这一“最紧要的”,他们的经验对全市各级党组织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我们的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紧紧地同人民群众在一起,我们的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事业就能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建成人民群众的幸福之都而奋斗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勇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了题为《开放创新富民强市为把新唐山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建成人民群众的幸福之都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加快推进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大举措。
赵勇指出,2007年,是我市贯彻总书记视察唐山重要指示精神,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起步之年,是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和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开启科学发展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总揽,紧紧围绕“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唐山、实现新跨越”工作主题,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和谐作为第一责任、把人民幸福作为第一追求、把党建作为第一保证,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各项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60亿元,增长15.2%;全部财政收入330亿元,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33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5825元,增长13%。
赵勇指出,回顾一年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探索与实践,全市上下呈现出九个方面的鲜明特点。一是围绕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出现了新变化。大家的观念更新了,眼界更宽阔了,思路更清楚了,办法更多了,作风更实了。这些实实在在的思想解放成果,正在转化为新唐山建设的巨大推动力和创造力。二是围绕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确立了唐山未来发展的新思路。初步描绘了科学发展蓝图,积极探索了科学发展路径,破解了一批科学发展难题,推进了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三是围绕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新突破。进一步促进了资源的节约利用,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初见成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四是围绕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以曹妃甸新区为重点的沿海开发步入新阶段。相关规划编制取得重要成果,产业聚集实现较大突破,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港城建设开始启动。五是围绕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农业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一体化扎实推进。六是围绕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城市改造建设跃上新台阶。进一步完善了城市规划,明确了城市建设思路,打了一场拆违拆迁攻坚战,建设了一批重点工程,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七是围绕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着眼经济全球化狠抓了招商引资,着眼提高核心竞争力引进了战略投资者,着眼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了合作共赢,着眼提高唐山的知名度加强了对外宣传。八是围绕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有了新提高。震后危旧平房改造开工70万平方米,完成旧小区集中供热35万平方米。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群众民主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九是围绕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理论武装工作成效显著,干部制度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干部队伍作风明显转变,反腐倡廉建设得到加强,市委常委会带头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当好表率。
赵勇指出,回顾一年来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实践,我们体会到: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必须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作为新唐山建设的根本动力;必须坚持一切从唐山实际出发确定工作方略;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必须坚持动真感情、下苦功夫、干实在事。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小的差距,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赵勇强调,纵观时代大势,我们感到唐山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挑战前所未有,必须深刻把握世情变化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必须深刻把握国情变化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必须深刻把握省情变化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必须深刻把握市情变化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把开放创新、富民强市作为总战略,努力把新唐山早日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建成人民群众的幸福之都。开放创新是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必由之路,富民强市是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根本目的。把新唐山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是我们的政治责任,把新唐山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之都,是在“四城”目标基础上的进一步集中和提炼,是全市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心愿。开放创新、富民强市,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人民群众的幸福之都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和目标,必须着眼长远,狠抓当前,分阶段、有步骤地加以推进。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00元和8000元左右。到2015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把新唐山建设成为文化名城、经济强城、宜居靓城、滨海新城,建设成为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幸福之都。
赵勇强调,2008年全市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唐山、实现新跨越”为主题,以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总揽,以开放创新、富民强市为总战略,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为把新唐山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建成人民群众的幸福之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