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民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8 11:47: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民民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民民主

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关系探讨论文

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1]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个基本方面,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两个关键范畴。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关系,是当前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基本区别

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动革命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的强大动力。党员是人民的一部分,所以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一部分,党内民主寓于人民民主之中。但是由于党处于国家领导核心地位,党的民主化对于国家的民主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把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区别开来。

党内民主是指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生活中,根据党章和党的其他规定,党员在平等的基础上,按照有关的民主程序和形式,享有对党的事务的参与、决策与管理的权利,代表大会、集体领导、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制度是党内民主的制度形式,党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民主传统、民主作风、民主方法是党内民主的具体体现。

人民民主是指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全体人民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程序和形式,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是人民民主的制度表现。具体来说,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主的地位不同。党的十六大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2]这表明党内民主在党的建设中处于头等重要的地位。人民民主体现在我国的国体和政体两方面,可以说,人民民主是人民共和国的生命。同志曾指出,没有广大人民的民主,就没有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表明人民民主在国家建设中处于关键的地位。

查看全文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关系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学习“七一”讲话和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对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提出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发展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

【摘要题】理论探讨

【关键词】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关系/“三个代表”/推进民主

【正文】

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要“发展党内民主”,并“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的思想,揭示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内在逻辑关系,阐发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路。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就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作出决定,提出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等“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党风建设任务。本文拟对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辩证关系进行一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概念及内涵

查看全文

人民日报: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这几段话,既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及其重要性,又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都来自人民、属于人民,这些因素决定了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这在理论上没有任何问题,关键在于要在实践中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制度性保障。

在我国目前的政治框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是体现人民民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形式。几十年来,这些民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发挥了良好作用。十七大报告从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等方面阐述了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其中有一些新的提法,如“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自治范围”、“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等。这些新思想、新观念,必将推动人民民主的不断发展。

把人民民主视为生命,就不可能不重视人民民主的发展。我们高兴地看到,十七大党代表的选举,差额比例由上届的10%扩大到15%。党代表选举的变化,的确从一个侧面折射着我们党和我们国家民主生活的进步。相信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人民民主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扩大,人民当家作主将得到更有力的保障,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将因为人民民主的不断推进而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机活力。

林治波

查看全文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分析

从严治党与党内民主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基本内容。1987年,从严治党第一次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出现,成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与此同时,党内民主作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切入点,也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被明确提出。从严治党和党内民主同时出现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并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对执政党建设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不断探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顶层设计的制高点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规划,将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到国家战略布局的高度,使其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为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创造了新的条件,也对发展党内民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全面从严治党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互动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自党的十三大提出“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途径”以来,以党内民主为对象的相关研究逐步展开,深度和广度明显增强。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在民主理论、组织原则、价值本质等方面存在共性,学者们从各个视角探寻体制内的党内民主与广泛性的人民民主的关系,认为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政治民主化的路径。这条路径的可行性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政治功能等方面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特殊性使党内民主在推动人民民主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先导和表率作用,同时其一般性也要求在执政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公民的政治参与,保持党与人民的民主沟通,保障公民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选举等基本权利。因此,理论界对于“通过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这一路径基本形成了共识,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选择,这是党和国家政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创新。但是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这一政治民主化的路径,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应然状态,而非实然状态,在其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困境。一方面,就政党内部而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一理论认识已经写入党的各类重要文献,成为党内民主发展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党员权利不断明晰,党的决策方式不断科学,党内民主的观念意识明显增强,党内民主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推动人民民主的过程中发挥了显性的功能。但由于中国传统“官文化”的负面影响以及党内规章制度和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不健全,党内民主在实践范围和实际操作上仍然存在着很多局限,党员主体地位并不能真正实现,党员参与管理党内各项事务的权利并不能真正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等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就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发展现实而言,党内民主的实现对于人民民主确实起到了示范作用,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积极参与能够正面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国家各项事务的管理中。但相对而言,从民主的内容、制度及效果看,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推进并非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党内民主的发展滞后于人民民主,如县级和乡镇人大代表已经采取直接选举,而同级党代表的直接选举还未推开;基层民主自治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实际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明显出现了人民民主对党内民主的倒逼,呈现出人民民主对党内民主的逆向反推力。全面从严治党从党的建设方针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部署,内在地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治国和治党的统一,为突破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互动的困境提供了条件。全面从严治党以全体党员为对象,以领导干部为关键,实现了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全覆盖。通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各级党组织运用和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能力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能够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切实转变“官本位”的传统观念,落实党员管理党内事务的基本权利,为广大党员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条件,切实体现了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同时在“四个全面”的发展战略下,人民民主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必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下逐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全方位的发展目标,政治民主能否实现是衡量全面小康社会是否建成的基本标准之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根本保障,推动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本就是治国理政的应有之义。人民民主作为基础性、法定性的民主,其发展进程为倒逼党内民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党内民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石,全面从严治党为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互动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提供了发展的条件与政治保证,有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握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非同质性

