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区域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8 10:18: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民币区域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民币区域化

人民币区域化探讨论文

一、人民币区域化的基本原则

(一)以渐进方式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

当前,虽然人民币已初步具备实现区域化的一些条件,但还很难在短期内直接跃升为东亚地区主导货币。人民币的区域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应坚持规范有序、稳步推进的原则。

首先,人民币区域化的步骤与进程必须根据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的现状及其与国际货币的差距来加以设计。国际货币或区域主导货币应当承担的职能来看,人民币目前仅在部分边境贸易、旅游交易及少数外汇交易中承担交易媒介和记账单位职能,在香港市场的特定人民币存款和债券业务中承担价值贮藏职能并充当柬埔寨、菲律宾、尼泊尔等极少数国家的官方储备货币,与真正的区域化乃至国际化货币还有很大差距。

其次,一国的经济实力是其货币国际化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这意味着人民币想成为区域性关键货币,首要条件就是中国的经济实力能支撑这种行为。而尽管近年来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但还没有超过日本,与对本地区货币制度安排影响巨大的美国相比,差距更加明显,人民币区域化目标的最终实现需要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

再次,根据国际货币选择的搜寻模型,一国贸易规模越大,其货币越有可能在国际贸易中进行流通,并为交易双方所接受和认可。从这一视角看,尽管中国已成为东亚地区主要的市场提供者之一,但目前尚未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市场,东亚经济体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仍大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同时,美国也是中国当前最主要的出口国,这使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东亚货币还很难真正摆脱美元的影响,这也是人民币区域化的主要障碍之一。为克服这一困难,努力为人民币区域化创造条件,需要提高中国国内市场在推动本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在东亚区域市场中的份额与影响。

查看全文

人民币区域化试析论文

一、人民币区域化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民币区域化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获得铸币税收入

人民币区域化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可以获得铸币税的收入,当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或者国际货币后,中国就可以纸币换取境外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实际资源。铸币税是货币发行者凭借其发行特权所获得的货币面额超过发行和管理成本的金额。根据维恩(2002)的估算,到2010年人民币的区域化带来的铸币税收入可能为152.8亿美元,到2015年约为224.6亿美元,到2020年约为300.2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每年将因人民币区域化而获得至少25亿美元的铸币税收入。

(二)减少中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成本

由于人民币尚不能用来偿付外债,在全面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中国不得不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以防范金融风险。中国的外汇储备大部分用于购买流动性高的美国国债,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元不断贬值,美元汇率的剧烈波动让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中国不但要面临因美元贬值而投资受损的风险,还要承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中国用巨额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就相当于中国不断向美国提供巨额的廉价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美国经济的扩张和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在无形中强化了人民币对美元的依附,也相应地弱化了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能力。

查看全文

人民币区域化发展论文

摘要:经过几年的推动和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区域化进程缓慢而实质性地向前推进。文章认为,除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外,鼓励采用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中广泛计价,再推进人民币作为主要的结算货币,稳步推进人民币作为债券的计价货币。未来五到十年内,人民币仍应将主要目标确定为亚洲区域内广泛使用和流通的货币,尤其是作为跨境贸易的主要计价货币、结算货币,并初步形成人民币计价的开放式金融市场框架,为实现储备货币功能创造市场条件,也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成为亚洲地区关键货币打下基础。

关键词:人民币区域化,外汇市场,区域经济,国际货币

当前,除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外,应鼓励采用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中广泛计价,再推进人民币作为主要的结算货币,从而稳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

一、人民币区域化的进展

经过几年的推动和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区域化进程缓慢而实质性地向前推进。其主要表现为: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使用和流通正在进一步扩大,无论是使用的规模还是流通的领域和地区,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发展成为广泛接受的货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地域上,港澳台成为人民币流通最为活跃的地区,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等东盟国家次之,中亚国家及蒙古再次之。在流通领域上,则从人员往来、旅游、日常消费、留学、探亲等方面扩大至边境贸易乃至经贸投资等领域。

查看全文

人民币区域化研究论文

一、人民币区域化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民币区域化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获得铸币税收入

人民币区域化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可以获得铸币税的收入,当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或者国际货币后,中国就可以纸币换取境外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实际资源。铸币税是货币发行者凭借其发行特权所获得的货币面额超过发行和管理成本的金额。根据维恩(2002)的估算,到2010年人民币的区域化带来的铸币税收入可能为152.8亿美元,到2015年约为224.6亿美元,到2020年约为300.2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每年将因人民币区域化而获得至少25亿美元的铸币税收入。

