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结算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8 10:14: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民币结算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民币国际化及跨境结算研究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全世界内获得了高度流通,资源配置也在不断优化,为推动我国经济和贸易的进一步稳定发展,我国对人民币国际化及跨境人民币结算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并对人民币国际化和跨境人民币结算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其未来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跨境人民币结算;研究
1前言
近几年我国的金融市场正面临着大幅度改革并在不断完善当中,国内经济实力等各方面也在不断加强,外汇储备的充足、人民币币值长时间较为稳定等因素都给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跨境人民币结算也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2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和作用
2.1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首先,从静态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是一种结果和状态,也就是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进行使用。其次,从动态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指的是人民币在全球充分发挥其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职能的一个过程。第三,从管理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既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2.2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一个国家的货币国际化会受到该国的贸易规模以及其在全球贸易中所处地位的影响,贸易规模越大则其货币国际化程度越高。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越来越频繁,贸易交叉更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哪一个国家的货币作为国际货币关系重大。
人民币跨境结算现状与建议
摘要:2014年2月17日,多家主要银行与上海地区的多家支付机构签约,标志着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正式开始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服务功能。人民币跨境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阶段,而上海自贸区作为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隐藏了一些问题。通过对上海自贸区内人民币跨境结算发展的优劣势、机遇及挑战进行划分,并结合人民币国际化这一金融战略,对完善上海自贸区的人民币跨境结算体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在金融改革的准备筹划阶段,政府必须注重调研,认真倾听企业的心声;通过借鉴其他自贸区已经取得经验与创新的成果,促进上海自贸区的良好的发展,在政策细则方面根据实际的情况,及时地调整相关的政策,精准地针对问题提供改善的办法,持续不断地完善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机制发展,推进自贸区与周边的国家展开正常的贸易关系。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人民币跨境结算;人民币国际化
上海自贸区作为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从启动开始到现在区内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已经历经多个年头,人民币跨境结算在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的双重推动下,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隐藏了一些问题。而且,近几年来全世界的学者就关于人民币跨境结算而进行的钻研和探索虽然呈增长态势,把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流程存在的问题与实际有效地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发展,达到自贸区为首的对外贸易良好的展开。然而,目前针对特定的自贸区跨境人民币结算的研究相对匮乏,政策与改进措施具有宏观性,结合特定的自贸区实际的情况缺少有效的措施,因此对于上海自贸区内人民币跨境结算现状的总结与分析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自贸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发展现状
(一)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量增长迅猛。自从2013年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后,金融创新政策也源源不断地出台。其中,资本项目可兑换大大促进了跨境结算贸易的发展。自由贸易账户作为其重要的载体和工具,同样大受好评。在2015年的10月,“金改40条”被讨论通过,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的任务。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关于率先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及进一步扩大本币的跨境使用。“金改40条”的出台充分地说明了上海自贸区对于金融创新的延续性的重视,这无疑有利于促进金融服务与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在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框架下,逐渐建立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加快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在2015年我国跨境贸易自由账户与收支总额非常紧缺,提供开设自由贸易账户服务的金融机构仅为13家,截止2018年底我国可以提供开设自由贸易账户的金融机构达到40家。从2015年发展至2018年,国内的开设自由贸易账户数量由2.49万个,提升到4.38万个,整体开设自由贸易账户的数量增加两倍,反映出国内对外展开自由贸易的需求基础庞大。