党内民主无论是作为一种制度,还是作为一种原则或作风,都是从党员主体的视角来界定的,是全体党员在党内生活中享有的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一权利使广大党员能平等地参与到管理和决定党内的各项事务之中来。人民民主是指“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全体人民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程序和形式,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1〕。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从形式上来说,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都突出强调了党员或人民的主体性原则,强调权力共享和权利保障。二者的同质性、统一性、关联性为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提供了可能和保障,也为人民民主倒逼党内民主提供了条件和方向,但是在探析全面从严治党为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互动提供新契机的同时,还需认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区别,这是科学分析全面从严治党对党内民主提出新要求的逻辑前提。第一,民主主体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大多数人的统治”,无产阶级民主是在社会平等的基础上充分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并真正在全社会的同意和委托下产生国家的最高权力。因此,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全体人民是民主的主体,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并委托少数人执掌国家权力。而政党作为国家与公众的中介和桥梁,不能简单地说政党权力来源于党员,政党成为执政党后,其权力最终还是人民所赋予的。党内民主的主体,不是“民”,而是党员。政党作为国家与公众的中介和桥梁,其掌握的是属于公众的公共权力,党员在党内民主的运行中,没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力,只有关于本党事务管理和决策的权利,这一权利来自公民自愿加入组织而形成的共同追求,而不是自身利益。因此,人民和党员在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中的主体地位有本质区别,党内民主“不具备利益—权利—权力链条的那种完整性,而只是对民主运行所遵循的一些理念、原则、规则、手段、体制机制的借用”〔2〕。第二,权利内涵不同。“党内民主是基于共同政治信仰、基于集体主义、基于道德自觉之上的民主规范和权利;而人民民主是基于个人权利的民主”〔3〕。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首先是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组织。作为一个组织,必须具有系统的组织纲领、组织原则、组织纪律等。党员在申请加入组织之时,就必须清楚地理解党的宗旨、目标,党员的权利、义务,党组织的原则和纪律等。党员是基于对组织的认同而加入的,享有组织纲领所规定的权利,履行党章明确规定的义务。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又进一步决定了党员的义务是绝对的,权利是相对的,党员的权利不能超越党的组织特性及其自身的规定性。因此基于个人权利的人民民主的内涵就要比党内民主宽泛得多。第三,民主发展的目标不同。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最终要回归人民。人民民主的发展目标是要通过政治民主化的途径,使整个社会能够广泛、普遍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其本身没有自己的利益,广大党员除作为人民所应享有的一般利益外,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因此,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目标不同,党内民主的实践与发展保障了党员的权利,调动了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通过推进党内民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以保证党的路线的正确和决策的科学,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党的建设与发展,保障党的团结统一,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正如刘少奇同志所言:“党内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发扬党员的自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党员对党的事业的责任心,发动党员和党员的代表在党章的规定的范围内尽量发表意见,以积极参加党对人民事业的领导工作,并以此来巩固党的纪律和统一。只有认真地扩大党内民主,才能巩固党内的自觉的纪律,才能建立与巩固党内的集中制,才能使领导机关的领导工作臻于正确。”〔4〕当然,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党内民主发展的最终目标与党的性质、宗旨是一致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是高度统一的。由此可见,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并不在同一层次同一范畴中,并不是同质概念,在权力来源、权利内涵与民主目标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正确认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非同质性,对于正确认识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党内民主的作用和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发展党内民主要适应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要求

查看全文

人民日报: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这几段话,既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及其重要性,又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都来自人民、属于人民,这些因素决定了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这在理论上没有任何问题,关键在于要在实践中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制度性保障。

