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8 10:43: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民调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省人民调解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及时调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人民调解活动及相关的指导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经纠纷当事人申请或者同意,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以及社会公德,通过说服、疏导、协商等方法,促成纠纷当事人自愿达成和解协议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民间纠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的纠纷。
第四条人民调解应当遵循合法合理、平等自愿、及时便民、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
人民调解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及时调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人民调解活动及相关的指导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经纠纷当事人申请或者同意,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以及社会公德,通过说服、疏导、协商等方法,促成纠纷当事人自愿达成和解协议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民间纠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的纠纷。
第四条人民调解应当遵循合法合理、平等自愿、及时便民、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
人民调解工作个人典型事迹文稿
现为市区司法局街道司法所长的,11年来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所指导人民调解的行政职能作用,用春风化雨般的工作方法,用公平诚信的利剪,裁断一桩桩纠纷,使的人民调解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办事处连年被授予“防邪、维稳”工作先进集体,“平安示范乡镇”,“平安街道”等荣誉称号;工作单位司法所法律服务所曾获司法部优秀所,省级文明所,区“青年文明号”;街社区调解组织获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辖区有3人被司法部、省评为标兵调解员、优秀调解员。
一、摸清实情找准思路
区街道办事处地处繁华市区,成立于年,辖4个社区居委会,13个居民小组,常驻人口6.9万人,暂住人口3.2万人,驻辖区行政企事业单位48家。自那时起担任街道司法所长,面临辖区下岗再就业人员多、进城务工人员多、弱势群体多、民间纠纷矛盾多,“四多”现状给辖区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巨大压力。针对这一现状,她不怕困难,走访社区和居民,很快摸清了辖区基本情况,她用心梳理出明晰的工作思路。积极建议并争取得到了街道党委、办事处一班人高度重视,首先从调解队伍建设、人员素质提高、灵通纠纷信息、落实责任和奖惩等方面入手,扎实开展人民调解工作,三个月不到各项工作全部到位,有效维护了辖区的和谐稳定局面。有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各调解网络协调运转,几年来多次受到省、市、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表扬和肯定。
二、用心调解任重道远
人民调解就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依法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说服劝解、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剪不断,理还乱”费力不讨好,是调解员最大的忌讳。如何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搞好人民调解工作,她反复琢磨认真学习研究,总结出一套有目共睹的工作经验和方法,用她自己的话说必须做到“五要”:
一是认识要提高。三方面的认识,一个不能少。一方面多汇报多请示,提高各级党政干部对人民调解工作深刻认识。二方面提高人民调解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调解是基层自律、至高无上。三方面是让群众认识调解处理问题,方便快捷、公平合理,从而普遍受欢迎。为了提高这三个方面的认识,三年来写出工作请示、报告、调解案例、经验调查文章30余份;培训教育调解员9场次,宣传鼓励先进调解员3人获各级表彰;积极宣讲人民调解政策,在社区打出了“有纠纷,来调解”的便民承诺,公布的调委会电话成了民间的“110”。
关于人民调解衔接民事诉讼调解的一点思考
人民调解和诉讼调解作为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调解,是大调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其有机衔接,是增强大调解机制整体效能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衔接,人民调解与民事诉讼调解能够在双方工作层面上实现更多的相互借力和参与。也就是说,实现双方工作资源共享、工作相互促进、达到互利互惠目的。具体说,就是通过衔接,一方面人民法院在保证公正与效率前提下减少诉讼成本,实现诉讼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人民调解组织通过参与民事诉讼调解,强化业务素质,提高调解业务水平。双方各得其所,最终实现双方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如何有效实现两者的衔接和互动?笔者认为,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指导部门要有想法;其次,实现衔接要有办法;再次,具体作为要有章法。
关于指导部门要有想法。简而言之,就是指导和管理人民调解工作的机关要有衔接的想法和动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指导人民调解组织的工作,是法律赋予基层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的职能。基层人民政府的职能具体落实在市、区县司法行政机关身上。指导部门要有想法是说,市、区县司法行政机关与市、区县人民法院要对人民调解衔接民事诉讼一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认识,能够取得共识并意欲付诸实施。笔者认为,最完美的表现方式就是通过双方协商,共同出台实施意见或做法,从而规范这一项工作。至于如何取得共识,司法行政机关应积极主动进行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拿出具体设想和操作规程,争取法院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支持。
关于实现衔接要有办法。衔接的办法往往是指衔接的途径。既然两者衔接更多的在于双方工作层面上的相互借力和参与,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尝试以下具体做法实现衔接:即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工作中,坚持先行调解理念,将调解贯穿于工作全程始终,并将调解工作向前延伸,注重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
事实上,调解已深深扎根于解决民事纠纷的诉讼制度之中。从笔者对全国各地法院对诉讼调解工作了解的情况看,各地法院都将调解贯穿于审判全过程和各个不同的诉讼阶段。如送达起诉状副本和应诉通知书时进行“送达调”;询问被告答辩时进行“答辩调”;双方当事人同时到庭后进行“即时调”;庭前准备阶段在交换证据时进行“听证调”;庭审阶段进行“庭审调”;同时法院发挥双方委托律师作用,促使当事人庭外和解进行“庭外调”;以及在定期宣判送达前,应一方当事人请求进行“庭后调”。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事诉讼中调解工作的意见》(宁中法[2002]65号)也规定,凡是《意见》规定应当调解的案件,都应当进行调解;凡是有调解可能的案件,都应当尽量调解。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法院自身的诉讼调解工作,与人民调解衔接本身并无太大关系。笔者认为的衔接,是指对未进入诉讼程序的民事案件的衔接,以及人民调解组织对已进入诉讼程序的民事案件的参与。对于这两类具体工作的衔接,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具体做法实现:
1、实行立案前调解。凡未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42条规定的一般民事纠纷,或双方当事人在同一社区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小额债务等案件,当事人到法院立案诉讼的,立案庭应主动宣传人民调解工作的特点、优势,告知或建议当事人先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双方当事人接受建议的,法院接待人员应与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取得联系,将此案件移送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暂缓立案。或者在查明情况基础上,主动联系基层民调组织,及时掌握纠纷情况,安排专人参与诉前调解。