在自由贸易账户收支总额与账户余额方面,2015年分别由0.97万亿元与341.96亿元,提升到2018年2.26万亿元与516.21亿元,充分地反映出需求的迫切,通过自贸区的窗口,激活市场的资本与生产要素方面顺应时展的趋势,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认可与使用程度在迅速地增加。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在2015年上海自贸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额保持在0.39万亿元,从2016年至2018年上海自贸区跨境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总额由0.61万亿元增加到1.84万亿元,平均每年跨境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总额保持在0.6万亿元以上的增加幅度。根据2015年至2018年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占当期进出口占比,由14.28%提升到45.97%,通过占比数据统计,明显地发现上海自贸区跨境贸易采用人民币的占比迅速地提升,在上海自贸区跨境贸易往来的过程中,人民币结算的方式得到国内外企业的认可,人民币结算的机制优势发挥出超高的优势,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体系逐渐地开始完善,不断地走向成熟。但是随着自贸区的跨境贸易规模不断的壮大,人民币结算使用程度的提升,必须警惕人民币回流与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以防由此引发的金融风险与冲击。(二)“一带一路”战略下不同方式中人民币结算占比。“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第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全球贸易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使得诸多市场需求被激发出来,同时也不断加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资本和贸易往来,由此也会使得我国商品、服务和投资将会面向更多新的市场和新的领域,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会使得人民币结算比例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地位也将越发提升。根据数据统计与分析:上海自贸区在2015年服务贸易以及其他贸易通过人民币结算的占比为19.57%,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人民币结算占比为10.52%,国内资本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人民币结算占比2.14%;从2016年发展至2018年,国内资本对外直接投资采用人民币结算额占比开始显著提升,截止到2018年底,国内资本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额占比提升到7.92%;服务贸易以及其他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额占比,从2016年至2017年提升幅度较小,但是从2015年到2018年上升8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采用人民币结算额占比,从2015年的10.52%提升到2018年的18.04%,增幅较为平缓,整体的趋势在缓慢增加。由此反应出国内资本对外直接投资采用人民币结算额占比获得大幅度的刺激,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对外贸易以及其他商业贸易活动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额占比在跳跃式地增长,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际经济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在服务以及其他贸易结算当中、外商直接投资采用人民币结算以及对外直接投资采用人民币结算。(三)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五年以内,我国与诸多贸易伙伴签署双边货币互换的协议。目前,双边货币互换规模正在不断增大。自2009年开始,央行已前后与33家境外中央银行共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金额约为3.5万亿元人民币。根据数据统计与分析:从2015年至2016年双边货币互换总额增加近0.3万亿元,从2016年至2018年,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两国货币互换规模开始飞速地增长,截止到2018年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货币互换总额达到3.52万亿元,由此数据分析得知,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时期的发展,即便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负担,依旧没有影响两国之间货币互换与贸易规模的持续发展与壮大。
二、自贸区人民币跨境结算存在的问题
探讨跨境人民币结算失衡的原因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的原因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市场接受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对人民币结算的接受程度不同是造成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最主要原因。从我国商务部统计的对外贸易国别数据来看,近几年我国出口最大的市场为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进口来源地除欧盟外,东盟、日本、韩国、中国香港、澳大利亚等占据很大一部分。而美欧等发达国家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意愿低,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采用人民币意愿较高。2012年西联公司旗下的西联商业支付部门针对1000多家允许采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的我国大陆试点企业进行的调查报告明,美欧等发达市场的公司更不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美国企业的不愿意度最高(占42%),欧洲企业(占23%)其次,而日本企业(占8%)和澳大利亚企业其次的不愿意度最低(占2%)。一般来说,要使贸易对象接受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工具,最主要是人民币持有者能够用人民币买到他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优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我国一般有能力满足,但对于发达贸易对象国所需的很多商品和服务的要求,尤其是高科技产品和环保型产品,还不能满足,美欧贸易对象尤其如此。因此,在人民币结算业务操作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贸易伙伴、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美欧等贸易伙伴。由于美欧是我国最大出口市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又在我国进口来源中所占比例较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的局面也就自然形成了。