在我国目前的政治框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是体现人民民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形式。几十年来,这些民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发挥了良好作用。十七大报告从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等方面阐述了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其中有一些新的提法,如“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自治范围”、“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等。这些新思想、新观念,必将推动人民民主的不断发展。

把人民民主视为生命,就不可能不重视人民民主的发展。我们高兴地看到,十七大党代表的选举,差额比例由上届的10%扩大到15%。党代表选举的变化,的确从一个侧面折射着我们党和我们国家民主生活的进步。相信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人民民主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扩大,人民当家作主将得到更有力的保障,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将因为人民民主的不断推进而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机活力。

林治波

查看全文

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技术研究

摘要: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了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理念的根本性变化以及乡村治理技术的突破性变革。新时代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技术场域是科技发展的资源前提、人口流动的场域空置、智能数据的技术支撑。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技术约束有数字鸿沟与技术主义的技术约束、数据短板与“数据烟囱”的工具约束、数据挑战与思维局限的嵌入困境、人才缺口与制度滞后的治理局限。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技术路径在于范式转变与政策设计的治理更新、数字生存与网络协商的治理完善、网络平台与网络素养的建设提升、网络民主与人技共治的措施创新。

关键词:乡村振兴;全过程民主;社会治理现代化;智慧路径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治理创新的重要方向。大数据通过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给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带来治理理念的根本性变化,还推动了乡村治理技术前所未有的突破性变革。深入研究新时代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技术场域、现实问题和智慧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技术场域

技术场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孕育于、生长于新时代乡村社会的技术前提,是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智能化的技术壤土。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认知前提和优化路径,只能在也必须在既有的现实技术环境中进行。大数据使各级政府能够更快捷、更便利、更精准地指导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优化乡村民主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智能化,有效化解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面临的问题。

(一)科技发展成为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资源前提

查看全文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轨迹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952(2000)05—0084—11

建国以后在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政治统治”的探索和实践中,作出的重大决策有:

1.制定和实施新中国的大宪章《共同纲领》,向中外昭告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方略,迅速稳定了民心和局势,并争得了世界上友好国家的支持。

为了制定新中国的治国方略,曾经反复深入研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并联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联系中国的国情和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教训,早在他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光辉著作中,便代表中国共产党阐明了新中国的治国方略,建国前夕,于1949年9月21—30日主持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国家大法,新中国诞生后,率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真实施这一根本大法,迅速稳定了民心和国家局势,恢复和发展生产,并争得了世界上友好国家的同情和支持,从而为巩固刚刚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政治上赢得了第一场辉煌的胜利。《共同纲领》的制定和顺利实施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创建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的一大贡献。

查看全文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研究论文

一、对人民民主专政的目的与任务的发展

邓小平说:“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事实上,“没有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就不可能保卫从而也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使国家政权掌握在无产阶级先锋队手中,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这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它由两个因素决定,从国际看,因为“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本身的力量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肯定弱于资本主义,不靠专政就抵制不住资本主义的进攻。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叫人民民主专政。”加上“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从国内看,“对于一切反社会主义的分子仍然必须实行专政。”在事实上,人民民主专政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没有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一直处于无休止的混乱状态。

二、对人民民主专政运作模式的发展

在新时期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民主的实现、专政的实施得以健康运作,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将人民民主专政法制化的论断。

1.提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法制化

晚年的一个严重失误,就是没有把民主和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还曾一度不要法制约束,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为主要手段,搞群众运动式的“大民主”,“”中被“”利用对广大干部和群众搞封建法西斯专政。鉴于此,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完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化。他说:“我们的民主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相反,这只能使我们的国家再一次陷入无政府状态,使国家更难民主化,使国民经济更难发展,使人民生活更难改善。”2.提出对敌专政要依法进行

查看全文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论文

建国以后在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政治统治”的探索和实践中,作出的重大决策有:

1.制定和实施新中国的大宪章《共同纲领》,向中外昭告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方略,迅速稳定了民心和局势,并争得了世界上友好国家的支持。