(二)减少中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成本

由于人民币尚不能用来偿付外债,在全面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中国不得不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以防范金融风险。中国的外汇储备大部分用于购买流动性高的美国国债,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元不断贬值,美元汇率的剧烈波动让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中国不但要面临因美元贬值而投资受损的风险,还要承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中国用巨额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就相当于中国不断向美国提供巨额的廉价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美国经济的扩张和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在无形中强化了人民币对美元的依附,也相应地弱化了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能力。

查看全文

人民币区域化的现实与策略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再次让中国感受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而区域化作为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形式和一个阶段,是人民币从国家货币走向世界货币的一个必经过程。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人民币的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首先,伴随着大国经济的崛起,维持该国经济运转的货币不仅会成为强势货币,而且会从单一国家货币逐步演变为世界普遍接受的新的国际货币。人民币区域化是中国崛起所产生的溢出效应的必要结果,是以人民币运转的国内市场向外扩延的表现;其次,经济体制创新的内在动力推动了人民币的区域化。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经历了从一个计划经济下受高度限制的货币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货币和资本职能的现代货币转换的制度创新过程,正是这个过程使得人民币从一国货币向东亚区域的强势货币、国际区域货币甚至国际货币过渡。

一、人民币区域化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民币区域化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获得铸币税收入

人民币区域化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可以获得铸币税的收入,当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或者国际货币后,中国就可以纸币换取境外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实际资源。铸币税是货币发行者凭借其发行特权所获得的货币面额超过发行和管理成本的金额。根据维恩(2002)的估算,到2010年人民币的区域化带来的铸币税收入可能为152.8亿美元,到2015年约为224.6亿美元,到2020年约为300.2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每年将因人民币区域化而获得至少25亿美元的铸币税收入。