(二)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导致企业议价能力低在国际贸易实务中,一笔贸易采用何种货币计价一般由进出口双方事先协商约定,可以是出口方所在国家的货币,也可以是进口方所在国家的货币,甚至可以是第三国货币。但是由于从国际贸易合同的签订到贸易合同的履行要经历很多环节,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最后到货款的收付一般时间较长,在此期间一旦计价货币的汇率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进出口双方的经济利益必然直接受到影响,因此如何选择计价货币对双方都显得格外重要。而到底由谁来选择计价货币这就关系到贸易双方企业的议价能力,企业的议价能力高,自然就有选择计价货币的权利。虽然世贸组织的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在全球的货物贸易额排名中位列第二,仅比美国少150亿美元,全球贸易处于低位增长,我国贸易地位继续提升,但是在全球生产网络上,我国还处于低价值链环节,无论是在生产分工还是收益分配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当前,我国出口产品由于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的差异性不强,且面临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如东盟激烈的竞争,企业议价能力非常有限,因而在计价货币选择中居于弱势地位,关于贸易计价货币的选择,自然大多参照贸易对象国所指定的货币,再加上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在我国出口贸易中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比例自然较小。如我国出口加工贸易产品,一般附加值较低,产品差异化程度偏小,技术含量也比较低,属于买方市场,替代性强,需求价格弹性大,买方议价权高,多采用进口方指定的交易货币结算。
(三)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美元作为国际贸易中主要计价及结算货币,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美国金融体系整体陷入信用和债务危机,造成美元汇率处于动荡之中,流动性骤然紧缺。与此同时,欧元、日元也大受影响,出现大幅波动。而与美元、欧元和日元等全球“货币锚”的剧烈动荡相比,在我国进口贸易中,广受国外机构和企业欢迎。2010年6月我国实行汇改,自此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重新进入双边波动的升值通道。重启汇改三年来,人民币年均升值3%,这个预期可能还会持续若干年。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使得境外企业和居民有较大的动力持有人民币长头寸。对于企业来说,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更愿意持有人民币资产,而将负债美元化,所以在我国出口贸易结算中,境外机构和企业即使拥有人民币,也不愿意用于支付,而希望选择其它的外币去支付,让持有的人民币资产享受升值收益,这样我国出口就大多采用外币而不是人民币结算,人民币收入少。同理,在进口贸易中,境外机构和企业则更愿意接受人民币结算,反对外币结算,收入人民币,获取升值收益,我国进口贸易就大多采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付出多。因此人民币升值预期也是造成人民币跨境结算失衡的重要因素。
(四)跨境套利存在人民币跨境结算套利是指在无真实贸易背景或融资需求背景下,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来获取利差和汇差的行为。跨境套利操作会进一步促使人民币结算失衡,这主要是因为与内地相比,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香港存在着溢价。即使外国出口商不想持有人民币,外国出口商也可以从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中获取人民币,然后拿着人民币以更具吸引力的离岸汇率将其兑换成美元,从而在两个市场间进行套利。以最常使用的信用证套利为例:进口商提出申请之后,银行给其开具30万美元远期人民币信用证;转交香港银行,由其审证核押后再交给境外受益人,即该进口商的境外关联体;关联体以此信用证作担保,在香港银行即期借入30万美元;关联体随即在香港银行做一笔“卖出人民币、买入美元”的远期合约。通过此过程,进口商获30万美元融资,并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获取利差收益。实际上,在此过程中,内地银行、香港银行、进出口商均获益,最终央行为套利承担成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国境内企业一般会向我国境内银行申请保付加签或者远期信用证等银行信用担保。关联企业在向境内出口之后,就会利用应收境内的人民币债权,特别是银行担保信用,在境外申请低息美元贴现,到期利用无本金交割远期(NDF)汇率卖出人民币归还美元贷款,获得汇率和利率的双重套利。因此,人民币跨境结算套利的存在使得外国出口商更青睐于用人民币结算,收入人民币,加大了我国进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比率,也使得外国进口商不愿意支付人民币,减少了我国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比率,从而造成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
(五)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缓慢离岸金融中心是指在高度自由化和国际化的金融管理体制和优惠的税制条件下,主要由非居民参与的、经营可自由兑换货币、在货币发行国境内或境外进行资金融通的、基本不受法规和税制限制的自由交易中心。目前我国主要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有中国香港、英国、新加波、法国、中国台湾等,但总体来说,我国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缓慢。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是我国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2010年内地与香港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占到内地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额的七成以上,2012年经香港银行处理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交易逾2.6万亿元人民币,年上升37%,占内地以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总额的九成以上,大量人民币通过跨境贸易流入香港。截至2012年底,香港人民币客户存款及存款证余额分别为6030亿元及1173亿元,恒生银行曾预计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在2015年会超过美元存款,成为香港存款第二大主要货币。尽管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增长速度较快,但整体规模仍小,流动性不足。对除香港企业之外的其他境外企业而言,获得人民币贸易信贷以及用富余的人民币投资都比较难。再加上香港银行的人民币借贷利率较高,造成人民币融资业务规模较小,有融资意愿的企业宁愿选择以港元或者美元借贷而不愿意采用人民币借贷。而境外进口企业由于人民币贸易结算的转换成本较高以及获得人民币融资比较困难使得我国出口采用人民币结算开展较为缓慢,这样我国出口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比率较低。