为了制定新中国的治国方略,曾经反复深入研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并联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联系中国的国情和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教训,早在他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光辉著作中,便代表中国共产党阐明了新中国的治国方略,建国前夕,于1949年9月21—30日主持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国家大法,新中国诞生后,率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真实施这一根本大法,迅速稳定了民心和国家局势,恢复和发展生产,并争得了世界上友好国家的同情和支持,从而为巩固刚刚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政治上赢得了第一场辉煌的胜利。《共同纲领》的制定和顺利实施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创建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的一大贡献。

2.强化人民民主专政的意识和国家机器的专政职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最根本的、最长远的政治保证。

作出他认为必须作出的决策:(1)当时我们党刚刚登上执政地位,缺乏经验,而国家因为长期内忧外患和连年的战争,经济非常落后,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着各方面的巨大压力。(2)刚刚被推翻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势力在美国支持下时刻梦想卷土重来,并一次次策划和进行了各种颠覆、破坏活动。而国内的一些没有改造好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势力也遥相呼应,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反抗和破坏新生的人民政权的活动。曾经多次说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当时,并非共产党不想集中主要精力来搞经济建设(事实上包括在内的党和国家机关的各级主要领导也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去抓经济建设),而是客观上迫使以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继续去考虑和处理有关阶级斗争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大局问题。(3)建国以后,耳闻目睹并亲自批准处理了党内和国家机关内部“从上到下”出现的像刘青山、张子善那样的腐化变质分子。认为,这些腐败分子已经站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势力企图在中国复辟资本主义的立场上,或者干脆说,他们已经是“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是影响共产党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障碍和敌人,因此,共产党和他们的斗争,是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你死我活的斗争”。(4)包括在内党和国家机关的各级主要领导均是从长期革命战争过来的,他们对阶级斗争的复杂性、残酷性、敏感性、重要性等有着长期的体验和认识,因而对阶级斗争问题有着特殊的警觉。(5)在执政的年代,我们党和国家机关的各级领导干部中,有相当部分是工农兵出身的干部,他们虽有丰富的革命斗争实践经验和对党、对人民朴实、忠厚的感情,但在执政的位置上如何全面、准确地分析不同于战争年代的阶级斗争形势,如何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规,仍缺乏相应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这也是后来在领导的一次又一次的运动中,容易导致出现偏差和“扩大化”的一个重要的、直接的原因。(6)苏联在斯大林逝世以后,党内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已经出现了全盘否定斯大林,企图复辟资本主义的思潮。以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领导集团背信弃义,给我党造成了严峻的局面。

查看全文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和一项政治权利,总是历史的、具体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不仅充分表明了我们党进一步坚持和实现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坚定信心,而且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健全民主制度,使人民民主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切行动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才能形成自觉的意识、采取有效的行动,成为掌握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只有坚持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人民群众才能通过法定途径切实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保护自身民主权利不受侵犯。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是社会主义民主循序渐进、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统一,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民主权利只有在民主制度的保障下,才能从抽象变为具体、从理论走到现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既包含着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又体现了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既有利于实现社会各界广泛的民主参与,又有利于集中统一,还有利于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单位和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的民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本质,从制度层面保证了广大人民有效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坚持党内民主、党际民主、群众民主相统一,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全面发展。从构成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共产党与派的党际民主以及群众民主。党内民主是关键。我们党始终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对社会主义民主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党际民主是我国民主体系中独具特色的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对作为参政党和亲密友党的各派,坚持采取团结合作的方式,既实施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又保证其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不包办代替其内部事务,创造了团结稳定、活跃奋进的良好局面和民主氛围。群众民主是根本,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最普遍、最广泛、最一般的内容,也是发展党内民主和党际民主的最终归宿。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须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得到充分展现。

坚持选举民主、协商民主、自治民主、监督民主等形式相统一,确保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民主的实质要有相应的形式加以实现和表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选举、协商、自治和监督等多种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努力把人民各方面的合理愿望和民主权利落到实处。选举民主,即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是表达人民意愿、调整利益关系的有效途径。协商民主,即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既有利于使多数人的意愿和要求得以落实和满足,又有利于使少数人的合理意愿和要求得到充分表达和兼顾。自治民主,即由人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面。监督民主,即人民对公共权力和公共事务拥有监督权,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是人民维护自身利益和民主权利的必要方式。这些民主实现形式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使广大人民能够真正运用属于自己的各项民主权利去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