2、实行审判中调解。对于已经立案可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一般民事案件,承办人应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告知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处理的目的与意义。如当事人同意诉外调解的,立即办理撤诉退费手续。如当事人坚持要求诉讼,审判人员发现存在调解可能的,也应及时与当事人所在地的民调组织联系,邀请其一起参加调解,加强调解效果。
大调解架构下对人民调解实务的几点设想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勾画了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蓝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要先行。司法部近日制发了《关于司法行政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意见》,是司法行政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采取的重大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和谐稳定的农村环境。人民调解是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在预防、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我们的人民调解工作,深得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大调解架构因势而生,旨在加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及民事诉讼的衔接和协调,这是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民调解积极作用的具体体现。
新农村建设需要我们积极探索纠纷调处的新方法、新技能,更需要我们对传统的调解观点进行大胆创新,在实践中磨出新招数、新方式。
一、对人民调解的重视应着力在解决人民调解的“先天性的贫血”问题。
人民调解工作是新时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式,是最受群众欢迎(免费)的解决纠纷的方式,是化解社会矛盾的第一道防线,因而得到了各级党委的重视。但笔者直言,这种重视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高度,存在着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情形和变数。从实践上看,与加强人民调解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强化社会自律和社区调解功能,提高人民调解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的要求,仍有差距。
由于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分工和人民调解的特殊性,注定了经费是制约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瓶颈,整个司法行政工作因为这个先生性的问题导致潜力无法充分发挥。真正的重视应在高层着力解决人民调解的地位和经费问题上。
人民调解员监管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职人民调解员作用,进一步提升人民调解员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管理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完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部署要求,按照“精、专、优”的要求,大力推进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专职人民调解员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专职人民调解员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骨干作用,为平安建设作出贡献。
第三条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规范聘用程序,努力在全市建立一支“专职专用专酬”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建立各项制度,逐步形成专职人民调解员管理有章法、调解有程序、监督有依据的良好运行机制;健全保障体系,确保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的稳定。
第四条专职人民调解员是指由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考核聘任和管理,以人民调解为岗位,专门从事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并取得相应报酬的人员。
第五条专职人民调解员履行职责,依法受法律保护。
在全县人民调解员培训会上的讲话
在全县人民调解员培训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最近,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进-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意见》即县委办、县府办(2008)31号文件,这充分说明县委、县政府更加高重视人民调解工作,坚持把人民调解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一方稳定,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全面贯彻这个《意见》,经请示县主要领导同意,今天在这里召开有各镇乡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专(兼)司法所所长,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以及司法局全体干部的人民调解工作培训会议,一是学习贯彻这个《意见》,二是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目的就是通过对新时期人民调解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进行讲解培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以促进调解人员更快、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赋予他们的各项新要求、新内容和新方法,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在促进社会稳定中的职能作用。下面我就如何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进-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意见》,扎实做好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讲以下意见:
一、认真学习,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2008]31号文件上来,充分认识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新时期的人民调解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重要工作。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讲,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从xx工作的角度看,做好新时期的人民调解工作,是符合县委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实施三大战咯、抓住三大重点,推动xx经济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县委提出的建设四川丘区经济强县的扩权目标的要求。
长期以来,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调解工作者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努力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县各类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民间纠纷xxxxx件,防止民转刑xxx件;防止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自杀xxx件,防止群众性械斗xxx件,防止群体性上访xxx件;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和调解队伍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先后有xx个集体,xx名个人分别受到国家司法部和省、市人民政府表彰,有效地发挥了人民调解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有力地保障了全县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人民调解工作革新交流材料
人民调解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征的社会主义司法准则,是化解矛盾、定纷止争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公民法制观念和品德程度的有用路子,是社会治安综合管治工作中的“第一道防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公布施行,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人民调解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征的社会主义司法准则,在化解纠纷,维护不变,促进和谐方面具有共同优势。大力推进人民调解准则,是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行动。