人民币跨境结算套利模式探讨
摘要:由于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人民币跨境贸易发展形成人民币离岸市场和人民币在岸市场两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市场。人民币跨境结算背景下,企业可以通过内保外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方式、跨境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利率差的方式套利。套利应当以真实的贸易和贷款为基础,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选择适当的套利模式。
关键词:跨境结算;套利
一、人民币跨境流动的现状
2009年我国允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这是自1996年我国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又一重大突破。我国的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可自由兑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资本项目可以自由兑换的标准分为7大类40小类。其中涉及金融衍生产品的4项资本项目,我国都没有开放,涉及直接投资、信贷的14项资本项目实现基本可以自由兑换,涉及股票、债券和房地产投资的22项资本项目实现部分可自由兑换。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形成机制存在差别。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汇率和利率都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利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实施之前,境外只存在少量的人民币,未能形成离岸人民币市场(CNH),当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政策实施之后,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跨境贸易选择使用人民币结算方式迅速增加,形成以香港、新加坡和伦敦为中心的人民币离岸市场(CNH),在人民币离岸市场(CNH)和人民币在岸市场(CNY)跨境套利成为可能。2015年8月人民币在岸市场的汇率形成机制是由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变为盯住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对于主要货币美元的中间报价机制变为参考银行间外汇市场上日收盘价。在岸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趋市场化,离岸人民币市场汇率(CNH)与在岸人民币市场汇率(CNY)联动性加强,人民币在岸市场利率是依据LRP利率决定。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的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形成机制存在差别,因此形成套利机制由于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只能通过人民币跨境贸易的方式进行套利,因此人民币的套利主要是通过贸易融资实现的。由于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实现自由兑换,因此人民币跨境套利只能通过跨境贸易的方式实现。人民币套利的具体形式有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种形式,一是利用境外离岸市场货币大幅贬值或者升值的预期通过在境外即期贷款贬值货币,兑成升值货币,未来在归还贬值的货币的方式操作,这种方式主要表现为内保外贷的方式。二是利用离岸人民币市场和在岸人民币市场汇率形成机制不同,并且我国目前还不允许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仅限制在贸易项目下人民币跨境结算,银行通过离岸和在岸两个市场汇率形成机制不同产生的汇率差进行套利。
二、内保外贷的贸易融资方式进行套利
内保外贷是人民币套利一种最常见的方式。国内公司通过提供全额担保金的形式,向境内银行申请备用信用证或者银行保函,境外公司通过银行备用信用证或者银行保函向境外已经申请境外银行人民币贷款,几个月后,人民币升值,在将人民币通过跨境支付的方式输入人民币,在人民币在岸市场兑成美元,因为人民币升值,可以获得套利。内保外贷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银行提供担保的方式,获得境外银行的贷款,通过贷款货币汇率的变化获得升值,通常是用预期未来贬值货币作为抵押,担保贷出贬值货币,在人民币离岸市场兑成升值货币,持有一定时期进行套利。当预期人民币未来是升值的,则以美元保函为抵押,贷款美元,在离岸人民币市场兑成人民币,等待人民币升值后套利。当预期人民币未来是贬值的,则以人民币保函为抵押贷款人民币,在离岸人民币市场兑成美元,持有美元待升值后套利。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历程及启示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试行人民币计价结算阶段、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阶段、清迈倡议框架下的货币互换机制和积极稳妥和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阶段。本文总结各个时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启示。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践历程;启示
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贸易国,却仍然使用他国货币作为主要贸易结算货币,这在人类经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中国正是这绝无仅有的国家(宋敏,屈宏斌,孙增元,2011)。然而,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对外经贸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曾多次根据客观经济发展需要,推行具有不同目标和内容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根据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践,本文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总结出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历史实践对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以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启示。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践历程