(二)减少中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成本

查看全文

“一带一路”下人民币区域化研究

人民币中亚区域化影响因素的现实分析

(一)国家经济实力。一国经济实力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包括许多内容,其中最为主要的两个内容是经济规模和外汇储备。货币区域化的实现依靠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而雄厚的经济实力就体现在庞大的经济规模和充足的外汇储备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0.42万亿美元,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96万亿美元,继续保持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外汇储备为3.33万亿美元,仍然是全球最高的国家。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析,从经济贡献程度来说,中国已经成为对世界经济贡献度第二的国家。在发展落后的中亚国家区域内,为推进人民币中亚区域化,中国已然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实力这一重要基础。(二)国际贸易地位与规模。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发展为世界贸易大国,通过对外贸易将中国制造的商品及提供的服务惠及世界各个角落。其中,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也在飞速增长(见图1),中国已经成为中亚各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因此,作为货币输出国的中国,在未来有望实现在贸易往来中的人民币计价结算。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由接受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到发展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的转变,但我国对外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在中亚国家刚刚独立时期,受其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流向中亚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数额较小,其中中国的投资也较少。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资本开始偏好于具有丰富石油、天然气及矿产资源的中亚国家,中国的投资也在源源不断的流入中亚国家,并且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中亚国家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国(见图2)。(三)金融市场发达、自由程度。经过多年发展,虽然与英国、美国、日本相比,我国金融市场仍不能称之为发达、自由的金融市场,但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规模和活跃度、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结构、金融市场产品和交易方式、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等方面。我国金融市场及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将为人民币区域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四)货币价值稳定性。人民币的币值稳定不仅可以获取国内外居民对持有人民币的信心,还有利于稳定人民币的流通及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调控成本,进而促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发展。而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既要做到对内稳定,又要做到对外稳定。对内主要是维持国内通货膨胀率的平衡,对外主要是汇率波动的平衡。在通货膨胀方面,中国政府在多年的实践摸索中已经具备控制通货膨胀率并保持稳定变化的经验;在汇率方面,人民币在实行汇改之后一直处于平稳上升态势,已逐渐接近人民币的真实价值。通货膨胀和汇率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我国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和生活水平,并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增强了国外人员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为人民币实现区域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民币中亚区域化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一)模型构建。假设把人民币在中亚各国区域化情况的变量命名为hi,被解释变量为人民币能否实现区域化,并用yi表示,则有:一个线性函数,其中解释变量的向量用xi表示,参数向量用β表示,随机扰动项用ηi表示,可以推算出:Pr(yi=1)=Pr(xiβ+ηi≥0)=Pr(ηi≥-xiβ)=1-F(-xiβ)=F(xiβ)(2)其中F是ηi的累积分布,假设ηi服从逻辑分布,则可以根据式(2)设定为:(3)如果将函数向量β中的常数项系数分离出来,公式(3)就可以写成:(其中常数项为β0)(4)通过简单的换算,可以将式(4)转化为:(5)其中事件不发生的概率用P—(yi)表示,某一事件的发生比用表示。根据式(5)可以找到发生比与自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是:(6)(二)数据说明。通过上文关于人民币中亚区域化的国内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经济实力、国际贸易与对外投资、发达的金融市场、稳定的币值等是影响人民币中亚区域化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通过数据实证检验来考察这些因素对人民币中亚区域化的影响程度。本文采用的实证模型为二元logit模型,被解释变量,因此需对人民币在中亚各国的区域化情况hi做界定:当中国与中亚国家间进行贸易往来时发生人民币本币结算或区域内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等,都被看做是人民币在中亚国家间实现流通,并对被解释变量yi赋值为1;当中国与中亚国家间未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或人民币很少或没有被作为边贸结算货币时,视为人民币在中亚国家间未实现流通,对被解释变量yi赋值为0。解释变量选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PC、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贸易额TRADE、中国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FDI、汇率的波动率RE等。(三)实证检验本文选取4个解释变量用于构建如下模型:(7)首先,为避免异方差的存在影响模型的估计结果,在对Logit模型做参数估计时均进行Huber/White异方差调整,参数估计结果见表1。其次,表1中通过参数估计得出四个变量的系数值,可以将式(7)写为:(8)进一步可写出:(9)最后,由模型检验数据可以看出,四个变量的系数都通过了5%的显著水平检验,即在人民币中亚区域化的实现问题中,这四个变量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对四个变量的实证检验结果解释如下:人均GDP与汇率波动率的系数为负,说明人均GDP与汇率波动率对人民币在中亚的区域化进程中起到反向作用,即人均GDP越低、汇率波动率越小,人民币在该国的接受程度就越高,也就是在很大程度上人民币能够实现在该国的流通。双边贸易额与对外直接投资系数为正,表明双边贸易额及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在中亚区域化进程中起到正向作用,也就是说中国对中亚各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越大,人民币在该国流通的可能性就越大。检验结果中的Ad-R2统计量值为0.87,说明该模型的运用能够很好的对数据进行拟合,其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另外,表1结果显示,该模型检验结果的正确预测率达92%,因此对人民币中亚区域化影响因素的模型设定较为合理。结论本文主要是对人民币中亚区域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现实和实证分析,现实研究表明,人民币中亚区域化的推进需要中国必须具备经济实力强盛,在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及人民币币值稳定等重要因素。根据现实因素分析结果,本文通过选取现实因素的相关指标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及双边贸易额是人民币在中亚区域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对中亚各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越大,人民币在该国流通的可能性就越大。人均GDP与汇率波动率对人民币在中亚区域化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即人均GDP越低、汇率波动率越小,人民币在该国的被接受程度就越高,说明在该国实现人民币的流通具有很大可能性。从境外流通的国别来看,人民币基本上在中亚五国都有或多或少的流通,且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目前,尽管人民币中亚区域化处于起步阶段,但人民币已经开始被接受充当支付货币。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高度重视人民币中亚区域化的发展,正积极推进我国与部分中亚国家货币互换协议的连续签订及汇率挂牌交易等措施。另外,为推进人民币中亚区域化进程,我国政府在具体政策调整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由2009至今,我国相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旨在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说明我国已经开始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但是我国还应该在更多方面做出努力,以更快、更有效地推进人民币中亚区域化进程。