一、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征的社会主义司法准则
人民调解准则源于我国古代民间调解“排难解纷”、“止讼和解”的优秀传统,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初显雏形,1954年按照宪法正式设立。1989年6月17日,国务院施行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极大地推进和促进了人民调解准则的发展和完善。20年来,在司法部的准确指导下,在各级党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人民调解员的辛勤工作下,人民调解在调解纠纷、化解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不变中发扬了不成替代的主要效果。
人民调解法的公布施行,是人民调解准则发展的里程碑,关于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发展、有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不变具有主要面深远的意义。
二、人民调解工作为推进全镇政治、经济、社会具体协调发展发扬了积极效果
长期以来,我镇一直坚持把增强人民调解工作作为基层综治维稳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不断拓展调解方法,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准则,整合全镇直部分和人民调解组织资源。
人民调解工作长效措施
党的*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报告尤其强调:“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历史与现实都把我们带入了社会发展的高速期,与此同时也相应地、必然地带来了大量的社会矛盾,这也符合人类社会充满矛盾,矛盾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这一发展规律。因此,要完成改革和发展的重任,必须妥善、合理地及时化解涌现出来的社会矛盾,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一点对作为政治中心的*尤为重要。
社会发展需要稳定,稳定促进发展。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稳定是前提、是基础、是保障;发展是关键、是核心、是动力。因此,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与发展规律的调处社会矛盾纠纷的机制、措施是我们当前及今后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社会矛盾与民间纠纷是多元的、复杂的,尤其新时期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复杂的纠纷,因而解决的方式与手段也应是多样的、灵活的。在法治社会,主要有诉讼和诉讼外的两种方式。人民调解即是诉讼外调解纠纷的一种行之有效且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一项重要而长效的措施。
一、充分认识人民调解的重要性与潜在优势,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
新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社会矛盾,既有传统的民间纠纷,民事纠纷还有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型纠纷,可以说矛盾呈现出主体的多元化(公民与法人、公民与政府、法人与法人、法人与政府)、内容的广泛性(城市管理、“三农”问题、干群关系、下岗就业),客体的利益化(不是传统的人际关系,多为补偿、劳动争议等利益型),各种矛盾突出、多发和复杂是当前纠纷的显著特点,而对这些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和法律规则及程序处于高度不明确或不健全的状态,纠纷解决机制必须创新,我们急需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与措施,充分应用法律、行政、经济、民间等各种手段化解矛盾。
人民调解即是纠纷调处机制中的一个独特环节,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是人民群众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方式解决纠纷的机制。目前,我市共有调解组织4000余个,每年调处纠纷10万件。尤其去年以来,人民调解协议被赋予法律效力后,调处的力度日益加大,尤其在调处重大经济型、利益型纠纷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与优势,越来越被社会和群众认可。实践证明,发挥人民调解的职能,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是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方式,是整体社会矛盾调处机制中不可忽视、无法替代的一环,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从当前与未来,从国际与国内,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是维护首都稳定的一项长效措施。
人民调解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人民调解制度是一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长期以来在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群众自治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各种利益格局将重新调整,社会矛盾纠纷将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这就要求人民调解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中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
人民调解员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主体,在日常工作中预防和处理了大量的群体性纠纷和社会热点矛盾,2002年中办发[2002]23号文件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以及部颁规章,对人民调解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目前人民调解员的文化程度、法律政策水平和调解工作技能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需要。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的人民调解员应具备三种素质、四种能力。提高其素质和能力有五种途径。
一、三种素质:
第一,政治思想上的坚定性和敏锐性。这是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首要条件。思想上的坚定性,是指贯彻执行党的十五大依法治国方略的坚定性;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坚定性;忠于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性;兢兢业业工作,严格要求的坚定性;具备了思想素质的坚定性,加强全面素质与能力的培训,才能成为人民调解员的自觉行动。具有思想的敏锐性是人民调解员工作特性的要求。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因此,要求人民调解员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了解分析和掌握影响当地社会政治稳定的重点矛盾纠纷,提出具体的工作措施;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迅速进入情况,提出可行的预防和应急应变措施。
其次,广博的知识。人民调解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工作,它存在于各项工作之中,涉及到多个领域、各个方面。从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特点和任务看,人民调解员的知识结构中,还应包括:作为工作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确定人民调解工作任务的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政策;作为人民调解工作依据的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作为提高调解工作水平的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第三,敬业而勤奋的品德。人民调解工作协调、劝说、服务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决定了它的“配角”地位,是一个既不能出“风头”而又“求人”的事,加上人民调解是一项群众性自治活动,调解人员无职无权。正因为如此,人民调解工作又是最能体现、培养、和锻炼人的道德品质的岗位。要在人民调解员中大力倡导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修养、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忘我无私的思想品质、遵纪守法的模范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