1.试行人民币计价结算阶段: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20世纪60年中后期,由于“特里芬难题”日益凸显,布雷顿森林体系“双挂钩”制度难以为继,以美元为中心的西方货币剧烈动荡。1967年11月,英镑大幅贬值,由此引起连锁反应,约有30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随同贬值。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对外贸易大多以英镑结算,英镑汇率剧烈波动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经济利益的实现。面对西方愈演愈烈的货币危机,为了减少外汇风险,保护国家利益,我国积极组织金融机构研究应对措施。中国银行于1968年3月提出对港澳地区进出口贸易试行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建议。1968年4月12日,国务院批准决定在1968年春季广州交易会开始对港澳地区试行人民币计价结算。试行人民币计价结算主要是为了对中国的出口收汇进行保值,避免和减少由于外币贬值对我国造成外汇损失。不过,大陆对香港出口改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后,港商需先按中国银行牌价换购人民币再进行付款,这意味着,原本由陆商承担的汇率风险转移到港商,挫伤了港商的贸易积极性。为此,中国银行经过研究,提出采取预购人民币和预约远期人民币的办法,从而化解了这一矛盾。1969年春季广州交易会开始对远洋出口贸易试用人民币计价结算,进一步对英、法、瑞士、联邦德国的进出口贸易试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仅天津口岸就完成交易17笔,中国与西欧国家贸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基本顺利。这个阶段我国试行人民币计价结算,不是为了推动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使用,居民仍旧不准携带人民币出境,人民币不具备国际支付或储备功能。在国际金融剧烈动荡,国际货币固定汇率制走向崩溃的大环境下,中国政府试行对外贸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是当时所能采取的较有利的选择,能够避免和减少我国外贸面临的外汇风险,对出口收汇起到保值作用。2.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阶段:90年代初至今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缓慢,受“出口创汇”政策的指导,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人民币计价结算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美元在我国对外贸易结算货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1990年之后,除1993年因进口增长较快出现贸易逆差外,我国进入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阶段,这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外汇短缺的局面,我国政府适时将出口方针从“创汇为主”调整为“创汇和效益并重”。90年代初,我国政府在进一步巩固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步伐,相继开放了一批沿边城市、长江沿岸城市和内陆城市。为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1992年国务院开放了13个沿边城市,允许其兴办边境经济合作区,总规划面积达77.45平方公里。上世纪90年代,与我国接壤的边境国家大多经历内战、政体剧变,其主权货币购买力很低,普遍丧失货币信用,因此我国与有关邻国在边境贸易中开始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随着我国边境贸易的迅速发展,为促进我国同边境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1993年之后,中国人民银行陆续与越南、蒙古、老挝、尼泊尔、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朝鲜、哈萨克斯坦8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签订双边贸易本币结算协定,允许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结算中使用双方本币或人民币。这个阶段我国签署双边贸易本币结算协定的背景大致可归为两类:第一类是人民币在边境地区已被广泛接受,开始在边境贸易中承担支付和结算货币职能,我国与越南、蒙古、老挝、尼泊尔和朝鲜签署的协定属于此类;第二类是虽然人民币在对方国家被广泛接受的基础并未形成,但双方从便利和促进边境贸易出发,愿意推动银行本币结算业务,我国与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签署的协定属于此类。3.清迈倡议框架下的货币互换阶段: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至今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亚洲主要货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剧烈,这对普遍患有“浮动恐惧症”的亚洲经济体造成重创。金融危机蔓延速度之快,让东亚各国深刻意识到区域金融货币合作的重要性。2000年5月东盟“10+3”在泰国清迈召开财长会议和亚洲银行年度会议,各方一致通过“清迈倡议”。双边货币互换协定是清迈倡议框的一项重要内容,能为成员国提供短期流动性。2007年5月东盟“10+3”财长会议决定将清迈倡议发展为一个多边化的自我管理的储备库计划,推动了清迈倡议走向多边化。2009年5月东盟“10+3”财长会议正式确定了清迈倡议多边化为东盟“10+3”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多边互换机制,标志着清迈倡议多边化取得实质性进展。2011年3月清迈倡议多边化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成为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核心机制。截至2008年末,东盟“10+3”各国在清迈倡议框架下的货币互换规模为840亿美元,其中,中国与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分别签署了6份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为235亿美元。2011年清迈倡议多边化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提高到1,200亿美元,2012年各国决定将总额度扩大到2,400亿美元,中国(包括香港特区)与日本各占32%,韩国占16%。