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动本币结算合作并建立和完善地区贸易结算体系。随着中国与中亚双边贸易往来和投资活动的日益频繁,为了降低贸易投资中使用美元计价结算所带来的风险,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本币计价结算具有重要意义。加大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进而有效推动本币结算。货币合作包括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以及双边本币结算协议等。伴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大势的逐渐回暖,货币互换协议的功能逐渐从应对金融危机转向支持双边贸易和投资。要保障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币结算,提高人民币在境外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我们首要做的,也是迫在眉睫要解决的就是人民币在境外的资金来源以及使用问题,进而为境外人民币提供使用、保值的渠道,建立人民币资金跨境循环使用路径。其直接作用是有利于为境外主体提供使用人民币的有效资金来源,减少人民币资金短缺的问题,更重要的作用是丰富境外主体的投资工具,增加其持有人民币资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鼓励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并改善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目前,人民币区域化的一个关键制约因素就是相关金融服务发展滞后,在双边贸易中缺乏高效统一的跨境人民币清算渠道。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部分中亚地区国家国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低,互设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数量较少,金融服务覆盖范围有限;二是部分境内外银行开展人民币结算的积极性不高。一些本土银行受制于目前办理美元结售汇业务获取的固定利益和开办人民币结算业务产生的成本和不确定因素,对于开通双边银行间人民币结算渠道和开展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意愿不强、动力不足,在这种背景下,境外银行更是缺乏开展人民币结算的动力。从现实来看,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市场开放具有很大不对称性,从一定意义上讲,中亚国家金融市场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中国,客观上增加了中国金融机构进入中亚国家设立分支机构的难度。因此,中国应加大与中亚国家的谈判、沟通、协调力度,促使这些国家进一步提高其金融市场的开放速度,扩大其金融市场的开放领域,为双方金融机构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创造有利条件。(三)积极开展次区域金融合作由于中国和中亚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文化、产业结构、宗教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从整体上推进中国与中亚区域金融合作在短期内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可以考虑中国与中。亚部分国家在较小的次区域范围内开展多层次金融合作,实现局部突破和整体合作的有机结合。一是争取人民币区域化在哈萨克斯坦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充分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两大平台,促进区域内港口、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稳妥推进海外承包项目人民币融资。(四)加大人民币对外投资和融资。中国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投资增长速度,还是投资存量规模都比较小,对所在国影响也不是很大。为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有必要放开一些资本管制政策,尝试以人民币对外投资和融资。获准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可以在允许双边贸易往来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国家和地区,试行人民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人民币办理境外投资登记手续。鼓励我国商业银行为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提供融资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查看全文

人民币区域化发展探究论文

一、人民币区域化的进展

经过几年的推动和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区域化进程缓慢而实质性地向前推进。其主要表现为: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使用和流通正在进一步扩大,无论是使用的规模还是流通的领域和地区,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发展成为广泛接受的货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地域上,港澳台成为人民币流通最为活跃的地区,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等东盟国家次之,中亚国家及蒙古再次之。在流通领域上,则从人员往来、旅游、日常消费、留学、探亲等方面扩大至边境贸易乃至经贸投资等领域。

在老挝东北地区,人民币甚至替代本币流通,最远深入到老挝首都万象一带。在中缅边贸中,每年跨境流动的人民币达10多亿元。人民币可在越南全境流通,越南国家银行已开展人民币存储业务。人民币还在中亚五国、俄罗斯和巴基斯坦流通。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国家,达10多亿元。在蒙古,人民币已被作为主要外国货币,蒙古的银行已开展了人民币储蓄业务。人民币现金交易量占双边边境贸易量的三分之一多。当然,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还是香港地区,人民币现钞实际上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自由兑换,银行、找换店开展人民币现钞兑换,银行还开展了人民币存款和人民币信用卡的支付业务。人民币在香港甚至已开始作为储备货币,用于金融资产的定价和投资,如中国境内的商业银行已开始在港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

虽然人民币还未实现自由兑换,但上述现象表明市场中的确出现对人民币的较大需求。其中,较为现实和主要的需求体现在计价和结算功能上。事实上,在周边地区的经贸活动中,人民币已经开始作为“区域结算货币”而成为周边地区边贸结算的主要币种之一。由于对外贸易从签订合同到结汇,一般存在几个月的时差,如果用美元报价,随着汇率变动,利润就会遭受损失。而如果采用人民币计价,由于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且存在持续升值的预期,就基本上可以锁定货款的结汇风险。电子商务经营商阿里巴巴公司的近70万国内供货商绝大多数已不再采用美元为非美国相关交易的计价货币,供应商转用欧元、英镑、澳元或人民币报价。外商也开始逐步适应这种计价方式,如一些日本的公司甚至中东地区的公司就部分采用美元计价、部分采用人民币计价的折中办法。尤其是在东亚区域内贸易中采用人民币报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此外,台湾地区也在日常消费和小额贸易的支付中开始大量接受人民币,并实现人民币与新台币之间的现钞兑换,这为促进两岸经贸往来和交流提供了金融支持手段,也为扩大和深化经济金融联系创造了新的领域。

查看全文

人民币区域化可行性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在区域内乃至国际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所以人民币区域化也成为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从可行性角度去分析人民币区域化,我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内外部环境等已经是人民币区域化有一定可行性,而我国将付出的代价又成为人民币区域化的阻碍。

关键词:人民币;区域化;可行性

人民币区域化是指人民币在一个地理区域内行使自由兑换、交易、流通、储备等职能。在目前阶段,人民币的区域化并非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的货币一体化,而是通过与区域内货币的长期合作和竞争成为区域内的关键货币,在区域内金融、贸易中发挥其关键货币的职能。随着我国经济、贸易以及金融在区域内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与周边国家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使人民币区域化问题更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一、人民币区域化的必要性

在国内改革开放、向市场经济目标体制稳步迈进,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作为区域内乃至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走向国际化,存在着一定得客观必要性。随着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不断地改善,两岸三地的经济贸易交流往来的增加,也要求一个区域化的货币来解决现在的状况。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大规模经济往来,特别是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的频繁性,也使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一个必要的问题。

二、人民币区域化的可行性

查看全文

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货币体系影响论文

摘要:当前金融危机对美元和欧元地位的影响目前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两大经济体谁能够率先走出危机,实现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增长重返正轨,谁就能够在主导货币的竞争中占有先机。我国实施的对策是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具体做法如下:建立有利于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各类机制;推动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金融危机,汇率,人民币区域化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了专门委员会研究国际货币制度改革问题。1976年1月,参与专门委员会的20个国家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的会议上签订达成《牙买加协议》,奠定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的基础,因此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也被称为“牙买加体系”。《牙买加协议》的要点可以归纳如下:一是黄金非货币化,以及强调特别提款权(SDR)的国际储备地位。二是允许会员国自由选择、制定和调整汇率,使浮动汇率合法化。三是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的总份额,扩大基金组织在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困难和维持汇率稳定方面的能力。

实际上,《牙买加协议》签订后,国际货币体系并未完全按照其规定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自由选择汇率制度的规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汇率制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汇率政策也成为一些国家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手段之一。另一方面,特别提款权并未取代美元成为新的国际货币,美元保持着其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它既是全球范围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也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计价和结算货币。需要指出的是,美元在“牙买加体系”中主导地位的确立,是各国政府和交易商、投资者的选择,而不是像在布雷顿体系中一样作出明确规定的。从相关参与方享有对汇率制度、储备和结算货币等的自由选择权这一角度来说,“牙买加体系”可以概括为“无规则”的体系。实际上,随着欧元的推出以及欧洲央行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地位逐步确立并呈上升趋势。这一变化从IMF对各国官方储备的统计数据中得到清晰反映,从2000年末到2008年第二季度末,在可明确币种的官方外汇储备部分中,工业化国家的美元储备比率从73%下降到68%,欧元储备比率从17%上升到23%,发展中国家的美元储备比率从70%下降到59%,欧元储备比率从19%上升到29%。

二、金融危机对美元国际主导货币地位的影响

查看全文

亚洲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货币合作人民币国际化关键货币

【论文摘要】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联系不断增强的必然要求,又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本文从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进而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的思路。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东亚各国对区域货币合作的呼声日益高涨,其中谁能成为未来区域货币合作的主导,成为一个日益关注的话题。由于近年来日元汇率波动频繁,金融机构不良债权恶化以及日本在政治上和外交上的局限性,日元充当亚洲主导货币的可能性较小。与之相比,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人民币币值稳定,在周边国家已经开始形成一个“人民币地带”。此消彼长之下,以人民币为主导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此情形下,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怎样的契机,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与路径又应如何安排与选择,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1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背景及其阶段性进展

自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世界上就出现了一股货币集团化的潮流,产生了不少区域性货币组织,如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等。而欧盟的产生及欧元的顺利启动创造了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成功先例,改变了货币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为区域性货币合作创造了成功的典范。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东亚地区货币制度也面临着重新整合的必要与趋势。1997年东亚地区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国际金融机构和欧美大国却袖手旁观,更促使危机国家产生了加强东亚金融协调与合作的想法。1997年末,日本提出了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的设想,并承诺为这一基金提供1000亿美元的资金,受到危机国家的欢迎。1999年8月,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访华时向我国领导人表示,希望中国支持筹建亚洲货币基金,以应付未来的区域性金融动荡。此后,东亚许多国家(地区)的政府和学界对成立亚洲货币基金又表示了相当高的热忱。2000年5月,《清迈协议》的达成以及随后“10+3”(东盟+中日韩)框架下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东亚区域货币合作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2006年6月,亚洲开发银行了亚洲货币单位(AsiaCurrencyUnit,简称ACU),并发行以亚洲货币单位计价的债券。从倡议组建亚洲货币基金,到《清迈协议》的签订,再到亚行即将推出的亚洲货币单位,区域内的货币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背景下,借助区域内货币合作领域的制度性安排,使人民币成为区域性关键货币,从而实现其区域化,进而实现其完全的国际化,无疑是可取的。因此,有必要首先研究人民币是否具备成为区域性关键货币的基础和条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