从互换币种上看,东盟成员国大多以本币换取美元,中日韩三国之间则以本币互换为主。然而,相对于东亚庞大的经济总量和外汇储备而言,清迈倡议框架下的货币互换规模仍然非常有限,但这对推进东亚区域金融货币合作进程及其体现出的“互信、互助与互进”精神则远超过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本身。我国在该时期出于资本流动安全的考虑,虽然对有关资本境外流动持审慎态度,但也积极参与到区域金融合作的大潮。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逐渐改变以往的被动态度,开始融入亚洲区域金融货币合作进程,中国政府关于人民币对美元不贬值的承诺和中国在此次危机中的出色表现,更为人民币创造良好的区域形象,赢得海内外的广泛赞誉,为人民币进一步发挥区域货币功能奠定稳定基础。4.积极稳妥、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阶段:2009年4月至今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拉开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序幕,美债危机接踵而至、欧债危机持续延烧。中国传统出口市场需求疲软,人民币汇率频繁波动加剧了我国外贸市场的不确定性。为了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减少汇兑损失,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我国开始积极稳妥地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2009年4月,上海市和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的365家企业开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7月2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颁布具有里程碑意义,最先开始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提供制度保障。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从推行之初就被中国各界寄予厚望,被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然而,由于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许多企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理解不够等原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在推行之初遭遇“冷冬”。随着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有关的出口退税制度、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等配套措施的相继出台,各部门也加大了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宣传力度,2010年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业务持续大幅增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入“暖春”。此外,为了配合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满足境外人民币需求,我国央行与多国央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截至2015年5月末,中国人民银行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规模约3.1万亿元人民币,本币互换协议的实质性动用明显增加,为外国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提供便利;我国银行在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覆盖东南亚、西欧、中东、北美、南美和大洋洲等地,支持人民币成为区域计价结算货币。与此同时,人民币离岸市场、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争取人民币入列SDR货币篮子等措施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形成良性互动,保证人民币流出与回流渠道畅通,保障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健康发展。
二、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践的启示
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研究论文
广西银行边贸结算起步于1996年。近年来各国有商业银行不断创新边贸结算业务,提升服务手段,银行边贸结算保持逐年增长态势,为促进广西边境贸易健康稳定发展,保持边境地区社会稳定及经济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2006年,广西中越边境贸易总额15.23亿美元,同比增长35.0%,占全区外贸总额的22.8%。全年实现边境贸易逆差共1.63亿美元。但由于诸多的障碍性因素制约了边贸本币结算业务的发展,构建快捷、安全的清算平台的是推进边境人民币结算,进而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工作中紧迫而必要的工作。
一、广西银行边贸结算现状
(一)广西银行边贸结算的开展情况
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后,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关系,广西与越南的经贸合作得到恢复和迅速发展。1993年5月26日,中越两国中央银行签订了《关于结算与合作的协定》,为双边银行建立结算和合作关系提供了先决条件。自1999年起,越南已连续7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成功举办以及中越“两廊一圈”的启动,为广西与越南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贸易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促使银行边贸结算获得较大发展。
(二)广西银行边贸结算业务的特点
1.人民币在中越边贸结算中成为主要结算货币
人民币结算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一、广东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现状
2016年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6.3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约四分之一。截至2016年7月末,广东省累计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10.53万亿元,占全国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量四分之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的数据,广东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总额从2010年的0.22万亿人民币增长到2015年的3.01万亿,年平均增长率达68%。
二、广东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总体来看,广东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体规模不大。2015年,全省共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3.01万亿元。与广东省经济体量、贸易总量相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不大。(二)发生人民币结算区域仍集中在港澳台及东盟贸易。在发生人民币结算区域方面,根据表1可知,香港地区也是广东省对外贸易中最主要的贸易地区,广东省所发生的累积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中,超过一半都是与港澳地区发生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三)全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集中在进口,而出口所占比重不大。以2011年1-3月数据为例,全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为63.3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占11.22%,进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占88.78%。
三、原因分析
广东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至今,有成效也有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原因:(一)人民币国际地位不高。长期以来,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四大主要货币占据国际货币市场,无论是贸易结算还是投资以及作为储备货币。一国货币是否能作为国际结算货币,与该国经济实力以及历史因素等有关,目前,中国经济体量虽然排名世界第二,但是综合实力仍热不强。而且,在国际结算中,也存在货币惯性。(二)人民币汇率不稳定。相对于美元等世界主要结算货币,人民币汇率波动太大,那么货币的不稳定对贸易的影响可以预期,如果人民币有升值预期时,进口商当然会拒绝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三)广东省进出口企业在贸易往来中的地位不高。作为全国最大的贸易省,广东省发展至今,仍是主要出口低附加值、低科技水平等贸易产品,竞争力缺乏,因而在贸易磋商中,无法在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因而无法掌握结算货币的选择权,结果最后只能是被动接受。(四)人民币离岸市场不够完整,而且,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不够先进。本来,广东省具有毗邻港澳的天然地理优势,香港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已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框架。但是,受起步时间和法律制度方面的影响,我国人民币离岸市场并没有及时拓展,而且与人民币相关的金融产品也有限。因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功能有限,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参与主体仍是与境内存在着密切关系的外贸企业、境外结算行及清算行等各项机构为主,其他的国际金融机构较少参与。这些都会限制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功能。此外,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发展水平滞后,难以保障金融信息安全。同时由于目前的清算体制还不完善,不能实现混合结算功能,这都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时效和便利性有极大的影响。
浅谈我国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考量论文
摘要: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贸易结算中通用的美元、欧元的汇兑风险越来越大,为此,今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等6部委出台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在上海、广州等5个城市选择试点企业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这无疑对国内试点企业以及其他进出口企业的长足发展十分利好,不但可以规避汇率风险、降低经营成本,也为境外贸易伙伴带来了贸易便利化、锁定汇率成本等诸多好处。但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何种币种结算并不是一方、一种因素能够决定的,而是要受多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受诸多因素限制
1.宏观因素。首先,2009年1季度国内新增贷款4.58亿元人民币,同比多增3.75亿元,已有数据证明部分新增贷款已流入非实体经济,如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这些都是引致中短期人民币通货膨胀的潜在因素。当然,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还未到位,产能过剩与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通货紧缩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国内经济学界大都认为通胀的可能性远大于通缩的可能性。因为从长期看,人们的需求总是要提高的,只是在现阶段被暂时压制了,一旦外部环境改善,通胀的威胁将不容忽视,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可能性将加大。其次,我国对东盟的贸易顺差近年来呈下降趋势,甚至开始出现逆差,这也是人民币汇率存在贬值倾向的一个潜在因素。再次,目前海外人民币来源主要是与我国互换获得的人民币资金和通过出口获得的人民币资金,如果放开人民币结算就会加大国际金融对我国国内金融的影响,增加国内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另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必然会对我国金融管理能力、金融人才储备和银行国际化的竞争力提出硬性挑战,最终的结果难以预料。
2.微观因素。首先,此次试点企业主要是规模大、信誉好的国企,中小企业或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企业,受进入资格、定价权等因素的限制无法马上或直接享受到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工具所带来的汇率收益。另外,此次试点只对货物贸易开放,而像旅游业、建筑业等服务贸易均不能享受到人民币结算所带来的诸多可能收益。其次,出口对象主要为欧美国家的企业也享受不到人民币结算带来的可能收益。据央行有关部门测算,此次试点人民币总需求规模在100亿~200亿元人民币,远远小于中国同东盟国家的贸易总额。另外,人民币作为区域性结算货币带来的潜在资本风险还具有不确定性,由此限制了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规模。再次,国内进口企业享受不到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率收益。国际贸易中通行的做法是,进口支付一般用软货币(货币有贬值的趋势),这样在合同金额一定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就可以用相对少的本币支付给外商,当下如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与外商交易不一定会有优势。最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将不再经过收汇、核销等原本由外汇管理局控制的环节,这就意味着申报出口退(免)税的手续相对简化。但这同样也给了试点企业涉税违规的便利,涉税风险也会随之增加。税务机关为防范出口骗税的发生,确保出口退(免)税的真实性,在审核、审批程序上相对会更加严格,有可能还会延长退(免)税时限。
二、试点企业应谨慎选择
1.借机加强内部管理,严防潜在的税收风险。试点企业要证明跨境贸易的真实性,不能出现纳税、进出口报关以及结汇核销等方面的不良记录;在申报出口退(免)税环节提供的证据资料要尽可能齐全,如报关单、购销发票、合同等;业务操作要严格执行税收政策规定,注意保存能够证明业务真伪的资料,并且还要保证能随时提供给税务机关进行核实。
北方股份对蒙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分析
摘 要:目前,最炙手可热的经济学词汇,“人民币国际化”位列其中,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前奏,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自2009年4月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市先行开展试点工作以来,经银行、企业2年多时间的探索、尝试、磨合,现正如火如荼地稳步开展、顺利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开办以来,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迅速增加,有力地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了,同时为国内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截止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对比起步试点阶段,无论从从结算量、结算品种以及企业、银行的认知程度都有了质的飞跃。本文就北方股份与其蒙古国贸易合作伙伴的一笔出口贸易实例来探析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关键词:对蒙贸易; 跨境人民币结算; 出口贸易
2010年6月22日央行等6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结算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次将内蒙古自治区列入扩大试点范围,至此,内蒙古企业全面迈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时代,可在国际贸易进口和出口使用人民币结算。
一、何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指人民币报关并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贸易结算。
二、北方股份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例
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1引言
近些年,进出口贸易成交规模的不断放大,人民币开始在边境贸易中充当计价货币,并逐渐被周边国家和地区认可。随着结算程度的加深,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始迅猛发展,并逐步扩展到全国。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从地方视角出发,对扬州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2扬州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进程
2010年6月,我国境内试点范围增添到20个省市,近6万多家企业参与,境外地区发展到全球,2011年8月又将试点扩展到全国。随着人民币走出去的步伐加快,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迅速,境外人民币汇款业务的规模扩大。以扬州为例其2011年累计办理业务119万元,业务主要集中于香港地区,并逐步拓展到非港澳地区。2012年底,扬州市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总额达到47.731亿元,占本地贸易总额的7.666%。此时,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的产品开始逐渐增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境内资金紧张的局面,拓展了本地区银行业务品种,也满足了客户降低融资成本的需求,因而受到银企双方的欢迎,发展较为迅速。2013年,全年扬州市的各项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74.67亿元,同比增长56.44%,在对外贸易额中的占比达到了12.567%。总体来看,2013年业务结算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随着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简化和人们对人民币直接投资便利的认识,全市结算业务处于大幅增长过程中。2014年,扬州市所办理的各项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总额达到118.501亿,同比增长了58.7%,约占进出口总额的19.001%。从具体数据来看,除个别月份外,其他各月业务的经常和资本结算均表现为双顺差上升态势,此外,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及跨境人民币担保业务均呈均衡发展态势。2015年,扬州跨境业务总量平稳增长达150.022亿元,同比增长26.50%,但增速下滑明显,较上年下滑31个百分点,但业务总量在贸易总额的占比增速上升近15个百分点,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业务呈现双顺差态势,且有进一步加大趋势。2016年1至6月,扬州市银行共办理各项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60.97亿元,同比下降11.49%。其中:经常项下结算业务23.25亿元,同比下降32.27%;货物贸易结算金额18.01亿元,同比降低43.57%;跨境融资结算金额8.01亿元,同比降低44.14%,货物贸易和跨境融资同比下滑是最重要的两大因素。
3扬州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3.1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体规模小